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连登岗:刘瑞明难题(网络发表)

连登岗:刘瑞明难题(网络发表)

举报
开通vip

连登岗:刘瑞明难题(网络发表)连登岗:刘瑞明难题(网络发表) 刘瑞明难题——兼致宁信度与哂未休 连登岗 题记:所言刘瑞明难题者~即非刘瑞明难题~是名刘瑞明难题。 2013年5月8日,由刘瑞明著述,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刘瑞明文史述林》文集在兰州举行首发式。随后,《甘肃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兰州晨报》、《平凉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求是理论网》、《中国文艺网》、《中青网》、《光明网》、《新浪网》、《网易》、《凤凰网》,还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网站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随之,《刘瑞明文史述林》也在各...

连登岗:刘瑞明难题(网络发表)
连登岗:刘瑞明难题(网络发表) 刘瑞明难题——兼致宁信度与哂未休 连登岗 题记:所言刘瑞明难题者~即非刘瑞明难题~是名刘瑞明难题。 2013年5月8日,由刘瑞明著述,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刘瑞明文史述林》文集在兰州举行首发式。随后,《甘肃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兰州晨报》、《平凉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求是理论网》、《中国文艺网》、《中青网》、《光明网》、《新浪网》、《网易》、《凤凰网》,还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网站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随之,《刘瑞明文史述林》也在各大网购书店上架。于是,沉寂多年的一位基层学者,随同他的著作升腾起来了。《平凉日报》:“刘瑞明是平凉人,1934年出生,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敦煌学家和民俗学家。他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平凉二中任教,1980年开始在庆阳师专从事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被评为教授,1995年退休。从教期间和退休后,他在古汉语、汉语方言、敦煌学、古籍校勘、中国古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地方文史等方面进行了辛苦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 光明日报 》:“刘瑞明是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敦煌学家和民俗文学家。这次出版发行的《刘瑞明文史述林》由《谐音造词法论集》《词义论集》《泛义动词论集》《词缀论集》《汉语人名文化》《敦煌学论集》《文学论集》及《说神道鬼话民俗》八卷组成,分上下两册,约380多万字。《 中国青年报 》:“刘瑞民已年近80,是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敦煌学家和民俗学家,陇东学院退休教授。《刘瑞民文史述林》文集,经甘肃人民出版社历时3年编辑校订而成,是刘瑞民教授学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八卷,分上下两册,收录了300多篇论文,约380多万字。”人民网:“该文集采用‘小题目、大文章’的写法,避免了一般语言学论文的单调与枯燥,对汉语释义和辞书编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近60年来甘肃省单一作者文字最多的作家。年逾八旬的刘瑞明教授1980年开始在庆阳师专(今陇东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致力于对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些歧说纷纭问题的专研破解,其在语言、文史、民俗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创见,解决了一系列学术难题,得到了国内高等院校和社科机构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中青在线:“刘瑞明是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敦煌学家和民俗学家,陇东学院退休教授,在古汉语、汉语方言、敦煌学、古籍校勘、中国古代文学等发面取得了很多重要学术成果。此次首发的《刘瑞民(民,当做明)文史述林》文集,是刘瑞民(民,当作明)学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甘肃人民出报社历时三年编辑校订。该书共包括《谐音造词法论集》、《词义论集》、《泛义动词论集》、《词缀论集》、《汉语人名文化》、《敦煌学论集》、《文学论集》、《说神道鬼话民俗》八卷,分上下两册,收录了300多篇论文,约380多万字,其中大部分文章首发于国家社科类核心期刊。作者刘瑞民(民,误)已年近八十,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他致力于对汉语史研究中一些岐说纷谈问题的钻研破解,并且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创见,解决了一系列学术难题,得到了国内高等院校、社科机构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显然,《刘瑞明文史述林》的出版发行,是学术界的盛事,可喜可贺;各家媒体对于学术活动、对于学人如此重视,展现了盛世修文的气象,也可喜可贺。然而,刘瑞明教授在解决了一系列学术难题之后,却又给当下的学术界提出了一 1 些难题,它们是:学者学术水平的评价问题;学者学术成果的评价问题;学者成才之路的问题。空言说法,难免玄虚,所以得借助现象。现象喻理,莫过于典型。风云际会,历史夤缘,刘瑞明教授刚好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的难得的典型,所以这里借用刘先生的大名(不恭之处,商祈宽宥),展开我们的讨论。 评价刘瑞明学术水平之难 在许多场合下,需要对教授的学术水平做出辨别,而判别一个教授的学术水平,时下流行着这样一些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1.门第标准:供职的门第越高,则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例如:985高于211高于一般本科高于专科。 2.教职标准:博导高于硕导高于本科教师高于专科教师。 3.学历标准:博士高于硕士高于学士高于非学士本科毕业高于专科毕业。(其中洋牌子高于本土牌子) 刊文标准(即发表论文的刊物标准):一权威期刊高于二级权威期刊高于三4. 级权威期刊高于一般的国家级期刊高于省级期刊。 按理说,这四条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即门第标准、教职标准、学历标准、刊文标准之间应该成正比。可是有刘瑞明教授却使四条标准互相打起架来。他一生供职于专科学校,教的都是专科学生,仅是本科学历。按照这些标准衡量,他的学术水平在教授中应该属于末流。可是,按照第四条标准,他的学术水平在教授中却属于一流。 刘瑞明教授从事语言学,敦煌学,民俗学研究。获甘肃省教委颁发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四次。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甘肃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兴陇奖”三等奖。刘教授所处单位门第、具有的教职、学历,按照时下流行的标准,自然是末流了,可是,按照刊发论文的标准,他却毫 1无疑义,应该是一流教授了。据统计,截止2013年9月,他在各类刊物上共发文章300余篇。其中在核心以上期刊刊发文章如下: (一)通常被列为一、二级权威类刊物: 1.文科类最高级别:《中国社会科学》1篇。 2.语言类最高级别:《中国语文》8篇。 3.古代文学类最高级别:《文学遗产》2篇 4.现代文学类最高级别:《文学评论》1篇 5.文献类最高级别:《文献》3篇。 (二)通常被列为一般核心类期刊与CSSCI类期刊的有: 1.