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 单元总领课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其特有的意境美。 置身诗境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要注意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借助联想和想象,甚至借助电影、电视和绘画等艺术,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像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
中国古代 诗歌 诗歌26首倪柝声诗歌智慧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诗歌鉴赏术语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 单元总领课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其特有的意境美。 置身诗境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要注意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借助联想和想象,甚至借助电影、电视和绘画等艺术,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像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其独特的意境。对于那些篇幅短,意象常见、基调一致的,可将诗中的意象联缀起来体会;对于那些意象间跳跃大的诗歌,要注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缀,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意境,之后再去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而对于那些"有句无篇"的诗歌,我们可以对那些名词佳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味其精微的诗艺;至于对那些“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式的诗歌,我们切不可以单纯的景语视之,而应揣摩、感受其中蕴含的诗情。 意象与意境 要更好的做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需掌握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这也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西风、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 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臧克家的“老马”忍辱负重,而曹操的“老骥”却志在千里。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 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诗歌传统意象诠释举隅 类别 意象 含 义 意象 含 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一、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花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表现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木 ?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草 ?表现荒凉、偏僻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 鸟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猿猴 表现凄厉、哀伤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禽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 太阳 细雨 二、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 爱情或潜移默化的教化 ?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暴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日 ?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月 ?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亮 雪 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月 ?表现旷达、潇洒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春风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 西风 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雨 云 表现游子漂泊,“浓云”表现愁晴天 表现光明、欢娱 肠压抑 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阴天 雪 象征高洁、脱俗 指代书信 玉 尺素 三、 佩带的刀剑,“看吴钩”表现 珍珠 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吴钩 建功立业的抱负 红色 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 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 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其 黑色 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西楼 他 友人的伤心之楼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楼兰 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关山 思人 阳关 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诗歌意象训练 [例1]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意境特点。 [例2]下面是元代才子王冕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小诗中塑造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例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200字左右。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鄜州:现陕西省富县。?云鬟:妇女的鬟发。?清辉:指月光。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例4]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不得超过50字)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例5]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意象,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例6] :简析下列这首诗意境: 夏日六言 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例7]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歌意象训练答案 1(答案: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意境开阔苍凉。 2.答案:梅。?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 3.答案: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 画面,作者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颈联的月下妻子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4.答案:.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5.答案: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6.