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土经验书写和现代性反思——贾平凹小说论

乡土经验书写和现代性反思——贾平凹小说论

举报
开通vip

乡土经验书写和现代性反思——贾平凹小说论乡土经验书写和现代性反思——贾平凹小说论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 No:2011062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Local experience writing and modern reflection ——the novel of Jia,pingwa Candidate: Liu jia Supervisor: Prof. Dengzhaohua Acadernic Degree ...

乡土经验书写和现代性反思——贾平凹小说论
乡土经验书写和现代性反思——贾平凹小说论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 No:2011062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Local experience writing and modern reflection ——the novel of Jia,pingwa Candidate: Liu jia Supervisor: Prof. Dengzhaohua Acadern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Arts Specialt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2014 摘 要 摘 要 书写乡土经验与关注当下社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贯穿贾平凹作品始终的两个重要主题,乡土经 验为其反思当下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和场域。作为一位有着自觉现代意识的作家,其 在书写乡土经验的同时,对于现代性的反思潜藏在其作品深层结构之中。《浮躁》对改 革的殷切希望与歌颂,《废都》对于知识分子主体地位裂变地剖析,《土门》对乡土抵抗 现代性改造的命运的失败的叙述,《秦腔》、《高兴》对经历了现代化进程的乡土的种种 败相的展示,《古炉》、《带灯》对现代性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冷酷暴力一面的揭示。从中不难发现,贾 平凹试图通过小说这样一种独特而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学形式,展开对社会现代性的质疑 与反思。 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将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置于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理 论框架之下进行重新解读。八十年代作品从诗意田园到对社会改革的肯定与赞颂,力求 为改革寻求“合法化”论述,尽管后期的作品有对改革消极一面的揭露,但对改革的乐 观情绪始终未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到了九十年代,情形则发生变化,《废都》的问世, 揭开了现代性反思的序幕。这个作品引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现代性反思的问题,如城乡关 系的裂变、主体的裂变、传统文化的失落等,作品的立意此时开始与社会的步伐相背, 反思的程度加深,文学开始介入社会现代性反思的层面。新世纪以来的几部长篇小说的 问世,《秦腔》在展示乡土社会的种种败相同时,权力的异化,土地的流转,文化的式 微,深刻地反思了现代化进程对乡土的破坏, 古炉》对对现代化反思甚至延伸到了“文 革”之中,这是一个不同于新时期改革、而具有反现代性倾向的现代化过程,通过对这 段历史的反思,重新思考乡村伦理秩序的价值。通过挖掘贾平凹作品中潜藏的现代性反 思主调、阐释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在作品中的关系之外,本文还发现了贾平凹创作 的局限,模式的单一重复、过于贴近现实抒情而缺少理性的建构、形式上的传统与作品 现代意识的矛盾等等问题制约着其创作的深度,一个一直以来写作乡土的作家此时陷入 了创作的困境,而他的创作困境为思考在全球化乡土写作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贾平凹 乡土经验 社会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叙事伦理 I 《 Abstract Abstract Writing local experience and focusing on the present social problems are two important theme throughout the works of Jia pingwa, local experience provides its visual angle and field to perflectly reflect the present problems. As a consciously modern consciousness writer, writing local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ion of modernity hidden in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works."Impetuous" to reform the ardent hope and sing, "fei" for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intellectuals fission, the” soil door” for the local resistance to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qin", "happy"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local display of various failure phase, the “ancient stove” reveals a design side of the cold violence of modernity . It is not diffcult to found that Jia, pingwa attempts to use novel which is such a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form, to reflect the social modernity.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puts his different periods of important works on the social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theory . Works in the eightys were to praise for social reform, seeking "legalization" for reform . in these seemingly seeking "legalization" argument works, start looming for reflection of modernity. No doubt , "fei"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the ninetys. All the key words of the modernity reflection is appearing in this work, the main body fi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began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the social problems. Since the new century, local experience is in the end of the grand narrative, the novel has been unable to complete the local experience, writer is into the predicament of creation at this time. By finding the modernity reflectio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of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social modernity in work, this paper also found the bureau of jia pingwa creation.,model of a single repetition, too close to the reality and lack of rational construction, This problems restrict the depth of its creation, and this is also the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writing predicament faced by writing. Key words Jia,pingwa; local experience;social modernity;aesthetic modernity;narrative ethic I I 目 录 目 录 绪 论??????????????????????????????????????????????????????????????????????????????????????????????????????????????????????????????????1 第1章 社会现代性的“合法化”:80 年代乡土经验书写的特质?????????????????????????????????6 1.1 从田园牧歌到村庄落寞:社会现代性的“合法化”论证 ???????????????????????????????????6 1.2 从改革阵痛到乐观信念:社会现代性“合法化”的反思 ???????????????????????????????????9 第2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 11 2.1 城乡关系的裂变与现代性反思:从贫富差距到身份焦虑 ?????????????????????????????????12 2.2 从欲望到绝望:主体的裂变与反思????????????????????????????????????????????????????????????????????? 15 2.3 传统文化的失落与现代文明的幽暗????????????????????????????????????????????????????????????????????? 18 第3章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22 3.1“乡土经验”书写的转变与审美现代性反思 ???????????????????????????????????????????????????????23 3.2 《古炉》:“文革”叙事与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27 3.3《带灯》:乡土经验的“规训”与“惩罚” ?????????????????????????????????????????????????????????30 结 语???????????????????????????????????????????????????????????????????????????????????????????????????????????????????????????? 33 参考文献???????????????????????????????????????????????????????????????????????????????????????????????????????????????????????????? 36 致 谢???????????????????????????????????????????????????????????????????????????????????????????????????????????????????????????? 3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0 III 绪 论 绪 论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存在,三十年来不间断的创作,始终关 心中国当下现实,“他的创作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乡村急剧变化的生活,并 且与时代情绪和心理暗合得非常紧密,为人们提供了相当大的信息量”。?从《浮躁》到 《带灯》,贾平凹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他始终寻找属于自己的独审美叙事伦理, 始终努力在当代文学之中发出不同的声音。“他的创作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个性 如何从弱小走向了强大”。?贾平凹一直自觉追求作品的现代意识,他的现代意识一方面 得益于西方小说的启示,另一方面则来自他所熟悉的乡土经验。他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写 了三十几年的乡土故事,首先源自他对那里的熟悉;其次,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农业文 明的国家,透过乡土,能够深刻的看清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变化,以 及转型过程中人的存在境遇。他在写作乡土经验的同时,对现代性的反思贯穿其写作的 始终。这里有《浮躁》对改革的殷切希望与歌颂,《废都》对在离开乡土寄居城市的知 识分子精神世界空虚的展示, 土门》乡土社会脆弱抵抗现代性改造的命运, 秦腔》、 高 文化后农民们的流浪灵魂的哀叹,《古炉》、《带灯》对现 兴》丧失了乡土社会的根基— 代性设计冷酷暴力一面的展示。 “现代性”是一个内涵异常丰富、众说纷纭、且至今疑窦丛丛的概念。对本文而言, 通过梳理“现代性”概念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为本文的论述寻求一个恰切的切 入点,笔者认为似乎更有价值。“„现代?一词意味着过去与现在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 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只 有在一种特定的时间意识,即线性的不可逆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 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的出现就是 为了表明与过去的断裂,同时指向未来。在现代性概念被提出之时,它充满着远离黑暗 ? 陈思和,丁帆等,《作家,是属于时代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当代作家评论, 2006 年第 5 期 ? 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南方文坛》,2007 年 ? 汪民安著,《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1 页 ?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 18 页 1 《 《 《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奔向光明的乐观精神。而自从波德莱尔创造性使用这个词汇之后,随之其在哲学、社会 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获得了丰富的含义。在社会学层面上,现代性总是与现代化相关 联,但它不等同于现代化,“人们倾向于认为„现代化?