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的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地区为例(可编辑)

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的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地区为例(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的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地区为例(可编辑)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的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地区为例(可编辑)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 地区为例 姓名:符红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 指导教师:李吉和 2011-05-20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本文是关于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群体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其群体的 心路演变历程,以及其文化心态的流变研究。我们可以从目前歌师群体老龄化之 加剧、代际断层之危机及外来文化大力冲击下致使整个苗乡...

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的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地区为例(可编辑)
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的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地区为例(可编辑)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 地区为例 姓名:符红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 指导教师:李吉和 2011-05-20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本文是关于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群体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其群体的 心路演变历程,以及其文化心态的流变研究。我们可以从目前歌师群体老龄化之 加剧、代际断层之危机及外来文化大力冲击下致使整个苗乡山歌文化衰微的现状 展开论述。 笔者主要通过从丹青苗族歌师的社会生活以及传承机制所面临的困境展开 讨论,弄清当下丹青歌师队伍逐渐衰落的根本缘由及苗族山歌传承举步维艰的主 客观因素。总结了丹青苗族歌师的生态环境的缺失及自身价值体认的质疑。由此, 探析苗族歌师这个群体在苗族社会所扮演民间乡土文化传承人的重要意义。这为 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湘西苗族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 提供一份来之不易的宝贵材料。同样通过这样的研究能为丹青苗族歌师创立一个 更有发展前景的生存空间,令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仍然能自觉保持本民族文 化的地方特色,让山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源远流长,绵延前行。 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描述了歌师的生存环境,第 二章描绘了歌师的基本情况;第三章谈论了歌师的传承机制及其变迁,第四章讲 述了歌师的人生境遇;第五章探讨了歌师的传承困境;第六章论述了歌师群体的 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湘西,苗族,歌师,传承 I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歌师为例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Miao Minstrels are undergoing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world with the social changes. Nowadays, folk songs of Miao Counties have been becoming less popular. The aging of the Miao minstrels and the interruption in the transmission between generations together with the cultural invasion of foreign cultures deteriorate the situationThe dissertation probe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Danqing Miao minstrels and the dilemma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Looking into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the declining population of Danqing minstrel and the failure in the transmission amog generations, the dissertation finds out that the modern Danqing minstrels’ absence from the cultnural ec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of folk songs result in the skepticism of their own existing value. The study opens a window from which the whole Miao culture is displayed. Meanwhile, the study provides precious empirical material for the researchers of ethnology.