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练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练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举报
开通vip

[练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练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金安区梅山路小学 车福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

[练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练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金安区梅山路小学 车福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标的功能 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 束力的。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课标不完全“务虚”,即使是所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框架、评价原则,都很切中教学的时弊,并非穿鞋带帽的空论。我们要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新课标提出的那些标准,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有些城市的学校觉得标准低了,而农村有些学校还觉得高了。其实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如果学校条件好,稍微超越一点课标无可厚非,但不应搞很大的“提前量”。条件差的学校跳一跳也完全够得着,应当努力达到课标的要求。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 2000年之前,我们老师比较习惯“教学大纲”,而不太习惯课程标准。其实“课程标准”不是新概念。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过《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个概念。新中国建立初期,也还是叫“课程标准”,当时有“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到1952年,才改为“语文教学大纲”。当时这是为了向苏联教育模式看齐。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并不涉及教学理念,只规定每一学期甚至每一课应当传授哪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偏窄。教学大纲比较具体,每一教学环节要求是“刚性”的,老师只能照此办理,很少选择性。现在以课标代替教学大纲,应当说是一种进步,是全面的提升。 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16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就义务教育状况组织进行9省区的大型 调查,发现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比较,我国中小学教学内容较深,但面较窄。以往通过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为义务教育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试图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于是这些年一个词叫得很响亮:素质教育。回过头看,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这是了不起的变革。前后比较一下可以看到,过去教学大纲以及大纲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所关注的中心是知识和技能;课标与课改关注的中心则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原来使用教学大纲的水平,眼界要高一点,让自己的课程目标意识更加明确,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 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10年了。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可以说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也不是一般的论著,而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学习时要调整心态,认真钻研,考虑如何实施。 三、课标重要的修订(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试验稿的试行,实际上打了很多折扣,可以说举步为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改和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 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这次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 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这些都并非是虚的,而是力求落实到教学上,每个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和过去比较,这次修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 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次修订对于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都是有现实所指的。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现在谈谈自己对2011版课标学习与研读后的收获: 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研读这部凝聚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倍感欣喜,收获良多。总体感觉:一是内容更加充实。新版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为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二是同中有异。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 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可谓难以计数。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三是文字表述更加简明准确。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总之,可见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真、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实验稿课标相比较,新版语文课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初步触动和指引。 表述更全面、更准确、更明确 对于问题不敢说,或说不清、道不明,讲不全,主要源于对问题认识不清、不透,把握不准。众所周知,始于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基础教课程改革,由于学科课程理论和相关政策等准备相对不足,对许多问题认识不清,实验稿课标是在带着困惑、疑虑,甚至较强争议的情势下“带病”出台的,因而从它问世开始,始终遭到强烈的质疑,其“标准性”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地方,遭受诸多挑战和不同折扣。许多地方概念不清或表述模糊是实验稿课标较明显的硬伤。 例如,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里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看来,显然那时对“语文”与“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没有清晰认识,无法理清,混为一谈。例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致力点,语文课程应该怎样确定,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要素都作为致力点呢,还是以其中最具学科特性的根本特点为致力点,从中可见当初我们对“语文素养”和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根本任务认识不清。再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关于对“语文素养”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条: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恰当地说应为“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还算不算是语文素养中的要义,„„ 新版课标尽可能对多年来新课程实验探究的最新认识、最好做法和合理建议进行梳理、筛选、提炼,写进课标,发展、提升课标,使之更加符合规律,切合实际。 一、力求表述正确。对于表述失当,甚至错误的,改正之。如,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之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之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学段目标与内容”关于默读的具体要求中将“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调至第二学段,使“默读”的此点要求更加合乎学生学习实际和规律„„ 二、力求表述全面。