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区划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区划

举报
开通vip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区划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区划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 区划 第一节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一、景观概念 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所采用,他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 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这时的景观成为描述自然、人文及其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区划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区划 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039574615_3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 区划 第一节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一、景观概念 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师所采用,他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 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这时的景观成为描述自然、人文及其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包括自然和人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态,常用风景、风光、景色、景象等术语描述。这种针对美学意义的景观理解是后来学术概念内涵的来源之一。 最初的景观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现在是指客观存在于地表自然界的、具有自己特征和特殊地位的区域单位,它既不同于土地单位,又与其他区划单位有区别。 景观有下列五方面的主要特征: 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景观的这一特征是其他区划单位和土地单位都不具备的。 景观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的界线大致符合。 景观能够提供对区域的典型自然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全面认识从而有别于土地单位。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 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景观是一个特征十分明显的区域单位,然而至今还没有关于景观的精确而详尽的定义。有学者指出,“地理景观应当是这样一个发生上一致的地域,在其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小气候、土壤变种、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同一种相互联系的结合的有规律的和典型的重复”。这一定义着重指出了景观的发生统一性和形态结构的复杂性。 我们对景观定义为:景观是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其相邻景观区别。因此,景观是地表的独特的地域地段,但又是地表的组成部分之一。景观以形态单位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界的特点和天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 景观或自然地理系统与生态系统概念是有明显差别的。通常,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体及其生境相结合而成的整体。生态系统的整体仅以生物有机体为中心,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的生物界,它是联系那些直接有关的生态因子来进行研究的,整体中不包括起间接作用和影响的一些因素,例如生物群落所处的地貌条件、根层以下的基质、地下水以及群落外界的其他因素等在内。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基本相同。景观的研究是以自然地域为中心,通过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把那些直接或间接起作用的因素和生物群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地域性的考察。所以,生态系统与景观或自然地理系统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重叠部分,也有一定的不重叠部分。两者的研究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地域分异规律 (一)概念 景观除综合整体性特点外,另一重要的特点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 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例如,从赤道至两极、从湿润的沿海至干燥的内陆、从山麓至高山顶部,甚至在局部地段(如山坡和谷底)中,都可以观察到不同属性的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现象的成因、特性、表现形式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等,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地域分异的成因来看,由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是最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性,两者的成因不同,表现形式亦各异,故彼此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但它们共同作用于地球表层,反映出相互干扰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派生出复杂多样的、层次不同的实际地域分异图景。 从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来看,地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各级的空间尺度,或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分为全球性、全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种结构层次。这些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地域结构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即高层次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控制低层次地域分异的背景或外界因素;而低层次的地域结构单元的分异排列关系是构成高层次地域分异的基础。景观的每个层次根据其具体的分异因素和相应的结构特点,完成特定的功能和体现各自的整体性的特征。总之,景观各地域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按等级层次进行的,体现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而部分与部分之间则为协同和共轭的关系。 (二)影响地域分异的因素 1、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它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变。从赤道至极地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热量带。每一个热量带气温、气压、风、降水、土壤、生物群落等也有其共同特点,从而使各纬度带具有若干共同的景观特征。 各个纬度带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决定了作为这些组分综合的“景观” 也具有地带性。 2、海陆位置 地球内能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3、山地高度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5,6?)。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结合热量和水分状况来进行。垂直带的数量、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带谱的下部的起始带称基带。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第一,带谱所处的在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第二,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体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三、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北纬49º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这里是我国最寒冷区,多年冻土层分布广泛。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此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分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丰富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这里距海较近,气候湿润,分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如果再经破坏则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这里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其建群种主要是由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种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榆属、杨属、柳属)组成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此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适于发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包括秦岭一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依植被、土壤的分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 ?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 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一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在现状植被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而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黄棕壤的性质具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呈微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是亚热带的典型部分。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等地。植被由常绿青冈、拷、古栎和茶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种为主组成,叶面多革质、光滑发亮亦称“照叶林”。针叶树有马尾松、云南松、杉树、柏树等。毛竹林分布也很广。地带性红壤分布范围较广,东部约自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地区,多发育在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粘土层上。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多云雾,干湿季节不明显的地方,以贵州高原分布最广。本地带适宜发展茶、油桐等亚热带经济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 分布于滇、粤、桂三省区南部,闽东南及台湾中南部。天然植被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上层以樟科、壳斗科为主,中下层种类繁多,以大戟科和芸香科最多,并有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赤红壤兼有砖红壤与红壤特点。 5、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区的南部,西至西藏南部的亚东附近,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本带的典型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珊瑚岛热带常绿林和红树林。 ?热带常绿阔叶雨林。 主要分布于台湾南端、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和西藏南部局部湿热的山谷或低地。雨林的乔林层结构复杂,一般可以分为三层或四层,乔木高大,通常在30m以上,甚至达50m(近20层楼房),分枝很高,树皮光滑而薄,具有板状根。树叶多为大、中型,常形成显著的滴水叶尖。林内藤本植物丰富,树上密生附生植物。老茎生花现象仅见于乔木,也见于灌木及藤本植物。在种类组成上有龙脑香科的龙脑香和坡垒、青皮、望天树、娑罗树。此外有梧桐科、肉豆蔻科、橄榄科、棕搁科、茜草科等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热带季雨林。 分布于热带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地区,包括滇南谷地、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等地。我国热带季雨林面积比热带雨林广阔。季雨林的群落结构和雨林相比,上层乔木层较矮,一般在30m以下。树干尚直,但分枝较低。树皮较厚而粗糙,除榕属外,板根多不发达,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的数量与种类都比雨林为少。群落外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层乔木层以落叶或半落叶树为主。所以,林冠有旱季稀疏、雨季郁闭的季相变化,这与雨林终年郁郁葱葱的景象不同。构成季雨林的树种很多,滨海地带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地区,种类丰富。这里由于常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及淋溶作用强烈,富铝风化壳深厚。砖红壤全剖面均为红棕色,呈酸性反应。此外,在海南岛西南部及云南南部红河河谷等地,由于山地的阻隔和焚风作用,形成干热稀树草原的生物气候环境,而分布有燥红土。