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晋南北朝.txt

魏晋南北朝.txt

举报
开通vip

魏晋南北朝.txt魏晋南北朝.txt 魏晋南北朝:杂而不重要 “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鲁迅 文学自觉相当漫长,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三百年才实现,自觉有三个标志: 1>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南朝文学与儒玄史学,且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2> 对文学各种体裁有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曹丕《典论?论文》...

魏晋南北朝.txt
魏晋南北朝.txt 魏晋南北朝:杂而不重要 “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鲁迅 文学自觉相当漫长,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三百年才实现,自觉有三个标志: 1>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南朝文学与儒玄史学,且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2> 对文学各种体裁有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曹丕《典论?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将文体分为四科;《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3>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自觉最重要的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正是审美追求;四声的发现及运用加上讲究对偶都说明对语言形式美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新变的时期,概述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就三曹而言,诗歌创作即各具特色,曹操诗古直悲凉,曹丕„„曹植„„。 2> 玄学兴起和佛教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因素。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加强,词汇扩大。 3>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并在文学上的运用。两晋诗坛讲究语言的形式美,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4> 从文体的发展上看: 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突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发展并达到鼎盛。 骈文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增加骈俪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 七言古诗在此时确立起来,并取得一定成就; 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兴盛; 小说初具规模,出现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风”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气质个性等呈现于作品的外部风貌;“骨”指文辞的精炼、刚健。“风骨”是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决定的鼓舞人、感染人的力量。 建安风骨:对汉末魏初优秀诗歌创作特色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此时期作家众多,为诗歌史上第一次文人创作高潮。 现实反映: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的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画面。 时代风格:政治思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代人追慕,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建安文学的特点 1> 作家视角的转变:从自身出发考虑人生和社会。 2> 表现内容的转变:忧时伤乱,迁逝之悲,渴望不朽的重要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3> 表现个人行为: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4> 形成时代特点:建安风骨。 ?06 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曹丕颇有“救民涂炭”之志。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不甘以文士自居。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当时诗 歌雅号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人生苦短的哀叹。对短促多艰人生的三种态度:单纯的哀叹“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是典型;努力突破天命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曹操《龟虽寿》。后两种思想积极。 创作个性的高扬。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展现自我特色。风格上三曹。诗体运用上操四、丕七、植五。语言操朴质,丕秀美,植兼备。 浓郁的悲剧色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操“悲凉”,植诗“颇有忧生之嗟”,粲诗“发愀怆之词”。刘祯诗“感慨深至”。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七位作家,《典论?论文》七人并举。因同居邺中亦称“邺中七子”。 除三曹外,七子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反映动乱的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王粲成就最大,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诗品》列之于上品。 曹操——古直悲凉 相王之尊,爱好文学,招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基础;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 内容: 1> 反映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写战乱之中对社会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突破个人视野。《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 2> 较多写个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前者如《度关山》“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后者如《短歌行》。 3> 山水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游仙诗《秋胡行》。 艺术: 1> 喜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陌上桑》本写罗敷的故事,曹操改为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戏妻,曹也改为游仙诗,抒发欲乘时努力,然前路坎坷、时势艰难的感慨。 2> 思想上“汉人乐府本色尚存”,也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 3> 多用四言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为僵化的四言诗注入活力,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4> 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强烈的自我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和高远志向。如《短歌行》。 5> 语言朴实洒脱。“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重要作品《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 曹丕:便娟婉约 生平:字子桓。《燕歌行》„„《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纲领性文献;风格上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诗歌内容 1> 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芙蓉池作诗》。 