语文类: ,1,《辞书研究》19篇。 ,2,《古汉语研究》6篇。 ,3,《语文研究》3篇。 (4)《语言研究》2篇。 (5)《汉语学习》2篇. ,6,《汉字文化》3篇。 ,7,《语言教学与研究》2篇。 2.考古类: ,1,《敦煌研究》12篇 1 数据来源有《中国知网》、《百链云》、《刘瑞明科研成果目录汇编》、《刘瑞明文史述林》等。 2 3.宗教学类 ,1,《敦煌学辑刊》10篇 ,2,《西域研究》1篇。 4.文化类 ,1,《中国文化研究》1篇。 5.综合类: ,1,《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篇。 ,2,《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篇。 ,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篇。 ,4,《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篇。 ,5,《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篇。 ,6,《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篇 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篇 , ,8,《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篇。 ,9,《新疆大学学报》2篇。 ,10,《北京社会科学》6篇。 ,11,《甘肃社会科学》3篇。 一般期刊中刊发了刘先生100多篇文章,兹不赘。 期刊库未收的文章还有许多,刘瑞明教授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中国俗文化研究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中华戏曲》、《励耘学刊》等学术刊物与论文集中也刊发 了数十篇文章。 刘瑞明教授已出版的专著有: 《古汉语语法常识》~甘肃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1. 2.《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华书局~2005.08出 版。 3.《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刘敬林~刘瑞明著 ~北京市:中国言实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4.《性文化 词语 三年级上册词语表全部的拼音abb词语读音易错用的词语形容雾的四字词语七年级语文上册词语 汇释》~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 5.《刘瑞明文史述林》~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刘瑞明教授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有: 《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以上合计论文300余篇,著作5部,共计字数500余万字。 这样的成果,在现今的中国语言学界,应该属于一流教授了,试调查一下那些供职一流大学、高学历的博导们(即通常人们心目中的一流教授),看看发文2刊物之高,论文数量之多,究竟有多少人能超过刘瑞明教授。 如果同时用这四条标准来衡量刘瑞明教授的学术水平,那么,马上就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按照前三条标准,他属于末流教授,而按照第四条标准,他属于一流教授。这个矛盾,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位学者的学术3水平,是以他的身份地位为依据呢,还是以他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呢,时下流行的上述评价标准是否科学, 评价刘瑞明学术成果之难 2 当然,这样的标准也不尽科学,可是目下考核水平,品评人物不就是采用这样的标准吗, 3当然,只看发文刊物及数量,不看文章内容的评价方式也属于本末颠倒的官吏主义的做法,但这个标准还是比门第身份标准要科学的多、合理得多。 3 一个学者,如此多的研究成果,想要不引人注目也难。曾有数十位学者与刘教授书信往还,研讨学术;刘瑞明教授的一些论著常被同行专家所引用,其中被博硕士论文引证及列为参考文献的超过200篇;学术史著作《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对刘教授的学术成果有过评介,书中《二十世纪近代汉语研究重要论著编年目录》,收有刘先生文章目录30余篇;《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大型新闻媒体对他的学术活动有过报道,多位学者撰文对刘瑞明教授的学术成果进行研讨或推介。 只是学术界对他的成果褒贬不一。2000年以前,一些著名学者如汤炳正、江蓝生、蒋绍愚、张永言、胡明扬、周一良、王瑛、程毅中、詹伯慧、关德栋等 4对刘瑞明的一些研究成果与钻研精神多所赞许。这些评价见于私信,不为学界所知。 近年来,对刘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的评价出现了多元化的状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贬之一、对《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的评价。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者甚至说刘瑞明教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基本不懂”、“一无所知”,他的研究是“胡言乱语”。如石汝杰:“最近,和我的朋友黄明明一起正忙着给冯梦龙编的《山歌》做校注。因为时机已经成熟,形势也逼迫我们早些做出来。给我们下‘动员令’的是刘瑞明先生,他‘大智大勇’,敢于给自己基本不懂的《山歌》和《挂枝儿》等做注,还加以‘解释’。如果任其胡言乱语下去,我们这5些吴语方言的研究者也实在显得太无能了。” “在中国国内,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刘瑞明注解的《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这应当是我们期待的一种比较全面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性成果。但令人震惊的是,刘先生犯了很多极其基本的错误,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可以说刘氏对吴语、对原著一无所知,二是他没能或者不懂如何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出来的‘研究’实在无法让人6接受。”黄明明:“刘瑞明《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对明代民歌集《挂枝儿》作了较为详细注解,但是注解中存在大量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的错误分属误注谐音、误释词义、 误解语句、校勘臆断等方面。经过辨正可以看出,注解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注解者不热悉吴语且对近代汉语的许多研究成果了解不7够。”榮耀祥说:“早年馮夢龍《山歌》1935年上海傳經堂版本的《序》中,顧頡剛先生說道:「倘有人能把這部書裡的古字古語考訂出來,詳加註釋,那麼我們就更感興趣了。」顧先生是土著蘇州人,對吳方言有著母語熏陶的先天優勢,又是研究歌謠的鼻祖,尚且不敢貿然染指,可見其難度非同一般。所說的「古字古語」,實指明代蘇州地區通行的吳方言。顧頡剛此話一出,反響甚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有些單篇討論《山歌》等詞語的論文,若論整本註釋考訂的,則以《馮夢龍民歌集三種註解》為首創。《馮夢龍民歌集三種註解》劉瑞明註解,中華書局2005年8月出版。對馮氏編纂的《掛枝兒》《山歌》《夾竹桃》三種民歌集作了註解。作者在《後記》中說他寫作的一個目的是對「疑難詞語進行語言學研究,而不是寬泛的疏通句子的意思」,可見作者的期許甚大。作者劉瑞明非吳方言區人(甘肅隴東人), 4详见《刘瑞明科研成果目录汇编》、《刘瑞明文史述林》附录《国内著名学者赐信对刘瑞明的鼓励、提携》。 5 见石汝杰的新浪博客《冯梦龙编《山歌》的校注问题》 (2008-05-08 22:34:27)。 6 石汝杰《冯梦龙编山歌》的校注问题》。