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设计]二 入则孝 出则悌

[教学设计]二 入则孝 出则悌

举报
开通vip

[教学设计]二 入则孝 出则悌[教学设计]二 入则孝 出则悌 二 入则孝 出则悌 二 入则孝 出则悌 在大同世界的趋向中,无论自我的角色如何变化,学以成人是一个目标。成人也即成仁。仁的基础在孝悌,孝悌在事亲。中国自古以来,子女孝顺父母乃天经地义的事,这是无需证明的事情,也是五伦中至关重要的父子有亲。另外,《中庸》对于人类情感的合理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庸》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意是说喜怒哀乐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变化,而那个促使情感产生变化的东西自身却不变,谓之为“中”,属人之性。再则,自我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

[教学设计]二   入则孝 出则悌
[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二 入则孝 出则悌 二 入则孝 出则悌 二 入则孝 出则悌 在大同世界的趋向中,无论自我的角色如何变化,学以成人是一个目标。成人也即成仁。仁的基础在孝悌,孝悌在事亲。中国自古以来,子女孝顺父母乃天经地义的事,这是无需证明的事情,也是五伦中至关重要的父子有亲。另外,《中庸》对于人类情感的合理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庸》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意是说喜怒哀乐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变化,而那个促使情感产生变化的东西自身却不变,谓之为“中”,属人之性。再则,自我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情感流露与事理相符,谓之“和”,属人之情。接下来,《中庸》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可见,作为贯通天地万物的中和境界要求人类必具真性情。进一步说,成人乃性情中人。可见孝亲的精神如果得不到弘扬,以此基础建立的人间世将因此而动荡不安。原因很简单,就是缺少真性情。《大学》道:“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大意是说性情偏离了中和境界必然产生的偏差。可以说,《大学》非常及时地指出在理论层面上看似理所当然而在事实上却很难尽到的孝的精神。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舜的故事。 舜,冀州人。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瞽叟续弦生下一个叫做象的男孩。象很坏,母亲也好不到哪里去,瞽叟与后妻及象三人常合谋害舜,但都被舜逃过了。也有一段时间,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可能比较严重,舜一个人逃到深山居住。大树与巨石成了他临时的家,山鹿与野猪则是他的邻居和朋友。即便如此,舜却天天反省悔过,只要听闻一句至理名言,见到一樁可做的善事,他都努力奉行。他的这颗求道证道的心,很像大江大河决口时洪水喷涌而出一样,谁也阻挡不住。相传,有一次舜来到野外的田地上,面对苍天,想起自己不幸的遭遇时,眼泪不禁哗啦哗啦地往外流。刹那间,他放下了许多,轻松了许多。也许,他已经来到 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生命之域。从此,他更为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孝慈在家。 时光荏苒,转眼间舜到了二十岁,关于他的孝行已经天下闻名。又过了十年,三十而立的时候,帝尧寻用可以治理天下的君子,天下人皆推荐舜,一致赞叹舜的德行。虽如此,尧还是慎重行事,一方面将自己的两位爱女嫁给舜,以考验舜的私德;另一方面派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共事,以考验舜的公德。正如人们期望的那样,尧的九个儿子与舜共事的时候愈加笃厚,工作效率很高;两位女儿也很有妇道,不敢以骄贵之躯轻视舜的亲戚。 接着,尧进一步考验舜。历山那里的农民原先很计较的,常常因为耕界的寸土之争而伤了和气。舜到那里耕种一年后,民风变淳朴了,礼让有加。雷泽的渔民,原来也很不和气。舜到那里以后,雷泽人连自己的房子都肯让给别人住。河滨的制陶人,常以粗劣易坏的陶器流通市面。舜到那里以后,就再也找不到次品的陶器了。总而言之,舜住过的地方,民风变好。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成市。尧见舜的德行的确不错,赐给舜一件絺(chī)衣,一架古琴,又派人给他筑粮仓,送粮食,赠牛羊,以资鼓励。 不料,这个时候的瞽叟与后妻及象又在算计舜。经过了一番密谋,瞽叟让舜到粮仓的屋顶粉刷修缮,等舜上了屋顶,趁机抽去梯子,还亲自在下纵火烧仓。危急时,舜两手紧紧抓住两个扇状的草帽,纵身一跃,逃过此劫。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知道瞽叟的用意,于是在井壁旁另鑿一个秘密通道。待舜下井之后,瞽叟与象一同往井里填土,舜则从井壁的通道里逃了出来。瞽叟与象很高兴,以为舜必死无疑。