2> 抒情言志之作,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代表作《黎阳作诗》。有些抒怀之作,则写得清俊悲凉。 3> 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燕歌行》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为七言之祖。对后代歌行体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清人沈德潜“子桓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新变三个方面: 1> 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众宾欢坐的宴会上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其“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的体验,超过汉末游子自身的切肤之痛。对人生凄凉的体验超于同时代其他诗人。 2> 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和谐音韵,表达纤丽情思;艺术上勇于创新,虽仅存四十馀首,却诸体具备。 3> 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贵在既吸收民歌长处,又摆脱其束缚;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民歌特征。代表《上留田行》。 ?诗赋欲丽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此文中,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植(字子建) ? 思想内容: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诗歌分前后两期 1>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写个人志趣如《白马篇》塑造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记录社会动乱,表现人道关怀《送应氏》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泰山梁甫吟》;宴游赠答《侍太子座》;对文学自信“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2> 后期多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野田黄雀行》“家罗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天真神话;《赠白马王彪》则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杯。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3> 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写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4> 游仙诗。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则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远游篇》“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乘浪相经过。” ?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 “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兼父兄之长,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1> 他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之后,壮志不衰,多激愤之情,所以诗歌中充满了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骨气„„。 2> 他的诗歌虽脱胎于汉乐府,但吸收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讲究艺术表现,完全文人化,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形成辞采„„。 3> 他的诗歌既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形成“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成就: 第一个大力提倡写五言诗的作家,把文人的五言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其诗歌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 不仅进一步开辟文学抒情化道路。还极大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 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既有豪气纵横如《白马篇》也有哀怨缠绵的《七哀诗》,总体风格刚健和柔美统一。 注重对偶、炼字、和生色。 工于起调,善于警句。《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修辞贴切巧妙。发展《诗经》比兴手法,融合《离骚》象征手法,如以转莲比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比喻怀才不遇。 曹植诗受到后人推崇原因: 1> 文采富艳。 2> 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 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正始文学 曹魏后期,司马懿乱政,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幻灭感和危机感。诗歌与建安文学相比,少了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多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 “越名教,任自然”的时代精神,及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代表嵇康,阮籍。 阮旨遥深 思想苦闷 1> 对人生的感慨和忧伤。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以及无法挽回这短促生命的深深忧伤。 2> 对世俗礼法之士的厌恶,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态度有关。 3> 对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现实中苦闷不得解脱,希望通过幻想的境界来摆脱世俗的污浊。 艺术比兴阮籍集《诗经》、《楚辞》比兴之大成,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托怀抱。 将象征手法和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形成“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特点和隐约曲折的风格。“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 感情真诚激切:诗歌中的忧思、焦灼、真诚且具有速度美的力度,直接穿透读者的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给后世影响很大,如陶渊明《饮酒》庾信《咏怀》陈子昂《感遇》。 ?《咏怀诗》内容及艺术成就 《咏怀诗》二十八首是阮籍政治感慨的记录,非一时一地所作。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从自然到人事,充满的苦闷、孤独难以排遣。“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主旨。 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感触目皆是,体现其忧愤深广的情怀。咏怀十九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接,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诗歌中精神的出路是游仙和隐居,不少篇章写游仙和隐居或仙隐结合。赞美巢由、四皓讽刺苏秦、李斯;然赞美神仙隐逸,只是排遣苦闷的方式,文中也多对时局的关注和抒写自我怀抱,仍颇有济世之志。如《咏怀诗》批评曹魏政权荒淫腐朽,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嵇旨清俊 刚健之情 理想主义者,把庄子理想的人格境界引入诗中,形成优游容与的诗歌境界。《赠秀才入军》表现了嵇康的洒脱的情趣。“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 诗风: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俊”。其诗追求自然,高蹈独立,着重表现一种清逸脱俗的境界和愤世嫉俗的硬骨头精神。清逸如《酒会诗》“淡淡流水,沉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峻切如《忧愤诗》“”采薇山阿,散发岩岫。 性格刚直(联系诗风)“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是非观念十分明确,对丑恶现象往往加以激愤的斥责。