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举报
开通vip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第7卷第6期 2005年l1月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JOURNALOFDAUANNATIONAUTIESUNIVERSITY Vb1.7NO.6 NOV.20o5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李晓峰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 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第7卷第6期 2005年l1月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JOURNALOFDAUANNATIONAUTIESUNIVERSITY Vb1.7NO.6 NOV.20o5 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 李晓峰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 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 实现了由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 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 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关键词:蒙古族;草原文化;成长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12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5X(2005)06-0049-04 一 ,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发生与共和国政治与 文化想像有着直接关系.它与现代文学中民族国家话语与 民族作家的话语关系有着很大的区别.诚如有的论者所指 出的:"在现代文学活动中.民族国家话语与个人主义话 语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它-ff]HP是一种对立,同时又是 一 种共谋的关系,它-fr]HP是一种不断争夺,同时又是一种 共同扩张的关系.因此,民族国家话语与个人话语产生了 极为复杂的表述策略,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表达空间. 民族国家话语和个人主义话语通常地被视为一种压抑与 被压抑,表达与反表达的关系."[1l(p对于1949年后 的中国.民族国家有了更准确的概念:统一的多民族的社 会主义国家.这一新的民族国家首先获得了话语的绝对霸 权.同时,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他 的着名讲话中对文学艺术事业是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 钉的规定,就已经把尚未成立的新中国的文学话语纳入到 了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少数民 族文学话语从其发生之初便不是以个人主义话语的方式 出现.虽然具体到某个作家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如有些作 家在被移植到民族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后,偶尔表现出背离 倾向.但其最终结果是个人主义话语权的被消解.这一点, 在《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的转换中表 现得十分明显. 1951年,玛拉沁夫到科尔沁草原做群众发动工作, 听说当地曾经发生一件这样的事情:一位蒙古族妇女赤手 空拳.同一名越狱逃犯进行了英勇搏斗,最后在群众的帮 助下.终于把罪犯抓获.这个故事令玛拉沁夫十分激动, 他一边工作,一边对这个故事进行新的构思和锤炼,于 1951年底创作出了他的小说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 们》o小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1952年1月l8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化生活简评一(人民文学>发表了两篇优秀的短篇小说》的文章,认为《科 尔沁草原的人们》是一篇"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 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 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在这一段中.作者 一 连用了5个"新"字来概括这篇小说,由此可见这篇小 说在当时受到的重视. 有意味的是,刚开始尝试小说创作的玛拉沁夫竟然不 知道自己写的算不算小说.但是,12年的革命经历,使 他的话语出现了向民族国家意识形态靠拢的倾向.因此, 从"新的主题"上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中追逃犯这 一 故事原型正好契合了当时的时代主题一对敌斗争.因 此,小说显然被过度阐释为展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塑造了新 的人物形象. 然而,这种潜意识中的契合离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规 范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或者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中 的话语还没有真正纳入到民族国家的话语系统之中.正因 如此,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此基础上,把这种多少有 些偶然的对敌斗争投放在牧业合作化初期互助组成立中 收稿日期:2005—07—06. 作者简介:李晓峰(1962一),男,内蒙古赤峰人,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 向: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50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7卷 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较量和斗争这样的时代 背景中,从而赋予了电影更深刻,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 内涵.