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美学原理》讲授提纲

[论文]《美学原理》讲授提纲

举报
开通vip

[论文]《美学原理》讲授提纲[论文]《美学原理》讲授提纲 《美学原理》讲授提纲 戴冠青 一、美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三百多年历史。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最早使用“美学”(Aesthetik)这个专门术语。他认为应成立一门新的学科研究感性认识,这门专门的科学即美学,其实就是感觉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研究以下问题: ?什么样的感性认识才构成美, ?这种感性认识,如何安排才算美, ?这种感性认识如何构成表现美,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 第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

[论文]《美学原理》讲授提纲
[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美学原理》讲授提纲 《美学原理》讲授提纲 戴冠青 一、美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三百多年历史。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最早使用“美学”(Aesthetik)这个专门术语。他认为应成立一门新的学科研究感性认识,这门专门的科学即美学,其实就是感觉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研究以下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什么样的感性认识才构成美, ?这种感性认识,如何安排才算美, ?这种感性认识如何构成表现美,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 第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同时也是研究艺术当中的美。 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美学即美的艺术的哲学。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 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对象是艺术,是现实美,美学即是艺术观、艺术规律。他认为“美即生活”。 第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如布封的“距离就是美”, 克罗齐的“直觉即美”,里普斯的“移情说”。主要研究在审美经验中的主体心理活动,美学就是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这种审美经验的学说。 3、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美的问题;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艺术问题。 4、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集中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及美感; ?从审美上研究艺术,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时代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真实、向上、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如《两棵树》。反对虚假、颓废、低级、下流的审美情趣。 3、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三)怎样学美学,(P12—13)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客观唯心主义美论) 应注意: ?区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探寻美的普 遍性;(美学的哲学化) ?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许多美的范畴) 2、康德:“美是主观的”,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这种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美的形式应符合主观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美是无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为一切人所喜爱。 应注意: ?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美是主观的,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情感之中; ?美感是一切人都有的“共通感”,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客观唯心主义美论) 与柏拉图“美是理式”的比较: 相同:都把美的根源归于理念(精神)。 不同:黑格尔是辩证论者,他的理念与实在统一,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黑格尔的“意蕴”说:即艺术中的内在精神。 注意其辩论法思想: ?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4、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主观唯心主义美论)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1、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达芬奇: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美在于物体或人的比例和谐。 3、荷迦兹:事物的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的特征, 彼 此矫正、共同合作产生美。 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缺陷:研究方法上的机械直观倾向。 4、博克:美是事物的某些客观属性作用于感官而获得的愉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缺点:混杂美感和快感; 论证上有感觉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5、狄德罗:“美是关系”,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唯物主义美学) 实在美:事物本身形式安排关系的美; 相对美: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相联系中所产生的美。 缺陷:缺乏与社会历史发展相联系,带有机械直观的性质。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1)原因:?美是可爱的生活; ?美是活生生的生活。 (2)表现:?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三种情况); ?自然美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才产生的。 (3)进步意义: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批判,肯定了美的客观性; ?比以前唯物主义美学进步,把美建立在广阔的生活基础上; ?表现了革命的态度和愿望。 (4)主要缺陷: ?从人本主义出发,用生物学观点去看待生活; ?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辨证法。 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1、伍举:美是有功利目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2、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事物先有功利,先有善, 然后才可有美。 3、孔子:美与德、善一致,“尽善尽美”; 4、孟子:“充实之谓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人性善”。(先验唯心论) 5、荀子:主张“人性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客观事物之美在于其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意境说: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王充:“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刘勰:“衔华佩实”、“舒文载实”。