本地带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 (二)干湿度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 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以及东北平原的黑土、黑钙土区,主要由禾本科草类和杂类草组成。如贝加尔针茅与羊草等。这类草原外貌华丽,季相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变化显著,草层较高,最高可达100厘米。常见乔木有蒙古栎、白桦、山杨、柳、榆等。黑土系列是森林草原下地带性土壤,包括黑土、白浆土、黑钙土、灰黑土。以东北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具有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的良好条件,尤其是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土壤,生产潜力很大。黑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的山前波状台地平原上。黑土区较低湿的地方还发育一种白浆土,常与黑土呈复域分布。黑钙土分布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草原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两侧的丘陵山麓。在大兴安岭中段的西坡,常与黑钙土呈复域分布的灰黑土,是半湿润森林类型下发育的土壤。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乔木以辽东栎、杨、桦为代表,亦有油松、侧柏。土壤系列包括褐土、黑垆土、搂土、绵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的腐殖质积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匪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褐土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地区,例如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等地和关中、晋南、冀西、豫西等地的丘陵盆地中。 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 典型高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建群植物主要是乔本科草类,地带性植被是几种针茅。例如大针茅、克氏针茅(阿尔泰针茅)、本氏针茅(长芒草)、短花针茅等。这类草原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栗钙土是典型干草原下的土壤类型。与黑钙上相比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而钙化过程增加,土壤的粘化过程微弱。 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 荒漠草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西部,以及荒漠区的山地下部。在极端干旱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可分布到很高的高度。典型植被为旱生性较强的小针茅,例如沙生针茅、戈壁针茅、石生针茅、短花针茅等。超旱生矮半灌木与灌木也比较多,如冷蒿、旱蒿、灌木亚菊等。荒漠草原草层矮,高仅10,20厘米,生长稀疏,总覆盖度不超过15,,30,。棕钙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北部等地。是温带荒漠草原地带性土壤。从腐殖质和碳酸钙的聚积过程看,棕钙土仍属草原土壤形成过程,但从盐分和石膏的累积过程看,其土壤性状又反映出荒漠区土壤过程的某些特征。 灰钙土主要发育在黄土母质或较细的洪积物上,水分条件稍好。与棕钙土相比,其腐殖质的累积过程稍有增强,而钙化过程则有所减弱。它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银川平原、湟水中下游平原、伊犁河谷等地。 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包括阿拉善高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带,以及柴达木盆地。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土壤盐分较大,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具有适应干旱生境的生态特征,并以灌木或半灌木为主。其中以藜科的属种最多,菊科、豆科、麻黄科等也占相当比重。漠土系列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这些土壤的共同特点是沙性强,大多含砾石,表层为浅灰色多孔状结皮,腐殖质含量低,石灰的表聚作用和石膏与易溶盐的聚积作用都较强烈。棕漠土不仅出现很厚的石膏层,而且形成盐盘,腐殖质含量甚低。灰棕漠土和棕漠土为温带与暖温带典型的漠境土壤,灰漠土为温带漠境边缘的过渡性土壤。 总结我国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结构图式是由湿润环境下的海洋性地带谱和干旱环境下的大陆性地带谱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干湿度带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例如,同样半湿润的水分条件,在温带为森林草原黑土景观,在暖温带则为荒漠棕漠土景观。 (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结构的高大山原。在广阔的高原面上又有一系列山脉耸立,高原面上的山地又有景观的垂直带谱;同时高原还有一系列深陷的河谷,形成反向的垂直带谱。从整体上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其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规律。可见,青藏高原的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 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我国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在西北干旱内陆的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则逐渐增高。影响自然景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常见的植被垂直带有:荒漠、荒漠草原、山地灌木草原或草甸草原、森林、亚高山草甸,土壤则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森林土、山地草甸土。西北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可分为半湿润和半干旱森林草原和草原、半干旱荒漠草原、干旱温带荒漠、极端干旱荒漠等类型。 东部湿润地区的山地,自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其变化不甚显著,这里热量条件的改变是影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带谱中以各种类型的森林植被、土壤为主。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在亚热带地区,常见下列垂直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一红、黄壤;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一黄棕壤;山地落叶阔叶林一棕壤;山地灌丛草甸一草甸土。 总之,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纬度地带和经度地带,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是不同的,但从不同侧面也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的水平分异规律。 