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试题]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试题]

举报
开通vip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试题]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试题]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沈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发展历程,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愿景目标,对于全市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试题]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试题] 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沈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发展历程,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愿景目标,对于全市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沈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规划背景 第一章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完成“五大任务”、加快实现“三大目标”,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的突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15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7.4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7%,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5.4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62.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1%;全市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 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50.7:44.7。工业规模迅速扩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601.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4倍;新型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其增加值已占全市工业的80.3%,带动了全市工业优化升级;金融、物流、信息、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2.8%,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44.9%,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沈北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到304家,其中,国家级26家。 三、发展空间显著优化 按照做优发展空间的要求,积极拓展和优化发展空间。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航高基地、沈阳大工业区等重点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新城子区与辉山农业高新区合署办公,组建沈北新区。高效率、大规模实施了行政区划的调整,沈河、和平、大东、皇姑四个中心城区共增加面积130多平方公里,扩容近一倍,东陵区、浑南新区和航高基地“三区”实现合署办公,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等区域合作势头强劲,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全面启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城乡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地铁2号线建设有序推进。沈抚大道等一批重点公路相继竣工,沈抚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沈西工业走廊铁路及走行线工程业已完工,哈大客运专线、铁路东北环线、沈阳站西出口和沈阳北站北出口扩建工程正在建设,南北二干线、二环改造工程已分步实施。全市970条街路巷、1145个老旧小区、124座危险桥等修缮工程基本完工。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5.7%,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沈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国唯一的生态城市示范项目。东陵区、沈北新区和棋盘山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于洪区、苏家屯区和辽中县通过国家生态区(县)技术核查,和平、沈河、铁西、大东、皇姑和浑南城区成为省级生态城区,铁西区荣获“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搬迁重组成效显著,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积极进展,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65.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清理了62个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 有效缓解。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11家。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342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0家,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0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10.3%。累计引进国内规模以上企业(项目)7244个,总投资532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9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83个。成功举办奥足赛、世园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沈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和谐沈阳建设取得新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40元,年均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5元,年均增长14.7%。就业形势平稳,劳动关系基本和谐,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稳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领先,实现全面免费,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大,职业、高等、民办、特殊、民族和终身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沈阳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试验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艺术创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沈阳金融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一批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由“十五”末期的74.98岁提高到76.9岁。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5‰左右。“平安沈阳”建设扎实推进,打击刑事犯罪取得突出成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加完善,“黄赌毒”、“三黑”等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得到全面整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开创新局面。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年均增长年均增长绝对值 绝对值 (%)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192-4570 13-15 5015 16.3 第一产业增加亿元 210 9 232.4 6.4 值 第二产业增加亿元 1886-2264 14-18 2540.5 19.7 值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636-1964 14-18 2294.1 20.8 第三产业增加亿元 2096 13 2242.2 14.0 值 规模以上工业亿元 8000 — 9601.8 34.4 总产值 全社会固定资*10570- 5007.4 亿元 15-20 29.7 产投资 12170 (*15844.3) 地方财政一般亿元 — 15-20 465.4 21 预算收入 实际利用外商亿美*164 15 *245.3 19 直接投资 元 社会消费品零亿元 1630 12 2062.5 18.1 售总额 城市居民人均元 18000 12.5 20540 15.3 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元 9000 12.5 10005 14.7 纯收入 城镇化率 , 70 — 76.1 — 城镇登记失业, 5 ?-0.9 3.2 — 率 城市人均住宅平方28 3.7 31 5.8 建筑面积 米 注:“*”表示5年累计数值;“?”表示增加百分点。 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的基本经验 过去五年,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始终紧紧围绕沈阳振兴发展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第一,始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不动摇,不断优化空间布局,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第二,始终坚持咬定目标不动摇,紧紧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和实现“三大目标”,保持发展激情,创新工作方式,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 第三,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具有牵动力的重大项目,以开放调结构、增后劲、促发展。 第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深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沈阳振兴发展的成果。 第三节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沈阳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所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一、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从自身看,沈阳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三大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沈阳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二是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为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大浑南建设、做大中心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与此同时,沈阳积累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 式发展的雄厚基础和有利条件:“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的获得,标志着沈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金融商贸开发区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区”和“中国最具竞争力金融开发区”称号以及金融街的长足发展,标志着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更加成熟;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航高基地等一批重点发展空间的形成,增强了空间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明显提升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从自身条件看,在过去一轮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具有牵动力和影响力的重大项目相对较少,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尚显不足,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空间布局和利用不尽合理,主体功能区有待进一步培育;作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相对薄弱,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加以高度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 第二章 发展构想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推进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着力改善民生“五大任务”,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相结合。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管理创新相促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新活力。 三是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相协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始终不渝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相一致。