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举报
开通vip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七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目的] 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理解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了解旅游地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分布;理解并掌握旅游流的概念、旅游客流的流动规律、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1.旅游资源及其分类和评价 2.旅游地及其形成条件 3.旅游流、旅游客流的流动规律 4.旅游需求的影响要素和时空分布 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的...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七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目的] 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理解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了解旅游地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分布;理解并掌握旅游流的概念、旅游客流的流动规律、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1.旅游资源及其分类和评价 2.旅游地及其形成条件 3.旅游流、旅游客流的流动规律 4.旅游需求的影响要素和时空分布 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的途径 [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讲授、多媒体辅助演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休憩与旅游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指出~“人人都有休息和消闲的权利” 。 休闲时间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时间。 休闲活动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它包括范围极广~从家庭阅读~看电视到户外体育活动~乃至外出度假。 (一)旅游与旅游活动 20世纪60年代大众旅游兴起后,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同时,旅游活动给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地理学者是涉足这一领域的先驱之一。地理学以空间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进行旅游的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地以及联系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旅游是由旅与游共同组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关于旅游的概念,世界虽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各国学者都强调: 1.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2.旅游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方式,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3.旅游是暂时的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的长期性居留。 4.旅游的主要目地是浏览、求知和娱乐。 旅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生态和就业等各个方面。 因而,大多数人认为: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活动类型 (二) 由于人们对旅游的理解不同,对现实中旅游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若干不同形式,即旅游类型的划分也不尽一致。 旅游活动类型具有以下分类方法: 1.按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主要目地划分,旅游可分为观光型、保健型、文化型、公务型、宗教型、购物型、猎奇型和综合型等。 2.按旅游资源特征划分:海滨旅游、山地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名胜古迹旅游、社会风情旅游等。 .按地域划分:国内旅游、国外旅游(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3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 在旅游活动构成中: 1.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数量规模和消费水平是决定旅游发展的基本因素; 作为旅游者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钱; ?能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健康身体; ?旅游动机。 2.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介,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桥梁。 所谓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是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组成的产业群体。 二、旅游资源及其类型和评价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丰度,取决于能否对那里的旅游资源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合理开发。 一般认为,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西方学者常常采用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有时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同其它各类资源一样,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必须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概括起来,旅游资源具有下列特征: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品种多样,类型复杂,分布广泛。旅游资源是一个内涵广泛的集合概念,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并且同一地区多种类型旅游资源交错分布,许多著名的旅游地往往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综合性程度越高,其开发价值越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越强。 2.地域性 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反映着一定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空间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旅游资源空间上的差异,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由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带性分布及后天性塑造,导致各地区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生物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地域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科技上的差异,使得人文旅游资源表现也各不相同。由于这种地域差异引发了人们对异国他乡了解的愿望。 3.垄断性 旅游地的历史遗产和天然旅游资源都具有地理上不可移动性,从而具有垄断性的特点。无论是我国的长城、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还是美洲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等,都是如此。诚然,在现代经济和科技条件下,其他地方可以模仿甚至复制某些景点,但由于脱离了历史和环境,也就失去了意义和魅力。 