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的“民族识别”影响研究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的“民族识别”影响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的“民族识别”影响研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的“民族识别”影响研究 【摘 要】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 全国上下展开的民族识别中,它成为了识别族群身份、划分族群族属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 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民族识别;反思 【作 者】邓思胜,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王菊,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 副教授。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5;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的“民族识别”影响研究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的“民族识别”影响研究 【摘 要】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 全国上下展开的民族识别中,它成为了识别族群身份、划分族群族属的重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但是,现在 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民族识别;反思 【作 者】邓思胜,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王菊,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 副教授。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5;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016-005 Study On the Stalins national Definition Affect Chinas national identity Deng Sisheng, Wang Ju Abstract :Stalinsnationaldefinition have affected Chinas national work, especially in the move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50 years in the 20th century all over the country, it became an important criterion onrecognizing ethnic identity and dividing ethnic groups. However, we have to rethink this issue during looking back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Key words: Stalin;nationality;national recognition;reflection 民族识别,这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影响中国民族政治生活的重大举措,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历史上会影响到数代甚至数十代的政治运行和国家安定。时隔五十年以后,众多的学者 (包括当时参与民族识别的一些学者)对当时的民族识别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当时实行民族识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边疆地区,族群情况比较复杂,如我国西 南的滇贵川桂地区,过去对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族群缺乏长期、科学、系统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了解和识别他们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对他们现时社会组织发展形态的认识,同时这也是使他们 逐步整合进入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条件。二是1949年以后,我国参照前苏联的做法逐步开始 实行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并以此为基础贯彻少数族群优惠政策。在全国进入社会主义改 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针对中国当时民族状况不清、族群认同混乱的现实情况,中央及时 提出了明确少数民族的民族身份,进行民族识别问题研究的任务当时提出民族识别任务的宗 旨是保障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 化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而民族识别的依据标准主要是民族特征与民族意愿。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了当时中国政府作出民族识别政策和依据的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和前苏联的民族政策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斯大林的民族概念和定义民族理论研究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是斯大林的原名,他关于民族的研究论著有《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论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等。曾在191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指出:民族是什么?民族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是由人们组成的确定的共同体。他认为民族这个共同体既不是种族的,也不是部落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概念和定义是斯大林在研究分析欧洲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影响了前苏联的民族政策,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包括民族识别在内的一系列民族政策。 这一民族概念提出了关于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四个特征。共同语言是族群认同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和现实的客观基础,是族群的文化标识之一。共同地域,是一个共同体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具有各种联系的空间条件,从而能让人类社会由血缘关系转为地缘关系,语言界限和自然疆界所决定的地域范围,无疑是推动共同生活的重要基础。为民族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共同的经济生活,族群内部的经济联系把民族中的各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机制。这四者的总合构成了民族。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概念和界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民族理论对苏联的民族国家体系建立的指导作用具有权威性。其民族思想主要表现在:(1)由氏族到部落、由部落到部族、由部族到民族是人类社会民族过程的三个演进阶段;(2)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伴随着民族国家建立而形成的共同体,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民族将随着资本主义的消失而消失;(3)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在旧式的资产阶级民族基础上出现了新式的社会主义民族,它更具有全民性;(4)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着前资本主义部落、部族,他们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改造下通过建立民族国家或民族国家构成体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5)在苏联各个共和国中存在着脱离了其民族母体而同其它民族掺杂在一起的移民性群体,称为少数民族。斯大林所论证的民族是形成民族国家后所体现为国家层面的民族,也就是不分部落、不分种族的全体居民构成了一个民族。 