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

举报
开通vip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 11.光禄大夫:无定员(《汉官旧仪》中为三人),官秩比两千石,闲职。凡是大夫、议郎都是皇帝的顾问官,平时没有什么具体职责,并且只听从皇帝的诏命行事。另外,诸侯王的嗣子(继承人)去世,光禄大夫代皇帝前往吊唁。《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凡诸国嗣之丧,则光禄大夫掌吊。”魏晋之后,光禄大夫多为养老官,只是个荣誉头衔,没有任何具体职务。 一八八年左右,朱儁曾担任过光禄大夫,不久后...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 11.光禄大夫:无定员(《汉官旧仪》中为三人),官秩比两千石,闲职。凡是大夫、议郎都是皇帝的顾问官,平时没有什么具体职责,并且只听从皇帝的诏命行事。另外,诸侯王的嗣子(继承人)去世,光禄大夫代皇帝前往吊唁。《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凡诸国嗣之丧,则光禄大夫掌吊。”魏晋之后,光禄大夫多为养老官,只是个荣誉头衔,没有任何具体职务。 一八八年左右,朱儁曾担任过光禄大夫,不久后又转为屯骑校尉。 一九零年,太尉杨彪和司徒黄琬被董卓罢免不久后,又被董卓重新起用为光禄大夫。 一九零年左右,种拂为光禄大夫。同年六月,种拂被任命 1 为司空。 一九零年左右,温毅为光禄大夫。《三国志?吴书一》:(曹)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 毅檄,移坚,说(王)睿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 一九一年左右,淳于嘉为光禄大夫。同年七月,淳于嘉接任种拂为司空。 一九二年左右,杨彪、周忠为光禄大夫。同年九月,杨彪被任命为司空。同年十二月,周忠被任命为太尉。 一九三年左右,皇甫嵩被免去太尉后不久,又被起用为光禄大夫。 一九五年左右,贾诩为光禄大夫。贾诩当时为李傕、郭汜等人下属。 段煨也曾任光禄大夫兼大鸿胪,具体时间不知。二零九年,段煨在光禄大夫、大鸿胪任上去世。 二一二年左右,荀彧为光禄大夫兼侍中。同年十月,荀彧 2 饮毒药自杀。12.太中大夫:无定员(《汉官旧仪》中为二十人),官秩一千石,闲职,职能见上文。《后汉书?百官志二》:“太中大夫,千石。本注曰:无员。” 一八九年左右,杨彪为太中大夫。同年九月十三日,献帝(实际董卓)以杨彪为司空。杨彪担任过的官职还蛮多的,他依次担任过侍中、京兆尹、五官中郎将、太守、永乐少府、太仆、卫尉、太中大夫、司空、光禄大夫、大鸿胪、少府、太常、京兆尹、光禄勋、光禄大夫、司空、太尉、尚书令、太常、(曹魏的)光禄大夫。 二零五年,曹操以贾诩为太中大夫。《三国志?魏书十》:“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贾诩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呆到了汉朝正式亡国。 二零八年左右,孔融为太中大夫。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孔融被曹操所杀。 另,庾遁(庾嶷的弟弟)也担任过太中大夫,具体时间不明。《裴注三国志》:(庾)嶷弟遁,“ 字德先,太中大夫。”13.中散大夫:无定员(《汉官旧仪》中为三十人),官秩六百石,闲职,职能见前文光禄大夫部 3 分。《后汉书?百官志二》:“中散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15.议郎:无定员(《汉官旧仪》中为五十人),官秩六百石,闲职,职能见前文光禄大夫部分。《后汉书?百官志二》:“议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曹操手下的很多参谋都身兼议郎一职,各种大夫、议郎和侍中经常被曹操用来做自己参谋的加官。 一八六年左右,孙坚为议郎。一八七年,孙坚被任命为长沙郡太守。 一八八年左右,曹操为议郎。同年八月,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一八九年左右,彭伯为议郎。《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议郎彭伯亦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一八九年左右,何颙为议郎。 一八九年左右,张范的弟弟张承和张昭(这里的张昭、张承是兄弟,吴国的张昭、张承是父子,有点巧)俱为议郎。《三国志?魏书十一》:(张范)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 4 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 一九零年,董卓以郑泰为议郎。《裴注三国志?魏书十六》:“关东义兵起,卓会议大发兵,群寮咸惮卓,莫敢忤旨。……卓收其兵马,留拜议郎。” 一九零年,董卓以盖勋为议郎。盖勋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士,敢于当面顶撞董卓,有兴趣的可以看后汉书第五十八卷。盖勋担任议郎不久后病逝。 一九四年,议郎庞羲带着刘焉的几个孙子逃到了益州,庞羲是刘焉的好友。 一九五年,董昭为议郎。《三国志?魏书十四》:“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 一九六年左右,赵彦为议郎,他因为经常向献帝献计而被曹操所杀。 一九六年左右,曹仁为议郎兼广阳郡太守。《三国志?魏书九》:“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不论议郎还是太守都只是 5 挂个名而已,实际曹仁仍是曹操骑兵的统帅。 一九七年,王誧为议郎。 一九九年左右,吴硕为议郎,他和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等人一同密谋除掉曹操,于二零零年事败后被杀。《三国志?蜀书二》:(董)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 二零零年,曹操征召华歆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二零四年,曹操以辛毗为议郎兼侍中。《三国志?魏书二十五》:“明年攻邺(二零四年),克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毗为议郎。” 二零五年左右,曹纯为议郎、参司空军事。曹纯是曹操的堂弟、曹仁的亲弟,也是虎豹骑的第一任统帅,此人去世于二一零年。 