对于表述不全面,有重要遗漏的,周全之。对于“语文素养”的要点列举,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总目标和内容”第1点“价值观培养” 目标中,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充实进去。在第10点“学习资源和途径选择”目标中,恰当补充“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写作目标中增加“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写作乃至学校语文教学要求的重要补充、提示和完善。对于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怎么理解,实验稿课标没有明确阐释,大家莫衷一是。新版课标有恰当规定: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三、力求表述具体。对于表述过于概括、笼统的,使人难以理解和操作的,清晰之。对于阅读能力总目标,增加“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使此目标更加直观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写作目标,实验稿课标有表述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 解和把握,很含糊,不具体。修订版课标修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很是具体。在各学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在具体的训练项目上实验稿对不同年级段只笼统要求,不做重点提示(或许当时难以说清),使人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新版则尽力具体之。如,关于“精读的评价”,实验稿只提出总的规定要求:“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到年级段该怎样把握,恐怕绝大多教师都是一头雾水。现在新版具体化为:“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原版在教学建议里只有寥寥两行字,在阅读评价里只有半行简短的一句话。新版则在教学建议里不仅在阅读教学建议中谈到,而且在这一部分里还专门单列一点,用两大段文字来例举语文知识类型,点拨教学目的和策略,交代注意事项。在评价里对语法修辞知识的考察表述极为精当,变实验稿“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而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言下之意不作为考试内容的仅是其术语而已。如何教,如何评价,新版课标为我们廓清了方向„„ 从新版对于实验稿课标的诸多表述变化中,我们读到了语文课程探索的艰辛,读出了许多语文问题的新认识,加深了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理解,更加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操作的策略与方法,坚定了深化小语课改实验的信心。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 打开新版课程标准,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生活意味扑面而来。新版课标将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置于现代社会大背景中,从宏观角度考量时代和生活对其要求和规定,从而提出更为科学的理念、观点,作出更为合理的要求、安排。融入时代和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新规定是新版课标一大亮点。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涵盖了学校德育的最基本内容,具有普适性。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语文学科自然被包含其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作为德育的核心、作为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语文教育的德育目标,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加强德育的新要求。新版课标全篇充分体现了这种德育新要求。 1、规定存在的必然性。在语文课程的地位与性质的阐述中,增加“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人文性”方面的应有之义和根本要求,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2、提出明确要求。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中,新增文字规定和要求:“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如此进一步完善了语文学科的德育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内容、任务和要求等。 3、给出策略和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求,科学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务,新版课标从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指明科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要点。首先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上的德育要避免说教,寓教育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是重视读书:“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多读书、读好书,良好的思想品质才能很好养成。再次是评价促进。“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才能引导师生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出学生思想品质发展水平和质量,以便及时改进、完善教学,全面落实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要求。 二、体现能力为重 新版课标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的要求,以期更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国家从民族伟大复兴远大愿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规定,也是我们在对语文教育多年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和宝贵经验,充分体现社会和语文课程的时代特征。 ——新版课标在前言的导言中,开篇即将语文课程定位在“能力”上,为后面的论述、要求、安排奠定基调,课标通篇沉浸在“能力”的场中。首先,在阐述语言文字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时,突出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不是静态的语言文字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活跃的是它的运用,社会发展对语言文字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还是它的运用。其次,旗帜鲜明地将语文课程的致力点紧扣到“能力”头上,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大而模糊。为我们明确指出,在语文素养众多要素中,能够作为致力点的不是别的,应该且必须是“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性质中,新增的文字句句都在围绕“能力”二字展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出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重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换言之,偏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无法确保,也就失去了语文的特性。“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指出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交流沟通也好,吸收优秀文化也好,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也好,直至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都是要通过“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实现,不难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得以实现和体现的。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进一步强调“能力”,并指引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一改实验稿课标“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认识的不到位,指出语文课程不是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根本就是完完全全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是它的特质之一,特别强调的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一改实验稿课标“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认识的模糊,指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就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专门增加一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 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求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培养基本途径,贯串整个课程,贯彻到教学全过程。