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学位申请人:王 超 指导教师:王荣花 教授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位类别:法学硕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086 密 级: 公开 学 号: 2009029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People-oriented and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s of People-o...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毕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学位申请人:王 超 指导教师:王荣花 教授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位类别:法学硕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086 密 级: 公开 学 号: 2009029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People-oriented and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s of People-oriented 学位申请人:王 超 指导教师:王荣花 教授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位类别:法学硕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河北农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河北农业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农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摘 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当前发展实践的结合,同时又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髓的汲取与超越。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精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进步性质的思想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为了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出现的思想学说。它倡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原则,重视民众在国家和阶级的地位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在历史上具有其积极的意义。虽然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其“重民”、“贵民”、“利民”、“惠民”的思想和做法,对我们还是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同时也是我国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超越。研究儒家民本思想,既有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今日之民主政治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本文从文化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思想的比较分析,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以及“以人为本”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与超越,进而阐释“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进而希望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价值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以人为本;先秦儒家;民本;研究 Research on People-oriented and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s of People-oriented Ahthor:Wang Chao Major: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Tutor: Professor Wang Ronghua Abstract People-oriented, is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the lates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formation with deep theoretical origin, it is not only the marxis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practice un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eople-oriented" thought essence and beyond the dip. The pre-qin Confucian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of Confuc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also be the stuff of Confucian cultur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progress in the nature of the ideological theme.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is feudal ruling class the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o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theories of appear. It advocates "people but the nations, the solid bond better this" princi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in the national and class status and functions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maintenanc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in history has its positive significance. Although the Confucian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is feudal product, has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but in China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we still have to is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day we advocate "people-oriented" is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our country ancient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beyond. The Confucian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is advantageous to us more awa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be helpful for today's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better servi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of the Confucianism of pre-Qin culture of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 results "people-oriente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hrough to the Confucian culture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nd "people-oriented" comparative analysis, explore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origin, and "humanist" to th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of the draw and beyond,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and The Times, and then hope of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real value to make some preliminary study,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o make beneficial attempt. Keywords: people-oriented; Pre-qin Confucian thoughts; “People” thinking; research 目 录 1 绪论 .............................................................................................................................. 1 1.1选题背景 ................................................................................................................. 1 1.2研究意义 ................................................................................................................. 2 1.2.1理论意义 ........................................................................................................... 2 1.2.2现实意义 ........................................................................................................... 2 1.3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3 1.4研究现状综述 .......................................................................................................... 3 2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阐释 ............................................................................................. 5 2.1先秦儒家与先秦儒家文化 ...................................................................................... 5 2.2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阐释 ....................................................................................... 5 2.3孔子的仁爱思想 ...................................................................................................... 6 2.3.1重民是前提 ....................................................................................................... 6 2.3.2富民是基础 ....................................................................................................... 7 2.3.3教民为主张 ....................................................................................................... 7 2.3.4德政为理念 ....................................................................................................... 8 2.4孟子的仁政思想 ...................................................................................................... 9 2.4.1“民贵君轻”是仁政的前提.................................................................................. 9 2.4.2保民而王是仁政的纲领 .................................................................................... 9 2.4.3注重教育是仁政的基础 .................................................................................. 10 2.4.4仁者无敌是仁政的最终目标 .......................................................................... 11 2.5荀子的裕民思想 .................................................................................................... 11 2.6先秦儒家 “民本”思想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12 2.6.1积极作用 ......................................................................................................... 12 2.6.2历史局限性 ..................................................................................................... 14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以人为本 ........................................................ 15 3.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 ........................................................... 15 3.1.1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 ................................................................... 15 3.1.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以人为本”的主要观点 ............................................ 17 3.2“以人为本”在中国的实践 ...................................................................................... 18 3.2.1以人为本在毛泽东思想中的烙印:为人民服务 .............................................. 18 3.2.2邓小平理论中的以人为本因素 ...................................................................... 19 3.2.3以人为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 21 3.2.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 21 3.3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22 3.3.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需要............................................ 22 3.3.2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处理改革中问题的需要 ................................................ 23 4“以人为本”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25 4.1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比较............................................................. 25 4.1.1“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相通之处 .............................................. 25 4.2.2“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 .............................................. 26 4.2“以人为本”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 ............................................................ 