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解说词

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解说词

举报
开通vip

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解说词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解说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您到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参观游览。 永安地质博物馆位于永安城北12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3公里处 的龟山村,占地面积140亩,总投资3000万元,据了解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地质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分为水上游览区、外景园区、地质文化展示区三个部分, 是一个以陈列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质科学、地质景观为主,以展示永安地方 风情、人文历史为辅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是开展地质科研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也是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永安于2005年被评为国...

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解说词
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解说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您到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参观游览。 永安地质博物馆位于永安城北12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3公里处 的龟山村,占地面积140亩,总投资3000万元,据了解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地质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分为水上游览区、外景园区、地质文化展示区三个部分, 是一个以陈列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质科学、地质景观为主,以展示永安地方 风情、人文历史为辅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是开展地质科研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也是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永安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此张“名片”的获得来之不易,永安 的优势在于:在短短的20公里内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 貌并存,这在我国是罕见的;其次,永安是福建省地层出露最齐全的地区之一, 地质工作者在这里命名了8个地层单位,选定了6条层型剖面;此外,它的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形迹多样,再加上周边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 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第五任地质科学院院长赵 逊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前方这块精致石头上的文字就是他对永安国家地质公园 的题诗:丹霞映八闽,赤崖柱蓝天;石林类路南,剖面似嵩山;鱼腾碧水闹,鸟 鸣翠岭喧;滇粤胜景奇,比翼集永安。的确大自然给了永安特别的恩赐,把很多 优点都集中在这里。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步入生物进化大道。广场上的7座白石雕分别刻录了每个时期较具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生物,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直至人类的出现,它将把 我们带到那遥远的过去,了解生命的起源。 依据生物的演化规律,把生物的发展史割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代:藻类和无 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裸子植物和爬 行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25亿——4.38亿年前,地质史上称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生物界经历了元古时代的藻类繁荣时期,寒武纪 的无脊椎动物第一次大发期,和奥陶纪的无脊物动物全盛时期。元古宙已经有了 能够自营光合作用、独立繁殖的蓝绿藻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大发展。在茫 茫的海域中,除去单细胞的蓝绿藻外,还有漂浮于海面的藻丝,堆积在海底并形 成馒头状的藻类叠层石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所以,元古宙可说是(藻类时代)。 寒武纪,除个别门类外,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几乎全部出现了,揭开了 生物演化史上的宏伟帷幕。节肢动物的三叶虫是寒武纪最繁盛的生物,约占当时 全部生物的60%,是古生代早期一类比较高级的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约占 寒武纪全部生物的30%。古杯类是地史上最早的造礁动物,生活于早寒武世, 中寒武世早期绝灭,是生物史上第一个完全绝灭的造礁动物门类。寒武纪其它门 类的无脊椎动物由于它们仍处于演化的低级阶段,仅占全部生物的10%。但广 阔的海域,繁育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业已产生的外,某些类群 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奥 陶纪还出现了另一类节肢动物,即介形类。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4.38——3.55亿年),地质 史上称志留纪和泥盆纪。这段时期,生物发展史上有两大变革,其一是生物开始 离开海洋,向陆地发展。首先登陆大地的是绿藻,进化为裸蕨植物,它们摆脱了 水域环境的束缚,在变化多端的陆地环境生长,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其次是无 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志留纪时出现的无颌类类,是原始脊椎动物的最早成 员,但却不是真正的鱼类。这类鱼形动物和鱼类不同,还没有颌的形成,所以称 为无颌类;到泥盆纪时出现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才是真正的鱼类,并成为水域中 的霸主。硬骨鱼类的一支,称为肉鳍类,包括终鳍类的肺鱼,因为它们的鳍具有 发达的肉质柄,柄内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动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学家们相信它 们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在泥盆纪晚期发展出两栖类。 现在我们来到了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距今3.55——2.5亿年的石炭纪 和二叠纪时期,陆生生物飞跃发展。裸蕨植物绝减了,代之而起的是真蕨和种子 蕨等,繁茂生长,形成沼泽森林;两栖类动物亦不断演化。