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study is designed to create a promising prospect for the Danqing Miao minstrels so that the minstrels in the Miao Region will preserve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e, keeping the arts of folk songs echoing in the river of time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Chapter 1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minstrels’ living condition; chapter 2 introduc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minstrels. Chapter 3 interprets the transmission rul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ules. Chapter 4 examines the minstrels’ difficulties in their life. Chapter 5 points out the predica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between generations. Chapter 6 discusses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strels Key words: the western Hunan Province, Miao People, the Minstrels, transmis II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 月 日 这里是笔者田野 调查的区域湘西丹青苗族歌会节 2009年 6月泸溪县良家潭乡六月六民族歌会节民间参赛队阵容及腰鼓队的表演场景2009年 6月泸溪县良家潭乡六月六歌会节歌师赛歌场景2009年泸溪县良家潭乡六月六民族歌会节及洗溪镇峒头寨七月八民族歌会节歌师赛歌场景 湘西丹青苗族歌会节2009年在泸溪县良家潭乡达力寨七月九民族歌会节(右)笔者与歌师留影 2009年泸溪县良家潭乡达力寨七月九民族歌会节狮子队表演及洗溪镇峒头寨七月八民族歌会节对歌场景 年夏天笔者(右)与潭溪镇盘古岩村歌师合影 年夏天与潭溪镇大陂流村歌师合影 丹青苗族六月十八庙会、七月八、七月九对歌现场 年 月吉首市红旗门社区上岩壳村民大厦落成喜堂上的歌师对歌场景 年泸溪县洗溪镇峒头寨七月八歌会节表演现场 年泸溪县洗溪镇六月十八庙会节现场的对歌场景 年良家潭乡身穿苗族服装的丹青苗族妇女对歌场景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一、研究的缘由与选题意义一 研究缘由 缘由之一,对苗族歌唱艺术的爱好。作为民族成员一分子的使命感驱使我关 注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湘西苗族是一个历经苦难和 艰辛的民族,苗族人民的子孙后辈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先祖的那份崇敬以及通过 歌声来凝聚民族的认同感,所以苗族人民酷爱歌唱也就不难理解了,湘西“歌乡” 之称由此而得。这些悦耳且富有哲理的歌曲得益于一些优秀民间歌师的创作,从 而使苗族歌师登上历史的舞台,自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公众人物。出于对本民族 的热爱,了解、认识、研究、传承本民族文化,这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己任;更 ? 基于民族研究中“自观”的研究方法, 即站在被调查者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 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正如所言,所谓的本位研究方法“即用本地人的观点来 努力理解文化,这与非位方法是相对立的,它是从人类学家所利用的观点出发去 ? 研究文化。”以上动机促成笔者遂利用求学机会,深入研究歌师们的歌唱生涯、 生活方式和传承机制,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 缘由之二,民族学专业的使命感驱使我从专业的角度去探究苗族的昨天、今 天和明天。民族学以研究少数民族为己任,传统上更多关注的是各民族的历史发 展脉络、历史与文化等静态的、历史的层面,而现代民族学更强调的是,研究不 仅仅只是为了学术而学术,正如许多学者在民族地区调查时将不得不面对的一系 列问题: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对我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样的学术价值 及理论意义?相对应的,当地民众更多思考的是:你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你的研究对于我们的文化、习俗、生存现状乃至于贫困面貌有何改变?你来了, 带着你所要的东西走了,而我们依然是贫穷的、落后的,问题依旧没有改变和改 善。因此当代民族学强调,我们还应该更多地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 发展机遇,强调研究为少数民族服务,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基于这种专业理念, 我走访了许多年迈的歌师(姑且统称之为歌郎与歌娘),我不仅仅为他们精彩的 技艺所倾倒,更为歌师群体队伍渐呈衰落与调零之象感到揪心,苗族的歌谣如何 得到创新,歌师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而不至于出现断层、断裂乃至于消失,基 于这种忧患意识和专业追求促使笔者深入考究歌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缘由之三,从学术渊源上讲及现有研究探讨的状况来说,学术界对歌师群体 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的来看,主要停留在对苗族山歌歌谣的收集,? 自观,英文 emic,也称为“自观方法”、“本位方法”等,是相对于他观而言的民族学实地调查的重要方 法之一。 ? 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邓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 62页。1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歌师为例 并对歌谣文本加以研究,较少深入歌谣背后的传播者??歌师??加以详尽的分 析,就湘西苗族歌师尤其是丹青苗族地区的歌师更是少有人关注,选择此地也是 对学术前辈的研究工作作自觉接应和拓展研究区域,从学理上讲,当前学界对丹 青苗族歌师的研究比较少,显然说明这个区域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值得笔 者加以深度考察。 (二)选点说明 笔者之所以选择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这块苗乡“金三角”,原因在 于该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为了行文的方便,我把吉首市的丹青、排 吼、排绸,古丈县的坪坝、龙鼻嘴,泸溪县的潭溪、洗溪、梁家谭等交界乡镇的 苗族统称“丹青苗族”。与湘西其他地方的苗族相比,丹青苗族更有特殊性,它 既保存了苗族传统文化又充分糅合汉文化的成份在里面,而且生 活在这块地域的 人们在语言、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生活方式上,都具有极度的相似之处。 并且在丹青苗族之间通婚也极为普遍。