27 4.3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 28 4.3.1“人”对“民”的超越 ............................................................................................ 28 4.3.2“人本”对“民本”的超越 .................................................................................... 29 4.3.3价值目标上的超越 .......................................................................................... 29 结 语 ............................................................................................................................. 31 参考文献 ......................................................................................................................... 32 作者简历 ......................................................................................................................... 34 致 谢 ............................................................................................................................. 36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1 绪论 1.1选题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发展的要求而生。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又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而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 以人为本思想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等基本原理提炼而成。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的范围包括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最广大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也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理论上讲,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全心权益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真正做到。从实践上讲,以人为本思想,既体现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和价值目标,又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实现新阶段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反思。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同时也是对我国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精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进步性质的思想。它倡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原则,重视民众在国家和阶级的地位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虽然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其“重民”、“贵民”、“利民”、“惠民”的思想和做法,对我们还是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借鉴与扬弃,实现对它的超越和升华。“以人为本”满足了这一条件,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坚持批判继承吸收和整合包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毫不动摇并不断充实完善其内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 1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这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从文化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思想的比较分析,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以及“以人为本”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与超越,进而阐释“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进而希望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价值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笔者希望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关系进一步探讨,更好的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传统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中“仁爱”“仁政”“惠民”等思想内涵相结合的产物。对“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促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会逐渐显露,这就客观上要求理论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解决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服务。这一客观现实要求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沃土中汲取合理的养料,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丰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1.2.2现实意义 现阶段,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和谐因素,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正在失去原有的平衡关系。切实有效地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借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适合于当今时代的观点,丰富并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践服务,彰显科学发展观中“以 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民本”思想为先秦儒家学说的一大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进思想的组成部分。“民本”思想发源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动荡国际局势的缩影,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民本”思想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的重视,不断的进行着理论演化发展,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施政的思想基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实现长久发展,需要植根传统,把握现在,放眼未来。以史为鉴,汲取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 2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史为鉴,有利于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史为鉴,有利于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实践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1.3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第一,历史考察的方法。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从抽象到具体等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对“民本”思想进行多角度的反思。第二,比较研究方法。注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比较,通过对比得出“以人为本”是适应新时期的理论产物。第三,系统分析方法。对先秦儒家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对各阶段的理论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 创新点:论文从文化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全面考察,并通过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思想的比较分析,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的文化传承,以及“以人为本”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超越,进而阐释“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1.4研究现状综述 近十年以来,学术界加大了对以人为本问题的关注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总结来看,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等问题的大讨论上。 第一,思想渊源。探究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源全,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以人为本思想的剖析。一部分学者正是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来探究的。如:夏甄陶认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 [1]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又如:张奎良认为“以人为本”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工具。这虽有明显的功利性,但瑕不掩瑜,毕竟是对人的善待和重视其意愿的一种表达,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 [2]着这条思路传承下来的。古代的以人为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孙海认为:儒家“民本”思想的里的“民”是在统治阶级统治下的“民”,是作为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底层,不是有权力的“民”。儒家的民本思想是被统治阶级用来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而不得己而施政于民。在这一过程中民是被动的,统治阶级施政于民也是被动 [3]的,双方都是被动的。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第二,地位。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结论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 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主要观点有:一是,李慎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 [4]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二是,黄楠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本位主义,而决不是个人本位主义或人 [5]本主义,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三是,韩庆祥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人的 [6]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础。四是,黄枬森的观点是,以人为本价值观不是历史观,但由于价值论从属于历史观,以人为本价值观以较 [7]低层次的身份从属于唯物史观。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三,基本内涵。对我们党以人为本思想基本内涵的研究,理论界存在一定的分歧。如:黄枬森认为,“本”应该是价值取向,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否则就会陷 [8]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泥潭。“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两层含义;“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主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 [9]和价值观的统一。再如:黄志高认为,以人为本是在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因而,其内涵应在各种关系中来揭示。以人为本具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即人 [10]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组织的关系上。 总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探讨,为我们深入研究以人为本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以上专家学者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体来说,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比较研究,进行指导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这也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空间。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力图从“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相结合研究的角度,对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全面的探析。 4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2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阐释 2.1先秦儒家与先秦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主导着中国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其中先秦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部分。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又是以春秋时期以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到了战国时期则演化为有重要的孟子和荀子两派。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辉煌灿烂、最具有生命力的篇章,是历久弥新、常用常新的精华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人文关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关注现实的人生这一既平实又伟大的精神,表达了先秦儒者们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忧国忧民,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目标。 先秦儒家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经验的沃土之中。先秦儒家文化思想来源于周代的人文文化继承与发展。夏朝崇尚忠厚,殷朝偏重于质朴,宗教观念很强。周朝建立的人文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的人文文化。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文化思想是继承和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 [11]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句话是达巷党人对孔子的赞叹。孔子创立了儒家文化,是时代的先驱者。 先秦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先秦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义务,把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价值之中,把握“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原则,在修己的同时,积极注重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来,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这种人生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实践。