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及其他重点领域改革,维护社会的总体稳定,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专栏2: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其内涵:一是要有足够高的、能对全国产生影响的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的能量实力,即城市的“能级”高、综合竞争实力强;二是要辐射至足够广阔的空间,即中心城市要对腹地具有引领、辐射、组织和服务能力,具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目前,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 注:“三大目标”参考指标见本规划附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更加注重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显 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提升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集聚、辐射能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物流中心、交通信息枢纽、科教文化强市,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就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显著增强成套配套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建筑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全面提升沈阳现代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建设生态宜居之都。就是在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基本建成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生态环境和城市软实力居国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安全感、公平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人们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主要指标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三次产业比例为3.4:50.5:46.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 ——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单位GDP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等约束性指标按国家和省规定持续下降。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要在优化空间、城市建设、县域经济、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做优发展空间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完善区域功能特色,提升产业层级和水平,切实将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明确重点空间功能定位 合理确定重点地域的发展定位,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中部地区。加大和平、沈河、铁西、皇姑和大东等老城区改造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南北“金廊”和东西“银带”开发建设,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做强服务业发展主导区,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总部经济林立区、大都市形象展示区和都市休闲娱乐区。 ——西部地区。以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现代建筑产业园为支撑,大力发展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大型机械、电气、现代建筑等优势产业,积极配套发展以工业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工业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以于洪、辽中两大配套区为重点,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配套、新型材料、现代物流、家具、冶金和静脉产业。以沈阳胡台新城为载体,重点发展包装印刷、音像出版、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业。 ——南部地区。以浑南新区和苏家屯区为载体,围绕承接城市重心南移,建设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拓展区,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建设步伐,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拓展综合功能。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IC装备、生物医药和冶金新材料产业,建设以智能交通为主的典型示范应用基地。以航高基地为平台,建成国内最大的民用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国内规模较大的飞机零部件、大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支线飞机总装基地。 ——东部地区。以大东沈阳汽车城为核心区域,积极推进华晨金杯、华晨中华、华晨宝马、上通北盛四大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大力引入研发设计、物流配送、汽车商贸等项目,实现从单纯生产向综合生产和服务的转变,打造千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棋盘山地域内,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示范效应和沈抚两市的绿肺功能,加快沈抚新城建设,全力打造生态保护区、旅游产业聚集区、健康科技产业创新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 ——北部地区。沈北新区重点发展手机、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光电信息制造等新兴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手机产业基地、国家级移动位置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全力构建沈阳北部文化教育集聚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沈阳副都心和最佳生态居住区。法库县重点打造北方通用飞机制造运营基地和东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康平县重点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高新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二、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的“751”工业发展新格局。 专栏3: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 1.铁西现代建筑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现代建筑墙体、现代建筑工程机械及建材装备制造业、现代建筑用机电业、现代建筑金属结构制品业、现代建筑产业配套服务业等产业。 2.铁西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以目前铁西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为基础,整合机床产业现有的企业、技术、人才等资源,形成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中心,以机床产业园为重点的产业布局。 3.铁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整车产品以华晨宝马二期扩建项目、广汽日野和辽宁曙光为核心,重点发展轿车、大中型客车以及卡车、民航地面特种车;汽车零部件产品重点发展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零部件等相关产品。 4.铁西电气及配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变压器、开关、电容器、中压电器、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电气机械、电力电子类产品和设备及工程成套类产品。 5.铁西医药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医药、石油化工、氯碱化工、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核心产业。 6.大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华晨金杯、华晨宝马、上通北盛,发展以整车为龙头,特种车、改装车、零部件为支撑的汽车产业。 7.沈北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做精做优粮油、乳品、畜禽、果蔬(饮料)、饲料等产业。 8.沈北新区手机(光电)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手机通讯产业、光显产业、光能产业、激光产业、家电产业和数字装备产业。 9.东陵(浑南)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数字医疗、通信、数字视听、IT装备、自动控制、数控机器人、光电子及应用软件动漫创意等。 10.沈阳民用航空产业集群。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用飞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中心和最大的民机总装中心。 11.于洪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群。立足于产品上游配套、产业链条补缺、完善壮大沈阳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为核心的特种机 床、工业基础件、五金制造、电气等产业。 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技术装备优势,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重要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以上。 ——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建设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基地、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IC装备产业基地、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通信、数字视听、物联网技术及设备、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建设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及三网的加速融合,打造数字城市。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现代中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建设浑南医疗设备产业园、棋盘山眼科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民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全面推进医疗设备和新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 ——航空产业。以沈阳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支线飞机及部件、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飞机维修及服务,建设浑南航空产业基地和北部通用飞机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抗菌材料等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建设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和现代陶瓷产业园。 ——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风电装备、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推进康平、法库等风电场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建设沈阳市静脉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垃圾处理余热发电、秸秆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余热供热、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 5个优势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充分发挥轿车、MPV、轻型客车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宝马、别克、雪佛兰、中华、金杯等品牌体系为核心,进一步强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整车产能;配套发展发动机、车轿、变速箱、汽车内外饰、汽车电子等5大汽车零部件体系,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档次的零部件品牌产品,增强汽车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将沈阳打造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综合配套的产业基地。 ——现代建筑产业。以现代建筑制品为主体,重点发展现代建筑墙体制造业、建筑建材装备制造业、建筑用机电产品制造业、建筑金属结构制品制造业、建筑陶瓷制造业和建筑用木制品制造业六大产业,积极构建科技支撑、商贸服务、总部经济和公共服务四大服务平台,加快促进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法库陶瓷产业园区、沈阳东北木材园和沈阳闽南石材城等一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粮油加工、畜禽加工、饮料、乳品、林木加工等领域,推进传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向食品产业、生物产业等高端方向转化,实现由传统的以粮食原料为主的一代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向高科技的以非粮原料为主的二代生物产业延伸。 ——化工产业。以化学工业园为主要发展平台,形成以石油化工、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化工新兴产业。 ——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业。重点发展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金属原料和深加工、金属新材料以及钢材加工配送、现代冶金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内先进的金属深加工产品研发、制造和集散基地。 专栏4:百亿元重大工业项目 1.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环保搬迁改造及扩产项目。项目总投资104亿元人民币,将成为全球技术最先进的轮胎生产企业。 2.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扩建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总投资5.6亿欧元,形成10万辆产能,二期扩建20万辆产能。 3.沈阳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17亿元人民币,建设金属新材料加工基地。 4.