是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 描述,而„现代性?则指称这一转型过程中个体-群体心理结构的变迁”。?而经过了马克 思到韦伯到吉登斯,现代性的内涵不断延伸。马克思将生产力看作是现代性起源的根本 动力,而这一观点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影响至今仍在持续之中。而韦 伯则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中,看到了理性是现代社会和组织模式运行的内 在动力。吉登斯则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对现代性做了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的阐释,认为现代性就是一 种西方化工程,其根本后果就是全球化。现代性本身是一个悖论系统,在它形成发展过 程中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话语如影随形。“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的运用知识的过程 中被建构起来的”,?马克思很早就发现劳动力的商品化将导致“商品拜物”,从而导致 人的异化。韦伯则认为理性化和官僚体制的组织方式,将把人类带入“铁笼”中。吉登 斯也预示到,现代性的严重后果将是极权的增长、经济机制的崩溃、生态破坏和灾难、 核冲突以及大规模战争。而与韦伯相似,福柯在权力之中看到了“群岛监狱”。除了社 会现代性本身存在的反思系统之外, 在 19 世纪前半期的某个时刻,在作为西方文明史 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文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裂痕”,?这种现代性 “自其浪漫派的开端即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它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 通过极其多样的手段来表达这种厌恶,从反叛、无政府、天启主义直到自我流放。因此 较之它的那些积极抱负(它们往往各不相同),更能表明文化现代性是对它的资产阶级 现代性的公开拒斥,以及它激烈的否定激情”,?这就是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是对社 会现代性的另一种反思和批判,它不同于社会现代性一味向前指向未来的线性思维,而 是一种向后思维,它总是以一种先锋姿态和否定立场出现在现代性理论之中。社会现代 性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和话语权力的方式,而审美现代性则是针对社会现代性的弊端而 关注人们的灵魂,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永远是以个体方式阐明对人生、世界 以及生命进程的基本看法。 ?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 2011 年,《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第 34 页 ? 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 1 月,第 282 页 ?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 47 页 ? 胡鹏林著,《文学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 6 月,第 20 页 2 “ 绪 论 通过上述对现代性多维度以及内部生成和外部衍化反思系统的简要论述,可见,作 为审美现代性重要表现形式的文学,在反思现代性上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然而, 现代性毕竟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土壤之上的理论,而它又为何能够用来分析西方之外当 代中国的问题呢,韦伯对现代性反思是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的理性化的观察基础上,现 代社会的并没有实现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秩序、民主精神,而是使人又重新 处在了一种新的专制之下。而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的城乡不平等、以及社会 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而这种反思只有在现代性反思之下,才 能更清楚地认识危机的根源。纵观当代中国对现代性的问题呈现出复杂的面貌,60、70 年代的“革命”呈现出了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这是《古炉》表现的主题),到 了八十年代中国的现代化追求在“传统/现代的人”二元对立模式中展开,而这样的二 元模式制约了其对西方现代模式和改革过程的深入反思。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国家政策 的倾斜方向的改变,市场取代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成为了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又变成 了中国/西方的二元对立。而此时的二元又不同于五四和“文革”对于西方现代化过程 的批判与质疑,而是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全球化的体系之中,忽略了对资本主义危机的 认识。到了新世纪,随着改革进入瓶颈期,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弊端的凸显,此时,反思 的重要性再次彰显,包括此前遭到批判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了寻求社会秩序的一个有力工 具。对本文而言,重要的是,这种对现代化的不同态度及其背后蕴含的现代性反思也贯 穿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为我们解读贾平凹的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 新世纪以来,有关贾平凹的小说研究大致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于《废都》 的价值重估。在九十年代,《废都》被看作是充满“色情”的不道德文本。那时的批评 家更多的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对文本中的“性”偏激指责,而较少冷静分析与评价其 它方面的独特价值。陈晓明在《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 中说到, 整个九十年代上半期,人们对贾平凹的兴趣和攻击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 其主导势力是道德话语在起支配作用,没有人真正深究贾平凹的问题症结之所在”。?而 到了新世纪,一些评论家开始重新反思,从多角度去重新阐释和发现该文本的价值。如 王尧在《重评<废都>兼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一文中说到“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 的精神处境在„现代性?引入到中国以后再次出现了问题……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不 ? 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 第 3 期 3 “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得不再次提到《废都》,因为它保留了我在上面描述到的那些镜像”。?此外还有黄平的 《“人”与“鬼”的纠葛—<废都>与八十年代“人的文学”》,彭在钦、杨经建的《<废都 >的存在主义解读》等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文本的重新解读。二是对《秦腔》、 古炉》、 带 灯》等文本中的当代中国乡土经验的意义的挖掘。多数研究者侧重挖掘《秦腔》乡土叙 事的审美意义,如李星的《当代中国的新乡土化叙述—评贾平凹的长篇新作<秦腔>》论 述了该作品在乡土叙述上的新变化,陈晓明的《乡土叙事的终结和开启—贾平凹的<秦 腔>预示的新世纪的美学意义》将其看作是乡土叙事的终结,吴义勤的《乡土经验与“中 国之心”—<秦腔>论》认为此文本体现了贾平凹对中国经验的独特思考。对于《古炉》 研究者侧重对其历史话语的阐释。如李遇春的《作为历史修辞的“文革”叙事—<古炉> 论》将这部小说看作是在恪守历史叙事伦理之下对“文革”的叙事。三是对贾平凹小说 叙事策略和文体变化意义的探究。如谢有顺在《贾平凹、<秦腔>和文学整体观》一文中 详细深入的论述了贾平凹文学创作上存在的整体观,李遇春的《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文体 变化》论述了从《浮躁》到《带灯》以来贾平凹在文体上的自觉追求与变化创新。四是 对贾平凹文学观念的探究。如程华《贾平凹小说艺术观念》从现代意识出发论述其在内 容、形式、以及独特文学观念的变化,栾梅健《与天为徒—论贾平凹文学观》从中国古 典文学、道家、佛家以及民间文化中寻找贾平凹的文学观念,除此之外,还有从国族想 象、女性形象以及文化人类学作为切入点对于贾平凹进行论述。 从现代性的角度论述贾平凹的作品散见于一些研究文章中。如程华的《贾平凹小说 艺术观念》从现代意识角度论述其创作观念,贺仲明的《犹豫而迷茫的乡土文化守望- 论贾平凹 1990 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论及了其小说中存在的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之间 的对立与反抗,吉林大学刘一秀的博士论文《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 研究》中,论述了其长篇小说中存在的传统与现代的纠结状态。而对于贾平凹的小说从 现代性反思角度做整体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将贾平凹小说放在现代性反思这一话 语体系之下进行解读和阐释,就是力图考察其创作过程与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内在联系, 通过将其不同阶段的重要作品置于现代性理论框架之下论述,以求探寻其与社会现代化 之间的的微妙同构关系,并由此深入发掘其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同时本文还思考了在 全球化时代,当代作家如何书写民族经验问题。尽管至今还未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当前 ? 王尧,《重评<废 都>兼论九十年代 知识分子》,当代 作家评论,2006 年 第 3 期 4 《 绪 论 的所有问题,“但是超越早已习惯的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分法,进而重新检讨中国 寻求现代性的历史条件和方式,将中国的问题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中考虑,却是迫切的理 论课题”。?同时,对于一个作家作品采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贾平凹的创作也存在不少的 问题和缺陷,这在论述过程中也会涉及到。 ? 汪晖著,《去政治化的政治-短 20 世纪的终结与 90 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年 5 月,第 97 页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社会现代性的“合法化”:80 年代乡土经验书写的特质 自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以来,整个八十年代, 现代化以乌托邦的美好想象激发起了在全国人民进行建设的热情。同时在文艺创作上, 提出了“文艺为现代化服务” 的方针。于是在主流话语的引导下,一种迎合当时社会 改革潮流的创作形式顺势而发,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改革文学”。贾平凹八十年代的重 要作品几乎都与这样的文学创作潮流密切相关,同当时大多数对改革抱着极大信心的作 家一样,贾平凹也对这场改革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 1.1 从田园牧歌到村庄落寞:社会现代性的“合法化”论证 《山地笔记》是贾平凹 1980 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 1978 年发表的 第一篇短篇小说《满月儿》。在这部小说集中,贾平凹描绘了一幅平静的乡村生活画面, 其间蕴含着一种趋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恬淡的审美趣味。其中虽也不乏对时代的描 摹速写,但更多的还是描写平和之中富于传统音韵的日常情趣。同一时期的“商州系列” 散文的创作,也大都呈现出一种恬静、和谐与圆满的审美情趣。此时的贾平凹对乡村充 满热爱之情,极力用笔去描绘与发掘乡村世界的美与真,竭力地展示着那古老历史演进 的缓慢节奏和充满和谐的稳固性。1983 年《鸡窝洼人家》、1984 年《正月?腊月》的发 表,情形却与此前的创作情趣大不相同。乡村不再是《山地笔记》里那种充满田园牧歌 情调的美,而是呈现出一副落后、未开化、愚昧、发展停滞的萧索景象。那些曾经被作 者描绘的充满劳动美的乡村世界的主人—农民,此时作者也对他们进行了批判。从他们 身上作者看到的不再是一种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淳朴的人性,而是与时代大潮格格不入、 被时代潮流远远甩在后面、成为时代前进的障碍,需要被“改造”的一群人。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作者对于同一类人物态度呈现的巨大反差,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环 境的转变。现代化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指导国家在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的建设。在经历了短 暂的“伤痕”之后,全国上下再次被一种充满乌托邦的美好想象激发出了极大的热情, 几乎同时都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期待。于是,寻求现代化的合法性成为了当时文学论证 的主题, 改革文学”也呼之欲出。 改革文学”是对改革合法性的一种“现代性”论证。 这在“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乔厂长上任记》中有着最好的表达。改革成为了实现“现 6 “ “ 第 1 章 社会现代性的“合法化”:80 年代乡土经验书写的特质 代化”乌托邦想象的最好手段,而一切与改革背道而驰的行为因素、心理结构等都是非 法的,不被认可的。并且,“现代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一方面是寻求富强以建立现 代民族国家的方式,另一方面则是以西方现代社会及其文化的价值为规范来批判自己的 社会和传统的过程。因此,中国现代性话语的最为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诉诸„中国/西方、 ? 潜藏着传统/现代、乡村/城市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鸡窝洼人家》、 腊月?正月》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鸡窝洼人家》里的回回、 腊 月?正月》里的韩玄子,他们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村里的传统权威的象征。而在人物设 置上,与他们形成对照的,则是两个通过经商,在新一轮改革中率先走上富裕之路的年 轻人—禾禾和王才。