4.易损性 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很容易遭到破坏。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旅游者、旅游业的破坏,有战争等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震、水灾、火灾、酸雨侵蚀、流水侵蚀等。一项使用过度的有 形资源可能会被毁坏而难以修复和更换,一项维护不当的无形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也是难以恢复的。 5.可创新性 旅游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旅游需求的可变性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随着人们的兴趣、需要以及时尚潮流的变化,有些旅游资源吸引力有可能减弱,甚至失去原有的魅力。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是认识和评价旅游资源以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工作。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很多,从不同角度、不同目的出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分类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和类型有: 1.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根据资源的属性,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地貌、气候、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如山色水光、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风景生物等。作为大自然的直接造化,自然旅游资源是最基本的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形成的旅游资源,它是整个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如历史古迹、民族风情、城乡风光、节庆活动等。 200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基本上是基于资源属性进行分类的。该标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3个层次,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和亚类为构造层,基本类型为实体层。构造层是旅游资源的框架支撑,实体层是分类、调查、评价的实际对象(见教材)。 2.再生性旅游资源与非再生性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利用角度分类,可分为再生性旅游资源和非再生性旅游资源。再生性旅游资源具有再生能力,如果利用合理,可以不断更新,它包括绝大部分动植物、水文气候等景象因素。非再生性旅游资源不具有再生能力,一旦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就完全丧失其本身的形态和价值,因此需要特别加以保护,如珍稀动植物、文物古迹等。 另外,按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旅游资源还可分为观赏型、运动型、休疗养型、娱乐型及特殊型旅游资源。 (四)旅游资源的评价 1.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旅游资源评价通常是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地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 (1)确定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度、类型与组合状况,评价该旅游地的旅游资 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2)明确旅游地的性质(类型),拟定未来的旅游地中旅游资源的结构和新的旅游资源开发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3)通过对旅游资源及其客观开发条件的评价,确定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和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建设顺序。 2.旅游资源评价内容 旅游资源评价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内容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各个组成要素外,还有资源组合状况、适应范围、环境容量和开发条件等方面。根据近年来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经验和理论探讨,旅游资源评价内容可归纳为: 109 (1)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性质、价值,旅游资源的特色、密度、旅游容量。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投资条件、建设施工条件。 (3)旅游资源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是衡量一个地区开发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3.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之分。定性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个人的看法对旅游资源做一般描述性评价,定量评价是评价者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前者主观性较强,后者比较准确和客观,便于操作,但确定指标和权重较困难。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评价指标数量化、评价模型化是评价方法发展的趋势。 三、旅游地 (一)旅游地及其类型 旅游地是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已经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且旅游业在该地域经济结构中具有相当的比重。旅游地既可以是旅游功能比较单一的风景区和度假地,也可以是具有综合性旅游功能的旅游城市。旅游地内部可分为旅游资源分布的旅游活动区和服务设施集中的旅游接待区。 旅游地的分类一般以旅游资源的性质及其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为依据。据此可将旅游地划分为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运动性旅游地、产业旅游地、综合性旅游地等。以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的相关旅游基础条件为依据,尤其是主体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主要旅游功能、旅游地 开发建设方向和经营特点,可将旅游地划分为: 1.观光游览旅游地 主要有:自然景观观光旅游地,如黄山、长江三峡、桂林、黄果树瀑布、西双版纳、张家界、九寨沟、长白山等;历史古迹观光地,如北京、西安、洛阳、苏州、承德、乐山、敦煌等;现代建设风貌观光旅游地,如上海、宜昌、深圳等。 2.度假休憩娱乐旅游地 主要有:度假型旅游地,包括国家级、省市级旅游度假地以及各类度假村,如北戴河、三亚、深圳西丽湖度假村等;娱乐型旅游地,包括以设有多种娱乐、游乐项目的大型游乐中心、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公园为主的旅游地,如深圳、澳门等;休疗型旅游地,包括具有疗养、避暑等功能的各类旅游地,如从化、兴城、大连、青岛、昆明、北海、三亚、庐山、五大连池、台湾日月潭等。 3.文化与科考旅游地 主要有: 。包括各类历史文化名城、科技教育名城~如北京、南京、扬州、文化旅游地 成都、重庆、拉萨、酒泉、曲阜、景德镇、吴桥等。 科学考察旅游地。包括各类适宜开展科学考察的地域~如由高山、火山、典型地层、化石产地、原始森林等构成的旅游地。 民族风情旅游地。由各少数民族聚居中心构成的旅游地~如西双版纳、大理、西昌等。 宗教旅游地。如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青城山、武当山等道教圣地。 4.生态与探险旅游地 一些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目前开发难度很大的地区,不宜进行完整旅游意义上的开发,主要以保护性建设为重点。按其旅游功能,主要可分为:生态旅游地,如大多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探险猎奇旅游地,包括由冰川雪峰、沙漠、戈壁、溶洞峡谷等旅游地;体育健身旅游地,主要包括登山、滑雪、水上运动、狩猎等方面的旅游地。 5.