首页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

举报
开通vip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②,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③爵禄④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⑤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注释】①稷(jì):人名。②万乘之主: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③傲:轻视。④爵禄:爵位和俸禄。⑤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桓公见小臣稷见:拜访 B.于是相率而朝而:到朝廷 ...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
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②,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③爵禄④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⑤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注释】①稷(jì):人名。②万乘之主: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③傲:轻视。④爵禄:爵位和俸禄。⑤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桓公见小臣稷见:拜访 B.于是相率而朝而:到朝廷 C.固轻其主轻:轻视 D.纵夫子傲爵禄纵:即使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日三至而不得见 A.面山而居 B.学而不思则罔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下面对齐桓公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桓公是一个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人。 B.为了成就霸王之业,齐桓公能够容忍一般国君不能容忍的事情。 C.齐桓公称霸天下的雄心,让天下人折服,纷纷投奔他。 D.齐桓公不对小臣稷摆架子的原因之一,是他十分了解士人的特点。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 答案详解 1、答案为B。 “朝”在这里应该是“朝见”的意思,ABC三项都是对的,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B。 B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是“但、却”的意思;A项中的“而”表修饰;C项中的“而”是表递进;D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者不翻译。 3、答案为C。 C项与原文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不符,文中没有“纷纷投奔”齐桓公的内容,只是“纷纷来朝见”。 4、翻译为: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 【译文】齐桓公拜见小臣稷,一天之中去了三次却都没有见到。跟随着的人说:“乘万乘的君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却都没有见到,也可以停止了吧。”桓公说:“不是这样的。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禄的士人,当然会轻视他的君主;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当然也会轻视士人。纵然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五次前去拜访之后才见到了小臣稷。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于是一个接一个来朝见齐桓公,没有不来朝见的。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①。梁之边亭人劬力②数灌其瓜,瓜美;楚之人窳而稀灌其瓜③,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窃往搔④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⑤,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⑥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 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然愧,以意自闵也⑦。告吏曰:“征⑧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注释】①数:方法。②劬(qú)力:辛勤劳作。劬,勤劳。③窳(yǔ):懒惰。 ④搔:翻动。⑤尉:主管军事的官员。⑥褊(biǎn):狭隘。⑦闵:忧虑。⑧征:调查,追究。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恶:忌恨,憎恨 B.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旦:天亮,早晨 C.此梁之阴让也。阴:阴谋 D.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称:称赞 2.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乃谢以重币”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本文通过魏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4.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答案详解 1.答案为C。 “阴”应该是“私下地,偷偷地”的意思,故而选择C项。 2.答案为B。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作“用”“拿”讲;A项中的“以”为介词,作“依据”讲;B项中的“以”为介词,作“用”“拿”讲;C D项中的“以”均为表承接的连词,作“而”讲。所以,选择B项。 3.答案为C。 楚王没有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请交于梁王”的意思是:请求与梁王结交。 4.翻译为: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 【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 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楚边亭 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 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 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 “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 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 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 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边亭 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 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后,后 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告诉官吏说:“除了瓜,没有其他罪过吧?”