二零五年左右,张既为议郎以及钟繇(司隶校尉)的参军事,他辅助钟繇镇抚关中。 二零八年,田畴因在征讨乌桓一役(袁尚和袁熙投靠了乌桓首领蹋顿)中立下大功,被曹操封为议郎。 6 二零八年,曹操以张范为议郎、参丞相军事。《三国志?魏书十一》:“太祖自荆州还(二零八年),范得见於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 二一三年,并州刺史(二一三年,并州被并入冀州)梁习被曹操改任为议郎兼西部都督从事。《三国志?魏书十五》:“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梁习)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 二一四年,刘备因痛惜庞统之死,而拜其父(具体姓名不知)为议郎,不久后又升为谏议大夫。 二一四年,刘备以孟光为议郎。《三国志?蜀书十二》:“先主定益州,拜(孟光)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二一九年,曹操以赵俨为议郎、参曹仁(征南将军)军事。实际上赵俨是作为徐晃的军师,和徐晃一起援救樊城的曹仁。赵俨在此战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他虽然不是很有名,却是一名相当有能力的谋士。 另,金旋(武陵郡太守,投降了刘备)、杜袭也担任过议郎, 7 具体时间不明。16.谒者仆射:一人,官秩比一千石。谒者仆射主管谒者台(台字汉朝应该没有,后面引文中的是范晔自己加的,笔者为了方便还是称谒者台);皇帝出行时,谒者仆射在皇帝车驾前负责前导。《后汉书?百官志二》:“谒者仆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为谒者台率,主谒者,天子出,奉引。”建安四年(一九九年),曹操让谒者仆射兼管盐官(主管盐政的官署)。东汉大部分时期内,盐业都是民营;曹操让谒者仆射兼管盐官,是为了将盐业收归国家所有。 谒者台是三台之一(谒者也可指代官职)。汉朝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晋武帝(司马炎)时撤去了谒者仆射一职,将谒者并入兰台,此时的外台就是兰台。后来南朝宋再次设置谒者仆射一职,并称外台为谒者台。《宋书?百官下》:“晋武帝省仆射,以谒者隶兰台。江左复置仆射,后又省。宋世祖大明中,复置。秩比千石。”曹魏时外台多指兰台。《裴注三国志?魏书十三》:“魏略:(薛)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 谒者分常侍谒者、给事谒者、灌谒者郎中。常侍谒者五人,官秩比六百石,朝会时负责报时和监督百官的举止威仪。给事谒者(在任满一年的灌谒者郎中)和灌谒者郎中(冠以谒 8 者名号的郎中)合有三十人,给事谒者官秩比四百石,灌谒者郎中官秩比三百石;他们在朝会和祭祀时负责宾赞受事(大臣朝拜天子时、君王大臣祭告天地时,谒者在旁边宣唱礼节,叫人行礼,即赞礼。谒者赞礼完毕后,被唱名的人才可行礼)、诵读大臣的表章和为君主询问大臣表章的内容,在中低级将领、大夫的丧礼之中替皇帝吊唁死者。《后汉书?百官志二》:“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 主殿上时节威仪。谒者三十人。其给事谒者,四百石。其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将、大夫以下之丧,掌使吊。初为灌谒者,满岁为给事谒者。”谒者都选用相貌端正者担任,他们有时也会充任皇帝的使者。《后汉书?百官志二》:“蔡质汉仪曰:„出府丞、长史、陵令,皆选仪容端正,任奉使者。‟” 一九零年左右,杨觽为谒者仆射,杨觽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孙子。《后汉书卷五十四》:(杨)“敷早卒,子觽,亦传先业,以谒者仆射从献帝入关,累迁御史中丞。” 一九五年左右,皇甫郦为谒者仆射。皇甫郦是皇甫嵩的侄子,献帝曾派他劝说李傕和郭汜和解。《裴注三国志?魏书六》:“天子以谒者仆射皇甫郦凉州旧姓,有专对之才,遣令和傕、汜。” 一九八年左右,裴茂为谒者仆射。裴茂作为献帝(实际上 9 是曹操)的使者,召集关中诸将段煨等人讨伐并杀死了李傕。《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建安三年)夏,四月,使“谒者仆射裴茂,诏关中诸将段煨等讨李傕,夷其三族。”17.其它下属:东、南、北中郎将,这三个中郎将名义上都从属于光禄勋。 一八四年,灵帝以董卓为东中郎将,让董卓代替卢植讨伐张角。同年,董卓兵败后被免官。 二一八年,曹操以曹彰为北中朗将,让曹彰带兵讨伐乌桓。此战曹彰表现神勇,大胜而归。 二一九年,曹操以曹植为南中郎将,打算让曹植带兵援救曹仁(樊城之战)。此事因曹植醉酒误事而作罢。 上文的光禄勋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是实际上从属于光禄勋的(职属光禄者),其他的光禄勋下属则只是名义上从属于光禄勋(以文属焉),实际上是受君主或权臣地直接管辖。《后汉书?百官志二》:“本注曰:职属光禄者,自五官将至羽林右监,凡七署。自奉车都尉至谒者,以文属焉。”另,曹操自创的南北中郎将和曹丕担任的五官中郎将也很难说是真正从属于光禄勋,毕竟曹丕、曹植和曹彰不是光禄勋敢管的。“职属”是职权上受某某管辖,“文属”是仅在条文上受某某管辖,通俗来说,就是实际上和名义上的区别。卫尉: 10 《后汉书?百官志二》:“卫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丞一人,比千石。” 卫尉官秩中两千石,掌宫门的卫士和宫中的巡逻。卫尉的职责不同于光禄勋。光禄勋掌管站岗的卫士(郎官、虎贲、羽林),并负责皇帝的贴身侍卫。而卫尉则掌管守卫宫门的士兵,并负责巡视皇宫。总之,一个对象是皇帝,一个对象是皇宫。 卫尉是秦官(秦朝就已存在的官职),汉初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景帝初年卫尉更名为中大夫令,西汉武帝后元(前八八到八七年)年间重新改回为卫尉。西汉的时候,除正牌卫尉(主要负责未央宫,未央宫是皇帝所居住的宫殿)外,其他三大宫殿(建章、长乐、甘泉,汉武帝之前只有东西两宫-东宫长乐、西宫未央)之中每宫都设置了一卫尉,负责各自宫殿的安全。东汉卫尉只有一人,其余每宫不再设置卫尉。《通典?职官七》:“卫尉,秦官,掌门卫屯兵。汉因之。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又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其职略同,而不常置。(颜师古曰:„各随所掌之宫,以为官名。‟)后汉有卫尉卿一人,职与汉同。”东晋的时候省去卫尉一职,南朝宋世祖孝武年间复置,之后 11 的隋唐北宋也有卫尉一职。 