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

举报
开通vip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 引言 物联网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 的一个巨大网络,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具 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 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 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 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 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 引言 物联网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 的一个巨大网络,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具 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 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 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 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 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 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制定的主导国。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 网的条件逐步趋向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传 感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 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 架,物联网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都已经有了局部的建设。2009年,无锡 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 用。2010年3月,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物联网 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 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 设备、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的发展 空间较大,运营商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市场机遇,中 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在物联网领域,中 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突破一 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化技术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 果和可持续竞争力。中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 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 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未来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CONTENTS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章 物联网产业相关概述.......................................1 第一节 物联网简 介 .................................................................. ... 1 一、物联网的定 义 ................................................................ 1 二、物联网的背 景 ................................................................ 2 三、物联网的原 理 ................................................................ 5 四、物联网的步 骤 ................................................................ 6 五、物联网的应 用 ................................................................ 7 六、物联网的经济增长 点 .................................................... 7 第二节 物联网的特 征 ................................................................. 9 一、全面感 知 ........................................................................ 9 二、可靠传 递 ........................................................................ 9 三、智能处 理 ...................................................................... 10 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2010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国际与 社会环境分析 .................................................11 第一节 2010年物联网发展国际环境分 析 ............................... 11 一、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 .................. 11 二、发展物联网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同等机遇 .............. 15 三、中国成为物联网行业重点竞争市场 .......................... 20 四、日本物联网国家战略经验借鉴 .................................. 23 第二节 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 28 一、中国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28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 32 三、我国信息化水平持续快速发展 .................................. 33 四、M2M技术的广泛应 用................................................. 35 ? CIR W 第三章 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发展政策与 经济环境分析 .................................................38 第一节 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 38 一、《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 2020年规划纲 要》 ........................................................ 38 二、《2009-2011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61 三、《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 68 四、《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 81 第二节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88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 状 .............................................. 88 二、中国宏观经济及政策走势分析 .................................. 93 第四章 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 运行形势分析 .................................................97 第一节 中国发展物联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97 一、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势所趋 .............................. 97 二、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经成熟 ............................ 104 三、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加快物联网建设 .................... 105 第二节 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106 一、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迅猛 ........................................ 106 二、中国物联网行业迎来发展契机 ................................ 109 三、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确立初步框架 ........................ 110 四、中国进一步加强物联网领域国际合作 .................... 115 第三节 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6 一、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四大瓶颈 ............................ 116 二、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主导权缺失 ............................ 117 三、缺乏规模效应导致物联网成本过高 ........................ 120 第五章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在不同 行业领域应用分析...................................... 122 第一节 2010-2015年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 122 一、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的5方面 .......................... 122 IR W ? 二、工业领域物联网应用面临的关键技术分析 ............ 123 三、垂直和聚合两个方面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分析 ........ 124 四、物联网应用的业务驱动分析 .................................... 124 第二节 2010-2015年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分析 ............... 125 一、密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分析 ............................ 126 二、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前景分析 ............................ 129 第三节 2010-2015年物联网其他主要领域应用分析 ........... 129 一、食品溯 源 .................................................................... 129 二、安全防 范 .................................................................... 136 三、智能电 网 .................................................................... 139 四、智能医 疗 .................................................................... 140 五、智能城 市 .................................................................... 140 六、智能环 保 .................................................................... 141 七、智能交 通 .................................................................... 141 八、智能司 法 .................................................................... 142 九、智能物 流 .................................................................... 142 十、智能校 园 .................................................................... 142 十一、智能文 博 ................................................................ 143 十二、M2M平 台............................................................... 143 第六章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 重点区域分析 .............................................. 144 第一节 2010-2015年中国重点省市区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 144 一、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 144 二、江苏无锡建设物联网产业创新基地 ........................ 145 三、上海市物联网发展须加快统一规划 ........................ 146 四、广东省物联网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 154 五、重庆市进一步加快物联网行业发展 ........................ 155 第二节 国内物联网应用试点区域对比分析 ......................... 158 一、江苏无锡物联网发展特征分析 ................................ 158 二、上海嘉定物联网发展的优势分析 ............................ 160 三、浙江杭州、四川双流和山东寿光试点区域分析 .... 160 ? CIRN W 第七章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技术 发展走势分析 .............................................. 162 第一节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技术进展简析 ................... 162 一、我国不断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步伐 ........................ 162 二、政策支持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革新 ........................ 164 三、信息高速公路是物联网发展的技术基础 ................ 164 四、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仍有待突破 .................... 165 第二节 2010-2015年射频识别(RFID)技术分析 .............. 167 一、RFID技术简 介........................................................... 167 二、RFID技术是物联网核心技术................................... 172 三、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 172 四、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 ............ 173 五、中国RFID技术开发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81 第三节 二维码技 术 ................................................................. 184 一、二维码技术介 绍 ........................................................ 184 二、二维码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186 三、二维码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 190 四、国内外二维条码技术标准简述 ................................ 191 第四节 电子代码(EPC)技 术 ............................................. 193 一、EPC技术介 绍 ............................................................ 193 二、EPC系统介 绍 ............................................................ 194 三、EPC与物联 网 ............................................................ 199 第五节 无线网络技 术 ............................................................. 201 一、无线网络的优 势 ........................................................ 201 二、无线网络技术的主要标准 ........................................ 204 三、中国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简况 .................................... 205 第八章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带动 设备行业发展分析.......................................211 第一节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行业发展综述 ........... 211 一、中国物联网设备行业发展状况 ................................ 211 二、我国物联网设备行业的关键领域 ............................ 212 三、物联网发展加速射频识别设备业壮大 .................... 213 第二节 传感 器 .................................................................. ....... 214 CIRN W ? 一、我国传感器行业50年发展历程 ................................ 214 二、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16 三、我国传感器行业潜在发展空间分析 ........................ 218 第三节 智能卡芯 片 ................................................................. 220 一、中国移动通信智能卡市场发展概况 ........................ 220 二、智能卡芯片技术应用领域持续扩张 ........................ 223 三、智能卡芯片市场主要本土厂商及产品介绍 ............ 226 第三部分 行业重点企业及运营商分析 第九章 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企业分析 .... 231 第一节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 司 ................................. 231 一、企业概 况 .................................................................... 231 二、IT服 务 ........................................................................ 231 三、税控产 品 .................................................................... 232 四、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32 第二节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239 一、企业概 况 .................................................................... 239 二、3>组织机 构 .................................................................... 240 三、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41 第三节 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248 一、企业概 况 .................................................................... 248 二、主营业 务 .................................................................... 248 三、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49 第四节 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 司 ............................................. 254 一、企业概 况 .................................................................... 254 二、发展战 略 .................................................................... 255 三、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56 第五节 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 司 ............................................. 261 一、企业概 况 .................................................................... 261 二、业务领 域 .................................................................... 262 三、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63 第六节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 司 ............................................. 269 一、企业概 况 .................................................................... 269 二、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70 第七节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 司 ............................................. 275 ? CI N W 一、企业概 况 .................................................................... 275 二、公司的竞争优 势 ........................................................ 276 三、盈利模 式 .................................................................... 276 四、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79 第八节 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 司 ..................................... 285 一、企业概 况 .................................................................... 285 二、业务主营范 围 ............................................................ 286 三、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86 第九节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 292 一、企业概 况 .................................................................... 292 二、主营业 务 .................................................................... 293 三、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293 第十节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 299 一、企业概 况 .................................................................... 299 二、经营范 围 .................................................................... 299 三、2009-2010年财务分 析 .............................................. 300 第十章 2009-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下游 运营商分析 .................................................. 306 第一节 运营商与物联 网 ......................................................... 306 一、运营商在物联网发展中的定位 ................................ 306 二、电信运营商受益物联网发展 .................................... 