他们的致富过程,不断遭受着来自拥有传统思维意识的一方的强力 阻挠。这一点在《腊月?正月》里表现的最为突出。王才本是村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 人物,世代务农贫穷。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王才摸索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为了村 里率先富裕起来的人。然而,作为村中的文化权威,无论是出身还是经济情况,韩玄子 此前都在王才之前。随着王才通过经营食品厂越来越富裕的时候,韩玄子的生活却越来 越捉襟见肘。于是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权威的“面子”,让他没办法接受这种身份和地位 的转换: 从心底来说,王才这个人我是看不上眼的。他发了,那是他该发的;可没想到他一 下子倒成了人物了~我也不是说他有钱咱就眼红他;可这些人成了气候,想咱这样的人 ? 家倒不如他 了, 心理上的这种落差致使韩玄子在王才的致富之路上扮演着“拦路虎”的角色,然而, 一次次阻挠,不仅没有让王才受挫,反而让其越来越成功,倒是韩玄子的生活越来越不 如意。在这里,传统/现代的二元模式巧妙的通过落后/富裕这样极具经济色彩的模式而 表达出来。文学作为一种通过个体方式阐明对人生、世界、生命进程的基本看法的艺术 形式,本来应该关注的是改革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而在改革文学的表达中,诸 如贫/富这些与文学相距较远的话语模式本应是作为背景,而非是“主角”的因素,却反 ? ? 汪晖著,《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45 页 贾平凹著,《贾平凹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年 3 月,第 164 页 7 „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的语式来对中国问题进行分析?”。 这样,在“改革文学”中 《 《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客为主。同时,改革文学在改革的合法性论证过程中对农民的排挤与否定,忽略了文学 的人学意义在于它怀着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包容所有生命的共存这样的主旨。本来农民 是通过自我身份的肯定认同来达到主体性的确认,而改革文学却强迫农民认同一种“非 农”身份。如《鸡窝洼人家》结尾处禾禾说道: 就要寻出路哩。地就是那么几亩,人只会多,地只会少,人把力出尽了,地把产出 尽了,死守着像土坷垃要吃要喝,咱农民就永远比不过人家工人、干部。? 这里隐含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否定了乡村 存在的合法性以及对农民主体性地位,从而显示了城乡之间的不对等发展模式,这是现 代化设计方案的冷酷的一面。社会现代化并不以一种平等、同步的设计节奏向前推进, 而是在改革之中事先预设了一种城市/乡村的对立模式。城市是乡村不容置疑的未来,一 切不符合城市的发展模式,都要被否定。乡村的败相萌芽在此时就已开始悄然孕育。 同时在两个文本里存在一个相似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情节。为了论证的改革的“合法 化”,文本不仅仅通过贫富差距、身份地位转换等这些形式上显而易见的表现,而且借 助来自权威的声音,肯定了“非农”致富的途径的合理化。如《腊月?正月》里马书记 对王才说的那番话: 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 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事的。我还以 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来了~王才,我得谢谢你哩~? 领导的这番话不仅肯定了王才弃农从商的行为,同时深层的反映了当前所进行的改 革,首先是针对经济领域。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快速致富的手段都是值得肯定与 鼓励的。至此,文本一方面通过上述两种模式来寻求合法化的论证,一方面通过来自权 威的声音,最终完成了对社会现代性“合法化”的论证。然而这种在文学作品里直接搬 用非文学的话语,是否本身也在暗示改革内在的脆弱一面呢,表明这种“合法化”的论 证似乎必须寻求一种强有力的权威才能求得自身的合理存在,而这或许在其 1987 年出 版的长篇小说《浮躁》中得到一些启示。 ? ? 贾平凹著,《贾平 凹精选集》,北京 燕山出版社,2010 年 3 月,第 319 页 贾平凹著,《贾平 凹精选集》,北京 燕山出版社,2010 年 3 月,第 177 页 8 第 1 章 社会现代性的“合法化”:80 年代乡土经验书写的特质 1.2 从改革阵痛到乐观信念:社会现代性“合法化”的反思 如果说在八十年代中期贾平凹的对改革的思考停留在通过传统/现代、落后/先进这 样简单的二元模式来体现乡村/城市的鲜明差异,从而为改革寻求合法性论证,那么,到 了八十年代后期的长篇小说《浮躁》中,这种情形则变得复杂起来。在《浮躁》中,乡 村/城市的模式依旧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但此时的作者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二者在发 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来肯定现代化的合理存在。如果说《鸡窝洼人家》和《正月?腊 月》里表现得更多的是改革中的先锋人物,与来自守旧势力的一方在观念上的冲突和博 弈,更多的关注人物思想层面。那么在《浮躁》中,更多的表现则是人物复杂的精神世 界。同时,小说除了具有此前两篇小说中对改革的乐观与自信之外,同时还呈现了种种 社会弊端,一股隐隐的“阵痛”不时浮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然而这股阵痛所带来的并 非失望和不满情绪,而是在这样一种弊端百出的现实里人们依旧相信改革才是解决顽疾 的最好手段的信心,从而再次肯定了现代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在这样矛盾的现实中 为其合理性做看似乐观的论证,则恰恰是乡土经验与现代性之间悖论矛盾之外现。乡土 叙事在努力为现代性寻求合理性话语的同时,开始变得捉襟见肘,底气不足。 改革首先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心灵上的冲击,“《浮躁》所表现的意蕴,乃是一个充 满了种种生活裂变时代所必然产生的痛苦,那是一种急剧的现实变化带来的精神世界的 „浮躁?”。?而这种精神的浮躁是由于“主体精神的高扬与低层次的文明水平之间的强 烈矛盾”。?而这一矛盾很好的体现在小说的两个主人公金狗和雷大空身上。金狗代表的 是改革的“建设”者们,而雷大空代表的则是“激进”者们。金狗出生在两岔镇,但却 向往州城的生活。他退役归来后,想通过组织船运队达到致富的最终目的,他是镇上最 具有改革意识的人物,后来通过到州城当记者,希望通过借助权威话语为镇上的人们寻 求摆脱贫困、摆脱权力压制的途径。但金狗这个人物同时是具有一个悲壮感的英雄,他 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出于“利他”目的。他急切的渴望通过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一个 社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或者不可能完成的目的,然而他却矢志不渝,至始至终都对这样 一种毫无结果的“未来”而与各种阻力进行着肉搏。与金狗近乎“创世纪”的野心代表 一种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而与其截然相反的是,雷大空是个不折不扣的“激进”分子。 ? ? 周政保,《浮躁: 历史阵痛的悲哀与 信念》,小说评论, 1987 年第 8 期 贾平凹著,孙见喜 评《浮躁?评点本》,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赤贫出身加上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教育,让他有了藐视一切显存规则和秩序的“野性”, 一种未被规训的生命力强烈的在他身上运行着。雷大空的一切行为都是从“利己”出发, 他为了改变自身的底层身份,不惜卖假药,签订虚假合同,贿赂官员。这些不合法合理 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最“有效”的获取财富的方式。雷大空代表的是在改革下被极大 调动起来的物欲而完全失去理智的一类人,现代性的悖论再次彰显。 现代性在高扬主体、激活人的欲望、追求内心欲求的同时,主体的行动受到了限制。 主体和理性同为现代性的核心,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然 而,现代性在不断夸大主体的理性作用同时,却在理性之外建构了一个更严密的理性组 织从而使主体受到压制,自由变得虚妄与渺远。无论是金狗的“英雄梦”,还是雷大空 的“金钱梦”,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现实并没有以改革之初所描绘的那般美好的景象呈 现在大众面前。“高扬的主体”第一次遭到了来自现实的打击,“主体”在现代性之中的 地位第一次被动摇。同时始终胶着于现代性话语之上的乡土叙事第一次遭受了合法性的 质疑,人物的精神困境来自于所深信不疑的改革却未能带他走向所希冀的明天。但小说 的悖论就在于,其依旧表达出对改革的乐观信念,打击、动摇没有让小说主人公金狗走 向绝望与虚无,而是“抬头望天,万山若黛……它还要经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万里的路 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但这样一种显然不成 熟的乐观信念能够坚持多久呢,答案或许就可以在时隔六年之后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之 中找到。 ? 贾平凹著,《秦 腔》,安徽文艺出 版社, 10 第 2 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第 2 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 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经过了 1980 年代第一个改革十年相对平稳顺利的建设热潮之后,到了 1980 年代末 1990 年代初,社会在物价上涨,城乡差距扩大,物资供应紧张等负面经济危机的裹挟之 下进入了改革的第二个十年。面对这始料未及的“灾难性”后果,对于还沉浸在改革美 好的想象之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有些惊慌和不知所措。现实并没有以一种事先设想的乌托 邦美好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引发失望情绪,在第二个十年里将以 何种心态去迎接和面对呢,而随着新一轮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推行,国 家的现代化开始进入了高速旋转的轨道之上。但高速运转的经济快车似乎并未迅速抚平 此前的“改革之殇”,因为随着经济快车的向前行驶除了带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外, 也随之有更多的弊端浮出水面。面对这样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逃不掉失去“家园”的宿命。面对这样复杂多元的现代化进程, 贾平凹 1990 年代以后的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写作方式都发生了与此前不同的变化。如 果说八十年代的贾平凹是为现代化寻求合理化论证作为写作的主要意图,那么从九十年 代以来,贾平凹却将现代化合理性的质疑与反思作为贯穿其这一时期的始终,文化与知 识分子问题成为贯穿这一时期小说的主题。“80 年代的知识界把自己看成是文化英雄和 先知,九十年代的知识界则在努力地寻求新的适应方式,面对无孔不入的商业文化,他 们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当代的文化英雄和价值的塑造者”。?于是有了《废都》 以降对知识分子话语的结构与重构,一次作为反思现代性的独特切入点。然而,尽管这 一时期是贾平凹创作在数量上呈现出爆炸似的喷发,但是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叙事 模式和意象的重复使用等创作上的缺陷。同时思想深度上的开掘不力等也成为这一时期 小说创作的弊病。 《废都》的“横空出世”,犹如一记重磅深深的地砸在 1993 年的文坛上,此书后来 被禁,直到 2009 年的再次出版,对于《废都》的讨论至今远未停止。只是和出版之初 毁誉参半的沸腾之声相比,再版后的今天对于《废都》的评价多了一些客观和赞誉。而 ? 汪晖著,《死火重 温》,人民文学出 版社,2010 年 4 月,第 45 页 1 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这样一部很难找到合适切入点去评价的作品,其实在它出版之初就有人看到了它的 不同凡响。“《废都》所展示的内容与我们当今的时代距离贴得太近,而当今的批评家、 ? 都》是属于现在的,也是属于未来的”。?显然,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对于《废都》这样 一个文本,我们需要以一个更具包容更开阔的视野去解读它。在本文中,笔者将不会对 有关《废都》的各种争论进行再评判,而是将《废都》放在作家的作品之链上进行论述。 《废都》之所以可以纳入乡土经验的框架中来论述,是由于作品的题材虽是城市,但“废 都”所要传达的是即将消失的乡土文明。从乡土来到西京的庄之蝶是乡土文明的代表, 他的绝望与不反抗,表现的是乡土在面对现代化时的无奈与惶惑,他最后的生死不明, 寓指乡土文明无可逃遁的没落结局。这样,《废都》借助写城市来审视乡土的现代化命 运以及现代化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同时将对文化、主体的思考纳入其中,此后的《白夜》、 《土门》、《高老庄》、《怀念狼》也承续了《废都》之中的思考轨迹。 2.1 城乡关系的裂变与现代性反思:从贫富差距到身份焦虑 在上一章中,本文已经论述了贯穿在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城乡对立主线,“城市及 其所表征的文明体系自明的成为乡土文明现代化转化的理想状态和确定方向”。?但这里 有一个问题却极易被忽视和遮蔽,那就是现代化的设计方案隐含着的是对乡土的剥削与 压制。同时处于同一发展时态下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却呈现两种反差迥异的发展态势,这 很难不让人对现代化发展策略的不平等性产生疑问,而这种不平等正是通过城市的日益 扩大与富足而乡村的日益缩小与贫穷体现出来。城市化是每一个经历现代化过程的国家 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问题是,城市是否是一个比起乡村来更适合现代人居住空间呢, 作为提前进入现代化并且拥有文明体系的城市,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种 种失落和痛苦,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弊端和危机。而城市文明的这种现代化危机 使其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再作为一个正确的方向存在。于是,对城乡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对 其合理性的质疑成为贾平凹此时期创作的一个总体出发点,以此表明作家开始对当下的 现代化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同时,在前一阶段被遮蔽的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以及强大的 ? ? ? 陈骏涛,白烨,王 绯,《说不尽的< 废都>》,当代作 家评论,1993 年第 12 期 钟本康,《世界末:当今的读者很难从自身超越出来……这部小说也许是后人才能做出准确评价的”。