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7(简析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写景抒情诗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欣赏。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三)请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按要求答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4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1-2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 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4分) 2、 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 吗,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腾王阁诗 王勃 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蒲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本诗“画栋朝飞南蒲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是如何表现腾王 阁之美的,(4分) 2、 有人认为本诗蕴涵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认为包含了 “华年易逝的悲哀”,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4分) 训练答案 (一)1、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二)1、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2、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三)1、悲苦哀怨 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四)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五)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1)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2)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七)1、“画栋”“珠帘”表现的是巧夺天工的人工美;“飞”“卷”二字,静中有动,使景物具有了动态之美。这两句诗,使瑰玮绝美的腾王阁如矗立眼前,令人神往。 2、回答言之成理即可,但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如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从第五、六两句入手,自在的白云,悬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绰绰,迎朝露,送秋晖。季节景物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日月星辰在无声无息中移动,诗人在此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的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诗的意境宁静高远,引人遐想。如谈“年华易逝的悲哀”,可从最后一联的设问及“空自流”三字入手,诗人以物换星移来抒发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 ) 霰雪( ) 青枫浦( ) 碣石( ) 潇湘( )( ) 沙汀( ) 皎皎( ) 扁舟( ) 扁平( ) 纤尘( )纤夫( ) 捣衣砧( ) 芳甸(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 (( ?江流宛转绕芳甸 宛转: (( ?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 ?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 (( ?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华: (( 3.背诵全诗,补出所缺的原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 。 ?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 ? ,江月年年望相似。 ?斜月沉沉藏海雾, 。 积累整合答案 1. ,à,、,,à,、,ǔ、,,é 、,,ā,、,,ā,ɡ、,í,ɡ、,,ǎ,、,,ā,、 ,,ǎ,、,,ā,、?,à,、zhēn、diàn 2.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宛转:辗转?霰:雪珠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月华:月光 3.?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碣石潇湘无限路 四、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3、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五、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 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六、 内容述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有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概而言之,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巢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会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复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廖寂的境界”(《唐诗杂论》)。 七、艺术赏析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张若虚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即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无声无息、悄然而行的脚步,依次描绘了在月光沐浴之中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 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和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沐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这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之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美的历程》)。由于诗中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内容,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有“润物细无声”的潜在魅力。 (三)、月是轴心,月是神魂 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可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是引发作者思索、探究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因由(“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均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民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亮的内在贯通。 此外,此诗四句一转韵,凡九换韵,平仄交替,依次递转,且多用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而使全诗显得声韵协畅,一气流走。 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碣石 竭力 偈子 谒见 B.穿梭 逡巡 竣工 疏浚 C.浦口 逮捕 哺育 黄埔 D.角色 角力 口角 角逐 2.