综合旅游地 多数旅游地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旅游功能,能够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旅游地的性质和主体功能很难有明确的界定,于是可将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旅游地划为综合旅游地,如北京、广州等。 旅游地有等级之分。一般而言,旅游地的等级主要由旅游价值与接待规模所决定。我们可将旅游地分为四级:一级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主体构成的旅游地,能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二级是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自然保 护区和国家级度假区等为主体构成的旅游地,能吸引各国或部分海外旅游者及全国性的旅游者;三级是以省市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森林公园、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和省市级度假区为主体构成的旅游地,主要吸引国内旅游者;四级是以地区级风景名胜区、地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区级森林公园和度假村为主体构成的旅游地,主要吸引地区性旅游者。 截止到2004年7月,中国拥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项目已达30处,其中包括22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和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项目在数量上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名列世界第3位。 在旅游地开发评价过程中,对各个旅游资源区的资源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及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及次序的基础,往往采用定量综合评价的方法来确定其等级。在专家打分评价的过程中,参与的专家越多,定量评价越客观。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关于景观质量评分细则是典型的定量综合评价方法(见教材),据此评出了国家4A级旅游区(见教材).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一种理论。 旅Christaller)1963年在研究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由克里斯塔勒(W. 欧洲旅游发展时提出,目前被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勃特勒(Butler)提出的。勃特勒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其他人文地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该模型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标志性特点(见教材)。 1.探索阶段 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自然和文化吸引物招徕少量“异向中心型”旅游者(或称之为探险者)。此时旅游地很少有专门的旅游服务设施。 2.参与阶段 旅游人数增多,当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简便旅游服务,制作广告宣传旅游地。旅游市场季节性、地区性出现。旅游业投资主要来自本地区。公共投资开始注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阶段 旅游人数增长迅速,超过当地居民。外来资本大量投入,外来旅游公司大量进入,给旅游地带来大量先进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同时控制了当地旅游业。大量人造旅游吸引物出现,并逐步取代原有自然和文化旅游吸引物。大量旅游广告吸引更多旅游者。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形成。“混合中心型”旅游者取代“异向中 心型”旅游者,旅游设施过度利用和旅游环境恶化现象开始出现。 4.巩固阶段 旅游人数增长速度下降,为了缓和旅游市场季节性差异,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出现更多的旅游广告。“自向中心型”旅游者光临。旅游地有了明显的功能分区,当地居民感受到旅游业的重要性。 5.停滞阶段 旅游人数高峰来到,已经达到或超过旅游容量。旅游地依赖比较保守的回头客。大批旅游设施被商业利用。旅游业主变换频繁。旅游地可能出现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为了发展,开发旅游地的外围区。 6.衰落阶段 旅游者流失,旅游地依赖临近的一日游和周末旅游的旅游者来支撑。旅游地财产变更频繁,旅游设施被移作他用,地方投资重新取代外来投资占主要地位。 7.复苏阶段 完全新的旅游吸引物取代原有旅游吸引物。 旅游地生命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兴趣转移和旅游地本身供给能力下降所造成的。从理论上讲,一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总有其终结之时,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其周期,根本办法是不断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创新。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问世以来,引起了不少争议,由于生命周期受到不同旅游地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难以对周期曲线的具体形状和各阶段的时间跨度做出规律性的总结,更多的是将其作为解释性工具,分析影响旅游地演化的因素并有利于旅游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旅游地形象 1.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1)旅游地形象的概念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旅游地形象设计使旅游地政府和公众对本地旅游的资源核心、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使旅游地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旅游者面前。 (2)旅游地形象的作用 旅游地形象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 使旅游决策部门和公众对区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使决策者在众多的旅 游资源中识别出最核心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把握未来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方向;使地方公众了解本地开发旅游的潜力和前景,增强旅游意识,积极参与地方旅游的开发和建设。 ? 为旅游者的出游决策提供信息帮助。旅游者在选择出游目的地的时候,面对众多不熟悉的旅游地及旅游产品,常常犹豫不决。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不一定总是距离、时间、成本等一般因素,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其他一些因素也会起重要作用。旅游地通过形象设计可以增加识别度,引起游客注意,诱发旅游欲望。 ? 为旅游企业,特别是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提供产品组织及销售方面的支持。 2.旅游地形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地形象评价是衡量旅游地形象价值大小的依据。布列顿(1979)运用地理学探讨“地理形象”和“现实形象”对游客产生的影响时,认为游客所追求的是现实形象而非纯地理形象。因此,旅游地形象评价主要是对形象现状(现实形象)进行评价,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评价的内容包括旅游地整体形象的评价、各构成要素的个体形象的评价,这是形象系统工程的基础工作。旅游地形象的形成过程是旅游地实体与旅游地内外公众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评价的主体应为旅游地外的潜在旅游者、旅游地内的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和非旅游地居民四类公众;评价的客体应为旅游地的实体形象(包括旅游形象的硬件和软件)和旅游地的整体形象。 旅游地形象评价可分为主观形象评价和客观形象评价两大组成部分。 主观形象评价是指旅游地内外公众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在时空交流中的心理和行为评价的综合感知,它可用知名度、美誉度、偏爱度三个指标衡量。 客观形象评价是旅游地的现实表现和外部特征的评价。