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部分,进一步强化能力要求,落实能力培养任务。如增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进一步贯彻了“能力为重”思想。 三、吸收新成果 新版课标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开放视野,兼容并包,不仅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而且注重吸收社会和科学发展,特别是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完善课标,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加符合规律和实际。 1、全面吸收语文学科研究新成果。 ——关于语言文字性质的新认识。实验稿课标有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课标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之于前者有三点变化:一是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将性质定位于语文课程研究的基石——“语言文字”上,更显准确(为 “工具”和“载体”的是“语言文字”,而不是“语文”)和必要(弄清“语文课程”的前提须要弄清“语言文字”);二是这里的“工具”和“载体”是人类的,而非其他。正因如此,作为人类的“工具”和“载体”,它是有生命的、有内涵的,不是机械、呆滞、刻板、僵硬的,否则语言文字就不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将语言文字补称为“信息载体”,告诉我们“语言文字”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凝固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品质、信仰和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信息,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语言文字不是苍白的,而是有着丰厚的人文、自然和科学等内涵。 ——关于语文课程的新认识。首先将其致力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为核心,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认识更加准确、正确、明确。其次,将语文课程的作用顺承对语言文字的新认识,增加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使我们对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关于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的新认识。在目标内容方面,课标修订得更加明确、准确,具有层次性。如在“课程总目标与内容”中,将 过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限定为“初步”,将过去“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下调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将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调至第二学段,将书写汉字的数量从第一二学段调减400个到第三学段等,都更加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方面,既强调三维目标之间的综合,又强调听说读写诸内容之间的整合,又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强调“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同时,新版课标对各学段不同的内容方面,根据新的研究成果,明确给出教学和评价的重难点,这是实验稿课标所不具备或难以达到的。 2、大力吸收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 修订版课标多处增加文字内容,注重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来完善课标,促进语文课程改革。课标文本所增附的两个字表,本身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统计整理而成。这一科技成果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课标的结构,更为教材的编写、识字、写字教学及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对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将发挥巨大作用。除此之外,新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中,新添文字7处之多,对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直接或间接提出相关要求,以提高达成课程目标的效率。其表述有:“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作为学校和教师,从中可见科学技术成果之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创造环境、条件和氛围,利用现代技术优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如上网阅读、查找资料,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展示等„„ 将时代和社会发展新成果及时吸收到课程标准中来,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写进课标,这是作为与时代和社会同行、密不可分的人文学科的语文内在和外在必然要求。 重视写字,改进并强化写字教学 重视学生写字,改进和加强写字教学,是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十余年语文课改实验、特别是识字写字教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课标修订组专家遵循规律,在实验稿课标各学段目标和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和附录中共进行了20余处增删修改。课标中有关写字内容的篇幅增加约两倍(不含附件中增加的两个字表及表前说明),对写字和写字教学的重要性的表述、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实施和操作的安排等,都更 加科学,更加符合母语特点、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符合汉语言教学规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写字水平,为语文教学和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强基固本。如此修订,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能力为重”要求,便于更好落实修订版课标本身新所倡导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理念。较之实验稿课标,新版课标在写字方面的主要变化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写字地位进一步提高 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定位,前后两个版本分别是这么阐述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有两点变化: 一是范围拓展。将识字、写字的地位,由第一学段“法”定到整个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并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第一学段它们是教学重点,是最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集中力量突破和拿下的“主阵地”,主阵地拿不下战斗就是失败;到了二三四段,不是可有可无或是点缀,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拿下的“重要山头”,重要山头未拿下,战斗没有结束,不算全胜。写字教学在初中都是重要教学内容,况乎小学~这样定位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对写字和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纠正小学只在低年级重视写字,但从中年级到高年级逐步不重视学生写字、不重视写字教学、有写无教、放任自流的不 良倾向。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生的写字负担。写好字,不只是低年级的事情,不能在低年级苦练、死练,巴望在低年级就练就写字能力,毕其功于一役。 二是“识字”与“写字”分写。“识字”与“写字”密不可分,前后放在一起称说无可厚非,但是“识字”与“写字”又不是一回事,连在一起,确不妥当,容易使人产生“写字”不是一户人家、与“识字”一起才是一户人家的错觉,看轻写字的地位,以致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容易出现“以识主写”、“以识欺写”,甚至“以识代写”不良倾向。新版课标在这里,甚至全文,在“识字”与“写字”一起称谓时都用顿号将二者隔开,使之各自成“家”,提示我们:“写字”与“识(识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作文)”、“说(口语交际)”、 “习(习惯)”一样,并称语文七大能力,应该给予应有地位,给予高度重视。 