这些价值观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甘于奉献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身自律精神,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敬老尊贤,爱护青年后进的仁爱主张。 先秦儒家文化宗旨之一是教育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儒”字就是“人”和“需”两个字合在一起组成,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先秦儒家文化不仅表现在礼仪所规定的人文社会文化上,而且更宽泛表现在人们的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 先秦儒家们希望通过著书立说,影响执政者,进而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向共同 [12]富裕,天下大同的美好目标迈进,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因此他们积极服务社会,以利益众生,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前发展。 2.2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阐释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产生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核心思想是把“民”作为立国的根本。这种政治原则是与君本位主义相对比而言的,实质上,“民本”思想不仅要求掌握国家统治权力的君主十分重视人民在兴国定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实现“民 5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统治目标,而且还十分推崇人民大众的价值。因为只有得到民心的统治者,才能获得统治天下的目的。这一思想虽然大大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地位,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决定了在封建统治者实际上提升民众的地位还是为了实现家天下式的统治。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萌芽于夏商时代,虞夏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尚书?虞夏》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正是“民本”思想最初来源。夏禹首次明确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这一理念表明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固安定,国家才能实现政治太平,经济发展。事实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的“民”与“君”、与“官”相对应的,从这个角度理解,这里的“民”必然是属于被统治阶级,是统治阶级的子民,在阶级对比中处于低等位置,在社会等级体系中不具有主体性。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的积极游说与宣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体系才得以形成。例如孔子的“重民”、“富民”、“教民”、“德政”等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实现“仁者无敌”的治国目标;荀子的“恩惠于民”,“平政爱民”等,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历代思想家通过社会实践对“以民为本、关爱苍生”的政治理念不断加以阐述、诠释和丰富,使得“民本”思想体系更加完整,具有更大的实用性。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家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社会生活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国家的安危之基、存亡之本、兴坏之源。以民为本,实现社会个体的思想纯正和生活富足,假如社会上人人生活幸福,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才能繁荣富强。 2.3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以仁爱为核心,包括“重民”、“富民”、“教民”以及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一种以人民作为立国之本的为政观念,肯定人民的地位和价值,并最终实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统治目标。 2.3.1重民是前提 重民不仅包括对人生命的尊重还有对人尊严的承认。《论语?乡党》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当时阶级社会,在主人眼中奴隶是比财物要更低等的财产。因此,孔子在听说马厩着火之后首先是问有没有人受伤而不是先问马。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又比如,殉葬这一封建陋习在中国社会一直长期存在着。孔子坚决反对殉葬这一方式,对以陶俑代替真人这种折中的做法都深恶痛绝。这些都表明,孔子非常尊重人的生命。 孔子提出了要尊重人民的人格尊严,肯定人格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三军可夺帅 6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13][14]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个体独立人格的承认,也是民众个人主体性的体现。在这里,“民”不再是完全被动的人民,他们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主体意识,而且还是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 2.3.2富民是基础 孔子非常重视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孔子继承了周公保民的思想,并在此思想上提出了富民的思想。 在富民的前提原则下,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心存仁爱之心,废除苛政,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使民以时。《论语?先进》记载他的弟子冉求做季氏的宰相,替季氏压迫人民,聚敛不义之财。孔子很愤慨,向众弟子说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告诉我们治理国家的大原则。其中的“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政府征收的各种赋税,均来自于人民的辛勤劳动。政府以爱护人民为出发点而做到“节用”,百姓就不会因赋税过于繁重而过度劳作,不会因赋税过于不符合实际而让民众心生怨气,想办法逃税。孔子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为民父母的君主应该得天下民心,方能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政府给人民安排社会性劳作,一定要选在农闲季节,不要违背农时,对整个生产非常不利,进而也就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与民生都产生影响。可见,作为执政者的一切管理与服务行为,以及政策的制定实施,都应当考虑到所管理与服务的民众,一切都应处处以民生为根本原则。 孔子认为富民还要求统治者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论语?颜渊》里也讲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说,百姓如果都达到了共同富裕,人人富有,那么国君就是做到了藏富于民,才算是真正的富国强民;如果百姓的用度都不够,那国君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算是真正国家富强。只有民富,才能君富。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富有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富有。 2.3.3教民为主张 孔子提出“庶之”、“富之”、“教之”的主张,就是先使人口增加,然后再使人民富裕,在实现了这两个条件之后就要教育人民,使人民仁德有礼,安分守己。孔 [15]子还曾经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因为人口增加,人民富裕只是一个国家第一阶段的目标。在实现富民之后加以教化,使人民自觉服从政令,这是政治上的最高手段。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民主张,孔子首创私学之风,并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 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孔子那里不论贫富贵贱,只要诚心接受教育,就会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现实意义是上是对贵族教育特权的否定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资源的局面,这在教育史上是伟大的进步。孔子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资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推崇的。 教民的内容方式是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再逐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洒扫,是教会弟子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劳作常识。应对,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言语、礼貌、态度。“六艺”包括很广泛:礼是文化的统称。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射是学习武功,强身健体。由于上古是以弓箭为主远程攻击的武器,因此用射箭的射字作代表。御是驾御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现代则指汽车,自行车等日常交通工具。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最基本先驱。通过洒扫应对以及六艺的熏陶,逐渐达到对个体的教育目的。 2.3.4德政为理念 孔子不仅提出了“泛爱众”的仁爱之说,还把它上升为对统治者的要求,并提出了“德政”的政治理念。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治思想,即对统治者严格要求,对百姓宽松恩惠。统治者施行德政首先要得民心,就是在思想理论上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巨轮前进的巨大力量。 要达到德政的要求,孔子认为必须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并把它作为治理人民的先决条件,这一目标需要统治者时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中和感性与理性的方法在于反求诸己,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就是克服天理与人欲之争,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状态,而不是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一个人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对人对事处处有礼,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为 [16]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德政思想的出发点在统治者,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却在于天下人民。 孔子还极力主张推选不拘一格,深入民间挑选人才治理公共事务。他讲“举贤才”, [17]又讲“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就是要发现、调动民间的力量,以增加政治的活力。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他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这一官职。孔子问他在有没有发现地方上的有用人才。从记载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非常重视发掘培养后备人才,而且要经过慎重的选拔工作才能委以重任。澹台灭明,号子羽。“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人。他的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国领导人都非常欢迎他。所以孔子后来感慨说“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来断定一个人,总是会有失误。孔子非常勇于认错,这种则其善这儿改之的精神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不由径”是说澹台灭明做事方法从表象来看,不依常规,不循常道,非常 8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通达,知道事情的成败之机,甚至有些满不在乎的意思。非常有原则,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 当一个国家社会处于变乱时代,真正忧时匡世的人才离散,无法为国家天下贡献能力,都逃避现实而东零西散,那么这个社会结构,国家政权会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整个历史时代兴衰,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才。因为不管制度如何好,还是要靠人来执行,不能没有人才。清朝末年同样因为没有人才而天下要大乱,内忧外患接连而来。社会兴衰治乱之机,社会安宁之重心均须仰仗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2.4孟子的仁政思想 2.4.1“民贵君轻”是仁政的前提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最尊贵,国家其次,一国国君位列最后。国君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后来考虑,如果做到了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这就是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为什么人民比君主还高贵呢?孟子提出一个当时国君可以明白的浅显比较: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可以当诸侯;得到诸侯的器重,可以做大夫;若要领导治理一个国家则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例如李斯十分有才干,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当了丞相。李斯纵使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成为天子。刘邦没有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当不了丞相,却由于在入咸阳之初,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使人民休养生息,以人民为根本,这样可以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成为一国之首。因此,得到人民,也就得到天下,失去人民,也就失去天下。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大势。民贵君轻这一思想肯定了人民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因素。 统治者真正做到“民贵君轻”就可以得到人民真心拥护,只有得到人民真心拥戴的人才能治理天下,施行仁政,服务于民。民心是决定因素,即民心主宰天下,主宰历史。唯物史观在重视人民大众方面与传统儒家文化所体现出的民贵君轻是高度一致的。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人民大众的意愿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真理是不分地域和民族的。孟子希望为人君主者可以将人民的地位放到最先来考虑,时时刻刻以民为本,真正的服务于人民,这样才可以实现天下安宁与社会和谐。 2.4.2保民而王是仁政的纲领 民贵君轻是仁政的前提,用于治国实践必须应通过具体的纲领来实现。 第一,制民之产。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问题。只有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文化礼乐才有繁盛的基础与前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孟子指出制民之产就是要让人民拥有一份固定的产业,这样人民一定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生活的很幸福。 制民之产的内容包括农民定额的土地,宅基地、农田、家畜、绿化等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地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认为,人民如果没有 9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稳定的工作,就没有稳定的思想。如果人民思想不稳,文化教育则不能有效开展,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关注民众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立国,人民自然会具有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传统。孟子不仅认识到民生问题对人民的重要性,还认识到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资料生产条件对人们的道德及思想的决定作用,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开明的理论了。 第二,课税适度。作为一国之君,首先要做到属于自己国土范围内的人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仅仅是制民之产的第一步。国君如果课税太重,同样会加重人民的生活负担,加剧阶级对立。