下列诗句,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白云一片去幽幽,青枫浦上不胜愁。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B.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楼 C.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D.碣石潇湘无限路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张若虚在唐开元初与贺知章、张九龄、贺知章、包融号称为“吴中四士”。 C.《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送美人兮南浦”两句诗。 D.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二、阅读赏析 5.通读全诗简答。 ?诗歌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联在全诗的作用? ?描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你认为呢?试简析。 同步训练答案 1.D(A.,,é ,,é ,ì ,è B.,,ō ?ū, ,ù, ,ù, C.,ǔ ,ǔ ,ǔ ,ǔ D.,,é) 2.D(A.升?生 B.幽幽?悠悠 C.装?妆) 3.B(明月楼?思妇的闺楼) 4.B(张九龄应为张旭) 5.?承上启下,紧承上句“只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 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见课本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的单纯山水景物诗、哲理 诗、爱情诗,将这传统的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 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展开,与对人生哲理, 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 美而邈远的意境。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以及孟诗的主要特点。 2.引导学生涵咏本诗,品味全诗的音乐美、情韵美。 3.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夜归鹿门歌》。 4.了解《夜归鹿门歌》所体现的情与景的关系。 【注释】 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 渔梁渡头:渡口名,在河北省襄阳东,距鹿门很近。 喧:声音嘈杂。 开烟树:暮烟笼蔽着的林木被月色照亮了。 忽到:不知不觉间来到。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栖隐:隐居。 岩扉:岩洞的门。 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韵译: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夜归鹿门歌》的赏析: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 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 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 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 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 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孟浩然的一生可以说比较简单平淡,他生活的时代是开元盛世,他的大半生都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和山水鸟虫结下了缘分。然而却不能说他的心境诗中冲淡平和只在山水,他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孟浩然的隐逸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的隐逸可以说是为步人仕途做准备的,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隐逸;后期则是追求人格理想、完善其道德追求的真心归隐。他前期三十多年是在努力为科举,为入仕做准备。唐代是以词章取士的。他自强不息,苦学了几十年,自认是“词赋颇亦工”了,然后才“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以求明达,抱负很大。然而现实生活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他居然名落孙山。 然而这次考试对孟浩然的打击还不算太大,而令他入仕的梦想破灭的是因为惹怒了唐玄宗。一次王维邀请孟浩然来府上做客,两人高谈阔论时,忽然外传“皇上驾到”。孟浩然不及躲避,只好藏匿于床下。等皇上进来后,王维不愿隐瞒,禀报皇上说:“诗人孟浩然在此,因嫌身份卑贱,未敢拜见陛下~”唐玄宗是个爱才之人,听后,立即召见。孟浩然连忙出来见过玄宗。三人说了一会儿诗文,玄宗问孟浩然是否有新作。于是孟浩然就诵读了一首向皇上表明入仕心迹的诗。谁知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联,竟惹怒了玄宗,玄宗责问到:“你不积极求仕,倒反过来诬说我弃你~” 自此,孟浩然对入仕心灰意冷了。此后,孟浩然就四处漫游,足迹遍布山林江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隐士”、“高人”。连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的“诗仙”李白,也对孟浩然青眼有加,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侍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诗清雅中透露着豪放。《唐音癸鉴》中写道:“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孟浩然的诗清幽雅淡而又不失雄浑开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莫过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了: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样,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前四句“起得洋洋称题,而气概横绝”,极力渲染洞庭湖秋高气爽、寥廓无边的清远气氛:八月秋汛,湖水为满;天水相接,混而为一;水气蒸发,雾气笼罩;湖波汹涌,似乎摇动着岳阳城。气象万千,喻示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盛唐景象。紧接着孟浩然把这种气氛推向高潮,穷形云蒸霞蔚的荆楚大地,尽相巍然屹立于洞庭湖畔的天下名楼,从中见壮阔不平之气。孟诗的豪放与那些豪放派的诗究竟不同,它寓豪放于平淡之中,或在雄阔壮丽中显出一派淡泊萧散的气韵。颈联和尾联借此壮阔之气抒己之磊落不平之情,委婉地向张丞相倾诉衷肠,抒发了自己因无官位而不阿内功舒展抱负的淡淡幽怨,表露求仕之心。《瀛奎律髓》中记载到:“予登岳阳楼,此诗书左序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可见这首诗的功力是多么的深,这首诗的地位是如何的高,影响如何的大。 孟浩然的田园诗把田园情趣作为他隐逸生活的调剂,借以展示其高雅情怀、隐居清寂、登临清兴和静夜相思。如《过故人庄》,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历代说孟诗者必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淡的看不见诗了”的诗里,首联写作者前往赴约:老朋友炖好了鸡,蒸熟了黄米饭,邀请我去他家做客。10个字平平实实,明白如话,淡中有味。这两句虽是写眼前之事,却暗用了一个典故。其中“鸡黍”,出典于《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注疏》云:“此丈人必贤人而隐者也。”颔联两句是写赴约途中所见的村庄外景,这两句诗取景简练而富有特征,“绿树”、“村边”、“青山”、“郭外”,寥寥几笔,便把田园风光作了传神的勾画。突现了环境的幽静与和谐。颈联两句写进村以后与主人进餐之事。“面场圃”与“话桑麻”,事不惊人,语不奇警。“话桑麻”出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中的“故人”、“田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故人”、“田家”,而是归隐或隐居意义的“故人”、“田家”。在这里它展现了一幅朴素动人的农家生活画卷,泥土的清香透过纸背,醇厚的乡情扑面而来。尾联两句是写诗人的告别之辞,表达了“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的感受。 