309 三、运营商将主导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 ........................ 311 第二节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发展分析 ......... 312 一、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分析 ............ 312 二、三大运营商物联网发展战略分析 ............................ 314 三、电信运营商在引领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6 第四部分 行业前景及投资战略分析 第十一章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 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319 第一节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19 一、物联网将推动商业模式变革 .................................... 319 CIRN W ? 二、未来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普及 ................................ 323 三、物联网发展将引领电子消费变革 ............................ 326 第二节 2010-201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前景展望分析 ........... 327 一、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 327 二、物联网在国外研发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329 三、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 335 第十二章 物联网行业投资战略分析...................... 339 第一节 物联网投资机会分 析 ................................................. 339 一、物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商机 .................................... 339 二、物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投资机会 ............................ 339 三、物联网时代安防行业投资商机 ................................ 340 四、物联网为RFID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342 五、物联网为集成电路产业带来新机遇 ........................ 343 第二节 2010-2015年我国物联网发展战略分析 ................... 344 一、技术开发战 略 ............................................................ 344 二、产业战略规 划 ............................................................ 348 三、业务组合战 略 ............................................................ 350 四、营销战略规 划 ............................................................ 352 五、区域战略规 划 ............................................................ 354 六、信息化战略规 划 ........................................................ 363 第三节 2009-2012年我国物联网发展策略分析 ................... 365 一、坚守核心主 业 ............................................................ 365 二、构建优质渠 道 ............................................................ 365 三、整合优质资 源 ............................................................ 366 四、提升经营能 力 ............................................................ 367 五、明确品牌形 象 ............................................................ 367 六、调整市场策 略 ............................................................ 368 图表目录: 图表: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 ........... 112 图表: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 架 ............................................... 113 图表:物联网的标准体系框 架 ............................................... 114 图表:RFID系统结构 图.......................................................... 130 ? C RN W 图表:动物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硬件结构 ........................... 132 图表:动物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统软件的总体框图 ............... 133 图表:养殖场网络数据中心结构 图 ....................................... 133 图表:屠宰场网络数据中心结构 图 ....................................... 134 图表:电子卷标内部结构芯片及天 线 ................................... 168 图表:RFID系统组成示意 图.................................................. 169 图表:条码、磁卡、 IC卡、射频卡识别技术的区别 ......... 170 图表:EPC系统的构 成 ........................................................... 194 图表:EPC-96 编码结 构 ........................................................ 195 图表:EPC-256 编码结 构 ...................................................... 195 图表:EPC中间件组件与其它应用程序通讯 ....................... 198 图表:2008年中国移动智能卡市场份额 ............................... 221 图表:近年来中国移动智能卡的销售情况 ........................... 222 图表:芯片设计业的主要厂家及产品表 ............................... 226 图表:芯片加工业的主要厂家及产 品 ................................... 230 图表:2009年1-4季度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构 成 ....................................................................... 232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每股指 标 ....................................................................... 235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获利能 力 ....................................................................... 236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能 力 ....................................................................... 236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偿债能 力 ....................................................................... 236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结 构 .................................................................. ..... 236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能 力 ....................................................................... 237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现金流 量 ....................................................................... 237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收 入 ............................................................... 237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利 润 ............................................................... 238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IR ? 营业利 润 ....................................................................... 238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利润总 额 ....................................................................... 238 图表:2009-2010年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净利 润 ........................................................................... 239 图表:2009年1-4季度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构 成 ....................................................................... 241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每股指 标 ....................................................................... 243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获利能 力 ....................................................................... 244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能 力 ....................................................................... 244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偿债能 力 ....................................................................... 245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结 构 .................................................................. ..... 245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能 力 ....................................................................... 245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现金流 量 ....................................................................... 245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收 入 ............................................................... 246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利 润 ............................................................... 246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营业利 润 ....................................................................... 246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利润总 额 ....................................................................... 247 图表:2009-2010年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净利 润 ........................................................................... 247 图表:2009年1-4季度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构 成 ....................................................................... 249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每股指 标 ....................................................................... 250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获利能 力 ....................................................................... 250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能 力 ....................................................................... 251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偿债能 力 ....................................................................... 251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结 构 ....................................................................... 251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能 力 .................................................................. ..... 251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现金流 量 ....................................................................... 252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收 入 ............................................................... 252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利 润 ............................................................... 252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营业利 润 ....................................................................... 253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利润总 额 ....................................................................... 253 图表:2009-2010年杭州新世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净利 润 ........................................................................... 254 图表:2009年1-4季度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 ..... 256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 ......... 257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获利能力 ......... 257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 ......... 258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 ......... 258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 ......... 258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 259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 ......... 259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 259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利润 . 259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 ......... 260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 ......... 260 图表:2009-2010年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 ............. 261 图表:2009年1-4季度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 ..... 263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 ......... 265 ?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获利能力 ......... 266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 ......... 266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 ......... 266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 ......... 266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 267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 ......... 267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 267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利润 . 267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 ......... 268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 ......... 268 图表:2009-2010年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 ............. 269 图表:2009年1-4季度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 ..... 270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 ......... 271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获利能力 ......... 272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 ......... 272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 ......... 272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 ......... 272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 273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 ......... 273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 273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利润 . 273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 ......... 274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 ......... 274 图表:2009-2010年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 ............. 275 图表: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模式的改变 ................... 277 图表: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新业务发展路线图 ............... 278 图表: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带土移植”模式 ................... 278 图表:2009年1-4季度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 ..... 279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 ......... 281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获利能力 ......... 282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 ......... 282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 ......... 282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 ......... 283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 283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 ......... 283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 283 ?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利润 . 284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 ......... 284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 ......... 285 图表:2009-2010年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 ............. 285 图表:2009年1-4季度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构 成 .................................................................. ..... 286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 . 288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利能力 . 289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 . 289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 . 289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 . 289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 290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 . 290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收 入 ............................................................... 290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利 润 ............................................................... 290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 . 291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 . 291 图表:2009-2010年福建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 ..... 292 图表:2009年1-4季度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构 成 .................................................................. ..... 293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 . 295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利能力 . 295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 . 296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 . 296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 . 296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 296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 . 