关于南北军:南北军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我之后叙述的也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南北军是西汉京城之中的禁军,京城中的所有兵力都在南北军之中。吕思勉的《秦汉史》中说:“南军属卫尉,北军属中尉。”这是近代对西汉南北军的一种普遍认识。上文的中尉即执金吾,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中尉为执金吾。西汉武帝之前,卫尉所属的南军只有东西两宫(东宫长乐、西宫未央)的卫士,而卫尉也多称为东、西宫卫尉。因为东西两宫都在长安城以南,所以称为南军。而此时的北军指屯驻在长安城北面、未央宫以北的京师军队。《汉书? 刑法志》:“汉兴……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汉武帝年间,武帝修造和扩建了建章、甘泉两宫,增设了期门(虎贲,见前文)、建章营骑(羽林,见前文)两军,改中尉为执金吾,并设置了北军八校 尉(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此时的南北军已经不同于汉初的南北军。南军应该加入了期门和建章营骑,而北军则由八校尉统领,直接隶属于皇帝,不再受执金吾(中尉)管辖。汉武帝改制之后,史书中很少再见到南军这一称谓。汉武帝之后,西汉还曾设置监军御史监护北军八校尉,又曾设卫将军以统领南北军,这两职皆不 12 常置。东汉光武帝精简北军八校尉为五校尉,以北军中候监管北军。曹魏时,又省去了北军中候一职,改由中领军监管禁军。一八八年左右,董重为卫尉。同年九月,灵帝以董重为骠骑将军。董重是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他于一八九年被何进逼杀。 一九一年左右,张温为卫尉。同年十月,张温被董卓诬陷,于集市中被鞭杀。 一九三年左右,张喜为卫尉。同年十二月,张喜被任命为司空。 一九四年左右,赵温为卫尉。同年十二月,赵温被任命为司徒。 一九五年左右,周忠、士孙瑞相继为卫尉。同年,士孙瑞为李傕所杀。士孙瑞死后,周忠再次担任卫尉。(士孙瑞为卫尉存疑。《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汜留杨彪及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刘渊、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廷尉宣璠……卫尉士孙瑞为傕所杀。《裴注三国” 志?魏书六》:“献帝纪曰:时尚书令士孙瑞为乱兵所害。”两条史料记载互相矛盾。通鉴为误记的可能性较大,周忠一 13 年之中两任卫尉不太合常理。) 一九六年,卫尉周忠被免官,张俭继任为卫尉。一九八年,张俭于卫尉任上去世。 二零八年(万斯同的《东汉九卿年表》中认为马腾两次担任卫尉,第一次为二零二年,其实是错的。《三国志?蜀书六》:“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万斯同误以为马腾和韩遂不和的时候,就是马腾担任之时,其实不对。马腾担任卫尉和马超担任偏将军应是同时,为二零八年。),曹操上表推举马腾为卫尉。二一二年,马腾于卫尉任上被曹操所杀。1.卫尉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卫尉官属,为卫尉的副官。《三国志?百官志二》:“丞一人,比千石。”2.公车司马令:一人,官秩比六百石,掌皇宫南面的阙门(阙是宫门前面两旁的高楼,而阙门指的是这些高楼中间的通道,和城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凡是上章表的低级官吏和百姓、四方进贡的贡品、被公车(朝廷专车)征召而前往皇宫进见皇帝者(汉朝时朝廷为了表示对被征召者的尊重,会派遣公车接送被征召者),都需要得到公车司马令的批准,才得以出入皇宫。《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史书中公车司马令多简称为公车,而公车也指代公车司马令的官署,所有人 14 等在公车司马令的官署中等待皇帝的诏命和传唤,有点类似现在接待办的意思。另,公车还有朝廷马车、官车的意思。《后汉书?丁鸿传》:“„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李贤注:„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诸待诏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 公车司马令手下有丞、尉各一人。公车司马令丞为公车司马令的副官,选用通晓忌讳和律法的人担任。公车司马令尉则负责统领驻扎在阙门附近的士兵,以应对各种意外。宫城之中的各城门以及阙门附近都有驻兵,驻兵的军营就分部在进出宫门的道路两旁。《后汉书?百官志二》:“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选晓讳,掌知非法。尉主阙门兵禁,戒非常。注胡广曰:„诸门部各陈屯夹道,其旁当兵,以示威武,交戟,以遮妄出入者。‟” 建安初年(一九六年左右),谢该为公车司马令。《三国志?魏书十六》:“魏略曰:建安初,(乐)详闻公车司马令南郡谢该善左氏传,乃从南阳步诣该问疑难诸要,今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详所撰也。” 建安八年(二零三年),卫林为公车司马令。《后汉书?百官志二》:“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议郎卫林为公车司马 15 令,位随将、大夫。旧公车令与都官、长史位从将、大夫,自林始。‟”3.南宫卫士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负责守卫南宫的军队,手下还有丞一人。守卫南宫的军队中一共有九十五名军吏,五百三十七名士兵。《后汉书?百官志二》:“南宫卫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南宫卫士。丞一人。注汉官曰:„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卫尉下属除公车司马令外,其余皆可算为武官,而汉末的卫尉本身却偏向于文官,因为绝大多数时候禁军都直接听命于权臣。另,再提一次,汉末三国的文武之分不是非常明确,但大致还是有些形状,直到唐朝建立了文武散阶制,才明确地划分了文武官的界线。 4.北宫卫士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负责守卫北宫的军队,手下还有丞一人。守卫北宫的军队中一共有七十二名军吏,四百七十一名士兵。《后汉书?