弟象迫不及待地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分给父母,仓廪分给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弤弓归我,两位嫂嫂让她们一同服侍我。”说完,象便赶往舜的住处去。很奇怪,他见到舜在床边鼓琴了。象说:“唉呀,我好想念你呀~”但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忸怩作态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 舜端容正色道:“我想念天下的百姓以及管理百姓的臣下,你替我管理吧~” 舜五十岁了,尧将天下禅让给舜,舜却因不能使父母顺心、弟象转意而如同穷人失却定居场所一样深感不安。怎么办好,舜永不放弃。他请象到一个地方上去做官,并且派了官吏来帮他治理。他恭敬小心地,谨慎恐惧地孝敬瞽叟。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瞽叟深受感动,兄弟常常相见。 故事的结局,我们还可以做几种假设:(1)舜不幸被家人陷害了,或者承受不了家庭的黑暗而自尽;(2)舜反过来将父亲、后娘及弟象杀害;(3)舜心存怨恨,终日以泪洗脸。显然,(1)、(2)以“硬暴力”伤及身命,(3)以“软暴力”损及慧命,这都是对生命的践踏,叫不孝。好在故事的结局并非如我们假设的这样,这是因为舜是一位纯善之人。他采用积极的办法,反躬自省,躬行践履,他的一片向上之心使其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未发而时中,他的生命呈现出不激不励,不沾不染,澄明厚道,刚健清新的宏大气象。我们看到,就在家人接二连三地谋害舜的同时,舜没有丝毫的报复之心,反之,仁爱的甘泉自他胸中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他的思维方式、人生实践,体现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大孝精神。 舜在问题的处理上,洋溢着清明安和的理性,这是其成功之处,也是我们应当深省的地方。但在现实生活中,软暴力与硬暴力却更为普遍,暴力偏离了中和,损伤了性情,使人于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从另一个层面看,孝不是顺服,孝是尊重。《孝经》上说:“故当不义则诤之。”在我看来,这是人人应当具有的生命关怀,是超越世俗观念(私)而以天下为己任(公)的人格担当。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弟子规》中关于“入则孝”的具体要求,“入则孝”讲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通过亲子互动将孝落实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有事呼唤我们的时候,当子女的应立即回应。如果过于缓慢,或者回话的声音很小,父母会以为子女没听见而提高嗓门,如果你再没有做出反应,父母只能继续呼唤,这是很费力气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听见了却不做响应,譬如正沉浸在电视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这将是很严重的事情。试想一下,当子女的如果长期如此,父母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待我们的事情,应立刻办理,不要找借口故意偷懒。譬如洗碗擦地板这样的小事情。 “父母教,须敬听。”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教的意义。孟子道:“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我看来,“教”字实际上暗示了教育的原理。“教”由两部分组成,一者为“孝”,一者为“文”。孝从父母开始,属于家庭教育;文由学校承担,属于学校教育。另外,“教”在《说文》中的意思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指居上位的政府官员,他们本身的行为代表了一时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教育的风向标。所以说一个“教”字即包含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渠道。三者各有所重,相辅相成,都是孩子们的学校。显然,这三所学校中,家庭是基础中的基础,家庭可是孝心的摇篮啊~其次,是学校。但现行学校采用近代西式教育,特别在幼儿童年阶段,忽略了人文培养。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周礼?地官?保氏》道:“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必须注意到,“保氏”是专门传授文化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老师,可见学习传统文化师承至关重要。问题是,目前的基础教育面临了哪些问题呢,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互动之中,家长能否准确地把握到教育的度呢,下面,我想先厘清一下教的旁出: (1)以养代孝 现在的学校、家庭忽视了礼乐文化,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物质世界、消费观念、亲情溺爱中。