刘瑞明《感谢石汝杰先生的批评与申说》,载《刘瑞明文史述林》。二文可互参。 7黄明明《明代民歌<挂枝兄>注解商兑》,《汉语史学报》第十一辑。 4 也從未聆聽過「吳儂軟語」,他走的是「從古籍鉤稽」「向吳語籍的師友」請教的治學之路,其勇氣令人欽佩。「迎難而上」,應該說取得了相當學術成果。如他闡發的「隱實示虛趣難詞」學說,填補了修辭研究的空白,又很好地在闡釋註解中發揮了若干積極作用,使人耳目一新;其中,對部分吳方言的註釋也稱到位。但是無庸諱言,書中出現了不少舛錯和謬誤。下面三則註解,沒有一個講吳方言的人會首肯。……如此這般的「註解」,不註還好,一註引人誤入歧途。其書 8觸目舛誤,錯訛百出,作者固無自知之明,然而責任編輯的責任呢” 褒之者则对《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赞赏有加,认为其意义重大。曾昭聪认为,此书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释语言——所释词语,胜义纷呈,成为解读民歌的基础”;“品民俗——由民俗阐释并进而论及语言,可见注解者的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赏文学——注解者的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更进一步表现在文学 面。由于民歌颇涉性事,古今文学家不免对其总体评价过低。《注解》的赏析方 既能注意到其中的语言与民俗现象,又能充分揭示其文学意蕴。”曾昭聪认为:“《注解》的作者刘瑞明先生兼治敦煌学、民俗学、语言学、成绩学界公认,由9他来做明代民歌的整理工作,可谓得其人哉~”袁津琥说;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对吴地民歌赞誉有加的多是吴地或长期寓居于吴地的人,至于要吴地以外的,特别是后世的读者理解欣赏那些地域色彩极重的吴地民歌,不免有三难,一、对其中的方言语词理解困难;二、对当地的风土民俗缺乏了解;三、对民歌中特有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方式缺乏深刻的体认。有鉴于此,刘瑞明教授近十数年潜心于明代民歌特别是冯梦龙所编选的三种民歌集的研究,撰写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刘先生发现汉语民歌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谐音造字法修辞手段,特点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以此为锁钥,刘先生终于撰成《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华书局出版)。笔者购置一册拜读之后,益信此为‘采铜于山’之作,盖先生殆以清儒治经之法研治民歌。刘先生在解读三种吴歌时,即广征同时及其后世各种文献及民歌,从俗文学、性风俗和语言学等多角度互相参证,创获颇丰。不少讲解,虽要言不烦,却令人如灌醍醐,豁然贯通。如《山歌?笑》:‘东南风起打斜来,好朵鲜花叶上开。后生娘子家没要嘻嘻笑,多少私情笑里来’。刘先生注释说:‘东南风是偏方向的风,以“打斜来”趣说别人会把春心说成“邪”情。表面上以“莫要”作劝,实际上是赞誉勇敢的私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记得笔者刚读到此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年在地质队时,身边正处于嘤嘤求偶阶段的年青人唱的类似的小曲来,不禁莞尔。诸如此类,书中在在皆是,相信读 10者读后当信我言不虚。” 二、对于刘瑞明先生民俗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刘教授的研究“洞 11幽烛微,独到卓绝” 。高云海说:“甘肃陇东学院中文系教授刘瑞明先生,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并多在《中国语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辞书研究》、《效煌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多篇被《中国人民人学报刊复印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他在研究中接触到许多民俗问题,发现其共同特点是不能 8榮耀祥《開卷有益?〈馮夢龍民歌集三種註解〉指謬三則》,香港《文汇报》2008年7月22日。刘瑞明《感谢荣耀祥先生的批评与申说》,载《刘瑞明文史述林》。二文可互参。 9曾昭聪《释语言品民俗赏文学——读《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书品》2008年1期。 10袁津琥《吴歌今有郑笺人 ——评《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2006-09-15《文汇读书周报》 11高云海《洞幽烛微独到卓绝一刘瑞明先生的民俗疑难探源研究》,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6年。 5 用常理予以解释的,例如:为什么喜鹊叫,客人就到呢?为什么会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的年忌昵?一百多年的民俗研究,论著多多,名家不少,然而人都对此类的疑难避而不谈。而刘瑞明先生知难而上,专门从事民俗探源研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发表了儿十篇内容深刻见解独到的有关民俗研究论 12文。” “甘肃陇东学院中文系教授刘瑞明先生,虽蜗居名不见经传的一般高校,但其治学勤奋严谨,方法独异,更兼其天资聪颖,故其成果累累,且多为创新之作。作为后学之辈的我,甚衷心钦敬之。同时,对他的学术成就,特别是他的关 13于民俗疑难探源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尤为关注。” 三、对于刘瑞明先生的方言词谐音词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刘玉红、曾昭聪说:“刘瑞明先生在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方面有一系列研究成果,从中可以归纳出14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的三种方法,也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方言词理据研究的相关成果尚不多见,其佼佼者当属刘瑞明先生。近年来,刘先生对汉语方 刘瑞明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颇感兴趣,发表论文近五十篇,出版著作一部。”“先生提出并证明了汉语(尤其是汉语方言)有一种谐音造词法,特点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即用虚假的谐音字来代替该用的本字的造词方法,这也就是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草》‘荃耳’条所说的:‘草名取名于牛、马、羊、家、鸡、狗者,不必皆有实事。’意谓草名中若有‘牛、马、羊、泵、鸡、狗’,不一定与这些动物有关。这些动物名不过是虚假的表象,通过谐音可以找出其命名的真正理据。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就是谐音语理据研究。汉语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在于探索出已经不为人知的构词理据。词源学理论有一种‘词源中断’的说法,方言 张永言1999;167)。刘瑞明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就是寻找出业已中断的构词理据( 先生所做的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所创获,研究结论大多新颖可喜。读其论著,深感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方法之重要,只有采用正确的研究15方法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的研究,是立足于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演变,并紧密结合汉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而进行的一项研究。这样的研究很有意义,但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将不同的方言词、古语词联系起来,需要综合运用词汇学、方言学、训话学、词源学等各种理论与方法以探索隐藏在方言词背后的谐音语理据。