百官志二》:“北宫卫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北宫卫士。丞一人。注汉官曰:„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5.左、右都侯: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带领士兵(都侯手下的士兵称为剑戟士,剑戟泛指兵器)早晚巡视宫城,并为皇帝拘捕有罪的大小臣子。右都侯手下有丞一人,军吏二十二人,士兵四百一十六人;左都侯手下有丞一人,军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拘捕臣子的任务主要由左都侯执行。《后汉书?百官 16 志二》:“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收考。汉官曰:„右都候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候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蔡质汉仪曰:„宫中诸有劾奏罪,左都候执戟戏车(驾车)缚送付诏狱,在官大小各付所属。以马被覆(可能指所乘之马有战甲之类的覆盖)。‟” 6.各宫门的司马:每个宫门各有司马一人,官秩比一千石,负责各自宫门的守卫。南宫南屯司马负责平城门(见上图)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九人,士兵一百零二人。北宫门苍龙司马负责北宫东门(苍龙阙门,按古时候的四象,东方七宿中有东宫苍龙)的守卫,手下有军吏六人,士兵四十人。玄武司马负责玄武门(按古时候的四象,北方七宿中有北宫玄武。那么此处的玄武门应当指北宫北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二人,士兵三十八人。北屯司马负责宫城北门(夏门或谷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二人,士兵三十八人。北宫朱爵(朱爵同朱雀,南方七宿中有南宫朱雀)司马负责北宫南掖门(掖门为正门两旁的偏门,不过这里南掖门可能就是指北宫的南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四人,卫士一百二十四人。东明司马负责宫城东门(上东门、中东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十三人,士兵一百八十人。朔平司马负责宫城北门 (夏门或谷门)的守卫,手下有军吏五人,士兵一百一十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比千 17 石。本注曰:南宫南屯司马,主平城门;北宫门苍龙司马,主东门;玄武司马,主玄武门;北屯司马,主北门;北宫朱爵司马,主南掖门;东明司马,主东门;朔平司马,主北门;凡七门。” 结合上图和前文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一下。南宫南面的阙门是由公车司马令尉负责。北宫有三个门,东门苍龙阙门由北宫门苍龙司马负责,北门玄武门由玄武司马负责,南门南掖门由北宫朱爵司马负责。宫城的南门(包括平城门在内)由南宫南屯司马负责。宫城的东门(上东门、中东门、耗门)由东明司马负责。宫城的北门夏门、谷门分别由北屯司马和朔平司马负责。宫城西门的负责人百官志中未有提及。 宫门的司马手中有所有住在皇宫之人(妃嫔、宫女、太监)的名册,而所有住在皇宫之人的手中都持有盖有印章的文书以证明其身份。宫中人士进出宫门,必须出示文书给宫门的司马,宫门的司马看过文书、对过名册、验明身份后,才会对他们放行。其他外人(无官职者)出入宫门,必须出示先前朝廷下达给他们的通行证(棨传);有官职在身者,必须让他们的御者(驾车的人)报上官名,宫门的司马审核后才得以通过。《后汉书?百官志二》:“凡居宫中者,皆有口籍于门之所属。宫名两字,为铁印文符,案省符乃内之。若外人 18 以事当入,本官长史为封棨传;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太仆: 《后汉书?百官志二》:“太仆,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 太仆官秩中两千石,掌管宫中的车辆和马匹。天子每次出行的时候,太仆负责安排天子的随从;如遇到最高规格的出行(大驾),譬如郊祀(在郊外祭祀天地)、大丧(帝王、后妃、太子之类的丧礼)之类,则由太仆亲自驾驭皇帝的马车,公卿在前面作为前导,而大将军在车驾中坐在皇帝的右边。《独断》(蔡邕著):“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乗,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乗,备千乗万骑。” 太仆是周官(周朝就有的官职),秦汉沿袭了这一官职。王莽新朝时,曾改太仆为太御,东汉又恢复为太仆,此后中国的各朝代皆有太仆一职(南朝梁以后更名为太仆寺卿)。 一八八年左右,黄琬为太仆。同年,黄琬被迁为豫州牧。 一八八年,黄琬之后,灵帝以永乐宫少府杨彪为太仆。一八九年,杨彪被迁为司空。 19 一八九年,王允为太仆。同年,王允被迁为尚书令;一九零年,王允代杨彪为司徒,并同时兼尚书令一职。《后汉书卷六十六》:“献帝即位,(王允)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守尚书令,可以理解为代理或兼任尚书令)。初平元年,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 一九零年,王允之后,袁基为太仆。同年,袁基因受袁绍和袁术的牵连被董卓所杀。袁基是袁逢长子,袁绍和袁术的长兄。 一九一年左右,鲁旭为太仆。一九二年,鲁旭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资治通鉴第六十卷》:“傕、汜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 一九二年,鲁旭死后,朱儁为太仆。一九四年,朱儁升任为太尉。 一九四年,朱儁之后,陈纪继任为太仆。同年,陈纪被迁为尚书令。 一九四年,陈纪之后,赵岐为太仆。一九五年,赵岐被罢免(按万斯同的《东汉九卿年表》,此处存疑)。一九六年, 20 赵岐被拜为太常。《后汉书?赵岐传》:“及献帝西都,(赵岐)复拜议郎,稍迁太仆。兴平元年(一九四年),诏书征岐,会帝当还洛阳(一九五年),先遣卫将军董承修理宫室。岐谓承曰:“……”承即表遣岐使荆州,督租粮。岐至,刘表即遣兵诣洛阳助修宫室,军资委输,前后不绝。……岐以老病,遂留荆州。曹操时为司空(一九六年),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建安六年(二零一年)卒。” 