对 梁国能暗中忍让十分高兴,便送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楚王常常夸奖梁王,认为梁王忠诚可信,所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是因为宋 就的行为才有的。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①,韩赵宾从②,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③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释】①不敢东乡:不敢向东侵犯。乡,同“向”。②宾从:服从、归顺。实为结成同盟。③属:同“嘱”。委托、托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学于曾子尝:曾经 B.将三军,使士卒乐死将:将要 C.子皆出吾下皆:全、都 D.方是之时方:正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A.宋无罪而攻之 B.朝而往,暮而归 C.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吴起没有拜相的原因是() A.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 B.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C.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 D.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答案详解 1、答案为B。 “将”应该是作动词,是“率领”的意思,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B。 ACD三项中的“而”和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是“却,但是”的意思;B 项中的“而”则是表修饰关系,无实意。 3、答案为D。 由原文中的“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该项应选择D选项。 4、翻译为:吴起不高兴,告诉田文说:请允许我和您讨论功劳,可以吗? 【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 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答案详解 答案为B。 首先要对选项中的同义词作比较,包括词的轻重程度、词的适用范围、词的感情色彩等。然后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内容,将备选的同义词代入句子,分析表意是否准确,前后词的搭配是否恰当。经仔细辨析后,明确:①句的“声明”、“申明”都有表明态度立场,说明真相的意思,但两者意义的轻重不同,后者更“郑重”些,但原句中已有“郑重”一词作修饰,所以恰当的应是“声明”。②句“庄重”与“隆重”适用的范围不同,前者指不随便,不轻浮,一般用于言语、举止方面较多;后者指盛大庄重,用于各种仪式或典礼。③句“标志”与“标明”都有表明某种特征的意思,但两者适用的对象不同,前者用于更庄重更严肃的语境,后者用的语境要随意些。所以,根据三句的语境,正确的选项应是B项。 余谓侯①本以中州隽②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③。齐虏巧负国④,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⑤,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⑥,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⑦,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⑧。顷赖士祸作,自潭⑨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注释】①侯:指辛弃疾。②隽:才智出众。③南邦:指南宋。④齐虏巧负国:指张安国降金。后文“赖士祸作”指赖文政发动武装暴动。⑤毚 chán 兔:狡兔。⑥间jiàn 关:崎岖展转。奏:通“走”。⑦用是简深知:因此被皇帝察知。⑧“入登九卿”三句:指辛弃疾曾担任的职务。⑨潭:指潭州。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谓:认为 B.用是简深知是:这 C.顷赖士祸作顷:全力 D.自潭薄于江西薄:逼近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章显闻于南邦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D.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3、下列对辛弃疾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不仅勇擒叛徒张国安,而且平定了赖文政的武装暴动。 B.辛弃疾因为抱忠仗义而感染了一大批人。 C.辛弃疾率领部下日夜兼程急行军,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D.辛弃疾面对暴乱的严峻形势却能指挥若定,尽显大将风采。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 答案详解 1、答案为C。 “顷”在这里应该是“不久”的意思,ABC三项都是对的,故而选择D项。2、答案为D。 AB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D项中的“于”是于是兼词之于,补全了应该是“起之于鲁”。 3、答案为B。 A项与原文内容不符,文中没有涉及到辛弃疾的事迹感染到大批人的内容。 4、翻译为: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出来。 【译文】我说辛弃疾本来是中州才华出众的人,讲信义,在南方十分有名,他在张安国叛国时,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出来,就好像撬开巉岩逮住兔子一样容易,(之后)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没有吃饭:他 威武的英雄气概,懦弱的人因为这而奋起!天子召见他再三赞叹,因此被重用,位列九卿,担任两路转运使,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文政叛乱,势力由潭州蔓延到江西,两地震惊,(但)辛弃疾谈笑间就把他们扫平。 答案详解 答案为B。 本题A项中“诸”兼有“之于”义,要将句中的“于”应删去才对;C项“最高……以上”表达含混不清,删去“以上”即可;D项末句缺主语,添加上“观众们”即可。综上,选择B项。 赵孝成王德公子①之矫②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③色。客有说于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④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注释】①公子:指信陵君②矫:假传命令③自功:自以为有功④窃:谦词,指自己⑤埽除:打扫庭院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恩德 B.公子闻之闻:听说 C.意骄矜而有自功色色:神色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功:认为有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公子退让也 A.