“《废 生存的焦虑—<废 都>的主题意识》, 当代作家评论, 1993 年第 12 期 许志英,丁帆主编, 《中国新时期小说 主潮》,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2 年 9 月 1 2 第 2 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包容力和绵延性,也在悄悄的改写着现代化的内涵,同时提醒着人们对于乡村主体的忽 略与城乡间不平等发展关系引起重视,重新思考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设计方案。 从《浮躁》到《废都》,贾平凹对于城乡关系的思考经过了从渴望进入城市—厌恶、 逃离城市—回望乡土的游离与矛盾。城市以其不同于乡土的文明表征诱惑着人们走进其 中,但进来之后却发现,这里乱象丛生。小说一开头就显示出其神话般的魔幻景象,天 空同时出现四个太阳,一株花枝开出四色奇花,同时还伴随着各种社会的喧闹之声和怪 异景观。一边是古塔下发现佛骨舍利,一边是人们纷纷涌入气功房寻求养生之道,昔日 滋养街巷人间的双仁府水局如今变成了牛老太的“人间坟墓”,赵京五居住的昔日豪华 古宅已经变成外来进城人员的临时大杂院,重新修缮的清虚庵不再是佛光闪现的神灵之 地,而成为了男女幽会之所,重新新建的西京城墙和随之引发的旅游业尽显其弊端与疏 漏。101 长卖假药,用洗衣粉漂白馒头,放大烟壳子的面条生意,暴发户的附庸风雅, 文化名人的堕落与懦弱,一场笔墨官司所牵动的社会效应等等社会表层的世相尽收书 中。无怪乎有论者“如果这部小说可以留下来,展示二十世纪末的社会风貌以及文化状 态是其价值所在”。?现代化之中的崛起城市并没有使其成为一个自足自为的完善体系, 而是沉疴遍地,丑态百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始终 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每一个来到城市的人,为了最低的生存,都首先不得不 放下作为“人”的一面,外来的女性渴望通过依附男性来找到现实的立足点。于是,她 们不得不面对“身体丧失”的命运,外来的男性们则趋炎附势,为了一个个虚名而蝇营 狗苟,城市的人际关系是冷漠的,城市的文化是粗鄙与世俗化的,道德在这里丧失了维 系社会稳固的根基,一切价值的标准都被紧紧的束缚在名与利之上。而这就是“废”字 的具体涵义之所在,这是一座没有青春与活力的城市,遍地的荒凉与沧桑让其过早的呈 现出了本不该在这个时间呈现的面貌。作者带着具有鲜明传统文人的意识借助主人公庄 之蝶的眼打量着这座“百鬼狰狞”的城市,思考着现代化的出路。但显然作者没有给出 答案的能力,于是他只能借助那头看起来很像哲学家的牛发出微弱的回到乡村的声音。 尽管到了后来《土门》中,在面对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开发,乡村中的人们极力想要守住 最后的家园然而却终究无力回天,现代化就是以这样一种充满暴力与野蛮的方式的乡土 社会进行着最残酷的破坏与毁灭。它在无休止地缩小人类固有的生存家园的同时,却并 ? 陈骏涛,白烨,王 绯,《说不尽的< 废都>》,当代作 家评论,1993 年第 12 期 1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未随之建立起一个更适合现代人类栖息的居所,面对这样一种双重的毁灭,作家所能发 出的声音是多么的微弱~ 通过《废都》对社会全面“废”相的展示,已经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对城市的态度 转变与游离,不再像此前那般对城市充满向往,极力的想要挣脱农民的身份而成为城里 人。因为,此前单纯的乐观让作者忽略了,这里隐藏着的一个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问题, “别看庄之蝶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他并没有现代城市思维,还整个价的乡下人 意识”。?渴望进入城市与根深蒂固的“乡下人”意识之间的矛盾始终纠缠着从乡土进入 城市的人们,他们越是极力挣扎,就在这个怪圈里陷得越深,结局要么就如唐宛儿又回 到了来处,要么如柳月彻底成为城市人的附庸,要么如庄之蝶生死不明。于是,城乡之 间的关系就由此前单纯的从社会的差异而过渡到了对于生存的焦虑,“身份”注定成为 城乡之间始终无法摆脱的现代性隐忧。而这样一种身份上的焦虑,到了《白夜》作者以 一种更加极端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废都》的开头尽管充满神话与魔幻色彩,但至少还 是贴近人间,而《白夜》一开始却讲述了一个“再生人”的故事以及贯穿小说的目连戏 营造了一个阴阳界不分、现实与虚拟不分、人物身份不明的“白夜”,通过模糊人物的 真实身份来达到消解身份焦虑的危机,这显然是对这样一种焦虑的彰显与放大。小说主 人公夜郎人不人鬼不鬼,一会儿是戏里的各种“鬼像”,一会儿是和女知识分子、模特 女谈情说爱的“文化”人,他看似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种人物之间,但他始终无法摆脱 来自乡下的身份尴尬,而从来没有真正融入这个城市。他所爱的女人颜铭同样是来自乡 下,她为了融入这个城市不惜整容隐瞒出身,但最后,当身世被揭穿后,她不得不面临 离开的悲剧。因此,“再生人”那把游荡在人间的钥匙就成为了活动在城市里的乡下人 的“无根”隐喻,如同《废都》中的庄之蝶们,都是这个城市中无处安放灵魂的人。而 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到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高兴》里,主人公刘高兴通过捐出一 个肾给城里人,“城里的人和我共用着同一个肾”?而完成了自己是城里这样一种认同。 但此时的刘高兴已与 1990 年代的庄之蝶、夜郎等的身份焦虑发生了质的不同,前者已 经丧失了对精神的指认,而仅仅追求一种虚拟的身份认同,可见到了这个时候,作者对 于城乡关系的思考又与 1990 年发生了变化,这将在第三章中详细论述。 从对城市的渴望到对城市的厌恶与批判,以及从城乡社会层面裂变而生的对于身份 ? ? 贾平凹著,《废 都》,安徽文艺出 版社,2010 年 9 月 贾平凹著,《高 兴》,安徽文艺出 版社 2010 年 9 月 1 4 第 2 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的认同与焦虑,贾平凹对城乡关系的思考已经摆脱了 1980 年代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 而向着更加深度和复杂的层面开掘。而这种城乡之间的身份焦虑,是现代认同危机的一 种表层机制,它的内核则是主体的裂变与危机,而这将涉及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 2.2 从欲望到绝望:主体的裂变与反思 人成为主体是现代性的核心内容,“人,在马基亚维利的文艺复兴时代被发现,在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被解放出来,在培根和笛卡尔的 17 世纪,开始成为自然界的理 性主宰”。?“现代正是在人成为主宰意义上被称为现代的”。?于是,在现代性的话语体 系中,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推倒了神,成为了整个宇宙的主宰,而将人指认为主体,意 味着人之外的一切事物被当作是客体,是被改造、认识和支配的对象。1980 年代随着改 革话语的高涨,人成为了欲望的主体,此时的人充满自信的认为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改 变和创造历史。于是有了《浮躁》中金狗和雷大空赤手搏天下的的“英雄”情怀,他们 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现实。然而,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改革挫折的骤然而来,引 发了人们对自身的怀疑和信心的丧失,从而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于是,1993 年的贾 平凹准确地捕捉到了这样一种社会普遍情绪,这就是弥漫于《废都》中的作为历史的主 体对现实的无力感与在精神上的绝望。“他确实抓住了时代的潮流,九十年代初的问题 就是知识分子问题,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不仅无所事事,也处于失语的困扰中”。?八十 年代是知识分子狂欢的年代,随着主体的自我怀疑,作为自我主体代表的知识分子丧失 了话语权,面对日益分裂的权力集团,知识分子在现实中遭遇着来自心灵和外界的双重 困境。 《废都》中的庄之蝶本是西京城的文化名人,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 网络,企图通过依附他来寻求在城市立足的支点。然而,一场“桃色官司”却让庄之蝶 身败名裂,即使如庄之蝶这般拥有巨大名望的名人尚且不能摆脱来自更大的权力的压 制,何况那些在社会底层的生存线上挣扎的人们呢,而西京城中四大文化名人的其他三 位的命运更是凄惨,龚靖元的自杀,阮知非被人打瞎一只眼后患了假眼,画家汪希眠因 为卖画造假而遭到追缉。作者将西京城描述为充满文化风情的地域,四大名人占尽了书 ? 汪民安著,《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129 页 ? 汪民安著,《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129 页 ? 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 第 3 期 1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绘画、歌舞加上文学所有传统文化元素。然而,这只是作者企图通过利用颇具传统 意味的旧式文人道具,而为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设计一个重返历史主体位置的幻境,但 作者对这种设计本身都是充满绝望的。小说一开头四个太阳同时挂在天空而后又全部消 失,就预示了这种主体的失落是必然的无法挽回的。然而为人诟病的却是作者将知识分 子重返历史主体的支点放在了女人—性欲上,然而“性在《废都》中是一个转喻,庄之 蝶的自我确认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重返历史舞台的虚假满 足”。?而到了《白夜》中,知识分子已经由重返历史的绝望蜕变成了一种虚无和荒诞, “再生人”那把游荡在人间的钥匙象征着找不到归属的主体如同鬼魂般在城市中漫无目 的飘荡,虞白、夜郎这样的知识分子终日拨弄古旧的乐器同时在感情的暧昧与玩弄中打 发无聊的时光,而考古学家的意外死亡更是作者对知识分子之死的一种象征性表述。而 在《高老庄》中,子路的回乡再离乡表现出了在精神里唱的左右摇摆,它一方面讨厌城 市文化,而一方面又无法忍受乡村文化的落后,“从知识分子自身的一面看,主要问题 是对个人、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意义上的把握,也就是基本观念上的两手空空,自己没有 基本确信,因为没有基本确信,所以精神里才东倒西歪”。?自我主体经过了八十年代后 期社会改革低潮之后内部发生了裂变,由欲望走向了绝望,从而导致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危机。同时,在现代性之中,理性是与主体同样重要的一个维度,作为一个现代人,意 味着他同时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行为是和目的,合乎理性的。然而,主体对自我的怀 疑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命运的未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理性主体的存在的不 确定性。 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是理性主义整个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它是 ? 的理性行为,现代性不断构筑和加强了人作为理性主体的巨大意义,现代人文艺术也参 与了这一建构过程。新时期以来的现代化重新确立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新期待,此时建立 在功利和进步意义上的理性的人备受推崇。《浮躁》中的金狗就是典型代表,他对未来 有着明确的规划并且一步步的实施,而现实也呼应了他的计划。但是到了《废都》,人物 ? 陈晓明,《废墟上的狂欢节—评<废都>及其他》,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 ? 王尧,《重评j 兼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 3 期 ? 【德】马克斯?韦伯著,郑志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 11 月,第 65 页 16 由理性主义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演绎出来的”。 现代化本身便是人“控制自然与文化环境” 第 2 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的行为更多的是受非理性的支配,他们对现实没有明确的计划,似乎是被命运和历史推 着向前。如庄之蝶莫名且秒的陷入了官司之中,小说中充斥着神秘的意象,会说话的奶 牛、占卜、奇怪的天象、哀乐、拾破烂老头的童谣,《白夜》中“再生人”的钥匙、目 连戏,《高老庄》的白云汣、迷糊叔的妄言、石头的预言等等完全超出了理性的空间, 而呈现出非理性。而这些非理性的叙述正是对理性的一种反思和批判,马克斯?韦伯曾 将理性发展的后果比作是“铁笼”,理性在现代性过程中确实曾经起到过革命性的作用。 然而,理性的最终结果是将作为主体的人再次放在了束缚之中,自由被抑制,人被异化,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尚且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何谈改变历史。“随着支配自然的力量的 一步步增长,制度支配人的权力也在一步步地增长,这种荒谬的处境彻底揭示出理性社 会中的合理性已经不合时宜”。?理性使主体丧失了自由,主体的理性也遭到了质疑。 主体作为现代性的本质,通过将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指认为客体来达到自我确认的 目的。在人、神、自然的关系中,人逐渐成为了中心,“他们倾向于将满足感集中在个 人身上,使得他或者他的周遭人士成为纯工具性的;换句话说,他们扑向一种社会原子 主义的怀抱之。他们倾向将满足感仅仅看作是自我的,忽视或者弱化来自我们之外的要 求,不管这些要求是来自传统的、历史的、社会、自然还是上帝。换言之,他们培养了 一种人类中心论”。?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与 契约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现代社会消失殆尽。《废都》中每个人都为了个人的利 益凌驾于善与正义之上,个人的价值高于整体的价值,周敏为了在西京城获得名气而将 庄之蝶的私人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使得庄之蝶陷入了官司之中而身败名裂。庄之蝶通 过买盗版书、为 101 药厂卖的假药题字赚取利润,庄之蝶毫无禁忌的游走在各色女人之 中,仿佛整个西京城的女人都是庄之蝶一个人的,完全将道德和人伦不放在眼里。《废 都》将现代城市文明之中人的个人主义的丑恶与贪婪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如果说在《废都》中贾平凹思考的是主体的中心膨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危机, 那么到了《怀念狼》中,则重点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人不再敬畏自然,顺应自 然,而是开始宰制自然。人与狼的共存关系在人征服自然欲望的驱使下,使得狼群陷入 了几近灭绝的状态。然而,主体的狭隘化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人的生存并 ? 民出版社,2006 年 4 月,第 36 页 ? 【加】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本真性的伦理》,上海三联书店,2012 年 2 月,第 71 页 17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未在狼的数量的减少的同时而得到改善,反而是变得无所适从。在失去了狼的威胁后, 人失去了谋生的能力,身体上也开始出现变异,这当然是一种象征的手法将这种恶果极 端化。