一九五年,韩融为太仆。韩融之后,东汉再无太仆可考。《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一九五“ 年)帝又遣太仆韩融至弘农与傕、汜等连和,傕乃放遣公卿百官,颇归所掠宫人及乘舆器服。已而粮谷尽,宫人皆食菜果。”太仆下属: 1.考工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考工令负责制作各种兵器和铠甲。制作完成的兵器和铠甲会转交给执金吾,然后进入武库(军械库)。另外,考工令还负责织造绶带(系在印章柄上的丝质带子)一类的杂活。考工令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属吏一百零九人。《后汉书?百官志二》:“考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绶诸杂工。左右丞各一人。” 21 2.车府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车府令掌管宫中的车辆,手下有丞一人,属吏二十四人。《后汉书?百官志二》:“车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舆诸车。丞一人” 3.未央厩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管理未央厩;其手下有属吏七十人,驺卒(掌管车马的差役)二十人。《后汉书?百官志二》:“未央厩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舆及厩中诸马。” 未央厩令顾名思义,就是未央宫中马厩的主管,但东汉洛阳宫城之中只有南北宫,而无未央宫(未央宫位于长安),所以这个称谓是源于西汉。西汉的京城长安之中有六个主要马厩(西 汉极为重视马匹,京城之中除了这六个马厩外,还有其他的马厩),分别为未央厩、承华厩、騊駼厩、路軨厩、骑马厩、大厩。东汉省去了其他所有马厩,仅保留了未央厩作为京城中唯一的马厩。《后汉书?百官志二》:“旧有六厩,中兴省约,但置一厩。《”汉官旧仪》:天子六厩,未央厩、承华厩、騊駼厩、路軨厩、骑马厩、大厩,马皆万匹。” 4.长乐厩丞:一人,官秩不明,可能是掌管设在洛阳附近 22 的苜蓿菀(菀为马场);其手下有属吏十五人,驺卒二十人。《后汉书?百官志二》:“长乐厩丞一人。汉官曰:„员吏十五人,率驺二十人。苜蓿菀官田所(官田所为负责官田的官署)一人守之。‟” 5.承华厩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负责管理承华厩。汉顺帝汉安元年,因为四方进贡的马匹太多,国厩(未央厩)之中容不下这么多的马匹,所以增设了承华厩。《后汉书卷六》:“汉安元年(一四二年)秋七月,(汉顺帝)始置承华厩。注东观记曰:„时以远近献马众多,国厩充满,始置承华厩令,秩六百石。‟”廷尉: 《后汉书?百官志二》:“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 廷尉官秩中两千石,主管刑法,监管诏狱(类似后世的天牢,牢里的犯人都是由皇帝亲自指定的)。郡国之中,如有疑难案件,必须上报廷尉,让廷尉定夺;廷尉如果还是不能定夺,则再上报给皇帝。廷尉所上的奏章,皇帝必须予以回应。廷尉有点类似现在的司法部长与最高法院院长的合体。《汉书?刑法志》:“高皇帝七年,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 23 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郡守国相官秩为两千石),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 不过,廷尉并不是唯一的司法官,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丞相司直也同样具有司法权,四者的分工稍有不同。丞相司直前面已经提过,主要是监察州郡。丞相司直一职在东汉存在的时间很短,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废置(光武帝时为大司徒司直),曹操建安八年重置。《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曰:世祖(汉光武帝)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此处错误,应为建武十一年)省也。”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主要的职责为监察百官;同时,司隶校尉也可以算是一州(司隶校尉部)的刺史,两者的区别会在后文司隶校尉部分详解。廷尉主要的职责为平狱(公正地断案),也就是说廷尉有定罪的权力,而其它三者皆无此权,御史大夫、司隶校尉、丞相司直都只能通过上奏章弹劾的形式来检举不法之事(持节者除外)。当然,重大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不可能只交给廷尉一人。重大案件多为皇帝(权臣)亲审或各位高官会审,由皇帝(权臣)亲自定罪后,再让廷尉、司隶校尉等捉拿罪犯归案。用现代的官来类比的话,廷尉类似司法部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御史中丞类似最 24 高检察院院长,司隶校尉类似北京市市长兼中纪委书记。另,曹操的丞相府法曹掾已经脱离了汉制,所以上文没有提及。 廷尉的前身为周官的大司寇,秦朝时更名为廷尉。廷尉两字拆开来看,廷即朝廷(颜师古汉书注中认为廷是公平的意思),尉即武官。《说文解字》:“百官公卿表应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之所以会合起来称之为廷尉,是因为“兵狱同制”。古时候的刑法源于军法,最先所制定的法律是为了规范军队的制度和惩处战俘,或者说最早的战争就是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即“兵刑同一”。《辽史?刑法志》:“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因此起先的司法官是等同于军官的,后来才逐渐地演变成专管司法的文官。汉初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中元六年(前一四四年)更名为大理,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一三七年)改回为廷尉,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一年)再次更名为大理,王莽新朝时改称作士,东汉光武帝复国后改回为廷尉。