旅游地实体是旅游地形成过程中公众主观认识和评价的物质载体,故客观形象评价是旅游地形象评价的基础。为了便于理解和可供实际操作,客观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即对旅游地内外四类公众进行旅游地形象评价要素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全面考察四类公众对旅游地形象评价一般所持的评价依据,根据优先聚类的方法对个体评价因子进行分解与合并,综合确定旅游地形象 )。 评价各层因子,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旅游地形象评价指标体系(见教材 3.旅游地形象设计 旅游地形象设计(TDIS)是基于旅游形象定位而展开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理念形象设计(MI)、行为形象设计(BI)和视觉形象设计(VI)三大部分组成,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TDIS的系统性表现在以旅游区域形象定位理念为核心,向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视觉识别传播扩散,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TDIS的层 次性体现在MI是TDIS的原动力,BI、V1分别是动态和静态的识别形式,是具体的操作层次。 (1)理念形象设计(MI) 根据旅游地共同性的事物概括、提炼出来的理念,鲜明地展现了旅游地的特色、价值观、发展目标、文化内涵等个性特征,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具有鲜明的识别性、目标性和实践性,是决策层的目标和动力,是公众行为准则和信心的保证,是对旅游者有力的承诺。 (2)行为形象设计(BI) 旅游地的BI是旅游地理念识别的具体化,主要表现为旅游地的各种活动。如围绕经济增长、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节庆、会议、环境保护等所进行的活动,尤其是有利于突出旅游地形象的广告、展览、演出、博览会、赞助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内产生整体性和一致性,对外展示旅游地的魅力与实力,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好评,取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旅游地形象的BI建设应注意以下方面: ? 管理形象设计。 一个区域管理者的形象、管理水平、管理政策、管理的措施、管理的秩序等直接关系到该区域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直接关系到对外的亲和力问题,因此,行为识别系统中应倡导管理形象的塑造。 ? 居民形象设计。 以人为本,进行系统的文明教育,着力提高居民素质,提高对塑造整体形象的认识。 ? 旅游公关活动设计。 旅游公关活动是塑造旅游形象和推介旅游形象的重要途径。 (3)视觉形象设计(VI) 视觉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旅游形象视觉设计的实施应与旅游地建设同步。视觉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旅游地空间形态变化,旅游地道路网络结构,旅游地绿色空间体系,旅游地重点局部地段设计,旅游形象标志的设计与传播。 第二节 旅游流与旅游需求 一、旅游流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旅游流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旅游客流。 从广义上讲,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涵盖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和旅游能量流的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 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 流动,狭义的旅游物流是指旅游商品和游客消耗物质的流动,广义的旅游物流应包括由旅游活动带来的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物质交换流。 旅游能量流是指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能量流动。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某次旅游的能量流是其在完成这次旅游活动中消耗的能量,用旅游支出来衡量。从旅游经营者角度而言,某次旅游的能量是其组织完成一次旅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和资源,用成本来衡量。 在旅游流体系中,旅游信息流是其它旅游流产生的先决条件,在信息流的引 导下,才能产生旅游客流,旅游信息流是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和旅游经营者制定旅游开发经营策略的先导,对其它旅游流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旅游客流是旅游流体系的主体和基础,对旅游物流和旅游能量流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旅游物流和旅游能量流伴随着旅游客流而产生。由于信息的反馈作用,旅游流形成了反馈机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二、旅游客流的流动规律 当旅游者从自己的常住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游览观光,便构成了一定流向和流量特性的旅游者群体,流向和流量是旅游客流的两个主要指标。 1.国际旅游流的特点 (1)区内旅游流大于区外旅游流,区外旅游流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国际旅游中,前往邻近国家的旅游者一直占绝大多数。这种近距离出国旅游的人次约占全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次的80,,以北美洲为例,美国旅游者大多数去加拿大和墨西哥,其中50,的旅游者流向加拿大,而加拿大出国旅游者的80,前往美国。西欧旅游流的75,以上限于欧洲范围。我国国际旅游流50,以上来自亚太地区。 (2)旅游者多流向风景名胜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国家旅游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信息集中,能使旅游者在此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3)国际旅游流的中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在产生大量国际游客的同时,也接待大批的国际旅游者。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对旅游业的扶持,亚太地区广阔的空间、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奇异的自然风光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旅游者。 2.中国目前国内旅游流的特点 (1)出游时间比较集中 旅游流主要集中在春节、“五一”、暑假、“十一”。这四个高潮期各有特点:春节期间的高潮主要是远途旅游;“五一” 、“十一”期间主要是周边旅游;暑假期间的流向则比较分散。 (2)规模大、覆盖广、多样化 200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同时国内旅游不同于国际旅游,后者旅游范围主要集中于一些热点地区,而前者涉及范围很广。国内旅游发展的早期以观光型为主,如今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国内旅游需求与供给:越来越大,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三、旅游需求 (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涉及旅游客源地,涉及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和旅游者个人的情况,前者包括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特征和政治制度;后者指旅游者个人收入、职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另一方面涉及旅游目的地的供给部分,包括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货币汇率、交通条件、接待没施水平以及旅行组织机构等。 (二)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 旅游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另一个特点是每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从数量上度量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和客源地的空间分布变化,有利于旅游规划和经营决策。 