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欧阳炯:反对“质胜于文”和“华而不实”。 白居易:提倡“声情并茂”。 顾恺之:“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3、从风格上研究美: 李白:提倡“天真自然”的风格美; 王羲之书法:追求“清真潇洒”之美; 颜真卿书法:追求“大气磅礴”之美; 柳公权书法:追求“舒挺劲媚”之美; 怀素书法:追求“狂放飘逸”之美。 4、中国古代美学家艺术美探讨的特点: ?主张形象思维; ?提倡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反对“死法”,提倡“活法”; ?反对“泥古”; ?注意艺术技巧训练。 缺点:未能全面解释艺术创造全过程,夸大艺术家精神作用(天赋、灵感)。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1、刘勰:美产生于“自然之道”; 2、柳宗元:美在于自然;美存在于客观自然的对立变化之中; 3、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提出“理”、“数”、“势”三个哲学范畴; 4、郭熙:山水是君子之地,提出山的“意态”美; “景外意”和“意外妙”说。 5、王夫之:美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 6、叶燮:?肯定美的客观性; ?欣赏美需靠人的聪明才智; ?脱离实践,具有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质。 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的不同。(P55) 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一)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人的本质的含义: a、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 b、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美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2、美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生活的本质的含义; a、“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 b、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唯物主义美学、唯心主义美学的区别: a)旧唯物主义美学见物不见人,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性的感性形式,如亚里斯多德、博克; b)唯心主义美学否定客观现实的存在,用精神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如黑格尔; c)马克思主义美学肯定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美的本质就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二)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1、自由创造是生产实践中的劳动创造; 2、自由创造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3、人的自由创造是随着社会实践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4、自由创造的珍贵性: ?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需要; ?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实践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优秀品质。 5、自由创造的形象表现就是美,“劳动创造了美”; 6、美是在劳动中、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三)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1、人的自由创造性能够产生美: 1)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会制造生产工具,所以能改造自然; ?人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已存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蓝图并在结束之前随时改造劳动的设计蓝图。 2)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3)人能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劳动产品以感性的形式特征和状貌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劳动,看到了人的力量、智慧和才能; ?人能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从而引起喜悦,感到对象是美的。 ?美是最初从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 2、劳动产品并不都是美的: 1)只有体现先进的生产水平的自由创造,其产品才是美的; 2)美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是自由创造的结果: a、自然物的形式变化要符合实用的目的要求; b、形式美应体现出人对形式法则的自觉运用和审美要求; c、美的产品应是其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 3、人的生产劳动与动物的区别: ?人的劳动可以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和欣赏对象,动物不能; ?“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即人类产品能够满足物质需要,也能满足各种精神需要(人可以“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人则“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劳动本身可以成为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能引起美感。 (四)美和生活; 1、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人的劳动活动和生活本身可以成为美的对象; ?美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 2、只有骨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 3、劳动对象化是人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结果,体现了主体的自由创造,能引起美感; 4、“干得好就等于生活得好”,创造性的劳动能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五、真善美和丑; (一)美和真善的关系: 1、关于真善美的种种看法: ?美与真善无关: 康德: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不涉及概念的; 托尔斯泰:美跟“善”与“真”不相符合; ?美与真善相关,甚至不分; 布瓦洛:真善美必须统一。 莎士比亚:真可以使美更美。 孔子:“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谓美。” ?美和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狄德罗:生动的形象可以使真、善显得美。 2、生活中真善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人们欣赏美的特点; ?美感的特殊性在于直接性; ?美感的根底里潜伏着功利。 4、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美与善的关系: 联系:?美和功利直接联系;?美以善为前提。 区别:?美和功利是间接关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善可以不顾及形式,通过概念来把握;美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 第二,美与真的关系: 联系:美的产生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区别:?