孝成了长辈一方对孩子的事,孩子们骄气、怕苦、自我„„但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发现,当过分地夸大物质的时候,同时也是人性遮蔽的时候。现代科技在方便了人的生活的同时,也使大部分人过分地沉湎在电视电影网络的虚拟世界而忽略了自身生活的当下性。读图代替了田园庄稼、山丘牛羊、四时草木、大海涛声等自然风光,读图代替了心之所思。人的内在气质让位于美容包装,产品质量等同于形象代言。在我看来,无论这个表象多么的丰富多彩,甚至于以假乱真,但有一样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假,这就是“孝”。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揠苗助长 有人以为,既然光以美食佳肴来喂养孩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那么换成另一种方式,譬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不会错吧。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家庭暗示孩子孔武有力,支持孩子欺负别人;有的则采用“金钱至上”的方式鼓励孩子读书,如背一首唐诗5元或10元不等,考试成绩好请吃肯德基或麦当劳;在学校,则希望老师对子女多点关照。教育部门一方面强调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搞成绩考评。个别老师为了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布置的作业少,反倒引起各方的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在家以金钱多为荣,在校以分数高为喜,如能再谋个什么班干部来当一当,学个吹拉弹唱的手艺,更觉风光无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那些读书的孩子,则会发现他(她)们过于现实,缺少理想。这样一来,问题其实已经很严重了。 (3)牛山之木 牛山之木原来很茂盛,但由于地处大都市的郊外,人为的砍伐,不停的放羊牧牛,即使经过雨水露珠的润泽,日日夜夜绽露新苗,但怎么可能生成呢,人性本善的孝心也是这样,隔离可能破坏孩子心灵的污染源,同时加以日常生活的培养,如读经的熏陶显得非常的必要。由于受世俗或地域观念的影响,加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家家希望生男孩,似乎生了男孩就万事大吉。我们看到了生男孩时到祖庙轰鞭炮的激烈壮举;看到了给小孩过周岁,过十六岁时千金散尽的热闹场面;看到了家长不惜重金踏破门槛将孩子送入所谓的贵族学校的期待心情;也看到了无力栽培,不懂栽培,或者将小孩当成“万金油”一样盲目栽培的躁动之心。在高校里面,每一年都有个别的学生跳楼自杀,其中也有硕士生或博士生,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则存在心理问题。冷静思索,岂不印证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古训,宋?程颢说过,“打猎,自以为今日我已无此嗜好。”周敦颐说:“你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吧,不过是你那原本喜好打猎的心潜隐未发,一旦萌发,又跟从前一样。”十二年后,程颢遇见打猎者,果然内心萌动,才知道自己并未彻底放弃喜好打猎的念头。 在看到那些衣食无忧,终日游手好闲无所用心的人时,孔子无不感慨地说,“还不如学学下棋呢~”但下棋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智,实际上孔子提出了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就是存心,这是教人直接从心上改。孟子也看到了这点,看到了人心、人路,即仁义孝心的旁出,因此提醒“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就是将驰散出去的心收回来。驰散之心,即妄想杂念的私心。以上所谈教的旁出的三种情况均属此例。虽然,孔孟教人从心行入手改过迁善,但一般大众还是无法体认孝那彻上彻下的深远意义,若作方便解,则有像《弟子规》这样一部提醒大家从事上改的童蒙杰作。在我看来,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如果不存孔孟仁心,很容易将之教条化,庸俗化。反过来,如果愿意落实《弟子规》中详细的生活要求,必能成就甚深德业。古之学者为己,这是“敬”。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对于我们的责备,乃出于爱护,虽然责备的态度我们可能不喜欢,但我们必须懂得理解父母的本心,从这个角度而言,当父母对我们有所责备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聆听。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这是说做儿子的礼节:冬天让父母暖和,夏天让父母凉快;晚上服侍父母安寝,早晨向父母问安。凊与温相对,即暖和与凉快。省为问安,定指安置被褥。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是说做儿子的出门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以便父母随时可以联系我们,从外面回来一定要面告父母,让父母放心。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学习一门深入,深造自得。