正因为如此,进行这项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研究方法,尽可能避免方法上的失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汉语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领域迈开坚实的步伐,取得扎实的成果。刘瑞明先生导夫先路,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虽然其部分结论或可商榷,但其成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将16这一研究发扬光大,使汉语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的研究不断深人。”该文指出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是:(一)重证据,戒臆断。(二)需注意考求方言本字。(三)务平实,忌好奇。并指出了刘瑞明教授相关研究中存在的此类问题。 四、对刘瑞明教授科研成果的总体评价。要评价一位学者的某一部著作,或者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容易一些,如果要全面评价一位学者的研究水平与其成果的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必备的条件:1.对所评价的学者的成果有 12高云海《洞幽烛微独到卓绝一刘瑞明先生的民俗疑难探源研究》,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6年。 13林革华《道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一刘瑞明先生的民俗疑难探源研究补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1期 2007年2月。 14刘玉红曾昭聪《方言词理据研究刍议—以刘瑞明先生的相关研究为例》,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15刘玉红曾昭聪《方言词理据研究刍议—以刘瑞明先生的相关研究为例》,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16刘玉红曾昭聪《方言词理据研究刍议—以刘瑞明先生的相关研究为例》,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 6 全面的了解;2.具有相应的评价能力;3.具有公正的立场、科学的精神。显然,目前具备全面评价刘瑞明研究成果及学术水平条件的学者并不多。这里不妨看看刘先生的自评: 刘教授在其《刘瑞明文史述林》中,把他的论著分为八卷: 卷一:谐音造词法论集, 卷二:词义论集, 卷三:泛义动词论集, 卷四:词缀论集, 卷五:汉语人名文化, 卷六:敦煌学论集, 卷七:文学论集, 卷八:说神道鬼话民俗。 从卷目上大致可以看出刘先生的着力之处,也就是贡献所在。“谐音造词法”是刘教授的发现,不仅蒐集了大量的材料,而且上升到理论上去研究。应该说,这是他对语言学作出的首要贡献。“泛义动词”是刘瑞明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至今已被学术界接受,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这类动词的研究。在词缀研究与一般词义研究方面,刘先生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卷一至卷八等方面的内容,刘先生也多所创建,但多是从语言出发,应用语言学知识所得的斩获。刘先生自言: 我的研究爱好虽然范围广泛~四向出击~打基础与核心仍然是语言学。 语言文字是各种文化普遍的载体~凡是文字记载而又难解之处~都有语言学 用武之地。人类对于足下地球的了解~远不如对遥远天空的了解~对自身语 言、疾病与性别形成的了解远不如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我们对汉语语言与文 化不解或误解的还还很多~汉语研究海阔天空~大有用武之地。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应用语言学:运用语言学的知识来解决其他科 学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门研究语言学在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如第一语言学和第二语言学的教学~特别是第二语 言学的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除研究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外~还研究 同科学技术有关的一切语言文字问题~如机器翻译、言语损伤治疗、信息传 递和通讯联系、情报自动检索、文字的创制和修订、词典编纂、翻译、速记 等。更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把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也包括在内。? 这些当然都是很对的~但也太笼统~机械呆板。打个简单的比方~小学 的算术课~分别学了加减乘除~就是四则运算~都是先列好算式的纯计算。 接着则是文字题~也叫应用题~要学生自己先列好算式再计算。基础的文字 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好比加减乘除~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所有 语文的疑难~都是语文学~也就是应用语言学即应用语文学。语言学的内容 是有定的~因而相对是简单的~而应用语言学的内容则是无定的~因而相对 是艰难的。我以为我们的语言论著~在有定的语言学范围内重复的多~而在 无定的应用语言学即应用语文学范围内则开拓的少。 生物学有‚生长点?的术语~我以为也可以移用为指促进各种科学发展 的关键性疑难问题。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来说~某一领域的生长点是什么。 基本上没有人点明。比如《诗经》的研究到现在~从总体或从具体诗篇来说~ 全面性的专著应该专门指出还未知的疑难都是什么。这样研究能引导大家于 此致力。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附录有《待质录》~随后就有不少响 应而讨论的文章~果然解决了一些疑难。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语文各个领 7 17域都能把疑难未解与不完善的问题公之于众~就能引人研究而获解。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刘瑞明教授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他是用语言学把它的应用领域一以贯之的。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瑞明教授研究的致力方向与志向——他的方向是语言学应用,他的志向是开拓语言学的疆域。应该说,他的志向是宏大的、适时的。本来,中国传统的语言学走的是实用的路子,以解决语言应用中的各种问题为鹄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都为此而生、而发展。近代引进西方语言学以来,不仅鹦鹉学舌般的硬生生把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而且,邯郸学步般地把语法、形式之类的作为语言学的最高任务。这样的研究,固然可以发现语言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但是,却把活生生的语言丢了,把汉语的特点丢了。中国现代语言学体系,是仿照欧美语言学构建起来的,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当自家没有的时候,“拿来”也罢,“借用”也好,都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可是邯郸学步,学得时间太久了,以致忘却了自己的故步。近一百年来,在语言学界,中国学者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转的现象成为常态,至今掌握创出自己的走法。