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举报
开通vip

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摘 要:菊花白锈病是菊花重要的流行性病害,其传播迅速,危害严重,给生产造成极大损失。该病在国外早有发现,病原菌确定为堀氏菊柄锈菌(puccinia horiana p.henn.),但其侵染途径、发病规律等涉及所在地生态条件或养护管理方法,故结论有所不同。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孢子是由叶背面的气孔侵入,不同温度下病原菌潜育期不同,在空气湿度大、通风条件差的环境,植株发病率高。不同菊花品种对该病抗性差异很大。 关键词: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

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摘 要:菊花白锈病是菊花重要的流行性病害,其传播迅速,危害严重,给生产造成极大损失。该病在国外早有发现,病原菌确定为堀氏菊柄锈菌(puccinia horiana p.henn.),但其侵染途径、发病规律等涉及所在地生态条件或养护管理方法,故结论有所不同。本次试验结果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病原菌孢子是由叶背面的气孔侵入,不同温度下病原菌潜育期不同,在空气湿度大、通风条件差的环境,植株发病率高。不同菊花品种对该病抗性差异很大。 关键词: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发病规律 1 症状观察及描述 根据对苗圃感病植株症状观察,发现此病菌主要危害菊花叶片,发病初期叶背上出现白色的细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在其上形成疱状突起,即冬孢子堆。孢子堆逐渐增大,并由白色变为浅黄褐色。直径2-5mm,每片叶背面生有孢子堆2-140个。叶片正面病斑稍凹陷,浅黄色至黄绿色,有少数叶片的病斑上也生有小块的白色孢子堆。孢子堆的生长不受叶脉限制。病情严重时,孢子堆互相愈合,造成叶片早期枯黄、脱落,以致植株死亡。 2 病原菌鉴定 从“日本多头小菊”和“四季菊”病株上分别取样,用水作浮载剂制片,在10倍显微镜下观察。两个样品的孢子均为双孢,分隔处微有缢缩,淡色,棍棒形至梭形,顶圆形或尖突,基部狭窄,平滑,柄不脱落,用接目测微尺测法,量测了50个“多头小菊”上的孢子长、宽及尾长,数据如表1所示。计算得孢子大小为38.1-41.6×11.7-13.0um,尾长36.4-42.2um。 根据田间病株的症状及病组织中所观察到的孢子形态及大小与文献记述的菊花白色锈病的症状及病原一致。 表1 50个“多头小菊”上的孢子长、宽及尾长数据表 序号 长度(格) 宽度(格) 尾长(格) 序号 长度(格) 宽度(格) 尾长(格) 1 4 1.2 3.3 26 4 1 4.1 2 4.3 1 4 27 4.6 1.2 5.2 3 4.1 1.2 3.2 28 3.8 1.2 3 4 4.1 1.3 4.1 29 3.7 1.3 4.9 5 5 1.1 4.2 30 4.1 1.3 4 6 4 1.5 4.3 31 4.1 1.4 3.6 7 4 1.2 5.2 32 4 1.3 4.2 8 4.7 1.3 4.8 33 4.2 1.4 3.5 9 3.6 1.2 3.1 34 4 1.4 3.3 10 4 1.1 3.2 35 3.8 1.2 5.2 11 4.1 1.2 5.2 36 3.9 1.6 4.2 12 4.3 1.2 4.2 37 4.1 1.2 4.3 13 4 1 5.6 38 3.5 1.4 3.8 1 14 4.3 1.1 3.2 39 4.6 1.2 3.6 15 3.8 1.2 4.2 40 3.4 1.4 4.6 16 4.7 1.2 3.8 41 3.4 1.5 3.2 17 3.6 1.3 3.6 42 4.5 1.3 3.7 18 4.1 1.5 4.3 43 3.5 1.2 4.5 19 5 1.2 3.9 44 4.5 1.5 4.2 20 3.81.2 4.5 454.8 1.3 5 21 4.1 1.3 5.1 46 4.5 1.4 2.4 22 41.1 4 47 4.7 1.5 4.1 23 3.2 1.8 2.8 48 4.1 1.3 4.2 24 41.3 4.7 493.5 1.3 3.5 25 4.3 1 3.7 50 3.9 1.1 4.2 2 ,x,,x,x,注:计算公式:平均值: =; 标准差:s= xnn,1 s, 标准误差:=; 取值区间:3 xssxxn 3 接种实验 3.1 接种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供试菊花品种为“荷兰白”和“地被菊”,供试菌原为从“日本多头小菊”病株上挑取的小块锈孢子病菌。 3.1.2 方法 3.1.2.1 侵染途径测定:采用菊花叶片正面和背面分别接种作对照。 3.1.2.2 发病规律测定:“荷兰白”用培养皿内的离体叶片和水培植株的叶片分别接种作对照;“地被菊”用培养皿内的离体叶片,水培植株的叶片和盆栽植株的叶片分别接种作对照。 3.1.2.3 接种方法:将叶片用酒精棉球擦洗正反两面,清水冲洗干净后,用解剖针挑取直径1mm左右的孢子堆,涂抹于叶片正面或背面,每片叶片涂两块。水培植株和盆栽植株外罩塑料袋保湿96小时,而后每天喷水保湿。室内温度为20-25?,每天观察一次。 3.2 接种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接种后症状观察 3.2.1.1 荷兰白 (1)培养皿内的离体叶片:背面接种的叶片于接种后第14天,在叶背出现病状。