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公无忌:扒着门缝看历史:赵普何以拿《论语》说事?

申公无忌:扒着门缝看历史:赵普何以拿《论语》说事?

举报
开通vip

申公无忌:扒着门缝看历史:赵普何以拿《论语》说事?申公无忌:扒着门缝看历史:赵普何以拿《论语》说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典出北宋名相赵普。 元人脱脱修宋史,有《赵普传》。其说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 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野史也有说法。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 《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 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历史是需要用心读的。这些记载,很有意思。赵普读《...

申公无忌:扒着门缝看历史:赵普何以拿《论语》说事?
申公无忌:扒着门缝看历史:赵普何以拿《论语》说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典出北宋名相赵普。 元人脱脱修宋史,有《赵普传》。其说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 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野史也有说法。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 《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 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历史是需要用心读的。这些记载,很有意思。赵普读《论语》,有点神秘兮兮。“阖户启箧”, 他读书也是怪的。一是要闭门,二是要将书放在箧中,弄得其家人也不知道他在读什么。况 且读来读去,也就是一部书。一部《论语》,古之人熟之又熟,何必非要弄成“神功秘诀”了 呢?显然,这是不正常的。另外,赵普竭力神化《论语》,还在宋太宗赵匡义面前说大话,说 他用半部《论语》帮着赵匡胤“定天下”,然后还要帮着赵匡义“致太平”。这话也说得太悬 了。赵普何以要拿《论语》说事呢? 《论语》我是读过的,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也是我经常带在身边的心读之书。《论 语》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不太好读,也是事实。赵普倘若真的读了一辈子,也是应该的。 但是,《论语》是说什么的呢?通常的定义,《论语》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 念及教育原则。赵普应该知道《论语》里有一句重要的话,叫“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 者,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 成之。”君子之人,为人处事,要重视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要经常“戒、畏、思”,更要重 义避利,追求道义。然而,自吹读了一辈子《论语》的赵普先生,如何“身体力行”的呢? 宋史说:“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也算是北京人了。赵普其人,史书评价“少习吏事,寡 学术”。赵普成长之时,正是五代十国乱史之际。显然,他没有静心读书的环境。然而,赵普 是个聪明人,“自幼学习吏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善吏事”之人,“鬼点子”极多,有 做幕僚的天份。公元955年(后周显德元年),赵普原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手下做幕僚,“辟为从事”。然而,刘词第二年便死了。刘词虽说留有遗表,曾向后周朝廷推荐赵普,不过并没 有引起重视。有一种说法,赵普没了生计,便在滁州当教书先生,以“教蒙童为生”。公元 957年(显德三年),赵普的机会来了。当时,节度使赵匡胤正随周世宗柴荣征南唐,“用兵 淮上”。他听人说,滁州有个教书先生“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于是, 赵匡胤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赵普从此而成为赵的重要幕僚之一。