数字识别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 5.高新复合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引进碳纤维及下游加工、配套生产企业30家。 6.法库新能源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7.沈阳纸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重点发展牛卡纸、白卡纸、瓦棱纸及生活用纸。 8.中国•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项目总投资170亿元人民币,重点发展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建设整机生产区、功能部件生产区和配套机械加工区。 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互动发展平台: 公共制造平台,重点发展铸锻造、机泵阀、模具、功能部件等基础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公共研发设计平台,引导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技术攻关。工业设计平台,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提升工业设计的整体水平,带动制造业发展。质量技术检验检测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公正、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优质高效服务。现代物流公共平台,重点建设符合社会化、专业化原则的现代物流系统。 三、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 以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速推 进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建设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推进城际连接带建设。沈抚城际连接带,依托沈抚新城,重点发展生态科技、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和智能产业;沈铁城际连接带,依托蒲河新城、新城子新城、法库新城、康平新城和清水台新市镇,重点发展手机制造、光电信息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及生物制药、陶瓷、通用航空、碳纤维、商贸地产等产业;沈本城际连接带,依托浑南新城、佟沟新城和姚千户新市镇,重点发展航空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业、软件外包、休闲旅游产业;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依托铁西产业新城、近海新城、浑河新城、细河新城、沙河新城,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建筑业、现代物流业、商贸会展;沈阜城际连接带,依托永安新城、胡台新城、新民新城三个新城和大民屯、兴隆堡两个新市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包装印刷产业、纸业、现代物流业、温泉旅游业和医药食品产业。 加速一体化进程。建设连接沈抚、沈本、沈辽鞍营、沈铁和沈阜五大城际连接带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筑交通一体化发展框架。实现沈抚铁三市024电信区号共享,加速推进通信一体化。加快金融、产权交易、人才、旅游、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建设,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环境保护一体化协调机制,加强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推进沈阳经济区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改革,鼓励各类人才来沈落户。深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建立布局合理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 第二节 做大中心城市 以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城市品位和影响力。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区、重大服务业项目和服务业领军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专栏5: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1.沈阳金融商贸集聚区。形成具有行业主导力、区域辐射力、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目标。 2.五里河国际商务集聚区。大力引进企业总部、高端商业,发展中介咨询、商务办公,建设三好街科技方城,重点发展商务、会展、传媒、科技等产业。 3.近海东北亚国际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综合保税和港口物流,为沈阳经济区提供物流服务。 4.沈阳国际软件园。主要面向从事工业软件开发与设计、提供政府与行业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信息服务外包、网络运营、系统集成、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教育培训等业务的软件企业和快速成长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形成完整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生态系统。 5.大中街商贸文化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态。 6.太原街都市商贸中心。大力发展时尚精品购物、高端商务、艺术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7.南塔商贸集聚区。积极导入为大型专业市场提供服务的现代贸易、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项目,形成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新兴都市商贸集聚区。 8.棋盘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影视拍摄等产业。 9.沈北文化科技商务区。依托东北总部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发展企业总部、文化娱乐、科技服务、高端商业等,成为北部商务中心。 10.泗水科技城。通过发展眼产业、先进医疗器械和健康医疗产业,形成集生物技术研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商务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11.和平金融街。以发展金融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为主,打造投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构建东北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人才基地、金融服务外包基地。 12.沈海综合物流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等物流,提升内陆口岸、产业集聚、区域服务等功能。 13.北一路钢材物流产业带。重点发展金属贸易总部经济、钢铁物流、 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交易信息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平台、金属贸易物流软件研发管理中心等。 14.金山物流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黑色金属材料物流、现代物流总部办公、物流信息服务、配送、流通加工服务等为主体的新兴物流服务业。 15.于洪永安新城物流园。以中铁沈阳集装箱中心站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铁路集装箱物流、第三方物流、保税物流、工业原料及产成品专业要素市场。 ——金融业。围绕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加快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沈阳金融街建设,完善核心功能区、装备制造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示范区(基地)发展布局。积极推进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努力构建多层次资本要素市场,增强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满融经济区东北亚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构建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推进东北产权交易平台互连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构建多元化、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东北区域中心产权交易市场。 ——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以铁路、公路、空运网络为依托,重点加快建设沈北、永安、沈西、沈南、沈海、桃仙空港、近海等7个物流园区和大东汽车物流、沈阳粮食物流等15个物流中心以及南湖IT产业、邮政物流等100个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以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和涉农物流为支撑的产业物流体系,形成区域分拨和城市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第三方物流业务量比重。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信息服务业。推进楼宇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群发展,扩大承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创意外包业务规模。以东北亚软件外包联盟和软件出口基地为平台,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加快推进“沈阳一卡通”试点,形成以银行卡应用、服务业务办理、电子支付应用三大功能为主体的信息应用体系。 ——科技服务业。围绕优势产业,强化前沿技术、多学科融合、交叉技术、中间试验研究,做大做强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工业设计机构,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继续强化三好街的科技服务功能,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以制造业研发为重点,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各类科技服务资源,构建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行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制造业研发基地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 ——商务会展业。重点建设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新世界会展中心、龙之梦亚太城、恒隆市府广场、乐天世界、中国•新加坡国际生态商务区、东北总部基地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超大体量的高端商务设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入驻,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制博会、汽博会、高新技术、动漫、手机、陶瓷等国际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建设中国北方会展中心。积极发展 管理和信息咨询、项目管理等咨询管理类业务,鼓励发展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做大做强商务服务规模。 ——商贸流通业。构建“一核”、“一圈”、“七射”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围绕金廊和地铁一、二号线,建设太原街、大中街、五爱街、长江街、南塔、兴华街、浑南等大都市商贸中心,打造北市场民俗风情街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纳辐射功能的特色商业街,形成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以沈阳经济区节点新城为依托,形成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拓展圈。以沈阳经济区新市镇为依托,建设沈铁、沈抚、沈本、沈辽鞍(沈南方向)、沈辽鞍(沈西方向)、沈阜和沈北7条商贸流通服务业产业带,形成商贸流通业发展辐射区。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制定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重点支持城乡市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新建、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发展社区便民菜店,建设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加快乡镇商品市场建设,选择部分中心镇建设较大型现代化超市。 ——文化旅游业。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和文化产业整体提升工程,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做强京剧、评剧、杂技和二人转等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围绕建设东北亚旅游、休闲中心城市,继续加大对棋盘山景区、森林公园、植物园、七星风景旅游区、珍珠湖及丁香湖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棋盘山旅游开发区为代表的旅游集聚区;全面深化“一宫两陵”、张氏帅府及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精品景区建设,形成旅游品牌效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温泉经济,构建集温泉度假、康体养生、休闲娱乐、精品酒店、商务会议及主题地产于一体的东北生态温泉城;开发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充分发挥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作用,建设以铁西铸造博物馆为基础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大力发展旅游制造业,将铁西、大东培育成国家旅游制造业集聚区。 ——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建设成品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提升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健康宜居、优美环境建设水平。保持投资和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专栏6: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1.龙之梦亚太城。项目总投资260亿元,建设商业中心、国际名品展示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及高楼商住小区。 2.沈阳奥园国际新城项目。