《与山巨源绝交书》提出“七不堪”与“二不可”。表现决不屈服的态度。 成就四言:四言诗另辟蹊经,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很强的语言功力。 竹林七贤魏晋正始时期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人常聚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文学创作上,阮嵇两人最有成绩。代表作《与山巨源》,《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 两晋诗坛 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太康诗风代表陆机、潘岳,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左思《咏史》独树一帜,喊出寒士不平。郭璞《游仙诗》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文采富艳。 东晋玄言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作品“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当时虽为正宗但少诗意、无生命力。东晋末年陶渊明创田园诗,为魏晋古朴诗风集大成者。 太康诗风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载以及其弟张协、张亢,陆机、陆云;张协代表作《杂诗》十首。潘岳及其子潘尼和左思。陆机《拟古诗》。潘岳《悼亡诗》。陆潘诗代表了西晋太康诗风的繁缛,语言华丽藻饰,描写繁复。 ?左思风力对西晋太康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其诗情调高昂,辞采壮丽,独有的豪壮风格。内容与风格上都继承发扬“建安风骨”,迥然不同当时诗风,为西晋最杰出诗人。 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诗,实则借咏史来抒发寒士的抗争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钟嵘赞为“五言之警策”。 ?左思风力创作上的表现(左思《咏史》特点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1> 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 2> 有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咏史》其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3> 继承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4> 一改班固《咏史》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咏史》诗歌分析、鉴赏 第二首:用比兴手法写由来已久的世胄占据高位,寒士屈沉下僚的不公平的门阀制度。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第五首:鄙视豪门权贵,高蹈出世,最能表现左思气概。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第六首:赞扬荆轲、高渐离等卑贱者慷慨高歌、睥睨四海的精神和对权贵的蔑视。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举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渊明 作品及创作风格,内心情感变化,语言特点,以及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诗歌创作为重点。 玄言诗用老庄语言阐发玄理的诗歌,代表作家许询,孙绰《秋日诗》。 西晋末兴,东晋百年主导。原因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 内容上宣扬庄老哲学,艺术上缺乏形象,语言质直缺少文学意味。“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本身艺术价值不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是山水诗产生之前不可或缺的诗歌发展形式。 魏晋风流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条件:玄心、洞见、妙赏和深情;外在表现:颖悟、旷达、真率,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也可称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以超俗的眼光看,他一生很艺术。《五柳》、《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艺术化人生的写照。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编撰者刘义庆。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轶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价值取向为崇尚自然、脱俗玄远的人生境界,贬斥丑恶褒扬美好;艺术上“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对后世影响很大(成语 同类作品 素材)。 《五柳先生传》正史纪传体形式所写,重在表现自我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 不足二百字的本文和赞语,以极其简洁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 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以正史纪传体形式写自传是陶首创。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受其影响。 对中国诗歌史的两大贡献:开创新的审美题材——田园诗;开创新的诗歌境界——平淡自然。? ??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 1> 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盥濯于檐下“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谈史论文、真率交往令人羡慕。《归园田居》其一 2> 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最为可贵的部分。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第一人。《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实景实情生动逼真。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人生理念: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3> 有的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归园》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可隐约看到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咏怀咏史诗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如《饮酒》。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荆轲” 继承阮籍、左思诗歌传统;自我特点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如《饮酒》其十九;有对社会的抨击,如《饮酒》其二十。 ??陶诗的艺术特色(成就) 自然的表现——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诗歌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记录内心细微的波澜,声吻、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作诗不求强烈刺激,无浓重的色彩、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也有感染力。 日常生活诗化——陶诗的另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景、事、情、理的浑融。 写景物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情节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重在写心,写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发乎情,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包含自我体验到的生活情趣。“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很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对象无非村舍,鸡犬、桑麻穷巷等平淡之景物,但一经作者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少华丽辞藻、语言朴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秋菊有佳色”都明白如话,但平淡中也有绮丽。 