四、中国自然区域分异规律及其特点: (一)赵松乔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1、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基本轮廓 东部:由热量而决定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显著。 西北部:由水分而决定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显著。 青藏高原:在垂直高度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2、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新构以沉降为主,平原、盆差异性上升运动显著,形成强烈隆起上升,形成巨大造运地广 高平原、大盆地与高山 的高原 动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 高寒气候 气候 河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绝大部分为内流河,冰雪融内流河、外流河皆有,冰 水补给为主 雪融水与雨水混合补给 外营流水作用占优势 风力作用占优势 冰冻作用强烈 力 植被森林——农田,富铝土、草原、荒漠草原,钙层土、高山草甸草原、高寒荒 土壤 淋溶土、半淋溶土 荒漠土 漠,高山土 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 局部地方影响较强 影响微弱 活动 分异纬度地带性显著 I经度地带性明显 水平与垂直地带性复合分规律 布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黄秉维方案)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开始组织人力,并成立了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前后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工作,于1958年完成了各自然要素部门区划,在此基础上于1959年又编制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主编)。该区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自然区划来认识中国自然综合体,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基本情况,其特点: 1、区划目的任务明确,为农、林、牧及水利等事业服务 2、有较完整的区划理论、依据、指标,区划的方法比较合理、严谨,它运用地理相关法,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点入手,在区划体系上作了全面考虑,采用多级分类单位系统,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六个热量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 3、资料丰富,观点新颖,在科研和生产实践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任美锷等方案 任教授他们认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已从定性渐趋于定量,自然区划的指标必须有数量的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概念,这是正确的,但机械运用某一数值,作为全国各地区自然区划的不变指标,则结果常不符合实际。例如中国科学院方案中划分热量带的主要指标活动积温,他们认为该指标虽然能表明一地热量资源的多寡,但它在一年内的变化过程对农业生产意义更大。如果活动积温数值大,但夏温特别高,而持续时间短,对农业生产并非完全有利;反之,活动积温数值虽略小,但热季如果持续时间长,则又可适当地补偿积温数值的不足。因此,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定出不同的数量指标。如云南南部冬季多晴天,日照丰富,基本上又不受寒潮影响,这就可以适当补偿活动积温的不足,故准热带的活动积温指标在云南可比两广稍低。 特点 1、 在综合分析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 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6个亚区,58个小区 2、 在划分高级单位自然区时,是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两种规律同时并用,系“多指标法” 3、 区划等级单位简单明确,对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反映还比较清楚,在生产和教学上有一定 的使用价值 是地带性因素(热带)和非地带性因素(山原)在具体条件下的矛盾统一体。 区划等级单位应简单明确,但又能充分表示自然界地域分异的需要。他们认为中国科学院方案(黄秉维)等级单位太多,完全可以将带、地区、地带三级合并为一个等级单位即地带,这样可以将热量和水分结合,更能反映综合体地域分异的实质,也有利于安排生产。所以方案仅划了三级,即区、亚区和小区。全国共分8个自然区,28个自然亚区和42个自然小区。各级自然区域的命名,一律以常用的地名为主,不加热麦、湿润程度、植被、土壤等专门术语,从而使自然区域的命名不致过于冗长。 自然区:全国共分8个自然区,即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西北和青藏。其中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四个区位于我国东部,水分比较充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为主,自然景观的分异主要由于热量差异,及由此而引起的植被、土壤等的不同。这四个自然区,每一个约相当于一个热量带范围,东北区主要是温带,而寒温带在东北面积很小,故不另划一区,华北区大部分相当于暖温带,华中区相当于亚热带,华南区大致相当于热带。划分热量带的主要参考指标是活动积温,同时还考虑了植被、土壤、动物和农业植被的反映。 大兴安岭以西和长城一线以北,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水分条件对自然景观的作用,代替了热量条件而居主导地位,成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草原景观为主的内蒙区和以荒漠景观为主的西北区。二者界线为干燥度4,界线呈南北向,与东部四个区界线大体作东西向完全不同。 西南区和青藏区的划分,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及由此而引起的区域范围以内的生物气候的差异。西南区最主要特征是热带山原,即它在水平地带(基带)上属于热带,地形上为山原,故具有热带山原特有的“四季如春”的气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热带山原性的植被和土壤。热带山原景观的形成,主要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即夏半年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气流的控制,因此可以热带大陆气流影响的范围来划定西南区的东界和北界。青藏区地形是自然地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气候特点是高寒,自然景观主要为寒漠与高山草甸草原。它的北面以昆仑山与西北荒漠区为界,东南大致以3000米等高线与西南区为界。 自然亚区:上述8个自然区面积都很大,其内部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方向还有一定差异,可以再分出若干二级区,称为亚区。亚区的划分一般也是按照综合分析所有自然因素并找出主要矛盾的原则来考虑的。例如华中区跨纬度约12º,南北热量有一定的差异,据此划出江汉秦岭亚区和江南南岭亚区;又如内蒙区跨经度约20º,自东向西,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内部亦可分为东部草甸草原,中部典型草原和西部荒漠草原三个亚区;西北区高山与大盆地的地形,使水分热量条件的差异有所深化,故可以地形界线将西北区分为北疆、天山山地、南疆、阿拉善河西、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6个亚区。 