接种的孢子堆旁边长出白色点状的小突起,即孢子堆。其周围及叶片其他部位出现园韵状病斑,颜色浅于叶色,对着光照可发现暗斑。第15天,病斑呈现出浅黄色,其上也长出白色突起。而后,孢子堆逐渐增大、增多,最后由白色变为浅褐色,生长不再明显。孢子堆直径0.5-2.0mm。接种后第17天,叶正面与背面病斑相对应处出现浅黄色病斑,稍凹陷。第25天,叶正面病斑上长出白色 2 疱状突起,即冬孢子堆。 正面接种的叶片上孢子堆逐渐腐烂,而在接种后第16天,于叶背面长出白色疱状突起。第25天,叶正面也长出白色孢子堆。孢子堆直径0.2-2.0mm。 (2)水培植株的叶片:背面接种的叶片栽接种后第22天,叶背出现白色孢子堆。直径0.1-2.0mm。第23天,叶正面与叶背面孢子堆相对应处出现浅黄色病斑。第32天,叶正面病斑上出现白色孢子堆。直径0.1-0.3mm,正面接种的叶片均没有感染发病。 (3)地被菊:所有的叶片在接种后均未感染发病。 3.2.2 侵染途径和潜育期 “荷兰白”在培养皿内的离体叶片和水培植株上的叶片均是在叶背面首先感染发病,且接种方法为涂抹法,说明孢子是由叶背面的气孔侵入的。培养皿内的离体叶片的潜育期分别为14天和16天。而水培植株的为22天,说明潜育期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有所不同。该温度下(20-25?)的实验结果与“R.Zandvoort,C.A.M.Grocuegen and J.C.Zandoks”报道的实验结论(见表2)相似。 表2 20-25?下的实验结果 实验温度10 17 21 30 T(?) 潜育期13 12 12 29天未发病 days(天) 3.3.3 影响发病的因素 3.3.3.1 温度:不同温度下,潜育期不同(见表2),故发病时间不同。 3.3.3.2 湿度: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及侵入叶片,故发病快。如培养皿内湿度较大,故叶片发病快。 3.3.3.3 通风条件:不同的通风条件,病情发展方式不同。空气流通性好,孢子成熟后随气流飞散,侵染新的叶片,发病面积大,孢子堆多生于叶背,如田间病株;反之,由于空气流通性差,孢子成熟后在原处继续侵染,穿透叶片,在叶正面长出较多的孢子堆。如培养皿内的离体叶片。 3.3.3.4 品种: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如“荷兰白”表现感病,而“地被菊”不感病,表现免疫。 4 发病原因浅析及防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 4.1 发病原因浅析 “日本多头小菊”植株普遍发病,病情严重,根据文献及实验结果说明,系由国外引进插穗带菌而入所致。与之相隔30多公里的“四季菊”,仅有少数植株发病,病株附近的植株并未发病或病情极轻; 3 棚内通风良好,土壤干燥,不具备自然发病的条件,故推测是由别处飞来的病菌孢子传染所致,但孢子来源尚需调查。 4.2 防治方案 此病菌多发生在叶背面,棚内菊花植株长势好,高1.2米左右,喷洒药剂不能彻底防治,故应做好扦插前母株的消毒处理工作。扦插后以预防为主,发病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体方案如下: (1)选无病的植株作繁殖材料,扦插浅蘸取250ppm的氧化萎锈灵消毒。 (2)种植地要求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通风透光。 (3)植株密度适当,不过量施氮肥。 (4)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烧毁,开花结束后,消除病株。 (5)发病期间,可喷洒1:1:200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1次,粉锈宁、新星、百菌清等药剂也能起到暂时抑制作用。 (6)冬芽假植时,用46.1?的温水浸5分钟,可完全消毒,对其生育无妨碍。 参考文献 [1] 张中义,王英祥等.观赏植物真菌病害[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168-171,215. [2] 金波.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303. [3] 徐明慧.花卉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 [4] 欧阳秩,吴帮承.观赏植物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J.S.W.Dickens Treatment of Chrysconthemum Stools against white Rust (puccinia horiana P.Henn)plant pathology 1978.27 118-119. [6] R.Zandvoort on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puccinia horiana Nethland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74(1968),128-130. 4
本文档为【菊花白锈病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初步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2-20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