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总结]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工作总结]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举报
开通vip

[工作总结]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工作总结]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分析遵义市当前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内容与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农业气象工作的对策,以期不断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质量,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农业气象 现状 问题 对策 关键词: 1 遵义市农业气象工业务作现状 遵义市农业气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农业气象测报和农业气象服务两方面。目前,遵义市设有农业气象业务的站点有4个,观测的作物种类和站数分别为:小麦,2个站;玉米,,个站;油菜,,个站;烤烟,,个站;水稻,,个站;茶...

[工作总结]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3576853513_1]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分析遵义市当前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内容与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农业气象工作的对策,以期不断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质量,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农业气象 现状 问题 对策 关键词: 1 遵义市农业气象工业务作现状 遵义市农业气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农业气象测报和农业气象服务两方面。目前,遵义市设有农业气象业务的站点有4个,观测的作物种类和站数分别为:小麦,2个站;玉米,,个站;油菜,,个站;烤烟,,个站;水稻,,个站;茶叶,,个站;辣椒,,个站(由于辣椒和茶叶的发育观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未制定出台,未开展发育期观测)。自然物候观测站,个。全市有8个人工农田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和12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农业气象观测内容主要是:主要作物发育期、生长状况、产量结构分析、土壤湿度、物候期等,多数观测任务需人工操作,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旬(月)报、农业干旱监测预测信息、墒情、农业气象情报(以旬、月、周为单位)、24节气农业气象信息和春耕、夏收、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季年和作物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预报等业务服务产品。特色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有:优质烤烟、优质大米、竹子、中药材、蔬菜、茶叶、高粱等,根据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从播种至收获的主要发育期的动态跟踪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观测设备建设情况:2006年建设8套人工农田土壤水分观测设备:取土钻、电子天平、烘烤箱,2010年建设 12套Gstar-I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设备。 , 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种类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不相适应 目前的农作物观测布局、观测作物种类以及观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标准均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确定的,在当时当地具有代表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传统种植的农作物被新兴的水果、蔬菜类作物品种取代,因此,某些观测地段、观测种类已无代表性,甚至失去了观测的意义,如我市的小麦种植很少,目前正安和余庆仍在观测小麦,观测地段和大田调查很难开展。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前县城周边选择的观测地段被规划修建房屋,观测地段很难选择。 2.2产品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尽管目前服务产品种类较多,但深度不够,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科技含量有待提高。近年来新开展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病虫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业务刚起步,思路及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有局限性。对于遥感监测服务,由于没有地面同步实时监测数据,服务产品大多为定性产品;作物产量预报系统未完善,对作物的产量预报大多为定性产品,如:丰年、平年、欠年等。 2.3 信息发布覆盖面及时效性有待提高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是针对政府及有关决策部门,对公众,尤其是对农村、农民的发布渠道还不够畅通,时效延迟,需要进一步加强。 2.4人才流失、知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 岗位设置、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流失严重。大量农业气象专业人才转行,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多年来,农业气象业务培训较少,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不了解农气业务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相关内容。 2.5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气象发展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导致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落后,业务服务手段和试验研究设备简陋,农业气象测报仍然是手工操作方式。农业气象试验站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技术指导。 地面监测是遥感工作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省没有建立遥感地面监测网,这给遥感影像解译带来一定困难,例如:今年,月,,日的贵州省遥感火险监测报告发现凤冈县天桥乡、湄潭石莲乡、余庆花山乡分别有面积为7.98、4.58、4.49亩的高温点,由于没有地面监测资料,因此不能进行正确判断。 3 我省农业气象发展思路与需求 3.1调整观测布局 调整观测布局与内容,舍去意义不大的观测项目,增加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种农业气象观测项目与内容,并修改与之相对应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与标准。 3.2变更业务内容,改变服务手段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不断完善传统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天气预报信息,增加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事专题服务、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评估技术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灾前预警、和灾中、灾后的评估与服务工作;改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现有的较成熟的兴农网、手机短信平台、各乡镇气象广播等,解决农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服务产品形式生活化、通俗化,解决农业气象为农民服务的时效问题。 3.3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大力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业气象的后续发展打好基础,在力争现有人才不流失的前提下,稳步培养新的是具有农业气象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3.4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 加强农业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气象观测技术水平,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采取措施,加快历史资料信息化进程。