1.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1)季节强度指数。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由旅游的季节性引起,可以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来定量分析。 (2)高峰指数。高峰指数可以度量游客某一时期相对其他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 2.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性指数定量分析。 (三)旅游需求的预测模型 常见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有四类: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和定性模型。其中定性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特尔菲法。这四种模型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主要考虑到精确性与时间、经费及其它资料限制之间的关系。 要求和特征 趋势外推模型 结构模型 仿真模型 一定性模型 专业技术要求 低到中 中到高 高 低到中 数据要求或理性认时间系列数据 某时段数据加 时间系列、时段数专家和有经验者 识模型 上原因关系 据、原因关系和变 化过程 数据精确度要求 中到高 高 高 低 计算机设施要求 小到中 由 高 无 合适预测水平 短期 短期到中期 长期 长期 要求预测时间 短期 短期到中期 长期 中期到长期 最适合解决的问题简单、稳定或周期 有几个已知稳有定量关系和反馈有定性关系和很类型 性的问题 定关系变量的效应的复杂问题 强的不稳定性因 中等复杂问题 子的复杂问题 第三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 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 自然景观的千差万别和民族文化差民形成的旅游引力梯度,吸引着游客、物质、货币在空间上的移动,产生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 2.地理环境造就和烘托了旅游资源。 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既相互影响,又有其独特性,它们来源于环境,构成环境,又以其美学、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突出于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自然景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人主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4.地理环境的演变、突变改变着景物的形态、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 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着。春、夏、秋、冬四时寒暑,风吹雨淋日晒,风化侵蚀溶蚀,都会逐渐地改变景物的形成。自然环境的突变,如地震、火山、山崩、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又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一切景物,从而影响到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也具有反作用。人类为了发展旅游,使用权旅游业了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往往 在地理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从事旅游建设和旅游活动,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旅游活动的方向发展。 1.旅游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旅游不仅通过其自身的活动促进、刺激环境保护,而且直接提供经济、技术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施。 2 80年代初,东非和南非已建立了20 172km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庇护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美国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0%,日本为15%。截止1999年末,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146处(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8%,其中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梵净山、武夷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龙架、盐城、西双版纳、茂兰、天目山、九寨沟、丰林、南昌鹿列岛等15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网。截止1999年12月,全球共有152个国家和地区被批准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共有631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我国有23项。 为了保护旅游区的地理环境,一些国家和工区还采取了立法和规划等手段。 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黄石法案》,立法保护黄石公园。日本1963年颁发了《旅游基本法》,把“保护、培育和开发旅游资源”列为该国必须实施的八大政策之一。我国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施方法》以及与旅游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等。 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对水体的污染。 大量未经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粪便、垃圾、废弃物及游船快艇的漏油、废气进入水环境,污染水质,改变水生态环境,影响水上旅游项目,危害旅游者健康。 ?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空气、噪声污染。 由于旅游区的“都市化” ,噪音、尘埃往往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因此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溶洞中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水化合生成的碳酸,对石钟乳、石柱等各种喀斯特(岩溶)沉积具有腐蚀作用,使晶莹剔透的自然景观大为失色,从而会降低观赏价值。 3.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其他经济行业一样创造经济收入。旅游不仅创造直接收入,而且还其间接影响更加广泛。 (1)积极影响 ?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扩大国家外汇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外贸途径赚取外汇;如出口创汇;另一条是通过非外贸途径创汇,如发展旅游业和劳务输出创汇。 ?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 商品和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是国家回笼货币的三大渠道。 ?扩大劳动就业。 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者的专门技术较易掌握,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非生产性行业,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性,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有很强的劳动功能。为了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相适应,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直接提供旅游消费资料的各部门,如交通、通讯、轻工、农业及建筑等,随着这些部门的发展,又要求各重工业部门相应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 旅游业可为当地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增加地方税收和地区商品经济的扩大,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指明了道路。