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二则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二则

举报
开通vip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二则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二则 ? 于正安 (许昌学院 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敦煌历文是敦煌出土社会经济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文章对“赤钱子”、“牙枹锑刀”两个俗语词进行考释,认为“赤钱子”即“赤箭”,亦即“天麻”,是一种上等药草,有镇痛、明目、降血压等疗效;“牙枹锑刀”指用象牙、枹木作刀鞘的锑刀。 ,关键词,历书;出土文献;近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033-02 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二则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二则 ? 于正安 (许昌学院 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敦煌历文是敦煌出土社会经济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文章对“赤钱子”、“牙枹锑刀”两个俗语词进行考释,认为“赤钱子”即“赤箭”,亦即“天麻”,是一种上等药草,有镇痛、明目、降血压等疗效;“牙枹锑刀”指用象牙、枹木作刀鞘的锑刀。 ,关键词,历书;出土文献;近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033-02 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关会计的文书,多属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其中尤以寺院历书数量最多,包括诸色入破历、常住什物点检历等方面。,1,402敦煌历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中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经济方面,更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我国经济制度以及寺院经济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历来受到中外经济史家的重视,成果也最为丰富。实际上,从语言角度看,敦煌历文口语性强,方俗语词夹杂其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今选取敦煌历文中出现的两则词语试加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一、赤钱子 S.6452《辛巳年(981年)十二月十三日周僧正于常住库借贷油面物历》:“七月一日,粟壹斗,买赤钱子用。” 例中“钱子”,黑维强(2005;2010:285)释为“钱”,恐误。虽然敦煌历文有用麦、粟等粮食购买金、银等金属货币的用例,如P.2049V《长兴二年(931)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麦叁硕,李员住买金壹钱,付库。”但这也不能证明“赤钱子”就是“钱”。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商品买卖的等价物,虽也使用金、银等金属货币,但并不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的仍是“以麦为主,辅之以粟、布等物”,2,。也就是说,物物交换仍是此时占主导地位的交易方式。其实,“钱”除了“钱币”义外,还有其它意义,如“形状像铜钱一样的东西”(《大词典》):榆叶叫榆钱、小荷叶叫荷钱、苔藓叫地钱、绿钱。窃以为“赤钱子”即为“形状像铜钱的东西”,那么具体是什么东西呢,传世文献有“赤钱”,如《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郴州,桂阳郡上,土贡赤钱、纻布、丝布。”此处“赤钱”,龚予等认为是“唐朝时的一种钱币”,3,292,华夫也认为是“指含铜量较高呈红色的铜钱”,4,1522;而清曾国荃于光绪年间编的《湖南通志》卷六十一则认为“赤钱”为植物“赤箭”之别名,“郴州土贡赤钱(《唐书?地理志》),《唐志》所载赤钱,未详何物。辰州贡黄牙,澧州贡蜀漆,以草木考之,皆药名也,则赤钱当亦药名,而《本草》未载,或曰卽赤箭之别名。赤箭,天麻也,其茎如箭,根如芋魁,下有十二子连缀如钱,钱、箭音相近,故名赤箭,又名赤钱也。”“赤箭”是一种上等药草,有镇痛、明目、降血压等疗效,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旣误岀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旣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伪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干,安得以苗为之,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飬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以谓其茎如箭,旣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则用根耳,何足疑哉~”我们认为“赤钱”理解为“赤箭”、亦即天麻,似乎更合情理。“赤箭”(天麻)今天在甘肃陇南地区仍有种植,是当地特产。 二、牙枹锑刀 俄ДХ01365V《什物分付历》:“又牙枹锑刀一个,付田法律。” “锑”,《说文?金部》:“锑,鎕锑。”又:“鎕,鎕锑,火齐也。”段注:“《玉部》曰:‘玫瑰,火齐也。’……《广韵》:‘火齐似云母,重沓而间,色黄赤似金,出日南。’”“鎕锑”即“火齐珠”,历文中“锑”显非此义,而应为“剃”之换旁俗字,《慧琳音义》卷三十六“剃刀心”注:“上体计反,除毛发之剃刀也,经作剔,非也。”“剃”同“鬀”,《说文?髟部》:“鬀,发也。从髟,弟声。大人曰髡,小人曰鬀,尽及身毛曰。”《集韵?霁韵》:“鬀,或作剃。”“剃刀”为佛教徒必备随身物品之一,唐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二:“由此僧伽听畜剃刀等物,须者取用。”灌顶《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五:“什物者:三衣三、钵四、坐具五、剃刀六、刀子七、漉水囊八、钵袋九、针筒十也。”