我们已经失去了先辈们曾经有过的与大地的接触,失去了与自我存在的自然接触, 而投到了与自然的无尽战斗之中,主体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然而,作为现代性的核 心,主体在现代性之中进行反思无疑陷入走不出自己的困境,而只能在另一种不同于现 代性的话语之中才能完成这样一种深刻的反思。然而,关键的还是现代性的自我转型, 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是否真的存在,在“后现代”理论家眼中,主体要么走向终结(如 德里达、福柯),要么做出妥协与让步,与客体在一种平等关系中对话(如哈贝马斯交 往理论),而无论哪一种,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辨认时代的话语与权威。 2.3 传统文化的失落与现代文明的幽暗 在上两部分中笔者论述了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身份的焦虑以及主体的失落现象,然 而,现代性的过程的深层机制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无论是身份的 焦虑还是主体的无处归依,说到底是现代性的断裂导致的精神危机,而这种现代性的断 裂即城市的不断扩大和乡村的不断缩小。如有论者说到“工业主义催生出来的现代大都 市,却颠倒了农业乡村的主宰地位,他们使乡村成为社会的边缘并且依附都市自身。都 市不仅成为权利和经济的中心,而且还在一步步地引导和吞噬乡村的生活方式,乡村反 过来成为了现代都市的一个象征性的乡愁之所”。?现代化的过程也即是乡村转化成城市 的过程,失去了家园的人们被迫来到城市,面对一个陌生的生活空间,他们无法摆脱固 有的在乡土社会上所形成的观念。同时,城市的现代文明有时他们所不熟悉的,于是, 他们处于一种“无根”恐惧与茫然之中。无论是《废都》中的庄之蝶、周敏,还是《白 夜》中的夜郎,他们都陷入了精神的无处安放的绝望境地。《废都》中的庄之蝶从乡村 来到城市,比周敏、夜郎幸运的是庄之蝶通过努力在城市获得了名望和地位,然而,一 场官司却让其身败名裂,面对来自自身之外的“莫须有”罪名,庄之蝶为何没有反抗而 是消极放任的态度,这本质上体现了两种社会形态观念上的冲突。乡村这样的共同体是 一个自然意志主导的礼俗社会,而都市则是一个理性意志主导的法理社会,在面对官司 问题时,庄之蝶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的手段而是人情,即寻求关系的手段来企图 化解矛盾。但是,现代社会不同于乡土的“熟人社会”,“在一个快速变动的社会,传统 ? 汪民安著,《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41 页 18 第 2 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但是虽然已经在城市生活十几年却还满脑子乡下人意识的庄之 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蝶在面对巨大的城市话语时显得无力而退缩。他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于是,小说 借助那头奶牛表达了庄之蝶对于城市的厌恶和渴望返回自然、回到乡土的愿望,“正是 人改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他们的种族退化”。?现代性的都市动荡,人被迫陷入了一种 无穷无尽的流动性之中,而这又必然带来了人情味的缺少和随随便便的交往,现代城市 摧毁了乡村固有的价值观念,却并未形成一种更完善的能够涵盖这一流动性过程的新秩 序。于是现代社会矛盾丛生,弊端横陈,“《废都》对城市文明批判由此上升到了文化的 ,?可见其在主题上的深刻性。 批判,由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上升到了生存困境的忧虑”。。 贾平凹有关乡村的小说都始终未离开商州的地域范围,商周已经不仅仅是地理意义 上的商州,经过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充满象征意味。这里是作家乡土经验的诞生之地和 安营之地,作家不厌其烦的描写这里的人和事,“探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在传统与 现代文明的冲突中经历着痛苦的心灵之旅和灵魂嬗变”。?现代性过程是两种文化碰撞与 融合的过程,而我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以西方为参照,势必表现为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冲突。而在这样一种冲突中,必然出现较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对较为弱势的非西 方文化—即传统文化的入侵和改造,这显然不是一次充满愉快的文化交流过程。从《废 都》开始贾平凹就在有意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深入思考。《废都》中以庄 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身上更多的是带有传统的旧式文人的特质,然而他们人生的失 败和凄惨的命运悲剧都在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必然被吞噬的命运。 如果说在《废都》中作者对于这样一种存在于知识分子身上的传统文化还抱着一种 欣赏和希望,毕竟四大名人曾经靠着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获得了名望和金钱,那么到了《白 夜》中,一种绝望的情绪弥漫小说的始终。虞白的琴、夜郎的陨除了用以寄托苦闷的心 情和打发无聊的时光之外,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这些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 器物在这里只是空洞的符号,而考古学家的意外死亡则象征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只会招来自身命运的悲剧而不会因此带来任何价值。到了《土门》,面对村子的被拆的 命运,村民们企图通过打造一个“世外桃源”来彰显其存在的独特价值,而免受被现代 化的结果。他们用来完成这样一种设想的事物包括古代的军王鼓乐阵、云林爷的中医等 ? ? ? ? 费孝通,《乡土中 国》,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10 月,第 64 页 贾平凹著,《废 都》,安徽文艺出 版社,2010 年 9 月 韦器闳,《废墟上 的挣扎与遁逃—评 贾平凹长篇小说< 废都>》,河池师 专学报,1994 年第 3 期 叶立文,《开启文 化寓言之门—评贾 平凹新作<高老 庄>》,小说评 论,1999 年第 1 期 1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文化,然而这些在村民眼中的稀释宝物早已在现代文明中丧失了实际的意义,它们 连同整个村子被认为是城市化进程的阻碍而需要被改造被摧毁。现代性就以这样一种充 满暴力的手段侵蚀着传统的空间,以一种单一性、普遍化的实际上是极端狭隘与偏激的 发展理念将所有事物纳入现代性的巨大话语之中,模式化成为了所有乡村走向城市的必 经之路。但在《土门》之中,作家的批判是双重的,它一方面看到了现代文明的混乱与 无序,一场足球比赛最终演变为群体性斗殴事件。另一方面,它也批判了乡村的落后与 僵化,他们试图保留传统中那些并不适应现代的事物,却并没有试图去将这些传统以一 种更将合理的方式去适应现代文明。而到了《高老庄》,对于文化问题的反思超越了前 述的几个文本,可以说《高老庄》中子路的回乡是接续了《废都》中庄之蝶厌恶城市而 渴望返乡的愿望,在这里,作者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之后倾向了传统。 如有论者指出“《高老庄》成为贾平凹几部长篇小说文化追寻的一个合题,即由商 州文化秦头楚尾的静态交汇和远山野情的圈外色彩所形成的文化和谐这样一个正题,到 乡村生态、农业文明和城市现代文明的冲突、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碰撞所形成的不协 调、颓丧这样一个反题,再到尝试着将现代文明和传统村社文明相互渗透植入这样一个 合题”。?作为生长在乡村的农裔作家,乡土世界的现代性展开对于他来说是生命基础的 变动。贾平凹是一位有着很深传统文化情结的作家,于是在现代性之中思考文化建构问 题时,贾平凹更多的转向传统文化之中去吸取养分,而这其中传统的宗教文化给与了更 多的关注。《废都》中的庄之蝶这个名字取自“庄周梦蝶,”这是一个颇具道家色彩的名 字。而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统一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牛这一象征形象表达了对城市的厌恶和对自然充满原始力的山野的向往。然而庄之 蝶最后的中风生死未卜表明了道家文化的局限与不足,作者转向了佛家。在《废都》中 多次写到各种寺庙,作者企图在混杂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找寻一片超然、平等的大虚境 界。然而,寺庙的乱象比之社会上的有过之无不及,作家的文化追寻又陷入了困惑之中。 到了《高老庄》中,用子路指代儒家文化,而小说中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的影响。西夏代 表的是不同于的儒家文化的特异文化,但在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高老庄村民的交往中却 并没有感到精神或者观念上的冲突,而是很快融入其中。这侧面表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 性,同时还有以蔡老黑为代表的侠客尚武精神,而这样一种文化与追求和谐的儒家文化 ? 肖云儒,《贾平凹 长篇系列中的<高 老庄>》,当代作 家评论,1999 年第 2 期 2 0 第 2 章 现代性的裂变和质疑:从《废都》看 90 年代后乡土经验书写的衍变 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也是蔡老黑在村中不受欢迎的原因。而苏红等则代表了现代社会的 商业文化,工厂与村民之间的强烈冲突表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根本性冲突,而最后的流 血事件则表明原本充满温情的儒家文化变成了丧失理智的暴力,其在解决与现代文明的 冲突时表现出了无力与落后。高老庄人的矮小象征着汉文化的退化,子路的最后出走表 明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对现代人的诱惑力,在现代社会它让位给了一种比它更强 大的文化。小说在追寻文化的过程中,设置了白云汣这样一个充满神秘的却无人能够到 达的地方,白云汣表明了人对于一种本真性的追求与向往。然而这种人的本真趋势可望 不可即的,汉文化失去了活力,人的原始品格无法得到,这又表露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 的绝望之感。但是小说结尾处,西夏的留下则又让这种绝望有了希望,西夏被高老庄中 的古旧石碑所吸引,她想借此寻找到文明的历史,而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希望。作者试图 通过传统宗教文化唤醒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失落的对于自然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敬畏感, 这本是很好的出发点,“传统是惯例,它内在的充满了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习惯而习惯 的空壳。总的来说,就是维系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性并连接了信任与惯例的社会 实践而言,传统提供了本性安全的基本方式”。?可见通过传统文化建构一个可供现代人 失落的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在现代性以科学和理性为实现其目的 现代社会,应重新和全面审视传统文化中,寻找其有利于现代型进程的合理成分,而不 是沉迷在古旧传统的神秘之中,在这一点上,贾平凹没有实现思想上的飞跃。 ? 【英】安东尼?吉 登斯著,田禾译, 《现代性的后 果》,译林出版社, 2011 年,第 92 页 2 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过去的二十年,改革经历了“乌托邦的幻灭”,隔着对现代化的热切期盼(《鸡窝洼 人家》《腊月?正月》),到由改革引起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和质疑(《废都》以来的作品) 的距离,到了新世纪,贾平凹的创作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批判与质疑是中国现代性 思想的最主要特征,而这与中国开始现代化历程的独特历史背景相关。西方列强的入侵 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之下,中国 的有识之士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种种弊端的同时,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因此,中国 的现代性呈现出了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倾向。而这种反现代性特征在当代最具代 表性的事件,是从 1960 年代后期开始的“文革”运动。贾平凹的《古炉》就是首次跳 开社会改革而回到对那段历史的反思与追忆当中。 而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同的是,当前的社会改革最明显的特征是市场化,将一切 经济与文化纳入到市场化的体制当中,从而努力实现与全球化的接轨。因而,八十年代 年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没有了此前的反现代性特征。随着现代化进程 的加快,改革的深入,由此而生的种种弊端引发了知识界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如果 说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对于现代化的态度是有关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一方面渴望国 家民主富强,另一方面通过西方的文化批判本国的文化传统,这个阶段贾平凹的小说就 是对其的一种积极的回应。那么到了新世纪,尤其是《秦腔》的问世,此前的二元思想 模式被打破。城乡的不平等、社会秩序的混乱、主体身份的丧失、精神家园的凋敝等等 与先前现代化预设的前景南辕北辙。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客观分析现代化设计的弊端(如 权力的惩罚机制)与存在的种种危机,成为这个时期其小说创作的主题。而随着创作意 识的转变,小说的审美取向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 19 世纪前半期的某个时刻,在作为 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文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文学作为不同于一般社会意识的审美意识形态,反思社会与表现人类存在困境是贯穿现 代小说的主题。本章将贾平凹新世纪以来几部重要长篇放在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 理论框架之下进行解读。 ? 陈思和,杨剑龙等,《秦腔:一曲挽歌,一段情深—上海<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当代作家评 论,2005 年第 5 期 22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第 3 章 3.1《秦腔》:“乡土经验”书写的转变与审美现代性反思 2005 年《秦腔》一经出版,在北京和上海召开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文学研讨会,文学 界和评论界的诸多学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阐释和解读,其中一致看到了小说叙事方式上 的变化。