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班级_______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班级_______

举报
开通vip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班级_______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班级_______ 班级_________ 课时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姓名_________ 【巩固作业】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956-1964年,苏联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主持改革的最高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班级_______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班级_______ 班级_________ 课时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姓名_________ 【巩固作业】 一、选择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956-1964年,苏联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主持改革的最高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体制 B、个人作风急躁 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 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B、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 C、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 D、改革只是局部性的调整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家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 ?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 ?军备竞争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A、??? B、??? C、??? D、???? 6、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主要内容是 A、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D、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7、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个人作用粗暴 B、改革方针过于保守 C、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 8、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开始于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领域 9、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10、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八一九”事件 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颁布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二、非选择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 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综合探究】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 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有人认为,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 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 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应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功过。 想一想: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A、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B、向社会主义过渡 C、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 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 的过渡办法。”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主要指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实现工业化 D、实行集体农庄制 3、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4、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纳税后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支配 B、把中小企业出售给资本家 C、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生产 D、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特征是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 6、在工业化道路上,苏联与西欧国家的最大不同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C、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 D、农、轻、重比例失调 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8、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完成 C、新经济政策的废除 D、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10、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 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 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保障 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 11、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不包括 A、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形成了合理的经济结构 12、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苏联正在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进行“二五”计划建设 C、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D、宣布社会主义建成 1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 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时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14、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 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 弊端,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是 A、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民的付出太多,积极性受挫 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 D、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程度 1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业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17、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中国的改革 开放,四者的相同之处在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D、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18、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政治上最大的事件是 A、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B、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C、“八一九”事件 D、中苏关系恶化 19、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0、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成果是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恢复 C、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D、取得了与美国争霸的地位 21、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 22、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 义”,其错误的实质在于 A、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B、丑化了苏联共产党 C、否定了苏联的历史 D、否定了十月革命 23、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A、促进了苏联经济改革的迅速发展 B、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的国家领导地位 C、加剧了苏共党内的矛盾 D、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24、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八一九”事件 B、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 C、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订 25、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的框架 C、共产党被排挤出国家政权 D、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 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 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 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 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是这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 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 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裸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 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简要概括实施该措施的原因。 (2) 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后来则逐 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等级制 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特权阶层产生,引 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有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 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发展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中的口号——苏共 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借 口。 ——《世界历史.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 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说:“造成苏联今天局面的是 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 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 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念对不对?为什么? (3) 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三、问答题: 28、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列宁和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采取了哪 些政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何历史启示? 29、简要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在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结果等 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和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解析 【巩固作业】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D 6.C 7.D 8.A 9.C 10.C 二、非选择题: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属基础题。第(2)从材料中获取 信息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归纳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不同特征。第 (3)问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重大意义。第(4)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材料二,是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列宁在十月 革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综合探究】 解题思路: 恩格斯在1847年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认为共产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 获得胜利。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个国家获得胜利,并在这 一理论指导下,成功地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恩格斯生活在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 代出现的新变化,得出了一国胜利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 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参考答案: (1)恩格斯在文章中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成熟。预言社会主义革命 是西方先进国家无产阶级共同努力的结果。 英法是发达的工业国,产生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条件、实现手段和成熟的主体。俄 是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恩格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是在于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 (2)恩格斯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恩格斯的预言并没有错,因为恩格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 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到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作用加剧, 资本主义矛盾加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想一想】 解题思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上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共同富裕。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 本主义,而且是在国家掌握大生产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参考答案: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允许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参在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因为这是在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 【巩固作业】 一、选择题: 1.B 2.A 3.B 4.D 5.D 6.D 7.C 8.D 9.B 10.C 二、非选择题 解题思路: 本题涉及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教训。第(1)(2)问从材料 中提供信息概括。