“剃刀”属于“戒刀”,“戒刀”为比丘所持十八物之一,用于裁衣、剃发、剪爪等,呈半月形,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一:“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清苾蒭、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七之上:“十八:戒刀(即剃刀类)。”道诚《释氏要览》卷中:“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这类“戒刀”可用铁、木、角、骨作刀柄,用黄金镶饰,唐道宣《量处轻重仪》:“就第二件中微有轻相,如截刀剪刀佛开畜之,通含大小,可依经判,四寸刃者无问铁木角骨之柄,从轻所摄。若依量已上诸刀,或以金宝饰者,虽量乃寸刃从宝入重。”又:“五剃发之器(律开畜剃刀及鞘,应以劫贝障勿坏,并开磨刀石内囊中。钝者刮刃刀开之,及承发器)。右准律断轻,剪沐常要故也,必有宝镂庄饰身。鞘者入重,随有木匣火皮分之。”“戒刀”有大、中、小等形式,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第三》:”佛言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乌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剃刀”又作“鬀刀”,妙德编《雪峰义存禅师语录》卷下:“师一日同侍者去访佗,乃将鬀刀去。”剃度是佛教的重要仪式,有一定的剃法,失译《毘尼母经》:“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若发长不得用剪刀甲,应用剃刀除之。”佛教有专门的剃发师,隋阇那崛多《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六:“时彼比丘,即唤众中一剃发师,在难陀前,手执剃刀,欲为难陀剃其须发。”“剃刀”通常用铜、铁做成,并且不能装饰刀把,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佛言:‘苾刍,不应畜用金、银、琉璃、颇梨、诸宝并余杂色、种种奇珍庄饰刀弝,若须刀子纯用铁作,彼便大长。”“弝”本指弓背中央手握持的部位,《广韵?禡韵》:“弝,弓弝。”《古今韵会举要?禡韵》:“弝,弓弣中手执处也。”后泛指器物的柄,唐李贺《申胡子觱篥歌》:“朔客骑白马,剑弝悬兰缨。”“剑弝”即剑柄;“刀弝”即刀柄。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四分律》卷五十一:“时诸比丘发长,佛言听剃。若自剃,若使人剃,彼须剃刀听作。彼用宝作杷,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铜铁。”“杷”这里是“器物的柄”义,《晋书?王蒙传》:“临殡,刘惔以犀杷麈尾置棺中。”按:《世说新语?伤逝》作“犀柄”。 “剃刀”要和刀鞘配套使用,而刀鞘通常用“骨、牙、角、铜、铁、白镴、铅、锡、舍罗草、竹、苇木”等制作,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四分律》卷五十一:“彼露捉刀难掌护,佛言听作刀鞘。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骨、牙、角、铜、铁、白镴、铅、锡、舍罗草、竹、苇木作。”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木师出家一切作器不应畜,制发人出家不得畜剃刀,众僧得畜剃刀木作器。”又:“若发长者,开剃刀及鞘,应以劫贝等障勿令坏。”“剃刀”亦可用宝石镶嵌,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十:“佛告阿难:‘汝往菩提树金刚座西塔,取我七宝剃刀并浴金刚盆,我欲剃发。’”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八月丙申,赐奘百金磨衲并宝剃刀。”“七宝”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等指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玛瑙;《法华经》则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5,124“剃刀”可用”口”、“具”、“枚”、“柄”等称量,灌顶《国清百录》卷二:“铁剃刀一口。”唐道宣《续高僧传》:“皇后又下令送钱五十贯、毡五十领、剃刀五十具。”又《续高僧传》:“又仁寿初岁,天降剃刀三十三枚,用甚铦利,而形制殊别。今僧常用以剃剪也。”也可用“个”称量,宋绍隆等《佛果园悟禅师碧严录》:“思明一日出见 南院,院问云:‘甚处来,’明云:‘许州来。’院云:‘将得什么来,’明云:‘将得个江西剃刀,献与和尚。’”戴侗《六书故?植物三》引唐本《说文》:“个,竹枚也。今或作个,半竹也”,上举历文中“锑刀”即用“个”称量。 “牙”为象牙,象牙可为器物之装饰。“枹”为木名,即枹树,一种落叶乔木,材质坚硬,宜作器具用材,《尔雅?释木》:“朴,枹者。”郭璞注:“朴属丛生者为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槲实》:“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枹,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厚,冬月凋落。”综上,“牙枹锑刀”指用象牙、枹木作刀鞘的锑刀。 【 参 考 文 献 】 ,1,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明成满.敦煌寺院经济文书中的会计思想,J,.经济史,2009(4). ,3,龚予,等.中国历代贡品大观,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M,.济南出版社,1993. ,5,《佛光大辞典》“七宝”条,M,.台湾佛光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740129)《敦煌历文词汇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3-ZD-1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正安,男,山东即墨人,许昌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训诂学、词汇学。
本文档为【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二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6-19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