就整体来看,写字具有固知、启智、育德、冶情、炼意、修心、养性、健身等功能。写字的作用小到帮助人们阅读作文、修心养性,大到关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语文教学内部来看,在语文七大学科能力目标和项目(识、写、读、背、作、说、习)中,“写字”对于学生来讲,是最需要的,是处于奠基地位的能力。“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甚至是义务教育的奠基性工程,是保底性项目。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怎么重视写字、写字教学都不过分。也可以说,没有写字教学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没有写字教学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其实新课改前对写字还是很重视的,1998 年教育部为此专门制订下发了义务教育《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并在开头强调:“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对小学生写字、写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就做了准确定位。可惜实验稿课标没能很好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给写字和写字教学应有的“法定”地位,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块质量和水平在许多地方和学校没有提高反倒下滑。修订版课标在深刻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及时重新完善写字教学定位,必能促进各地普遍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和学生写字能力。 二、写字要求更加明确 1、明确提出书写质量要求。修订版课标多处旗帜鲜明加以书写质量要求——“提高书写质量”“力求美观”“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从中不难看出,修订版课标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要增强学生的练字意识,避免机械重复训练,提高练字效果;教师要 加强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实行全程指导;教师要确保学生有效写字的时间,扩大学生练字范围,注意在实践中练字,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时时处处注意写好字。提出“力求美观”“书写流利”新目标、新要求。 2、对不同年级段提出新的具体要求。1-2年级增加“有主动写字的愿望。”“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各学段增加“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到了5-6年级提出“力求美观”“书写流利”要求。“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过去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要求会写的汉字对象不确定、数量模糊。现在这些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体现了写字的重要性、阶段性,具有可操作性,为写字教学提供了新的规范,提示了策略。 三、写字安排更加科学 修订版课标在目标的确定和内容调整上更趋合理,走向科学。 1、书写字数合理调整。 一是写字总量微调。汉字识和写的总量乍看似乎没有变化,但其实还是有细微的变化。修订版课标规定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实验稿课标则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可见对写字量的要求更明确并略有提高。过去教学会写的字量保底数和上限数可以小于或大于2500个,而现在的保底数和上限数是2500个。这既有利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减负,又有利于书写常用汉字对象的研究与确定,提高科学性、避免随意性。 二是年级段写字量较大调整。虽然汉字识、写总量变化很小,但是小学阶段不同年级段的写字量的调整却很大。现规定: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原为1600-1800个),其中800个左右(原为800-1000个)会写;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原为2000个)左右会写。1-4年级累计减下来400个生字,增加到5-6年级去写。可见,现在要求会写的字量,小学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均比过去要减少200个左右,平均每学期减少50个左右,等于每学期少写5-6课生字或每课平均少写2-3个生字。小学高年级平均每学期增加100个,平均每课增加4个左右生字。 这样的合理重组,无疑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减负和健康,有利于提高写字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改进教学。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手的骨骼、肌肉比较稚嫩,握笔容易疲劳、酸软,写字的平衡力、保持力、和谐度、整体性等都很 低,过多写字、过高质量要求都不适合小学低中年级书写实际,只会适得其反,科学的做法就是如现在规定的小学低中年级要“少写多认”。小学高年级写字量大幅增加、写字地位和要求提高,语文课教学任务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逼使广大教师要去探究如何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法。 2、书写汉字分级确定。新版课标在对小学阶段写字量进行合理调整的同时,根据年级段的不同,对书写的常用汉字进行了确定。新版课标新增两个附件: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字表二)”。基本字表中有300个基本字。对于这些字的特点和教学处理,课标指出:“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又分成两个字表。提供这样的字表,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也便于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课标指出:“字表一(2500个)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如此分级安排,实现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无疑更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汉字的特点,合乎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提高教学实效。 因为过去实验稿课标没有做这样的要求和安排,学生识和写的生字在教材中层次性、阶段性不强,难写的字在教材中低年级大量存在,师生吃尽了苦头,经常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书写效果欠佳。现在从源头上对问题进行根治,相信与之相配套的修订版教材使用之后,广大师生会大为受益。 3、电脑键盘输入汉字不提。新版课标删去了实验稿“第二学段目标”中的第五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删除的虽为一处一点,但其意义非常重大。其一,有利于人们重视写字。新课改以来,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写字教学有所削弱,学生写字能力和水平有所下降,其元凶之一在此。不少教师模糊、淡化写字重要性认识的重要理由和依据之一就是这儿。——连语文课标都倡导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了,还强调写字、重视写字教学干什么呀~卖白菜的同时吆喝卖胡萝卜,那白菜还能卖得好吗,这一条容易干扰、误导语文教学、写字教学,不利于重视、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学生写字质量和水平。其二,有利于明确语文教学、写字教学目标任务。键盘录入汉字固然是当今和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是当今和未来人的基本素养之一,肯定非常重要。但这不是语文学科的事情,更不是写字教学应有目标和内容,语文教学责任田里,没有这项种植任务。实验稿课标写上这一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语文教学、写字教学认识的模糊。 课标对写字教学新的定位和规定,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学生写字,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一方面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素养和写字教学指导能力,才能指导好学生写字。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修订版课标连同教育部之前的书法指导意见的发布施行,写字教学一定能够得到重视加强,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普遍提高,素质基础一定能得到夯实。 