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则是在通过实践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去追求真理;美则是欣赏的对象,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5、真、善、美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统一。 (二)美和丑; 1、丑的含义: 1)对丑的几种看法: 荷迦兹:丑是自然界一种属性,不适宜会变成丑。 鲍姆嘉通:不完善就是丑。 谷鲁斯:丑是在审美的外观上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 克罗齐:“丑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美现为整一,丑现为杂多”; 马克思、思格斯:“丑”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生活中腐朽的事物就是丑; 如资产阶级是丑恶的: ?资产阶级本身是丑恶的,恶显现为形象成为丑; ?资产者的残酷压迫造成无产者穷困生活的现实是丑的。 2)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以下特征: ?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丑和恶密切联和纱,但不等于恶。 a、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 b、长相的丑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 c、形式丑和形式美相对应: 一是生理缺陷属于形式丑; 二是由于某种社会条件造成的畸形也属于形式丑。 2、美与丑的关系——同一性: ?美与丑相互依存: a、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在美丑对比中揭露丑, 在美丑对比中显示美。 b、形式丑对形式美起衬托作用。 ?美丑的转化; a、丑在一定条件可向美转化; b、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丑转化。 (三)艺术丑: 艺术丑与艺术美对应,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艺术丑的几种不同含义: 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中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艺术作品内容的虚假、腐朽; ?艺术技巧上的失败。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表现丑的对象的艺术作品可以是美的; ?艺术内容的审美价值在于对现实美丑的评价和表现: a、揭露丑可以从反面肯定美; b、反映丑可以揭露丑的本质特征; c、表现丑可以折射出艺术家的进步理想和艺术技巧。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戏剧中的“丑角”不一定是反面人物; ?戏曲中的“丑角”是丑的形象。 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化美为丑,在错综变化中见美。 残缺之美,险怪之美,瘦、透、漏之美。 六、美的产生: (一)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1、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而后才创造了美。 ?人们的劳动首先是为了解决物质生活需要; ?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精神需要; ?只有在有用的对象中,才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2、从石器造型的演变上看美的产生: 粗糙的打制石器——石球——丁村旧石器——骨针——装饰品的出现——磨制石器——玉斧。 (二)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1、大羊为美:美善同意,美和实用相结合。 2、“美”字是表现人的形象,体现美与人体、与装饰、与艺术的关系。 (三)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1、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2、陶器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更自觉地美化产品: ?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自由想象的成分; ?比较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彩陶图案的来源: a、直接反映自然的形象; b、几何图形的纹饰; c、和生产技术过程相联系的几何纹饰。 (四)美产生的规律: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作用: ?对象世界(客体)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化的自然; ?客体反过来又影响主体,即对象的丰富性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 ?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 一个使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循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起着决定作用。 七、社会美: 第一、社会美的表现: 1、表现在先进人物身上; 2、表现在劳动产品上; 3、社会美和自然美的交织统一。 第二、社会美的主要特点: (一)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1、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征服自然的美好形象; 2、原始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流露出生活的喜悦和协作精神; 3、私有制条件下的屈辱劳动,在形象上是不美的: ?这种劳动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特性; ?劳动中的精神特征是痛苦的受压抑的; ?在外形上留下了苦难的烙印。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成为畸形。 4、劳动者在受压迫条件下开展社会斗争中的形象是美的; 5、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美是我们时代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美和理想有紧密的联系: 1、社会美的形象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和真、善有紧密的联系; 2、人们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具有理想的性质(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美的理想); 3、理想是以真善为内容,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 4、理想的审美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显出光辉; 5、社会美和理想的紧密联系: ?社会美是人们在一定理想指导下长期艰苦实践的结果; ?社会中新生事物的美,体现着人对生活的创造,具有充沛的生命力。 (三)社会美重在内容: 1、人物形象的美在自由创造中形成的美好品质和性格; 2、社会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 ?人的美和人的内在品质相联系; ?人的漂亮易逝,性格之美常在; ?人的内在品质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外在形式得到表现。 3、人物形象美涉及形式美: ?服饰美——形式美和精神美的统一; ?人体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的统一。 4、人物心灵美与形式美的矛盾: ?内在品质好,但外貌有缺陷; ?内在品质坏,外貌漂亮; ?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 八、自然美: 第一、关于自然美的几种看法: 1、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旧唯物主义) 2、自然美是人的生活暗示;(车尔尼雪夫斯基) 3、自然本身没有美,自然美是心灵的美的反映。