赵普在滁州用兵期间,曾 经百般殷勤地巴结伺候生病之中的赵父赵弘殷,朝夕侍奉,送水送药,“宣祖卧疾滁州,普朝 夕奉药饵”,其结果是赵父“待以宗分”,竟然与他以同宗相称了。显然,这个赵普,是个很 有心计的人。 在我看来,赵普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君子之风的。其为政之道,没有什么政治信用可言,追 求利益而避之道义,一切唯利是图。换言之,他就是一个狠毒的师爷,一个极有心计的贴心 幕僚。他的一生,不讲原则和不计道义,总是唯主子意愿而行事。倘若从政治品格而言,他 这个人不值得尊敬的。 赵普所说助宋太祖“定天下”,无非是“陈桥兵变”而已。这一次,赵普可谓功莫大焉。宋 史说“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 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赵普和赵匡义,显然都是这一事件中的主要角色。宋史就说:“陈 桥之事,人谓普及太宗先知其谋,理势或然”。据信,谣传契丹入侵,预嘱殿前都指挥使石守 信等人留京镇守,然后大军“托故不行”,又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灌醉”赵匡胤,使其黄袍加身,都是赵普 精心策划的结果,那个武夫出身的赵匡义是绝对想不出来的。当然,赵匡胤则是实际的幕后 操纵者也。按理说,周世宗柴荣待赵匡胤不薄。赵匡胤夺柴荣幼子之位而“定天下”,史书都 是极有诟病的。也是这个赵普,又替赵匡胤计出“杯酒释兵权”。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就是“稍夺其权、制 其钱粮、收其精兵”。此举够狠的,一举将当年跟随赵匡胤夺天下的功臣,也算是他赵普先生 的同僚们,如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给个虚职、发点银子、送点美女、统统赶回家享清福去 了。赵普的方针,都是一味从皇权角度考虑的,其主要目的是“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 防官员之损害君权”,却不惜忽略如何提高国力、军力和财力,此举显然对国家无益。这也就 直接造成了大宋王朝走向“积贫”“积弱”的境地。大宋三百年,对外屈服,毫无国家尊严可 言,对内则“官乱于上”、“民变于下”,统治危机深重,赵普之罪过,逃不脱的。 赵普的政治品德,在赵匡义夺位之后愈发突显。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 驾崩。赵匡胤之弟赵光义(避匡字讳而改名)即位,是为宋太宗。这段兄终弟继的历史,曾有 历史疑案“烛影斧声”。此处不提。不过,依当时赵匡义的强势地位,他登皇位也是正常的事 情。“陈桥兵变”,这个赵匡义就是主谋之一。登基之初,赵匡义似乎并没有什么顾虑。在他 看来,“兄终弟继”,一切都是正常的。然而,当了几年皇帝之后,赵匡义才突然想起他的继 位合法性问题。这也是令人奇怪的。原因之一,太平兴国四年,赵匡义一度在亲征北汉之中 失踪,军中曾发生谋立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继位之事。原因之二,太平兴国六年有人诬 告赵匡义同父异母弟赵廷美有不轨之谋。这两件事,让赵匡义高度警觉。此时的赵普,早已 “边缘化”,在朝廷坐冷板凳了。但是,他听说,那些参与诬告之人,统统得到了赵匡义的封 赏。这让赵普若有所动。于是,他找了个机会向宋太宗密陈,编造了“金匮之盟”的说法。 什么是“金匮之盟”呢?据说,建隆二年六月,赵氏兄弟的亲母杜太后临终之时,曾对赵匡 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 有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 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据说,赵匡胤当即表示同意,便叫当时的宰相赵普当 面写成誓词,封存在一个金匮之中。史书说,“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太 祖)藏其书金匮”。这使宋太宗“大感悟”。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按照盟约的通行说 法,赵匡胤传弟赵匡义,再传弟赵匡美,然后再传回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然而,赵 普编的这个“金匮之盟”,却仅仅说明了赵匡义的合法性。据说,当时赵普曾受命当庭拿出“金 匮之盟”,里面居然只剩下了一句话:“汝死当传位汝弟”。至于其他人,统统不见了。这一点, 赵匡义当然是喜欢的。赵普的高明之处,就是看透了赵匡义的心病。他还意犹未尽地对宋太 宗说,其实,这种”传弟不传子“的做法,将来是要有麻烦的,你看,已被贬往洛阳的赵廷 美,不是毫无悔改之意吗? 宋太宗赵匡义,向来是一个政治流氓,一切都是实用主义的。他心里想的,就是要传位给自 己的儿子,那个异母弟赵廷美,有个名份就算不错了,居然还有非份之想?实在可恶。