《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魏晋南北朝皆有廷尉一职,北齐时更名为大理寺卿(掌大理寺),之后中国历代(除元朝外)都有大理寺卿一职。隋朝时设置了刑部,以尚书领刑部,名为刑部尚书,并将审案和 25 刑律分开,刑部掌刑律,大理寺负责审案,此时刑部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大理寺类似现在的最高法院,此制度一直存在到了清末。 一九五年,宣璠为廷尉。同年十二月,宣璠等人被李傕等人所杀。《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一九五年)三月“……汜留杨彪及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邓渊、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廷尉宣璠……十二月,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光禄勋邓渊(应该为邓泉)、廷尉宣璠、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皆死。” 一九六年,献帝(实际曹操)任命东海国相徐璆为廷尉。徐璆在半路中被袁术劫持,当时袁术已经称帝。袁术打算封徐璆为自己的上公,被徐璆回绝。袁术覆灭后(一九九年),徐璆也随即回到许县,不久后被封为太常。《后汉书卷四十八》:“献帝迁许,(徐璆)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廷尉下属: 1.廷尉正:一人,官秩六百石(按《汉书》,廷尉正在前汉时官秩一千石),廷尉属官。廷尉正和下文的廷尉左监、廷尉左平一起负责审判诏狱(见前文,类似后世天牢)中的犯 26 人,这三个官职在魏晋的时候被并称为廷尉三官。《后汉书?百官志二》:“正、左监各一人,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决诏狱。”《通典?职官七》:“魏晋谓正、监、平为廷尉三官,其后皆有。”北齐时,廷尉被改为大理寺卿,廷尉正、监、平也相应地被改为大理寺正、丞、评事。 2.廷尉左监:一人,官秩六百石(按《汉书》,廷尉监在前汉时官秩一千石),廷尉属官。西汉时有廷尉左、右监,光武时省去廷尉右监一职,魏晋时又省去左字,只称廷尉监。廷尉左监和廷尉正、廷尉左平一起负责审判诏狱中的犯人。《宋书?百官上》:“本有左右监,汉光武省右,犹云左监;魏、晋以来,直云监。” 3.廷尉左平:一人,官秩六百石,廷尉属官。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六十七年)时设置廷尉左、右平两职,光武时省去廷尉右平一职,魏晋时又省去左字,只称廷尉平。廷尉左平和廷尉正、廷尉左监一起负责审判诏狱中的犯人。《宋书?百官志上》:“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评(评通平)。汉光武省右,犹云左评。魏、晋以来,直云评。” 另,二一三年,曹操曾经设置律博士一人。此律博士应该是魏国(汉朝的诸侯国)的大理(职能同廷尉)下属,而非汉朝的廷尉下属,宋书中称之为廷尉律博士应该是错误的叫 27 法,应该称之为大理律博士。《宋书?百官上》:“廷尉律博士,一人。魏武初建魏国置。”晋朝时也有廷尉律博士一职。《晋书?职官》:“廷尉,主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大鸿胪: 《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 大鸿胪官秩中两千石,主要是负责接待四方来朝的宾客。这些宾客包括诸侯(汉朝只有王爵和侯爵,所以诸侯只包括诸侯王和列侯。另,汉朝和三国时,诸侯国和藩国是一个概念)、归附的蛮夷(少数民族)和外国君臣。大鸿胪的具体职责有六;一,各诸侯、蛮夷、外国君臣在郊祀和宗庙行礼的时候,大鸿胪在一旁赞导(宣唱礼节,引导他们完成行礼),等各诸侯、蛮夷、外国君臣行礼完毕后,百官再进行行礼,此时就改为由谒者赞导(见上文谒者仆射部分);二,诸侯王、蛮王、外国君王到京城之中朝拜的时候,大鸿胪代皇帝在郊外迎接各王,并且安排包括礼仪在内的有关事宜;三,郡国来京城上计(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 28 诉讼等项编造成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的官吏由大鸿胪负责安排食宿;四,皇子被封为藩王的时候,大鸿胪在仪式中授予皇子藩王的印绶(印信);五,朝廷给诸侯、诸侯嗣子(继承人)、蛮夷封爵的时候,大鸿胪在仪式中代皇帝封给他们爵位;六,诸侯王去世的时候,大鸿胪代皇帝前往吊唁,并给予诸侯王谥号,为诸侯王写悼文(诔),以策书(策,任免官员的简册)让诸侯王的嗣子继承封爵。《汉书?卷五》:(汉景帝)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 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王薨,遣光禄大夫吊襚、祠、赗,视丧事,因立嗣子。列侯薨,遣太中大夫吊祠,视丧事,因立嗣。”从上面的引文来看,前汉和后汉的制度或有不同,前汉由光禄大夫和太中大夫册封诸侯王、列侯的嗣子以爵位,而后汉则全由大鸿胪。 大鸿胪在外交方面,除了接待宾客外,没有其他的实权。与其说大鸿胪是一个外交官,不如说大鸿胪是一个装饰汉朝门面的官员,负责维持汉朝对外国和诸侯应尽的礼仪。出使外国的使者往往都和大鸿胪无关,譬如以郎官身份出使西域的张骞,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的苏武,以假(代理)军司马身份出使西域的班超。另外,大鸿胪仅负责接待少数民族的事务,而不是总的负责少数民族事务。东汉有西域都护、 29 度辽将军、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等职,这些 官职才是全权负责各自地方上的少数民族事务。所以,大鸿胪既不能算是总管外交,也不能算是总领归附的蛮夷,只能说大鸿胪是朝廷中负责接待事务的最高官员。 大鸿胪的前身是秦朝的典客,汉初也为典客,汉景帝中六年(前一四五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更名为大鸿胪,南朝梁时更名为鸿胪寺卿,简称鸿胪卿,之后的历代除南宋、元朝外皆有鸿胪寺卿一职,职能随朝代的更替有所变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另外,鸿胪两字中,鸿通洪,指声音洪亮,胪则有传声的意思,所以鸿胪即用洪亮的声音(为皇帝)传话。《康熙字典》:(鸿)又通作洪,大也。“《说文解字》”:“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一八九年,董卓以韩融为大鸿胪。 