这首小诗写的事情虽然平常,却成功地表现了农家朴素纯真的人情和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由衷赞美与农民朋友的真挚友谊,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盛唐时期另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是王维。 王维(701,761) 中国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 (721)进士, 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2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在唐代诗坛是很突出的。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对后人影响很大。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 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 后附文集4卷 )是现存最早的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维还精于绘画。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末董其昌在其创立的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列为南宋绘画之祖。王维的绘画作品在北宋还有较多存世,仅《宣和画谱》著录的作品就达126幅,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王维与孟浩然 当时在宫中任职的大诗人王维,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华。一天,约他到内署官舍做客,恰在此时,唐玄宗也到了。孟浩然钻到床底下躲藏起来。玄宗进屋,王维不得不以实相告。玄宗笑着说:“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于是皇帝下诏令孟浩然从床下爬出来。孟浩然出来后,皇帝命他做诗。他叩头谢恩,即兴赋诗。岂料,这位单纯的书生,在他的诗中竟然冒出一句“不才明主弃”,惹得龙颜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不求仕途,怎么说我抛弃你,当面诬蔑我呢,于是玄宗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自视甚高的大诗人,钻到床底下,实在有些滑稽。一面给皇上磕头,一面还讥讽皇上不珍惜人才。素以豪放潇洒著称的李白,虽有在传说中如杜甫笔下描述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狷行为,但毕竟不是当着天子的面,并且还有借酒撒疯开玩笑的意思。而这位不知深浅的孟浩然初见圣上,竟然直接批评帝王的“人才政策”,实在是单纯天真得可爱~ 但是,孟浩然高傲起来,也是一样的惊世骇俗。有一次,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带他去京师,打算再次向朝廷推荐他。可临出发那天,他正和朋友把盏谈笑,痛饮美酒,有人提醒他:“您和韩公相约好赴京,千万别忘了~”不料孟浩然勃然大怒,呵斥道:“业已饮,遑恤他~”既然已经喝开了,还管什么别的事~终于未能赴约,韩朝宗一生气,便返回京师了。 这个韩朝宗可不是一般人物,他不仅权位高,而且是皇上最宠信的重臣,而孟先生竟然因饮酒而失约,不但得罪了大人物,而且错过了自己“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的大好机会。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件遗憾终生的大事,而“浩然不悔也”,继续他山水田园的写作,羁旅他乡的漫游,饮酒高歌,浪漫潇洒地走完了他五十一年的人生之路。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薄: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悠闲。 ?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李白、孟浩然之间的关系 李白酒隐安陆的时候,结识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孟浩然。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作品注释 风流:潇洒清雅。 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卧松云:隐居。 中圣:古时嗜酒的人,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见《三国志?徐邈传》。 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清芬:指美德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 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历代对孟浩然的评价: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唐〕杜甫《解闷》) 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孟浩然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宋〕严羽《沧浪诗话》) 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淡复过之。(〔宋〕刘辰翁《孟浩然诗集跋》) 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浩然山人之雄长,时有秀句;而轻飘短味,不得与高、岑,王、储齿。(〔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孟浩然诗十九失之褊,褊则满纸皆山人气。学孟者往往蹈此。(〔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余味。(〔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闻一多《唐诗杂论》 小故事: 孟浩然的“隐”,走的是终南山之路,先隐居聚才博名,然后入仕求官。孟浩然的一生是奔波流浪、身心憔悴的一生。早年隐居鹿门山,三入长安,三游湖湘,由秦入蜀,漫游吴越,空滞洛阳,数度返乡隐居鹿门,干谒达官显贵,唱和文人骚客,广交僧侣道士,众结村野渔夫,游历名山大川,磨砺心胸斗志„„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入仕这一最终目的。 虽然没有入仕做官,但孟浩然的一生也光辉灿烂。二十九岁时,他有幸在岳阳楼上,参加了一次诗酒盛会,当场写下了著名的诗《望洞庭湖上张丞相》,其文学才干受到当朝丞相张说的大加赞赏,孟浩然的名声由此广播。三十四岁时,应唐玄宗之诏,孟浩然晋京献赋,在唐代,布衣诗人应诏献赋的,只有两人,一为孟浩然,二为李白。李白《赠孟浩然》诗中,“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的就是这件事。四十二岁时,孟浩然二上长安,结识了御史大夫王维,成为“忘形之交”,在王维府第,偶遇唐玄宗。《新唐书》记载,孟浩然面对当朝天子,发出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心灵呐喊,可以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可谓感慨万千。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正音释词 列(裂)、怳(恍) 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2,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3,三段诗各写什么,三段之间用了哪些句子 过渡,第二段写梦幻可分几层,各层大意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梦”的含义导入本课。板书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题解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三、作者及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称“谪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天宝三年(744年)赐金放还,继续漫游,遇杜甫、高适等。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在山东盘桓了一段时间,到天宝四年要由山东南游江浙时写的。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去长安以前,曾游历过天姥,他在《别储邕之剡中》里说:“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但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记写游历天姥的实况,而是描述梦游天姥的幻境。