(黑格尔) 第二、对自然美的看法(教材): (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1、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进程密切联系: 没有人类即没有自然美丑——原始人类慑于自然的威力不感到其美——狩猎民族以动物为美——农业社会以植物为美——魏晋南北朝山水成为美的对象(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 2、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自然事物也就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3、自然美的根源离不开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离不开人: ?自然作为人物质生活的对象,范围在扩大; ?自然作为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不断扩展。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一种情况: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与生活的联系明显; 另一种情况:未经改造的自然景物成为美的对象也离不开自然和生活的客观联系: 1、作为人的环境出现;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以形式美为中间环节联系;(对形式美“巨大和独立的意义”的理解P147)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4、同一自然事物的同一自然属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成为美的或丑的。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1、自然的感性特征,使人产生美感: ?泰山雄伟; ?华山险峻; ?黄山奇特; ?蛾眉秀丽; ?青城幽深; ?滇池开阔。 2、游览自然风光,本身是对人的力量的肯定。 (四)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1、欣赏自然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自然是我们生活劳动的环境; ?自然的美丽给我的提供精神食粮。 2、欣赏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的优美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 九、形式美: (一)什么是形式美, 1、形式美的含义: 2、形式美与事物的美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3、美的事物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形式的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5、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形式美法则来源于客观事物; ?形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 ?形式因素的特性不能脱离一定具体条件。 (二)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单纯齐一(包括反复); 2、对称均衡(包括呼应、照应); 3、调和对比; 4、比例(包括匀称、黄金分割); 5、节奏韵律; 6、多样统一(基本法则,包括和谐、变化及上述因素)。 (三)研究形式美法则的意义。 十、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一)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的特性: 1、艺术以美的特性影响人的精神; 2、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看法: 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 ?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 3、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反对机械模仿自然。 4、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 (二)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创造;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2、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三)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艺术形象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 2、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是典型化的过程: ?典型化的过程是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主客观因素相互渗透的过程; ?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论统一(恩格斯语:“是一个‘这个’。”) ?艺术的典型性是适用典型化方法所达到的概括化与个性化相 结合的程度。 3、正确处理艺术创造中的几种关系: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 a、从印象(客观生活)——意象(客观生活与主观感情相结合——形象(艺术美); b、艺术美集中了生活形象中的精粹,审美特征鲜明; c、主观因素在艺术美的创造中起主导作用; d、不同的艺术种类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有不同特点: 造型艺术: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中; 音乐艺术: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中; e、主客观关系在艺术家创造艺术美中的表现: 一表现为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 二把孕育的意象表现为作品中的形象。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统一。 a、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意在笔先”; b、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显现内容; c、在艺术创作中自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一形式美的法则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在艺术创造中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 三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十一、意境与传神: (一)意境: 1、意境——情景交融: ?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 ?意和境的关系即心与物的关系;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情、意是主导。 2、意境引起美感的原因: ?具有生动的形象; ?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意境是一种创造,饱含精湛的艺术技巧; ?意境的含蓄能唤起欣赏的想象。 (二)传神: 1、传神——神形兼备: ?传神应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包括花鸟鱼虫的特征); ?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表现内在精神; ?神形兼备——外在的真实和内在的真实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2、传神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生活中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 ?主观因素:艺术家对生活、人物的理解; ?传神即艺术家把自己的审美评价巧妙地溶化在客观生活对象之中。 3、对传神的理论概括: ?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统一,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传神的人物形象应通过鲜明的个性反映出人物的社会本质; ?传神需要艺术家的高度的技巧。 