当人民不能忍受的时候就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孟子指出作为一国之君,课税要适度。 适度的课税可以使人民有充足的收入和物质资料,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丰收年景有足够的收入,收成差的年份也会有饭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18]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减轻人民的税收,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策条件之一。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课税过于繁重,人民的收入不足以奉养父母,养活妻儿,甚至好年成谷贱伤农,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灾年不能及时缓解灾情,路有饿死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下,人民没有学习礼仪教育的物质基础,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国家则难以长久,百姓会四散逃离。 第三,善为众主,不和于俗。子产行政、商鞅变法,均是强国利民的改革。这些改革实行之初受到各方面的围攻。因为既得利益者必然反对改革,是担心自己的利益问题。人民反对改革是由于受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时也受传社会习俗的影响,在改革之初必然是反对的。子产刚开始郑国相,实行一系列改革,各阶层均表示强烈反对。当时子产认为自己的做法是行得通的,从长远来看是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他认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子产坚持原来的政策,顶住舆论压力,为政三年,政通人和,最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商鞅变法之初也遭遇到秦国旧势力的反对。变法的实施成功地将共有土地制度变为私有,民富国强。正确的政策改革代表的是代表人民长远的、根本性利益的。 只要为政者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到底,有了成效,人民就自然的会理解和拥护。古今中外富于时代价值的先进性改革都会有极大的阻力,为政者要善为众主,不和于俗才能够实现真正利国利民的改革,需要有智仁勇的修养。有智慧做决断,才能真正看清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者有仁爱之心,才能实现整体社会的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避免改革的结果,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以至于两极分化。改革者具有真正的勇气,在各方的反对与围攻下,一如既往坚持百年大计,不会朝令夕改,半途而废。 2.4.3注重教育是仁政的基础 仁政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每个人内心光辉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孝道教育来培养的。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为施行仁政奠定基础。 10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中国的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孝道之上。孝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而在西方文化叫的爱。通俗来讲,父母养育子女二十多年,当父母年老时,子女应该回过来照顾年老的父母,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并去实行,这才是真正的孝道。“教育就是培养一个人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友爱。只有这样在父母与儿女,上级与下级之间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才能使社会政治风气稳定,仁政才具备实施的可能。 2.4.4仁者无敌是仁政的最终目标 为政者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听民之言,制民之产,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仁者无敌的治国目标。为政者如果可以做到政治上减轻刑罚,经济薄敛赋税,保证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而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实施礼仪的教化,让大多数人家庭和睦,彼此之间做到同心同德,人人都有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的愿望。如果这样,一个地方仅百里的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这就是仁者无敌的最终目标。“彼陷溺其民,王往 [19]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为政者得民心。“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 [20]不保宗庙。”通过实施仁政,得其心、得天下是水到渠成的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21]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为政者提高自身修养,与民同乐。“圣人,人伦之至也。欲 [22]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为政者要与民同乐。这样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国君才能真正快乐。因此,为政者者应该肩负人民的忧愁烦苦,切实为人民做实事,让百姓得实惠,生活的有尊严,有幸福感。为政者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尚的个人修养,政策处处以人民为出发点,使群众得到实惠,自然就有政治感召力,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 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具有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法制。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原理认为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道德基础,只是单纯依靠法制来管理国家,防止社会的违法犯罪。这样就造成一部分人钻法律的漏洞,而且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洋洋自得,毫无羞耻心。如果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能自动自发,在做错事情之后有惭愧的心情。政治教化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自尊自爱,懂得礼义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 2.5荀子的裕民思想 荀子认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 [23]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 11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裕民要做到重视商业流通。荀子接受了齐国管仲“通货积财”的思想理念,在农业社会就已经开始重视商业的积极作用,希望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货财互相流通、士农工商等各个阶层互通有无,整个社会经济实现了立体式的稳定繁荣发展。作为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自然十分清楚农业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因此,重农思想就成为古代帝王渊远流长的立国传统。然而,回看过去的社会历史现实,管仲的通货积财和发展渔盐经济,使齐国国力迅速崛起的史实,确实又作为实实在在的先例鼓舞、激励着历代希冀国富民强、政治扩张的统治者,特别是对于经过国际间的实力较量希望由自己完成统一、成为天下霸主的诸侯国君而言,其吸引力也就更大。 [24]裕民同样要重视发展农业。荀子提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在依靠农业使人民富裕的具体政策上,荀子主张,各家各户“五亩宅,百亩田, [25]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这和孟子的主张是一致的。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各种因素中,荀子尤其强调“勿夺农时”的重要性。关于勿夺农时的具体要求有二:第一是要求农民在农业生产、流通、经营过程中必须谨守以时论序的大原则。二则要求官府在农忙时才节罕兴力役,勿夺农时。只有这样,生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荀子认为,仅仅是做到了“强本”是不足以使人民富裕的,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节用”。只有将“强本”与“节用”两种政策相结合使用,才是完整的富国裕民之策。“节用”不仅是对人民的要求,更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因此,荀子主张在征收摇役赋税方面,政策应该“经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 [26]时如是则国富矣”。荀子的裕民思想不仅重视传统的农业,强本节用,不违农时。更强调商业的重要性,实现整个社会的立体式流通,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6先秦儒家 “民本”思想的评价 2.6.1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的政治思想,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因其具有的客观进步性备受统治阶级推崇,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这一思想在致力于解决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时,仍然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作用。但同时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注定也会因其自身所固有的阶级性,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性。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客观进步作用,还是对当前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都传达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价值所在。 第一从历史价值来看,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起到了调节阶级矛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周公的“敬天保民”来自于对殷商亡国教训的总结;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爱民”思想是在审察西周后期政治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的现状后而对“重民”传统的发展;孟子的“仁政”学说则是孟子目睹战国连年征战,身怀对天下百姓 12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的同情而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有了更深化的解释;墨子的“兼爱”思想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愤世而发。以上所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每一次发展都正值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之时。历史证明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为指导原则,实施政策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同时,也维护了民众的利益。 其次,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所推崇的“爱民”、“利民”、“富民”“顺民”主张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在政治上,强调“君权民与”,“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中虽然不可能完全实现,但由于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的确对君主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无疑是有利于人民的。因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社会心理上,主张顺应民心,重视民心向背,实际上提高了民众的社会地位,包涵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先进思想。这些主张不仅本身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它们的实施有助于稳定政局,促进社会发展。 最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先秦时期的“德治”不仅要求国君“修身律己”,“为政以德”,为民众做出道德表率,而且引导民众学习效仿,接受道德教化。在社会上兴办学校,对社会成员施以仁、义、礼、智、信等行为准则的教育,提高民众素质。从其德育效果来说,提高了个人道德水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清官的传统。而从其历史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第二,从现实价值来看,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具有重大借鉴和启示意义。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以民为贵”,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时刻警示着执政党,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正确的权力观。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强调民心向背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政治所兴,在顺民心”,时刻提醒着我们的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我们的工作体现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要求重民情、顺民意,启示着我们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本”。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使公民本位的理念得以彰显。先秦民本思想力图实施富民利民政策,制恒产于民,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更给我们留下了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良好传统。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注重发展农业,重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此基础上“薄其税敛取之有制”,启示执政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点。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实质上培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接受的民族文化土壤。同时,也为进一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着新的生长点。 1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6.2历史局限性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在历史上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受当时历史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不可避免的具备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时代和其思想本身的阶级属性注定它无法摆脱封建专制的范围。这种不可避免的制约因素导致“民惟邦本”,“为政以德”,“制民之产”乃至“亲民”“爱民”都只能是在封建国君为主导的前提下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民是作为被统治的对象才能享受到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治国方略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因此,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质就成为封建专制下国君所使用的驭民、治民之手段。民众得到统治者的恩惠,是由于忠君,至少在表面上是心甘情愿地遭受剥削。在这过程中君主始终是占统治主导地位的,民为本这一条件的实现也是在被君统治前提下的。所有治国方针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地位,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得以实现和维护。 第二,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主观念的发展。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蕴含着现代民主观念。首先,它主张“君权民与”,认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君主只是作为人民权力的代表席行使运用权力,而非“天授君权”的观念。