因此, 他先后逼死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这是政治顾虑;这个“心怀不轨”的弟弟赵廷美,自 然也不能放过了,这是心头之狠。在赵普的计谋之下,赵廷美先是“勒归私第”,又被人诬告 “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最后竟然被贬到涪陵县公,年纪轻轻的就被迫害致 死了。年方38岁。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据说都是赵普一手指使的。在这场迫害赵廷美的无情的政治斗争中,赵普扮满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然而,赵普却因此得到重用,重回中枢, 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最高宰相职衔)。赵匡义和赵普,逐建立了相当特殊的政治关系。赵匡 义甚至还有点歉意,为什么咱就冷落了这位高人呢?他说,“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 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按理说,宋太祖赵匡胤生前待赵普也不薄,否则他这个没有什么根 底、也“寡学术”的人,怎么可能当上北宋王朝的首辅呢?什么君恩似海,在赵普心里,可 能是一句话:“见鬼去吧”。 赵普为相,后人评说,毁举参半。不过,依我所看,赵普做官,最大问题是“公忠其表、谋 私其内”。关于其谋私,宋史《赵普传》有记载。第一件事,是其受贿。这件事,居然刚好被 宋太祖赵匡胤先生撞见了。赵匡胤先生有亲往大臣家聊天的习惯。开宝六年,“帝又幸其第”, 赵普正好收受了吴越王钱镠所送的10瓶瓜子金。宋太祖问,这是什么?赵普答,是海鲜特产 吧。宋太祖即命打开,结果是一瓶瓶的黄金,弄得赵普无地自容,只得装湖涂,说他也不知 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第二件事,赵普违禁从秦陇之地买来木材营建自己的府邸。宋史说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早 称普市货鬻都下。”违禁的事,他赵普也是敢干的。不过,倘若就这点私心,估计宋太祖也就 算了。赵匡胤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则是赵普“独断政事”,“太祖疑其专恣”。当时,宋太祖赵 匡胤恐赵普专权,想设置副相,以分其权。比如,欲用薛居正、吕馀庆等人,但是,赵普“恶 其与己同列”,对可能与其相位相近的官员,不仅排挤,甚至陷害。他不仅阻挡薛居正、吕馀 庆进入宰相行列,还处处设置障碍,对副相(参知政事)的权限予以限制,竟然规定副相“不 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将参知政事处于宰相助手的地位,不能参与决策。赵 普还排挤刚直的窦仪,设计陷害冯瓒,欲置之死地,连皇帝为冯脱罪,他也不肯,“普固执不 可”,最后妥协将其流放至登州沙门岛。对于他自己的亲近之臣,尽管有受贿作弊之作为,贪 赃枉法者,赵普则百般庇护。赵普擅权,当时满朝官员,有目共睹,“以是人多怨者”。对此, 宋太祖自然大怒,查实情况之后,将赵普罢相,并将其外放,“出为河阳三城节度”,赶出了 决策中枢。好在宋太祖赵匡胤还是一个宽容之人,没有给他定什么罪。也算是个有情有义的 人了。 由此,赵普三次出相,其政治品德跃然毕现。赵普善于夤缘附骥,虽说眼力独到,但有点不齿的味道。他不惜牺牲政治品格去趋奉人,至于造福人民、为官天下,他是不怎么在意的。 这就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大缺憾。因此,以他之政治品格而论,他读没读过《论语》,那怕是 半部,都是令人生疑的。因为,通读甚而熟读《论语》之人,怎么可能有如此政治作派呢? 宋人笔记之中,对赵普的学问,也有诟病,称其水平一般。比如,“明德之门”的传说,就是 当笑话说的。所以说,赵普拿《论语》说事,依愚之见,无非是往脸上贴金而已。这个人, 脑瓜子好使,实在是太精明了。至于后人,将“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个读书少而精的例 子加以推崇(比如邓拓先生),也是一种误人之说啊。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春,赵普以病致仕。赵匡义下诏拜太师、封魏国公,并给宰相奉禄。 同年七月十四日,赵普病死,终年71岁,追封真定王,谥忠献。其之墓,存之今郑州巩义市 东、嵩山北麓。其墓之中,是否也会有《论语》二十篇呢?按他的逻辑思维,阴曹地府,《论 语》也是可以派用场的。呵。
本文档为【申公无忌:扒着门缝看历史:赵普何以拿《论语》说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20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