陈晓明在北京研讨会上的发言指出,这部作品预示着“乡土叙事的终结”,郜 元宝则在上海的研讨会说到“在中国传统中,„乡土?是永远也写不完的,现实中的乡 土是不会灭亡的,一代一代人传承着它的精神内核,农村在经济和其他方面都在发生着 变化,而这一切,与此前作者所把握的乡土是不同的”。?评论界人士敏锐的捕捉到了贾 平凹新作的显著变化。的确,《秦腔》作为贾平凹新世纪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有着与此 前长篇所不同的特质。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日常经验的细节如洪流般涌来,小说没有了 此前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情节,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人物,叙述者由此前的知识分子变成 了一个疯子,疯言疯语代替了具有理性和逻辑的叙述话语。同时,乡土经验也不再以读 者已经熟悉的面貌呈现,而是更加碎片化,陌生化。大量陌生的日常经验首先考验着读 者的阅读心理。何以作者此时的乡土经验以这样不同以往的美学形式呈现出来呢,在小 说的后记中,作者写到: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是为了忘却的记忆。对于已经离开乡 村在城市生活了快二十年的作家来说,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在这二十多年里,在现 代化的快速冲击下,乡土也在发生着深刻而快速的变化,模糊的记忆加上陌生的乡土景 象,作者已然无法完成对当下乡土经验的完整而宏大的叙事。 从八十年代改革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迅速脱贫致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乡土中国经历着种种深刻地裂变。首先是农村土地的不断丧失。“从基层上看去,中国 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是他 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家园。土地的减少,意味着经济来源有可能面临着枯竭,家园可能沦 丧。从而使农村生活陷入贫困。小说里的清风街就是典型的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丧失 土地的乡土中国的缩影。国道的修建,“退耕还林”的政策、鱼塘、农贸市场、砖厂等 非农产业的兴起,侧面反映了农业萎缩的现状。土地的减少,使得农民无法从土地上解 决吃喝问题,如何解决土地现代化问题成为了困扰乡土的一个难题。小说中村干部君亭 提议建农贸市场时,书记秦安就说出了反对的理由:农民只有土地,也只会在土地上扒 ? 陈思和,杨剑龙等,《秦腔:一曲挽歌,一段情深—上海<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当代作家评 论,2005 第 5 期 ?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页 2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吃喝,而清风街人多地少,不解决土地就没辙。这几年盖房用地多,312 国道又占了咱 那么多地,如果办市场,不但解决不了土地问题,而再占去那几十亩……那几十亩可都 是好地……?农贸市场建成后,的确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商业繁荣景象,附近的村镇都集 中到这里进行货物交易。但不久各种问题就出现了,市场建成后,为了争摊位发生过许 多争执和吵闹。最重要的是,农贸市场的建立,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吃喝问题,反而拉大 了贫富差距,引发了新一轮的贫穷与矛盾。农民生活的日益贫穷,加上村委的债务危机, 最终经由税费征收引发了“年终风波”。其次,乡土在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了种种败相。 为了真实地呈现乡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败相,小说设置了一个疯子作为叙述人,疯 子是无法完整清楚地描述所见所闻,而是混乱的事件堆砌,打架,流血,争吵,眼泪, 犯罪等等带有暴力性质的元素充斥其间。乡土不再是充满温情的家园,而是充满仇恨、 冷漠的废墟。乡土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是一个不断被剥夺,而很少新的建立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总路线也是以农村为中心展开 的。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历了边缘化的过程,土地减少,农业遭到破坏, 农民生活贫困,大量劳动力的流失,留下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清风街有个习俗是下葬 时需要街上的青壮年抬棺材,小说结尾处,夏天智死后街上都找不来可以抬棺材的人, 可见,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之严峻。 现代化进程改变的不仅是乡土的表层,其深层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地裂变。裂变之 一是乡土权力的转移。清风街经历以夏天义为首的老一代农村干部和以夏君亭为首的新 一代年轻的领导群体,新老领导群体以不同方式推进农村的历史。以夏天义为代表的老 一代农民以土地为根本,遵循的是完全农业化的生产模式,这其中典型的事件就是淤七 里沟。夏天义将七里沟当作其毕生事业,他以愚公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扩大土地 的劳动。夏天义反对一切破坏土地的行为,他在任期间,曾经组织村民,阻止公路队进 村修路,他看不起年轻一代人的所作所为,一生都固执地坚守他农民的本色。这也使得 他在清风街始终有被人尊敬地威信。而作为新一代领导的夏君亭,则完全采用的是市场 化的办法。在他看来,清风街再想从土地上扒吃喝的历史已然过去,而要尽快跟上时代, 采用一种既经济又快速的致富之路,扩大农村的再生产。在他看来,建立农贸市场就是 最佳途径。尽管农贸市场的建立,引发了种种未曾预料的社会乱象,拉大了贫富差距, ? 贾平凹著,《秦 腔》,安徽文艺出 版社,2010 年 9 月,第 80 页 2 4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第 3 章 但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对其加以指责,而是塑造了一个勇于开拓,始终干劲十足、为民谋 福利的村官形象。他努力为乡村致富寻求出路,在旱季找水,为清风街通电。但其在工 作上有媚上、压下的做法,因收税引发了“年终风波”等等,也让人不无疑惑。夏天义 最后因滑坡葬身七里沟,预示着乡土过去的终极,而君亭积极以新方式努力开启乡土的 新未来,却也带来了种种问题,乡土的未来到底会是怎样,作者显然也是充满了疑惑与 疑虑。 深层机制裂变之二是乡土文化的枯萎与终结。土地是乡土中一切事物的来源,土地 的的松动,意味着附着其上的一切相关事物都要受到威胁,这其中就包括产生于乡土之 中的伦理观念和精神观念,还有乡土文化。小说中,秦腔是乡土文化的符号,它是作品 中唯一能够将每个人物串联起来的事物。秦腔的生命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自然 的就像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关乎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们随时都会哼唱一段,表达 此刻的心情或者纪念生活中某一个重要的时刻。秦腔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同时是 生命符号,精神的寄托。夏天智、白雪、夏中星做为秦腔的拥护者代表,夏天智一辈子 热爱秦腔,画马勺是其一生的爱好,白雪、夏中星是年轻的一代,但他们同样热爱秦腔。 夏中星为振兴秦腔奔走呼号,白雪坚持秦腔的演艺事业。然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流 行文化的悄然兴起,对秦腔形成了极大地威胁。清风街几次秦腔演出,都以混乱收场。 夏雨酒楼开张,一边是秦腔表演的嬉笑怒骂,一边是流行歌曲的众人欢呼,秦腔在现代 化过程中无力抵挡强势文化的来袭。夏天智的离去,中星剧团的解散,白雪生出畸形儿, 似乎都在暗示着秦腔的穷途末路。乡土文化的枯萎与衰落已成定局,“文化即对完美的 追寻。它的动力并非只是追求纯粹的科学知识的热情,而是行善的道德热情和社会热情” ?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同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灵魂, 必将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乡土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和困境,与精神和文化的萎 缩不无关系。旧的秩序被破坏,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秩序和价值体系却并未随之建立起来, 乡土的“空心化”,文化的“荒漠化”,令人对乡土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了焦虑。作家不是 社会学家,他给不出解决的方案,但如果能引起对社会的反思,这是一部好作品具备的 潜质。 如果说《秦腔》宣告着乡土虚构叙事的终结,那么《高兴》则讲述着《秦腔》之后 ? 【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生活?读书?新 质三联书店,2012 年 7 月,第 8 页 2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故事——离开乡土,走进城市。这部小说没有秦腔的迷茫与辛酸,没有秦腔那么厚重 与凝滞,而是在充满轻快与喜悦的氛围中,讲述着小人物在城市的“镜像”中不断穿梭 与忙碌。作者有意将背井离乡、失去家园的一群流亡者们的命运与遭际写的不那么过于 凝重,他们不是《活着》里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福贵,不是《高老庄》中想回故乡无家 可回后又逃离故乡的子路,小说主人公刘高兴被作者塑造成一个对生活始终抱着乐观态 度的“傻根”形象。笔者曾在第二章中谈到《废都》、 白夜》之中存在的身份焦虑问题,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找不到家园感,身体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主人公们无法认同城市, 却又不能回到乡土,他们在一种无根状态中忍受着身份焦虑感。而刘高兴不同,他有着 明确的目标:来到城市,成为一名城市人,对于故乡,刘高兴给予了肯定的拒绝,对于 城市,又给予了肯定的认同。他改名刘高兴,是为了说明他高兴来到城市,生活在城市, 不管身边的人如五富如何诉说对城市生活的不满,都不能动摇他在这里求生的愿望。刘 高兴对于城市生活有着自觉的认同,任何挫折都没有使他产生自卑感,并且试图完成对 于自我主体的建构。刘高兴这种乐观的自我认同并没有得到城市的认可,而是以一副冷 冰冰的面孔示人,饭店的老板说着农村人来到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脏乱和秩序失衡, 他们没有对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们产生一丝的同情与认可。而刘高兴对于城市的认同, 也是被城市富裕的外表所诱惑,但对于城市的现代文明的深层却没有多少认识,他对于 城市的认同首先来自于他认为自己和城里人共用一个肾,然而富商韦达换的是肝而不是 肾,第一次打击了刘高兴的城市梦。其次,与妓女孟夷纯的恋爱因性无能宣告失败,隐 喻了城市对刘高兴的拒绝,最后,五富的死彻底击溃了刘高兴在城市生活的念头。我自 己人做自己是城里人,但我的梦里,梦着的为什么还依然走在清风镇的田埂上,,无论 刘高兴在心里是多么渴望成为城里人,骨子里他对乡村身份是永远没办法改变的。他对 于城市的认同并不是生长在城市文明,而是来自传统文化中“往前推,城市的几代人都 是农民”以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等思想。 作为紧随《秦腔》之后的另一部思考乡土现代性命运的作品,《高兴》和其一道让 我们看到了新世纪以来乡土现代性裂变的两幅景象,《秦腔》的意义在于描绘了乡土文 化根基动摇后人们精神的匮乏导致的乡土社会的凋敝,而《高兴》则表现了农民来到城 市后的悲惨遭遇与自我主体的建构过程。刘高兴的文化意义在于“刘高兴追求不是一种 26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第 3 章 乡土与城 个体的解放,而是一种群体的解放,是当代底层文学具有了新的思想高度”。? 市始终处在现代性的两极,乡土的命运好坏将是城市的未来的品质重要因素。乡土社会 又将何去何从,无论是《秦腔》还是《高兴》,都隐喻一种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批 判与质疑。文学上的乡土叙事宣告着终结,但是现实的乡土却还在现代化过程中艰难地 探索出路。令人欣慰的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而这连续十年将一号文件直指农村问题, 是否意味着在改革过程中,对于乡土现代化问题的重新思考与反思呢,这些问题作家给 不出答案,贾平凹在完成了终结乡土想象之后,在《古炉》中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改革之 前的现代性过程,去找寻被遮蔽的乡土记忆。 3.2 《古炉》:“文革”叙事与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秦腔》在事无巨细的展现了乡土在现代化过程的种种败相的后,宣告着乡土宏大 叙事的终结。《高兴》在展现了离开乡土走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的种种现状后,对这群 失去家园、但却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的人们产生了疑虑和担忧。上述两部作品是在市场化 的改革背景之下,对现代性过程的反思,这种以市场化为手段的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对全球化即西方现代化的认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发展经济,从而迅速步入现 代化阶段。就在新时期改革以前,存在着一种完全不同与当下的现代化之路,它出现在 “文革”时期。汪晖在一篇相关文章中指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一种现代化 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对欧洲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但是,这个批判不是 对现代化本身的批判,恰恰相反,它是基于革命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立场而产生的 对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形式或阶段的批判。因此,从价值观和历史观层面看,毛泽东的 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理论”。?《古炉》的背景就设定在“文 革”这段时期内,试图通过个人记忆还原民族的记忆,深刻反思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 们为实现现代化所进行的种种行动。在小说后记中作者写到,“文革”刚刚过去三十几 年,能够记得的人已经不多了,“„文革?对于国家对于时代是一个大事件,对于文学, 却是一团混沌的令人迷惘又迷醉的东西”,?作为曾经的参与者与经历者,作者产生了将 ? 吴义勤,张丽军,“他者”的浮沉:论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西安建筑大学学报,2008 年第 9 期 ? 汪晖著,《去政治化的政治-短 20 世纪的终结与 90 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年 5 月,第 64 页 ? 