其次,它主张“重民”、“爱民”,认为民心向背对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影响重大,实质上则是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再次,它强调“民惟邦本”,认为在以君主为权力使用者的前提下,只有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要保证人民大众的利益,重视每个人的主体性,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而现实情况是,先秦儒家的思想家们即便看到了这个要点,但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摆脱封建制度下国君为主体这一大前提的。因此,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就只能成为一种被国家拥有者套用来,为君主服务的驭民之术。以驭民、治民为目的的统治只能造就盲目服从的“顺民”,刚刚露出端倪的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的民主观念在此被牢牢禁锢。 第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重农政策影响深远。先秦思想家们将农业定义为是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在为发展农业所指定的政策中所倡导的富民政策中,将其摆在首要位置,并与强国富民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荀子明确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贪的重农理念。孟子为促进农业发展,着重提出了“制民之产”的土地立法制度,商鞅更是运用政治手段迫使民众从事农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的同时却抑制了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先秦思想家主流思想中鲜有论述发展商业的。这种重农政策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却既阻碍了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又严重破坏了社会整体结构协调发展。 14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以人为本 3.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过“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中内涵着极其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主义强调现实生活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出和作用方式,现实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导向和最终目标。 第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现实的起点。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和社会相互联系中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生命的感性存在,处于特定社会种种关系中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就是以这种现实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运用理性,批判地考察个人的现实存在的过程,揭示个体从现实的生存条件下实现解放获得自由的历史过程。 第二,马克思主义尤其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的主体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认为,人是作为一种主体性的生物而存在,而且主体性是人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这一视角来研究,人始终处于主动能动性有效发挥的态势。从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来研究,人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元素、目的效果和手段方式。因此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必然处于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向前推动者。 第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崇高目标的描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导向和最终目标。早在 1848 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点,他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27]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随历史向前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清晰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导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恰恰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标,顺应现实和时代,在理论上做出的实事求是的革新。温家宝总理指出:“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8] 3.1.1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一切研究都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是以在人类社会中应当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来区别于其他各种理论思潮中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以 15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主要包括如下基本内涵: 第一,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社会是由人类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是自然界物质元素经过长期的演化而产生的,也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显然,人类社会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的总和而形成,而是人们相通过互联系而必然形成的整体系统组织。任何个体,作为“人”而言都不可能独自生存。人们为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相互交往,紧密联系。个人通过劳动这以惟一能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方式来生存和自我发展,而劳动这种生存方式也在客观上要求人类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只有通过劳动这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作为社会单元的个体之间相互协作,才能进行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的生产,才能生存下去。人之所以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从本质上说是由于人能够不断进行劳动、交往等创造性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运用的活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高层次发展和生产关系内容的不断变革,从而促使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人类社会的文明产物不断发展和变革,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社会关系文明的文明程度。 第二,人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之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由于人这一要素的存在而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有其自身发展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正是人类在社会上进行分这种活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向更高层的发展,实践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与动植物的活动方式。人类有意识地探索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特征。 人们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抽象概括分析之后,主要是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两种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不论处于任何时代的人类个体,都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人类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需求,以维持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社会的生存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任何时代的每个社会个体,也都必须经常性地同周围其他个人、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实践,发生联系,并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行和促进社会制度的改革、社会关系的协调与进步。人们正是通过不断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获得了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从而不仅不断的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也不断的更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改造着人类自身的主观世界,充实着自身的精神生活水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修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讲都是由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所推动的。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形成、发展、提升于人们的改变自身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 第三,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积极而勤奋地劳动,努力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断改进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层建筑,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持续的向前发展,最终的动机起点和终点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在社会这一外在环境中实现的,是从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必然会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的限制,没有人类社会的整体进 16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步与发展,就不能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人自身获得越来越高程度的自由和解放。人类自身发展趋势表现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片面向全面。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1.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以人为本”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在其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过“以人为本”的这一与现代相同的概念,但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中包含有大量的人本思想,展现着“以人为本”的观点和理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本质上讲必然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发展观。 第一,社会是由现实的人相互发生联系而构成的立体网状系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人类社会是由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发生相互联系、结合而构成,社会历史就是由于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形成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并不是抽象概念上的人这一个体,而是社会现实中的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指出,现实的人是形成社会基本结构和国家有机组成的基本元素。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概念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或抽象中的那个人这一个体,而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特定的物质基础下的,不是他们可以任意支配的范围、基本前提和有限条件下活动着。创造性的物质实践使人从动物界、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人们的生产实践总是一种集体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人们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在人的活动中,人不仅要和自然界发生相互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立体网状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载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有机产物。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社会就不复存在。 第二,历史就是是追求自身发展目标的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生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 [29]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人进行有意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这才有了不同于自然界的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历史其实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活动的产物和真实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社会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元素,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且脱离人的实践活动谈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原则,非常有助于指导我们构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1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3.2“以人为本”在中国的实践 3.2.1以人为本在毛泽东思想中的烙印: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思想这一宝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的情况相结合,非常重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曾指出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坚信一切革命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全力理解与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是被人民群众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必定是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这就是群众路线的内在含义。群众路线就是毛泽东思想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毛泽东同志从幼年时期接受了传统儒家文化教育。作为有志于为国贡献的热血青年,他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营养。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民的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人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运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发起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革命。