项目总投资231亿元,主要建设商业、住宅等综合用地。 3.盛京皇城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以前清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依托,以民俗、民风为补充,集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标志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 4.沈抚新城高坎生态经济区项目。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商业服务、商务会展、行政办公、体育健身、高端居住、总 部经济于一体的高端生态经济区。 5.东北总部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建设智能化、生态化、集办公、科研、中试、产业于一体的企业总部集群基地及配套。 6.国际创意谷项目。项目总投资130亿元,建设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研发、动漫卡通、产品制作、教育培训、总部经济、会议会展、商业住宅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创意产业集聚区。 7.沈阳乐天世界项目。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建设购物中心、写字楼、星级酒店、公寓、公共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地产项目。 8.沈阳兴隆温泉城项目。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建设休闲娱乐、治病保健、水上运动、高档住宅、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民俗风情等7大功能区。 9.世茂五里河广场项目。项目总投资103亿元,建设集超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世茂百货商业和高档住宅于一体的东北地区标志性建筑群。 10.新世界会展中心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设集会议展览中心、体育场、商业、星级酒店、办公楼、酒店式公寓等多功能商业于一体的综合项目。 11.辽宁(恒隆)城市广场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设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广场,甲级写字楼。 12.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设3个大型文化科技展示区、7个文化产业专业基地、1个展示中心,以及飞天剧场、主题酒店和商业街等设施。 13.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为100亿元,建设集农产品展示交易、电子拍卖、冷链物流、加工仓储、配送、检验检测以及配套商务、办公、研发、餐饮、酒店、住宿、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14.于洪温泉城项目。项目投资100亿元,重点发展温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运动等产业。 二、加快大浑南开发建设 适应城市建设重心南移的需求,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大浑南建设,逐步建成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拓展区、城乡统筹首善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全面塑造和提升大浑南地区的形象和品位,打造和谐浑南、绿色浑南、创新浑南。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以生态、低碳、环保为理念,全面启动浑南新城建设,重点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力争建设成为第三代城市的典范,成为沈阳未来的行政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博览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康体休闲中心和集中体现国际大都市风貌的门户区域。建设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引进50所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著名大学研发中心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基地,构筑科技创新发展重要平台,打造沈阳未来的科技中心。按照“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联动开发模式,高质量完成全运会比赛场馆和运动员村、媒体公寓等建设工程,做好与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衔接。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航空。高标准推进桃仙机场扩容改建,建设20万平方米航站楼、旅客停车场、站坪及相应机场辅助设施;完成第二跑道、货运站、航空食品、生产辅助设施、商务中心、安保用房、特种车库等项目建设。 ——铁路。以推进沈阳站、沈阳北站、沈阳南站、新沈阳北站等综合换乘枢纽项目改造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哈大、京沈、沈丹客运专线等高速铁路项目,完善铁路客运服务网络;建设沈西工业走廊铁路开发区专用线、沈法康铁路、法库陶瓷产业集群专用线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筹建康平塑编产业集群专用线,推进东北环线增二线、西南环线等项目,形成内客外货、功能完善的铁路枢纽网络布局。 ——轨道交通。地铁二号线、一号线东延长线、二号线北延长线和机场连接线建成通车;建设地铁四、九、十号线,适时推进沈铁、沈彰(沈阳至新民)、沈盘(沈阳至辽中)、沈辽、沈本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形成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相连接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公路。建设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新民至铁岭段、沈康高速公路三期、沈抚与沈铁二号公路、四个县(市)绕城公路、沈阜和沈彰开发大道。全面完成三环高速公路改造和四环快速路建设,规划建设五环高速路。推进县域间公路和农村路网建设,配套建设一批便捷顺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公路承载能力,构建系统化、快速化、立体化的城乡道路交通格局。 ——城市道路。建设城区南北快速干道,实施二环路快速化改造,整体提升路网运行效率。推进市府大路、南八马路等主要街路延长线工程建设及太原街、中街、三好街等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建设,方便居民出行和道路安全;加快城区铁路道口公铁桥和城市断头路等瓶颈节点项目建设,实现干道网的系统化和网络化,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切实保障市区交通顺畅通行。 ——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快速公交、智能公交系统。新开公交线路70条、新增公交车1000辆,建设一批综合与区域公交枢纽和公交运营,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填补公交空白点,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示范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停车场建设。走停车产业化发展道路,制定相应产业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停车管理机制和相关法规,大幅提高新建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在太原街、大中街、三好街、北站等商业密集区和地铁车站周边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和换乘停车场,努力形成停车发展与城市整体交通战略相适应、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一体化、潜力挖掘和施工建设并重、管理职能与政策措施协同、停车设施供需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停车管理格局。 ——电力。全面加快城乡电网统筹发展,新建500千伏沈南、盛京、辽中、新民开关站和220千伏滂江、空港、高花等输变电工程,增容扩建冶金、新立、宁山、平安、法库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生活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康平、法库风电场,进一步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技术水平。 ——热力。以热电联产为主、以大型区域性锅炉房为辅,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燃气分布式供热、水(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采暖方式,全面实现集中供热,形成并巩固东、西、南、北、中五大供热区域的集中供热格局。 专栏7:能源项目 1.浑南热电厂。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金家湾地区,规划建设2×350MW发电供热机组,估算总投资30亿元。 2.沈抚连接带热电厂。位于沈阳市东部和抚顺市西部的沈抚连接地带,规划建设2×350MW发电供热机组,估算总投资30亿元。 3.沈北热电厂。位于沈北开发区,规划建设2×350MW发电供热机组,估算总投资30亿元。 4.于洪热电厂。位于于洪区平罗街道,规划建设2×350MW发电供热机组,估算总投资30亿元。 5.金山“污泥掺烧”供热工程。规划在金山热电厂完成2×220MW“上大压小”工程的基础上,建设2×350MW级“污泥掺烧”供热工程,估算总投资26.5亿元。 6.沈海热电厂异地扩建工程。位于三环外大东与棋盘山交界处,规划建设2×350MW发电供热机组,估算总投资30亿元。 7.沈西燃气热电厂。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西工业走廊),规划建设2台GE9351FA燃汽轮机发电机组和2台CC245MW再热双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装机规模2×400MW,估算总投资28亿元。 8.新民热电厂。位于辽宁新民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2×350MW发电供热机组,估算总投资28亿元。 9.辽中热电厂。位于辽中县近海经济区,规划建设2×300MW发电供热机组,估算总投资28亿元。 10.500千伏电网建设。新建500千伏盛京、沈南、辽中变电所和新民开关站,新建500千伏线路200公里,估算总投资26.7亿元。 11.220千伏电网建设。新建6座220千伏变电所、2座开关站,增容改造 7座220千伏变电所,新建220千伏电源线路90.06公里,500千伏变电所220千伏联网线路55公里,估算总投资25.8亿元。 12.66千伏电网建设。建设36座66千伏变电所,增容改造15座66千伏变电所,新建66千伏电源线路264.6公里,22所66千伏联网线路250.39公里,估算总投资41.2亿元。 13.风力发电项目。重点开发建设康平和法库风电场,全市风电装机总规模达到2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0亿千瓦时,估算总投资140亿元。 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和城市道路、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全面提升市容景观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力。加强排水设施改造、中小河流整治、城市防洪、涝区治理等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 与抗涝能力。加快新建水源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供水能力。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全面增强城市防空、防灾、抗毁能力,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结合地铁建设,对北站南广场进行立体改造,有效解决交通混乱、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提升沈阳整体形象。建设企业档案保管中心、全市电子文件归档、在线采集及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邮政设施建设,扩大邮政的公共服务范围。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城市无公害除雪、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市容管理、垃圾清运、污水排放等精细化、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指挥有力、运转协调、高效快捷的现代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城市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 五、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促进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软实力。突出前清文化、民国文化和工业文化三大文化内涵,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形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及古树名木四部分的保护体系。加强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推进沈阳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盛京皇城及锡伯族家庙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整合中山路欧风街和老北市民俗文化元素等一批文化街区,改造建设西塔、满融两大朝鲜族文化特色区域,保护发展锡伯族文化,全面塑造一批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 做强县域经济 第三节 坚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到2015年,力争一市三县全部建成科学发展先进县(市),新民、辽中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法库、康平跻身全省县域第一集团,郊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总量争取进入全省郊区最前列。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市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通过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专栏8:农业产业化“六大工程” 1.农民增收统领工程。以农民增收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建立“市抓规划 目标、县抓推动落实、乡抓产业发展、村抓致富项目”的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坚持调结构、抓输出、强素质,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深度挖掘增收空间,在稳步增加家庭经营收入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确保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5年翻一番,到2015年达到2万元。 2.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夯实农业基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育繁推销一体化种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沈北新区国家级种业基地。