297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收 入 ............................................................... 297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利 润 ............................................................... 297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 . 298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 . 298 图表:2009-2010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 ..... 298 ? 图表:2009年1-4季度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构 成 .................................................................. ..... 300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指标 . 301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利能力 . 302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 . 302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 . 303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 . 303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 303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 . 303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收 入 ............................................................... 304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利 润 ............................................................... 304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 . 304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 . 305 图表:2009-2010年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 ..... 305 图表:2010-2020年国际物联网技术研发重点 ..................... 335 图表:2009年美国振兴经济法案中与ICT相关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整理 .... 338 图表:韩国RFID/USN相关推进计 划..................................... 339 图表:1997-2008年韩国政府信息化相关产业政策 ............. 339 图表:区域发展战略咨询流程 图 ........................................... 365 图表:区域SWOT战略分析 图 ............................................... 367 CI ? 第一章 物联网产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物联网简介 一、物联网的定义 物 联 网 物 联 网 ( 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 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 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物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 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 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 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 联网的概念是在 1999 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 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 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 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 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 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 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 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 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有 CPU。 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009 年 9 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 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 RFID 部门负责人 Lorent Ferderix 博士给 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 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 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 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 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二、物联网的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 1999 年提出的。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 传感网。中科院早在 1999 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 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 1999 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 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3 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 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 年 11 月 17 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 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 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 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 ITU 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 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 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 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 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互联网报告。 然而,ITU 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2009 年 1 月 28 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 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首席执行 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 智慧型基础设施。 2009 年 2 月 24 日消息,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 2009IBM 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 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 ,,,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 围内引起轰动。,,,认为,,,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 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 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针对中国经济的状况,钱大群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 阔,而且中国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 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智慧的地球”这一战略将会产生 更大的价值。 在策略发布会上,IBM 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 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 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 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在全球经济 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不仅能够籍此机遇 开创新乐观产业和新的市场,加速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IBM 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 一次科技革命。IBM 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 计算模式每隔 15 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 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 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 标志,1980 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 1995 年前后则发生 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 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 “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 用 20 年时间,耗资 2000 亿-4000 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现在,“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 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 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 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赵国安说。业内专家表 示,物联网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 相联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 预。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 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可以说,物联网 描绘的是充满智能化的世界。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物物相连、天罗地 网。 2008 年 11 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 识社会与创新 2.0”上,专家们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 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 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 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 用户、注重以人为本。 有研究机构预计 10 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 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 30 倍。 据悉,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 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 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 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EPOSS 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 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 年之前 RFID 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 年物体互联 2015-2020 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 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作为物联网发 展的排头兵,RFID 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数据显示,2008 年全 球 RFID 市场规模已从 2007 年的 49.3 亿美元上升到 52.9 亿美元,这 个数字覆盖了 RFID 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 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 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 57.3%,达 30.3 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 RFID 卡类市场的增长。 易观国际预测,2009 年中国 RFID 市场规模将达到 50 亿元,年复合增 长率为 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 38 亿元、读写器接近 7 亿元、软件和 服务达到 5 亿元的市场格局。 MEMS 是微机电系统的缩写,MEMS 技术是建立在微米/纳米基础之 上的,市场前景广阔。MEMS 传感器的主要优势在于体积小、大规模量 产后成本下降快,目前主要应用在汽车和消费电子两大领域。根据 ICInsight 最新报告,预计在 2007 年至 2012 年间,全球基于 MEMS 的 半导体传感器和制动器的销售额将达到 1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 与 2007 年的 41 亿美元相比,五年后将实现 97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三、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 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 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 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 (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RFID 是射频 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英文缩写,是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 识别技术。以简单 RFID 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 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 组成的,比 Internet 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 RFID 技术发展的趋势。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 网”的构想中,RFID 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 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 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 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 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 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 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 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 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 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四、物联网的步骤 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上的开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并且需要国家 政府的主导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上的扶助,物联网的开展具有规模性、 广泛参与性、管理性、技术性、物的属性等等特征,其中,技术上的 问题是物联网最为关键的问题,亿博物流咨询介绍,物联网技术是一 项综合性的技术,是一项系统,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负 责物联网的整个系统规划和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 而实际应用还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研发 关键在于 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以及传输数据计算等领域的研究。 一般来讲,物联网的开展步骤主要如下: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 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 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 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 动的 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五、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 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 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 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 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 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 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 集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 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 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国际电信联盟于 2005 年的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 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 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亿博 物流咨询生动的介绍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例如一家物流公司 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 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 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 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 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物联网把新一代 IT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 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 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 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 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 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 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 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 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 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六、物联网的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 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 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 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 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 发展重点。将会邀请台湾生产 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 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 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 应用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 10 万个芯片装 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 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 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 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 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 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 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 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 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 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 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 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 100 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 1 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 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 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 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 FORRESTER 预测,到 2020 年,世界上物物互联 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 30 比 1,因此,“物联网” 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物联网热浪为什么在中国会迅速壮大呢,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 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 1999 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 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 高。 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 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第二节 物联网的特征 一、全面感知 全面感知也就是利用 RFID、传感器、二维码,甚至其他的各种机 器,能够随时即时采集物体动态。接入对象更为广泛,获取信息更加 丰富。当前的信息化,接入对象虽也包括 PC、手机、传感器、仪器仪 表、摄像头、各种智能卡等,但主要还是需要人工操作的 PC、手机、 智能卡等,所接入的物理世界信息也较为有限。未来的物联网接入对 象包含了更丰富的物理世界,不但包括了现在的 PC、手机、智能卡, 而且传感器、仪器仪表、摄像头等更为普及应用,轮胎、牙刷、手表、 工业原材料、工业中间产品等物体也因嵌入微型感知设备而被纳入, 所获取的信息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信息,也包括更为丰富的物理世界 信息,包括压力、温度、湿度、体积、重量、密度等。 