自然小区:仍根据综合分析和探讨主要矛盾的原则,依不同的亚区内部区域分异规律进行划分。如华中区的江南南岭亚区,面积较大(地形结构复杂,根据地形及由此而引起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差异,可分为四川盆地,贵州高原,江南低山盆地和南岭山地四个小区。各个小区各有其明显的自然地理特征。又如柴达木盆地,根据其内部湿润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小区,前者为半荒漠地区,后者为荒漠地区。 该区划对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反映也还比较清楚,在生产和教学上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运用方便。 (四)中国自然地理分区方案(草案)(高校教材) 一、该区划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在总结了前人综合自然区划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的需要,而制订的一个简明区划。 二、区划等级单位系统为两级。第一级区划单位为自然地区,第二级单位是自然地理副区,全国共分为8个自然地区、35个副区。 自然地区:是根据水热组合的共同特征及与其相联系的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共同性和改造利用方向的基本一致性而划分的。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地区。其中5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分布在东部季风区、2个地区(内蒙古、西北地区)分布在蒙新干旱区,还有一个青藏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作业: 1、简述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景观地带 位置 气候特点 代表植物 土壤特性 寒温带针叶林漂北纬49º以北的我国最寒冷区、耐寒的兴安落叶漂灰土、土壤溶灰土景观地带 大兴安岭北部地多年冻土层分布松、桦木、山杨液呈酸性至强酸 区 广泛 等阔叶树次生林 性反应 2、简述中国自然景观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在中国自然地理分区方案(草案)(高校教材)图中,标注各分区的名称。 第二节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 一、行政区划 (一)概念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国家除了全国性的中央级的管理机构外,还需要对其各级地方进行分区管理,各级行政区都设有相应的地方行政机构。我国目前设有各级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在特别行政区设有特区政府。 (二)行政区划原则 1、政治原则 行政区划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中央能否有力地统率和指导地方,关系到地方政权能否在本行政区内行使其职权。我国行政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行政管理是管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和人。“地”是指地域的大小、数量;“人”是指人口的数量、空间的分布等。在一级行政区的划分上,大多把人与地两要素综合起来考虑,科学地划定各级政权的管辖范围。其次,要合理地确定行政区划的层次等级。一般层次不宜太多,以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权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三级;在有自治州和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分为四级,这种行政区划层次体系基本符合我国国情。 2、经济原则 行政区的划分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便于组织经济运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行政区划上,经济原则的体现,首先是经济中心,其次是经济核心区,第三是其辐射范围。各省区都有一个经济中心,省会所在地大多是省内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力量最强,发展也最快,工、农、商通过交通运输与通讯渠道组成一个经济网络。省会的周围地区往往在经济上居于特殊地位,形成经济核心区,通过交通上的枢纽地位,其辐射作用影响到全省范围。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则是完全从经济出发而划出的特殊的行政区。 3、民族原则 在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照顾各民族的利益,便于管理,多根据民族的分布范围、人口数量而划出不同等级的行政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划分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 4、历史原则 历史悠久的国家、行政区划具有继承性,例如,我国现行的一级行政区——省,基本上是沿用元、明、清几百年来的旧区划,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行政区划大都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尽管随着新的情况变化,行政区划需不断作出调整,但是,历史因素是调整时必须认真予以考虑的。 5、自然原则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行政区划应注意的因素之一。许多山地是明显的自然地理分界,往往被选用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例如东西走向的南岭,岭南岭北在气候、自然景观、水系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且语言、民俗等也有差异,所以一直作为广东与湖南、江西的行政区划界线。青海与甘肃之间的祁连山也是用以作为两省之间的界线。 有些河流有时也以其明显标志而成为行政区划的界线,例如山西、陕西两省以黄河分界;山西与河南之间,河南与山东之间也以部分黄河河段为界。 上述行政区划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历史的及自然的原则,在实际运用时,都必须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行政区划,首先要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因而,政治原则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三)行政区划的演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了行政区划的萌芽。秦以前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国王将京都以外的国土分封给其亲属或有功之臣,获得封地的诸侯再依次将封地(除其驻地以外)封给其亲属。至西周逐渐形成(诸侯)国、采邑两级制。这种划分是地方行政区的雏形,各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从古代到现在,几经变化,截止到目前为止, 全国分为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共34个。 省、自治区又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二、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 (一)几个概念: 1、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其各生产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规律性。 