一九零年,杨彪由光禄大夫迁为大鸿胪。同年,董卓进入长安后,转任少府。《后汉书?卷五十四》:“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琬、彪等,诣阙谢,即拜光禄大夫。十余日,(杨彪)迁大鸿胪。从入关,转少府、太常,以病免。” 30 一九二年左右,周奂为大鸿胪。同年,周奂被李傕等人所杀。《资治通鉴第六十卷》:“傕、汜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 一九五年左右,荣郃为大鸿胪。《资治通鉴第六十卷》:“帝复使公卿和傕、汜,汜留杨彪及司空张喜、尚书王隆、光禄勋刘渊、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廷尉宣璠、大鸿胪荣郃……” 一九六年左右,陈纪为大鸿胪,陈纪于一九九年在大鸿胪任上去世。《后汉书?卷五十二》:“建安初,袁绍为太尉,让于(陈)纪;纪不受,拜大鸿胪。年七十一,卒于官。” 二零二年左右,曹操以段煨为大鸿胪。《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建安)七年,乃拜腾“ 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后征段煨为大鸿胪,病卒。” 二零八年,曹操以韩嵩为大鸿胪。《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曹操进军江陵,以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蒯越等,侯者凡十五人。释嵩之囚,待以交友之礼,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以嵩为大鸿胪,蒯越为光禄勋,刘先为尚书,邓羲为侍中。”大鸿胪下属: 1.大鸿胪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大鸿胪官属,为大鸿 31 胪的副官。《后汉书?百官志二》:“丞一人,比千石。” 2.大行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大鸿胪官属,主管治礼郎。大行令手下有丞一人,治礼郎四十七人。大行令一职初置于汉和帝永元十年(九十八年),这个官名和大鸿胪在西汉景帝时的名称是一样的。治礼郎负责为大鸿胪处理具体地日常事务。《后汉书?百官志二》:“永元十年……和帝嘉纳其言,即创业焉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诸郎。丞一人,治礼郎四 十七人。” 此处关于大行令和治礼郎的名字有些疑问。按《太平御览》引《东观汉记》:“大鸿胪,汉旧官,建武元年复置,属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有理礼员四十七人,主斋祠、傧赞九宾之礼。”可见或许在汉和帝之后的某些时期中,并没有大行令,只有大行丞;而治礼郎也或许被改称为理礼员。粗略地总结一下汉朝的行礼制度。先上一段光武在太山(泰山)封禅的,以供参考。《汉旧仪》:“建武三十二年二月辛卯,登封太山。皇帝北面,尚书令奉玉牒检进,南面跪。太常曰:„请封。‟皇帝亲封毕,退复位。太常曰:„请拜。‟皇帝再拜。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封石检也。大行礼毕,群臣皆呼万岁。”这里很明确地记载了太常是怎么引导皇帝 32 完成封禅大典的。其他的行礼制度也类似于封禅。首先,太常引导皇帝完成行礼;皇帝完成后,群臣高呼万岁。然后,大鸿胪引导诸侯和归顺的蛮夷完成行礼。最后,谒者再引导百官完成行礼。行礼的时候,太常、大鸿胪和谒者都要用洪亮的声音喊出下一步应该要进行的礼节(如请封、请拜),大鸿胪和谒者还要喊出行礼人(诸侯、蛮夷、大臣)的官爵和姓名,而后行礼人(皇帝、诸侯、蛮夷、大臣)才能进行行礼。宗正: 《后汉书?百官志三》:“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 宗正官秩中两千石,主要是处理汉朝宗室的相关事务。宗正有以下两个具体工作:一,负责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各个汉朝宗室的族谱。族谱中要分清嫡庶的顺序,以及此宗室与当今皇室血脉关系的远近。凡是境内有汉朝宗室的郡国,必须在年末上计(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诉讼等项编造成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的时候,把郡内宗室的情况也记在计簿上。二,如果宗室之中有人犯下了要被处以髡刑(古代一种剃去罪人须发的刑罚)以上的罪行,有司(有关部门)必须将情况先禀报给宗正,然后宗 33 正再酌情上报给皇帝。 宗正是秦官,西汉平帝元始四年更名为宗伯(太常在周朝的时候也被称为宗伯)。王莽新朝的时候,宗伯被并入秩宗(太常)。东汉光武复国后,宗伯又被改回为宗正。东晋的时候,宗正又被并入太常。南北朝北齐之前不设宗正一职。北齐之后,唐宋元皆有宗正卿一职,位同各部尚书。明清的时候,宗正的官署被更名为宗人府,而宗正被更名为宗人令。另,宗正多由各朝的宗室担任(汉朝同样)。《汉书?百官公卿表》:“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王莽并其官于秩宗。《晋书?”职官》:“宗正,统皇族宗人图谍……及渡江,哀帝省并太常。《唐书?”官品志》:“宗正卿,位视列曹尚书,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为之。” 宗正属下有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其他属吏四十一人。另外汉朝的每位公主家中还有家令各一人,官秩六百石,家丞各一人,官秩三百石,都隶属于宗正。公主的家令、丞负责帮公主打理家中事务。另,按百官志的注,公主家中除家令、丞外,还有主簿一人,官秩六百石, 仆一人,官秩六百石,直吏(直属公主的官吏)三人,从官(随从)二人,这些官职皆不常置。《后汉书?百官志三》:“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 34 曰:其余属吏增减无常。注汉官曰:„主簿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秩六百石。私府长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从官二人。‟” 简略地介绍一下宗法制。