尤其是苗族山歌更是丹青苗族人民共同的 至爱,由于生活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环境背景下,这里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是丹青苗 族人民共同参与的。比如,每年的“清明歌会”,无疑是丹青苗族共同欢庆的民 族节日。当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欢聚一堂,唱戏的、舞狮的、武术的、舞 龙的、对歌的应有尽有。当然这其中当数苗族山歌的赛项最为壮观,人民翘首以 待,民众争相聆听山歌比赛的表演。当然场中的歌师、歌手、歌郎、歌娘、歌兄、 歌弟、歌友、更是兴高采烈,摩拳擦掌,恭候各自心目中那个“对手”的到来。 ? 准备一展歌喉,大显神手让对方尝尝自己的钢火。期间不免来回大战几百会合, 用最锋利的舌枪唇剑在歌场比赛,一旦歌场上棋逢对手时,往往围观者是里三层 外三层,团团垒成一个人堡,静静聆听着,并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显然这时 歌师演唱已进入状态,且彼此紧咬着对方穷追不舍。丹青苗族就是在这里年复一 年的举办着自己盛大的民族节日,山歌文化就是在这里生根发芽。这种浓郁的 山歌文化环境处处可及,这种景象也是笔者选点的原因之一。 此选点也是源于丹青苗族在演唱时不用苗语演唱,而是采用汉语表达,同时 又还保留着苗族山歌的曲调、旋律等风格。似乎这里的丹青苗族唱着“汉不汉、 苗不苗”的苗族山歌,尽管丹青苗族唱歌时用汉语演唱,但是在当地百姓眼里还 是认为唱着自己苗歌。显然这种苗歌汉唱的方式,丝毫没有影响到歌师想表达的 思想感情,旁听者依然觉得格外亲切。没有什么异味之感。也就是说在民族认同 的根本上没有遭到破坏,苗族文化的特色依然很凸显。正如赵世林所说;“因为 有文化基因的纵向复制,才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始终沿着一个方向、一个轨 迹运行,并经过传承形成文化传统。而经过传承积淀而成的文化 传统又成为该民 族文化‘基因’的载体和基本要素,有机地参与文化的再生产再复制。正因为这? 钢火:湘西苗族方言,即利害或功夫深浅之意。2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样,人类文化的发展才一脉相承,一代与另一代的文化有极大的相似性,即使随 ? 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迁、发展也仍能看到其‘根’的存在。 据说过去这里的苗族唱的苗歌叫着(拔科连),由于汉语逐渐的广泛应用, 苗歌(拔科连)的演唱方式也很少采用。不过有些老年歌师仍然会偶尔演唱,只 是少之又少。对于丹青苗族人民对传统山歌进行改头换面的唱法,不仅是迎合了 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还体现了丹青苗族人民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采用汉苗 结合的演唱方式来延续山歌文化艺术的生命力,这也深深反映出苗族人民对传统 文化不被陶汰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显然体现了苗族歌师的用心良苦。 在丹青苗族地区改用汉语演唱,从理论上讲,由于苗族汉化程度 是有可能动 摇苗族社会的文化理念,价值与传承,但事实上,苗族的传统山歌文化依然沿袭 苗族的风格在传承,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要选这个点作为研究的原因。因为在湘西 苗区的分布有两大块,一块是集中在花垣、吉首、凤凰这个分布区,可以说他们 是湘西苗族的主流,其汉化程度较浅且研究的学者也不少,但是对丹青苗族的关 注却很少。 (三)选题意义 将歌师作为研究对象,其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歌以咏志”,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更是了 解一个民族心声的重要途径。在众多的苗族歌谣中,包括各种各样题材的歌谣, 如生产、革命斗争、爱情、习俗、信仰、宗教、历史、来源、风情、人物等各种 各样的题材,无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民族的映象,共同向世人刻画了一个多姿 多彩的民族。歌谣在映象民族众生态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独特 效果:歌谣往往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特有的韵律,歌、舞密不可分, 这也确保了歌谣能被很好地传唱至今,并发挥着娱乐的功能;歌谣易学易懂,其 形式多样,有小调、长曲、长短句、韵歌等,能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歌谣 传唱范围非常广泛,有人处即有歌谣,其不分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级、 贫富等等差别,人人皆可传唱,人人皆可在传唱中获得快感及满足,从而确保了 民族歌谣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歌谣之得以传承,实有赖于歌师这样一个赖以延续的载体。歌师是苗 族歌谣得以传唱不衰的重要力量,他们无疑是民族的精英,至少是民族艺术领域 的精英。古代的歌师自不待言,传统的研究早已经表明,古代的歌师往往也是文 字、艺术、知识、文化的掌握者,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力量。当代的歌师 是否是精英呢?在调查中,笔者也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歌师,他们中不乏文化程 度较高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歌郎、歌娘文化程度较低,甚至 有文盲、半文 盲者,尽管如此,歌郎、歌娘们通过长期的歌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丰?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 3期。3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歌师为例 富的、难以在历史文献及其它资料中翻阅到的曲谱,更难能可贵的是,一部分歌 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能创造性地对传统歌谣的唱腔、唱法作出革新,并 歌颂新生活,歌颂新时代,描写新农村,赋予了传统歌谣以新的生命力。因此, 当代的苗族歌郎、歌娘仍不失为民族文化的精英。尽管这部分民族精英作为一个 群体对全民族的影响力已经减弱,但仍发挥着一定的影响。 再次,“言为心声”,通过这个专题的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苗族歌师 的生存现状,进而了解湘西的社会文化生活。因为从歌师的歌唱中可以获悉歌师 的思想动态及情感世界,鉴于此进一步掌握苗族歌师的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便 可以了解苗族社会的草根阶层的内心需求,因为歌师的歌唱都是 发自内心而唱, 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的声音,所以从这些歌声中,了解民间百姓疾苦的一个 途径,为当地官民的上下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避免官民之间碰撞和误解, 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通过这样的研究让我们知道歌师当下传承困境问 题在哪里,为进一步保护民族文化传承谋划良策。