健全基层农业推广机构运行机制,引导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普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提升以农机为重点的整体装备水平,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重点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浑蒲、浑沙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不断改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条件,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结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和省农科院共建项目,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创建水稻、玉米万亩方吨粮田,推进高产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粮食平均单产水平达到550公斤/亩,比2010年提高28%。 3.农业结构优化工程。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工厂化、精品农业,结合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发展设施和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养殖结构,建设一批优质畜禽水产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规模饲养、清洁化健康养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生态于一体的都市农业,推进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区、沈阳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以蒲河生态廊道为重点的沈阳北部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带。到2015年,设施、高效特色农业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重达5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现代农业框架。 4.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生产者质量意识、经营者自律意识、管理者责任意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状况例行监测和公告制度,推进万亩以上果蔬出口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流通检测和市场监管,全面加强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标准体系认证,支持名特优产品商标注册,继续搭建农博会等营销平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和高标准生产基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80%,流通环节实现100%检测。 5.农业产业化升级工程。坚持“外引内育”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重点引进对本地农产品有牵动力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推广“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紧密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培育专业大户、种养销带头人,提高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60%,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达70%以上。 6.一乡一业、一县一业推进工程。按照乡镇为主、错位发展的要求,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切实推进70个专业乡镇一乡一业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经济区建设步伐,发展多乡一业,进而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建成全国知名的新民果蔬产业大县、辽中蔬果花卉出口大县、法库“牛县”、康平花生产业大县;4个郊区建成特色产业与都 市农业、旅游观光及休闲度假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全力推进工业化,努力构建工业牵动发展、工农城乡协调并进的格局。加快推进辽中近海、沈阳胡台新城、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法库开发区、康平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推进通用航空、新能源、风电、碳纤维、钛材料、静脉产业发展,形成县域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工业园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百亿元产业集群达到16个,形成1-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专栏9:县域百亿元重点产业集群 1.于洪电力设备配套产业园。以50万伏超高压电缆为核心产品,重点发展多等级、多制式电信电缆、六氟化硫真空断路器、特高压隔离开关、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特大容量变压器等电力装备产业。 2.于洪工业基础件产业园。重点发展机泵阀、密封件、传动件、结构件等产业。 3.东陵(浑南)软件与电子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数字医疗、通信、数字视听、IT装备、自动控制、数控机器人、光电子及应用软件动漫创意等。 4.苏家屯电力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吸纳国内外高科技电力电器企业落户。 5.苏家屯钢管产业集群。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 6.新民药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保健功能食品。 7.新民包装印刷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包装印刷制品区、文化和装潢制品区、包装印刷设备制造区、原辅材料区、仓储物流区和研发展示交易区等6个功能区。 8.新民灯饰灯具电光源产业集群。重点建造集照明、灯具、灯饰、包装印刷、仓储物流为一体高效节能环保的北方最大国际化照明电器生产基地。 9.辽中铸锻造机加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铸铁区,铸钢区,特种铸造、机加区,有色铸造、机加区,锻造区和模具加工区6大功能区。 10.辽中机加泵阀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沈阳泵阀产业集群核心区。 11.辽中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是以铜带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无铅铜、精密铜板带、铜棒等下游产品,积极开发高能钛金属材料。 12.辽中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集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绿色无公害检测、物流配送于一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13.法库陶瓷产业集群。重点加快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高科技陶瓷功能区。 14.法库辉山乳业产业集群。重点建设20座奶牛养殖场、1座年产8万吨牛初乳配方奶粉加工厂和1座沼气发电厂。 15.康平塑编纺织产业集群。重点引进塑编、纺织、化纤等现代塑编及纺织企业及配套企业,形成完善完整的产业链条。 16.康平高新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有碳纤维区、风力发电制品区、高强聚乙烯纤维区、体育用品制品区、聚苯硫醚纤维区、航天航空制品区以及生活区和公共活动服务区。 三、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加快城际连接带19个新城和新市镇及省、市重点镇、中心镇建设;依托蒲河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推进蒲河沿线区、县(市)乡镇及近郊区城镇化。重点加快新民、辽中、法库、康平4个县(市)的县城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综合性区域中心。推进国家和省级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建设,发挥试点镇的引领带头作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健全农村拆迁补偿安置相关政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注重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乡镇、村庄人文环境建设,引导基础设施薄弱、人口持续减少乡镇撤乡并镇。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降低病险水闸比例。加快重点灌区改造,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力度,建设户用沼气能源生态模式5万处、能源生态环境示范工程20处、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示范工程20处,增加生物质燃气集中供气能力4万户。全面推进防风阻沙带、辽河水系绿洲等工程,深入推进“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校园”、“绿色园区”、“景观湿地”等五大空间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动植物防疫、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 五、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统一全市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新增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县域。结合“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优先发展县域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功能沿主要基础设施走廊向农村拓展,促进城区产业优化升级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市区工业向县域地区转移,重大工业项目向县域倾斜,形成“点——轴”发展模式。合理确定四个郊区和一市三县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实现全市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第四节 加强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全域生态化,大力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之都。 一、全社会资源节约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节能。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坚持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节能。依靠管理创新,实现全社会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节能。通过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节能。强制淘汰耗能高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节水。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加强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管灌)。实施农业、工业节水等示范工程,加速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推广和普及,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灌区、社区。节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节材。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二、保护生态环境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强水环境保护。重点实施浑河景观带、环城水系、蒲河生态廊道和大浑南水系等工程建设,形成“南有浑河、北有蒲河,两条生态景观河遥相呼应”的格局。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卫工河生态化改造,深入开展辽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水质改善。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大水源地水质保护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加大电力行业和大规模集中供热锅炉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力度,加强污染排放企业除尘、脱硫、低氮燃烧和脱氮等污染治理设施管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大型热电联产供热和集中供热,淘汰小型燃煤锅炉,治理燃煤污染。加强对施工工地的扬尘管理和一、二级以上道路湿法机械清扫,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和治理,鼓励推广使用低污染车型,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以创建国家生态市、生态区(县、市)、生态村镇为载体,加强农村污染源治理,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建设,加快城乡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建立固体废物再生工业园区,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无害化厕所建设和粪便管理,提高农村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对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环境依法整治的力度,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水系建设,建立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市容整治等精细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使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更加适宜人居和创业。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整治,加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 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空气质量和城乡卫生环境。