在此基础上,旅游扶贫应运而生。 所谓旅游扶贫就是种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服务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旅游综合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从而尽快摆脱贫困。 (2)消极影响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供给能力,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片面地强调积极作用,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表现为: ?旅游是一个创汇行业,也是一个用汇行业。 ?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旅游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经济危机、战争、自然灾害、社会时尚等因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旅游业需求大幅度下降,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将遭受致使打击。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旅游发展会使旅游目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损害当地居民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和季节性失业。 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扬长避短,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 (4)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 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 旅游是人类的和平交往,是人类文化最理想的交流方式。通过人群之间的直接往来,有利于消除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在交通、通讯和服务设施与设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这些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加深了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了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受旅游产业经济优势的带动,各国及地方政府重视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并采取一系列挖掘和利用措施,因此,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具有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东西,旅游有能力保护、拯救和复兴他们。 ? 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们紧张工作之余,迫切需要利用余暇时间改变一下生活,到清新幽静、赏心悦目的大自然中去疗养、休养、度假、娱乐,使紧张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同时,旅游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有利于人们得到美的陶冶,培养和提高道德情操。 ? 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 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改善旅游接待地的“可进入性”,使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住勤、游乐设施优先发展。 ? 发展旅游业,能展示精神文明,创造精神文明。 旅游的发展能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明,美化环境,使游客对国家、民族、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会启迪和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2)消极影响: ? 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 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 ?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能力,适度发展旅游业,充分调动其积极因素,引导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造福于全世界。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 (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概念 1.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二战以来,世界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现在已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伴随着繁荣,各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由于经济的驱动力而把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项目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设施建设的膨胀;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是短命产业。 在这个背景下,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想孕育而生。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 Globe’90国际大会上所阐述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目标,较全面地反映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增强对旅游带来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提倡公平发展;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以系统的、平等的、全球的、协调的方式发展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经历,提高当地福利。协调环境、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是可持续旅游的核心。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和各国推广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操作程序。 2.可持续旅游的概念 目前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Globe’90国际大会通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认为,可持续旅游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旅游与环境》丛书对可持续旅游的定义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特质,而且提出了“主人”和“客人”区际和代际公平发展的思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等诸多方面,影响全人类现在和将来行为选择的最高发展目标。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保护资源,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2.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 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因此,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增长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3.