这首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同学们都做了预习,希望进一步主动积极的学习这首诗。 四、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正音、释词 2、听录音诵读,整体把握全诗:列出提纲,梳理全诗思路 提纲: 1、现实天姥(游前):神奇、雄峻 2、梦游幻境(游中): ?梦到剡溪:心喜兴浓 ?登山途中:见奇闻异 ?山顶所见: ?白天,景象万千 ?夜晚,惊心动魄 ?洞外,雷轰电击 ?洞内,壮丽奇特 ?醒来情况:冷冷清清 3、抒情言志: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五、朗读第二段。作者描绘的梦境,我们读了有什么感受,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美丽而虚幻 引导学生从“梦吴越”“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等语句中全面把握作者对这一梦境描写的态度:一方面赞其美,更重要的是叹其幻。 “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问题是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梦是美丽的,而现实却是丑恶的。梦游中如痴如迷,惊喜交加,而一旦醒来则无比失意,喟然长嗟。很明显,作者对五彩缤纷、令人神往的梦境的追求是对黑暗丑恶的使人不得开心颜的现实的批判和否定。这里,梦境所起的对比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梦境又是虚幻的,那么,现实是否虚幻?呢作者认为同样虚幻:“世间行乐亦如此”,因此,我们在看到了梦境与现实对立的一面之外,还应当看到梦境与现实统一的一面。它们是尖锐对立的但也是非常相似的。现实不仅十分丑恶,而且十分虚幻,它似乎并不值得留念。这才是作者通过这首诗对生活所做的完整的解释。 六、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七、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齐诵全诗。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八、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写于744年,虽失意而渴望从政。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745年,因不满而消极避世。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九、作业 背诵全诗 附录:《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 关 链 接 人们对李白的评价: 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2、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 饮中八仙歌 >>) 3、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3、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二、诗文注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2.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 3.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象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6.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三、背景简介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从诗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时间是第二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有名。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四、指导朗读,体会对仗韵律: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一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解题: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于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遗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六、赏析 全诗分两层: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 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后半抒情。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茨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善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象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到诗的第七句“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字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 七、对比鉴赏名句 启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意境。 引导:这首诗雄浑阔大的意境。 点拨: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越东南坼,乾坤日在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盂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八、课后练习 九、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诗文回放]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 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诗文品读]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同步训练 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的“诗眼”分 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扬州慢 姜夔 一、姜夔《扬州慢》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诵读体会和学习古今对比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 的哀思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词人所传达出的“黍离”之悲。 四、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荒凉,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五、赏析: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战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 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六、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词家和诗人;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有论书法的《续书谱》传世。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 上继“花间”(《花间集》),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鉴死后,夔生计日绌,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求官禄。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间。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转翁者号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顾生活后,病卒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 七、姜夔轶事: 姜夔一生孤苦,混到30多岁,才由于千岩老人萧德藻的欣赏,将自己的妻侄女嫁与姜夔,使他告别了光棍生涯。