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快采煤沉陷区、尾矿库、排土场的整治与生态恢复,加强细河等污染严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卧龙湖湿地等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要生态保护地的建设力度,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监管。 三、发展循环经济 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推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循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不同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鼓励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企业循环生产模式。积极推广余热预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引导静脉产业发展。以近海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为先导,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废物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环保产业园区,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推动全市静脉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绿色消费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和资源节约活动,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培育绿色消费新风尚。 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促进循环经济标准化。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引导企业和居民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 四、扎实推进污染减排 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四个指标实施污染减排。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优化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增量。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加快县级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重点区域、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氮、磷去除效果,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能力。加快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行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全面推行电力行业低氮燃烧技术,加快现役机组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强化已建脱硫设施的运行管理。加快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行低氮燃烧技术以及烟气脱硫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新机动车准入门槛,加大在用车淘汰力度,重点地区供应国四油品。 五、推进低碳发展 以鼓励清洁能源利用和低碳化技术改造为重点,促进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推广清洁能源利用。稳步推进地源热泵、煤层气利用、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中石油天然气、大唐阜新煤制天然气入沈管线建设,积极做好天然气的推广利用,不断提高燃气汽车使用规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效控制全市煤炭消耗增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加快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步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比例达到50%以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促进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加大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减少原煤直接燃烧,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应用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减少污染和排放,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建立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积极探索传统能源低碳化利用。 推广低碳生产模式。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低碳发展技术,逐步提升民营企业技术水平。 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加快完善便捷、快速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强环保监察力度,禁止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加快城市老旧公交车升级换代,全面使用节能环保公交车辆,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减少燃油汽车尾气排放。 第五节 着力改善民生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重点,增加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比重,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一、积极促进就业 全力提供就业机会。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两手抓”,重点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与就业的有效对接,挖掘更多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服务外包等领域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扩大灵活就业空间。建立健全失业预警监测体系,严格控制企业规模性裁员,稳定就业岗位。 鼓励创业拉动就业。继续实施全民创业战略,改进就业服务,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创业者创办企业;积极组建和引导建立创业服务机构。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各类就业市场的资源共享;拓宽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吸引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 深入开展普惠制培训。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扩大普惠制培训范围。为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残疾人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积极落实援助困难家庭子女学习政策,加大订单培训力度,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 二、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与 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扩大农民增收幅度。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直接受益,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坚持增加收入和“减少农民”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劳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管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完善最低工资增长制度,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完善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明显提高低收入居民及部分特殊群体的收入水平。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参保率。逐步实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国家新医改的工作任务,逐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切实减轻参保人员负担。做好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制度的衔接工作。失业保险。继续开展失业预警工作,严格执行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相关规定,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机制,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并落实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失 业期间基本生活。工伤保险。建立实施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继续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高风险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工伤预防和康复制度。生育保险。建立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救助福利制度。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及相关救助配套政策,健全分类救助制度,不断提高低保及优抚对象救助标准。建立并完善低保标准调整联动机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救助制度。深入实施医疗、供暖、就学等专项救助,加大应急救助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社会福利。完善法规体系,依法维护老年人、残疾人及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继续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和养老服务体系相融合的“3+1”养老事业发展模式。到“十二五”期末,养老机构床位数量达到老龄人口的3%以上,社区日间照料站和老年日托服务中心达到800个。建立完善残疾人、宗教教职人员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理念,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扩大政策性保障住房覆盖面,建立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及普通商品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 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推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城市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幼儿园,积极扶持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管理。积极开展科学保教,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建立学前教育困难资助体系。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完成新一轮标准化建设。支持区县(市)政府统一掌握、统一调配区域内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学校校舍、设备、校长和教师配置均等化。适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推进优质学校以兼并、办分校或委托管理等方式与区域内薄弱学校或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区域内优质学校合理布局。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评估。加强民族教育,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 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坚持以区、县(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区、县(市)政府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责任。探索普通高中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部公办普通高中实现标准化。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推进特色学校和特色学科建设,在省示范高中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培训基地,实现学科全覆盖。 做强职业教育,促进终身教育。全面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任务,积极创建6-8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我市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10个全国一流专业,30个全省一流专业,建成20个公共实训基地和10个创新实训室。加强国际合作,建成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沈阳技工”品牌。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学习港信息平台,创建学习型城市。 提升高等学校为沈服务水平。加大财力扶持和政策激励力度,支持沈阳高校内涵建设。围绕沈阳区域发展,引导沈阳高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沈阳高等教育水平,增强沈阳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整合沈阳高校优势资源,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探索校域合作新模式,促进沈阳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沈阳高校对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和 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加油站安全管理机构环境和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 水平。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建立科学管理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和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做好学校健康教育与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等防控工作,加强学校餐饮管理。 