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在不停的呐喊,不断地努力,诸如,发端于罗常培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徐通锵的字本位理论,郭锡良教授语言学要走自己1819的路的号召,鲁国尧教授的“衰年变法”,但都无力改变语言学欧美化、形式化、概念化、繁琐化、碎片化、无用化的大潮。辛亏有老祖先留下的汉字与不断出土的古文字,才维持了语言文字研究的汉民族特色与繁荣。目前,汉语言研究的局势有点像被关在笼子中的老虎,尽管很威猛,但却因被关而不得发力,更糟糕的是老虎也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尴尬,也想突围,但就是找不到出口。在这种困境下,刘瑞明教授在语用学方面的探索是否能成为一个突围的不错的方向呢,当 那然,刘教授的研究中的确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比些只知追逐洋屁股的做法强多了。刘教授冲锋陷阵而从者寥寥,曲高而毁者多多,颇有些悲壮。 德不孤,必有邻。大鹏得不到学鸠的理解,鹓鶵也会招来鸱类的忌恨。但鸿鹄们总是能相互理解的。著名学者赵逵夫教授阅览了《刘瑞明文史述林》,为之作序,其中有个总体评价: ‚总的来说~刘瑞明先生的论文中多有新说、创说~不同于一般人的陈陈 相因、综合他人之说以成文。当然~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有很多问题要不 断从各个方面探索~以期得到最佳答案。古代社会既已成为过去~留下了一 些著述的古人既已死去不能复活~我们无从执书而问之~我们对于一些疑惑 的解决~也就只有联系其他文献、联系社会文化知识来破解。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知识与社会经验不同~答案也会有不 同~学者们也只有在相互比较中~以材料充分、论证严密、各方面无所抵触 挂碍为是。收入集子中的刘先生的论文~反映了他几十年努力不懈的探索、 思考~新见迭出~无论怎样~总是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出新材料或新的思 路~提供新的答案~这是可贵的。同时~其中不少论文的结论引据可靠的材 料~逻辑推理严密~显然胜于前说~使人茅塞顿开。无论怎样~这套书的结 集出版~是甘肃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喜事~也会对全国学术界提供新的材料与 17 《刘瑞明文史述林》自序。 18 郭锡良主编的《中国语言学发刊词》:“《中国语言学》的宗旨是,以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为根,取世界语言学的精华而融通之,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为繁荣中国语言学而奋斗。”郭先生在多种场合都重申过这个主张。 19 鲁国尧近年来大力提倡语言学自主创新,因他年过七旬,故自谓“衰年变法”。 8 20讨论的话题~以进一步推动有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这个评价的着眼点是学术发展,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学者的贡献,不在于他做了多少,而在于他在做出了多少新的成果,他的学术活动,对学术的发展,是否发生了促进作用。刘瑞明教授的研究勇于创新,这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一些研究,正在带动着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也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瑞明教授的学术成果无疑是具有重大价值的。 对同一位学者学术成果的评价,如此歧异,如此悬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学者们的科研成果,是由个别推及一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还是全面综合、实事求是,是着眼于对学术发展的贡献,还是着眼于具体问题的是非精粗,抑或二者兼而有之,还有,对学者的态度,是尊重、平等、谅解,还是轻薄、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察察为明, 解释刘瑞明现象之难 刘瑞明现象,是笔者杜撰的说法,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客观条件比较差的学者却做出了比一般条件好的学者更好的学术成果。当然,好与差是相对而言的概念。人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按照一般逻辑,条件越好,出得成果就应当越多。科研亦然。然而,刘瑞明现象却似乎违反了这个逻辑。 前面已经说过,刘瑞明教授所处的科研条件是比较差的,而他做出的学术成果却是比较好的,贡献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他在退休之后的近二十年中,愈加精进,日以继夜,成果迭出。试想,目前中国有多少个具有比刘教授条件更好的教授,他们师出名门、身居名校、贵为博导、支配着丰富的学术资源,而其中多数人的学术成果与贡献却远远不如刘教授。这不是违背了逻辑了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寻求答案。 一是发愤说。此说出自太史公,他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志士们身处逆境,刺激得他发愤,从而做出了超乎常人的成就,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们似乎可以那这种道理来解释刘瑞明现象,然而,也有不契者,刘虽然处在科研条件不怎么好的环境中,但还算不上逆境,他也用不着发愤。 二是憎命说。此说出自诗圣,杜甫痛感李白的遭遇,也夹杂着自己的切身感受,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此说被欧阳修提升为规律: “诗穷而后工”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说:“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穷者而后工也”,“愈穷则愈工”。意思是说诗人只有处于穷困境地时,诗才能做的好。如果“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如果“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确是客观规律,那么,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在学问的路上竞逐呢,国家改善学者学习、研究、生活条件的措施是否必要呢,那些高门第、高学历、高教职、富资源,岂不成了阻碍科研的障碍了吗, 三为养鹰说。此说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写陈登吕布说:“吾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曹公笑曰:‘不如卿言。吾待温侯,如养鹰耳;狐兔未息,不敢先饱,饥则为用,饱则飕去。’”国家设立科研课题,拿那么多的经费给学者,希望他们为国家做出科研成果,固然,一些学者不 20 赵逵夫《刘瑞明文史述林序》,载《刘瑞明文史述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9 负厚望,的确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袁隆平。可是,一些学者不知是虎还是鹰,肉吃不饱,不干事,肉吃饱了,干坏事。不管怎样,就是做不出像样的科研成果来。有人说,刘先生是属鹰的,正因为没有拿过国家项目,所以才做出如此成果来。可是,如果拿到国家项目的话,会不会变成属虎的呢, 四是气多说。此说出自毛泽东,本来用于解释战争的。网友蒜香青豆的文章《毛泽东:中国人气多钢少 美国人钢多气少》说: 民族与军队的精气神是第一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民族 和军队的精气神永远是立国之魂~强军之本。在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凭 精神因素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可以导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战争 活剧。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物质条件和武器装备始终处于劣势。美 国人‚打钢铁?