二、可靠传递 感知的信息是需要传送出去的,通过网络将感知的各种信息进行 时时传送,现在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各个地方,在这种情 况下,感知信息的传送变得非常现实。网络可获得性更高,互联互通 更为广泛。当前的信息化,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已日益完善,但离“任 何人、任务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接入网络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并且,即使是已接入网络的信息系统很多也并未达到互通,信息孤岛 现象较为严重。未来的物联网,不仅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网络的随时、 随地可获得性大为增强,接入网络的关于人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性也 更高,并且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系统也达到了广泛的互联互通,信 息共享和互操作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智能处理 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真正达 到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物与物的沟通。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大,人类与周 围世界的相处更为智慧。当前的信息化,由于数据、计算能力、存储、 模型等的限制,大部分信息处理工具和系统还停留在提高效率的数字 化阶段,一部分能起到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流程的作用,但是能够为 人类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的系统还很少。未来的物联网,不仅能提高人 类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并且通过运用云计算等思想,借助科 学模型,广泛采用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技术整合和深入分析收集到的 海量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解决 特定问题,使人类能更加智慧地与周围世界相处。 第二章 2010 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国际与社会环 境分析 第一节 2010 年物联网发展国际环境分析 一、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 1、智慧地球概念塑造“惠及人人”的美好生活愿景 就目前有关智能物联网产 品体系的研究技术和成果 预计,未来物联网将在 10 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导向以及关系民生保障的 各个领域。 就目前有关智能物联网产品体系的研究技术和成果预计,未来物 联网将在 10 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以 及关系民生保障的各个领域。 (1)智能城市。包括对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和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 即采用 3S 技术开发和应用各个领域的空间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城市; 并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实时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业务,实现对 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 (2)智能交通。包括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 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和公交手机一卡通 5 种业务。实现对公交运行状 态的实时监控,公交调度信息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的发布,手机凭证业 务自动处理,车辆位置、速度、功能参数等的实时管理,以及公交手 机一卡通的小额支付、空中充值等。 (3)智能物流。构建包括信息展示、电子商务、物流配载、仓储 管理、金融质押、园区安保、海关保税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综合 信息服务平台,并为金融质押、园区安保、海关保税等功能预留接口, 为园区客户及管理人员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4)智能环保。通过水质监测,预警与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 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 情况等。 (5)智能农业。自动检测设施农业、工厂农业以及立体农业等新 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生态信息,实现农业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与科学化。 (6)智能医疗。借助简易实用的家庭医疗传感设备,对病人或老 人的生理指标进行自测以生成生理指标数据,并进行与医疗机构信息 系统的对接。 (7)智能校园。开发电子钱包、身份识别和银行圈存,以及学生 管理电子化、教师排课办公无纸化和学校管理的系统化,促进了校园 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8)智能家居。将各种家庭设备通过智能家庭网络实现设备运行 与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家庭设备的远程操控,创建舒适、宜人、安全 便捷的家庭生活空间。 出门前公文包提醒你忘带电脑了,睡觉前冰箱告诉你那瓶牛奶再 不喝明天就要过期了。这是科幻片?不,这是物联网,把感应器嵌入和 你生活相关的物品中,它就能实现智能生活。 2009 年 12 月底,中国移动声称要再开发 200 万个物联网用户。当 天 A 股市场物联网概念股纷纷大涨,其中不乏涨停者。物联网概念股 已经被炒了好多个月了,2009 年 8 月,温家宝到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 基地视察,物联网概念股从此走强,这个研究院的领导也当选 CCTV 中 国经济年度人物。 物联网让你被失业 物联网的兴起很可能影响你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从事以下职业, 在未来几年请小心你的饭碗:站岗员、超市售货员、停车场管理员、 电影院检票员、信用卡追债员、假酒生产商、办证号码涂鸦者、汽车 偷车员„„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和目前无法列举的。 首先介绍上海浦东机场围栏外一个站岗员是怎么失业的。在围栏 外,工作人员把传感器埋在地下,这些传感器会形成一堵无形的网。 这个网能分辨出走近的是人还是动物。是的,很像你走到酒店大门前 会自动开门,也像你走到厕所前会自动冲水。一旦有人靠近栅栏,系 统就会自动发出“善意”的提醒——你跨界了。为了迎接 2010 年世博 会,上海在世博会展馆和浦东机场布置的防入侵传感网,据说是当前 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再介绍一下超市售货员是怎么失业的。当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进 入了物联网,你拿起方便面时,超市网络能感知这些方便面的行动轨 迹,当你带着方便面走出超市结账台的那扇门时,网络算出所有方便 面的价格总和并和你口袋里手机上的物联网感应器取得联系,通知手 机扣钱。中移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手机钱包。“只要花钱的地方都能 用,一部手机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移动运营商们的梦想。 在这个场景中,不仅仅售货员消失了,信用卡也消失了。当然, 最让人痛快的是,“排队”消失了。与此类似,电影院的进场排队也 会消失,因为那扇门可以直接感知到你手机上的门票。这样的技术, 完全可以应用到春运时的火车站里。在这个泱泱大国,因为排队现象 消失而节省的时间对 GDP 的增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超市里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但未来 5 年都还不 会无人售货。类似的,虽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 门票都已经实现物联网功能,但依然要排队进场,因为安检人员没失 业。 物联网不仅仅会让岗位消失,还会让很多日常事物消失。比如说 菜单、信用卡、验钞机等。还有马路边上交通部门立的指示前方堵车 的显示屏,也会变成你车里的显示屏,因为所有车的在哪跑都能在物 联网上看得到。 消费者最先用上物联网的行业会出现在名酒、名烟和名牌服装上。 在商场买茅台时,用手机读一下茅台的传感器便能知道真伪。同理, 人民币的金属丝也可能换成物联网的感应器。伴随着假酒、假币的消 失,一个装备了强大武器的防伪行业将出现。 遥远的物联网 物联网最简单的解释是把物体联结成一个互联网。这需要有一个 基础的工作:把物体一件一件地贴上感应器,然后把感应器联结起来。 世界上有多少物体需要编号入网呢?全球人口 60 亿,专家估计平均每 个人会有 10 到 40 件东西要需要入网,电视、冰箱、微波炉、汽车、 马桶等等还有那些电网、铁路和隧道等等。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至少到 2012 年完成不了。RFID 从宣传开始 到现在,也已经四五年了,离我们一开始的预算差得还比较远。中国 有 7 亿手机用户,如果 RFID 跟手机结合,推广起来就不会像我们四五 年前那样了,一夜之间就能推开。预测 3 年以后,至少通过手机初步 实现一个物联网。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联网的实现呢?一个是生产成本,一个是社会 成本。 目前联结物联网用得比较多的一项技术是 RFID 芯片——也就是嵌 入到物体中用来跟外界交流信息的感应器。这种感兴器现在的生产成 本是一块多钱。 “一瓶醋才卖 2 块钱,牛奶一袋才 1 块钱,一瓶矿泉水才 8 毛钱, 我可能贴这个昂贵的标签吗?RFID 芯片的成本至少要降到几分钱,才能 在超市里大量铺开,而这样的成本价需要年产量达到 1 亿才能实现。 价格下不来,量产上不去,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2008 年 RFID 产业有 80%处于亏损状态,2009 年盈利好一点,但至少还有 60%处于亏 损。那些屡创新高的物联网概念股,或多或少涉及这个业务。 产量上不去,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这样的需求无法实施。 布上物联网的超市会产生大量的下岗售货员,造成昂贵的社会成本。 虽然技术成熟但 5 年内都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 如果这个推广开了,会有一批行业消失。技术不是问题,主要是 利益协调的问题。消费者都用手机交费了,那银行用来干什么?银行的 信用卡部门又能做什么?生产信用卡的企业还需要存在? 是的,我们还要考虑信用卡的感受。理论上来讲,互联网上人人 都是平等的,而物联网上,冰箱跟你也是平等的。这可能是我们的未 来社会蓝图,但目前可知的是,我们还需要在超市里老实而耐心地排 队。 2、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催生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 “智慧地球”的概念,实 际上是新一代网络和信息 技术的深度应用,体现了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 合。 “智慧地球”的概念,实际上是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 用,体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对于“智慧地球”和“智能 城市”等发展愿景,应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并与中国具体国情 紧密结合,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进程,通过云计算、传 感网、物联网的集成应用,催生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主要包括新能 源产业、传感网与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新型材料的科技攻关、生命 科学在农业和医药产业的应用、空间的探索与利用、核电在低碳经济 领域的应用,以及立足全球经济的世界各国的物联网链接服务等核心 技术领域。 二、发展物联网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同等机遇 1、全球视野:物联网——跨越信息壁垒的关键突破口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际竞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信 息资源已经和煤、石油、天然气、水等战略性自然资源一样,成为国 际竞争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壁垒亦随贸易壁垒、技术壁 垒、环境壁垒之后,成为国际间大国博弈的核心所在。 (1)信息壁垒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目前,世界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各国对网络信息的支配能力相差 悬殊。全世界大约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但计算 机、网络设备以及应用软件却被极少数国家和地区所垄断,他们凭借 其掌握的先进传播技术和大量传媒,控制了网络社会的信息资源。 信息壁垒是指在当今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对称 的背景之下,发达国家利用其占据信息资源的优势和信息技术的垄断 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安全、经济贸易、科技领域、社会文化等 方面进行制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持科技领先和促进经济发 展等目的。以贸易为例,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增长,40%来源于信息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占 GNP 的 45%—60%,而发展中国家仅占 1% 左右,利用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领域发 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的控制、信息资源的渗透和信息产品 的倾销,形成其在产业发展与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另外,信息资源 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渗透力,其影响力亦同步扩展到其它众多领域, 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政治权力、科技进步等。信息安全问 题已经从一个产业上升为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 各方面的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难以想象一个国家在信息匮乏、信 息流失和信息不安全的状况下能够持续增强其综合国力。 (2)全球金融危机呼唤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 从全球近 200 年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引发产 业转型或者技术革命。经济危机所孕育的新技术革命,将为经济结构 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1857 年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引发了电 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 年的世界经济 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技术革命,全球将进 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 GDP 的 3%, 并将智慧地球确立为其科技创新的两大主攻方向之一。欧盟、日本、 俄罗斯等国纷纷启动战略规划,整合信息化基础资源,发展与现有信 息系统兼容的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国家创新战略 的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打造。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 网》指出: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 指将各类物品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 传感设备与互联网、通讯网结合,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信息网络 平台,其实质是以互联网和运营商通信网络为基础平台,将优质的信 息化基础资源有机整合,使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的任何物品,通过任何网络实现任何有效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的 概念引发了实时无线传输、高精度传感、标准化 M2M、IPv6、纳米级高 智能嵌入、高可靠 RFID 以及卫星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和 产业化应用。 (3)大力发展物联网将增强大国博弈的话语权 互联网已经是少数国家掌控的天下,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日益 处于被动地位。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必须跨越信息壁垒,提升自 身在大国博弈中的话语权。 信息壁垒具有两方面特征:第一,不均衡性。在信息资源的使用 方面存在“马太效应”。目前的信息优势差异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支配差距,这种不均衡性不是短期内能够加 以改变的,国家必须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信息政策和法律法规等, 以求把握战略机遇期的主动权。第二,整体性。信息资源作为整体是 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组织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 的全面反映,国家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应有系统和整体的观 念,联合社会有形与无形资源,实现短期与长期目标的结合,发挥信 息资源的功效性。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规避因特网应用上的局限性与安全性问题, 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 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特定区域里的任何物品与虚拟网络连 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 控和管理。通过使一个国家的各个关键部门、产业和领域以及一些关 键性基础设施的控制系统逐步实现网络化,建立本地化的相对保密的 传感网络与物联网络,提升本土信息流通的安全性,增强在国际信息 竞争中的话语权,为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供方案。 (4)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的战略支点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 又一重大里程碑,物联网如何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加速推进各 国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转型,已经引起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极大 关注。如美国 2008 年底由 IBM 向美国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 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的构想;2009 年 6 月欧盟 ichu 物联网行动计划,强调 RFID 的广泛应用,并注重信 息安全;2009 年 8 月日本提出了 i-Japan 战略,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 信息服务的应用。温家宝总理在 2009 年 11 月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题 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重点强调“着力突破传感 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 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 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并首次明确 了涉及新能源产业、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物联网/传感网、生物医药、 海洋工程等 5 大领域的新兴产业范围。近期,国家发改委将传感网和 物联网纳入正在起草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标志着物联网将成为中国 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的战略支点,建立物联网将是中国深入推进信息 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实现“两化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 跨越信息壁垒瓶颈的关键突破口。 2、后 IP 时代:从网络社会迈向信息社会 (1)信息社会学理论沿革 随着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 Nicholas Negroponte 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认为电视机与计 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 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即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 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 创造它们的活动中。Anthony Giddens 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政治”观 点,认为传统政治过于重视市场的繁荣,政府服务有所下降,因此需 要找到经济和政治上平衡点。Alvin Toffle 认为“知识服务业”成为 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 社会状态,并认为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进行一 场革命,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第三次浪潮”文明。Manuel Castells 认为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认为经济、社会与 文化已经成为该时代的三部曲,信息社会成为新的社会结构,全球经 济成为新的经济模式,原生文化即为新的文化形态,流的空间成为新 的创新形态,同时,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模式,构建 新的社会时空,网络社会产生信息资本主义以及社会认同。 未来的一个时期内,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产业将大大提升互联和智能方面的特 性,同时还将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 节约成本,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物联网很大程度上 是在为公共服务提供保障,例如在城市交通、应急安全、生态环境领 域,还将成为实现农业、医疗卫生、文化、就业等领域的智慧化城市 服务手段。 (2)后 IP 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2006 年我国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又提 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2009 年我国接着提出了 “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这些都是我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各行各 业中去的重要体现,智慧地球或物联网的发展理念已初见端倪。 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标准化和技术有一定优势。2006 年,我国开始着手传感网的标准工作,2007 年国标委正式批准成立传 感网工作组, 2009 年 9 月 11 日,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 上海在世博会展馆和浦东机场布置的防入侵传感网,可以说是当前国 际上规模最大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无锡建立起了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各地也纷纷启动物联网产业项目。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 2009 年 12 月的“2010 年全国 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深度应 用将催生出一批新增长点,应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启动“传 感网络”的研发应用。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形成新的竞 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其中,要把信息网络作为培育重点之一,要规 划引导下一代网络发展,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制定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和应用推进计划,发展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及服务。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院士提出:“从现在开始,历史留 给我们难得的机遇期只有 10—15 年左右。如果我们错过这 15 年,就 很难在 21 世纪上半叶成为信息产业的强国,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即从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态势看,信息技术亟 待变革,促使集成电路进入“后摩尔时代”,超级计算机需要突破“千 倍定律”及 TCP/IP 协议的局限,而网络进入“后 IP 时代”,PC 将进 入“后 PC 时代”,实现从“高大全”向“低小专”的转变。