由生活在水域中到生 活到陆地上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地转变,而两栖类则是这个转变过程 中承前启后的过渡类型。到石炭纪时,两栖动物已有相当的发展,至二叠纪时, 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无数种两栖动物匍匐爬行在水边,到二迭纪末期,逐渐演化 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原始爬行动物。 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全部生物界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衰退和淘汰,但各门类生 物仍有不少科属得以延续。到距今(2.5亿——6500万年)生物史称为中生代, 包括了地质史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点是继续向适 应陆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完全摆脱对水的依 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动物界中爬行动物也迅速发展,演化 出种类繁多的恐龙,成为动物界霸主,占据了海、陆、空三大生态领域。三叠纪 是裸子植物兴盛时代,侏罗纪被称为恐龙世界,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 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其实,当时除陆上的恐龙,水中的鱼龙外,翼龙和岛类也相 继出现了。这样,脊椎动物便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侏罗纪的龟 类已至繁盛,中国龟、天府龟是其当时代表。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时期,恐龙仍繁盛,并进化出恐龙的最后一 支―――角龙。但到白垩纪末期,由于环境的突变,所有恐龙,以及鱼龙和翼龙, 统统都绝减了。称雄一时的爬行动物至此一蹶不振,退出历史舞台,闯过此关而 且残留至今的只鳄类、龟鳖类、蛇和晰蜴等少数几类。随着地史进入新生代,新 兴的哺乳动物取代了爬行动物的位置,成为世界的主人!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 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的槽齿类。这一鸟类除身披羽毛 外,其余特微和一些小型恐龙十分相似。因此,现在不少人已更进一步认为鸟类 是恐龙的后裔。世界上最早的岛类是发现于德国的始祖鸟,距今一亿四千万年(晚 侏罗世纪的鸟类也是最原始的鸟类 从六千五百万年前到今天,生物发展史上称新生代,包括了地史的第三纪和 第四纪。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极度繁荣的恐龙突然绝 灭;海域里很多无脊椎动物如海蕾、海林檎、菊石、箭石等,亦未能够逃脱这次 巨变而遭淘汰。然而,进入新生代,一些类群如鸟类和哺乳类等却产生了更高级 的科、属,获得兴盛发展,鸟类取得真正大发展时期。鸟类的生活空间也由空中 发展为(海陆空)的全面占领。被子植物因种子在子房内发育,并进行双受精作 用,完全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于是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植物界的霸主。 室内地质博物馆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由9个厅组成,分别是主厅、多 媒体展示厅、品绿厅、地球厅、溯古厅、丹霞厅、喀斯特厅、民俗厅、休闲厅。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沙盘展厅,在这里,您可以直观地了解永安国家地质公园的 概貌。 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处于闽西南坳陷带中的东北端,从寒武纪到第四纪的地层 出露基本齐全,火山岩和侵入岩也有出露。公园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石灰 岩、重晶石的地位重要,此外还有铁、锰、温泉等矿产,是福建省重要的矿产基 地之一。公园面积220平方公里,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园区组成,分别是大湖园区 22(面积约51.3 km)和桃源洞园区(面积约56.5 km)。园区外围的保护区面积 2为112.2 km。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岩溶地貌集山、洞、水景于一身,生态良好、 人文史迹丰富,宛如园林盆景。丹霞地貌景观类型齐全,分布相对集中,独具特 色。周边地区人文景观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抗日战争时期福 建省政府的驻地吉山、明代古城贡川镇和大量宋、明、清古建筑,大型水利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安砂水电站的水库、大坝等。 这是我们的多媒体展示厅,在这里我们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您展示永安 美丽的丹霞地貌景观,使您轻松地了解到永安国家地质公园的有关知识。 首先,随我一同走进品绿厅,去捧一把永安的绿,永安自然资源丰富, 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森林 覆盖率83.2%,林木蓄积量2140万立方米,居福建省首位。 永安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因此喜好亚热带的猴头杜鹃林在这 里分布较为广泛,在区内陡峭的山体上分布面积达106.7公顷,纯林40公顷。这里一年四季常绿,常绿针叶林长苞铁杉林,分布面积也较为广泛, 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为中国特有的渐危种,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也比较适合这里的气候环境,这些树木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您看, 它的叶片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绿阔叶林又有 照叶林之称。这些看去极为雄伟的树为柳杉林,属于单优势种群落类型, 呈典型的集群分布,树形圆整而高大,树干粗壮,树皮为青棕色。这里植 被也非常丰富,现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有187科686属1561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赏这些植物标本。 2000年10月,永安市被授予“中国笋竹之乡”称号。这里的农民人 均拥有竹林面积5.4亩,居全国第一位。竹种也异常丰富,拥有竹种15属76种,竹种资源总数也在全国之首。有紫竹、方竹、凤尾竹,条竹、 青竹、罗汉竹、石竹、早竹、大佛肚竹等等。如果您对竹种感兴趣,可到 大湖竹种园参观,让您大开眼界,一睹竹的风采。除了树绿、竹绿,我们 还有一个“绿色植物基因库”天宝岩,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面 积完好的原始长苞铁杉和猴头杜鹃林,及华南的山间盆地首次发现的泥炭 藓沼泽,生长着金钱松、半枫荷、香樟等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和省内珍 稀树种,更令人惊叹的是还有华南虎、金钱豹、蟒蛇等20多种珍稀动物,其生物资源具有古老性,过渡性、特有性、多样性,典型性的特点,它对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这里面比较稀有和珍贵的动植物。永安的市花是 含笑花,在保护区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深山里的含笑,早春开花,在阳光的 照射下,香味特清,是庭园绿化观赏的优良树种。这棵叫钟萼木,落叶乔 木,是单种科植物,古老的残遗种,对研究裸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 等均有科学价值。常绿乔木半枫荷是1962年发现的新属的模式种,现存于我国东南部和东南部山区。这棵树叶形奇特而古雅,它就是银杏,是银 杏科唯一生存的种类,所以有人把它为“活化石”。