在北伐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形势客观分析后,做出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选择。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朱德在南昌也发动了起义。之后,毛泽东与朱德同志分别带领革命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了第一个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新纪元。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农立国。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农民是土地革命中反封建反殖民地统治与压迫的主体力量。毛泽东思想认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尤其是要争取到农民这一主体力量的支持,才能实现广大劳苦大众的解放。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农民等劳苦大众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跑我追”这一策略是根据当时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实际情况整体而制定。战争策略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进行游击战,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此消彼长,也增强了红军的实力,保存了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实施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实现了根据地的解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狂妄自大,妄图依靠先进的军事武器在三个月内消灭中国军队的抵抗。“亡国论”与“速胜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混乱。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8月在演讲上针对性的提出持久战的观点。他认为:“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这样战略、战术,方能做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的特殊能动性”。[16]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抗战理论中的体现。 从人民群众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持久战的论断。战争的胜负有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之分,取胜之道在于扬长避短。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军 18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事、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条件有相当的差距。这些客观条件是不可改变的,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是战争胜利的基础。毛泽东同志认为,在这种实际情况下,我们必须发挥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方面,去指导抗日战争的进行,实行国共合作,发动人民战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持久战的观点一经提出,有效击碎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狂妄论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人民群众角度解决问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都已中华民族利益为重,达成共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抗日。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矛盾,毛泽东此时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指导方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是党的根本组织路线。在现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在抗日战争中,领导人民发动全面抗战,取得胜利。这就是向人民群众负责,这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 坚持从全中国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希望寻求协作。在中华民族去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后,中国面临着新的局势,即是轮流合作执政还是两党相争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初期试图与国民党进行性协商与合作。国民党奉行独裁主义,在达成卖国协议获取了美国的支持之后,妄图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和平、民主、团结的原则,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思想观点。 坚持为全中国人民群众的解放出发,开展斗争,解放中国。两党在客观上代表了不同的阶级。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劳苦大众的利益,为他们服务。国民党固然也要依靠人民,但是始终代表了大地主大资本家阶级的利益。这一代表不同阶级的客观性导致两党合作的破裂。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不得不壮大自己的力量,与国民党展开了斗争,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一切民主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百万雄师过大江,保证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的成立。 总之,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吸收了中国古代兵家的军事思想,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写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文章,是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正确分析和论断。毛泽东同志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正确总结和理论升华,已经成为我们党和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3.2.2邓小平理论中的以人为本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 19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7]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以人为本体现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如何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是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生活安康,生活幸福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与经世致用的原则理论上要求解决人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因为理论品质上的统一性,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丰富了改革开放阶段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放思想”,鼓励全国人民献身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实现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标准去评价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即“三个有利于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 [30] 民的生活水平”。 以人为本体现在群众路线的回归。邓小平理论继承并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做到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有邓小平理论特色以人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力量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事业可靠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出发点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中国化、民族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下,实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述方式以及语言形式的民族化。邓小平指出,采用旧形式反映新内容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因旧形式在民间具有根深蒂固的潜势力,深为群众所喜爱”。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谚语、歌谣、典故等文化样式,虽然结构简单、语言朴实、活泼生动,非常便于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吸收。邓小平同志善于用简易的语言方式解释难懂的道理。不论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论断指导人民对改革开放有正确的认识,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就是“好猫”。 以人为本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上。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他反复强调让,最终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此,他以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不能只讲牺牲精神,奉献精神,还得考虑物质利益。因此可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后富以先富为目标为动力,实现的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实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现阶段实践发展的总结概括。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在以人为本的论点是一脉相承的。 20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3.2.3以人为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以人为本的突出体现。在继承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品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实践中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思想的关系来看,“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然“实事求是”,无论是“实事求是”还是“解放思想”都是符合当时特殊时代的特定历史条件的,也就是说是“与时俱进”的。 一个政党只有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坚持互相监督,改正党的不足,才能永葆青春,不被人民所否定。针对改革开放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先要改善党的队伍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来: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 [31] 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讲,“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 [19]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发展先进生产力可以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我党带领人民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主体创造性在根本利益满足之后,会作用于生产力和文化,促进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 [32]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3.2.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随后,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指导思想。 21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 [33]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今的中国,就是代表着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泛的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4.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处于主体地位。由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的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将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协调一致,才能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合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多样性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合理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的实现。下基层走民间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 3.2.4.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造福人民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的目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全部任务和最终责任始终,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可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地贯彻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来。 3.3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3.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社会思潮问题。西方文化发展史上有大量的以人为研究主体的文化思想。西方文化对人的研究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兴资产阶级开始鼓吹人本主义。在现代世界范围内,西方社会思潮的主体趋势是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对人和人性片面主观的设定,在社会历史观上主张鼓吹唯心主 22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义,在价值观上推崇个人本位,提倡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前苏联的失败是因为国际反对势力把“人权”、“自由”、“民主”当作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思想武器,使前苏联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混乱,人民无所适从,卸下了思想武装,最终导致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大崩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汲取前苏联的经验教训。主流社会思潮应当对有关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切合与时代的新阐释,划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分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关于人的理论在中国适应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及时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基本理论论述,比如:生产力中关于人的因素以及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在历史向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有些学者认为应当用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论”来解释历史发展规律,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只注重物质,没有将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引发并开展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观念的大讨论,并且于1983年即马克思同志逝世100周年时达到了顶峰。