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擅,独揽的意思。前面说过,自我乃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点,并与世界相关联,但我们往往忽略其整体性,而过于自我性,甚至于滋生独揽的习气而不知晓,这是私心,必然遮蔽了人性的心光。所以说,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任凭习气独揽擅为,如果独揽擅为,则偏离了做人子女的轨道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一样的道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能私下隐藏,如果私下隐藏,自我则成了贪心的俘虏,会让父母 伤心的。为什么呢,父母的爱是光明正大的,子女的私心却是见不得人的。 总说一句,这是提醒我们应当从生活的细微处防范习气滋生。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父母的爱如阳春三月的阳光化去严冬的最后一缕寒衣的时候,小草们争相破土而出,感受一阳来复的温暖。即便如此,生命的大爱说什么也报答不尽啊~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理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爱父母之所爱,恶父母之所恶,使自我的性情得到健康的发展。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孝经》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懂得爱惜身体,不敢让身体受到丝毫损伤,以免让父母担忧。不仅如此,古人也注重德行的修养,不敢违背天良胡作非为,以免让父母蒙羞。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一次政变中不幸遇难,临死之前说道:“君子死时不能让帽子掉下来。”在他忙于系冠带的时候被敌人杀死。因为帽子代表了一定的身份,是礼的开始,子路在临死的时候不忘系好冠带,也可以说是德的一种表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亲百般疼爱我们,让我们孝顺又有何难,父母亲憎恶我们,我们还能做到孝顺,那才称得上贤良。譬如前面谈到的舜的例子。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前面说的都是当子女的在父母跟前应当如何如何孝顺,这句话谈在父母有过失的情况下如何尽孝。谏,规劝的意思。面对父母的过失,我们理应用心规劝,让父母改正。规劝的态度要柔声怡色,这是和,不能因为父母的过错而粗声粗气,失去尊重。规劝不听,可以暂缓一下,等心情好的时候再规劝,假如父母因为一时的面子拉不下脸面而打我骂我,我们始终要知道“父子有亲”的伦理不会因为自我情感的失控而失效。换一句话说,在不和的情况下我们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情绪,使之回到“中”。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父母亲生病了,当子女的应放下别的事情,全心全意照顾好病人。古代中国人生病看的是中医,吃的是中药。按时熬药喝汤,对于病情的好转很重要,用舌头尝一下汤药的温度是否适宜,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却是子女呵护父母亲的深情啊。昼夜服侍,在病榻旁为父母亲分担病痛之苦,可以让父母亲心安而有利于早日康复。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亲去世,为父母守孝三年,常因想念而悲伤呜咽。撤掉那些奢华的铺设,让居所变得俭朴凝重,以示想念之深。拒绝一切热闹的应酬,不敢大块朵颐。总而言之,守丧期间应按照丧礼的规定下葬父母,通过祭祀的仪式表达对于父母的缅怀,至诚之心使我们在祭礼中仿佛又见到了生前父母的音容笑貌。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道:“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也太久了。也就是说,君子守孝三年,就有三年不能学习礼乐,这样的话不是加速了礼崩乐坏吗,旧谷吃光了,新谷也已收成,四季取火的燧木也已经过了一个轮回,我看守孝一年就可以了,用不着三年。”孔子说,父母死后不到三年,你就吃好穿好,你能心安吗,”宰我说:“心 安。”孔子不再让他说下去,说道:“你安,你就去做吧~君子守孝,美味不能让他口甘,音乐不能让他快乐,居处不能让他安逸,才不像你那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你便去做好了。”宰我退了出去。孔子批评道:“宰予太没爱心啊~儿女出生三年,都离不开父母的怀抱。为死去的父母守孝三年,也不过分啊,天下人都如此遵行,宰予难道可以例外吗,” 另外,孟子的母亲年老离世,孟子委托学生充虞监管木匠为其母制造棺椁,由于选用的是当时上等的木料,一般的有钱人大概也舍不得这样做,此事引起了轰动。不但充虞不理解,甚至被臧仓借以阻扰鲁平公拜见孟子的理由。但在孟子看来,为了不使死者的尸体在入土之后被泥土侵袭,即使是这样做也还是不够的。孟子道:“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意思是说,“养活父母不算什么大事情,只有给他们送终才算得上一件大事情。”