这是在园林上被广泛 应用的苏铁;亮叶水青冈,它的寿命可长达400年,还是耐寒树种,是第三纪残留的古老植物。这棵就是广为人知的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于 灭绝的珍稀抗癌植物,是第四纪冰川孓遗留下的古老树种之一。在地球已 生长近250万年。香樟是我们的市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是我国珍 贵用材树种及芳香植物。可供建筑、造船、家俱、乐器、手工艺之用。这 颗叶子上方有金线的植物叫金线莲,它有“药之王”、“金草”等美称,广 泛用于治疗肝炎、肾炎、肺炎、糖尿病、风湿病等。这是世界五大庭园树 木之一的金钱松,我国特产树种,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种。您看它树干挺 拔,树姿端庄、秀丽,被世界各国植物园广为引种。香榧也是优良的园林 和庭院绿化树种,作为干果中的珍品,向来被作为宴席上的上乘佳果之一。 香榧果食用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厅,去探索地球的奥秘。地球在漫长的 演化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地质遗迹,这是其中的一些代表图片。重要的地质 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与人类宝贵的财富。永安国家地质公 园的建立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也是利用地质资源的一种新方式,的建立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也是利用地质资源的一种新方式,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目前已建立139处国家地质公园,20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途径, 个世界地质公园。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永安国家地质公园的概貌,这张 是园区的功能分区图,公园分为两个独立的园区桃源洞园区和大湖园区, 面积分别为56.5和56.3平方公里,另外的为将来要开发的景区。外围保 护面积为112.2平方公里。地质工作者在这里命名了8个地层单位,选定 了6条层型剖面。最令人自豪的是这几个典型剖面成为福建地层单位命名 地。其中前3项出露齐全,为全国地层划分提供区域性对比资料。集山、 洞、水景于一身,生态良好、人文史迹丰富,有人说它宛如园林盆景。周 边地区人文景观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抗日战争时期福 建省政府的驻地吉山、明代古城贡川镇和大量宋、明、清古建筑等。 公园内矿产丰富,尤以煤、石灰岩、重晶石的地位重要,此外还有铁、 锰、温泉等矿产,是福建省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得天 独厚的地质条件,很早就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注意。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等就曾在永安工作过。1940年,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 ——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就在永安诞生。 地球的外貌千姿百态,在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综合作用下。按其形态 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单元。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 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气候地貌等类型。按动力作用的性质可分为 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海成地貌、等类型。它是地球在漫长地 质历程中历经沧桑留下的一种地质遗产,也是十分宝贵的地质资源。这几 幅图片是一些典型地貌的代表,花岗岩峰林地貌,代表有著名的安徽黄山、 江西三清山,另一些花岗岩则因球状风化而形成许多外形浑圆的巨大石 蛋,故名花岗岩石蛋地貌,我省的泰宁白石顶、德化石牛山就是此类地貌。 流纹质火山岩地貌,浙江的雁荡山、我省的永泰青云山就是此类地貌,石 英砂岩峰林地貌,湖南张家界是这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家园到底是怎样的?地球可以 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各地厚度不一,海洋较薄,陆地较厚, 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直接场所。它由岩石和土壤覆盖 层组成。地壳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陆地的低洼部分也往往分布有湖 泊和河流。地球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构成,既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这样地球上就出现了既有矿物质,又有空气和水分的地带,加 上适宜的温度条件,就构成了生物衍生的地带,叫做生物圈,我们人类是 生物圈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球形态不一,到底是什么力量改变着地球的表 面形态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分裂时放出的能量,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时产生出来的能量等等,即内动力地质作用。但 今天我们看到的山川面貌,是已经过阳光、大气、水和生物等多种自然力 的加工过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地 震、褶皱、断裂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 用、沉积作用等。这幅是因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山峰,它加大了地表的起伏 和高差 ,这是一幅侵蚀地貌的图片,它缩小了地表的起伏与高差。上方 这几幅分别是地球内动力作用的代表图片,桃源洞景区的崖壁主要是由于 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这几幅是不同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的岩石。 这些沉积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层理来判断的, (有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水平层理 透镜状层理等) 那么,地质学家如何追索地质历史呢?是通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层层 叠叠的岩层,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它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留下来的“地 史全书”。岩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化石就尤如考古发现的“文 物”。我们知道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但我们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历史比较了解。6亿年以前的历史则还存在多种推测。这是因为6亿多年以前保存化石的岩层,大多经过变质而使化石遭到破坏。一直到了距今约5.7亿 年,地球出现了大量较高级的生物,并在未经变质的沉积岩层中形成化石 保留下来,从而为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提供了许多较可靠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就是根据沉积岩层中所含的古生物群的发展演 化判断出来;再对地层进行同位素测年来确定它的时间,两者结合,可以 较准确地反映地壳的演变历史。