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主流思潮关于正确发展经济的问题,关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施展才能、充分维护人的权利、解放人的个性且有不过度自由等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亟待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应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提升到整个观点的核心位置,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践,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发展。 3.3.2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处理改革中问题的需要 以人为本可以解放人民的思想,使人民自觉推动社会进步。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与启示,理论需要实践的验证与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现出社会主义的活力。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建设与发展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形成,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深化社会主市场义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合理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引导好、组织好、管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出现利益的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些列环节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人的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是当前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以人为本可以为广泛的人群提供发展的机会。整体改革政策的实施务必保证能够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发展的机会,整体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向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坚实的步伐。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人民利益分配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和提高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和健全人民民主、人性自由,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同样要求解决好、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 2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治文明发展中人的问题。 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观、国家观、人生观,解决全体人民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关系和谐处理问题,解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各项素质综合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解决全体人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问题。先进生产力发展要靠先进科技的发展,引用以及应用,社会整体发展立足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形成合力,而先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中国共产党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各领域大批精英人才的培养和一大批熟练技术才的涌现。 总之,为了合理地解决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在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形势,就必须正确对待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各种问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社会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融入全部工作,贯彻始终,并且作为评价工作好坏得失的标准 24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4“以人为本”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实践应用的新发展,是科学的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有多种科学思想理论精华的支撑,它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当前发展实践的结合的结果,同时又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髓的继承与超越。 4.1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比较 4.1.1“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相通之处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子在其著作《管子?霸言》篇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民为根本是成就霸业的基本前提,与人民的关系协调的好,得到人民的拥护,江山社稷就能稳固,与人民关系协调处理不当,国家就处于危险之中。在历史长河中这个思想观念几乎成为历朝历代治国理天下的格言,虽然说法不一样,表述相似,但实质是一样的。例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明确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34]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就是说,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解决人民的痛苦,比如住房,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问题。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心,社会稳定和谐,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第一,为人民服务体现出与“民本”思想的相通之处。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中提出可以把人民大众比喻为上帝,将人民大众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的理解。“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将人民大众众比喻为上帝,要依靠“上帝”的变革力挖掉两座大山:一座是帝国主义大山,一座是封建主义大山。这同时也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是为了人民大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提出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了解放人民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 第二,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体现出与“民本”思想的相通之处。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在历史悠悠长河中,人民群众辛勤劳作,创造进取,改变了且正在改变着历史,而不是由统治阶级演绎了历史。历史经验是一面明镜,它无时不刻地记录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所品尝的艰难困苦,收获的幸福与欢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人民群众应该是历史创造者,国家的主人。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的范围应该是是占人口大多数劳动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 25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家的主人,建立了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在这时人民群众就成为了统治阶层,是大多数人在统治,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民主,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在创造过程中不断推动历史向前进一步发展。 第三,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民本”思想有相通之处。邓小平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成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这些观点都是“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体现。他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的百年大计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关怀,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得到空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幸福指数不断上升,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走上一条复兴之路。 邓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我们政治与经济政策的评价标准之一。“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在《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对人民根本利益。 4.2.2“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上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处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第一,生产关系不同导致个体地位的不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的“民”存在等级差别。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中“人”,不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平等,没有等级差别之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地位,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创造者的主人翁地位。 第二,利益前提不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一大前提就是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大前提,中国共产党首先考虑如何为人民的谋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公仆。封建统治阶级强调以人民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 第三,依靠对象不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依靠的是无产阶级引领时代,对时代趋势和自身历史使命的正确认知,从而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创造与奋斗,实现了人的综合发展,为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迈出坚实的步伐。封建统治者提出的“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社会目的达到维 26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总之,新时代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体现了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贯穿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符合全球一体化的要求。因此,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4.2“以人为本”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包含了合理而且经过改造后适用于现代的因素,这些合理因素成为以人为本思想得以借鉴并最终形成的思想资源。“以人为本”通过对“民本”思想进行继承、改造、嫁接,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成为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吸收和整合包括民本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毫不动摇,并不断完善充实以人为本的与时代契合的新内容,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不断发展。 “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民本”的重民生思想。重点发展生产,解决民众衣食之需。这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封建时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所谓的发展生产一般意义上是指发展农业生产,因此重农思想就成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思想。“民本”思想的重民生这一传统理念对今天的经济建设仍有借鉴意义。“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最为政治之本,将“民本”思想进行现代转换,变为“利为民所谋”思想,特别指出,要满足当代人民的基本需要,必须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开展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里所指的发展生产是全方位的、更加协调平衡的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中的文化道德建设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认为,治国的根本在治民,治民的关键在于得民心,用真心实意的一件件为民谋利的实事,来感化人民,这样比行政命令更能得到民心。这样的教化才不会空洞,才能真正的规范人心,实现人人的温、良、恭、俭、让的风气,这是实现理想政治的主要途径。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的要求君主或者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仅是人民政治上的管理者,尽心尽力为民服务,又是思想上的教化者,要清正一方或一国的风俗。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也要求统治者注重自己的修养的提升,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心存国家与人民,从而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与肯定。只有这样人民才会自愿的服从君主或领导者的管理,政权才能真正稳固,社会才能向前进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实行教民政策的主观动机往往是统一思想、维护家天下政权的稳定,但教民行为本身却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文明程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说,注重道德教化是值得批判性继承的。“以人为本”正是发展了中国古代重视教化,使领导者与人民通过政治互动,互相影响,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这一启示要求“以人为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重视培养和 2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提倡国家主义、集体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相统一的价值观。 4.3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并不是仅仅停留于对“民本”的批判继承上,更为重要是“以人为本”在吸收“民本”思想的精华之后,还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 4.3.1“人”对“民”的超越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人”与“民”的概念都在史书上出现过,两者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地位的,而“民本”思想中的“民”在封建制度下实际上是没有地位可言。在先秦的大量历史典籍中,由于当时文字与度量衡没有同意,又会出现出现“人”与“民”混用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不论是“人”还是“民”,甚至是将人民合并起来使用,大体上在社会现实中指的是与帝王、官僚或统治阶级相对立的遭受剥削的社会最底层人民。