气势汹汹~中国人打士气一往无前~战争结局是‚士气?战 胜了‚钢铁?。战争是力量的抗衡~也是智慧的较量~更是意志胆识和牺牲 精神的比拼。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国家集团~面对人类战争史上优劣 最为悬殊的对决~毛泽东主席以大无畏气概~以‚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 重视敌人?的科学精神~把中国军民的积极性和优势调动、发挥得淋漓尽致~ 把美国军队的优势压缩到狭小的空间。毛泽东主席认为~中国军队气多钢少~ 美国军队钢多气少,中国军队机智勇敢~灵活机动~且善于近战、夜战、山 地战和白刃战~而这是美军的弱项,中国军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而美军 吃苦性差~作战主要依赖火力。就凭这几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能够扬长避21 短~打败侵略者: 做学问与作战,都是要有所凭借的,只是不同的人的所恃不同罢了。打仗可以凭借“气多”的长处,弥补“钢少”的不足,从而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刘教授做学问是否也是凭借“气多”的优势,弥条件差的劣势,从而做出卓越的成果呢, 五是学在民间说。论及学问,钱钟书先生有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有人据此发挥,提出了“学在民间”的观点,云: 什么叫做‚学在民间?, 一方面~从历史经验上看~真正的学问~特别是原创性的思想与学术~ 都是在民间萌生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代~那些提出了原创性见解的各家巨子~尤其是 在他们阐述其主张的时候~都是处在民间的立场上。比如老子~‚其学以自 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 去~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根据《史记》上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说~《老子》是它的 作者自我放逐、走向民间甚至走出社会的产物。至于‚其学无所不窥?的庄 子~则明确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其固守民间 的姿态更是自不待言。相对来说~即使是‚用世?之心较为急迫的孔子~留 下来的大量‚子曰?~基本上也是他与弟子们闲谈的产物。这就是说~在华 夏文明的所谓‚轴心时期?产生的原典~基本上都是那个时代的民间‚素心 人?商量培养的结果。再往后看~河汾讲学的王通、闽北著书的朱熹、黔中 悟道的王阳明~等等~无不是在河畔山林的民间环境中建构起他们的‚一家 之言?的。不仅‚国学?的源头在民间~异域传来的‚西学?同样遵循着这 样一个民间萌发、民间生长的规律。比如~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学园 21 10 都是民间性质的,依靠磨镜片为生的斯宾诺莎、卖掉议长职位的孟德斯鸠、终生隐居在小城哥尼斯堡的康德~等等~都曾以不同的方式秉持着民间的姿态。至于‚千年伟人?马克思~其终生坚守的民间立场~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方面~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学问~特别是原创性的思想~大致说来~只能出自民间甚至‚荒江野老屋中?~不大可能来自热闹的庙堂或市场。 在庙堂之上~也有很多见识出众的人物~但是~他们既然身处‚庙堂之高?~就会身不由己地专注于庙堂之事。什么是‚庙堂之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诸如稳定局面、平衡利益、压制异己、扩张势力等等之类。在实际政治中~这些事务中的任何一项~都很急迫~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而且~更麻烦的是~这些‚庙堂事务?永远都不可能彻底‚做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的‚治术?、‚权术?之类的‚艺术性知识?~将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寻根问底?之学~原创性的思想~却难以萌生~更难以成长。司马迁所谓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标~更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说~在庙堂这个场域中~参与者追求的目标是‚政治权力?的话~那么~在市场这个场域中~参与者追求的目标就是‚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关心的是物质利益~真正的学问算什么呢。相反~只有那些身在民间的‚素心人?~由于他们没有急迫的政务和商务~既毋须防范他人~更不值得他人防范~也不用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因而可以从容地探索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神是什么,世界是什么,时间是什么,语言是什么,等等之类的疑问~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说。真正的学问~就是在这种远离现实功利的‚商量培养?中获得的。如果说~一个民间的‚素心人?在政务与商务活动中难免会显得很笨拙~那么~你又怎能指望一个追求‚权?与‚利?的人‚培养?出真正的学问呢, 无论是着眼于历史经验还是知识生产上的因果关系~‚学在民间?作为一个传统~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必然。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当前的一些现象做出某些解释。 比如~我们都知道~20世纪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并没有产生像春秋战国时代那样的‚诸子?,虽然也涌现了不少的时代‚弄潮儿?~但却没有培养出原创性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时至今日~从根本上看~中国人在思想和文化上依然缺乏足够的自信~依然没有我们自己独创的价值体系、思想基础与文化逻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思想巨子的出现也许还需要一个过程~等等,~但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不在民间?~或‚民间之学?的缺失。 ‚五四?运动期间~少数先知先觉的中国人引进了民主与科学这样一些新的思想基因~但是~这场本来具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刚刚萌生~就迅速转化成为了一场政治活动~‚五四?领袖们也从一些颇具民间倾向的书生~很快就变成了政治活动家。从那以后~当‚民间之学?日渐式微的同时~‚官方之学?以官办大学的形式~得到了体制性的支持。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大学,特别是较有影响的大学,多为国立大学或省立大学~一些教会办的大学倒是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是~这些学校的使命都是来自异域的主办者确定的~一般来说~不大可能成为原创性的中国学问的摇 11 篮。1949年以后~不仅中国,大陆,的大学全部转为国有机构~而且~所有的人都被纳入了国家管理的领域。国家政治覆盖了所有的空间~‚民间之学?几乎没有藏身之地~也不被允许~传统的‚学在民间?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问题在于~如果‚学不在民间?~如果‚学只在官方?~那就必然要求所有的学人都像政治家那样考虑问题~或者主要考虑政治家关心的问题。当‚全国人民?都变成了‚机心?浓厚的政治人之后~当所有的学人——无论贤愚不肖~都把目光聚集于现实政治之后~谁又来致力于根本性的思想创造与文化重建呢,谁又来阐述具有原创性的‚中国学问?呢, 到了20世纪末期~中国社会逐渐走出了那个泛政治化的时代~一些富于创造性与使命感的学者似乎可以相对自主地‚为天地立心?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商业化的大潮又铺天盖地而来~几乎席卷了整个学术领域。从此~商业的逻辑与政治的逻辑联起手来~共同宰制了当代中国的知识生产过程,包括思想创造与文化传承,。