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可以增 加苗族文化研究的视野,使苗族民歌文化活动能够贯穿苗乡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永不停息。毕竟,歌为心声,歌为言语。所以说“歌谣是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了解民众生活的镜子。《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谈到:歌咏所兴,自生民始。 这就是说,歌谣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的历史,是我们考察人类历史、社会史、思想 ? 史重要材料。”由此可见,研究歌师能够了解苗族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进而通 过这种研究掌握歌师群体的传承机制以及其变迁。通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功能展 开对“人”的研究,去探寻苗族地区苗乡人民的个性特征及精神状态。从中分析 苗族人民的丰富的情感生活、现实生活,由此进一步获知苗族人民传统的价值观、 人生观、世界观。 最后,此选题为研究边疆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 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下相关部 门正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本研究对此也具有一定的应用 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湘西苗族山歌的研究 对歌师的研究,我们首先要了解苗族山歌的歌唱习俗,所以我们可以从有关 苗族历史的相关著作中去探寻山歌文化的渊源。 站在山歌文化背景下去探索山歌文化延续的生命力,从而了解苗族社会的发 展规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通史的表现形式来加以论述的。如伍新福著的《中? 王娟著:《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25页。 4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国苗族通史》。这是最具有代表的著作阐述。当然类似于这方面的还有吴荣臻 ? ? 主编的《苗族通史》以及廖报白编著的《湘西简史》等,这些都是从历史叙述 形式提及到苗族山歌文化的盛兴。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以文化的方式进行研 ? 究,如以田野调查形式展现的有石启贵所著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 。另 外还有从文学角度对湘西墟场文化问题展开对山歌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如本土学 ? 者麻根生著的《湘西墟场文化》 。以上这些从主位进行研究的著述多以本地人 的视角和情感解读湘西山歌文化,避免了他人仅凭个人感受的书写误差。如实地 表现事物真实境况,杜绝了偏见的发生。凌纯声、芮逸夫所著的《湘西苗族调查 ? 报告》则从客位角度的研究方式对苗族山歌文化进行了精避的论述。另外,郑 ? 英杰《文化的治理剖析??湘西伦理文化》 则从宗教??伦理的视角出发,更 进一步阐述了山歌文化与苗族人民的鱼水相依的渊源情结。 (二)关于歌师的研究 关于歌师专题的研究,学术界专门探讨其著述较少,主要有藏艺兵的《民歌 ? 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本书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的 方法,通过对一位汉族民间歌手个人命运的描述与阐释,研究这位本土“歌师” 六十年间,个人与社会、与历史、与音乐之间互为建构的历程。本研究与其他人 文学科关于人的研究有着共同的学术取向:通过人解读文化,通过文化解读人。 ? 另外还有其以论文形式的《民间歌手研究的口述史模式??理论视角与方法》在 本论文中论述了只研究音乐的观念、声音、行为就显得不够,还 要特别探讨音乐 人的存在状况及人与音乐的关系。因为音乐毕竟是人创造出来的,要理解音乐必 须要理解创造音乐的人,弄清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促使人创造出了某种音乐,某 种音乐又是如何影响了人的存在。 ? 张君仁撰写的博士论文《花儿王朱仲禄》 以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手为 研究对象,通过其生活经历、传唱实践和创造性艺术成就,探索其与特定歌种之 间多方面的渊源关系,这在国内以往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还是一个空白。他在文 中阐明了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历史、形态固然重要,但‘人’却是一个更加值 得高度重视的因素。如果没有人作为传承者、创造者、储存者,一个民族的传统? 伍新福著:《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年版。 ? 吴荣臻、吴曙光著:《苗族通史》,民族出版社 2007年版。 ? 廖报白编:《湘西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版。 ? 石启贵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 麻根生著:《湘西墟场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 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 ? 郑英杰著:《文化的伦理剖析??湘西伦理文化论》,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0年版。 ? 藏艺兵著:《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商务印书馆 2009年版。 ? 藏艺兵:《民间歌手研究的口述史模式??理论视角与方法》,载《音乐研究》2005年第 4期。 ? 张君仁:《花儿王朱禄》,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5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歌师为例 音乐文化将无从谈起。这也是作者所要建立的第一个理论前提。 其次,作者进一 步强调,民间歌手作为音乐传承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身份的‘当事人’,更应该通过 研究而确认他们的社会历史地位。这是本文作者就论题提出的第二个也是更有启 ? 发性的理论前提。张君仁还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 就“民间歌手”这一类人而 言,不是能唱几句或几首(以某一歌种的总量为参照)民歌的人都可以授予殊荣, 都可以称为“民间歌手”,只有那些在民歌演唱中能够起到“示范”或“标准” 作用的才是我们所说的民间歌手。