崔峦对2011版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于(2011版)课标,人民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解读时提出了三个“四”即: 四个坚持 四个强调 四条建议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二、四个强调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 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hánɡ)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强调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4、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 三、四条建议 1、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改,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 关于汉语拼音要注意三点:A、准确拼读,逐渐达到熟练。B、直呼音节不是课标要求。C、只要求抄写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背写。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减少了200个。要求认识1600-(1800)个左右,会写800—(1000)个左右。 区别对待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认识的字不要主动分析字形,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字,当堂认识,当堂巩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几分钟时间展示在生活中识字。 写字教学:体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由独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笔画到字的间架结构,加强指导。注重书写的规范要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口语训练: 加大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分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写一句话开始,做到“求真立诚”,用“童言童语”表达“童真、童趣、童情、童心”。 低年级:从说一句话开始,达到敢问、会听、会说。 中年级:能抓主要内容,主动沟通,说清意思。 高年级:能抓住要点,清楚调理发表意见,出口成章,善于表达。 书面表达: 低年级:从写一句话开始,一日一句,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说话的话头。 中年级:写片段。 高年级:抓整篇,分段、开头、结尾。纪实作文要真实。想象作文可联想、可幻想。命题要出在孩子的心里,鼓励写生活中的和经历过的。选好内容,从内容上指导孩子“按顺序”、“写具体”,加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 例文1:浙江一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例文3:风是一个爱吹口哨的小伙子„„ 3、加强课外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的要远远比老师教的多。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孩子,激活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回答问题不要追求统一答案,让孩子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结合2011版课程标准,说说怎样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一节课成为一节高效课堂,,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要准备些什么呢?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教学资源——语文教科书。语文是一门知识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师要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钻什么, 1、钻教材体系。 比如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是螺旋式不断攀高。如对词语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并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 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二年级: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 勤查字典、主动识字 三年级: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 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四年级: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五年级: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自助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语文 六年级:不懂就问、勤于收集资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单元自成一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习作五:“请你也用“××的自述”形式,介绍一个你熟悉的事物,要写得具体、生动”„„练习五:“处处留心”爸爸推荐了一篇童话给小芳读《争功》。课文、习作、练习融为一体。 我虽然执教了二十二年的语文,但每每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我总要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难解字词,在旁写上注释;参照各种教学参考书把文章的结构分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在教本上作好标注„„这样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做到了然于胸时,我才敢理直气壮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教学时,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决不能离开手中的那本语文教科书。 2、钻学段目标。 比如阅读课: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教学目标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第一学段就是识字、写字、用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习。 第二学段就是抓关键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并能借助工具 书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三学段就是抓关键词句,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抓住了学段目标,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 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3、钻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4、钻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 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5、钻“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 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6、钻儿童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写一写。(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有关语句。无火的生活情形。)《一路花香》第三自然段“太阳正常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让学生想象阳关普照、鲜花盛开、一路花香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这样的美景这种拓展与文章要表达的“赞美那些能为他人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人”这一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作文评析: 案例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 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语文苏教版第五册《习作7》是教学生学写日记。教学时正赶上雨天,我因势利导,利用了雨天这一自然现象。其中有这样一段: 师:这几天一直都在下雨,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雨天也是很美的, 生:发现了。树被洗干净了,美了。 生:马路被洗干净了,美了。 师:马路的人行道上多了一朵朵„„ 生:雨伞,像花一样。不,像蘑菇,会移动的蘑菇。 生:像在长河中漂动的花瓣。 师:放学时“它们”都来到了校门口干什么, 生:噢,老师,我知道,人们撑着花雨伞来了,那花伞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师:很好,你们很善于观察。其实在这些花雨伞的下面还藏着一种美呢, 有谁感受到了。 生:妈妈的爱。 生:妈妈的关怀,还有母子情。 生:妈妈就是一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生: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小鸟„„ 师:是呀,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观察,去体会。 生:老师,雨天也有不美的。比如:汽车从我身边开过,溅了我一身水。 生:今天我看见一个小弟第在路上摔了一跤,身上全脏了。 