一个学术从业者~如果你尊重政治的逻辑~你就会得到政治上的回报,比如~授予你‚五个一工程?奖,~如果你尊重商业的逻辑~你就会得到经济上的回报,比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五篇论文~给你五千元的奖励,。政治的逻辑要求你为政治目标服务~商业的逻辑要求你为科研任务效劳。当前~在正式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主要就是这两个指标——尤其是后一个指标~在戕害了学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催生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和学术腐败。对于当代中国学术领域内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从业者来说~很难逃脱这两种逻辑的束缚。 也许有人会质疑:学者们就不能超脱一些吗,就不能拒绝理会那一套正式的评价体系吗,就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对于个别学者~也许可以这样做,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凡夫俗子来说~做不到。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学术从业者来说~如果他们完全不理会正式的评价体系,政治化的~商业化的,~他们将在学术体制中自我边缘化~一些人甚至会被淘汰出去~面临生存的危机。‚悠闲才能出智慧?~一个学者如果有生存上的危机~他还会悠闲地、从容地‚继往圣之绝学?吗, 一个人可以走出官方的学术体制~但就像‚娜拉出走以后?一样~一个走出了官方学术体制的学者并不意味着走进了‚民间之学?~也不等于‚学在民间?传统的恢复。记得2005年上半年的《社会科学报》曾经报道~当代中国也有零星的‚民间之学?~也有零星的‚民间学者?。但是~他们的处境极其艰难:缺乏起码的物质保障~由于没有学术机构作为支撑~他们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事易时移~在当前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有谁还能像三松堂主人那样安慰自己:‚吾其为王船山矣?, 民间有一两个学者~并不等于‚学在民间?。要有一个尊重‚民间之学?的社会背景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环境。自从春秋战国时代以降~我们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只是到了20世纪~我们才把这个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丢失了。如果我们不把‚学在民间?的传统找回来~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整体性的背景和制度~如果我们只承认‚官方之学?~那么~必然会形成这样的社会风气:谁的政治地位越高~谁掌握的真理就越多,谁的财富越多~谁就是越有智慧的人。在这样的流风之下~严肃的思想创造不仅不合时宜~而且难有萌生的机会。 当代中国的文化重建~当代汉语思想与汉语学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于拓展‚民间之学?~在于恢复‚学在民间?这个传统。在当代~如果说官方 12 之学旨在支持官方的目标~那么~‚学在民间?就是在官方评价体系之外的一种文化创新、思想融会活动。从实质上看~构建、拓展一个‚民间?的学术环境~实际上就是把一些学者从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既不需要把某个当下的政治目标作为思考的出发点~也不需要为完成‚科研任务?而生产泡沫性的‚学术成果?。通过‚民间之学?的展开~通过‚民间之学?与‚官方之间?的碰撞~将有助于扭转当前中国学术思想衰微的状22况。 呜呼,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那些官办的大学、官办的科研机构,岂不注定 与真正地、原创性的学术无关了么, 六是时代说。此说出自现代学人袁金琥。他说: 最近收到了陇东学院刘瑞明教授寄来的《刘瑞明文史述林》两巨册~凡四百万言~深感震撼:刘先生是国内知名的语言学家~在敦煌学、民俗学、训诂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即以敦煌学为例~‚在兰外高校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天水张鸿勋、庆阳刘瑞明~该领域无人不知。?,见赵逵夫《序》,我初识刘先生大概是在1992年~当时似乎是我的老师蒋宗许先生命我给他寄份什么资料~后来我从宗许先生那陆陆续续知道了更多刘先生的事迹:刻苦~每天四五点即起床~看书写作~直至深夜,勤奋~在一封平信八分钱的时代~每年花费邮寄稿件的邮费就达几百元,节约~由于刘先生所处的庆阳~既不通飞机也不通火车~所以自奉甚薄~以便把节省下来的钱于去兰州、西安、北京等地查阅资料。但所有这些却并不妨碍刘先生成为一位在学界受人尊重的学者。收在这部集子里面的钱锺书、张永言、蒋绍愚、周一良、蒋礼鸿等人给刘先生的回信~足以证明刘先生当年求学的勤奋和位高权重的前辈学者对初出茅庐者的鼓励、爱护、青睐,这点笔者也深有体会,。而刘先生几十年来发表在《中国语文》、《文学遗产》、《文史》 等国内一流刊物上的一篇篇文章~也再次证明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也?。记得有段时间~我和刘先生的文章竟然连续几次在同一刊物上‚碰面?~因而也更加深了彼此的印象~为此刘先生一直视我为他的忘年交。 但我很快就厌倦了文字生涯~因为我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界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像我们这种名卑人微的治学者发文章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不仅稿费越来越低~直至没有~甚至还要倒交什么版面费。所谓的核心刊物更是成了拥有各种头衔的人角逐的名利场~有的刊物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演变为少数几所学校或者少数几个人的学术沙龙刊物~而再也不是取决于文章质量本身了。因此我一度中断了学习和写作~以致即或九九年进入高校后~也早已不复昔日意气豪情~更寻找不到昔日治学的那种乐趣了。 然而刘先生却一如既往~精进异常。六十年来~在没有学术助手、很少能得到科研经费资助、大多数时间不借助电脑写作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艰辛求索于穷乡僻壤之间~积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刘先生除此书外~已刊行者有《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48万字,、《北京方言词谐音理据研究》,23万字,二种~尚待刊行的有《性文化词语汇释》,50万字,、《山海经新校注及新论》,90万字,、《中国神话传说精怪》,90万字,、《古代爱情民歌与爱情文化》,25万字,、《增补幸云曲校注》,20万字,五种~岂不令人震撼, 22 见《百度》“学在民间”条。 13 不过通观刘先生后期的论文~我们不难发现~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前期~待刊的书稿也越来越多~世风之嬗变~亦可窥一斑矣~属于刘先生那类人的时代~正早已远去~以后基层地方院校也许再也不会出现刘先生这类学者了: 23 刘先生生于一九三四年~今年虚龄八十。?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社会的发展,究竟对学者的成长带来的是什么呢,像24刘教授这样的学者是否注定要成为历史的绝响呢,他是语言学界的沙老爹吗, 七是乐之说。此说出自石华,他说: 人们总感到刘教授是个谜。常言说~人过中年万事休。刘先生中年时~还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既没有名师指导~也没有好的科研环境~可是突然之间~他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的科研成果。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怎么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他为什么能够发表那么多的文章??