并且通过从本土文化的道德约束上探讨了在一 些社会群体中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唱歌是一种轻浮的举动。揭示了民间对唱 花儿这类艺人的评价。 ? 文江涛的硕士论文《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 则以民间歌师传承入手,对 柳城壮族黄三弟和方寿德这两代歌师的歌唱生涯与生活史展开了深入阐述。通过 不同的年代诠释一代歌师的生活史。从而探讨其传承变迁之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和分析,这对本文进行苗族歌师的研究亦有较好借鉴作用。 ? 此外,罗章《放歌山之阿??重庆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 从山歌教 育功能去论述歌师在土家社会传承的重要性,描述了歌师所唱的山歌是活跃在土 家人百姓心里,流淌在土家百姓嘴上,靠土家百姓的嘴和脚走遍村村寨寨,老百 姓提起山歌的高兴劲,让我觉得“她”是土家百姓的文化情人。枫波的《鄂西山 ? 歌初探》对于山歌中某些理论的探讨,无疑地应从广大的山歌民歌手的创作实 践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演唱活动中加以总结研究,这种理论性的探讨研究,有利于 批判地继承我国的音乐遗产,有利于繁荣创作,有利于民间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 还有乌日古木勒的《史诗艺人的生活史研究??萨克族民间艺人卡孜姆的访谈》 ? ,总结了民间艺人的口述史和个人生活史,是历史研究者难得的历史材料,也 是历史文献不可缺少的补充资料。 对民间艺人(歌师)的进行有效保护方面,尹晓华指出,民间艺人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与传承的载体,尊重和保护民间艺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 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支持和保障民间艺人传承活动的开展,是保护与传 ? 统手工艺的核心。祁庆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 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存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也就是说, 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的重点是传承人。” 另外,王大为论述了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升温对一些非物质? 张君仁:《论民间歌手下》 ,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 2期。 ? 文江涛:《柳城壮族歌师传承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7年。 ? 罗章著:《放歌山之阿??重庆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 枫波著:《鄂西山歌初探》,长江文艺出版社 1979年版。 ? 乌日古木勒:《史诗艺人的生活史研究??对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卡孜姆的访谈》,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 2期。 ? 尹晓华:《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载《东南文化》2006年第 3期。 ?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及传承人》,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第 3期。6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遗产创造者、传承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时,他提出了从三个方面严防对其的 冲击,(一)来自商业社会的过分“关爱”,(二)来自各级政府的过分“关爱”。 (三)来自知识界的过分(关爱)。 ? 魏美仙就文化传承中的文化主体问题,对文化主体中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的主体传承意识、角色二重性、类型划分保护培养等到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以达到对文化主体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充分发挥它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宋 ? ? 生贵和唐仲山表述了民间艺人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还是民间艺术 存在和发展的脊梁,在民族文化传承之道路上份演了举足轻重的关健作用。 (三)关于山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成果主要有: ? 马树春从抢救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开发性保护、研究性保护、机制性保 ? 护等方面对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进行了论述;枫波 详尽的介绍了山歌 这种艺术形式在山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指出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 ? 切的关系,特别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张雪敏 以山歌文 化“源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视角出发,探讨山歌在特定自然环境的生成程序与嬗 变形态,揭示民族与山歌、社会与山歌、民族文化与山歌文化、社会文化与山歌 ? 文化的巨细关联。刘大坚分析山歌曲调和山歌歌词文化特质的程式化组合方式, 解剖歌手与观众组成的山歌文化情境下乃至他们的歌唱观念,勾勒山歌文化的流 布体系效用之功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赵磊《民间歌手的演唱的心态及其传承中 ? 的作用》等。 ? 尹建国指出,苗歌演唱的形式多样化,有真假声分明的唱法、轻声演唱、 真声唱法等主要唱法,并结合古丈苗歌的“坡头腔”探讨了苗歌的在逆波音、上 下滑音、喉音、直音、鼻音等方面的润腔特点,并结合苗剧的出现及发展指出了 现代苗歌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中指出,苗族“押韵之法,除很 少的自首至尾句同一韵的外,大多数是奇数句尾音与奇数句尾音相押,偶数句与 偶数句尾音相押,即句句用韵,隔句相押”。 ? 王大为:《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载《黑河学报》2007年第 3期。 ? 魏美仙:《对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几点思考》,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 2期。 ? 宋生贵:《民族艺术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 1期。 ? 唐仲山:《记藏族民间艺人完玛杭科、东智才旦》,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 3期。 ? 马树春:《论民族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广西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 3期。 ? 枫波著:《鄂西山歌初探》,长江文艺出版社 1979年版。 ? 张雪敏:《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的启示》,载《洛阳师范学院》2009年第 4期。 ? 刘大坚:《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山歌节为例》, 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 4期。 ? 赵磊:《民间歌手的演唱心态及其在传承中的作用》,载《中国音乐》1993年第 2期。 ? 尹建国:《湘西苗族民歌及演唱特点》,《中国音乐》 。 11 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 年版。7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歌师为例 ? 吴华强 以田野考察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原因 进行了具体分析 认为造成其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原因相互之间存在着 必然联系衰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衰微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 文章就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他指出,湘西苗族情歌衰微 的原因主要是:一湘西苗语文化生态变化的影响。首先苗汉通婚近年来已呈 上涨趋势;其次苗族中纯讲苗语的人口相对数量在减少“领地”在缩小;再次 苗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佼佼者离开了苗族情歌的语境。二苗族青年生活方式与交 流方式变化的影响。三苗族情歌艺术形式与功能变化的影响。四湘西苗语从 汉语借词增多的影响。五苗族传统节日内容淡化及多元化的影响。 ? 伍新福所著《中国苗族通史》上、下两卷本 ,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族 源的一大力作。该书从传说时代的苗族先民开始追溯,结合历史文献、神话传说、 考古发掘等领域的成果,对苗族从古至今的历史作了一个纵向剖析,并对苗族的 政治组织、经济生产活动、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学校教育、姓 氏家庭、节日习 俗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书中颇多创新观点。他指出,以歌会友,以歌传 情,唱歌、对歌是苗族同胞交往的重要媒介。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歌师概念界定 苗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取决于歌师的言传身教的功能,为了对歌师加深印象, 首先对苗族歌师做个界定,即为歌师“正名”,使人们对歌师这个群体有一个大 概的认识。歌师,顾名思义,就是唱歌的歌者,这里的歌师主要是以唱山歌为主。 正如乌丙安指出:“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而且 还在社会群体中,在大多数接受习俗化养成的承受者(受众)中获得信赖荣誉和 ? 崇敬。”正可谓他们就是民间社会里人们共认的“百科全书”,百读不厌,百听 不烦的一群民间精英。由于他们的才艺超群,加之富有山歌演唱天赋的本领,所 以“他们往往活跃于村屯、圩镇、县市之间,拥有众多的徒弟, 维护着族群地方 文化的血脉,他们是民俗文化展演和传承活动中的卡里斯玛人物,世代相续的民 ? 俗文化传人和习俗社会规范的主要支配力量”。 当然,不是所有的歌者都是歌师,但可以肯定的说,每个歌师都是从歌者衍 生而来,这是毋庸质疑的,并且称之为歌师的这些歌者均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 土生土长的农耕人。不过他们只是比别人多拥有一个额外身份而已,即亦农亦歌? 吴华强:《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思考》,载《吉首大学学报》 年第 期。 ? 伍新福著:《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年版。 ? 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 288-289页。 ? 文江涛:《柳城状族歌师传承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8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身份。张君仁说:“就‘民间歌手’这一类型的人来说,不是能 唱几句或几首 (以某一歌种的总量为参照)民歌的都可以受此殊荣,都可以称为‘民间歌手’, 只有那些在民歌演唱中能够起到‘示范’或‘标准’作用的才是我们所说的民间 ? 歌手”。所以,拥有歌师称号的这些人都是经历了一番长期苦练的歌唱历程,通 常习歌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三、五年,时间长者十余年方能登台演唱(出席正式 民间高档次的对歌场合)。也可以说他们是从一个普通农民的爱好者 初学者? ?歌者??歌手??歌师这么一个递进式的演变过程发展而来的,用“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这个坚苦磨砺过程来诠释歌师成长历程是最合适不过的。 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朋友,都知道获得像歌师这种身份和殊荣的这些稀有人 才,他们的队伍并非庞大,只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小群体,用凤毛麟角来比喻、形 容他们的尊贵和珍稀也不为过。虽然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良好的学校教育, 但是他们的才情学识、聪慧敏锐、以及歌唱的天赋与才华,往往令百姓折服和崇 拜不已。源于歌师自身的才情、天赋,以及富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能迎合民众内心 的歌唱需求,博得了民众的深爱。加之他们不辞辛苦时常走乡串寨演唱的这种活 动也起到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效用,发挥了歌师的社会功能,这才是歌师真正 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二)时间的界定 笔者试图从 世纪 年代的抗日时期开始然后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再到当下时期作为我研究的时间范围。