其中,反面人物(宝鲁和虚构出来的幕后有组织的 敌特)均被定位于潜伏下来的敌人这样,牧业互助组中 的两种思想斗争(集体生产,共同富裕和个人单干,自己 发家腹由具有普遍性的人民内部矛盾质变为两个政治集 团的颠覆与反颠覆的政治,阶级斗争和军事斗争.因此, 电影在两个向度上以十分清醒和鲜明的意识体现了民族 国家话语的时代的共名.对于共名.陈思和认为:"共名 与无名是一对专指文化形态的相对立的概念.2O世纪中 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概念来涵盖时代的主题,如 '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反帝反封建'……五六 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条路线斗争'…… 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深刻地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 神走向,同时也是对知识分子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制约.这 样的文化状态称之为"共名"【】(p舢.电影在两个方面体 现了时代共名,一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响应,二是体现 了建国后的对敌斗争的严峻形势.于是,电影的叙事也由 具有偶然性的故事叙事转向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叙事,在 民族国家话语一致性的高度上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 创作的要求和规范和民族国家话语对个人话语的凌驾.但 是,原着在这方面显然还缺乏考虑:宝鲁是从监狱中跑出 来逃犯,开始只想逃命.只不过因为萨仁格娃发现了他衣 下的枪,才展开了捉与逃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这 一 矛盾冲突展开.因为创作者并无意于向主流意识形态规 范下的时代共名靠拢,所以小说较好地保留着生活的原生 形态.《草原上的人们》的创作意图则非常明显,从科尔 沁草原到草原,把叙事由某一地域扩展为整个草原,草原 则又以其高度的秩序化,成为共和国的象征体.这样,小 说的主题完成了质的飞跃,对于玛拉沁夫而言,偶然的个 人话语叙事行为因此变成了整个时代宏大叙事和民族国 家话语的一部分. 二,由模式化新人形象到成长型人物 人物形象塑造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核心.从小说《科 尔沁草原的人们》到电影《草原上人们》,人物形象的体 系及人物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固定化和模式化的.无论是萨仁 高娃还是桑布,他们在小说中从出场到结束,性格是固定 不变的.但促使小说中的两个蒙古族青年舍生忘死抓捕反 革命分子的深层心理动因究竟是什么呢?小说中这样分 析道:"桑布这样勇敢地跳进火线,他是什么意思呢?难 道他是个疯子,去投火寻死吗?不,不是的.他是个精神 正常而又聪明的人;而且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团员,当 熊熊的大火毒蛇般扑向大草甸子,眼看那高人云霄的羊草 堆就要被大火烧掉时,他会怎样打算呢?他不顾任何危险 的跳进火线";而当"浓烟熏得他透不过气来,火焰烤得 他浑身疼痛"时,他tL,里想到的却是:"只要能扑灭这团 火,我烧倒了也甘心."显然,作者在这里依然是在时代 共名的规范下来找寻这两个年青人行动背后的,符合民族 国家意识形态规范的动机.于是,作者发现,在桑布和萨 仁高娃勇敢,顽强,无畏的性格背后,是那种融人了自己 民族朴素情感之中,并且变成了民族情感最核心部分的对 草原新生活的挚爱.正是在这种情感的激发下,才使他们 敢于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甚至死亡,绝不退缩.他们身上所 具有的时代力度和思想力度让人们感受到蒙古民族的历 史性巨变,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和思想倾向,因而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赢得了社会主流文化 的广泛共鸣. 与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中人物模式化的性格相 比,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人物性格具有在斗争中成 熟和成长的特征.这种成长性与中国2O世纪5O60年代的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呈现出一种在困难和革命斗 争中不断进步并终于成长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新人 的特点."'成长小说'小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时间' 的进入.'成长小说'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这种 主人公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 口"p.40)对此,巴赫金认为:"在成长小说中,人的成长带有 另一种性质.这已不是他的私事.他与世界一同成长,他 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他已不在一个时代的内 部,而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处,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 代的转折点上.这一转折寓于他身上,通过他完成的.他 不得不成为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人.这里所谈的正是新人成 长的问题.所以,未来在这里所起的组织作用是十分巨大 的,而且这个未来当代不是私人的传记中的未来,而是历 史的未来."【】(p.233)电影中的萨仁格娃一出场就表现出无 人能比的先进性,在组织生产,战风暴等行动中表现出勇 敢顽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但是,她还不是一个完全 意义上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成熟的新人.