未来 10 年信息技术领域的商业突破极可能是云计算,科学突破极可能是网格 计算,而创新突破极可能是用户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墙的攻关,即解 决并行性和可扩展性的问题,超越信息处理的高功耗以及复杂信息系 统安全可靠性低的技术瓶颈。 后 IP 时代区别于互联网时代,将表现为 4 大转变和 1 项升级共 5 大特征:即信息技术产生本质性变革,由协议进化到结构进化转变、 由“傻核心网”向“智能核心网”进化、服务需求向个性化和标准化 转变,网络标准的制定提升到战略层面。 三、中国成为物联网行业重点竞争市场 中国的物联网应和 TD 相结合 21 世纪被称为信息社会,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对人类影响巨大。 但是互联网的标准以及核心技术是美国制定的,美国就对互联网拥有 了至高的控制权。但互联网只是一个虚拟世界,而物联网则是将世间 万物相互连接,并且与互联网相连的庞大系统,对人类的影响将比互 联网更大。正是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将物联网的发展提到一定的战 略高度。如果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主要标准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 里,中国在其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那么在物联网时代仍然没有发言 权,信息产业又一波高潮中中国仍将处于从属地位。 可喜的是,在我国,物联网已正式列为国家战略,并被纳入国家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 973 计划)。 作为物联网服务实现的载体,移动通信网至关重要,以目前的技 术发展态势,3G 无疑是各国发展物联网的依托。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 权的 3G 标准,TD 无疑应该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009 年 8 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苏时明确指出:把传感系统和 3G 中的 TD-SCDMA 技术结合起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即 物联网)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南京邮电大学校 长杨震也认为,物联网和 TD 相结合,将是一个历史机遇,国家应该紧 紧抓住这个机遇。 物联网和 TD 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目前,中国经济还主要是依靠 低成本、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支撑,而不是靠高新技术来拉动。物联网 作为国家战略和高科技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 义。有机构预测,2010 年,物联网产业链就将带动千亿规模的 GDP, TD 网络建设和运营也同样将培育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而且,两个高科 技产业的互为依存、互为支撑,将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发挥比较大 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国家信息战略安全。正所谓有利有弊,和互联网一 样,物联网同样面临信息安全的问题,而且物联网越发达,其牵涉到 的信息安全问题就越突出。信息安全并不仅仅指网络自身的安全,还 涉及到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和军事安全等,所以,信息安全无论是对 个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都至关重要。为此,使用本国掌握核心技术 的 3G 标准、技术和设备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确保国家整体 战略安全,在未来的国际信息交流中也更具有主动权。 3、有利于 TD 本身的发展。3G 时代的最主要的业务特点,就是非 语音,如果还找不到很好的业务和模式作为支撑,3G 将和 2G 没有区别。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业务形态,对 3G 本身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TD 也不例外。而且,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有相关的标准出台,包 括物联网本身的标准、末梢传感标准等,如果将 TD 与物联网相结合形 成系列完整的标准,对 TD 的发展非常有利。另外,杨震认为,我国的 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基本同步,以 TD 为基础的 4G 技术也有望角逐国际 标准,在这一回合,“我们很有可能实现赶超”。对于电信运营商而 言,物联网和 TD 结合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中国移动厦门试点物联网 对于 TD 和物联网的结合,TD 运营商中国移动表现出了非常强的超 前意识。中国移动在 2009 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实现了 TD 建设运营超 常规发展方式,通过创造性实施“三不三新三融合”举措,将 TD 从局 部性实验网发展为覆盖全国 70%地市的 3G 商用网络,为物联网应用规 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另外,在相关研发上,2009 年 11 月,中国移动在无锡相继建立了 物联网研究院和物联网数据中心,重点开展 TD 与物联网融合的技术研 究和应用开发,支撑物联网的相关业务,并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工业、 农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同时, 中国移动开发的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到机器通信(M2M)解 决方案,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的主要形式,已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 动物溯源、手机钱包、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移动已经在厦门建立了 TD 无线城市,对推动 物联网规模化应用进行试点。厦门物联网的试点将对中国未来物联网 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无线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重点大多停留在“网 络覆盖”上。中国移动在厦门建设无线城市也是从“网络覆盖”开始, 从一个个基站,从一个个巷口,消除信号盲点,实现全城网络覆盖。 但中国移动建设“无线城市”的思路并不局限于此。据中国移动相关 人员介绍,厦门“无线城市”建设吸取了国外“无线城市”的建设经 验与教训,将“无线城市”概念由“无处不在的覆盖”转化为“无处 不在的应用”,赋予了“无线城市”以全新的内涵与外延。 建设网络是容易的。在 TD“无线城市”网络覆盖日益完善之时, 中国移动开始不断探索基于无线城市的各项应用,从技术研发、到产 学研合作;从政府、行业到市民应用,各类新应用层出不穷。正是因 为采取了这种模式,当国外还在争论采用何种方式建设“无线城市” 时,中国移动应用 TD 技术建设的无线城市,已经让厦门市民步入了属 于自己的精彩无线生活,物联网应用也初见端倪。 工地噪音远程无线监控。2009 年,中国移动与厦门市城市执法管 理局合作推出全国首个“工地噪音远程无线监控系统”,通过“传感 器+TD 网络+应用”的 M2M 组网模式进行噪声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 传输,有效解决施工噪音扰民监管难度大、投诉后取证难的问题。首 批试点的工地安装无线远程噪音监控系统后,工地噪音投诉量大幅下 降,6 个工地噪音有效投诉量降幅达 77,,一些重点监测点甚至出现 零投诉。由于效果显著,厦门市近期拟建设 100 个无线远程噪音监控 工地。 无线视频监控。在公交车上,中国移动采用基于 TD 网络的视频监 控系统,将摄像头所采集的图像通过 TD 网络传输至后端的服务器,通 过 PC 终端或手机终端访问视频监控服务器,各辆公交车的运营情况, 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手机视频实时查看,确保市民出行安全。在电梯 间里,电梯管理单位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即可完成电梯监控、故 障诊断、故障报警等功能,系统投入使用后电梯故障率降低 75%,故障 遗漏率为零,有效确保了乘坐电梯人员的生命安全并降低人工管理成 本。 “无线城市”手机汽车票。“无线城市”手机汽车票是中国移动 基于 TD“无线城市”平台推出的全新购票方式。移动客户只要使用手 机登陆移动梦网,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均可通过手机支付票款换取 二维码,凭手机二维码到车站检票实现轻松出行。这一全新的购票方 式,不仅为乘客节约了大量排队等候时间,还能免去乘客在购票过程 中产生的一系列烦恼。2010 年春运期间,厦门 TD 无线城市手机汽车票 累计售出 1.5 万多张。 从收益方面看,厦门 TD 无线城市的各项新应用的推广,带动了中 国移动数据业务迅猛发展。作为国内首个 TD 无线城市,“厦门 TD 无 线城市”开通仅 1 年,WAP 收入就超过短信,成为话音之外第一大业务 收入,这在全国居首例,全世界“无线城市”不能赢利的观点被改变, 这也给物联网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榜样。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厦 门 TD 无线城市建设在该领域已经取得突破,今后要继续扩大规模,把 TD 无线城市与物联网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项应用发展。 四、日本物联网国家战略经验借鉴 2001 年 1 月以来,日本积极实施 e-Japan 战略,迅速而有重点地 推进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在宽带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技 术的应用普及等方面取得了超乎预期的进展,成功完成了追赶世界 IT 先进国家的赶超任务,到 2005 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先进的 IT 国家。 面对高龄化、少子化的社会现实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为了确保在 2006 年以后一直成为世界 IT 的领跑者和开拓者,日本转向了 IT 立国战略 的新阶段。2004 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超前提 出今后 5 年(2006-2010 年)IT 发展任务——u-Japan 战略。 1、u-Japan 战略制定过程 2004 年 3 月日本总务省召开了“实现泛在网络(Ubiquitous)社 会政策座谈会”,并于 5 月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提出了以发 展 Ubiquitous 社会为目标的 u-Japan 构想。在总务省的 u-Japan 构想 中,希望在 2010 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 任何人(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 社会”;此构想于 6 月 4 日正式被日本内阁所通过,而且在总务省所 提出的年度 ICT 发展策略——“平成 17 年度 ICT 政策大纲”中把 u-Japan 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日本把 IT 扩展为 ICT,即信息通信技术: 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2004 年 12 月,经过 36 名成员近 10 个月的工作,历经 27 次研讨,日本总务省发布了“实现 泛在网络(Ubiquitous)社会政策座谈会”的最终报告书,列出了 u-Japan 战略的核心内容,排出了实现泛在网络社会的时间表。 2、u-Japan 战略的主要内容 日本 u-Japan 战略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所有人与人、物与物、 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即所谓 4U=ForYou(Ubiquitous,Universal, User-oriented,Unique)。此战略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为核心在 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泛在社会网络的基础建设。希望实现从有线到无 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链接泛在网络环 境,100,的国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二是 ICT 的高度化应用。 希望通过 ICT 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社会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 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环境能源、防灾治安、教育人才、劳动就业等 21 世纪的问题。三是与泛在社会网络基础建设、ICT 应用高度化相关联的 安心、安全的“利用环境整备”。此外,贯穿在三方面之中的横向战 略措施还有其国际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u-Japan 战略大纲以 2010 年为目标,列出上述四大方面的具体任 务和进度表,各项目标与其具体措施分别如下: 1、泛在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1)有线和无线无缝连接的网络环境。包括推进电波开放战略、 促进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促进通信和广播的融合、强化 IP 基础 建设等,到 2010 年实现所有特别区、直管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无缝连 接。 (2)宽带设施全国范围的整合。包括缩短宽带差别、推进地区信 息化、推进数字广播和竞争政策,消除都市和偏远地区的数字差距。 (3)建立实物间网络。包括开发电子标签、感应器网络和网络机 器人、促进信息家电的网络化、创造性应用 ITS(智能交通系统)和 GIS(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脱 PC 化泛在终端,到 2010 年实现 100 亿 个终端的协调控制。 (4)网络协作的基础建设。包括开发泛在网络平台、确保不同业 界网络间的相互通用、强化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到 2010 年电子商务 的市场规模翻一番。 2、ICT 应用的高度化 由 ICT 引 领 社 会 系 统 改 革。包括应用 ICT 引发社 会和经营的革新、通过 ICT 带动制度改革、改革物流 系统、推进中央和地方电 子政府建设,到 2010 年实 现产业全体生产能力提高 二成。 (1)由 ICT 引领社会系统改革。包括应用 ICT 引发社会和经营的 革新、通过 ICT 带动制度改革、改革物流系统、推进中央和地方电子 政府建设,到 2010 年实现产业全体生产能力提高二成。 (2)促进信息内容的创造、流通和使用。包括数字内容的流通、 决算等的环境整备、推进数字档案的构建和充分应用、创造富有魅力 的信息内容、确立软件得以充分应用的日本信息内容品牌,到 2010 年 信息内容市场规模扩大一倍。 (3)促进通用设计的应用。包括开发高度检索技术、提高用户界 面的性能、确保信息获得的便利、构建高龄者和残疾人 ICT 应用的支 持体系,高龄者的网络使用率提高到现在的 3 倍。 (4)ICT 人才的活用。培育高层次 ICT 人才、支持 ICT 风险企业 创业、促进一般市民参加 ICT 培训,使专业 ICT 人才达到 150 万人。 3、ICT 安心安全 21 战略 选出 21 个泛在网络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归纳为 7 类: (1)对公共机关、公共事业经营者持有的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确 保个人信息的正当使用。包括严格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机关个 人信息保护法、独立行政法人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相关职员、从 业人员和受委托单位进行彻底监督,推进民间团体的相关事业部门保 护个人信息。 (2)针对信息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强化 IP 基础建设、开发通信 量日志(trafficlog)解析技术、促进各 ISP 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 库建设、加强针对服务器的反恐国际合作、开发卫星通信技术,到 2010 年实现服务器受害率为零的高可信网络环境。 (3)从防病毒和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争取到 2010 年 90,的一般用户一年内不受计算机病毒侵害。为此,要研究开 发防计算机病毒的相关基础技术、研讨对公共事业经营者的应用支持 政策,普及防病毒软件,普及信息安全相关知识,促进面向一般用户 开发安全技术和提供支持措施。 (4)针对电子决算的安全性和网络恶意商业行为的增加,普及电 子签名和认证,研究开发具有高度认证功能的服务平台,对虚假收费 加强对策、充实强化电信消费者咨询中心、投诉中心,对有关事项案 例进行广泛宣传,希望到 2010 年将利用网络的诈骗案件报案数降到现 在的一半。 (5)对于垃圾邮件,通过政府修改执行《特定电子邮件法》等行之 有效的法律,推进电信业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和开展自主对策,通过技 术手段阻止垃圾邮制度、建设宽带授课环境、在公众宽带网上提供教 育应用课程,开发移动网络过滤技术,引进信息内容安心标志等加以 解决,到 2010 年使 ICT 专业人才达到 150 万。 (6)对于电子政府的便利性、地方公共团体的业务标准化和地方 政府电子化的落差问题,将通过推进一站式服务、业务系统的最优化、 行政手续的电子化、数据标准化,促进共同外包业务、统一业务系统 框架,以及支持地方进行公共 ICT 基础建设,强化地区信息化体制和 促进官方个人认证服务等,进一步提高利用者对电子政府的满意度。 (7)对于医疗领域 ICT 的应用及个人隐私,通过促进电子病历的 普及、医疗机构之间的超高速网络化、利用电子标签实现低廉、放心、 安全的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在宅医疗的普及,以及制定医疗相关信 息安全政策、全面提高医疗数据的接入管理技术和面向医疗的安全基 础,到 2010 年远程医疗诊疗数提高 5 倍。 此外,u-Japan 战略还有两个重要的横向战略重点:国际战略和技 术战略。其国际战略重点的目标是强化其国际影响力,引领亚洲成为 世界信息据点。一是推进国际间的合作,主要是加强与欧美各国和 WTO、 OECD、APEC、ITU 等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提高对 WSIS(世界信息社 会高峰会议)的贡献度,加强在 ITU 的标准化活动和对国际社会的信 息发信力。二是推进亚洲宽带计划,建立与亚洲各国在信息方面的合 作关系,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和应用软件应用、信息内容流通以及基础 技术开发,培养 3000 名 ICT 人才。其技术战略重点的目标是作为世界 先驱,将泛在网络技术实用化,也就是把所谓“日本开发的技术”推 向全世界,作为世界新的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一是推进泛在网络社 会的技术研究开发。(1)开发新时代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泛 在网络的结构和基础技术,10 兆位级的光子路由器、基于光子数据转 换(packageswitching)的 1000 兆位网络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泛在 ITS、10 亿位级超高速无线 LAN 技术,研究开发 ETS-??、WINDS、 准天顶卫星等和下一代卫星通信技术,量子密码技术和量子信息通信 网络技术。(2)开发安全安心的 ICT 技术。包括研究开发网络安全基 础技术,下一代 IP 主干通信回路(backbone)技术,开展向 IP 基础高 度化的 Ipv6 转移实证试验,研究开发电子标签、感应器应用技术和网 络机器人技术。(3)开发通用通信技术。包括研究开发人类通信技术(用 户状况了解技术、个人适应化技术、通用化技术),通用平台(自然语 言技术、知识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内容创造、流通技术)和通用应用 (万能终端技术、异机种的通信技术)。(4)加强竞争性资金补充和产 官学的结合体制。主要是加强地区的研究开发能力,推进研究成果的 应用和技术转移,进一步扩充研究推广体制。二是推进标准化。通过 推进 ITU-T 泛在网络相关技术的国际标准,实现下一代网络(NGN)等 的标准国际化;通过支持国际化标准提案等,加强标准化活动,把“日 本发”的优秀技术积极推向世界成为国际标准。 对于实现 u-Japan 战略,日本政府寄予 ICT 产业很大期望,一是 希望通过大幅提高技术扩散度很高的 ICT 技术基础,从整体上彻底提 高日本全体产业的技术水平,维持并强化其国际竞争力,二是希望充 分利用 ICT 技术来解决其医疗、福利、治安和防灾等种种社会问题。 同时,希望 ICT 产业界在 u-Japan 实施战略中超着两方面努力。一是 通过推进信息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日本成为创造新技术和商业 模式最先进的温床,出现“日本开发”的技术开发和新商业模式的良 性循环,二是进行 ICT 产业自身的变革。开展通信和广播的协作,发 展内容服务等,确保竞争优势,发挥日本现有优势领域的作用,不断 开发泛在终端和泛在网络,扩大泛在网络市场。根据 2004 年度日本信 息通信白皮书,预计到 2010 年,泛在网络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 87.6 万亿日元,扩大到全体产业界将达到 120.5 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 为了实现 u-Japan 战略,日本将进一步加强官、产、学、研的有 机联合,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将以民、产、学为主,政府的主要职责 就是所谓“环境整和”,形成民、产、学、官共同参与政策实施的开 放性组织管理模式,为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等各方面的联合 协作,将考虑给 NPO、个人等不同社会阶层分担各自相应的任务。 从技术角度看,要实现无 处不在的泛在网络社会, 连接网络的终端数量和上 网的场所都要增加,因此 无线接入方式将成为网络 接入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技术角度看,要实现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社会,连接网络的终 端数量和上网的场所都要增加,因此无线接入方式将成为网络接入的 主要方式之一,将导致频率资源的短缺,日本将在根本上高效推动频 率开放战略。 进入 21 世纪以来,日本积极推进 IT 立国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从追赶到领先,其 IT 发展历程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 e-Japan——e-Japan?再到 u-Japan。从 2001 年 1 月开始实施的 e-Japan 战略以宽带化为核心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前完成预定 任务后,日本 IT 战略本部于 2003 年及时调整 e-Japan 战略,制定了 e-Japan?战略,以促进充分信息灵活应用为主旨,其战略重点转向推 进 IT 技术在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金融、教育、就业和行政 7 个重点领域率先应用,而 u-Japan 战略则是通过建立更高层次的无处 不在的网络连接,实现所谓源自日本的“价值创造”(基于泛在网络 之上的新创意创造新价值)。从 e-Japan 到 u-Japan 的 IT 战略转变, 是日本在 IT 基础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和应用高度化后的必然选择。 通过实施 u-Japan 战略,日本希望开创前所未有的网络社会,并成为 未来全世界信息社会发展的楷模和标准,在解决其高龄少子化等社会 问题的同时,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第二节 2010 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 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文 化等诸多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的支柱 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 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09 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 峻挑战,我国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较 大进展。一是编制实施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实施了 生物、数字电视、产业化等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振兴发展。二是建设 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 一批创新能力项目,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三是实施了新兴产业 创投计划,组织了微生物制造、卫星应用、彩电产业战略转型等一大 批产业化重大专项,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加强电子政务建 设,启动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经 济社会信息化进程。五是积极开展高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稳定高新技 术产品对外贸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能 力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当前和 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 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世界经济 进入调整期,各国竞相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国之间围绕技术、资金、人才等的争夺更加激烈。 同时,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时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营造良 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向上下游延伸,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 分工与合作,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 点。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今社会的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特征愈益明显,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正 进入更加依靠创新的发展时期。