以需求为牵引,技术为推动,科研推动业务,研发分析技术,开展定量评估、农用天气预报等技术研究,使农业气象服务的定量化、精细化,提高服务效益。 不断增加和丰富预报内容,则是指导全社会有效防范气象灾害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加快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开发,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定量化,以人为本,围绕需求进行服务,提高服务针对性,充分发 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前瞻性和保障性作用;(3) 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和传播速度,是全面提升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与电视、广播等媒体合作,利用电视、广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播出相关气象信息特别是突发灾害天气的播报,使公众及时知晓天气变化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其次要强化与电信、移动通讯等公司的有效合作,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通过建立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系统和创建气象服务专业网站,解决气象信息传播在进村(社区)入户过程中(“最后 l k m”问题,使公 众方便、高效、快捷获取所需的气象服务信息。最后要在主要路口、景点、重点作业区、车站码头、居住小区出入口等地段设置大型电子气象灾害显示屏,让公众随时了解天气变化信息,有充足时间来应对和减轻天气灾害的影响。 <上海农业科技. 1.4 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调研中,涉农部门、乡(镇)、村对气象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也有比较强烈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 需要高准确率的常规天气预报。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作为农户,产前需要掌握季节的气候变化,科学安排;产中需要掌握天气的冷暖晴雨,采取措施避免气象灾害,提高产量;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更需知天气信息。群众普遍期望气象部门的常规天气预报有较高的准确率,以便根据预报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1.4.2 需要快捷的天气预报传输。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比如台风、暴雨、强冷空气等,对农村防灾减灾的作用非常大。群众盼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有线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等系统的覆盖面,逐步完善预报服务传输系统,建立信息接收平台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立较密集的气象预报预警显示牌,让气象信息深入农村基层,农民能及时获取形式多样的气象服务信息。 1.4.3 需要本地天气预报服务。天气变化的局地性非常明显,经常是“十里不同天”、“下雨隔牛背”。农民目前看到的天气预报大多数是中央一套的省会城市单点预报,订制本地天气预报短信的手机用户也很少,难以获得本地的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预防。 1.4.4 需要较长时效的气象服务。如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天气展望,对于农民安排农业生产很有用处。 1.4.5 需要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很多农户希望气象、农业、林业以及植保等部门的服务信息能够综合加工、打包处理,这样农民用起来很方便。 1.4.6 需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政府或部门,需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趋利避害,发挥最大效益。特别是在引进新的农业技术、良种等项目和防灾减灾以及防汛抗旱方面时,更需要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目前许多乡村还没有掌握和用好当地的气候资源,适宜种什么和养什么,主要靠个别“能人”的闯和试,或者从小商贩口中了解行情,成功的少、失败的多,生产带有盲目性。如果能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和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4.7 需要气象服务个性化。不同的专业户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呈现个性化特点。养猪专业户希望在气温剧烈变化之前得到提示,以便及时采取通风、闭舍等措施防病;西瓜专业户希望提供夏季暴雨预报,以防止西瓜新品种遇雨破裂或死苗;林木大户特别关注干旱及冻害;蔬菜专业户在冬春季节非常关心短期预报、日内高温变化,以便及时调节棚内温度,防止蔬菜灼伤或冻伤,在夏季高温干旱时盼望人工降雨辅助生产避灾;芝麻种植大户最盼提前得到阵性强降水预报,以提早开沟排水防止植株瘟病大片死亡等等,不一而足。 2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大力提升服务能力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需要解决如何配置资源发展市场农业,如何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知识农业,如何拉伸产业链发展产业化农业。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存资源,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主要工作目标,推出有力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各种不利因素,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1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 要努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大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做好气象年景趋势、春播、汛期、夏秋季短期气候趋势等预测工作,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尽快建立灾害天气临近预报预警系统。 要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依靠科技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设,突破传统、单一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模式,丰富、充实气象服务内容和灾害性天气应急措施,不断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 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加大农业气象(农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天气预报分析和农作物的产量预报)服务力度;不断提高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市、县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把气象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加强针对大田农业、设施农业、农民生活、农村交通水利建设、防汛抗旱、疾病防控等专业气象服务。 应用现代科技拓展领域,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预测产量,应用各种先进手段提高预报准确率,及时开展环境评价、气候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为新农村建设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在农村建设、能源利用、建设规划等方面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突出支柱产业和产业大户,以点带面,以户带村,以村带片,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在新农村小城镇建设和社区建设中,为合理建设住宅、采光、防寒等方面提供气候资料应用服务;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适宜居住的小气候环境改善提供绿色环保建议,新农村“六小工程”建设中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利用等等。 