二、民族识别中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运用 从上分析来看,斯大林对民族所下的定义,是他在对欧洲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之后的民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就现代民族而言的。但是并没有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的民族共同体提出一个科学的总结。而中国当时的民族情况是,还有许多民族处于前资本主义状态,所以并不具备斯大林提出的关于民族的四大特征,而且情况还更为复杂。 林耀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一文中认为:在当时的民族识别中存在着说同一种语言的可以是不同民族的情况;同样操两种语言的可以融合为一个民族。我国各民族语言的共同性程度远比不上资本主义发达民族,这主要指同一语言中方言多,差别大,因此在民族识别中我们既不能撇开语言分析,又不能把语言作为孤立的识别标准。一个民族共同语言的产生是与共同的生存居地分不开的,我国少数民族具有交错杂居的特点。但是不同的民族交叉分布的大边际或小边际大多是清晰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地域的共同性。鉴于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交错杂居在一起,经济虽不发达,但联系却很密切,因此很难具备单一的民族市场和经济中心,而是出现多民族共同的集市与经济中心,但却没有消除他们各自的民族特点。共同心理素质在形成和维护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统一中起了巨大的聚合作用。在识别工作中,生产方式、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方面都应注意考察。这些具有全民族性的、表现在文化上的特点,也就是区别其它民族精神或心理上的因素。掌握四大民族特点并运用于民族识别工作中,是严格的科学性的体现。然而这是不够的,还要对各民族长期社会发展情况、民族地区历史、族源和民族关系以及今后民族繁荣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充分利用史料、传说以及各种有关资料,为民族识别提供科学的客观依据。分页标题#e# 就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民族这个共同体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化或融合的现象,甚至有的族体正处于分而未化或融而未合的过渡阶段,这样他们就会在构成民族特征方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在中国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时,对在任何一个或几个特征上表现出来的显著共同性,都给予了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同时,民族特征正是相互往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把各个民族特征作比较的时候,显得比较突出的有时是这个特征,有时是那个特征,有时又是另一个特征,所以在民族识别工作中,不是孤立地去看民族的每个特征,而是历史地把民族诸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地、综合地进行分析,把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考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以确定一个人们共同体的属性。 民族学家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民族作比较研究,既从斯大林的民族特征出发,又考虑了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形;没有照搬四个特征,在许多民族的识别中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办法,把共同文化特点作为民族识别的最重要特征,并且采取了名从主人的做法;充分考虑各民族族体群众的意愿,也就是注意了群众的群体意识。这也就是有些学者所称的民族意愿,具体又分为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两个部分。B11民族意识是族体成员对本族群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的一种认同感;而民族愿望是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归属的主观愿望。根据民族学家林耀华的观点,我们进行民族识别工作并不是代替各民族决定应不应该成为少数民族或应不应该成为一个单一民族。民族名称是不能强加于人或由别人来改变的。我们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只提供民族识别的科学依据,还要征求本民族人民群众和爱国上层人士的意见,通过协商,便帮助已提出族称的族体最后确定族称和归属。B1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一方面必须耐心地帮助有关各民族人民及其由代表性人物正确识别他们的 历史发展过程,以便他们对自己的族别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B13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所遵循和依据的识别标准主要就是所谓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两个标准。这是为了实现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所提出的民族平等、民族繁荣的目标而对各族群的身份进行界定和划属进行的重要举措。自民族识别以后,中国境内的所有人群被划归于56个族体当中,各族体身份被固定下来,成为了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的结果。 三、民族识别=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 民族识别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展开,其已形成的民族格局和政治制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在识别的过程中和过程后所带给我们的反思: (一)民族识别工作的特点: 1、根据马戎的研究认为,民族识别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当年在收集各类材料以判定群体差别是否可以定义为民族差别时,主要的资料是历史、语言文字、服饰习俗等基本上属于文化层面的内容;第二,行政区划和管辖边界等政治层面的内容并不是当时的重点;第三,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群体的体质差异并不明显,所以体质差别并没有成为识别工作的主要内容;第四,在识别过程中,对于当地群众的愿望给予特别地的重视。B14 所以,民族识别是在政府的领导下由学者根据各族体的文化表征来进行的对不同人群的分类活动,具有主观性和客位性的特点。因为尽管许多学者意识到应当尊重本民族意愿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则是更高利益,由于各主管部门和从事调查研究者意见并不完全统一,出现了对族群认同注意和分析不足的现象。如将不同支系并在一起,用人们对其中一部分族群的他称作为统合各支系的族称,往往会产生某些支系在一定时期内不承认国家确定的族属的现象;过早地由政府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还没有发展出更高认同的民族,引起一些族群的不满;操之过急,对族群的认同,或者说心理素质似乎考虑不够。B15 这样一来,表面上所遵循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的原则只是部分地、并不彻底地遵照和执行着。民族识别仿佛成为了政府和学者的事,各族群的人们对自己的族体归属只是较为旁观地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而已,因为对自己所属族体的族称是由各学者从客位的角度最终确定的;因为整个民族识别活动是在政府为了今后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的前提下展开的,所以民族识别只是整个民族政策制定的一个基础,所以在整个识别过程中,政府的意识再加上各族群精英的意识成为了确定各族体名称归属的主要因素而且,整个民族识别中,并没有采用客观的科学依据,如各族群的体质特征的测量和鉴定等等。所以,整个民族识别活动中的主观性和客位性的特点是很明显的。 2、教条化和片面性的特点。在民族识别过程中,片面强调民族的四个特征,教条地运用经 典理论来套用于具体的民族族属的确定问题;片面强调风俗习惯、社会生活方式、宗教仪式、族源等文化特征作为民族识别的依据;片面地将同一民族因为识别的行政区划不同、识别的时间不同而划为不同的民族等等这些无疑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3、固定化和制度化的特点。