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的竞争核心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 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 的重要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 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实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 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在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 主创新的主体,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培育世界级名牌。 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应用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 重要作用,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要大力发展各类应用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应用系统,为国民经济和 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服务。要着力实施基础研究、高新 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着力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 认定标准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体系。要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产业集聚作为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集聚、引领和辐 射作用,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进一步延伸完 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为核心,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 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强对高技 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摆在重要位置。 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是世界经济从根 本上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应对未来竞争、实现 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 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集聚区。我们要 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集中,加快科技 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 培育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使我国经 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 心技术,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 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 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努力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工作。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 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自主创新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起 来,形成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互动、支撑的局面,提高信息技 术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水平。一是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和 突破口,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制造设备信息 化、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 息化。二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 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推进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三是把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节能减排放 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实现单位 GDP 能耗水平大幅降低。要着力转 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发展 模式。要继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 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 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抓好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 经济。同时,要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 行业生产特点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水平,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 的运行机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 制。要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发展和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发展技术专利代 理和鉴定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信息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 事务所等专业性服务机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 地的技术创新优势和集聚作用,加强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 推广基地成功经验,加强基地辐射区建设,带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迈 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 设。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建 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技术跨越 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 懂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要多渠道、多手段、多 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引进人才的主体,要注重 与跨国公司、国际企业集团发展合作关系,引进科技、管理人才。要 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保证创新人才的劳动和贡献得到相 应的报酬。 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基 地参与大型跨国公司间的合作交流。要鼓励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产业 基地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要鼓励外资企 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要鼓励基地企业到境 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和设立研发中心。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9 年 11 月 16 日上午,为期 6 天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 成果交易会在深圳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包括综合展区、十大重点产业 展区和互动展区,以实物、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 集中展示了十大产业中 60 余家优势骨干企业,近年来提升自主创新能 力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作为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展 览的一部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振兴” 主题展览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 产业、船舶工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石化产业、轻工业、纺 织工业、物流业等十大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果。 电子信息产业展区以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等领域为重点,展 示了以 TD—SCDMA、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高端服务为代表的电子 信息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展区集中展示了来自铁路机车、工程机械、 通用机床、输变电设备、农业机械和石化机械六大领域的创新成果以 及在推进重点产业装备自主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汽车产业展区突出展 示汽车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在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提高整车研发水平和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方面取得的丰硕成 果。钢铁产业展区展示了我国自主开发的应用于高速铁路、石油管线、 装备制造和汽车、家电、电力等领域的关键钢材品种,以及在关键共 性技术、节能减排和高端产品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轻工业展区从家 电、电池、涉农支农等领域,突出展示轻工业近年来在提高重点装备 自主化水平、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方面取 得的成果。船舶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石化产业、纺织工业和物流业 也分别展示了各自在创新体系建设以及行业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成效 和代表性的创新成果。 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产品的国 际竞争力,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自 主创新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划和政策,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能 力建设项目的支持,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三、我国信息化水平持续快速发展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 标志。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测评结果,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的量 化参考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使用者 的高度关注。本报将系列刊登近年来我国与主要国际组织有关信息化 综合指数的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信息化以较快速度发展,从 2006 年起,我国从信息化发 展中低水平国家跨入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2007 年中国信息 化发展水平在比较研究的 57 个国家中位居第 42 位,比 2000 年上升了 2 位。2008 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 0.645,比 2007 年增长 14.5%, 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01-2007 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 增长速度为 15.5%,居世界第 14 位,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 2 倍。我 国信息化 5 个分类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多数居世界前列。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逐年提高 2001-2007 年,世界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 7.71%,大 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信息化各分类指数中,年均增长 速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使用指数、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 信息消费指数和知识指数,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8.18%、9.82%、 3.59%、1.26%和-0.67%。 2007 年世界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 0.657,比 2006 年增长 1.2 个 百分点,比 2000 年提高 7.9 个百分点。世界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 化发展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趋势。其中,瑞典信息化发展总指 数位居世界第一位,从 1997 年开始,瑞典已经连续 11 年居世界第一 位;排位最后的 3 个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国,信 息化发展总指数分别只有 0.417、0.412 和 0.303。但这 3 个国家信息 化水平比 2006 年均有显著提高。 此外,从 2007 年世界信息化分类指数国家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国 家和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中,信息消费指数差距最 大。2007 年,信息消费指数最高的是挪威,与末位的孟加拉国之间差 距为 100?誜 3;基础设施指数最高的国家是瑞典,与末位的尼日利亚 差距为 100?誜 6,差距也较大;环境与效果指数最高的国家是瑞典, 与最低的阿塞拜疆差距为 100?誜 38;使用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 指数值与最低的孟加拉国差距为 100?誜 38;知识指数最高的爱尔兰与 末位的巴基斯坦之间差距为 100?誜 44,差距较小。 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速居世界前列 进行比较的 57 个国家(地区)依据信息化发展水平可划分为 5 个 类型国家(地区):第一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国家(地 区),包括瑞典、英国、荷兰、挪威、丹麦等 12 个国家。2007 年这 12 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 0.948,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4 倍, 居于领先地位。第二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国家(地 区),包括澳大利亚、日本、芬兰、法国、中国香港等 16 个国家(地 区)。2007 年这 16 个国家(地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 0.853, 相当于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国家(地区)的 90%。第三类国家(地区)为 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地区),包括希腊、匈牙利、立陶宛、葡萄 牙、俄罗斯、巴西、中国等 18 个国家。2007 年这 18 个国家信息化发 展总指数平均为 0.702,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国家(地区)的 74%。第 四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地区),包括危地马拉、 吉尔吉斯斯坦、菲律宾等 10 个国家。2007 年这 10 个国家信息化发展 总指数平均为 0.500,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国家(地区)的 53%。第五 类国家(地区)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国家(地区),仅有孟加拉国。2007 年该国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 0.303,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国家(地区) 的 32%。 2000 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17.3%,2007 年 差距缩小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4.1%。同时,与排名首位的瑞典相比, 2007 年我国相当于瑞典的 57%,而 2000 年为 53%,差距缩小了 4 个百 分点。从分类指数排位看,我国的信息消费指数在所比较国家(地区) 中排名第 32 位,其后是环境与效果指数排名第 41 位,知识指数排在 第 43 位,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 44 位。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 47 位。 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长速度居所比较国家前列。2001-2007 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 15.5%,居世界第 14 位, 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 2 倍。我国信息化 5 个分类指数的年均增长速 度多数居世界前列,其中知识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所比较国家(地区) 的第 7 位,环境与效果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第 12 位,基础设施指数年 均增长速度居第 12 位,信息消费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第 13 位,使用 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居第 14 位。2008 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继续较快增 长,增长速度为 14.5%。 缩小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的差距 近些年,虽然我国信息化年均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信息化水平 提高较快,但与信息化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信息化的 各个分类指数来看,我国与最高水平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的是基 础设施指数。2007 年基础设施指数相当于该分类指数值最高国家瑞典 的 25%,环境与效果指数相当于瑞典的 56%,信息消费指数和使用指数 分别相当于挪威的 70%和 81%;知识指数相当于爱尔兰的 88%。我国在 整体经济发展实力、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以及计算机人均拥有率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促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 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信息化的紧迫感并注重增强各地区 各部门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各地区各部门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和外资广 泛参与的信息化投资机制;第三,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普及率;第 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五,建立信息化 的官方统计体系,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 四、M2M 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经过近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当中, 还是在各个行业内部,都已经建成了大量的、独立的信息系统。但从 总体上看,由于这些系统都处于分散的、异构的、相互封闭的状态, 致使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随着目前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日益 专业化,传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法已经开始满足不了各个行业越来越高 的需求。诸如车辆管理、水污染检测、码头物流管理以及贵重物品管 理等行业都要求信息化系统能够随时随地地收集特殊应用终端的相关 数据,并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在对各种终端中的设备进行信息提取之后, 将相关数据信息传输到处理中枢。M2M 恰好能够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M2M 技术具有移动性和固 定性两个方面的应用。在 移动性应用方面,M2M 适 用于外围设备位置不固 定,移动性强并需要与中 心点保持实时通信的应 用。 M2M 技术具有移动性和固定性两个方面的应用。在移动性应用方 面,M2M 适用于外围设备位置不固定,移动性强并需要与中心点保持实 时通信的应用,如交通、公安、海关、税务、医疗、物流等行业从业 人员手持系统或车载、船载系统等。在固定性应用方面,M2M 适用于外 围设备位置固定,但地理分布广泛、有线接入方式部署困难或成本高 昂的应用,可利用机器到机器实现无人值守,如电力、水利、采油、 采矿、环保、气象、烟草、金融等行业信息采集或交易系统等。 其实现有的 M2M 技术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级管理软件平台、无 线通信解决方案以及现场数据采集和监控设备。 简单而言,这套系统主要是利用 RFID(射频识别技术)收集特殊行 业应用终端的相关数据,通过从无线终端到用户端的行业应用中心之 间的传输通道,将终端上传的数据进行集中,从而对分散的行业终端 进行监控。这样的技术架构可以充分地解决特殊终端与系统中枢之间 数据传输困难的问题,突破机器之间数据传输的瓶颈,真正地解决“信 息孤岛”的问题。 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 作为北京市出租汽车 GPS 管理系统的主要运营商,亚太安讯对 M2M 技术在车辆管理中的应用前景非常看好,并且用 M2M 技术在奥运会期 间对相关的公共交通车辆进行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截至 2007 年 3 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 1.4 亿辆。就运营车辆而言,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运营车辆 直接与经济效益相挂钩,驾驶员超速驾驶和疲劳驾驶的现象屡禁不止, 难以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现在则可以利用 M2M 技术将安装在车辆上的行驶记录仪通过通信 网络与数据处理中心相互连接,两者能够进行实时数据交换,汽车的 启动次数、行驶里程、超速记录、停车记录以及油耗表尺等要素都会 及时地出现在数据处理中心。 行业信息化有力推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M2M 应用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已在美国和加 拿大一些国家实现商用。欧洲著名的行业咨询机构 IDATE 提供的报告 显示,2006 年,全球范围内 M2M 市场容量已经达到 200 亿欧元,而到 2010 年,市场容量将达到 2200 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49%。 随着包括通信设备、管理软件等相关技术的深化,M2M 产品成本的 下降,M2M 业务将逐渐走向成熟。目前,M2M 技术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 实现商用,主要应用在安全监测、机械服务、维修业务、自动售货机、 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电动机械、城市信息化 等领域。 虽然 M2M 对于中国人而言,仍然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因为我们 还不习惯于让机器和货物都建立连接。但是随着 M2M 技术的不断成熟, 其在运输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以及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 巨大作用将日渐突出。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加入到 M2M 的队 列当中,而 M2M 技术也必将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对我国的移动信息化 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2009-2010 年中国物联网发展政策与 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09-2010 年中国物联网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 2020 年规划纲要》 1、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由大 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 会建设与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坚 持服务国家目标、引领产业发展、市场技术互动、统筹规划协同的指 导思想,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逐步实 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到强的战略需求。 