语言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的诗歌尤其田园诗的总艺术特征为平淡自然,但也往往有金刚怒目的豪放作。 不可或缺:平淡自然是陶诗艺术总特征,但也往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表现为后期作品《读山海经》、《咏荆轲》,这金刚怒目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面。 现实窘迫: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的生活十分艰难,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人生体味更加深刻。即使是归隐田园也不能完全消除壮志未遂的苦闷和改变矛盾不安的心境。 表明心志:诗人借咏史或借神话传说中失败的英雄来婉曲表达自己被压迫而不屈的心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诗中的精卫填海,刑天不屈正是诗人自己抗暴的生动表现,也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污浊现实屈服的高尚品格在诗中的体现。 匡时济世:诗人少年“猛志逸四海”,思有作为;中年归隐“有志不获骋”;晚年决意仕进“猛志固常在”。其匡时济世的热情贯注的诗篇中,形成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教益后人:李白、辛弃疾、陆游、龚自珍正是从这类诗篇中获得教益,深受激励。辛弃疾“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龚自珍看到陶诗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份骚”。 作品分析《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 思想上 艺术功绩 对后代影响 思想上: 物我为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把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当成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 到自然中去;不是用语言直接赞美自然,自然的美自然地从心里流露出来。 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和君子固穷的儒学力量对待人生苦难。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艺术功绩 古朴诗风 打破了玄言诗统治局面,使诗歌的艺术脉络重新接上,并增添新生机。沿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自然至美 创新先锋,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 田园题材 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创田园诗新题材,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题材领域。 平淡风格 创造平淡自然又隽永的风格,后代出现不少和陶诗、拟陶诗,如白居易《效陶体诗》。 桃源模式 桃花源平静安谧的境界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白居易晚年退隐,苏轼谪居海南是酷爱陶渊明,实际是从他那种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菊酒孤云 酒和菊成为其象征。从饮酒中体悟物我两忘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成为他的化身,成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象征还有 “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后代敬仰 追慕人格 光明俊杰的人格及蔑视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品质。为后代作家的精神寄托,如高适“传忆陶潜归去来”。 给人鼓舞 “金刚怒目”之作给人鼓舞。龚自珍:“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精神归宿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精神家园内可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可得以休息和逃避。 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后人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其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谢灵运 地位成就: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山水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加强了诗歌表现力,影响一代诗风。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艺术成就 1> 精工富艳的风格。诗歌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成富艳精工;移步换行之法将所见收入诗中,对景物做全景式的铺陈,成繁富特点。 2> 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写景注重对声色的追求,色的描写如《入彭蠡湖》“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一副充满阳光,洋溢生命力的图画;声的描写如“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以动衬静,写鸟鸣叶落声。声色描写对后人影响很大,为诗歌新时代开创者。 3> 结构上的程序化。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像一篇篇旅行日记,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模式,使谢的诗歌呈现程式化特点,不能达到真正情、景、理的完美融合,无法形成完整浑然的意境。 具体到山水诗的写作上: 1> 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2> 局部景物描写通过细腻观察和具体画面,表现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景物与情思交融的 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3> 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能注意到诗中描写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转变从陶谢差异开始。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为南朝新风开创者。 从写意到摹象 陶为写意能手,其生活和感情都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故无意于模山范水,只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表现整体的自然美。 谢诗中山姿水态占了主要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为其主要艺术追求,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真实再现出每一寓目细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夜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故谢诗难以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诗十分注重言外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传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蕴。诗中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手法,平淡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青松、秋菊、孤云、归鸟无不渗透其性情与人格。“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谢诗更注重写实性,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凭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用准确语言对山水作精细刻画,力求复现自然美,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且写得鲜丽清新、自然可爱。“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从浑朴性到清晰性。 陶诗浑朴自然,少有对偶,归为古诗;谢诗多有佳句“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沈德潜)。 从诗歌发展史看,魏晋和南朝阶段不同:魏晋诗歌上承汉诗,诗风古朴;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陶是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谢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从陶到谢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创新现象。