2.2 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的具体措施要求。要将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围中,进一步提升地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加快气象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气象服务手段。 要健全和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体系以及管理流程,制定重大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的业务流程和工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信息使用的反馈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府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要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工作,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宣传传媒上的及时发布、插播和增播,要增加气象信息产品的频次,改定时预报为连续监测、滚动发布,积极开拓新型气象警报台、手机短信平台等发布途径和形式,确保气象信息和各种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里。 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为民服务代理制度,确定村级兼职气象员,负责收集气象信息,并及时通过广播、高音喇叭和黑板报等载体,为村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 建议立项建设农村气象专用警报系统,切实解决气象信息传输问题,实现气象信息“村村通”;要依托“12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平台、农网等,建立针对不同用户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提高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时效。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气象投入机制。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按照公共产品理论,不同服务范围的公共产品应有不同的供给主体,应进一步明确“国家气象国家办、地方气象地方办”的各级政府办气象的责任。在我国实行分税制后,财政收入由地方向中央、省级政府集中的趋势明显,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收入相对丰裕,尤其是中央财政的比重明显上升。而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普遍“吃饭”都非常困难,如果再让基层政府承担较重的地区性公共产品供给,不仅有悖于公平原则和受益原则,而且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气象服务产品供给现状不断恶化。当前,着力推进中部崛起已成为中央和中部省份的共识,中央财政应对中部地区气象事业发展投入采取倾斜政策。由此,对于提高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国家应当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采取中央、省两级政府主导的方式,即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特别要强调的是农村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改变过多依靠基层财政的状况。 2.3 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可以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的投资力度,优先完善天气敏感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实现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建有自动气象站的目标,达到有效监测局地性突发气象灾害的时空分辨率。 二是加大人工增雨防雹基础设施建设。人影已经从阶段性工作逐渐转向常年性工作。作为气象工作的八大轨道之一,必须配备专职人影管理、指挥、作业人员,才能满足农业生产抗旱、消雹、森林防(灭)火、水库蓄水(发电)及重大公共事件应急等业务的需要,集中人力精力开发、研究人影作业技术,提高作业效果。在人员编制上可以国家和地方各承担一半,市级配备4-5名、县级配备2-3名人影专职工作人员。另外,还应加大作业基地和标准化作业分队建设,按所辖乡(镇)面积不同,配备多套作业系统,保障人工增雨作业以最安全的方式,能够在农民最需要的时候实施人工增雨抗旱防雹作业。满足多点开花、移动作业、扩大覆盖、服务农村的要求。 三是加快农网向乡村延伸,实现农网的“村村通”。建立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所有涉农企业、涉农部门、涉灾部门均实现信息共享,所有部门的服务信息产品均通过农网这个很好 的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按照各自层次、职责进行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所有信息即刻发布到千家万户和市场,并促进各地的信息及时活跃在市场。 四是抓紧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建设气象灾害信息自动接收系统,如电子显示牌,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快速响应机制。电子显示牌等基本设施建设既可由政府投资,也可由政府资助,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采用政府监管下的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或BOO(建设一经营一拥有)运营方式。 五是重视农村防雷设施建设,特别是中小学校、移民建镇新村以及山区农户。目前农村防雷工作还比较薄弱,存在严重的防雷安全隐患。要积极开展防雷减灾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宣传和普及撛し篮图跚崂椎缭趾村防雷的咨询服务和防雷工程服务。 2.4 加强协作,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益 气象服务产品的有效传递,离不开现代传媒和通信。从农村实际出发,当务之急是提高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的气象服务能力。 气象与广电部门的合作。增加和调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各地电视台应当顺应农民朋友的强烈要求,确保转播全国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在晚上八点半左右增加一次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在早、中、晚多增加滚动字幕。 气象与电信部门的合作。大力提高“12121”的拨打率,双方都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农村电话拨打“12121”费用包月的方式(包括基本通话费和信息附加费)。可以考虑申请一个新电话号码,作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热线电话,基本通话费和信息附加费采取包月形式,消除农民拨打电话的顾虑,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率,节目内容可以是包括气象服务在内的新农村建设的多种信息,实现信息集成。 气象与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乡、村干部手机的作用为广大农民服务,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警。建议农村确定基本手机用户,其信息费用由政府补贴,经营单位不收手机用户的短信费。基本用户的组成人员是各乡(镇)的领导,各村委会的村长、村支书、种养大户,各自然村的村民小组长和该自然村2-3个长期在家的村民等。基本用户收到短信后,要负责向责任区的村民传递。这种方法,花钱不多,效果明显。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要贯彻落实这一任务,就要求气象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重,大力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 创新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一、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迫切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长期以来,气象工作坚持把为“三农”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还面临许多重大课题。