第(3)主要围绕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其教训。 参考答案: (1)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牺牲农业。 (2)问题:形成了农、轻、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 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提高不快。 (3)教训: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 尊重经济规律。 【综合探究】 解题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应当客观,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从该模式形成的国际、国 内背景,在历史上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入手,全面地作出评价。另外,通过分析,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 国的实际出发,把外国的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 参考答案: 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个高度集 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这一体制下,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及思想文化高度集中,缺少民主和法制。 从长远来看,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巩固作业】 一、选择题 1.B 2.D 3.A 4.B 5.B 6.D 7.D 8.A 9.A 10.D 二、非选择题 解题思路: 本题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代领导人在建设道路问题上的探索。第一问归纳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分析它的弊端应紧紧 抓住这一特点去寻找。第二、三、四问均有一定难度。第二问归纳各自改革的侧重点,第三 问在弄清三次改革各自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再归纳失败的共同原因。第四问结合苏联解体 的原因分析其与三次改革的关系。留下的启示,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紧扣题目,只要言之 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 调,忽视经济规律。 (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 济方面制定经济发展的“加快发展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 事求是的作风。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综合探究】 解题思路: 评价赫鲁晓夫的功过,题目似乎太大了,本题主要联系赫鲁晓夫当政时期的改革评价其 功过,其基本原则是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的一只脚踏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实事求是,改革成效不大,仍然深陷在旧时 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徘徊在新时代 的十字路口”。 【想一想】 解题思路: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给国际共产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遗留下很多教 训。围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去思考,言之有理,都可以。 参考答案: 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坚持走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要加 快经济发展,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一、选择题 1、D.1917年苏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已退出“一战”。B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C在十月革命中已经实现,一战后苏俄面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 反革命分子的叛乱,为了战胜国内外困难,巩固政权,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 2、B.1918年至1921年初,为了粉碎国内敌人的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 了战时共产主义改革。此后,新经济政策采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顺利实现了向社会 主义的过渡。C、D项分别是在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与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的,那时列宁已经逝世。 3、C.关键词“理论意义”。A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B项在十月革命后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就 已经认识到。D与史实不符。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俄国实现了由资本主义顺利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苏联实现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故选C。 4、B.本题涉及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 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而不是出售。A、C、D项均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故选B。 5、D.关键抓住“经济方面的本质特征”。B、C项是政治体制的特征,A项是现象不全面,故选D。 6、A.西欧工业化道路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再到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是在资本主义包围、 封锁下进行的,苏联工业化起步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为农业和轻 工业提供装备。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当时苏联国情及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7、B.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这是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故选B。 8、D. 9、C.斯大林时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 恢复以及战争期间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10、D.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后,小农经济逐渐被大规模集体经济所取代,故A 错。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长期落后,故B错。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追求集体化 速度,违背农民自顾原则,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 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故C错。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从农民、农业上取走了大 量的财富,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 11、D.苏联于1928-1937年间,先后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人民用10年多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才走完的道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二五”计划完成时,居欧 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A、B、C均符合史实。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形成了农、轻、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这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故选D。 12、B.新经济从1921年开始实施,1927年后逐渐被取消。“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 “二五”计划是1932年开始,到1937年提前完成。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是1936年, 故选B。 13、C.本题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再现史实特征作推理判断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有 效信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再现史实 特征——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征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14、B.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的理解。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条件:“外部环 境”。联系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优 先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政权,故选B。A、C、D三项均出现在二战后初期,与题目时间不符。 15、C.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从长远来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 16、C.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点,两者在经济上的突出不同是对待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的不同。 17、D.A项不适合中国的改革开放;B、C项不适合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的推行,只有D项符合题意。 18、A.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 及其严重后果进行了批判,震惊了苏联,也震惊了世界。B、D项是苏联对外政策上的大事,与题意不符。C项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 19、D.A、B、C涉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评价,符合史实。D项是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与史实不符。 20、C.赫鲁晓夫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继续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结 果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 为增强。A项夸大在提高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B、D与史实不符,选C项。 21、B.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22、A.由于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盲目学习西方所谓的“民主”,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 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23、B.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造 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而1990年又开始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 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4、C.A项是在苏联解体过程中,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避免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努力。 D项是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B项是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C项符合题意。 25、C.共产党丧失权力是苏联剧变的表现或结果而不是原因。 二、材料解析题: 26、解题思路:本题涉及到苏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及苏联工 业化道路等问题。着重考查运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余粮收集制及其原因,应结合新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提供的有效信息,如“纳税的剩余的一切粮食„农民可以自己 全权处理”。归纳出这是什么措施及其作用。第3、4问涉及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其评价,应 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新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 (1) 余粮收集制。长期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 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2)粮食税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 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4)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缩小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但由于 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挫 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7、本题涉及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及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的教训。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归纳概括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3问属开放式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长期错误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矛盾和问题;共产党腐败 变质和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苏联的混乱等。(2)不对,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3)一定要搞好执政党的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抵制和 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 三、问答题: 28、解题思路:对于列宁、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不要求回答具体,对其影响要 一分为二,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去思考。历史启示要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 政策: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起实行计划经济。影响:(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需供应,为战胜国内 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违背经济规律,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恢复了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 和苏维埃政权。(3)计划经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严重问题与 弊端,如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历史启示:制定 政策时,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9、解题思路:明确题目要求,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结果三个方面比较,逐一找出其异 同。 参考答案: 指导思想: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对原有体制小修小补;戈尔巴 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在政治改革上又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具体内容:赫鲁 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打破了 单一的所有制。结果: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 改革成效不大。
本文档为【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班级______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17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