五、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及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药物使用效率,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统筹范围,形成稳定的投入补偿机制。严格界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合理确定诊疗路径,科学选择适用技术,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建设,提高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康复及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城乡群众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保健等综合健康需求。加快急救医疗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传染病预警监测防控和应急体系建设。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科学规划区域卫生资源,积极培育国家、省级医疗学科和医疗中心,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改革公立医院运 行机制,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加快社区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和层次。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推进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以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实施居民“一卡通”工程。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改造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合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完善县医院与城市对口支援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基本形成智能、惠民、便民、快捷的医药卫生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 六、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繁荣群众文化。积极推进群众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每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万场以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重点建设艺术大厦、艺术中心、朝鲜族文化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10个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坚持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加快少儿图书馆等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科学常识培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心。 -2 实施艺术精品战略。办好第八届、第九届沈阳艺术节,每年重点打造1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优秀剧目。大力实施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每年组织公益性演出300场。 提高新闻出版质量。重点培育1家出版社成为全国有特色、有知名度的出版社,培育5家名报、名刊;沈版图书达到2200种,图书再版率保持在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每年有3至5种图书、5种以上报刊在全国评比中获奖。 提升广播电视水平。广播实现半数以上栏目成为名牌栏目,节目收听率逐年递增;力争打造2-3个全国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确保有1-2个频道成为全省第一、全国有名的强势频道,有1-2个节目获国家新闻大奖。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按照“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举全市之力,把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办成展示沈阳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体育盛会。重点建设一批体育场馆、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综合改造建设沈阳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沈阳市马术运动中心等一批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加强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由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的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建设一批便民服务工程。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工作机制建设,逐步将社区建设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管理的组织节点。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疏解机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积极做好优抚、退伍安置工作,开创“双拥共建”新局面。 专栏10:便民服务工程 1.菜市场便民工程。按照每1.5平方公里、1万人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菜市场的标准改造、新建一批标准化菜市场。 2.社区商服工程。按照每个辐射3.5-4.5万人、服务总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辐射范围0.8公里半径的标准,加快推进社区商服中心建设。 3.早餐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推进全市早餐便民网点稳步增长。 4.社区连锁便利店工程。鼓励便利超市连锁企业通过加盟、特许经营等现代化连锁经营模式,进驻社区。 5.家政网络中心功能提升工程。提档升级家政网络中心,积极打造便利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诚信优质的企业发展平台和规范有效的服务监督平台。 6.家庭服务品牌培育工程。引导重点企业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鼓励大型企业实现跨区经营和全方位服务,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健全社会安全体系。深入开展“平安沈阳”创建活动,切实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提高路面见警率,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有序、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积极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增强城市整体抗御火灾风险的能力。加快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强化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所,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水平,建设安全发展型城市。完善民族关系协调运行机制,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应急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全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极端灾害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八、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加强对广大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推进文明市民教育、文明出行提升、文明交通规范、文明礼仪推广、文明志愿服务、文明单位创建、文明环境整治、文明指数考评等十大文明行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夯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 九、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大力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调控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着力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免费技术服务全覆盖。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劳动保护和法律援助等,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利益平衡的体制机制。 一、推进改革创新试验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建设沈北新区沈阳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为示范,以促进铁西新区等重点空间的跨越式发展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发展、科技研发、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以及要素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沈阳经济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重点企业上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支持重点国有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对外并购重组和扩张,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非公经济 进一步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沈阳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依非公经济对财政贡献增长率逐年加大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 的投入,初步建成市、区县(市)及开发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框架,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营造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产业集群规模和内涵的整合提升,重点打造培育百亿、千亿产业集群。 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的健康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及其信息网络化建设管理试点、登记抵押试点、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等三项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推动林地经营和林木所有权流转。 五、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出台信用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政府资源信息库和信用信息系统,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的各项制度,引导信用主体有序竞争。加强诚信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的显著提高。 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核和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二节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持续竞争力提升,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步伐,最大限度发挥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围绕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以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社会文化创新为依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率先建设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和在沈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加快建立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巩固具有比较优势地位的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 三、实施品牌创新战略 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品牌战略,在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领域,选择60项重大关键技术组织研发和攻关,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重点优势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引导、鼓励不同规模的优势企业依托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创国际知名品牌。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吸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掌握标准的话语权,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 四、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健全创新投入机制,确保科技创新资金实现法定增长,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制度基础。 