农村仍然是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薄弱环节:我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以上发生在农村,农、林、牧、渔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年以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占整个农业,,,的,,,,,,,,远高于自然灾害损失占整个国家,,,的比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等,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这就需要把“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落实到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去。 二、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尚存在的问题 气象部门虽然在“三农”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站点偏少,监测项目单调,技术人员的监测和应用能力不够,不能充分满足农村气象服务需求。 ?为农服务的产品不多,针对性不够强。特别是对名特优品种的生长发育全过程的气候适应性和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灾害性天气研究甚少,很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农气服务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服务需求。目前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正在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经济板块,逐步向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作物的生长知识,还要掌握养殖、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为农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特别是灾害性及关键农事季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不高,预报的精细化程度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 ?对农村、农民的宣传不够,广大农民对天气预报的含义不十分理解,对防灾减灾的知识了解很少。 三、气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一) 落实公共气象理念,扎实做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气象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关键是要依靠科技。作为科技型事业,气象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亟待提高。 1. 应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县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和应对工作。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搞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工作,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2. 应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方面的气象服务。拓宽农业气象预报领域,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小气候的定点和流动观测以及卫星遥感监测,开展农业气象情报定量监测与评价业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开展农用天气、作物生育期、土壤墒情、作物需水灌溉量预报等业务。 3. 应加强对林业、牧业、渔业的气象服务。根据林业、牧业、渔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 (二) 落实安全气象理念,扎实做好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 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上存在的信息不畅、基础不牢、效率不高等问题,确保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能够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针对农村地区相对偏僻、农民居住相对分散、关键农事季节十分忙碌的实际,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预报警报信息,也要针对偏僻山区缺乏现代通信手段的实际,大力加强专用电台、公共广播、移动式警报器等预警服务发布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2. 重视和解决广大农村气象预报不够精细的问题,尽最大可能确保各类灾害性天气监测得到、预报得出、服务得好。针对我省农村地域较大、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监测站点稀少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类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加快填补村级气象、水文、地质等要素监测的空白,使综合观测网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3. 加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切实增强山洪、滑坡、泥石流、雷电、龙卷风等容易导致人员伤亡的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细化预报预警地域,延长预报预警时效。 4. 加强农村灾害防御规划、农民防灾减灾宣传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从源头上遏制自然灾害对农村影响的高度出发,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的自然环境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建设布局,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减轻各类灾害对农村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不恐慌、不盲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三) 落实资源气象理念,扎实做好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根据农业发展形势和气候变化,不断完善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进一步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性评估,为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提高农民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的意识。 2. 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继续加强人工增雨作业,在做好传统应急抗旱增雨作业的同时,组织农业、农村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在多雨季节开展以保障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用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水资源蓄积型增雨作业,并为农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森林防火等提供服务保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能力建设。 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02( 2 陈文林(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07( 3 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苦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 4 彭宗、傅治平、刘剑波(建设社会主义新学习读本(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0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北京:中央1号文件,2006.01(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国务院,2006,3号文件,2006.01( 6 7 课题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5.08
本文档为【[工作总结]遵义市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现状及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0-14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