不过夫妻间仿佛非常淡漠,姜之词中未有留下关于妻子的一言半语。倒是有两个女子,在姜夔的词中长存,一直流传至今。 因为姜夔穷,所以无法像柳永一样混在青楼,虽说才华满溢,但没了银两,满肚子的墨水也只能化为苦水,那仅有两段的艳遇也就弥足珍贵。其实说两个女人好像不太确切,应该是三个女子,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年轻的姜夔第一次来合肥时发生的,他住在城南赤阑桥边,便爱上了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而且,琵琶女还有一个弹古筝的妹妹。姐妹俩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泛舟水上,弹唱姜词,郎情妾意,令姜夔心旷神怡,即便小别,亦常在梦中与这对姐妹相会。想想这幅图景吧,一叶扁舟,一双美女,琵琶古筝相附相和,自己作的词曲从那清丽婉转的嗓子中唱出,此事是何等惬意和浪漫。然而金兀术破合肥之后,这对姐妹花便不知所踪,对着肥城废墟,姜夔只能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或许,歌女只配有如此浅薄的情缘,而穷小子也只配有“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的思恋而已。 第二段艳遇发生在姜夔与范成大交好时,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红,因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两曲,由歌女演绎出来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为此作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而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萧声,连橹声也没有。也不知当初那一只小 船,是否载得动姜夔与小红的一腔深情,他清贫的生活,是否能延续这浪漫的情愫,而小红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在他的诗词中渐渐消失了 琵琶女也好,歌妓也好,都不会在姜夔的生活中长久,他穷困的生活,平民的身分,注定了艰辛的一生。上天创造了周邦彦,创造了柳永,所以一定要创造一个姜夔,让他一生过着漂零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布衣终身,却为人素洁清高,让他的这种身世个性和诗韵修养渗入到作品中,散发出清冷、落寞的气韵,自然高妙的品格。让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婉约派词人,曾经生活过,热爱过,也落魄过……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导读 江南,有碧清的水,有温婉的人;有灿烂明媚的阳光,也有淅淅沥沥的雨;有新起的高楼,还有沉淀千年的文化„„ 江南,梦中的水乡,撑一纸油伞,漫步悠长的雨巷,淅沥的雨声中,你也许会对这千年的岁月有所感悟。灵魂深处应该会明白,“游人只合江南老。” 注释 ?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皓腕:洁白的手腕。 ?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评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背景及赏析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 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赏析:中唐时期,文人词的作者多由诗人兼差。其中以白居易(772-846)和刘禹锡(772-842)为最著名。他们都喜爱民歌,并擅于向民间作家学习。他们都仿民歌作词多首,如《竹枝》、《杨柳枝》和《浪淘沙》等。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虽自谓是依李德裕《谢秋娘》曲拍填词,但实际上也是学习民歌中得来。因为早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此调,只不过原名作《望江南》而已。 此词每首才廿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这三首词却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这组词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当时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住于洛阳。他少年时曾过江南,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江南的风光、名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写这组词的时候,已是晚年。他已厌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的好感。 这三首词的中间两句皆用对句渲染,描绘出一个个鲜明的意境。第一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来绿如蓝",勾勒出一幅无限美好的江南春景:曙光初照,江两岸繁花红艳似火;春风始拂;两岸间江水碧绿透蓝。旭日、红花、绿水,交织成色彩缤纷的画图;江原、江岸、江心,辉映成瑰丽多姿的世界。这一切都给读者以充满光明、生机和活力的感觉。特别是对长期居住在中州的词人说来,眼前习见的是春日迟迟和黄流滚滚,因此对江南的春早和春好及春江碧透更具敏锐的审美感受。 第二首"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概括出两样最富特色的杭州风物。张宗橚《词林记事》卷一引《南部新书》云:"杭州灵隐山多桂树。僧曰:'月中桂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传说~初唐诗人宋之问咏灵隐寺诗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他把浙江潮和月中桂作为典型的杭州景观写进诗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多次到灵隐游月、寻桂,也曾多次高卧郡亭眺海、观潮。怪不得当他身居洛阳时,这些便很自然地成为美好回忆了。 第三首"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追忆起一桩桩使人流连的姑苏韵事。春竹叶,即竹叶青酒。在我国许多地区,至今仍有不少的名酒以"春"命名。醉芙蓉,形容苏州女子醉颜红晕时的姣好形态。词人选用"吴宫"、"吴娃"字样,目的在唤起读者对"吴王宫里醉西施"(李白)的历史联想。像这样跨越时空,更把优美的意境无穷地拓展开去。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 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积雨辋川庄作 一、 背景资料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诗唐人李肇《国史补》说王维:“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佳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李嘉佑诗也。”据传李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但李集中无此。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篇》说:“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佑用摩诘诗。”李与王同时而稍晚,谁袭谁诗,难以说清。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王维诗中的意境,显然要比嘉佑的来得开阔,深邃,色彩更为明朗。 二、译文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三、导读 此诗写田园生活情趣。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前四句写景色,细腻传神。因积雨日久,无风而且湿润,故炊烟上升迟缓。水田广漠而白鹭翩翩,夏木成阴而黄鹂宛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视象,有听觉,有面有点,相映成趣。据唐李肇《国史补》,三四句是取李嘉祐"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成句。但明人胡应麟《诗薮》则认为王早于李,当是李袭王句。考二人大约同时,谁袭谁诗实难断定。但加"漠漠"、"阴阴"二词于前,确实精彩传神。清人胡以梅说"雨后之景,用叠字独能句圆神旺"(《唐诗贯珠》)。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 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后四句写生活情趣。《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五六两句即此写照。