这张地质年代表是划分地球历史的依据。 这就是在永安加福和洪田童子组地层中发现的一些化石标本,记录了当时 的地质环境及时间信息 了解了地球的历史,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又是如何进 化的。早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但主要是一些低等的藻类植 物。约5.7亿年前,较高级的生物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化石保存至今, 地质学家把36亿年前到5.7亿年前的地球历史时期称为“隐生宙”,其后 称为“显生宙”。“隐生宙”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二个阶段,显生宙划分 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阶段。 先从元古代讲起,也称为“藻类时代”,,距今25~5.7亿年前,低等生物在海洋中大量繁殖,植物以无根、茎、叶的叶状体藻类(主要是蓝藻 类)等微体古植物为主,动物以具有骨骼的多细胞海绵动物为主,元古代 晚期出现了少量有外骨骼的小壳类后生动物。 早古生代的生物,距今5.7~4.1亿年前,为海洋生物大发展时期。 几乎现代所有动物的祖先也是在这个时候演变的,如节肢动物、脊椎动物 (包括鱼类)的祖先等,生物多样性开始形成。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但都 是各种器官组织不分的原始种类;植物以藻类为主,不分根、茎、叶。大 约在4.25亿年前,植物登陆。云南澄江动物群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 多门类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组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早寒武世丰富多彩 的地球生命;晚古生代的生物,距今4.1~2.5亿年前,生物界仍以水生 的无脊椎动物占主导地位。早期的泥盆纪是生物大变革的时期,自距今4. 3亿年前植物成功登陆后,动物界也开始征服大陆,总鳍鱼类成了登陆先 驱,登陆后演化出两栖类,但还不能脱离水生存;爬行类也开始出现了, 裸蕨类植物登陆后开始分化出根、茎、叶,发育大森林,成为石炭纪(3.5 亿)、二叠纪(2.95亿)成煤植物群,大约在3.6到2.9亿年前,裸子植 物开始出现。 在二叠纪末期发生生物大灭绝,一些在海底、被动摄食的 生物在二叠纪末相继消亡;成煤植物群随之消失;脊椎动物中四足类大部 分的科迅速灭绝。古生代宣告结束。华夏植物群是石炭纪、二叠纪生长在 中国华南、华北等古赤道和低纬度地带炎热、潮湿多雨的环境中,以大羽 羊齿为代表,主要由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等组成的一个独立的植物群落。 华夏植物群中的鳞木类、树蕨类等,是我国晚古生代主要的造煤植物,永 安的煤也是由华夏植物群植物形成的。二叠纪末,华夏植物群可能因不适 应干旱生态环境而灭绝。 中生代的生物,2.5~0.65亿年前,地球历史进入了中生代,也称为“恐龙时代”。陆地上裸子植物和恐龙大发展。动物以大型爬行类为主, 植物界裸子植物极度繁盛,再一次发育茂密的森林,成为晚三叠世—早侏 罗世成煤植物群。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开始出现。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 绝以恐龙的骤然消亡而著称,由此结束了“中生代”。辽西动物群是在白 垩纪早期(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左右)是我国的辽西地区的一个十分繁盛的 中生代生物群。它囊括了白垩纪早期众多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 乳类和古植物及其孢粉,以及无脊椎动物类群中的双壳类、腹足类、节肢 类、介形虫等约20个大的门类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其中大量恐龙、鸟 类、哺乳类、开花植物等重要的化石发现,被人们比喻为中国的“白垩纪 公园”。 新生代的生物自距今6 500万年至现代的新生代,被子植物大量繁盛,构成植物界的主体。与恐龙几乎同时出现的哺乳动物避过中生代末期生物 大绝灭的劫难,迅速地辐射分化,食草动物多样化,哺乳动物一跃成为新 生代的主人,地球上的生物与现代生物渐趋相似。 大约在400万年前,哺乳动物发展达到了高峰,具有智力的最古人类 悄然登场,地球历史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共 同构成地球上生机盎然的生物圈。 跨越时空的隧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永安那遥远的过去,了 解永安悠久的地质历史,永安国家地质公园保存了较完整的5亿年来的地层记录,地质学家经过多年的工作,恢复了地质公园的地质历史。 从寒武纪—中三叠世时期(距今5.42~2.28亿年)永安地区长期被 海水淹没,偶尔也露出水面,在海水反复进退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厚的海 相沉积岩和陆相(河流、湖泊)沉积岩。通过对这些岩石和岩石中所含的 生物化石的研究,地质学家描绘出了永安地区沧海桑田的变迁。 在距今5.4~4.4亿年前的寒武纪—奥陶纪时期,地壳震荡频繁,海 水时进时退。寒武纪时期为浅海,形成了林田组和东坑口组含重晶石的沉 积岩,因此有了永安丰富的重晶石;奥陶纪时期处于半深海和深海环境, 形成魏坊组和罗峰溪组硅质砂泥质沉积岩。到了约4.4亿年前,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使地壳抬升,海水退去,永安地区上升为陆地。 构造运动同时使岩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变质作用使岩石变质,成了现今 所见的浅变质岩。? 半深海沉积是海相沉积类型之一,形成于大陆斜坡地区,海水深度200 m至2 000~3 000 m。现代大洋中的半深海相沉积物有蓝色、红色、绿色 软泥和砂、火山软泥、珊瑚软泥等。 加里东运动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4.3亿年)和泥盆纪之间(距今4.1亿年)发生的构造运动,是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命名的。该构造运动 造成了公园内泥盆纪与奥陶纪和寒武纪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永安的重晶石以李坊重晶石矿为典型代表属于沉积变质型。重晶石是 在海盆地的边缘在氧化条件下沉积,经后期成岩、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区 可分7个矿段,整个含矿岩层长约6 km,宽1 km左右,有矿体155个,探明储量1101万吨,居全国前列。 寒武纪(5.4亿)—奥陶纪(4.9亿)时期生物特点,永安地区为广阔 的海水所淹没,生物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为主,陆地上还没有任何生 物。 泥盆纪早期永安地区仍为陆地,从泥盆纪晚期(距今3.9亿年)开始,海水又来到了永安地区,从滨海环境慢慢地变成了浅海环境,形成了砾岩、 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沉积。随着地壳曾微微抬升,永安地区一度成为陆 地。海岸沉积(滨海沉积)海相沉积类型之一,海岸是分隔大陆与海洋, 并具有海滩微地貌特征的滨海区域。主要沉积物有砂质沉积物、砾石质沉 积物和细粒沉积物。海进是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而引起海水向陆地推进的 现象、海退正好相反,由于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而引起海水离陆地退去的 现象 泥盆纪—早石炭世永安地区由陆地转变为滨海。永安地质历史上首次 陆地植被景观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植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 源,水生动物偶而也登陆觅食,促进了陆生动物的诞生。 (距今3.2~2.3亿年)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由于构造运动使新的 海进开始,永安地区再次被海水浸没,形成了滨海—浅海陆棚沉积环境。 