(杨伯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谓“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事实上,朱子自身离世前几日,依旧著述不辍,去世前二日仍改《大学?诚意章》,又修《楚辞》一段,去世前一日,托写《礼书》,他是在关心道命的传承中清醒地离去,并非如他所说等着孝子来行孝。但普通之人,少有朱子这样的修养功夫,在人生之最后阶段已是身不由己,这个时候,则有赖孝子照顾。 “金文‘孝’字上部象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第425页)也就是说,“孝”字浓缩了无限的过去与遥远的将来中上一辈与下一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着重体现在当下“父子有亲”的人伦关系之中。我想,这是一个根本的永恒的问题,对它的重新认识,已经迫在眉睫。真正的孝子,必定是一位性情中人;健康的亲情,必定是“互相亲爱而不是单方面的服从”。(杜维明)如果孝道的精神得不到弘扬,必然使人类陷入困境。 《弟子规》中关于孝的人生启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 以下谈“出则悌”。“悌”的意思为“敬爱兄长”,这是在孝亲基础上的推进。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思想。儒家认为,自我在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中既处于中心的静态之中,同时也处于各种角色的转换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这又是一个不断开放与完善的动态过程。我们不妨做这样一次联想,假如“入则孝”是圆心,“出则悌”是半径的话,可见半径越长,圆会越大。这就意味着人生的格局有大有小。《弟子规》中所言“出则悌”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是“长幼有序”的细化。可见“出则悌”是重要的人生功课,犹须切记体察,认真落实。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友,善待,爱护。恭,事奉;奉行。兄长爱护弟弟,弟弟事奉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与孝的精神相吻合啊。据说古代孤竹国君生有三子,长子名伯夷、三子名叔齐。古代的礼制规定长子为父亲的接班人,但孤竹君有意让叔齐接替自己的位置。待到孤竹君百年之后,叔齐却依照古礼让位于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避离孤竹国,一心想让弟弟继承王位。但叔齐也不肯僭礼越位,接着一走了之。不得已,孤竹国只能请次子继承父位。无疑,这一古老的传说,对于那些正在争利、争国的君臣、父子、兄弟、叔侄来说不愧为一付“精神的清新剂。”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兄弟相处,彼此将财物看得很轻,怨情从何产生呢,说话的时候总能替对方考虑,愤懑的心意自然能够消失。这句话说来容易,却是冲突的直接诱因。人的现实遭遇与生存之艰难将人从人性的一面带到了利欲的一面。在此角度而言, 一切的言说莫不为了个人。像这种看不到自我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短视行为,必然造成损人利己的结果。怨恨忿怒由此产生,暴力争夺没完没了。《大学》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彼此相等,公道自在人心。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或者与长者一起就餐,或者与长者同行外出,要自觉地请长者上座,让长者先行。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源于以年龄为次序的社会结构。但不等于说凡是年长者就必须受到尊重,而是说尊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个别不能得到尊重的年长之人,《论语?宪问》道:“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夷,即箕踞,两腿岔开而坐。俟,等待的意思。胫(jìng):从膝盖到脚跟的部分。 原壤这位老兄是孔子的老朋友。《礼记?檀弓下》与《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了原壤的母亲去世,孔子过去帮助修治椁材,原壤掂量着椁材,不是伤悲而是赞美:“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遂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意思是说:我已经好久没有用歌声来表达我的心情了。握手,朋友~这像狸首的花纹一样的木材多好啊。是什么原因让原壤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唱出悦耳的歌声呢,从《论语》的记录来看,原壤的这种人生态度源于礼的失落。彭林先生解释“箕踞”时说:“从文献看,古人坐姿中最为怠慢不敬的,是将臀部直接坐在地上,然后把两腿岔开向前伸直,样子有些像扫垃圾用的撮箕,所以称为‘箕坐’或者‘箕踞’,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因为当时没有今人所穿的分档的裤子,人下身所穿的裳,有些像后世的裙子,而且不穿内裤。不难想见,大庭广众之中箕坐有多不雅。