1)服务国家目标 党和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和“本世纪头 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 战略目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 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 业,促进产业升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带动产 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信息技术与网络惠及全民,激发人 的创造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关键信息技术 的突破,解决信息网络与系统的自主可控问题,保障国家安全。 2)引领产业发展 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结构 调整与优化的中心环节,将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竞争 力的突破口,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创新型的发展 模式,促进信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领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信息 服务大行业的持续快速成长,促进产业由大到强。 3)市场技术互动 全面把握市场牵引与技术驱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在中短 期内对技术发展的牵引作用,以重大应用带动技术发展;高度重视新 技术在长远发展中对新市场需求的催生作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技术 的研发。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互动,以业务创新带动技术的创 新与突破,以技术的突破为业务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并催生新的市场。 4)统筹规划协同 针对制约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瓶颈和薄弱环节, 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集全国之力实现重 点突破。 面向重大应用,从产业层面对重大技术的发展做好整体布局;把 握技术发展方向,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体;创建技术与产业联盟,实现各方协同。 (2)发展思路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翼”,即围绕一个 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突 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持 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 业由大到强。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 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 提供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 重视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技 术发明; 以应用为导向,加快集成创新,大力促进以网络与系统为中心的 多种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 破 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紧贴国家战略需求,集全国 之力攻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电子元器件 等重大战略性基础科技,超前谋划,以应用为导向,将研发和设计融 入网络、装备、整机和系统的建设中,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提高核心 技术能力,最终突破发展瓶颈。 面向重大应用,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根据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总体趋势,面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 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国家信息化建设与重大应用, 推进“三网融合”,在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 机及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突破。 (3)发展目标 1)“十一五”发展目标 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 资”有机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电子材料 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 心专利与标准。集成电路自给率显著提高,在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领 域达到 70%以上,通信和数字家电领域达到 3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形成全球市场 5%的产业规模和自主可持续的 发展能力;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体系,电子元器 件技术达到 21 世纪初的世界水平,基本满足电子整机发展的要求。 面向信息化建设和重大应用,进行业务和技术创新,带动核心技 术与产品的研发,在下一代网络、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家 庭网络、智能终端、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RFID)和传感网 络、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应 用对技术与产品需求,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初步建立科 技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掌握关键技术,形成重点技术领域的突破, 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2)2020 年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十一五”重点突 破的基础上,力争基本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在重要的信息科技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关键 产品的基本自给,初步进入信息产业科技先进国家行列,确立科技引 领的产业发展模式。 2、发展重点 根据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战略需求和发展思路,提出未来 5, 15 年以下 15 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 (1)集成电路 技术重点发展通用的、新结构的 CPU、DSP、数/模、模/数转换器、 存储器、可编程器件等核心关键芯片;结合 SoC 技术的全球发展趋势, 重点发展对未来整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 SoC 芯片产品;围绕应用于计 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音视频等 SoC 的发展,重点部署一批关键 IP 核产品和 EDA 产品的开发。 重点技术: SoC 设计技术 纳米级器件及 90nm、65nm 和 45nm 大生产工艺技术 微波、毫米波、功率器件及模块等技术 MEMS 技术 新型、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 (2)软件技术 优先研制可信网络计算平台,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中文信息处 理、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软件,以及软件服务,加强软件资源库体系 建设。 重点技术: 可信网络计算平台 中文信息处理与智能人机交互 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 嵌入式软件 软件服务技术 (3)新型元器件技术 重点围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环保节 能设备及改造传统产业等的需求,发展相关的片式电子元器件、机电 元件、印制电路板、敏感元件和传感器、频率器件、新型绿色电池、 光电线缆、新型微特电机、电声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 件和真空电子器件。 重点技术: 1005 型片式电子元器件技术 片式复合网络和无源集成元件技术 USB 连接器、IEEE1394 连接器、IC 卡连接器技术 声表面波器件和体声波器件技术 高清晰度显像管技术 多层、柔性、柔刚结合和绿色环保印制线路板技术 高传输速率多模光纤技术 高可靠汽车电子传感器技术和 42 伏汽车电子传感器技术 高音质汽车音响扬声器技术 高档汽车线缆技术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用伺服电机技术 温补、压控和恒温晶体振荡器技术 高分辨率环保、安全监控、传感器技术 新型节能变压器技术和微特电机技术 高精度工业控制传感器技术 新型绿色电池技术 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技术 (4)电子材料技术 重点发展与元器件性能密切相关的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压 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 料等;在电子装备及元器件中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 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复合材料等;在生产工艺与加工 过程中使用的光刻胶、化学试剂、特种气体、各种焊料、助焊剂等。 重点技术: 半导体材料技术 新型显示器件材料技术 激光晶体材料技术 光纤、光纤预制棒材料生产技术 磁性材料技术 压电晶体材料技术 屏蔽材料技术 磁记录材料技术 陶瓷薄膜材料技术 超薄介质材料技术 电子封装材料技术 工艺辅助材料技术 (5)网络和通信技术 围绕宽带多媒体、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内容应用、农村通信、 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通信等业务,重点开发下一代网络产品、新一代 移动通信设备、宽带无线接入/数字集群设备、家庭网关、智能终端、 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设备、宽带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数 字内容产品。 重点技术: 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 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 业务控制与媒体处理技术 宽带多媒体网络技术 光通信技术 家庭网络技术 智能终端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技术 数字内容与应用开发技术 (6)计算机技术 重点开发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面向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体系结 构、嵌入式计算和高可信计算等相应产品;开发普适计算、信息打印 输出和智能计算等相应产品。同时,开展对量子计算、光计算和生物 计算等非经典计算技术的前瞻性研究。 重点技术: 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服务器技术 网格计算技术 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 嵌入式计算技术 高可信计算技术 普适计算技术 人机接口技术 信息打印输出技术 智能计算技术 量子、光子、DNA 等计算技术 (7)存储技术 重点发展小尺寸硬盘盘片和硬盘驱动器,能适应播放和下载高清 晰度视频节目的高密度光盘及光盘机,适应消费和移动应用的各种存 储卡,低功耗、小型便携式磁盘阵列系统和高安全性、智能化网络存 储系统。 重点技术: 磁存储技术 光存储技术 固体存储器技术 存储系统技术 (8)数字音视频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设备、数字电视、宽带数据广播设备、 数字音频广播设备、数字光盘等。 重点技术: 新一代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 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技术 数字接口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新型数字光盘技术 (9)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 重点发展安全处理芯片和系统级芯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 库、信息隐藏、身份认证、安全隔离、信息内容安全、入侵检测、网 络容灾、病毒防范等产品。 重点技术: 密码技术 安全处理芯片技术 电子认证、责任认定、授权管理技术 计算环境和终端安全处理技术 网络和通信边界安全技术 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技术 信息安全测评技术 (10)光电子技术 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 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 重点技术: 激光技术 光电探测技术 光通信及光传感技术 微光机电系统技术 半导体照明技术 (11)显示技术 重点发展液晶、等离子、有机电致发光和投影等显示器件。 重点技术: 液晶显示技术 等离子显示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 投影显示技术 高清晰 CRT、TDEL、大尺寸 FED、激光等显示技术 (12)测量仪器技术 重点发展高端、通用和市场急需的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及电子计量 仪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电路板功能测试系统、光电转换器件、平 板显示器件等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板测试仪器;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 代互联网和高速光纤通信所需的通信测量仪器;信号源、波形和图像 质量测试仪器、音视频码流发生与监视分析仪器等数字电视测量仪器。 重点技术: 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制造技术 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电子元器件及电路板测量仪器制造技术 通信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数字电视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电子应用测试仪器制造技术(含医疗、环保、农业、矿山应用的 电子测量仪器制造技术) (13)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重点发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兴电子元器件关键设备、 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设备、电子整机装联关键设备。 重点技术: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制造技术(含硅基、化合物、宽禁带 半导体设备制造技术) 新兴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技术(含新型电子元器件、绿色电 池、高端印制板、LTCC 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表面贴装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环保型、节能型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14)信息技术应用 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服务,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 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及服务业信息化为对象,以利用信 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的提高、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 提高、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为目标,带动 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 重点技术: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技术 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技术 城市信息化技术 企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服务业信息化技术 (15)导航、遥测、遥控、遥感技术 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地面系统及接收机、用户终端,航空、航天测 控系统,TDRSS 测控网及民用终端,导航、测控基础性电子产品系列。 重点技术: 新一代导航技术和产品的关键技术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技术和产品的关键技术 导航、测控基础性产品的关键技术 导航、测控技术与其他专业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 深空测控网系统的关键技术 遥感产品的关键技术 3、重大项目 选择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科技领域,设立集成电 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重大项目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实现阶段性突 破,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 专利与标准,全面增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基本形成自主可持续 发展能力。 基于构建先进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三网融合的需要,并考 虑到自身的潜在产业规模,设立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 信、下一代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等重大项目, 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开发出一批重大业务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世界一 流的产业群。 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设立汽车计算平台、农业信息化平 台和智能交通系统等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性、先导性和牵 动性作用的重大项目,为促进汽车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 展,提高交通系统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性提供技术动力。 充分考虑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共性要求,设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服务体系等重大项目,建立开放式的信息产业公 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产品数 据交换平台,为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1)集成电路 研制符合我国信息化水 平、满足信息化建设所需 的服务器用 64 位 CPU。 研制符合我国信息化水平、满足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服务器用 64 位 CPU。在巩固和推广服务器用 64 位 CPU 的应用成果基础上,适时开展 桌面和嵌入式应用领域的 64 位 CPU 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 开发 DSP、高速高精度数模/模数转换器、存储器和可编程器件等 具有共性的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核心关键芯片。 在 SoC 核心芯片设计、SoC 设计方法和设计自动化等领域集中部署 一批对 SoC 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原创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积极研发具 有特色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进行关键 IP 核的开发,形成一批集成电 路设计领域的专利、专有技术和标准,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自 主创新能力。面向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的需求,开发一批关键核心集成电路产品。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方面, 重点发展面向 8,12 英寸圆片的 90nm、65nm、45nm 大生产工艺技术、 特种工艺技术,形成工艺自主开发能力;开发新型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及产品。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方面,着力在关键核心设备的研 发上集中投入,形成突破,赢得装备发展的主导权。 加强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之间的分工、协作与配套,加 大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力度。 建立国家集成电路研究开发中心和评测中心,建立 IP 核复用与验 证、评测与交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集成电路设计产权的交易服 务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和服务环境。 (2)软件 研发高可信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下一代桌面 Linux 操作系统、 智能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中间件、集成应用开发平台等基础核心 软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软件技术快速发展。 研发安全自主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等信息化支撑软件。 研发构件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面向智能手机、数字家电、汽车 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注重与集成电路技术的结合,形成互 动发展;深入研究构件、构件化软件开发和构件库管理技术,研发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软件开发工具,提高我国软件产出率。 建立国家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软件评测和服务体系, 加强软件工程化技术研究,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3)新型元器件 瞄准元器件的发展方向,结合新型元器件门类多、技术复杂等特 性,在国内现有元器件研制、生产技术基础上,突破目前行业发展迫 切需要的平板显示器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 器件、半导 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真空电子器件、绿色电池设计和制造的 关键技术,努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高频化、高精度、低 功耗、多功能、复合化、组件化、模块化、智能化等特性的新型元器 件,基本满足电子整机发展的要求。 建立以新型元器件研发为核心的元器件研发中心,建立以元器件 性能检测、质量与可靠性检测、分析为核心的元器件评测和服务中心, 逐步形成新型元器件从研制、生产到检测、评价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4)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开展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度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和标准制定,开发相应的编解码芯片;研究开发地面-卫星-有线数字 电视传输方案,进行卫星、有线、地面和移动信道接收芯片自主设计 和应用;开展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数字音视频接口技术的研究和产品 开发,进行条件接收的机卡分离、接收机内容保护、接收机中间件等 技术开发;支持 TFT-LCD、PDP、OLED 等平板显示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 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技术和标准,建立相 应的一致性测试认证系统,实现产业化发展。 (5)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研究开 发与产业化。对不同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研究与评估,选择突破 口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我国在宽带无线接入国际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比 重;力争通过项目实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和标准,实现产业化发展;研究制定我国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频率规划, 确定频率资源分配;确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空中接口物理层和 MAC 层 技术;研究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网络模型及其与 IP 网络的结合;面向 市场需求,研究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组网及其与蜂窝移动通信的 无缝应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一个掌握世界先进技术 的宽带无线接入产业。 