何为宗法制,抄一段《辞海》的解释:“宗法制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周王称天子,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他们的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他们掌握自己范围内的军政大权和本族财产,负责本族的祭祀,管理本族的成员。”其实《辞海》的解释也有点含糊不清,宗法制实际上是一种围绕嫡长子而建立的继承制,嫡长子拥有最高的继承顺位和继承权。 何为嫡长子,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为嫡妻(正妻)所生,庶子为庶妻(除正妻以外的妻子,妾)所生。皇帝的正妻即皇后,皇帝的其余妃嫔则都为庶妻,他们所生的儿子也都为庶子;诸侯王的正妻为王妃(《后汉书?皇后纪下》:“帝感其言,乃拜虞大家为宪陵贵人,陈夫人为渤海孝王妃。”西汉称王后)。嫡长子的正妻称为嫡长媳,嫡长子的庶妻称为庶长媳;嫡长媳所生的大儿子为嫡长孙,庶长媳所生的大儿子为庶长孙。大致的继承顺位见下图,图里只列出每个妻子有两个儿子的情况,实际情况要比这个图复杂许多。总之, 35 嫡长子一脉要比其他儿子的族系的地位高上很多,而嫡子又比庶子的地位高上很多。另,家主被家人尊为大宗,嫡长子则被尊为小宗。《礼记正义?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孔颖达注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诸侯之嫡子嫡孙继世为君,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祢先君,故云别子。并为其后世之始祖,故云为祖也。……继祢者为小宗,谓父之嫡子上继于祢,诸兄弟宗之,谓之小宗,以本亲之服服之。‟” 虽然名义上中国的各朝代都遵循宗法制,但违反宗法制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像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九子夺嫡之类的闹剧层出不穷。在争夺权力最高峰的舞台上,制度永远不可能限制住人的欲望和野心。一八五年左右,刘虞为宗正。一八八年,刘虞被迁为幽州牧。 一九五年左右,刘艾为宗正。二一六年,宗正刘艾使持节(皇帝钦赐的持节的使者,使持节的地位高于持节)行御史大夫(暂代御史大夫)封魏公曹操为魏王。《后汉书卷七十二》注袁宏纪(《后汉纪》)曰:“傕、汜绕营叫呼,吏士失色,各有分散意。……宗正刘艾亦曰:„臣前为陕令,知其危险。旧故有河师,犹时有倾危,况今无师。太尉所虑是也。‟”《裴注三国志?魏书一》裴松之引《献帝传载诏》:“今进君爵为魏王,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玄土之 36 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从时间上来看,刘艾似乎担任了二十多年的宗正,应该是汉末担任九卿时间最长的人。 大司农: 《后汉书?百官志三》:“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报给,损多益寡,取 相给足。丞一人,比千石。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大司农官秩中两千石,主管全国(除皇室外)的财政和税收,并掌管设在京城的国库和粮仓;曹操执政的时候,大司农还掌管全国的屯田事务(各屯田官均受大司农管辖,具体见下文典农中郎将部分)。 郡国在四季的第一个月(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初一,必须向大司农上交记有本地税收情况的账簿;如果郡县没有征收到额定的钱粮,大司农会将郡县拖欠朝廷的数目详细地记录在册。靠近边境的郡国,如果请求朝廷调度钱粮,必须先上报给大司农,大司农再根据各郡国的详细情况,调度资源以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以上两点是由大司农直接负责,而其它的任务则由大司农的下属负责。 37 大司农的前身为周朝时的太府下大夫,秦朝时更名为治粟内史(韩信刚投靠刘邦的时候,被封的官职就是治粟内史),西汉景帝后元年(前一四四年)更名为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更名为大司农。魏西晋皆有大司农一职,东晋哀帝时被并入都水使者,晋孝武帝时复置。北齐时大司农的官署被更名为司农寺,大司农被更名为司农卿,后隋唐宋皆为司农卿,元朝为司农(司)卿,明初时将司农寺(司)并入户部,大司农一职也就此消失。《宋书?百官上》:“大司农,一人。丞一人。周则为太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大司农。晋哀帝末,省并都水,孝武世复置。一八八年左右,张驯为大司农。张驯于初平中年(一九一、一九二年左右)在大司农任上去世。《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上》:“张驯字子鉨……光和七年,征拜尚书,迁大司农。初平中,卒于官。” 一九二年左右,士孙瑞为大司农。《裴注三国志?魏书六》:“(士孙)瑞字君荣,扶风人,世为学门。瑞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卓既诛,迁大司农,为国三老。” 一九五年左右,朱儁为大司农。同年,朱儁被郭汜强行留在军中作为人质,之后他因为气愤所以发病而死。《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汜留杨彪……大司农朱儁、将作大匠梁卲、屯骑校尉姜宣等于其营以为质。朱儁愤懑发病死。” 38 一九五年,张义为大司农。同年,张义被李傕等人所杀。《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光禄勋邓渊、廷尉宣璠、〔璠,孚袁翻。〕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皆死。” 一九九年,郑玄被曹操征为大司农。不过,郑玄在赴任途中就称病还家,他一生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当过官。 二一三年左右,王邑为大司农。《裴注三国志?魏书一》:“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献帝起居注曰:使使持节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绢五万匹之邺纳聘,介者五人,皆以议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9
本文档为【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