作为成长 中的人物,成长为一个历史的新人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 然.为此,编剧们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不仅把时间从傍晚 到黎明不到一天的时间,拉长为从春天到秋天将近一年的 时间,用四季的轮回来表示成长的完整过程,从而成功地 将"时间"引入.而后还相应地安排了让其能够成长起来 的环境和情节:当朝鲁投毒毒死了29只羊后,一心想争 第一的萨仁格娃表现出了退缩和急躁情绪,于是区长阿木 第6期李晓峰: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51 古郎对她进行了成长所必须的启蒙:"因为丢掉荣誉难过, 应该.不过,真的荣誉没有不经过困难就可以伸手拿过来 的." 显然,萨仁格娃的伤心并不是集体受了损失,而是自 己的荣誉保不住了,这充分说明萨仁格娃正处于成长之 中,还不是一个大公无私全心全意的人.她的"小组的荣 誉"实际上掩盖着个人的功利心.但是阿木古并没有指 出这一点,而是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故事把她导引到 "更多更大的荣誉"的诱惑之中.果然,萨仁格娃听完阿 木古的话,顿时振作起来,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 憬,由此她开始走向成熟并终于成长起来. 影片的最后,她对自己的历史成长过程有一个非常清 楚的回顾: "当母羊死的时候,我觉得我什么都完了,后来,党 教育了我,阿木古同志帮助了我,我才明白,光为个人 的荣誉着想是不对的,应该为大家.我们生活在毛泽东的 时代,我们的生产建设不光是为蒙古草原,应该为全国各 族都能穿上羊毛织的毛呢,我们牛皮做的皮鞋.我们蒙古 草原和祖国是分不开的,我们这样做才能对得起共产党, 毛主席." 至此,萨仁格娃不仅继承了小说中勇敢顽强,不怕牺 牲的思想性格,而且还由一个普通的牧民成长为一个具有 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完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写的社会 主义新人. 三,隐喻功能的增强与民族文化的凸显 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而用 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这种词义的演变方式叫 做隐喻(metaphor).隐喻是以"相似"(1ikeness)和"联 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隐喻既然属于修辞学中的比 喻.那么它也如比喻一样,由喻体与喻旨两部分构成,前 者是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这形象中引伸出来的抽象意 义.但是一般来说,比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接说明,而隐 喻要求喻体和喻旨的关系为"远距离","异质",即比喻 的两极距离越远越好,且它们的联系还应是反逻辑的.越 是如此,也越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小说《科尔 沁草原的人们》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对隐喻进行了成功的 运用.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中开篇写道: 夕阳被遥远的大地吞没了.西北风偷偷地卷起了草 浪,草原变成了奔腾的海洋;空中密布着乌云好似一张青 牛皮盖在头顶.人们都知道,草原的秋雨将要来临了. 对此,有论者认为:"这段描写好比楔子,类似戏剧 中的舞台说明,在整部小说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后面 的所有情节都将发生在这样一个风雨天里,恶劣的自然天 气是为了加强后来情节的严峻,以及人物在那场反革命纵 火案中的坚强."【l(p_'但我以为,这段描写并非是"用 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引导人物出场",而是一种隐喻 功能的发挥.文中的"夕阳","西北风","乌云""秋雨" 等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隐喻系统,在这里,恶劣的自然天 气隐喻着形势的严峻,西北风在这里是为了增加后来敌人 火势的力度.我们发现,在小说中,情节的发展正是按照 这一路线进行的.而当敌人被抓住,大火被扑灭,草原人 民终于取得胜利后,自然景物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 弥天的乌云一团一团地向南飞去,草原的东边天际显 示了黎明的光;遍地的花朵微笑着抬起头来,鸿雁在高空 歌唱. 显然,这里的"乌云"的飞去喻指敌情的解除,而"黎 明的光","花朵"则喻指胜利的获得,"鸿雁的歌唱"则 象征了蒙古族人民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歌唱和爱护.在这 里,每一个意象(景物)都被赋予了隐喻功能,具有明确 的指向,同时,他们又相互关联构成完整的隐喻系统. 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对这种隐喻功能进行了有意识 的强化. 影片开头,狼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直扑羊群,他对羊 群的攻击隐喻着敌人对人民政权和人民生活的偷袭及穷 凶极恶的本性;桑布轻松套狼杀狼则是无产阶级专政功能 的发挥,狼的毙命预示着草原上这场风暴最终会以人民胜 利而敌人灭亡结束.为了达到杀一儆百功效,编导们还让 桑布残忍地剥下狼皮,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使这一情节 变成了鲜明的政治隐喻. 沙暴在电影中则具有多重意义,一是自然界中的风 暴,这是电影编剧们熟悉草原生活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真 实性.不仅如此,他们在艺术构建中赋予了沙暴多种隐喻 功能.草原的风暴不仅给宝鲁的破坏(宝鲁趁风暴之机割 断羊圈的绳子,结果使几百只羊跑出了羊圈)营造了环境, 同时也给新社会的蒙古族人民保卫新生活的力量提供了 展示的环境,以萨仁络娃为代表的草原牧民们战胜了风 暴,找回了被风暴刮走的羊.更重要的是,没有宝鲁提供 的环境和机会就不会有萨仁格娃们表现的机会,人物与人 物之间相互依存的理论关系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这场风 暴喻示着敌人的进攻和斗争的开始.