师:哦~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下面我们自愿组合,分小组讨论:雨天的美和雨天给人们烦恼,好吗, 众生:好~ 【评析】 一般学生在写日记时,总是不知从何下笔。好象一天没有发生什么事。无话可写。而雨天对学生来说真是最平常不过了。要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我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利用这雨天的自然现象教学生写日记,其目的有三。 一、强调真实。 日记就要强调它的真实性,要写自己看到的。课上用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雨天,看得到,听得到,来得很自然,学生当然也自然接受了。而雨又是最平常的,在这看似平常的事物中也有美和烦恼在里面,这也是真实的。雨天的伞是真实的,撑着雨伞在雨中接孩子的场面是真实的。那花花绿绿的伞聚集在一起,五颜六色是亲眼所见。孩子雨中戏水的快乐、摔跤的惆怅同样也尽收眼底。这样来诱导学生写事实,写实话,在初学写日记时由为重要。 二、引导发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知道其实生活中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它们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就如这雨天也有这么多的故事。从而引导了学生不能放过生活中观察事物的机会。体会在事物存在的过程中,都会有它的意义。其实,观察就是写 好日记的基础。学生一天经历的事多而杂,稍不留意,事儿就如过眼烟云消散了,因此,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把生活中自己的所见真实的记录下来,养成“处处留心皆素材”。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日记的内容就会丰富,日记的资源就会源源不断。 三、启发感受。 让学生明白日记不是记流水仗,而是通过事物悟出道理,表达情感。刘勰在《文新雕龙?物色》中曾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惟有客观见之于主观,产生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才是有血有肉、丰满灵动的文章。课堂上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花伞到母子情,学生的情感也在不断的升华。让学生主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增加认识,陶冶情操。其实,一个好的问题,就可以带来一个创新。学生的思维就会撞出火花。如:“雨伞下的美,”就如同平静的水面投下一粒石子,立刻掀起层层波澜。后来有引出一连串的“烦恼”。有了感受,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因为情感才是学生写作的灵魂。 例文1:浙江一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原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例文2:天空是棋盘,星星是棋子,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下棋,月亮婆婆输了,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赢了,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例文3:风是一个爱吹口哨的小伙子„„ 结合2011版课标,探索符合基本原理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创造和发明并不是目的,只有普及和运用才是目的。”著名科学家高士其说过。因此,新理念、新思维、新教材必须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效益。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一个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崭露头角。我们知道,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符合基本原理的模式还是存在的。 下面,就阅读教学的两个课时的基本操作模块,简单介绍: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调动学生已有的相似块与文本碰撞,引发阅读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猜测的游戏。这话有一定道理。美国有位学者认为: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猜读的作用。如何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作为一名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要凭借自己对教材“超前阅读”的优势,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对教材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拿自己已有的相似块与教材进行碰撞,从而形成对阅读内容的预见和猜测,形成对文本情真意切的阅读期待。这样做,有助于提高个性阅读的主动性、理解水平和速度。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因此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首先是了解学习者,而了解学习者,就是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之前或在学习时把什么东西带进了学习。 关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根据课文题目,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与期待。如: 至此,这一板块的教学告一段落,强烈的阅读期待已经形成。可以相信,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进入阅读的时候,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第二板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这一板块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通过学生自主地通读全文,去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还语言文字的特点对狮子、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形成对一篇课文完整的鸟瞰式的全景图。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就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第二个层面就是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练习,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首先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即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不破句。尤其在低年级,这一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阅读的保底指标,也是日后精读、略读、浏览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第三板块:调查、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我情况。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除了和其他年龄段相似之外,还有它较为突出的个性认识与把握一定数量的生字词。识字就不说了,关于词语教学,有两点:一是理解,二是积累。课标对词句理解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区别,是循序渐进的。 理解词语途径:一是联系上下文,去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理解词句。三是要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四是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要有所选择;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作用;要在运用中理解。 第四版块:有指导的课堂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复习 复习就是再现上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已通过反馈,看上节课所学是否已经巩固;二是为本节课的教学形成铺垫或寻找基点。 第二板块:围绕话题,读中感悟,以读见悟。 阅读就是让学生和文本展开直接对话,直接思想碰撞。而参与者已有的相似块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对话与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感受是不同的。故教学内容必然要有所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感悟的重点,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立身安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第二是大好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底子。比如《珍珠鸟》一课,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说信赖能够创造为好的情景”这一中心话题,从课文中去寻找出事例或方面并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句子,通过反复诵读去深化对“信赖”的感悟。