为 “诗运转关”,对盛唐诗风有积极影响。 鲍照及其创新 诗歌思想内容:寒士的呼声 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和强烈呼声。“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反映自我建功立业的愿望。“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表现诗人建功立业,似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 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哀怨凄怆,细致感人。“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思妇思念:“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代白头吟》“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与《诗经?国风》及汉魏乐府民歌一脉相承。“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山水描写方面也颇有特色。“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 艺术风格:诗风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当时被视为“险俗”或 “险急”。 思想内容上:寒士主题,激越不平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写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都很有特色。 艺表风:民歌为俗,不平为急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学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此类作品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如《吴歌》三首。学民歌,当时曾文坛盟主颜延之等轻视为“俗”。 “俗”诗中“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被视为“险” 或“险急”。 影响:鲍照诗歌的成就,远超颜延之等“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 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在当时标举独出,也深得后人赞许。“俊逸鲍参军”。 对七言诗的贡献:鲍照学乐府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还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自由换韵,创造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元嘉三大家南朝宋文帝年号。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创作相同:描写山水都讲究辞藻和对偶。 诗风差异: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文赋方面:谢灵运《山居赋》,状物写景巧似,选字修辞清新,与山水诗形成呼应。颜延之骈文以典雅缜密见长,代表《 白马赋》。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南北朝:永明体和宫体诗 齐梁宫廷诗人将民间情歌引入宫廷,大量模仿创作: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通过艳丽的辞藻和声色的描摹来满足一种娱乐的需求。 南朝诗歌偏重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创新,注重语言声律美,“永明体”为唐律奠定基础。 宫体诗梁萧纲。代表:萧纲,徐陵、 庾肩吾、庾信。 内容上:描写对象宫廷生活,具体题材为男女之情,女子容貌、举止情态及居住环境。 艺术上:讲究词藻、对偶和声律。描写细致工巧,音乐性强。情调伤于轻艳,风格柔靡缓弱。 缺点: 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词藻和对偶。 《昭明文选》南北朝梁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最早的文学总集,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编排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等37大类,大类之下按题材划分小类。诗占数量最多,13卷。 选诗较大宽容性,最多三位陆谢江。在推崇被忽视的优秀诗人上有极高的眼光:陶渊明入选,首,鲍照入选18首。自唐代广泛重视,渐成“文选学”。 玉台新咏徐陵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汉代到梁关于女性和男女之情的诗歌。主要是宫体诗,尤重民歌,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风与《昭明文选》相对。 永明体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声律论产生之前,讲自然声韵,多与音乐有关。 五言古诗“不备管弦”成必然之势。 佛教繁荣推动人们对声韵学的认识。 晋代陆机和宋范晔提出文学语言要有音声和谐,但为自然的声韵; 直到齐梁声律论提出,才人为地总结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的声律韵调。 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主要特征讲究声律和对偶。因最初南朝永明又称“永明体”,产生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产生过程: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 代表人物四声八病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四声。沈约作用不可忽视:将四声区辩同传统诗赋音韵结合,规定五言诗创作应避免的声律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要求过分苛细也带来一定弊病。) 另一位积极参与创制“永明体”的王融,颇有才。《临高台》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南朝作家中受“永明体”的影响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梁朝的何逊和陈朝的阴铿。何逊善于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阴铿多表现离愁别绪,诗风清丽,以写景见长,尤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永明体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主要特点:讲究声律,追求语言本身的音乐美,合理地调配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韵美;诗体短小讲究玲珑之美,“圆美流转如弹丸”。 优点: 自此作诗树立自觉意识: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 树立新的美学规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使新诗较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精练。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对近体诗形成产生很大影响。格律诗的成熟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无四声的发明和永明体的出现,唐诗不会那样辉煌。 徐庾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而正式获得“宫体”的称号。 缺点:忽视真情实感,是一种诗歌游戏。对声律的苛细要求,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产生“文贵形似”之偏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之弊。 谢眺(永明体代表诗人) 思想内容 前期:多游宴酬唱之作,景物描写善于提炼,超越大谢诗的冗长深芜,没有哲玄的尾巴,情景结合。 后期: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晚登》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艺术特点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山水诗继承大谢细致、清新但不纯客观描摹,而是以山水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大谢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摆脱玄言成分,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语言的清新流畅和音韵的铿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如其《游东田》: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地位影响:永明体代表诗人,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李白和杜甫为之倾倒。