早二叠世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水体较深,气候温暖,沉积一套色浅质 纯的船山组石灰岩。中二叠世早期地壳又再次活跃,沉积一套色深的质不 纯的栖霞组石灰岩,这两组石灰岩构成了石林景观的物质基础。中二叠世 晚期的海退使得原来浅海环境转为海陆过渡环境,沼泽发育。当时气候温 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是区内主要的成煤时期。形成了童子岩组,是 园区内最重要的含煤层位。 晚二叠世地壳总体以上升为主,形成了以陆相为主的泥砂质沉积。早 三叠世开始海水的范围再次扩大,形成了溪口组钙、硅、泥质沉积岩。中 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构造运动使地壳抬升,地层产生褶皱、断裂,永安告 别了海洋。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永安在这个时间段所经历的浅海陆棚沉积、海 陆交互相沉积、沼泽沉积以及永安煤的形成。 浅海陆棚沉积是在正常浪基面以下向外海与大陆斜坡相接的广阔的 浅海沉积地区。海主要沉积细砂、泥及碳酸盐等沉积物。 海陆交互相沉积是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的沉积,其水文特 点明显地受着大陆水体(河流、湖流等)与海洋水体二者相互作用所控制, 沼泽环境的特点是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水体几乎呈停滞状态、植物 生长极为茂盛。泥炭埋藏在地下,便产生了煤,所以煤是古代沼泽沉积的 主要产物。 在这里,我们顺便了解煤是怎么形成的,在地质历史上,沼泽森林覆 盖了大片土地。当水面升高时,植物因被淹而死亡。如果这些死亡的植物 因被沉积物覆盖而不能接触氧气,就不会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机 层。随着海平面的升降,会产生多层有机层。深埋的有机层经过漫长的地 质作用,在温度增高、压力变大的还原环境中,这一有机层最后会转变为 煤层。因埋深和埋藏时间的差异,以及后期进行的变质作用,形成的煤也 不尽相同。 距今约2. 3亿年以来,永安地区已成为陆地,一些在北东、北西向 断裂的交汇部位形成的谷地、盆地成了河流、湖泊,沉积了文宾山组、梨 山组、漳平组等河湖相沉积地层。 河流沉积为陆相沉积类型之一,由于河流的作用而形成的一套沉积 物,沉积物包括砾、砂、粉砂、泥等。其沉积剖面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 下部为砾、砂质沉积,上部为粉砂、泥质沉积。 湖泊沉积指在陆地上比较宽广的天然积水凹地内形成的一套沉积物。 一般平面上具环带状分布,湖泊边缘沉积物粗,中心部位较细,在地质历 史长河中,永安地区以湖泊沉积为主的地层主要有坂头组及沙县组。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永安地区的生物以植物和陆相无脊椎动物为主, 裸子植物开始繁盛,成为植物界主要组成分子,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也 是这时期的成煤植物,在较大型盆地及沼泽地带聚集形成煤矿。在河流、 湖泊等淡水水域,生活着东方叶肢介以及介形虫等无脊椎动物。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距今1.5 ~0.9亿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永安地区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公园内下渡组火山岩地层,同期 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公园内的侵入岩。早白垩世早期在坂头、吉山一带 曾存在面积较大、湖水较深的湖泊,沉积了坂头组黑色岩系。 生物特点生物以植物、陆相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为主,苏铁类、银 杏类等裸子植物继续繁盛,开始出现被子植物。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中 生活着狼鳍鱼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叶肢介、介形虫等无脊椎动物。 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距今9000~6500万年),受火山活动的影响,永安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在桃源洞一带由于断裂的活动形成断陷盆地, 沉积了沙县组和崇安组的红色岩系,为后来丹霞地貌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那是因为早期沉积物沉积时,沉淀了含水的氧化铁作为色素,而使沉 积物呈现褐黄色,随着时间推移,在成岩后期含水的氧化铁逐渐脱水,而 过渡为砖红色—红色—紫红色。公园内除了红色岩层外,还有红色盆地沉 积,最典型的为永安盆地,为晚白垩世赤石群沙县组、崇安组的红色湖泊 —河流相沉积盆地;其次为大练盆地,为中侏罗世漳平组的红色河流相沉 积盆地。永安红色盆地也属典型的断陷盆地由于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其边 缘往往由断裂带控制,它是由两条北东向断裂控制形成的。 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生物特点,被子植物迅速繁盛并占据了统治 地位,陆地上组成以被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植物群面貌与新生代渐趋 相似。在淡水水域生活着各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从古近纪开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永安地区地壳以抬升为主,伴 有间歇性下降。园区表现出侵蚀-构造作用为主,堆积作用为次。现今的地貌轮廓开始形成,在山地局部地区发现中更新世的冰碛物,冰碛物是由 于冰川侵蚀作用、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在永安大湖、汶洲、黄 历、坂尾等地见有冰川遗迹。 晚更新世(距今12~1万年)以来,本区上升幅度减弱,但河流沉积作用依然继续,形成了沙溪的两级阶地。在永安大湖盆地以及贡川,我们 还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及当时的古生物化石。这是因为永安岩溶洞穴 发育,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早在距今约20万年前的中更新 世,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使用简单的石器进行捕猎等生产活动,成 为永安早期的居民。 认识了过去的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我们在来看看现代的河流地貌, 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以永安吉山文 川溪吉安段河流地貌最为典型。我们知道永安有丰富的锰矿资源,小陶锰 矿属风化型锰矿,是原来含锰的岩石经过风化富集后形成的,受地形控制, 埋藏浅,可露天开采。矿石品位高,含锰一般30%~33%左右,大部分为冶 金富锰矿石,经济价值很高。 自距今0. 65亿年前的古近纪至现今,被子植物大量繁盛,构成植物 界的主体。裸子植物松柏类继续繁衍,银杏类走向衰亡,仅剩少量孑遗分 子,成了活化石。动物界大型爬行动物已灭绝,代之而起的是鸟类和哺乳 动物,四蹄类和食草的兽类繁盛起来,食肉类动物也随之发展起来。地球 上的生物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模样,古人类悄然登场,地球的历史也随之 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从而也为我们过上今天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带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让我们一起去品位大自然送给永安的一 份厚礼,丹霞与岩溶的完美结合。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什么是丹霞地貌, 主要由白垩纪陆相红色粗碎屑岩构成,受断裂构造控制,以流水侵蚀作用 为主形成的岩石地貌,主要特征是赤壁丹崖,它是以广东丹霞山为典型代 表来命名的,在目前国内已发现650多处丹霞地貌。