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接触关系

接触关系

举报
开通vip

接触关系地质体(geologic body): 任何成因的天然岩石体,包括沉积成因的层状岩石和喷出成因的层状火山岩,及侵位成因的岩浆岩体。 1、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平面的产状是以其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来确定的。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strike)、倾向(dip) (空间的延伸方位)和倾角 (dip angle) (倾斜程度)的数据表示。 1. 走向: 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有两个,相差180°) 2. 倾向...

接触关系
地质体(geologic body): 任何成因的天然岩石体,包括沉积成因的层状岩石和喷出成因的层状火山岩,及侵位成因的岩浆岩体。 1、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平面的产状是以其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来确定的。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strike)、倾向(dip) (空间的延伸方位)和倾角 (dip angle) (倾斜程度)的数据表示。 1. 走向: 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有两个,相差180°) 2. 倾向: 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平面倾斜的方位。 3 .倾角(真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即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之间的夹角DOD’。 视倾向和视倾角( ) 视倾斜线:观察剖面与岩层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线。 视倾斜线与其水平面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假倾角)。 视倾向(false dip) 视倾角( ) tan =tan ×cos OH/OC=OH/OG*OG/OC —界面倾向线和视倾斜线之间的夹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文字表示法: 倾向∠倾角(常用) (SW)205o∠ 50o 走向/倾向∠倾角, 156o/66o∠ 50o 象限角表示:以N和S作为0o,一般测记走向、倾角和倾向象限。 N65oW/66oSW 表示走向N偏西65o,倾角65o,向SW倾斜 2、线状构造(linear structure)的产状要素 直线的产状 指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直线的产状要素包括倾伏向(plunge)、倾伏角(angle of pitch),或其所在平面上的侧伏向和侧伏角。 倾伏向:(指向) 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伏角: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的锐角 侧伏角(side dip angle):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向(side dip):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水平岩层的特征之一:在地形图中的表现特征为其层面界线与等高线平行 水平岩层的特征之二: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上下出露界线间的水平距离。同一厚度的岩层 ,其出露宽度取决于地面的坡度。 岩层顶、底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岩层厚度,水平岩层的厚度即顶底面间的标高差,又称岩层的真厚度。 水平岩层的特征之三: 在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直立岩层(vertical stratum ) 层面近直立的岩层,倾角85~90度。 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不受地形影响,宽度等于厚度; 地质界线一般为直线,弯曲反映岩层走向的变化,宽度的变化反映厚度的变化。 当地质界面直立时,地质界线呈直线沿其走向延伸,不受地形变化影响。 第3节 倾斜岩层 (clinothem, tilted stratum) 原始水平的岩层因构造作用而改变其水平产状,形成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在地表的出露界线或地质界线常以一定规律分布.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即当倾斜岩层的地质界线与沟谷或山脊直交或大角度相交时)的平面投影形成”V”字形,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1)岩层的走向与沟谷或山脊延伸方向平行时,不适用; (2)适用于大比例,中小比例反映不明显,因此很少用“V”字型法则来分析。 h = Lsin (α±β),H =L*(sinβ+tanα*cosβ) h 为岩层厚度(真厚度);H为铅直厚度 α为岩层倾角,β为坡度角; L 为导线距或视厚度。 在此假设导线方向垂直于走向! 接触关系: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的相互叠置状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同时也记录了构造运动的历史。 沉积接触关系包括: 整合接触:连续沉积,岩层层序无间断、产状一致、时代连续,其中生物演化的是渐变的。 不整合接触:沉积缺失,层序有间断、即部分地层无沉积(缺)或虽有沉积但却被剥蚀(失)。 平行不整合 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称这为平行不整合。 特点: 地层有缺失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平行。 平行不整合: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不整合面上有下伏岩层组成的砾石、古风化壳、古土壤层。 角度不整合 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下降、沉积—强烈构造运动—下降、再沉积。 缺失部分地层,上下岩层呈一定的角度相交,不整合面上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特征: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 地层缺失 产状不同 变形强弱程度不同 变质程度等不同 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 在地质图上和剖面图上,角度不整合接触表现为上覆一套较新地层的底面地质界线,截切下伏地层不同层位的地质界线。 通常以上覆地层的底面代表不整合面。 地理不整合接触 从局部地区的表征来看是平行不整合接触,但从较大区域来看却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之中,如同新地层嵌于下伏地层中的现象-嵌入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面起伏不平引起局部新岩层在横向上与不整合面呈截切的现象-毗连不整合接触 超覆(overlap): 新地层的面积超过早先的盆地边界而覆盖在原为剥蚀区的更老的基底之上时,使先沉积地层产生尖灭现象。 不整合的判别标志 1.地层标志:时代、岩性、古生物 2.地层产状的不同 3.古风化面 3.变形特征 4.变质和岩浆岩特征 5.底砾岩 (岩层底部的砾岩,风化作用、河流沉积等成因) 古生物:上下两套地层中化石代表的时代有大的间断。 沉积侵蚀:有古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 底砾岩、残积矿床(铁帽、铝土矿、磷矿、沙金)等。 构造变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线变化,褶皱样式、断层类型、变形程度差异,下部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 岩浆活动:上下两套地层中岩浆岩系列的成分、产状、规模、强度及热液矿床差异。 变质程度: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异。 五、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形成时代指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缺失地层的时代,即下伏最年轻地层到上覆最老地层的时代。 ①缺失地层的年代 ②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③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④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 ⑤古风化壳的年代 注意“缺”与“失”的关系,如我国华北O2/C2,是缺失O3、S、D、C1,还是原先有沉积,后来剥蚀掉即“失”去了。 6、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反映地壳变动时期,同时反映古地理特征。 在岩石地层学上,不整合接触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 不整合面上及邻近的岩层中,可形成多种矿床; 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附近岩层也是油气良好的储集层。
本文档为【接触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9-02-27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