十二、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分类的原则: 1、艺术分类的意义和目的: 寻找和发现各门艺术反映现实的审美特征和特殊规律。 2、美学史上有关艺术分类的观点: 亚里斯多德:以艺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将艺术分为史侍、悲剧、喜剧等; 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把艺术分为象 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三大类。 近代:?从艺术存在的外貌出发,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等; ?从主体对艺术的感受出发,把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想象艺术等; 3、艺术分类的标准: 根据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把艺术分为: 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语言的艺术。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表现的艺术: ?工艺:静态的表现艺术,以其外在形式烘托气氛、格调、韵律、趣味等来表现情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抽象性、夸张性、变形性、时代性。 ?建筑:静态的表现艺术,通过其体积、布局、比例、空间安排、形体结构,以及各种装饰,造成韵律和情调,表现情感和意境,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动态的表现艺术(表情艺术),通过音乐所组成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具有摹拟性、象征性、比拟性、含蓄性、概括性。 ?舞蹈:动态的表情式表演艺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具有虚拟性、抒情性、音舞一体性。 2、再现艺术: ?雕塑:静态的再现艺术,以动人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现实,具有反映生活的能动性、概括性、生命感、真实感和表达感情的概括性、凝炼性和普遍性。 ?绘画:静态的再现艺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其审美本质是线条,色彩和构图的情感意味。 ?摄影:静态的再现艺术,通过真实优美的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生活,具有纪实性、瞬间性。 ?戏剧:动态的再现艺术,综合艺术,通过演员扮演角色,塑造舞台形象,表演戏剧情节和典型的人物性格,能动地再现和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形象性和过程性结合、演出形象和物质形象结合的特点,要求具有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 ?电影:动态的再现艺术,综合艺术,通过塑造活生生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要求具有视觉形象、戏剧冲突和运用镜头来反映生活,其审美本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蒙太奇。 3、语言艺术: 文学: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深刻反映生活或丰富的情感。可分为抒情性的表现艺术和叙事性的再现艺术,具有欣赏的再创造性,创作的广阔可能性。 十三、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1、优美: ?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 ?形式上的特征表现:柔媚、和谐、安静、秀雅; ?美感:轻松、愉快、心旷神怡。 2、崇高: ?特点: B、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 b、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形式上的和特征表现:粗犷、激荡、刚健、雄伟; ?美感:惊心动魄。 3、崇高的美: ?一种庄严、宏伟的美; ?一种以力量和气势取胜的美; ?一种显示主体实践的动人心魄的美; ?一种具有伦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 (二)美学史上对崇高的探讨: 1、“大”即崇高: 孔子:“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庄子:“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2、提出崇高: 朗加纳斯:最早使用这一范畴; 博克:崇高属于自我保全的一类情感,与危险和痛苦相关; 康德: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崇高有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黑格尔:崇高是绝对理念大于感情形式; 车尔尼雪夫斯基:崇高是“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三)崇高的表现: 1、崇高是美的一种更壮丽、更雄伟、更高尚的形态; 2、崇高的各种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展示主体要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包括自然的崇高中体现出人可以征服自然的力量); ?艺术中的崇高:激烈地表现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 3、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与自豪,强烈地表现出善,与道德感最接近。 十四、悲剧: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一)悲剧的本质: 1、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伦: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情节、布局与安排、行动、突转和发现,必然律。 ?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悲剧是写特定条件下的好人。 ?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净化)作用。 2、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是两种善的斗争所引起的冲突。具有庸人主义的调和气息。 ?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 ?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混淆了美丑、善恶的斗争; ?具有乐观主义的因素,强调悲剧冲突扬弃了双方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 3、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理论: ?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命运的概念是和科学的概念相矛盾的,不可调和的; ?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与艰苦斗争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 ?批判黑格尔认为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 ?反对黑格尔悲剧矛盾中的必然性的思想,抛弃了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合理内核; ?“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等的悲剧理论: 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马克思认为: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老舍认为:“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要求“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 (二)悲剧的几种类型: 第一种分法: 1、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其特点:悲壮、自豪、无畏。 ?自觉捍卫真理,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斗争; ?牺牲的英雄与人民的命运有深刻的联系; ?