影响丹霞地貌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岩石是基础,构造是地貌形态的主要控制条 件,水流侵蚀是最主要的动力。 永安盆地的地层是晚白垩世沙县组(Ks)、崇安组(Kc)。这两组在2 2 抗风化、剥蚀能力和岩石层系厚度都不相同,前者由较软弱岩层组成,易 风化,后者岩石较坚硬,抗风化、剥蚀能力强,因此,崇安组的岩石是形 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断裂、节理、裂隙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断裂、节理、裂隙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岩层产状对地貌也会发生影响,构造运动使原来近水平的岩层产生了倾 斜,而中心部位则基本为水平状。发育在近水平岩层上的丹霞地貌,主要 特点是“顶平、身陡、麓缓”( 如百丈岩一带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则形成一面陡崖一面缓坡的单面山。(如我们对面的龟山)新构造运动对地貌 发育的影响,距今2 330万年的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新构造运动,使永安地 区的地壳曾多次间歇性上升,从而使水流的侵蚀下切不断进行,最后形成 一系列巍峨壮观的丹霞群山和峡谷景观。但是我们在地质公园所见到的山 峰、峡谷等丹霞地貌的形成大都离不开流水长期侵蚀这个因素。如河流下 切作用形成的峡谷、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洞穴、雨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圆滑 山丘、雨水线状侵蚀的痕迹,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沟槽、洞穴。风化、 崩塌也是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片状风化、球状风化属于物理风化; 石灰岩砾石的溶蚀属于化学风化,以及生物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也很重要, 风化作用可以形成美丽的景观,但也是岩石建筑物和某些摩崖石刻被破坏 的重要原因。崩塌也是常见的重力作用之一,它可以形成美丽的风景,但 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丹霞地貌是侵蚀地貌的一种,一般将侵蚀地貌的发育演化过程分成以 下几个阶段1.岩层沉积或形成期;2.幼年期:岩层产生多方向断层、节理和裂隙,3、青年期,峡谷和巷谷发育,巷谷;4壮年期:山坡崩塌后退, 沟谷扩大,峰林、峰丛发育;5老年期:山坡继续崩塌后退,仅有孤峰或 孤立石。6.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再次断裂抬升,新的一轮侵蚀开始。 目前永安红色盆地大致处于青年期向壮年期过渡的发育阶段。 永安丹霞地貌可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微地貌与丹霞岩溶地貌四大类, 正地貌包括丹霞崖壁、石堡、石墙、石柱、石峰、崩塌堆积等。由崩塌作 用形成的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特征,桃源洞就是由北东、近东西、 近南北几组方向赤壁所围限的石堡。 这块岩顶较平整为走马岩顶,全长375 m,紫红色砂砾岩中砾石成分为石英、硅质岩、砂岩、石灰岩等,其中石灰岩砾石直径15 cm~20 cm,经风化溶蚀后,留下了许多马蹄状小浅坑。 这处景观在徐霞客的游记里有对它的记载,叫天柱峰,高 108.9 m,位于栟榈潭边葛里的进口处,岩柱上刻有“凌霄劈秀”,是明代 天启年间郡司马陶崇政所题。 包括线谷、巷谷、峡谷、峡谷曲流。线谷又叫一线天,谷底 宽在2米至1.5米之间,最著名的代表景点有桃源洞一线天,徐霞客对它 的评价是“大、逼、远、整”被誉为亚洲之最,谷底宽在2米到15米之间成为巷谷,代表景点有水上一线天 位于百丈岩西北侧桃花涧溪流。谷 深200 m,长约300 m,宽2 m~5 m。峡谷 谷壁陡直,谷底平坦、一般宽 15 m以上,横切面呈宽“V”型或“U”型代表景点有栟榈谷它是一条沿北东10º方向展布长约350 m,两壁高约百余米的峡谷。 受多种方向断裂控制形成的蜿蜒曲折的溪流,其河谷往往 呈“V”型,两侧崖壁陡峭。代表景点有桃花涧是一条沿着北西和北东方 向两组断裂结构面发育的峡谷。全长7 km,从铜盘开始,经过了十八道湾, 桃花涧两岸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繁茂,因古时两岸长满桃树而得名。 洞穴、岩槽、凹曹均属于微地貌,顺层凹槽往往是风化剥蚀 丹霞洞穴形成的初期阶段。栟榈景区的香泉一带顺层凹槽十分发育。顺层 凹槽进一步沿软岩层风化、剥蚀、崩塌,使槽顶逐渐增高,形成水平状或 倾斜状延伸的岩槽。岩槽深度数米至十余米,长度近百米至数百米不等。 葛里景区洞穴发育种类较多,类型丰富,有形似喇叭的额状洞,长生洞, 是当地人存放骨灰的地方,洞顶呈平缓阶梯状,洞底平坦的扁平洞。还有 神奇的牛鼻洞,它的形成是由于崖壁上因地壳应力作用产生了一条垂直的 裂隙,崖壁顶端的水流沿裂隙冲刷、侵蚀,使下部软岩层中的洞体不断扩 大,形成了呈喇叭状的扁平洞。顶部呈弧形、极似门拱的洞穴。 将山体或石墙蚀穿形成的洞穴。当穿洞的高度大于穿洞顶部的岩 层厚度时,则称为天生桥。 峰窝状洞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崖壁上的砂岩、砂砾岩中 的砾石及砂质等填隙物经差异风化(砂状风化),疏松、脱落,残留的凹 坑经进一步风化,逐渐扩大而形成。 水流侧蚀可以改造溪流两侧崖壁的形态,在不同的河段, 流水的侧蚀作用不相同,从而使崖壁在水平方向呈弧形内凹或外凸。当地 壳发生抬升运动时,河流下切,不同时代河床的摆动使崖壁在纵向上也形 成“S”形,于是整个崖壁就变得波状起伏。形似观音手上的玉瓶; 崖壁上方汇水面积较大的坡面,降雨时,常形成大股的 水流直泻而下,对陡崖壁及坡脚产生冲蚀。当崖壁发育垂直节理或裂隙时, 水流沿节理、裂隙冲蚀,形成上小下大呈方形、半圆形及圆弧形的大型垂 直冲蚀凹槽。 在崖麓及崩积缓坡上,常堆积着许多巨大的岩块,葛里连 壁、水尾等处都可见大小不等的崩积岩块。 崖壁上局部岩块沿节理、裂隙等破裂面整体崩塌、下错,但 没有倾倒,形成与主体分离、直立的错落体。 由陡崖坡崩塌的崩积物在坡麓相互堆叠,形成的洞穴,规模 大的人可通行。 崩积的长条状岩块,恰好横亘在小溪上面形成的天然 桥。最后,让我们看一下 永安地质公园出露的崇安组紫红色厚层砂岩不同程度 地含有CaO等可溶性盐。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沿裂隙渗 入并溶蚀砂岩、砂砾岩中的CaCO,当这些含碳酸钙的裂隙水从岩石中裂3隙渗出后,受到减压及蒸发作用,使碳酸钙结晶形成钙华,形成石钟乳、 石笋、石柱、石幔。 水体景观与丹霞地貌结合,增强了丹霞地貌的观赏性,提 高了游客的旅游兴致。山因水媚,水因山活,山水互动,旅游者到此无不 心旷神怡。 由于丹霞地貌也有岩溶地貌,因此在早期也叫假喀斯特地貌,现在我 们去看看真正喀斯特地貌。永安地质公园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大湖一带, 是由距今约2.9亿年~2.5亿年前浅海环境沉积的船山组、栖霞组石灰岩 形成的,以深切的溶沟、嶙峋的石芽和峻峭挺拔的溶柱构成典型的剑状石 林地貌。鳞隐石林由鳞隐、洪云山、寿春岩和石洞寒泉等四片石林组成, 2。有三个特点,一是是地上石林、地下溶洞,二是植被非面积约1.65 km 常丰富,三是怪石拟人状物,被誉为天然的动物园。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 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作用,形成石林、石峰、石芽、溶洞、 地下河以及湖泊等各种特殊的地貌。由于此类地貌在东欧斯洛文尼亚喀斯 特高原发育最典型,1893年南斯拉夫学者斯维奇(J.Cviji)以该地地名“Karst作为此类地貌的名称。在我国也称岩溶地貌。 “水的溶蚀性”、“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流动性”。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必备条件, 岩溶地貌发育旋回,在地貌的发育与演化上,岩溶地貌也有其发生、 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即从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发展到老年期,从而完 成一个岩溶旋回。 