自言罪过,以负于魏 B.以中有足乐者 C.俯身倾耳以请 D.何以战 3、赵孝成王始终没有把五座城封给信陵君的原因是() A.根本没有想封给他 B.平原君的反对 C.喝醉酒忘了 D.信陵君谦让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答案详解 1、答案为A。 “德”应该是“感激”的意思,此题可用排除法来做,ABC三项都是对的,故而选择D项。 2、答案为B。 B项中的“以”和例句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同“已”,已经;C项中的“以”表示并列,连接谓语,无实义;D项中的“以”是“凭”的意思。 3、答案为D。 ABC三项与原文文意不符。 4、翻译为:于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责备自己,惭愧地好像无地自容。 【译文】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假传命令夺取晋鄙兵权、救了赵国的大功,就 跟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封给他。信陵君听说这件事,心中感到骄傲自大, 脸上露出自以为有功的神色。有一位门客向他进言道:“事情有不应该忘记的, 也有应该忘记的。如果别人对您有恩德,您不可忘记;如果您对别人有恩德,希 望您忘记它。况且您这次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救赵国,对赵国来 说固然有功,对魏国可就算不上忠臣了。您却骄傲自满自以为有功,我认为您不 应该这样啊。” 于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责备自己,惭愧地好象无地自容。赵王待打扫庭院之后, 亲自来迎接(信陵君),按照招待贵宾的礼节,(赵王)引导信陵君到西阶,(请 他从那里上殿)。信陵君侧身而行,推辞谦让,随(赵王)从东阶走上殿堂;并 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对赵国也无功可言。赵王陪信陵君喝酒到傍晚,始终 说不出要封给他五座城的话,这是因为信陵君的谦让啊。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斯亦极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注释】1、去妻:前妻。2、一旦:一天。3、乘箕帚:拿着簸箕、扫帚,指做洒扫庭院之事。意思是为人妻。4、通达:做高官。5、匡国:匡正国家。6、济物:救济百姓。物,这里指人。7、心期:心愿,志愿。8、疏爵:赐给爵位。疏,分、赐。9、昼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荣归故里。10、极:顶点。11、蔑然:泯灭、消失的样子。12、未假:不暇,没空闲。假,通“暇”。13、度:思考。 14、矜:夸耀。15、闭气而死:自缢而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室以居之(居:居住) B.而向所言者(向:以前) C.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然:……的样子) D.又安可食其食(食:吃)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当的一项是() 例句:筑室以居之 A.醒能述以文者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以中有足乐者 D.金鼓以声气也 3、关于本文的思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朱买臣前妻的独白,抨击了现实中某些“仁者”的作为。 B.本文揭露了封建士大夫口说“匡国安民”,实则热衷功名利禄的虚伪本质。 C.本文批判了朱买臣富贵休妻,喜新厌旧的不道德行为。 D.本文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的意义。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 答案详解 1、答案为C。 这里的“然”应该是“这样”的意思。 2、答案为D。 例句中的“以”和“以”都是“用来”的意思;A项中的“以”是“用”的意思;B.项中的“以”是“把”的意思;C项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3、答案为C。 文中没有提到这项内容。 4、翻译为: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 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 【译文】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抑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勖,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六岁便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B.柔之深加赏器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C.还过江革过故人庄 D.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我以日始出是去人远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加点的“而”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 A.然则何时而乐耶 B.泉香而酒洌 C.学而时习之 D.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3.下列对鲁肃和吕蒙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才思敏捷,少年早慧,六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B.江革读书很勤勉,在父亲去世以后,他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弟弟,仍不落下学业。 C.江革少年时很不幸,父母先后去世。但他却因为孝顺和凭借出色的才学进入国子监。 D.江革勤奋刻苦受到谢朓的赏识,以致深夜造访,赠与他短袄和毡子。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 答案详解 1、答案为C。 C项都是“探访”的意思。A.写/通“嘱”,嘱托;B.器重/栋梁;D.离开/距离。 2、答案为D。 例句中的“而”和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是“却”、“但是”的意思。A项中的“而”是“才”的意思;B项中的“而”表并列;C项中的“而”表顺承。 3、答案为B。 江革是在母亲去世以后,他才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弟弟,仍不落下学业。 4、翻译为: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 【译文】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很早就显出他的才华和天赋,六岁时就会写文章。江柔之非常赏识他,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的家族。”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孪生弟弟江观一起相依为命,读书也没有老师朋友指点,兄弟两人就互相勉励,读书始终十分刻苦。十六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他因为孝顺而闻名。