增强型 3G 研发与产业化进行增强型 3G 特别是增强型 TD-SCDMA 的 研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高速无线数据接入增强关键技术及产品、增 强型业务与应用、增强无线接入技术及核心网络等;突破增强型 3G 的 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专利;掌握增强型 3G 关键芯片设计和批量化 核心芯片的生产技术;掌握增强型 3G 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设计、开 发和生产技术,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B3G 研究开发全面部署 B3G 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 B3G 网络体系架 构与网络协议、无线关键技术、核心网技术、业务与应用平台、新型 终端与人机接口技术、异构无线通信系统融合与互联技术、移动/无线 /固定网络融合技术等,加强有关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的研发,在新的 国际标准中占据重要位置,拥有一大批专利,实现我国移动通信技术 向世界先进水平的跨越。 (6)下一代网络 下一代业务网与承载网研发及产业化进行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和 相关网络协议的研究开发,重点推进包括 IPv6、以 IMS 为核心的多媒 体业务网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和端到端网络 QoS 保障技术 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初步解决下一代网络的体系架构及核心 网 QoS 与安全保障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网络核 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在下一代网国际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 针对下一代网络业务应用、IMS 业务网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 端到端 QoS 与安全保障、网络演进与融合等重点内容组织实施下一代 网的试验和示范,促进 IPv6、下一代业务网、下一代承载网技术和网 络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探索出符合国情的网络融合与演进 之路。 下一代光通信网研发及产业化进行智能光网络(ASON)的研发与 产业化,并对 ASON 的组网和应用进行试验和示范,解决 ASON 跨自治 域互联互通、运行维护管理、业务调度等问题,推进我国 ASON 规模应 用,促进 ASON 技术产业化,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光网络技术与产 品。 进行 FTTx 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强国际标准研究工作的参与; 研究制定我国标准,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研发适合国情的 FTTx 技术与 产品,通过试验和示范解决成本、运营管理等问题,促进我国 FTTP 的 应用,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纤接入网产业。 进行全光网研发,重点研究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换节点,突破核 心技术,形成一批专利,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智能信息处理及无处不在通信网络研发与产业化 进行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 点研究以车载通信(包括汽车、船舶等)为代表的智能信息处理和物 与物(M2M)通信技术,解决其中的移动通信与网络、定位、多媒体通 信、导航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RFID 和传感器网络等无处不在网络技术, 研究 RFID、传感器网络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无缝结合和应用;形成一大 批有示范效应的应用范例,形成国际一流的产品能力和较为完善的产 业链。 (7)网络和信息安全 强化基础性研究工作,重点发展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 安全保障技术,推进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科学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 发、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 重点突破安全专用操作系统和安全芯片、新型密码算法、电磁辐 射泄漏防护(TEMPEST)、网络病毒发现、安全侦测、监控技术及网络攻 防等技术。 (8)家庭网络、智能终端 家庭网络研发及产业化进行家庭网络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重点 研究家庭联网技术、家庭网络终端自动发现技术、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和家庭网络 QoS 技术保障技术。掌握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 专利,并在家庭网络国际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球最大并具国 际竞争力的家庭网络设备制造中心。———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进 行智能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重点加强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的研究 开发,力争在操作系统与应用平台、芯片和液晶显示等关键领域实现 重点突破,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专利;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的智 能终端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和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产业。 (9)汽车计算平台工程 研究形成汽车计算平台工程的总体技术框架,攻克与汽车计算平 台相关的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实现集汽车电子控制、信息处 理、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创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开发 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系列产品。 通过专项的实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的技术创新队伍、技术创新体系和经济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的 市场创新机制,形成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为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持续 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保障国家 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 (10)农业信息化平台 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服务为农业的生产、管理、 决策的信息化提供支撑。 重点开展数字化农业精准生产技术平台、农业问题远程智能诊断 技术平台、数字化农业精准林业技术平台、草业空间信息管理与决策 平台、数字化农业水产养殖技术平台、数字化农业畜禽养殖技术平台、 研究0>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农业多媒体开发技术平台、小城镇信息基 础平台、以农庄/村镇为基础的数字化集成服务平台(管理平台、信息 共享交换平台、交易平台、结算平台、配送服务平台)、基于感知网的 农业集成化平台建设,以及数字化农业支撑系列化集成软件产品研发。 (11)智能交通系统 建立一个数据采集、收发、处理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平台,开发 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建立和系统整合技术、交通实时数据采集、融合、 处理和控制技术、运载工具定位技术与智能导航技术、紧急救援管理 系统技术等,提高交通系统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性。 (12)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公共技术开发中心、关键 技术测试平台和共用工具库,建立开放式的信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 台,为行业和社会提供计量、测试、试验、验证、分析、软件评测等 共性技术服务。 建设集成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产品数据 交换平台。包括统一规划和集成的若干个大型数据中心、文献资源中 心、科技信息数据库,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产业和社会提供基础 数据、产品数据、科技文献、技术标准、人才资源、知识产权、专利、 产业技术动态等各种信息查询服务。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基础和公益型研究机构,承担基础性、前 瞻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和综合交叉性的研究工作。 (13)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服务体系 完善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全行业的综合性 服务网络,为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使 技术创新成果能迅速交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形成一批信息产 业科技产业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借助国家创新系统和区 域创新系统中的相关体系,如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技术交易 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并配合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专业 孵化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等,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产业科研成果转 化平台和配套的服务体系。 4、保障措施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实现未来 5,15 年我 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目标,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 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 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 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围绕重大科技战略 目标,组织技术联盟、产业协作,联合各方力量,举全国之力进行重 点突破;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 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2)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 加强信息产业科技法规、政策的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 体系运行中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 协作,促进科技与产业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推动《信 息产业科技促进法》的制定工作,以此作为信息产业科技法律法规与 政策体系的龙头,统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工作,指导和规范信息产业 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实施发展“十一五”重大专项所 需的优惠政策,制定鼓励新兴科技发展的政策。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信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加大国家财政预 算对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 例资金用于重大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重对企业科研的投资。 相关地方政府也应按照相应比例安排专项研发经费。建立信息科技成 果转化基金。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 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进一步拓宽信息产业投 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4)完善信息技术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深化信息技术创新投入体系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保障重 点信息技术突破。 对于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市场前景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建立兼顾 信息产业基本技术投入和专项技术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投 入有选择地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及重点项目;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鼓 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的约束机制,明确投 资责任主体,提高投资回报率;通过政策法规,维护规范的投资市场 秩序,激励社会科技投入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环 境;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建立政府投入的监管与评价体系。 (5)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 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域高级专家。建立实施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计划,完善“技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结合信息产 业发展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海外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其创 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国家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信息系统。 建立并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完善人才评价 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在重大项目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储备、培训和 再教育;统筹专业方向,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在数量、 素质、结构和地区的协调发展。调整人才结构,构建知识结构、年龄 结构、岗位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人才方面的合力。 (6)实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保护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实 施力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保 护技术创新者的技术创造热情。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造活动, 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大幅度提高 专利的拥有数量与质量。推动企业制定企业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使之 逐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主体。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 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强化中介服务,建立信 息技术专利数据库,研究国外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进行知识 产权态势分析,提供专利检索和预警信息服务。通过制定鼓励技术转 让政策,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转让利益的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转让和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的产业转化。 (7)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 准的发展动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 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并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管理与机 制创新,形成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 体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普及标准化教育, 加强标准的验证及符合性测试手段建设,建立标准通报、咨询的信息 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 服务质量总体水平。 (8)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 各项技术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现 状和动态,寻求信息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 进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加快科研开发速度。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 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消化再创新,实现我国信息产 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二、《2009-2011 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1、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 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 发展,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 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 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 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001—2007 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 28%,2008 年实现销售收入约 6.3 万 亿元,工业增加值约 1.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约 5%,对当年 GDP 增长 的贡献超过 0.8 个百分点,出口额达 5218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 额的 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 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 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 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 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 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 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 展。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 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 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 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 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 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 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 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 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 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 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 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 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 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 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 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 GDP 增长的贡献不低于 0.7 个百分点, 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 150 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 100 万 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 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 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 中的比重从 12%提高到 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 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 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 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 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 展。 3、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 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 任务。 (1)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 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 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 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 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 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 CPU 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 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 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 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 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 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 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 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 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 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国 际竞争力。加快 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促进数字 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 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 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
本文档为【2010—2015年物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8-15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