1.幼年期 该时期以垂直岩溶作用为主,地表水系变化不大。2.青年期 垂直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水平岩溶作用也迅速发展。大部分的地 表水通过落水洞被吸入地下。3.壮年期 地下溶洞洞穴进一步发展、扩 大,洞穴顶板不断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上河,出现大量溶蚀洼地和 溶蚀谷(图c)。4.老年期 地表水系又广泛发育,由岩溶平原与孤峰、 残丘组成地貌景观(图d)。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再一次抬升,则开始 新的一轮岩溶旋回。目前永安大湖一带岩溶地貌大致处于壮年期向老年期 过渡的发育阶段。 根据地貌形态,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岩溶地貌可划分为山地景观、 溶洞景观和水景。 山地景观分为正地形与负地形,——含CO的地表2水沿石灰岩表面裂隙溶蚀、侵蚀,形成纵横交错向上突起的脊状岩体称石 芽。石芽常成群地耸立于地表,称裸露石芽;埋藏于红土下的石灰岩也可 形成石芽,称埋藏石芽。石芽多样,有刀刃状、犬牙状、圆锥状、塔状、 针状、剑状。高度低于0.5 m的石芽称小型石芽;高度介于0.5 m~5 m的石芽称大型石芽。当埋藏石芽上部的土层被剥蚀后,便出露成为半裸露当埋藏石芽上部的土层被剥蚀后,便出露成为半裸露或裸露石芽。这几幅都是土下溶蚀形成的半裸露石芽。溶柱——岩溶地区或裸露石芽。这几幅都是土下溶蚀形成的半裸露石芽。溶柱——岩溶地区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态,它是含CO水沿产状较平缓、裂隙发育的厚层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态,它是含CO水沿产状较平缓、裂隙发育的厚层22 石灰岩层面和裂隙侵蚀、溶蚀作用,形成高大、孤立、分散的剑状、针状、石灰岩层面和裂隙侵蚀、溶蚀作用,形成高大、孤立、分散的剑状、针状、笋状、锥状、塔状、城堡状及不规则状的石灰岩柱状体。溶柱高度5 m~笋状、锥状、塔状、城堡状及不规则状的石灰岩柱状体。溶柱高度5 m~50 m,表面多发育垂直的刃脊状溶沟及弧形溶槽。溶柱常构成惟妙惟肖的50 m,表面多发育垂直的刃脊状溶沟及弧形溶槽。溶柱常构成惟妙惟肖的象形石。 象形石。 ——成群的溶柱参差不齐地兀立于坡面上,远望如林,称为石林。 ——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状石灰岩山峰,由峰林被进一步 溶蚀切割而成,峰体低矮,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是岩溶地貌 发育晚期的产物。 ——石灰岩经流水溶蚀被蚀穿后,其中残余的岩石形成深度很浅 的溶洞称石门。 的水流沿石灰岩层面和裂隙流动、渗透,含CO2 对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并携带了所溶蚀的碳酸钙,水流在石灰岩崖壁负坡 裂隙中溢出时,受蒸发作用,水中的CO逸出,过饱和的碳酸钙在崖壁上2 发生沉淀形成钙华层或石钟乳、石笋等次生碳酸钙沉淀物。八戒相亲、怪 面兽等都属于这种现象。 是一种溶蚀现象。含CO的水流沿石灰岩、白云岩的节2 理、裂隙进行溶蚀、冲蚀,以及生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 成微小的沟槽,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深度由数厘米至十余厘米。 鳞隐石林表面就是因为这溶痕形似鱼鳞片状而得名。 ——是岩溶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负地形,含CO的水流2在石灰岩表面沿层面节理、裂隙不断地溶蚀和冲蚀,将岩石表面溶蚀下凹 形成小型槽状凹地,称为溶沟。其深度一般由数厘米到数米。根据溶沟侧 壁和底壁的形态,可分为V形溶沟和U形溶沟,溶沟的发育受岩石节理、 裂隙控制,常呈平行状、树技状和格子状的交叉系统,纵横交错地分布于 碳酸盐岩坡面上。 ——深度数米至数十米,谷底宽度1 m~2 m,长度?深度>5?1的溶沟,称溶谷。溶谷底部常被风化土及碎石所充填。 ——大气降水时,汇聚在石芽、溶柱或石灰岩体顶面的含CO2雨水沿岩石侧面或裂隙向下流淌形成垂直水流,对岩石产生侵蚀、溶蚀作 用,逐渐在岩石表面溶蚀出垂直的弧形、V形流水溶蚀凹槽。 ——岩溶地区因岩石溶蚀作用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面积一 般由几平方公里至十几平方公里。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陡峭的石灰岩峰 林环抱,底部平坦,有落水洞、漏斗群分布。 ——是岩溶地区规模较小的封闭状圆形洼地,形状多呈漏斗状、 裂隙状、碟状或井状,直径在l00 m以内,是地表水沿裂隙不断溶蚀并伴 随塌陷作用而形成,漏斗底部被溶蚀残余物所充填。 溶洞在小陶的甘乳岩发育类型较多,它是岩溶区地下水沿 着岩层的层面和裂隙进行溶蚀和机械侵蚀而形成近于水平或倾斜的厅堂 状、廊道状、竖井状的大型地下空洞。溶洞的发育是水流溶蚀,机械侵蚀 和重力崩塌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结果。 水平溶洞——水平溶洞主要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环带生成,当溶洞处于水平溶洞——水平溶洞主要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环带生成,当溶洞处于 地下水面附近时,在洞中就会出现地下河,成为水洞。新构造运动使地壳地下水面附近时,在洞中就会出现地下河,成为水洞。新构造运动使地壳 多次抬升,在抬升的间歇期地下水逐层侵蚀,山体上常分布多层水平溶洞。 多次抬升,在抬升的间歇期地下水逐层侵蚀,山体上常分布多层水平溶洞。 溶洞次生化学沉积永安地质公园十八洞、甘乳岩等溶洞在漫长地质历 史中,溶洞内的地下水以渗滴水、隙状水或片状水等不同的形式从灰岩裂 隙溢出,溶解在其中的碳酸钙发生沉淀,逐渐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不同形态的钟乳石。乳白色、浅黄色的钟乳石晶莹璀璨、千姿百态,把溶 洞装点得宛如仙山琼阁。 当含有丰富重碳酸钙的地下水下渗至洞顶时,由于水分的蒸 发及二氧化碳的逸出,溶解水中的碳酸钙因过饱和而发生沉淀,在洞顶形 成一个小突起,其后逐渐扩大并向下方增长,形成钟乳状次生碳酸钙沉积 物。 ——洞顶含碳酸钙的水滴落到洞底,因水分的蒸发发生碳酸钙沉 淀,在溶洞底部形成直立地向上生长的笋状碳酸钙堆积体。 ——当溶洞顶部石钟乳和溶洞底部石笋分别向下和向上生长,逐 渐接近,最终连接成柱状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 当饱含碳酸钙的裂隙水沿溶洞的洞顶、洞壁裂隙呈片状或线状向外流 出,溶解于水中的部分碳酸钙发生沉淀,沿洞壁形成如石瀑布、石旗、石 舌、石幔、石剑等各种光滑的片状次生碳酸钙沉淀物。 ——在地表和洞穴里均可出现,它是由片状水流形成 的以碳酸钙为主的沉积物。在有面状流水的平缓斜坡上,形成波痕状或鱼 鳞状钙化层,随着时间的推移钙化层层堆高,经扩大、合并、增长,形成 垂直于流水方向的大小不等的钙化堤坝(石边坝),堵塞水流形成阶梯状 的钙华池(石梯田),常依地势分布,状若层层叠叠的梯田。 ——由灰岩裂隙中溢流出的含碳酸钙管状水,受蒸发作用,碳酸 钙逐渐沉淀,形成如同塔状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 )——溶洞顶壁裂隙中逸出的渗滴水向下滴落到洞底的 水洼中,受水洼积水的反作用力,渗滴水中的碳酸钙随水波振荡呈环状向 四周扩散,逐渐沉淀形成环状、盆状、钵状、皮壳状的次生碳酸钙沉淀物, 犹如石盆,又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溶洞内由于地下水长期冲蚀、溶蚀作用,使洞顶、洞壁及洞底的石灰 岩的表面形成成千姿百态的石灰岩蚀余景观。倒石芽是溶洞顶部酷似石钟 乳的一种蚀余景观,但它的成因却与钟乳与截然不同,石钟乳是次生碳酸 钙沉积,而倒石芽是石灰岩遭溶蚀后的残余。 在距今约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洪水泛滥时暗河水 不断携带大量泥砂、碎石等堆积于洞穴内,形成水平洞穴堆积。当其流出 峰丛洼地后,在平原地区发生堆积,形成阶地。此时期古人类已季节性地 穴居在溶洞中,在大湖盆地多处岩溶残丘溶洞中留下了他们活动的遗迹和 当时的古生物化石。 ——又称地下河,指在地表以下沿地下溶洞和裂隙流淌的河流。暗河的发育及其形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树枝状暗 河、锯齿状暗河、线状暗河、网状暗河等。有时在同一含水层中,可发育 多条不连通的暗河。 ——溶洞的洞底经流水机械侵蚀,常形成高低不等的陡崖, 地下河流经溶洞陡崖地段时形成跌水或瀑布。 特殊的地貌也赋予了永安 特殊的风土人情,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接下来,我将带您走进民俗厅,感受永安的民俗风情,让 您对永安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民俗厅是我们博物馆的一道古朴亮丽的风景 线,展示面积为222平方米,比较全面、系统而生动地介绍了永安的沧桑 变迁,展示出了永安的悠久历史、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灿烂的文化。 首先先讲讲永安民间的宗教信仰,永安民间的宗教信仰多元,既有原 始的万物有灵信仰、图腾崇拜,也有中原传入的佛教、道教,西方传进的 基督教,祖先崇拜,还有当地产生的民间神祗。但主要以实用主义为主。 在永安,有两位真仙一直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她们就是马五娘和 林贤娘,这座建在悬崖峭壁的建筑,是人们为了纪念纯真善良的五娘而建 的,林贤娘,上坪乡大进村人,生于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被百姓尊称为民间的气象学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永安的传统建筑,永安的传统建筑多姿多彩, 它承载了永安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等重要信息,主要特点以适应 自然、讲究礼制、天人合一为宗旨。 “陈氏大宗祠”位于贡川镇,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宗祠占地3027平方米,是目前永安市诸家祠堂占地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宗祠, 有“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的美誉。里面供奉着唐代入闽始祖陈雍和 宋代陈瓘、陈渊等人,也是八闽大地及海内外陈氏子孙奉祀先祖的净地。 同样位于贡川的姜氏宗祠也别具特色,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您看它 的屋顶吸收了官式建筑的特点,单歇山式。内有两根功名石旗杆,各种形 式的雕窗完整齐全。 再看看耸翠山庄,它位于西洋镇属于邢氏宗祠,内有“古戏台”。 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集交通、休憩、祭祀为一体的古代廊桥,贡川会清桥和青水永宁 桥。 这座颇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建筑——萃园,由吉山倡导教育的创始人刘 奇才建于清顺治年间,抗战时期,这里为省卫生防疫大队住址。 这座有着狭长走廊的庭院称柴排厝,共158个房间,是中国典型的家 庭聚居式建筑,堪称“闽中一绝”因房屋整体布局酷似木排,所以称"柴排厝"。它与萃园于2000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 永安文庙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现有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清代以前为祭拜孔子的圣殿,也是全县唯一的官办儒学。民国初期,为新 式国民教育学校。 这两座塔分别为永安的开县塔,依风水理念而建于市区一南一北俗称 南塔和北塔,从建县以来一直镇守着燕城一方山水的灵气运脉;无论是哪 种建筑都体现了永安的“安”文化,同时他们也是永安劳动人民集体智慧 的结晶。 永安为“中国笋竹之乡”,拥有丰富的笋竹资源,所以永安人民也有 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每年的10月18日 明清以来,永安人的生活就与笋竹息息相关。其中最为绝妙的就是通 过普普通通的笋竟能制作出128道笋竹佳肴,提炼出“含笑笋竹宴”,被评为中国名宴。笋竹宴的菜名富有诗情画意,从这几道菜名中,我们可以 看出永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促进笋竹产业和笋竹文化发展,建立全国第一座林业要素市场。是 融信息发布、交易实施、中介服务为一体的林业综合管理和服务机构,也 是最佳的旅游购物场所。它的建成,对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林业经 济可持续发展和传承笋竹文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虽然有些古朴,他的作用却功不可没,是我国迄 今为止最早的笋业协会旧址——笋帮公栈,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据 史料记载,“”曾为福建、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市笋业商贸组织的中心 联络机构,成为中原和华东南地区的最大民间笋业同业公会组织。也为永 安成为笋竹之乡埋下了伏笔。在这里曾经培育出国内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李 宝峻先生。 这个模型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花了14年时间建成,集防御和居住为一体,共有360个房间,180 个枪眼,90个瞭望窗。是省内现存最完好的夯石建筑之一,外部雄浑敦厚, 内部纤丽秀巧,堡内随处可见雕刻、彩绘、泥塑和壁画,被誉为“土楼之 父”、“福建古代建筑的奇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永安的抗战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政 府内迁永安长达7年之久,至尽仍保留有40余处的抗战文化遗址,它所在的地方吉山乡被评为“历史文化名乡”,这里融抗战文化、古代文化、 酒文化、佛教文化为一体,是游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有“家家酿酒、 户户飘香的习俗”。新闻之子邹韬奋,爱国人士羊枣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得永安的民间文艺丰富多样,异彩纷 呈。永安的民间艺术可以归纳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龙、鼓、狮、戏、灯、 歌。龙的种类有很多板凳龙、朱氏龙、稻草龙,尤以梦江龙最有特色,有 “祥龙一出,天下太平”之说,鼓以安贞旌鼓为代表,在槐南乡鼓被称为 镇宅的“胆”, 在古代,鼓又与军队不可分,常在将士们得胜而归时敲击, 故而称作“旌鼓”;以后旌鼓逐渐演变为喜庆佳节或迎接尊贵客人时表演 的节目。 它阵容庞大,敲击时威武雄壮,极具震撼力。狮有青水的打黑 狮,戏主要有大腔戏,被称为弋阳腔的活化石。因用大大锣大鼓唱大戏, 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灯有马灯、棉花灯、烛桥灯。歌以青水畲乡山歌为代表, 这里展示的是《青水民歌集》、还有歌谱三张。词多用比喻、双关、夸张、 排比、递进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再讲讲永安的方言,永安方言是在同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 和客赣方言的长期相互影响中,它的形成与其地理、历史的因素是分不开 的。古时,水上交通方便,闽人与吴越人、荆楚人及北方中原地区人混居 杂处。在永安方言中,还保留不少中原古音和上古词汇。 永安多文化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品种众多、风味独特的“永安小吃”。 诸多小吃均以米、麦、豆、蕨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其风味以甜、咸、 香为主,特别喜欢蒜头辣味。做工尚称讲究,食之回味久留,其中最具 特色的小吃有:煨豆腐(烫嘴豆腐)、果条筒、磨浆果、米冻峰、糍粑等。 景区管委会 钟丽红整理
本文档为【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解说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0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23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