旨在通过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去剖 析丹青苗族歌师传承的演变过程,进而分析歌师群体在这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的 坎坷历程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四、文章借鉴的理论、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文章借鉴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的理论,主要采用了民族志方法来探寻湘西苗族民间艺人与传统文 化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互融性,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借鉴民 族学、民族史学、 人类学、民族文化学、及社会学中关系于文化生态学,文化变迁、文化传播及文 化适应等相关理论。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田野调查法。运用了民族学、人类学中的深度个 案访谈法、参与观察法获取第一手资料。( )文献资料查阅、搜集与论文中相关 的山歌文化与传承关系、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借助以上这些资料促 成我这篇论文撰写的理论提供了很好依据。田野工作? 张君仁:《论民间歌手下》,载《中国音乐》2005年第 2期。9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歌师为例 论文能够顺利定稿而呈现给大家,得益于笔者在求学期间,前后利用寒暑假 四下苗乡,在丹青苗族社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自从进入硕士学习阶段笔 者便想好要围绕这个领域研究作为我的硕士论文研究题目,于是乎在每年寒暑假 便在吉首、泸溪、古丈这三县之间穿梭着。第一次,是 2009年春节,笔者在吉 首峒河公园的坪场上拉开了我田野调查的序幕,因为这里每到春节便聚集着来自 各乡镇的苗族、土家族、以及少数汉族歌师在这里唱歌娱乐,相互对歌、舒缓心 情。也就是在这个春节我初步掌握了苗族歌师演唱的日常行程及人数的粗略统 计。第二次,是 2009年整个暑假,除了登门入户到了古丈县张清秀歌师家,了 解这方面歌师的情况外,接下来正好连续赶上良家潭“六月六”苗族山歌文化节、 六月十八的“庙会节”、洗溪峒头寨的“七月八”苗族歌会节以及梁家潭达力寨 的“七月九”苗族歌会节。通过这几次时间相隔不久的苗族歌会节相继举办的亲 身体验,使笔者全方位的掌握了苗族歌乡山歌活动的运行情况,当然也在这日夜 跟随的采访中使笔者搜集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材料,为笔者撰写本论文奠定了扎实 的基础。第三次,在 2009年冬季,也就是丹青苗族各乡各村大办操持娶亲、立 屋的黄金时期,这一次便把我从前期的山间野外的户外调查转移到村寨入户的细 致调查,使得笔者对歌师这一群体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也让笔者明白一位 民间歌师在不同场合的演唱风格与讲究。第四次,是 2010年暑假,这一次的调 查不同于前三次,当然也基于前期与歌师有了持续而长期的交往上,彼此之间建 立了深厚的感情,于是这次调查主要倾向歌师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他们思想上的 困惑、婚姻的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为笔者的调查书卷增添了不少色彩, 为论文的框架提供了充实的材料补充,让论文更加有血有肉。基于这样不同周期、 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深度跟踪调查,使得笔者对丹青苗族歌师群体的歌唱习得、 传习过程、演唱内容、传承机制、代际断层、和影响传承困境的主、客观因素以 及社会与官方的支持力度有了脉络清晰的掌握与了解,并带着原有对民族的关注 及对专业诉求的使命感,带着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疑惑与问题,答案一步步地清晰 起来,从而围绕这个现实问题开始了我论文的案头工作。 10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歌师的生存环境 一、自然及地理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存背景和生存空间。同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 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空间,既便是极度复杂的环境下都有其生存的法则和应 对环境的法宝。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边区。现辖吉首市和泸 溪县、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县 市 县。东北边的龙山、永顺 两县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永定区交界,东南边的古丈、泸溪、凤凰 县与 湖南怀化市沅陵、辰溪、麻阳苗族自治县 县相邻,西南边的花垣与贵州省铜仁 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西北边的保靖、龙山两县与重庆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宣恩县接邻。地理坐标为北纬 27? 44.5' ? ?29? 38',东经 109? 10'? 110? 22.5'。地处中国西南交通要塞,水陆交通便利。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他一定占有一片特定的自然空间,这片空间中所有 ? 的自然特性则构成了该民族的自然生境。”丹青苗族正好居住在东临泸溪县西部 的洗溪和潭溪以及北部梁家潭的这块区域,西边居住在吉首东部的排吼、丹青、 排绸这三个民族乡;北边是古丈县南端的坪坝乡。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虽 然山势险峻,群山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邃,林深密茂,自然景观倒是分外妖 娆,确实是一块金盆宝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湿润,降水量充足,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河流 主要来源于贯穿吉首、泸溪自西向东的大片区域的峒河,以及穿越古丈县城的酉 水河。这里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春季为 ?,夏季为 ?,秋季为 ?,冬季为 ?,年极端最高 ? 气温 ?,最冷为 月,平均气温 ?以上,最热为 月的 ?左右 。” 总之,正是这里的山,这样的水,这般美好的湖光山色,为这个金 三角的丹 青苗族提了这种适宜的生存环境,使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苗族歌师与这片天然的 生境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歌唱,他们的思维与行为,使他们 在这样的环境里唱出了人间最美、最动听的苗族山歌。可以说“各种文化现象与 ? 