服丧完毕后,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来到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于是就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①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②?”肃造次③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④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注释】①故意:以前的态度。②虞:意料、预料。③造次:鲁莽、轻率。 ④拊:抚摩。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说肃曰或王命急宣 B.不可以故意待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C.以备不虞前人之述备矣 D.遂往诣蒙及郡下,诣太守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加点的“而”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哀而舍之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下列对鲁肃和吕蒙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少年时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B.吕蒙成为将领后进步很大,富有谋略,目光深远。 C.鲁肃前倨后恭,目光短浅,没有识人之明。 D.鲁肃胸怀磊落,爱才、敬才。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答案详解 1、答案为D。 D项都是“拜访”的意思。A.有人/有时;B.以前的/因此;C.防备/完备。 2、答案为C。 例句中的“而”和C项中的“而”都是表修饰。A项中的“而”是表转折,译为“却”;B项中的“而”是连词“就”;D项中的“而”,是连词“就”。 3、答案为C。 原文中的内容并未显示出鲁肃“前倨后恭,目光短浅,没有识人之明”的形象。 4、翻译为: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态度来对待他了。 【译文】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人劝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 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中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②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③,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注释】①萧瑀:(575 — 648):萧皇后的弟弟。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被隋炀帝疏斥,唐朝时深得李渊信任。②京官:京都的官。③中书内省:中书省,官署名。唐制,中书内省在禁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宗谓萧瑀曰自谓能尽其妙 B.近得良弓十数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朕以弧矢定四方王师北定中原日 D.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加点的“其”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谓能尽其妙 A.其如土石何?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C.复前行,欲穷其林 D.其实味不同 3、下列关于唐太宗任务形象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善于反躬自省 B.能广开言路,听取臣子的意见 C.英武神勇,武功卓越 D.勤于政务,心系天下苍生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答案详解 1、答案为C。 C项是“平定”的意思。A.对……说/认为;B.获得/“得”通“德”,感激;D.本来/稳固。 2、答案为B。 例句中的“其”和B项中的“其”都是“其中的”的意思。A项中的“其”是表疑问,译为“难道”;C项中的“其”译为“那些、那里”;D项中的“其”,是代词。 3、答案为C。 原文中的内容并未显示出唐太宗“英武神勇,武功卓越”的形象。 4、翻译为: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 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下列语句中相同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寻登进士第未果,寻病终 B.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乃贬为潮州刺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加点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愈自以孤子 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童年丧父,但他自幼好学,勤奋刻苦,终于考中进士并有所作为。 B.韩愈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德宗年间,朝政腐败,韩愈上奏章陈述宫市之弊,结果触怒皇帝而被贬官。 C.经历了宦海沉浮的韩愈仍不改初衷,对于朝廷的弊政,他仍敢于劝谏,尤其是人们迎佛骨一事,他是深恶痛绝。 D.韩愈为人刚正真率,不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屡屡得罪权贵,也不被皇帝所容,官职被一贬再贬。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答案详解 1、答案为A。 A.不久; B.征召/“辟”通“避”,避免; C.字/说; D.于是,就/竟然。 2、答案为B。 B项和例句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是“来”的意思;C 项中的“以”是“把”的意思;D项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 3、答案为D。 文中没有提到他得罪权贵。 4、翻译为: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 【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名仲卿,无声名地位。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 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不久,韩愈便中了进士。宰相董晋出京镇戍大梁,征召韩愈为巡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从京官贬到连州山阳县做县令。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疏文奏上,宪宗非常恼怒,于是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本文档为【齐桓公见小臣稷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7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9-04-28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