旅游地的品牌确立和形象维护 品牌是联系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纽带,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心理和精神享受,旅游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旅游业更应该实施品牌经营,区域旅游只有以旅游地经营的可持续为基础,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旅游地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应成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4.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文化内涵。因此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旅游地与旅游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率、技术效率,使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的途径 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能够承受的能力。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1.确定旅游承载力 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旅游承载力是最基本的因素,它指在不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旅游者旅游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前提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吸纳外来旅游者的最大能力。旅游承载力难以量化,但对旅游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有多个方面内容: (1)旅游设施用地承载力。它是指适合于建造旅游设施的土地数量以及这些旅游设施的最大综合接待能力。 (2)物质环境承载力。它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旅游环境的对外吸引力出现下降的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旅游者的最大规模。 (3)生态环境承载力。它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旅游者的最大数量。 (4)社会承载力。也称社会心理承载力,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社会公众的生活和活动受到不可接受的影响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旅游者的最大数量。 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同时与其他因素的变化有关,如旅游者的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因其不同的环境敏感性,承载力也不同。每个旅游地必须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确定其承载力,进而决定开发的类型与水平。 2.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进行环境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它体现了人们在环境管理方面奉行的“防胜于治”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由于实施某些项目而对地球的生物、物理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及福利产生的各种可能后果进行辨识并在能够实际影响决策的阶段向负责批准该项目的有关人员或机构传递其分析结果的一个过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开发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生物和物理要素产生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提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中的一部分。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许多国家规定一些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兴衰存亡。环境影响评价运用到旅游开发中,通过评价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中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影响,取消一些发展潜力小、负面影响大的旅游投资项目,以减少投资损失,降低运营成本,避免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套完整、复杂的系统,在旅游开发中,环境影响评价至少包括四个基本原则:识别旅游项目中可能产生的旅游活动的性质;识别环境中受旅游影响较大的因素;评估旅游对环境的起初和随后影响;管理旅游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发展生态旅游和社区旅游 传统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因旅游者过度集中,使得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垃圾、噪声、废气、污水等污染严重,交通拥挤;旅游开发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冲击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总结传统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近些年来国际旅游市场上新兴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它强调认识 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经济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5,。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具体列出了7项生态旅游项目,国家旅游局将生态环境游确定为1999年中国旅游年的主题。 旅游业涉及面广,单独依靠旅游管理和经营部门很难保证旅游的顺畅和高效进行。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不仅依赖于迷人的景观,还依赖于良好的社区环境、热情友善的民众、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良好的社会治安、高效的管理运作等,这些都是保证旅游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当前的旅游开发非常重视旅游目的地社区功能的完善。1995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就充分体现了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社区化的思想。 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可将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使旅游开发更能为当地居民接受。社区旅游的主要含义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社区旅游为寻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思 考 题] 1.试述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分类。 2.试述旅游地及旅游地分类。 3.如何划分旅游地生命周期? 4.试述旅游地形象设计。 5.试述旅游流及旅游流的特点。 6.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的理解。 [阅读文献] [1] 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吴必虎.区域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 罗兹柏.中国旅游地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5]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1999 [6]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7] 陆 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地理科学,1997(1) [8] 陆 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6(4) [9]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地理研究,1998(2)
本文档为【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