有人把刘教授的成功归结于他的天资~不错~刘教授的天资是很高的~但是天资并不是获取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钱伟长说得好:‚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出成就~最先和最后所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这就是说~始终都必须不辞劳苦、勤奋努力~都必须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刘教授就象鲁迅说的那样:‚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勤奋异常~破晓~就伏上书案~寝时~犹在工作~从不闲逛~也不娱乐~甚至连电视都极少看。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久而久之~就象一则谚语说得那样:‚读书似潜海探宝~越深宝越多,求知如寻花采蜜~越勤蜜越多。?随着功夫的积累~刘教授的学问已深入知识的殿堂~他的研究日臻精纯。‚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杂志社自然乐意刊登他的文章。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有七情六欲~都需要休息和娱乐~而做学问毕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刘教授为什么能象苦行僧一样~放弃常人所需要的休息和娱乐~长年伏案~投身于科研之中呢?固然~精力过人~这是刘教授这样做的物质条件之一~但是~志趣呢?长年如斯~难道刘教授就不觉得枯燥吗?人们做事~总是有目的的~有些人把搞科研、写论文~当作挣职称、博名声的手段。而刘教授早巳功成名就了~他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坚持进行科研呢?刘教授回答得好~他说:‚这是一种癖好~如同有人爱打麻将~有人喜欢喝酒一样~我嗜好的就是看书、写论文。?是的~这的确是一种癖好~孔子说过:‚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没有对学问的痴迷~如果没有到达对学问痴迷的境界~一个人怎么可能一年三百六十天~一直不间断的搞下去呢?不过~打麻将、喝酒之类~是一些人的癖好~而钻研学术~却是志士的癖好!国家和25人民需要的正是这种癖好。? 个别人可能会依仗兴趣,坚持不懈,不断地取得学问的进步,可是,莘莘的学子、芸芸的专家,能到达“好之者”的境界的究竟有几人,毕竟学问也是社会的事、国家的事,单靠兴趣,能维持多少个学人呢, 对刘瑞明现象解释,实际上是对成才之路的探索。刘教授成才,不是在经院、不是在象牙之塔,而是在实践之中。他说:“我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即备课与批改作文的功力起家的,旁岐到敦煌学。再深入到汉语研究,特别专及了方言词 23 袁金琥《怀念那个时代》,滚动频道首页 > 读书文化新闻滚动_搜狐资讯2013年05月24日08:11 。 24 见老舍《断魂枪》。 25 《甘肃民进》1999年第2期。 14 26汇。又延伸到古代文学,特别是很少有实质性研究的志怪文学”。这条道路对于那些唯高学历论者来说,有些不可思议。可是,当年师范生出身的一天军事学校都没上过的军事统帅,却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家;没有受过系统的学27历教育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孔达人,不是成为“万世师表”了吗,学历是最重要的吗,是唯一的吗,头衔是最重要的吗,那位搞了30多顶博士帽的胡某,不照样也只是个二流学者吗,这里首先应该弄清楚,刘瑞明现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规律,其次,要弄清楚,刘瑞明现象中蕴藏的成才规律是什么,这种规律在当下的社会中是否还在起作用,再次,应该弄清楚,刘瑞明现象对于当下的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是否具有启示作用,启示有哪些, 刘瑞明难题,并非刘教授个人的难题,而是学术界的难题,是国家科教管理体制的难题。“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科教兴国的国度,科研不再只是个人的事,人才的培养,也不再限于少数精英。自1995年5 的战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以来。时间已经过去18年,花的气力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截止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成人高等学校348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45所,;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全国共有 28培养研究生单位811个,其中高等学校534个,科研机构277个。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44.03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53.34%,教授超过10万。知识分子的地位不断提高,收入越来越高,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巨大,据报道“2011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加1624.4亿元,增长2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比上年的1.76%有所提高。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 29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0.1万元,比上年增加2.5万元。” 可是效果呢,投入产出比呢,我国已经成为教育科研大国,但距离强国的地位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些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据世界领先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这种状况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不相匹配、不相适应。国家和人民对于教育和科研花的巨大气力效果并不理想,投入产出比甚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科研的整体30出路何在呢,钱学森之问,问得总理瞠目结舌;部长们为解答钱学森之问,使出了浑身解数。出路找到了吗,办法想出来了吗,恐怕人才的观念得变变,目前的关于科研成果评价、科研管理的体制也得改改。希望那些持度者,切莫“宁信3132度”,不信足;而某些批评者,应多些善意,不要一味“哂未休”。 潮起势难挡,风正一帆轻。一百多年来,中国崛起的潮流一路涌来,渐起高 26 《刘瑞明文史述林》自序。 27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鲁迅解释为“摩登者”,用今天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达人”。 28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8-19教育部、 29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302005年3月29日,95岁的钱学森在病床上对来访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31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2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所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5 峰;时下,中国风气在变,邪风式微,正风浩荡。希望中国的科教之舟能在新的风潮中端正航向,加速前进。部长们、司局长们、校长们、处长们,接接地气吧,换换脑筋吧~ 2013-9-24草。 16
本文档为【连登岗:刘瑞明难题(网络发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22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