2、地域生产综合体: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是由代表地区经济特点的专门化生产部门,与其协作配合的辅助性生产部门和只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部门共同组成的综合生产体系。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高度发达的结果。正是从这种意义出发,我们认为每一个经济带或经济区都是地域生产综合体,它们在空间上的或地域上的分异是有规律可循的。 就我国而言,最高一级的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是自东而西递变的三大经济带,其表现的规律有人称之为我国经济格局的梯度规律,即我国的经济地带的更替客观上存在两个“梯度”, 一是就经济技术水平及工业生产的多数经济效益指标而论,基本上是从东向西呈阶梯形下降; 二是就空间的广度和多种矿产和能源资源的丰度而论,则基本上是从西向东呈阶梯形下降,如表7.2.1所示。这里仅就各带的经济分异特征作扼要概括,以说明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二)东部经济景观地带 1、范围: 东部经济景观地带,在地域上包括直接滨海的桂(广西)、琼、粤、闽、浙、沪、苏、鲁、冀、京、津、辽、台等13省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74,。人口占全国的41(13,,在三大地带中人口最稠密。本地带具有五大特点或五大优势: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特点: (1)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方便。特别是海运独具优势,极有利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现代国际分工;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一这些从不同侧面标志着东部经济景观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大;多种多样的鱼类资源、丰富的盐类资源、矿物、石(2 油等,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 (3)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商品粮、棉基地、海洋渔业基地、经济作物品种多。 (4)在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经营管理水平高。是开发新领域,发展尖端产业的最宝贵的财富。 (5)城市规模大。全国4个直辖市3个在此。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北京;世界著名的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3、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突出矛盾 但发展至今,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一是淡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北部沿海大城市,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的缺口大; 二是能源紧缺,缺煤少电;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物耗的传统产业仍占主要地位,这种结构既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面临国内其他地带工业的挑战,加以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职工技术装备系数低,这些都使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受到影响; 四是工业布局集中程度高,大城市的“膨胀病”相当严重。本地带除了特大城市以外,三大经济核心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整个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景观地带之内划分景观区的依据。 (三)中部经济景观地带 1、位置: 中部经济景观地带,在地域上包括晋、豫、鄂、湘、皖、赣、吉、黑和内蒙古9省区。土地面积大于东部小于西部,拥有 4亿多人口,少于东部而多于西部。既不像西部地广人稀,又不像东部那样地狭人稠。这是我国过渡性明显的一个经济景观地带。无论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还是从自然资源的丰度讲,都处于三级梯度中的中间一级。从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看,也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形成一个经济、自然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地带。 2、特点 具体地说,本地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优势的地理位置。它处于全国的腹地,是东部发达地带与西部待进一步开发地带的结合部,兼有两者之长,补其所短。 二是丰富多样的地表资源与地下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远大于东部地带,农林牧的开发利用条件优于西部;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略逊于西部,但在资源密度上等于西部。 三是既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又有相当的开发潜力。与西部比,中部工、农业比较发达,水陆交通较方便,科技文教事业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与东部相比,差距还较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较低,原料加工和深加工能力较弱,经济效益较低。 四是地带内生产力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地带的开发历史较久,农业都比较发达。建国以来,还在“一五”期间,晋、豫、鄂、黑就是内地工业重点建设地区;“三五”开始,豫西、鄂西、湘西又是“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五五”以来,安徽、江西又分别开始较大规模的以煤、煤电为主和以铜、水电为主的工业开发;“六五”期间,山西、豫西、内蒙古西部、两淮是全国能源重化工的重点建设区。现在本地带仍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建设的重点区域。因此,各省区基本上都达到了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发展水平,且地带内的“不平衡差”(按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计算)远比另外两个地带小。 3、存在的问题: (1) 有些地区工业布局比较分散 (2) 三线建设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3) 有些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迟缓 (4) 矿产资源亟待开发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5) 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西部经济景观地带 1、位置: 西部经济景观地带,包括四川、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10省区。