七八句写文士与田夫相处,总在疑与不疑之间,正见得人有雅俗,趣分高下,固非无间也。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旅夜书怀 一、背景资料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导读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 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 佳句赏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 鉴赏点拨 1、寓情于景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 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流逝,愈发增添了凄苦无依之感。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在颈联中,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但又不明说,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 五、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六、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 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新城道中 一、背景资料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二、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1、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 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三、赏析 《新城道中》写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是苏轼写景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当年春天诗人出巡,出新城路上经过,连日的春雨恰巧停了。春风如此帮忙,诗人自然高兴。诗人走在山路上,看到白云、旭日、桃花、溪柳,诗情画意,生机盎然,心中无比喜悦,便写下了这首为人们久久传颂的写景名作。这首描写山村风光的七律,既赞颂了雨后山村风光的自然美,又讴歌了山村人家充满生机的劳动生活。 第一联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 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使“东风”富有了感情色彩,。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愉悦心情出得门来。 第二联写雨后的白云和旭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第三联写雨后的桃花和溪柳。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有情。可以说,每一景物都染上了诗人的欢娱之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诗中写景,之所以给人留下深深的记忆,除了生动细腻的描绘,还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长相思 鉴赏重点: 1、通过意象和意境,了解情与景的关系。 2、通过对比手法,体会《长相思》的感情。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落红万点愁如海。(秦少游)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2、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以上诗句均为写愁,抒写愁绪已经成为我国古诗中的一大主题,诗人笔下的愁绪或深情、或豁达、或缠绵、或婉约。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位写愁的诗人—纳兰性德。他的这首《长相思》,可谓是写愁的佳作,千百年以来,以它的凄婉,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二、作者与背景 1、诗歌鉴赏中有个重要的方法叫“知人论世”法,为了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有必要了解作者与背景。 2、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则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局面。这不仅因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其思想的深沉,风格的清新,抒情状物的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也是重要原因。 纳兰性德性澹泊。在涉猎汉文学传统时,他将李白、陶潜奉为楷模。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不到30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浓重的哀愁。思乡、思亲、思友的主题,词集里多有所见。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 3、纳兰著作:纳兰性德研究史,可分为清代、民国及近五十年三个阶段。清代的康熙时期,性德诗友的文集中都有大量记载他生活和创作的文字,属于原始资料的积累时期。清中期,性德已被研究者作为历史人物来看待,初步指出了纳兰词风格特点和文学价值。晚清时,出现了研究纳兰性德的第一个高潮。 纳兰性德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勤奋与创作力的旺盛是惊人的。在经学方面,纳兰性德辑刻了一部大型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元以来解经著作一百四十余种,一千八百余卷。这是一件规模弘大的工作,自然和其父明珠、老师徐乾学乃至康熙帝的支持分不开,但性德在底本的提供与选择,校点和序跋撰写等方面仍做了大量工作,说他仅为挂名并不符合实际。他还撰写了八十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纳兰性德的主要贡献在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词。纳兰性德已被公认是可与苏、辛并称的古代大词人之一。在数以千计的清代词家中,说他是清代第一词人,也许还需斟酌,但若说他是清代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词人,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词意象新颖,意境天成,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高超的创作才能。 纳兰性德的先世为海西女真的叶赫那拉部落,自明代中期即居住在辽河流 域的叶赫河畔。十七世纪初,在残酷的部落兼并战争中,叶赫家族被新崛起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清太祖)部消灭,纳兰性德的曾祖金台什等都被杀害。其时距性德出生仅三十多年。祖先的惨痛史实不可避免地给性德心理上留下阴影,并影响他的创作。叶赫部覆灭后,残部被清太祖收编入旗,成为八旗劲旅的一部分。金台什之妹是努尔哈赤之妻、清太宗皇太极之母,由于这一层关系,叶赫那拉氏又渐被清皇室尊为八大贵族之一。 三、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它以具体时空推移为序,写了自己的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绵长心境,堪称即小见大之佳作。词人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通过塞外风雪夜景,抒发了思乡之情。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重叠吟哦中,写旅途的艰难,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下片写驻地风雪交加,抒写自己的乡情思恋,“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哪有这种令人痛苦之声响,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的写法,心理情态能被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幽苦,而且增 强了曲子的音乐美和旋律美。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备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9K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