总之,风暴在情节发 展,主题深化和人物性格塑造上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成功还 表现在鲜明的民族文化意识上.首先,在人物性格和蒙古 族民族生活的描写上,作者试图尽可能地将人物还原到草 52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7卷 原文化的系统之中,在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中展示人 物性格,虽然这一设想受到了时代意识形态的消解,但与 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比较,其人物性格的民族性是相当鲜明 的.特别是萨仁格娃与桑布之间的爱情描写,具有浓郁的 民族特色.在此,虽然编导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把萨仁格 娃塑造成一个成长型的人物上,但是由于受小说中"约会" 这一原型的影响,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大胆地涉人当 时文学描写的禁区,将笔触伸向了人物的爱情世界.也正 是在这个世界中,萨仁格娃实现了由政治符号向人的回 归.可以说,小说中对爱情的大胆描写,在5O年代初的 文学语境中是罕见的,同时也是难得的,这是使萨仁格娃 成为一个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 说,由这些人物所构成的艺术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蒙 古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 此外,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诗意描写使这部影片增添 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增加了 很能体现蒙古族民族特色的"那达幕"大会,描绘了蒙古 族民间的摔跤,射箭,赛马比赛等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大 场面.整个影片还多次运用了蒙古族传统舞蹈,从而营造 出一个具有草原文化气息的艺术氛围,让人们感受到了蒙 古族文化的魅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 发展史,《草原上的人们》在运用民族的一切文化资源, 向其他民族的文化"他者"介绍蒙古族文化上,具有重要 意义.这些可视的文化符号,渲染成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的 画卷.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编导这些有意识的努力, 使影片在与时代共名,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同时,表现 出文化上的自觉偏离和向民族民间文化的回归,这使小说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形态,即在展开"敌我斗争"的叙述时 显得有些空洞无力,程式化的痕迹明显,而当影片进入民 族文化的体系时,叙述便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魅 力.这种情况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当编导力图刻 画萨仁格娃的"新"时,我们感到萨仁格娃的苍白,而当 编导们进入到萨仁格娃的情感世界时,我们就会强烈地感 受到这一文学形象的可爱和丰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族 民间文化的巨大亲和力.这可能是创作者们始料不及的. 在此,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进人民族国 家话语和文化想像时的复杂心态. 参考文献: [1】旷新年.中国2O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1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思和 [3】李扬.5O一7O年代经典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钱中文.巴赫金文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l998. [5】黄薇.当代蒙古族小说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FromThePeopleintheKe'erqinPrairietoThePeopleinthePrairie LIXiao.feng (CollegeofChineseandLawDali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00,China) Abstract:Peop/etheKe'erqinPrairieisoneoftheshortstoriespublishedafterthefoundationofthePRC.reflectingthelife oftheminority.TheearlyfilmThePeoplethePrairiewhichisbasedontheshortstorytakesnationalityasitstheme.Both theshortstoryandthefilmhaveexertedgreatinfluenceonmodemliteraryworld.Fromshortstorytofilm,thereisatendency t0beclosetothemainstreamideology.Thecharactersinthestorybegintotransitfromstereotypetosophisticatedtypeinfilms. bothhavingsomecharacteristicsincommon.Comparedwithshortstory,thefilmcarriesmorenotionofnationalculture, exhibitingthedeviationfromthemainstreamculturetofolkcultureinitscultureconnotation. Keywords:Mongolianationality;prairieculture;sophisticatedcharacter (责任编辑王莉)
本文档为【从《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到《草原上的人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5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