„„《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是细碎的意思,通篇为少年介绍最基本 的礼节,其中说道,‘坐勿箕’,就是要求孩子从小养成不箕坐的习惯。”(《中国传统礼仪概要》)原壤已经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但他在等待孔子时却箕踞而坐。孔子批评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句话涵括了对幼、长、老三个人生阶段的批评,透视出原壤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没有做好,尤其在幼小时已经失范,于是影响到往后的人生。孔子就手中杖木敲了敲原壤那前伸的小腿,看来是敲在了那颗松散不敬的心坎上。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听到长者呼唤找人的声音,马上帮着去叫,所叫的人不在场,自己应立即作出回应,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效劳。显然,这是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进一步提高。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 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传统中国人遵循名与字的古礼。出生后由父亲命名,长大行冠礼时再由宾取一个“字”。自此以后,别人只能以字相称,除了父母或自己之外,直呼其名被视为失礼的行为。所以说,称呼尊长,不能直呼其名。同时,也不可在尊长面前有意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譬如钱穆先生在八十时追忆其先父,记了自己在九岁之时于长辈们面前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篇章,虽然客人在他的父亲面前赞许有加,但他的父亲只是唯唯不答一辞。第二日,他的父亲在一桥头与他问道:“识桥字否,”钱先生答:“识。”其父再问:“桥字何旁,”答:“木子旁。”其父三问:“以木字易马字为旁,识否,”答:“识,乃骄字。”其父四问:“骄字何义,知否,”答:“知。”他的父亲牵着他的手轻声道:“汝昨夜有近此骄字否,”钱先生如闻震雷,忽明骄义。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疾,急速。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揖,拱手行礼。路上遇见长者,要主动上前行礼问候,特殊的情况下,则应退让一旁,恭敬伫立,让长者先过。譬如王岳川教 授在《关于东方思想的心灵对话》中写道:“当九十高龄的先生每天来回于图书馆并沉浸在《糖史》的广阔世界中,我和不少学子在黄昏的北大博雅塔下,行注目礼送先生跨着厚厚的书包默默独行。”九十高龄的先生指季羡林。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古人于陆上的代步工具主要有马和车,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论语?先进》道: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大意是说颜回死了,颜回的父亲颜路要求孔子卖掉所乘之车为之买椁。孔子没答应,理由是曾经做过大夫,按礼,是不能徒步行走的。这句话补充上说,即便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不能不尊老。说得具体点,如果路上遇见长者,除了“疾趋揖”以外,还应从马上或车上下来与长者请安,目送长者离去,至少在百步之余,自己才继续前行。古人珍惜人性深处的情谊道义,除了将之编写进礼仪的书中之外,更体现在其生活的诗意之中。如李白《送友人》一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蓬:草名。枯后断根,随风飞旋,也叫飞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班马:离群的马。)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幼有序的另一个礼节是年少者不能与年长者平起平坐,要在长者请坐的时候才可以入座。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在长者面前谈话,声音要低,但音量应该适度,不可让听者听不见或虽听得见却很费劲。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亲近长者,心存恭敬而步伐 密集。离开长者,身体虽然往后慢步移动,但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长者。向长者提问,起立并流露出渴望求知的眼光。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侍奉父辈的同胞兄弟,如同孝顺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伯父、叔父的子女,如同敬爱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
本文档为【[教学设计]二 入则孝 出则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8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