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庾信(齐梁诗人 穷南北) 前期:多奉和、应制之作,题材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轻艳流荡富于辞采《奉和初秋》 缺个人感情。为后期奠定基础,积累文学经验:美感形式上的经营,内容上的体认。“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后期:“华实相扶,情文兼至”。《四库全书》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庾信遭适亡国之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的沧桑之感。久居北方的庾信渴望南归,魂牵梦绕于故国山河。接到南方故人的来信,更禁不住悲慨万端: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内心深处责备自己“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交织在一起。“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咏怀》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残月”句可见诗人精切浑成的笔力。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庾信汲取南朝声律、对偶,北朝浑灏劲健之风,开拓和丰富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准备。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显灵为主。素材来自于社会上流传的巫术灵验的故事,神仙故事及佛法灵异的故事。 按内容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张华《博物志》;讲述鬼神怪异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还有佛法灵异如《冥祥记》。 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流行专记人物言行或记载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杂录体小说。源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按内容分为三类:笑话《笑林》;野史《西京杂记》;轶闻《世说新语》。 搜神记作者干宝。初具小说规模,代表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最高水平。 主要内容:1> 曲折批判暴政,表达人民的爱憎与理想,反抗与斗争,《韩凭夫妇》。 2> 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吴王小女》。 3> 怪异传说。 艺术上:结构完整,情节富于变化,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致语言古朴。 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故事渊源。《东海孝妇》—《窦娥冤》。《三王墓》—《铸剑》。对唐传奇和聊斋也都产生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曹丕 《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时代的标志。 1> 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的原因是文体各具特点和作家才性不一;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2> 论文章与事业关系: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3> 论文气即才性:首次把“气”引入文论中“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4> 论文体区分:即文学题材的区分。将文体划“„„诗赋欲丽”。 5> 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的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陆机《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 1> 论文学创作的构思: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并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这是《文赋》对我国文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他认为文学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只有这样才能情因物感,文以情生,进入文学创作过程。 2> 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认为构思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提出创作过程的心态特点是内视与神思,这是他在文学理论上的重要建树之一。 3> 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他生动地将微妙的灵感心理特征及其现象特征描述得十分清晰,首次论证灵感的作用。 4> 论写作技巧:将文体分为诗、赋、碑等十项,并分别风格要求。陆机论文体注重形式轻巧绮靡,“缘情绮靡说”是在传统诗教“温柔郭厚说”后由他首先提出的另一重要诗论。自后,古代诗歌方有“缘情”说。 刘勰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 《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梁之际 著书目的1> 为了反对当时偏离经典,只讲绮靡轻巧的文风;2> 不满魏晋以来的文论。3> 树德建言,以便留名于后世。 理论体系:全文50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论文学的基本原则和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下部论文学创作,是全书最具价值的精华所在。 1> 总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原道》《征圣》《宗教》《正纬》《辩骚》5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教》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2> 文体论:细分文体的分类。20篇,分为文、笔两部分“无韵者笔比,有韵者文也”。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3> 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及写作技巧等,为全书精华。所涉及的问题有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继承与创新;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4> 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理论成就 1> 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将天才创作的文学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建立起文艺社会学的初步理论基础。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影响后世文论的开创性文学理论。 2> 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条理而绵密,成为一部集大成的文学批评巨著。他的文学影响了以后的整个文学批评史。他承前启后,成就杰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地位最高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钟嵘 《诗品》 一部鉴别诗歌优劣的批评著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 专论五言诗,论述自汉代至南朝梁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1> 钟嵘在书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 2> 钟嵘提出“直寻”“自然英旨”的自然美说。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 3> 钟嵘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风力华采说。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 4> 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 5> 在《诗品》中全面而系统的对汉魏六朝五言诗作了品评,提高了诗歌鉴赏标准,建立起 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档为【魏晋南北朝.tx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