贾平凹著,《古炉?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年 12 月,第 474 页 27 《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写出来的欲望,“这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在这部小说中,对于现代性的历史反思,是通过这样几个关键人物来完成的。首先 是霸槽。霸槽是小说中为数不多成长型人物,他的性格随着“革命”的爆发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霸槽是村里的文化人,在狗尿苔眼中,“霸槽是村里最俊朗的男人,个头高大, 皮肤又白,静静地坐在那里,比洛镇老师还像老师,但他一走动一说话,却有一股子霸 气劲把人逼住”。?他在村里自命不凡,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自己在村公路旁盖房子 补胎。村里人对他的指责和不公,形成了他对现实的愤怒与不满。“文革”的到来,给 了他在村里出人头地机会,他迅速组织了榔头队。在革命之初,霸槽身上还有股正义感, 他查村里的账目,揭露支书们贪污的事实,并将其关在牛棚里。他也是村里唯一平等看 待狗尿苔的人。然而,随着革命的发展,他身上的凶狠、残暴等等人性中恶的一面得到 了放大。他引起了村中的武斗,使得多人丧命,最终自己也丧命。霸槽这个人物充分体 现了“文革”的反现代性一面,社会主义的革命最终将矛头指向了自身,以消灭阶级差 别为目的革自身的命,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克服体制的腐败。然而,革命非但没有 解决此前的腐败,而是引发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并激起了乡土之中存在已久的宗派仇 恨。其次是善人。如果说霸槽这个人物的设置是为了展现“文革”是如何发生及其对于 普通人的影响,那么,善人这个人物的设置,则具有一种象征性意味。善人是指向精神 维度的,善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说病,作者借善人之口反思文革,反思文革之所以 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性后果的原因。善人说的心灵疾病,精神疾病,他的话都是来自 传统的但已被现代社会所抛弃的伦理观念。譬如,善人说道: 社会就凭一个孝道作基本哩,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惜元气, 医药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一个人孝顺他的老人,他并没有孝顺别人的老人,但 别人却敬重他;一个人给他的老人恶声败气,他并没恶声败气的给别的老人,但别人却 唾弃他。伦常中人,互爱互敬,各尽其道,全是属于自动的,简单地说,道是尽的,不 是要的。? 善人在此借传统的伦理观念审视现代性的恶果,而这在一个人性恶集中爆发的年代 ? ? ? 贾平凹著,《古 炉?后记》,人民文 学出版社,2011 年 12 月,第 476 页 贾平凹著,《古 炉》,人民文学出 版社,2011 年 12 月,第 20 页 贾平凹著,《古 炉》,人民文学出 版社,2011 年 12 月,第 435 页 2 8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第 3 章 里,必将处于弱势。善人最后与古炉村的白皮松同归于尽,成为了古炉村的有一个悲剧 人物。霸槽的“革命”、宗派间的权力争斗、村民与支书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的分歧 与斗争,这场革命发端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必然是现代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在作者看 来,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和建立的根本,是找回被抛弃的乡村伦理精神资源。但是善人的 失败,让人对此产生疑虑:乡村伦理是否能担当起拯救中国现代危机的重任呢, 《秦腔》的问世曾被认为他将终结乡土的写作,但是,四年后《古炉》的出版,打 破了这一预测,贾平凹从未放弃他对乡土的思考与关注,他将现代性的反思熔铸在乡土 经验之中的写作之路从未改变过。只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 前迈进时,乡土的沉没速度也在加快,乡土伦理秩序以及文化经历着快速的瓦解与蜕变。 对于这样一种现实过程,对于作家贾平凹来的写作来说充满了挑战,如何能在全球化时 代使得乡土叙事具有不被驯服的力量,只有回到乡土本身才能找到答案,在小说中,作 者一遍遍的描绘古炉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远离现代化的喧闹, 在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之中,乡村社会保持着自身的稳固与秩序。小说中,即使 在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人们心中还是有个秩序存在,日常生活仍旧是一个坚实而稳固 的存在,“乡村仍然是一个顽强的文化空间,隐含了自身的习俗、传统、价值观念以及 行为逻辑”。?通过对乡村有不被革命驯服的力量的呈现,贾平凹是为了引出在现代性历 史中是否要重新估量这一文化空间的价值的思考。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是时间观,一种直 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意识,但是在《古炉》中,作者却用四季作为编排历史的方法, 这首先是一种反现代的时间观,同时也是一种反现代的叙事。形式上的反现代与主题上 的反现代性反思不谋而合,从而完成了对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现代性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未形成了其生活的形 态……在内涵方面,他们正在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整部小说读完之后让人有一种怀旧感,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有关个人的一段遥远回忆,而 是在经历了现代化对乡土侵蚀家园的沉沦之后,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家园感,一种经历破 碎后的圆满。就在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势力冲击和破坏着一切事物的时候,在贾平凹的 作品中却惊讶的发现,民间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而消失,反而保留了自己的 世界,而且充满生命力。 ? ? 南帆,《剩余的 细节》,当代作 家评论,2011 年 第 5 期 【英】安东尼?吉 登斯著,田禾译, 《现代性的后 果》,译林出版社, 2011 年,第 4 页 2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是,贾平凹对于现代性的历史反思,还是仅仅停留在在乡土表层之上,缺少对这 一内容作现代性的转换。小说中的狗尿苔有着能与自然对话的特异功能,而这正是天人 合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化身。自现代社会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早已将这种具有童 话般神秘色彩的情怀抛弃。小说中的善人耐心的给人说病,这是一种大智慧,而这种智 慧在现代社会却消失的无影无踪。贾平凹只看到了这些传统价值的消失,却并未找到如 何让其在现代化过程中扬其所长,但这似乎又不是某一部作品所能给出答案的。在现代 性历史进程之中,文学现代性究竟何为,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系统,在其内部存在 着两种对立的现代性,即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通过理性完成对社会的 建造同时使人异化,而审美现代性对这一过程不断进行着反思,思考如何在其中形成“完 整的人”,而“文学的现代性却包含着两者:审美现代性是文学现代性的审美内核,是 文学想象空间建构的理念,而社会现代性是文学永远保持其现代意识的外在条件,它是 指向未来的”。?贾平凹努力将两种现代性融汇在作品之中,这一次,他依然在乡土中思 考着有关现代的问题。 3.3《带灯》:乡土经验的“规训”与“惩罚” 贾平凹三十多年来的创作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史的记录,贾平凹写作上的 困境,也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困境。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写作呈现出复杂的面 貌,《秦腔》记叙了乡土文化解构后的一曲挽歌,《高兴》将写作触角伸向了城中村的打 工农民,而《古炉》则通过对现代性暴力的书写,重新审视现代性历史进程之中乡土精 神的价值。新世纪以来,在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的今天,贾平凹却更加固执地叙述中 国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在全球化时代写作中保存了一份地方性。在《带灯》的后记中 作者写到, 正视和解决哪些问题是我们通往人类最先进方面的障碍,比如民族性情上, 文化上,体制上,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上,怎样不再卑怯和暴戾,怎样才真正的公 平与富裕,只有这样做了,这就是我们提供的中国经验,这就是对人类和世界文学所做 的贡献”。?在人类日益进入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充满地方性的经验才是思考全球化问 题的宝贵经验。新世纪以来,贾平凹一遍遍的做着这样的努力,他努力摆脱当代写作的 困境,尽管这样的困境并不是他一己之力所能扭转的。《带灯》以不同于《秦腔》、《古 ? ? 胡鹏林著,《文学 现代性》,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39 页 贾平凹著,《带 灯》,人民文学出 版社,2013 年 1 月,第 360 页 3 0 “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第 3 章 炉》那种密实的日常化书写的另一种写作形式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贾平凹创作的功力。 从《古炉》开始,贾平凹的创作似乎就进入了一种相当自由的境界,能将那么厚重的历 史处理的如此轻盈与深刻。到了《带灯》,被写实淹没已久的浪漫抒情重归文本。同样 是要表现乡土的暴力,但在暴力之外,却融进了正面的浪漫因子,使得贾平凹的又一次 完成了自我创作的突破。 《带灯》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带着小资情调的女乡镇基层干部,在镇政府将工作 重点转移到寻求经济增长与维护乡镇稳定背景之下,一方面配合领导完成工作目标,一 方面还要试图去维护村民的合理利益受到保护。现实与性情的冲突,使得带灯这个人物 有了先天的分裂异质,身体与精神的分裂。在现实中,她要处理来自权力与底层人民的 双重矛盾压力,在精神上,她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从她给元天亮的 26 封信中能够看 出她精神世界的丰富。通过这种精神分裂的异质性性格的塑造,作者试图达到对现实的 批判与道德自救的叙事目的,然而,这样的叙事显然并不具有说服力。带灯本身是一个 身在体制之内的人,她行动的首要目的是要完成体制内权力交给她的任务,其次才是如 何在既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给农民办些事实。她是以一种俯视的眼光去看待被体制压制 下的农民的生存现状,带灯本身对体制是认同的,她尽管看不惯综治办一些领导的做法, 但她表现出的不满并不是对体制本身有了自己的洞见,而是不能认同一些人的做法。但 对于像元天亮这种处在更高一层的人却有着偶像崇拜般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于是他才成 为她诉说心事的对象。她与元天亮之间或者说她同权力之间缺少一种现代性的平等对 话,在她所眷顾的权力之中,缺少应有的批判与反思。而对于那些体制之外的农民来说, 带灯关心的是那些不被列入综治办重点整治的上访户,而一旦他们成为了具有维权意识 的上访户时,他们就成为了带灯的对立面,成为了体制的对立面。于是,我们看到,带 灯每天就是在卑污的现实生活中奔走,她无力改变,但却又心怀一份浪漫情怀,她身上 的异质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的写照呢, 现代经济以利益的诱惑,打破了古老乡村的宁静与秩序,高速公路修进了樱镇,退 耕还林、大工厂的进驻,这一切引发了乡土社会内部的分裂,传统伦理秩序迅速崩溃, 道德的力量失效,而法制秩序尚不具备,村民只能在乡土被动现代化的进程中,默默忍 受着一起的不公正。于是他们想到了上访这样一条能够维护自身利益的不是办法的办 法,于是,发展与维稳又成为了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新问题,综治办的设立就是现代权 3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维护其自身统治目的与规训民意的手段。在反思现代性对人的异化与控制问题上,而 福柯则跳过韦伯的理性,抓住了权力,“在社会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边缘,在角落, 权力在调动,在出没,发挥其特长,设计其诡计”。?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对人的惩罚 不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灵魂的规训与改造, 是要生产出有用而驯服的现代个体”。?带 灯就是这样一个被现代权力驯服的个体,她同样在完成对上访村民的规训。樱镇的村民 们生活在一个快速的消费时代里,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他们似乎并没有多少可以选 择的余地,今日看似宁静的家园,明日可能就会面临着被现代化的命运。这是一个日益 阶层化的社会,“当代城市是反向的种族隔离之所,有能力者纷纷逃离那些肮脏污浊之 地,而没有能力者只有固守那些污秽之所”。?现代性以一种冷冰冰的面孔拒绝着一切它 的反对者,樱镇的村民是现代性之下的受害者,他们失去了家园,同时失去了精神的庇 护,他们找不到摆脱不公待遇的途径,而唯一的上访之路又被权力压制着。而带灯不过 是一个托着微弱之光的萤火虫,她只能带来微弱的光,却不能去走黑暗。如同《废都》 以来所有表现时代难题的文本一样,这部作品不自觉的滑入了现象的堆砌,在深层次上 “缺少主题精神的建构与思想的探究,缺乏对现实社会与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把握,缺乏 坚实的思想内涵”。? 在《秦腔》中我们看到了现代消费文化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乡土上的人们失去 了精神的家园。于是有了《高兴》中刘高兴们努力通过自觉认同城市文明来找到丢失的 归属感,然而城市却并不接纳他们。于是才有了《古炉》中对稳固的乡村秩序的描写, 即使乡村在暴力的进攻下沦为废墟,依然有善人、婆、狗尿苔这样的具有传统价值的精 神符号的存在。而对乡土社会的不公与暴力的现状的书写,以及带灯这样一位具有正面 意义的任务的塑造,是《带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它触及了当下中国经验中最棘手 最深的痛处。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创作无论是对乡土经验的书写,还是新世纪以来更具中 国经验的乡土思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一次次探索着突破写作困境的尝试,在直击 当代乡土难题中反思现代性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是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 ? 