整个民族识别活动中,确立下来的56个民族身份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56个民族的关系成为了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出这种制度性安排的理论基础是为了表现并贯彻民族平等政策,避免少数族群成员由于担心受到歧视而不敢表明自己的族别,而实际操作方面的考虑是为了落实政府对少数民族群的各项优惠政策,因为不明确人们的民族成分就确定不了落实政策的具体对象。B16在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确立下来的民族身份,似乎成为了民族自我的界定和归属,而且仿佛是不能改变的。 (二)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是同一的吗?民族理论研究 在上述的民族识别的特点中,我们对民族识别的客观性产生了质疑。民族识别应该是在族群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国的少数民族,应该称为族群。在弗雷德里克巴特(Fredrik Barth)主编的《族群与族界:文化和差别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指出,族群区分的最重要的特征包括自我认定的归属(self-ascription)和被别人认定的归属(ascription by others),所以文化只不过是用来表明他们族属不同的标志而已,而不能作为族界划分的依据。 #p#分页标题#e# 结合中国的民族识别来看族群认同,我们可以发现:(1)民族识别的确是在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建构中的一个构件,它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将国家的权力在中央、地方、基层、民众之间加以运用的一个最明显的个案。因为,从民族识别的目的来看便是为了国家今后的较好运作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当然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但是,从族名的收集、历史文化资料的整理到族籍的最后确定都是政府在起着积极和主要的作用。就算有珍重民族意愿的原则作指导,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有的举措无不烙下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印记。(2)民族识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主要以文化作为族群认同的标识而客位地确定各族体的族称的举措。识别开始的时候试图以一种族群的原生情感来带动和促进整个民族识别的进行,而识别结束后又力图以一种国家公民情感来替代各族群的原生情感。(3)民族识别使全国各族群民众在个人感情、实际需要、共同利益和面临的义务等等之间进行选择。结果仿佛是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而这种民族团结的取得越来越不是通过诉诸血缘与地缘,而是通过诉诸含糊地、间断性的也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的对公民国家(civil state)的忠诚,这种忠诚或多或少由政府运用警察力量与意识形态规劝予以加强。B17 所以,民族识别是在以族群认同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一项政治举措。族群认同,在族群内部是更倾向于文化性的,而民族识别是在族群认同之外更倾向于政治性的。而且不可否认,民族识别从外部更强化了族群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在国家政府认可的范围内对自身族群身份的强调、对自身族群优惠利益的争取、对自身族群文化的彰显等等但是,在识别过程中遗留的一些问题或者根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认同的族群意识增强以后会否定或部分否定民族识别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族群认同和民族识别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族群认同国家认同: 在由国家划定了民族身份以后,是否获得民族身份的各族群就会实现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呢?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主要是通过认同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而民族认同意识主要有两种: 第一,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既有通过抽象的、不可触摸的民族精神、国民性、行为与思维方式等来表现的场合,也有通过艺术文学作品、习惯、礼仪、制度等具象性的文化项目来表现的场合。两者不是相互排他的,后者有时可作为前者的具象化之物来理解。第二,民族自我认同意识被社会整体共有时,既有通过某种文化特性而整体论式地表现的场合,也有通过社会的各种制度而制度论式表现的场合。以上第一分类与第二分类,如抽象的=整体论式的、具象的=制度论式的那样,是相互密切关联的。B18 一方面,获得国家认可的民族以自己族体具象性的文化事象和文化特征来归一着本族成员的认同感,在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双重的张扬中,促成了被划定的民族人群的认同,同时也逐渐培养起了强烈的族群意识;另一方面,国家的意识形态竭力推进各族群对国家的认同而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等等,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群的发展现状镶嵌在了整个国家的整体发展事业中,各族群成为了国家公民性的载体而部分实现着对国家的认同,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加在族群认同之上的高于个体、族群集体的一种在现代国家中对国家实体的认同,这是族群向政治化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方面是互相影响的。 虽然在民族识别后,一些族群对自己的族称划属的认同仍有分歧,但是在国家认同的方面还是能够接受的。所以,族群认同并不能等同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也并不能确定族群认同就没有问题。 注释: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990. ?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07. ? 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1. ? 华辛芝、陈东.斯大林与民族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2. ? 《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1. ? 王建娥、陈建樾等.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5. ? 郝时远.苏联的构建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再阐发[C].引自王建娥、陈建樾等著:《族际 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0111. ? 林耀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J].云南社会科学.1984(2). ? 宋蜀华、满都尔图.中国民族学五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 ?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17. B11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2. B12 林耀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J].云南社会科学.1984(2). B13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B1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1. B15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27. B1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4. B17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308. B18 (日)吉野耕.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M].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071. 〔责任编辑:覃彩銮〕
本文档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中国的“民族识别”影响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3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2
浏览量: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