第三节 强化对内对外开放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纵深调整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优化进口产品结构,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国内市场紧缺的资源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吸引跨国公司把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过来,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服务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大同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稳妥地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三、提高全方位合作水平 支持本土企业与央企或外资企业开展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参股等方式,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加快沈阳综合保税区的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建成东北亚地区保税产品研发中心、展销中心、保税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为国内企业提供全方位、国际一流的服务。积极承办世界级的东北亚发展论坛,争取论坛总部设在沈阳,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活动品牌,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四、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围绕产业和空间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央大型企业及国内500强企业、民营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来沈投资落户。重点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驻外办事处、现有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不断提高对内对外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发、策划、培育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加大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增强项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构建重大项目开发策划体系 着眼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按照产业优化升级、中心城市功能拓展以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各咨询设计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重大项目开发策划工作体系,不断加大重大项目开发策划前期经费的投入,切实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落实项目前期条件,形成“开发策划、招商推介、签约落地”的项目工作格局。 二、完善重大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 依据国家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土地、环保、节能的要求,科学制定项目开发建设计划并将年度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和责任分工纳入政府主要经济分解指标,实行项目建设制度、调度制度和领导责任实名制度,完善市领导、市直部门和各地区分口负责的项目三级责任推进制度,建立项目的审批核准、环境评价、土地规划、开工建设等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提高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健全重大项目的目标考评制度 继续将重大项目目标考评内容列入绩效考评体系,提高重大项目在考评中的分值权重。一是重点考评前期项目、在建项目以及年度重点项目开发建设情况;二是重点考评项目的技术水平、建设规模和经济效益;三是重点考核项目的结构优化、带动作用和社会贡献力。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考评范围和方法,明确考评内容和程序,健全考评标准和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奖惩分明的重大项目目标考评制度。 第五节 强化资源要素供给 按照支持发展、服务发展的原则,着重做好土地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切实增强要素的供给能力。 一、保障用地需求 依法加强土地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土地收益水平。切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应和保障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运用地价手段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严格容积率、投资强度、建设密度等控制性指标,保障土地资源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控制违规调整土地规划和不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的项目用地,防止囤积土地。 二、保障资金需求 进一步深化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优化政府债务结构,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拓宽资金多元化筹措渠道。争取创立创投基金、环保产业基金和装备制造业基金,吸纳国内基金落户沈阳。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设和管理,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大力推进产融结合,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控股法人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法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投资基金等机构。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和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巩固和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规范和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融资模式研究,拓展融资渠道。 第六节 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引进前沿和急需人才,加强高端人才资源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突破制约瓶颈,加快进入全国人才强市“第一方阵”。 一、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鼓励高校加强与优势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积极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和科技示范户培训工程。 二、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积极实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凤来雁归工程”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形成各类创新人才聚集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高端人才资源平台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构建“项目—引智—基地”三位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引进国外智力模式,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门类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人才市场体系。 第七节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一、强化规划落实 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二、实施规划评估 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研究,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三、加强规划监督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强化信息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 四、提高规划约束力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依法做好各类规划的衔接与组织实施,切实做好约束性指标的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克服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倾向,切实增强发展规划的严肃性,做到规划不经法定程序修订不变通、不走样,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附表1: 国家中心城市参考指标(2015年) 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发展目标 属性 年均增长12地区生产总值 % 预期性 以上 年均增长6第一产业 % 预期性 以上 年均增长13第二产业 % 预期性 以上 年均增长12第三产业 % 预期性 以上 3.4:50.5:综合经三次产业结构 —— 预期性 46.1 济实力 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预期性 以上 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预期性 以上 非公经济比重 % 70以上 预期性 平方公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 600 预期性 里 常住人口 万人 900 预期性 科技创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 3以上 预期性 新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 45以上 预期性 加值比重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 60 预期性 产值的比重 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比重 % 40以上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人 163 预期性 年均增长10进出口总额 % 预期性 以上 年均增长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 预期性 以上 国际竞 争能力 举办国际会展 场次 80 预期性 接待国内外游客 万人次 7360 预期性 国外友好城市 个 18 预期性 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预期性 以上 金融机构 家 130 预期性 国家级商业街 条 7 预期性 辐射带区域连锁企业 个 520 预期性 动能力 累计引进1000万元以上内资项个 3600 预期性 目 外来消费占本市比重 % 40 预期性 累计利用国内投资 亿元 8000 预期性 机场进出港人次 万人次 1600 预期性 机场直接通航城市 个 147 预期性 公路总里程 公里 13000 预期性 公里/万 交通通铁路密度 平方公678.4 预期性 达能力 里 公里/百 公路密度 平方公100.9 预期性 里 高速公路总里程 公里 622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 90 预期性 信息交家庭宽带普及率 % 90 预期性 流能力 3G通信普及率 % 60 预期性 人均GDP 万元 突破10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 公顷 675198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20 约束性 可持续 发展能单位GDP能耗降低* % 10 约束性 力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7 约束性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 4 预期性 注:1.带*的指标数值是我市初步安排,待国家和省明确后,将做适当调整。 2.有关指标设置,待国家和省明确后,将做适当调整。 附表2: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参考指标(2015年) 单指标属指标名称 发展目标 位 性 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突破2 万 预期性 元 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突破5 千 预期性 元 年均增长15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 预期性 上 年均增长15以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 % 预期性 上 培育百亿产业集群 个 22 预期性 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个 11 预期性 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 户 38 预期性 省级以上名牌数量 个 150 预期性 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工程)实个 50 预期性 验室 附表3: 生态宜居之都参考指标(2015年) 指标名称 单位 发展目标 指标属性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12以上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年均增长13以上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下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78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9以上 约束性 人均受教育年限 年 12 预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08.5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 70以上 预期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347 约束性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92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 % 99.3 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9以上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 6.2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 人,10万人 12以下 预期性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2以上 预期性 全市森林覆盖率 % 33以上 预期性 大气优良天数 天 335以上 预期性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 34 预期性
本文档为【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1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3-04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