在三大经济景观地带中,按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三级梯度的最低级;但就空间广度和资源的丰度而论,又处于逆梯度的最高级,这是我国一个极富特色、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地带。 2、特点: 同其他两大地带比较,本地带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突出,反差对比鲜明,其特征表现: 一是地域辽阔。全地带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56,以上,人均土地资源为全国平均值的2.46倍,尽管山地、沙漠面积广大,但发展大农业的潜力仍然大于其他地带。 二是能源资源丰富。辽阔的地带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分布着我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种矿产的富集区,而且矿种齐全,空间组合比较理想,为发展高能工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目前多种能源、矿产还处于有待开发状态,发现新矿区、新矿种的可能性以及现有矿产地扩大探明储量的潜力都比其他地带大。 三是人口稀少,经济技术落后。这里是全国地广人稀的地带从口密度特别小,尤其是新、青、藏人烟更稀疏,同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空间很不相称。建国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总的较快,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战略上的某些失误,基建规模和经济增长的波动很大,仍是全国欠发达的地带。不仅经济总规模小,而且效益差。自然资源虽丰富,但自然资源的贡献度还较低,因而,自我增长的能力也低。 三、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人文景观的内涵,简单地说,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社会文化综合体。包括人口地域综合体(目前通俗的提法是人口地域类型)、聚落景观(通常划分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旅游景观、地域政治系统(或集团)、社会景观(社会群体类型)、民族共同体、文化景观等组成成分。各组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形成了具有统一特征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人文景观。根据影响人文景观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长期历史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地域差异,中国人文景观的最高级的地域分异,首先表现在东西两半壁的鲜明对比上。 景观 范围 人口地域聚落景观 旅游地域社民文化景观 类型 景观 政治会族 系统 景共 观 同 体 东部除青海以汉族为城市:规模、密大量中国儒学文化 人文省以外主,少数度大得多 的人历代 景观的22省民族比重文风王朝 大区 和4直小; 景名建都 辖市 胜 之地 西部五自治以少数民城市聚落规模以伊斯兰教人文区和青族为主,普遍较小,分布和佛教为景观海省 且集中分极其稀疏,人口主,间或受大区 布 密度特别小; 道教影响 四、中国地理分区: 中国地理区既不是自然地理区,也不是经济地理区,而是自然与人文综合的地理区。每个地理区都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都包含着众多质量互异的地理环境要素,既有自然环境要素,也有人文环境要素,它们集合在特定的空间里综合地表现出来,形成了具有特定质态的地理特征。中国地理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方面。 区域地理研究的人地关系,实质上是要分析阐明为社会发展必要条件的地理环境,对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人类社会究竟产生什么样影响,怎样可以使他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产生良性的影响,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开发利用与改造环境,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建立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区域生产体系,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确保生态良性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我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从南海诸岛到黑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都存在着强烈的区域差异,显示出不同的区域个性,成为发展生产的地理基础。每个区域的特色,有的形成为地区优势,有的却成为地区开发利用中的限制因素,只有充分掌握区域特征并以区域特性为依据,使各个地区分别在各自的地理基础上尽快走上富裕的道路,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实现振兴中华经济的宏伟目标。 本书按照地理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近,以气候因素为主导的原则,把我国先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在三大区的基础上,考虑历史上经济文化联系等人文地理特点,并照顾省区完整的原则, 在东部季风区,依照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即活动积温自北而南递增的差异性分为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四省一区、西南三省五个地理区。从北到南所跨纬度范围较大,除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西部和西南三省外,其余均在第三级阶梯地势上,地势大都低平,季风影响显著,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而西南三省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影响,垂直地带性明显,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在西北干旱区,根据所处海陆位置不同,即降水量自东而西递减的差异性,分为北部内陆两区一省和新疆两个地理区。 青藏高寒区绝大部分位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个行政区域中,把青海和西藏划分为一个地理区。 北部内陆两区一省、新疆和青藏三个区,人口稀少,经济较落后,基本上属于西部非季风区,由于它们位于第一二阶梯地势上,所以地形起伏变化复杂,南北景观互异:青藏区以高寒景观为基本特征,而位于北部的新疆区和北部内陆两区一省,则以干旱气候成为形成地区特征的主导因素,以荒漠、荒漠草原和干草原景观为特征。 综上所述,本书共分为八个地理区,即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四省一区、西南三省、青海和西藏、新疆、北部内陆两区一省(蒙甘宁)。这八个区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紧密联系人文地理特点,按省区组合的地理区,与现行初中《中国地理》课本所划分的地理区一致,为了适应中学教学的需要划分的。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档为【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7 景观与区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1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2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