汪民安著,《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94 页 ? 汪民安著,《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100 页 ?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国良,徐建华译,《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2 月,第 83 页 ? 陆克寒,《带灯:现象界叙事与精神的梦游—兼论当下中国文学价值理念的缺位》,扬子江评 论,2013 年第 4 期 32 “ 审美现代性反思:新世纪以来乡土经验书写的新质 第 3 章 是得失并存,贾平凹也不例外,他的创作在呈现出对现代性反思的同时,自身始终处在 现代性的审美伦理困境之中,笔者将在结语中简要梳理一下贾平凹创作的启示与困境。 3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语 现代性是一个巨大而漫长的工程,它缓慢的将人类带向了远离上帝的此岸,从此, 人类孤独地在这个荒芜的世界上漫无目的拥挤。现代性对于当下中国无疑具有不可动摇 的意义,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带来的不幸与恶果,以文学审美现代性反思社会现代性, 同时对其产生制约与解构,是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指向,忽略了当下的现代性问题, 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一份宝贵的创作资源。贾平凹紧紧抓住了这样的资源,并且不断的挖 掘与反复思考。这种自觉的现代意识使贾平凹的小说创作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不忘冷 静的反思与批判,对现代性的反思是其小说的一个重要面向。这也成就了贾平凹小说叙 事伦理上的丰富性,“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现实,还关注生存的境遇、死亡和神秘的体 验,自然和生存的状况,人性的细微变化等命题”。?在谢有顺看来,贾平凹是当代少有 的具有整体文学观的作家,能够从多维度打量世界和人性。 不过,这样的一种写作追求也使贾平凹的小说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与矛盾,致 使他的小说在内涵上呈现出模糊性、多义性。他的作品对于乡土文化呈现出留恋与批判 的双重情感,而对于现代文明,则在排斥之外还有着一份认同。贾平凹小说中随处可见 诸多民间文化事物,诸如埙、古琴、目连戏、剪纸、秦腔、卜卦、巫术等等。在贾平凹 看来,这些带有神秘与远古风貌的事物是乡土文化的象征,而其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 就是要在乡土文化日益式微的当下重新完成对其建构。然而,在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 这种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建构何以可能、意义何在,这是每一位现代作家必须追问的一个 精神命题。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陌生,在于祛魅。上帝死了,人类最高 的精神审判缺位,从此人类在精神的虚无中盲目前行。在这样一个祛魅的世界中,“小 说呢喃叙事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过去教堂里呢喃祈祷的时间与空间”。?照亮人类前行的 路,替代上帝抚慰人类在世间的种种苦难与不幸,成为了小说存在的理由。小说要有现 代意识,就是在荒芜的现实之外为人类构建一个可以自由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如果作 家只顾自己喋喋不休,抱怨自己的种种不幸与不确定,而将绝望与虚无再次抛向读者, 作家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写作意义。贾平凹对乡土文化的眷念与书写,使其在获得 ? ? 谢有顺,《贾平 凹<秦腔>与文 学整体观》,《书 城》,2007 年 7 月 【捷克】米兰?昆 德拉著,董强译, 《小说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年 1 月,第 6 页 3 4 结 语 一份珍贵精神资源的同时,也使其小说中充斥了太多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感抒发,较少理 性的思考与建构,较少希望的给予,较少精神与思想的发掘,而对现实更是较多的流露 出绝望与虚无,缺少在情感之外的一种抽象的伦理或者存在意义的追问。在《高老庄》 的后记之中,贾平凹就毫不避讳地说出自己创作的不足,“我的不足是我的灵魂能量还 不大,感知世界的气度还不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部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这种思想性的缺少或许不仅仅是贾平凹一个人的困境,这也是当代文学所有进行创 作的作家们面对的一个共同的难题。“文学的浅薄映射了国人普遍思想力的匮乏。这是 一个民间缺少思想的时代”。?而这样一种现状的改变不是一两个作家所能完成的,贾平 凹的创作无疑给当代文学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进行乡土书写与现代性反思提供了无限的 启示,同时给评论界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他的作品存在的缺陷与写作困境,也是当 代文学所不能忽视与回避的。想要看清一个作家是困难的,尤其是像贾平凹这般创作力 旺盛的作家,对于他的创作,笔者不无浅薄地论述了上述的内容,对于他的小说的以及 当代文学,笔者也是充满着期待与希冀。以刘小枫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因为这段 话说出了现代小说的本真所在: (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个体偶在的喃喃叙事,就是小说的叙事本身,在没 有最高道德法官的生存处境,小说围绕某个个人的生命经历的呢喃与人生悖论中的模糊 性和相对性厮守在一起,陪伴和支撑每一个在自己身体上撞见悖论的个人捱过被撕裂的 人生伤痛的时刻。? ? ? ? 贾平凹著,《高老 庄?后记》,安徽文 艺出版社,2010 年 9 月,第 313 页 许志英,丁帆主编, 《中国新时期小说 主潮》,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2 年 5 月 刘小枫著,《沉重 的肉身》,华夏出 版社,2012 年 1 月,第 155 页 3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著 [1].汪民安,《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年 版 [3].(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年版 [4].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版 [5].洪子诚等著,程光炜主编,《重返八十年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6].(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7].(美) 佛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5 年版 [8].(美)佛雷德里克?詹姆逊著,唐小兵译,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9].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0].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版 [11].周宪,《文学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2].王岳川,胡鹏林主编,《文学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3].雷达主编,《贾平凹研究资料》[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 [14].郜元宝,张冉冉主编,《贾平凹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1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16].汪晖,《死火重温》[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 [17].(德)马克斯?韦伯著,郑志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18].(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 年 4 月 [19].(加)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本真性的伦理》[M].上海三联书店,2012 年 2 月 36 《 参考文献 [20].(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年 11 月 [21].(英)伊格尔顿著,《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商务印书馆,2000 年 [22].(奥)阿尔弗雷德?许茨著,霍桂恒译.《社会实在问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23].李欧梵著,《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 12 月 [24].(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国良,徐建华译.《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2 月 [25].(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年 1 月 [26].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华夏出版社,2012 年 1 月 [27].汪晖,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 20 世纪的终结与 90 年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年5月 [28].(美)古廷著,王育平译,《福柯》[M].译林出版社,2010 年 8 月 [29].(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 1 月 [30].(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11 年 1 月 [31].(英) 詹姆斯?戈登?芬利森著,邵志军译,《哈贝马斯》[M].译林出版社,2010 年 1 月 [32].(美)汉娜?阿伦特著,王寅丽译,《人的境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1 月 [33].(日)柄谷行人,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8月 [34].(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M]. 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12 年 7 月 (二)学术论文 [1].谢有顺.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28(4) [2].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 [J].当代作家评论,2006(3) [3].贺仲明.犹豫而迷茫的乡土文化守望—论贾平凹 1990 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J].南方文坛, 2012(4) [4].旷新年.从《废都》到《白夜》[J].小说评论,1996(1) [5].孟繁华.面对今日中国的关怀与忧患-论贾平凹长篇小说《土门》[J].当代作家评论,1997(1) [6].陈晓明.乡土叙事的终结与开启-贾平凹《秦腔》预示的新世纪美学意义[J].文艺争鸣,2005(1) 37 《 《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7].黄平,《贾平凹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J],贾平凹[J].南方文坛,2007 年 6 月 [8].周政保,《浮躁:历史阵痛的悲哀与信念》[J],小说评论,1987 年 8 月 [9].陈骏涛,白烨,王绯.《说不尽的<废都>》[]J,当代作家评论,1993 年 12 月 [10].钟本康.《世界末:生存的焦虑—<废都>的主题意识》[J].当代作家评论,1993 年 12 月 [11].陈晓明,《废墟上的狂欢节—评<废都>及其他》[J],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 [12].韦器闳,《废墟上的挣扎与遁逃—评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J],河池师专学报,1994 年第 3 期 [13].叶立文,《开启文化寓言之门—评贾平凹新作<高老庄>》[J],小说评论 [14].陈思和,杨剑龙等.《秦腔:一曲挽歌,一段情深—上海,<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J],当代 作家评论,2005 年第 5 期 [15].吴义勤,张丽军,《“他者”的浮沉:论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J],西安建筑大学学报, 2008 年 9 月 [16].南帆,《剩余的细节》[J],当代作家评论,2011 年第 5 期 [17].陆克寒,《带灯:现象界叙事与精神的梦游—兼论当下中国文学价值理念的缺位》[J],扬子江 评论,2013 年 4 月 [18].陈思和,丁帆等.《作家,是属于时代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当代作家评论 [J],2006 年第 5 期 [19].周燕芬,《贾平凹与三十年当代文学的构成关系》[J],当代作家评论,2009 年第 5 期 [20].肖云儒.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J].当代作家评论,1999(2) [21].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6) [22].谢有顺.背负精神的重担[J].阿尔萨斯?后记,2003 [23].李星.平凹如山-浅析贾平凹及其作品研究价值[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 [24].黄平,“人”与“鬼”的纠葛—《废都》与八十年代“人的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8(2) [25].王尧,重评《废都》兼论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J].当代作家评论.2006(3) [26].刘一秀,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研究[J].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12 [27].申明秀,论贾平凹小说的传统底蕴与现代内涵[J].硕士论文,扬州大学,2004 38
本文档为【乡土经验书写和现代性反思——贾平凹小说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7KB
软件:Word
页数:9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