地理环境之间都有着必须的、内在的联系” 故而苗乡歌师多半出自于吉首、泸 溪、古丈这个金三角中,可谓这里是孕育歌才的“龙兴地”。? 编写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 2007年版,第 1页。 ? 杨庭硕、罗康隆、潘盛著:《民族文化与生境》,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2年版,第 1页。 ? 编写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 2007年版,第 7页。 ? 张贵华:《苗族与侗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与演唱特点研究》,载《贵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 2期。11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以吉首、 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歌师为例 二、历史及人文环境 湘西是湖南省的西部,湖南简称湘,故称湘西。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 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历代史籍对湘西一地的历史沿革亦多有论述, 如南朝梁时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宋元时期的《沅水记》、《沅陵风俗记》, 明代的(万历)《慈利县志》、(嘉靖)《澧州志》、(洪武)《靖州志》,清代的《永 顺宣慰司志》、(康熙)《九溪卫志》,民国《醴陵县志》、《慈利县志》,以及往进 所编纂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相关资料。综上可知,湘西一地在唐虞之时, 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朝时为“荆州之域”。商代,属楚“鬼方” 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推行郡县制,湘西一带设立了黔中郡。汉承秦制,设立了武陵郡。东汉开始称武 溪地区,对湘西和西南地区开始实行羁縻政策,直到唐未五代出现割据局面。三 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五代 时,湖南马楚政权与溪州地方头人订立了著名的溪州会盟。宋代为荆湖北路的辰 州、澧州,建立了溪、硐、州、军等一系列统治体系。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 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 余为岳、辰两州地。清代置永顺府和凤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湘西一地的羁縻统治非常突出,中央王朝任命州、县官 员,又任命一批袭“土官”为统治者服务。元朝时对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按 官职大小设立了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委以官职,称为“土司”。又 设流官,由外地派来,这样土流并存,相互制约。明朝时在全国实行卫所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在湘西派重兵把守。加强对土司的控制,派流官和土司共同治理,并进行监督。 清代,设置府、厅、县进行统治。由“以夷治夷”的策略逐步采取轻土重流的政 策。直至实行改土归流的流官统治政策。 民国时期, ?? 年为辰沅道。 ? 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 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 、永绥今花垣 、泸溪等 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 年 月,湘 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 县,并代管永顺、 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 县。年底,代管 县亦属直接管辖。 年 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 年 月 日,湘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 永顺、龙山、桑植、大庸 县。 年和 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 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同年 月 日,大庸市及桑植 县正式划出湘西州。 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 县市。 从以上湘西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州的历史发展大 12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永顺专区和沅陵专区 的 个县组成; 二是 年 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三是 年 月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 行政区域为吉首(原乾城县)、古丈、泸溪、凤凰、花垣(原永绥)、龙山、桑植、 大庸等 县;四是 年中央将桑植、大庸划归张家界市管辖,湘西州只有八 县市。 湘西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山区,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杂居 的地区,充分展示着多民族杂居的特点,体现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独特性。据全 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湘西州现有民族 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 族、苗族。 年末,全州有少数民族人口 . 万人,占总人口的 .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 . 万人,占总人口的 %,占少数民 族人口的 . %;苗族 . 万人,占总人口的 . %,占少数民族人口 的 . %;其他少数民族 万人,占总人口的. %,占少数民族人口 的. %。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湘西各民 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土
本文档为【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的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地区为例(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1-01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