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话题,进行恰当地处理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版块: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朱家珑积累内容讲过一个比喻:“那些读了马上就能用的东西,就好比是‘稀饭’,它容易消化和吸收。那些名篇名著就好比‘牛肉’,虽然它不容易消化,但它可以在将来 长远地发挥作用。我们的态度是‘稀饭’和‘牛肉’全都要。” 第四版块: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实现整合。 关于“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语文课标修改稿(2011版),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是跟2000年版阅读教学建议相比较做得较大一处修改。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防止、或远离”两个要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课改十年来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出现的较大问题。 这里,我重点谈一谈“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问题呢,教师和课堂评论者甚至一些指导者,对“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理解有偏颇,“珍视独特感受”与珍视“作者感受”的关系没有搞清楚,为了“珍视学生独特感受”而“忽略作者的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不是从作者整体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从一点上想开去,颇有“断章取义”的味道。 比如一些教材评价者从“背影”中想到了“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因此作为理由认为“背影应该退出教材”等等。这是成人思考倾向,而这样的倾向直接影响了课堂上的学生??读《落花生》认为作者父亲的价值取向有问题??愿意学习苹果、石榴;读《勇气》认为美国大兵“为了自己而牺牲了别人的生命”;甚至读《邱少云》认为邱少云“牺牲自己生命不值得”等。应该说,作为阅读者,出现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作者的眼中只有一个。 我们阅读的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读懂作者,读懂作者眼中的人物,读懂作者的感受和态度。远离文本是什么,没有读懂文本的整体意图、思路、价值取向,从一点上想开去,与古今,与社会、与当下进行联系比较,展开讨论,阅读课上成了从某一点上想开去的“价值意义”讨论课。这就远离文本了,讨论得越远,发挥的就越过度。 我们承认,阅读者有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价值取舍等讨论、批评的内隐过程,也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要想“不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整体,读懂文本作者的基本思路和情感态度,凭借文本的文字,努力做到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把握作者,然后针对文本作者表达出来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客观辩证的去评判作者的观点和价值趋向,在写这些文字时候的意义和价值。作者有些价值取向可能不合时宜了,这个时候在批判也不能算是过度。“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强调的是我们不要远离(甚至丢弃)文本,展开讨论谈自己感受,也不宜把“阅读实践和阅读能力锻炼的过程”全部被“某些观点和价值意义的讨论所替代”。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把阅读课看成是“阅读实践过程和阅读能力锻炼过程”。教师引导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读懂作者、整体的、客观辩证的把握作者意图”上来,放在“读懂文字(词句)的锻炼、读懂文本整体的锻炼(整体把握和概括)读懂作者文字表情达意作用学习写作的锻炼上面来。教学的目标着力点发生了变化,远离和过度的现象就会减少。??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锻炼阅读能力和学习语言表达。教师将目标定位在这个特质上而不是讨论作者观点的对错上面,远离和过度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第二,学生出现了“独特的,与作者相矛盾的、与其他人不一致的观点”,不把解决这些观点的对错优劣当做生成,而是将其看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契机??课本中是怎么说的,课本里的意思是什么,通过读课文里的文字,通过读作者,来帮助解决“差异”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感受和价值取向,确实与现实社会倡导的有“过时”问题,在整体客观地把握了作者的观点之后,在进行批判、矫正,也不会过度了??因为这个时候,文本在阅读中的价值意义已经实现了。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 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基二[20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现印发给你们,请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加强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和本通知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 2.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指 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 学校要充分发挥本校优秀书法教师的专长,指导和引领学校全体教师提高书写水平,为整体提高学校书法教育教学水平创设条件。要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学校可以聘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有书法专长的家长等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3(提供必需的保障。学校图书馆要为书法教育置备相应的碑帖、挂图、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必需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专用书法教室。 4(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要配备专职或兼职书法教研员,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及时组织经验交流,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5(加强督导评估。书法课开设情况要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教育行政部门不组织、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书法考级活动。 6(要对书法教育学生用书进行审查。义务教育3至6年级《书法练习指导》、普通高中书法选修课教材须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使用。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的书法教育学生用书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通 过后使用。现有未经过审查的学生用书逐步退出使用。 附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 2013年1月18日 附件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制定本纲要。 一、基本理念 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1(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中小学书法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 2(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中小学书法教育包括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教学。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3(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中小学书法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还要关注学生在书法练习和书法欣赏中的体验、感悟和个性化表现。 4(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目标与内容 (一)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容。 1(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二)硬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1(掌握执笔要领,书写姿势正确,不急不躁,专心致志。学习正确的运笔方法,逐步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感觉,逐步感受硬笔书写中的力度、速度变化,逐步体会铅笔、钢笔书写的特点。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懂得爱惜文具。 