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崇高品质,他们的牺牲成为新世界代替旧世界的信号。 2、在私有制条件下善良人民的不幸和苦难; 其特点:深沉,蕴藏的愤怒。 3、旧事物、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悲剧; ?代替毁灭的旧制度的悲剧人物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性而斗争; ?统治阶级内部不占统治地位的旧力量反对占统治地位的旧事物的悲剧。 第二种方法: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悲剧: 1、产生原因;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斗争构成了悲剧冲突 的社会基础; 2、矛盾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种悲剧冲突是暂时的、局部的。 (四)悲剧的效果: 1、悲剧的崇高感:在审美愉悦中产生痛苦之感,并使心理受到巨大震撼; 2、从悲痛中产生力量,受到教育: ?认识到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学习英雄人物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力量; ?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憎恨。 3、预示未来的胜利和反面事物的灭亡。 十五、喜剧: (一)喜剧的本质: 1、唯心主义的美学家否定喜剧的客观现实基础: 康德:笑是一种的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黑格尔: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表现理念内容的空虚;喜剧又是对那些“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毁灭”的嘲讽(包含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2、唯物主义的美学家认为喜剧反映特定的生活对象: 亚里斯多德:“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 车尔尼雪夫斯基: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生活,“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喜剧观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 ?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 ?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 ?生活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 4、喜剧产生的特定条件: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乖讹、背理、异常等。 (二)喜剧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1、“庄”与“谐”的含义: “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2、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 3、在创作中如何掌握喜剧艺术形象的特点: ?在倒错中显真实; ?夸张是喜剧艺术表现的另一个特点; ?其他喜剧艺术表现方法:巧合、重复。 4、喜剧艺术与生活中喜剧的区别: ?生活中的喜剧隐于生活现象之中,经过艺术家的提炼才能显示其喜剧性; ?生活中的丑角是反面人物;喜剧艺术中的丑角,既可以是反面人物,也可以是正面人物。 (三)喜剧形式的多样性: 1、讽刺:鲁迅“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对敌人的揭露和批判; ?对人民内部缺点和错误的尖锐批评。 2、幽默:不仅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也反映肯定现象,比讽刺轻松、温和、快乐。 ?批评人民内部缺陷,常引起同情的哭笑和善意的微笑; ?揭露敌人时既暴露敌人的腐朽本质也表现了先进社会力量的自信和优越感; 十六、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 美感的含义: 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 =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趣味判断。 ?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的特征; ?始终不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 ?暗含理性的认识; ?在欣赏中能够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 美感是一种现照。 (一)美感的社会根源: 1、唯心主义美学的解释: 柏拉图:美感的产生是由于“神灵”的凭依和“迷狂”。 普洛丁:美感是见到理式美时“心醉神迷”的状态。 夏夫兹博里:美感与人生来就有的“内在感官”、“内在眼睛”分不开。 哈奇生:美感是由“内在感官”引起的。 体谟:美感不是美的对象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情感的表现。 康德:美感是无容观内容的主观的快感,是主观的美感决定美的对象。 2、唯物主义美学的解释: 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美的对象是人显示出来的本质,但人 和动物都具有美感。 其局限性:不理解美感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抽象的直观性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感认识的根源在感性认识里,人的美感就是 美的享受,是贪生厌死的。 局限性:不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不理解美感的社会实践性,具有抽象的直观性质。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解释: 1)美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 ?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它的性质和发展由人类实践所决定;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它反映形式的各种特征,是由美的对象决定的。 2)客观的美的对象与主观的美感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在改造客观自然中创造了美的对象; ?在生产劳动中也创造了人本身,发展人的各种感官和能力,使其具有了社会性。 3)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五官感官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马克思); ?人能够“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时所体验到的快感和喜悦就是美感。 4)美感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 5)美感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它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由美的对象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特征:情感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二)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 1、美感中的感性和理性: ?美感认识不能离开美的对象的感性因素; 主要审美感官是视觉和听觉。 ?美感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内容; ?美感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 康德和克罗齐否仅审美中的理性思维活动。 2、美感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和心理反应,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 ?在美感活动中,理性与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情感体验与认识分不开,美的认识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3、美感中的想象作用: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想象离不开形象; ?