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以人为本”的“人”,则具有了全新的内涵。它是在社会地位平等,正义民主的角度来谈论人,指的是作为能够自我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思维与人交流思想的高等动物,囊括了每一个现实的、有自然生命、从事着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个人。这种观念上的转换,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概念外延上的横向扩大,更重要的是内涵上的纵向深入和在内涵中体现出的要远远超出“民”的价值地位和实践作用的统一。 首先,“人”与“民”所代表的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民”一般来说,是与君、官相对应的,即使是先秦思想家们提出的“以民为本”在实际运用中也没有摆脱阶级差别的案臼,它体现出的是封建社会在地位上的森严的等级差别。现代社会中的“民”仍然具有封建时代“民”的概念缩影,是相对于领导者来讲的,二者还是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以人为本”中的“人”则体现出一种对等的无差别地位,所有现实社会中的人,其生命权、个人价值、合法权利都应该得到国家社会的承认、尊重和维护。具体到当前社会中,“以人为本”理论内在规定,广大人民群众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同属于“人”的范畴,在社会地位上根本不存在理论上的等级差别。这里的“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平等的。因此作为领导者要树立起由新的“人”的理念,一切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 其次,“人”是作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是“民”这一概念范围所不能涉及的,这也是以人为本在理论上的超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体系下的“民本”在实质上是把民众作为为国家创造财富,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稳定的物质工具来使用的。在封建时代,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只能以顺从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享受到统治阶级制定政策的恩惠,从这种意义上讲,“民”被赋予了完全的物质工具内涵,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以人为本则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社会发展要靠全体人民,始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强调了要注重人的价值实现,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这就实现了“人”是作为 28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35]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超越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4.3.2“人本”对“民本”的超越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民的人本主义关怀,这是“以人为本”需要借鉴的理念。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应当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分配给人民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权利,要制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富民政策,要大力发展教育,施教于民,这些在客观上都是有益于人民的。但是,这里的“本”是“以君为主”为大前提的,实质上是“君本”的思想。因此,“民本”思想对民众的人本主义关怀在封建专制的桎梏下,在很大程度上就只能停留于先秦思想家们言语和论著的记载中,而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对人民的重视,是将人民作为整体概念来研究探讨的,对于个体的人是很少涉及的。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对“民本”重新进行了整理与阐释,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超越。“以人为本”的“本”,是强调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根本的而且它尤其彰显了对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地位的尊重。“以人为本”在两个方面提升了“民本”思想。第一个方面,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以君为主”条件下的虚假的“民本”而言,以人为本理论上做出了对“民本”的本的超越,显然是彻彻底底的民本。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绝不会是镜中花月。它要求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落实到在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落实到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上,落实到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36]等各方面基本权利和义务上来,始终坚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相对于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中的注重整体意义上的人民,而对个人价值的较少涉及而言,“以人为本”的人本终究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明确指出:“我们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始终以充分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强调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合法与合理性,鲜明的体现了 [37]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 4.3.3价值目标上的超越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所展现出的价值目标是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曾借鉴过“民本”思想,不过只护封建统治专制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批判,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也并不清晰。直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但并没有作为一国执政理念,上升到价值目标的战略高度。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的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不仅仅是为了GDP、GNP等国际通用的数字统计,图标指标上的提升; 29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在于人民,要依靠人民,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最后,发展的成果也理应是由人民共享。因此,在价值目标上,“以人为本”通过界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价值目标最总完成了对“民本”的超越。 以上对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关系的揭示,只是考察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互相融合的部分方面。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必然会展现出更多的价值创新点,不断展现与马克思主义更多的相通点,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发展与改革创新的进程。 30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结 语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汲取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文化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纵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人的自由而全面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虽然在总体上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固有缺陷,但它的确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文化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笔者希望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作了初步的阐解、辩证和引述。笔者对传统儒家文化的通俗化,现代化,以及学术大众化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工作。本文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结合实际,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有利于对传统文化在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评判,并从中获取新的启示。 以人为本作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指导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重点在于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我们处理问题出发点和终点,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全面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 31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夏甄陶.论以人为本[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63-69. [2]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11-16. [3]孙海. 儒家“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关系探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4]李慎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7,(6):10-19. [5]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J].中华魂,2004,(5):50-51. [6]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3):69-73. [7]黄枬森.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17-22. [8]黄枬森.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17-22. [9]]黄枬森.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J].伦理学研究,2011,(3):11-14. [10]黄志高.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J].学术论坛,2011,(7):31-34. [11]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8]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0]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3]章诗同.荀子简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4]章诗同.荀子简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5]章诗同.荀子简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6]章诗同.荀子简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8]当代思潮.编辑部.《时代的哲学 行动的指南——就“以人为本”有关问题答读者问》.2004年 第6期,第5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0]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中国共 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2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34]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35]陈建伟.先秦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山东大学,2010. [3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7]冀微.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探微[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38]韦加庆.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轨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33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王超,河北农村文化产业研究[J].大家.2012,4-110. [2]王超,试论老子三宝思想对当代领导者素养的启示[J].青春岁月.2012,1-232. 34 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 作者简历 王超(1985-),男,河北省磁县人,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基原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经济系0402班。2009年9月考入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王荣花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研究。 35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致 谢 论文写作完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将告别。回首在农大的生活,充满了留恋。学校的各个角落我都依依不舍。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足球场、篮球场、训练室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不会忘记朝夕相处的同学,教书育人的老师,怀念天堂花园般校园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 感谢我的导师王荣花教授,是位极富个人魅力的教育者。她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生活中给予我慈爱与关怀。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令我倾心不已。王老师的人格魅力令我情不自禁的在为人、治学上的严格要求自己。从论文选题、资料搜集、论文撰写和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的每一个环节,王老师都给以细致的指导。王老师事务繁忙,在灯火阑珊的夜晚还要一字一句为我修改论文,在我身上倾注了深沉的关爱和心血。我在老师身上学到了严以律己,勤勉奋进,在今后人生道路上保持开朗乐观、宽以待人,像王老师一样,给予别人关心、理解和支持。在即将结束这一活学习生涯之际,谨以最诚挚的心意向王老师表示感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在我学习、研究和生活期间给予的关心、指导和鼓励,短短的篇幅不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对我的帮助、支持和深厚情谊,永远让我铭记在心。 感谢与我共同度过三年研究生生活的09级兄弟姐妹们,彼此之间在生活中相互关怀,学习上多方探讨,收获甚多;感谢我的师弟师妹们,难忘大家坐在一起探讨人生的痛苦喜悲,话题、争论观点时候的融洽场面;感谢宿舍兄弟黄欢、黄磊、萧淳,多谢你们为我撰写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下载关于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临床本科毕业论文下载 提供帮助。 感谢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在精神与生活上无私的为我提供不求回报的恩德,家人一直是我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 感谢所有我遇见的人。 最后,还要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和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进行评审。 王超 2012年4月1日 古城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花园般的西校区 12#3-101 36
本文档为【以人为本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关系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4KB
软件:Word
页数:6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