想象的类别: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想象活动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密切相关; ?欣赏诗、画、戏曲、音乐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获得美感; ?美感中的想象带有浓厚的感情色调; a、情景交融; b、移情作用(德国立普斯)。 4、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美感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美感不仅给人喜悦,而且丰富了人的思想感情,使人受到教育(即美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 ?美感的功利性不同于个人的狭隘的实用功利; ?美感的功用是潜伏在审美喜悦里,通过审美喜悦来实现的;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论”与布洛的“距离”说批判。 十七、美感的共性与个性和客观标准: (一)美感的共性和个性: 1、美感的共性和个性的含义: ?美感的共性: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 ?美感的个性: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个性表现共性; ?批判“趣味无争辩论”和康德的“先验的共同论”。 2、美感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美是客观的真实的,美感与自由创造有关; ?处于同一社会、同一民族的共同体中,美感有共同性; ?社会美与自然美一样,能引起共同的审美情感: a、自然美侧重于自然的形式美; b、社会美因符合“共同利益”,具有共同美和共同的审美情感。 3、美感的个性和差异性: ?阶级的差异: a、不同的阶级地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 b、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形成不同的审美趣 味; ?个性的差异: a、个人生活经历和环境的不同引起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b、个人的心境、情绪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美感: —心境可能抑制审美情感的产生; —心境可能影响欣赏者的审美眼光。 ?美感的个性差异说明人的精神需要的丰富多样性。 (二)美感的客观标准: 1、美感是有客观标准的: ?真实、健康的美感应该正确、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美; ?检验美感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 ?民族之间具有不同的美感,但仍有其客观标准,即是否真实地 反映了一定民族的生活内容。 2、社会实践是检验美感的客观标准: ?健康的美感需要个人的爱好和趣味与客观美的统一; ?美的客观标准是体现在多种多样的个人爱好中; ?审美观点伴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美感有先进与落后、真与假之分,社会的客观标准就会存在。 3、结论: ?美感趣味是主观的,其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美感是有客观标准的; ?检验美感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美是实践; ?真实、健康的美感应是主观趣味与客观现实美的统一。 《美学原理》内容简纲 一、关于美的本质: (一)纵的分析: 1、西方美学史: ?精神上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 ?客观物质的:亚里斯多德、达芬奇、荷迦兹、博克、狄德罗。 ?社会生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2、中国美学史: ?结合善研究:伍举、墨子、孔子、孟子、荀子。 ?结合艺术研究: 主客观关系:意境说; 内容与形式关系:王充、刘勰、张彦远、欧阳炯、白居易、顾恺之。 风格上研究:李白、各书法家。 特点:主张形象思维、提倡想象力和创造性、提倡“活法”、反对泥古、注意技巧。 ?结合现实研究:刘勰、柳宗元、刘禹锡、郭熙、王夫之、叶燮。 3、美的本质探索: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人在自由创造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才能,从而引起喜悦; ?创造性劳动能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二)、横的分析: 1、真善美与丑: ?美与真善关系: a、美与真善无关:康德、托尔斯泰。 b、美与真善不分:布瓦洛、莎士比亚、孔子、孟子。 c、美与善有关又有别:狄德罗。 d、美与真善统一。 ?美与丑: a、对丑的不同看法:荷迦兹、鲍姆嘉通、谷鲁斯、克罗齐、马 克思、恩格斯。 b、美丑相互依存; c、美丑相互转化; d、美丑具有同一性。 ?艺术丑: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2、美的产生: ?以石器造型上看: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从古代“美”字看:美与实用、人体、装饰、艺术相结合。 ?从彩陶造型看: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3、美产生的规律: ?美产生于劳动; ?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中间环节是人类的观念形态; ?主客体的辩证作用。 二、关于美的表现: 1、美的不同形态: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2、形式美: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组合。 3、美学范畴:意境、传神、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三、关于美感: 1、美感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2、美感的社会根源:人类的社会实践。 3、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 ?感性与理性统一; ?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在想象中实现; ?具有社会功利目的。 4、美感的多样性: ?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具有个性和差异性;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5、审美的客观标准: ?美感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美感具有客观标准; ?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 ?美感应是主观趣味与客观现实美的统一。 关于美的本质的基本理解 1、美的本质探索: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美的根源是实践; ?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美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统一; ?美随着时代向前发展; ?创造性劳动使人生活的更美好。 2、真善美与丑 ?美与真善统一; ?美丑具有同一性; ?艺术丑: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3、美产生的规律: ?美产生于劳动; ?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中间环节是人类的观念形态; ?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作业题: 为什么说“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请 结合审美现象进行深入阐述,写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 1、题目自拟,格式整齐、美观、规范。 2、要有理论论述,又要有事例论证,深入浅出。 3、要求独立思考,鼓励创新思维,欢迎有独特见解的文章,但是要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本文档为【[论文]《美学原理》讲授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7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