2(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平正、匀称,力求美观,逐步提高书写速度。小学高年级,运用横线格进行成篇书写练习时,力求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高中阶段,可以学习用硬笔书写行书,力求美观。 (三)毛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小学3,4年级 1(掌握毛笔的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了解笔、墨、纸、砚等常用书写用具的常识,学会正确使用与护理。注意保持书写环境的整洁。 2(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学会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初步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方法。注意利用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3(开始接触楷书经典碑帖,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尝试集字练习。 小学5,6年级 1(继续用毛笔写楷书。比较熟练地掌握毛笔运笔方法,能体会提按、力度、节奏等变化。借助习字格,较好地把握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逐步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匀称,端正美观。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2(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在临摹或其他书写活动中,养成先动脑再动手的习惯。 3(学习欣赏书法作品。了解条幅、斗方、楹联等常见的书法作品幅式。留意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 4(有初步的书法应用意识,喜欢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 初中阶段 1(继续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了解篆刻常识。 2(了解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学习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内涵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尝试与他人交流欣赏的 心得体会 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学党史心得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军训心得免费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 。 3(愿意在班级、学校、社区活动及家庭生活中积极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 高中阶段 书法学习成果,继续用毛笔临摹经典 1(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 碑帖。 2(结合语文、历史、美术、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学习,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修养。 3(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发展特长;可尝试书法作品的创作。 三、实施建议与要求 (一)教学建议与要求。 1(合理安排书法教育的教学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阶段。在临写的初始阶段,要充分发挥习字格在读帖和临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位置和比例关系。在临摹的过程中,养成读帖的习惯,形成“意在笔先”的意识。学生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部分书写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尝试较准确的背临。 3(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进行指导,严格要求。 4(遵循书法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小学生初学书写首先学用铅笔,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学习使用钢笔和毛笔。书法教学要以书写笔画为起点,一般应从结构简单的字到结构复杂的字,从单字练习到篇章练习,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教师要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教学进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不断提高书写能力。硬笔书写教学要贯穿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全过程。 5(强化书写实践。要通过课堂练习、书写作业和各学科书面作业等多种方式保证学生的书写实践活动。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书写实践的指导,对日常作业要有明确的书写要求。努力把练字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6(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 7(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各科教师都要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 8(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书法教学可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校、教师、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构建开放的网络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 9(重视课内外结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开展校际、地区以及国际书法教育交流 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书法学习成果,发展实践能力。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要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旨在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和审美情趣。 2(评价重点。小学低、中年级的书写评价,要重视对基本笔画、结构的正确把握;关注认真的书写态度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小学高年级还要关注书写的美观与流利。中学要关注书写练习的坚持和书写水平的持续提高。 3.评价方式与方法。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应结合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圈点法、批注法、示范法以及作业分析法,也可以采用展示激励、反思总结以及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评价过程中要综合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提倡在各学科考试中设置卷面分。 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 (三)教学用书编写建议。 1(中小学书法教学用书包括学生用《书法练习指导》和教师用《书法教学指导》。教学用书的编写应该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2011年版)》、高中语文、美术、艺术等相关课程标准和本纲要的有关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要体现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规范性。 2(义务教育阶段《书法练习指导》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书写练习为主体,编入精要的书写技法指导的内容,适当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内容。容量适当,难易适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低年级《书法练习指导》的编写,要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4“基本字表”,参考同学期语文教科书的识字、写字内容,以硬笔书写的范例和书写练习为主体,适当编入精要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的指导内容。 小学中、高年级《书法练习指导》的编写,以硬笔楷书、行楷和毛笔楷书为主体,重视书写练习,适当编入精要的书写姿势、书写习惯、书写技法的指导内容,适当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内容。 初中《书法练习指导》的编写,以硬笔行楷字书写练习和毛笔楷书经典碑帖临摹为主体,适当编入精要的书写技法指导内容,适当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内容。 高中阶段可以按照相关课程标准要求编写书法选修教材。 3(教师用《书法教学指导》可分学段编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和书法欣赏等方面为书法教师提供典范资料和方法指导。 附录 附录1 汉字笔画名称 附录2 汉字笔顺基本规则 为了方便、流畅地书写汉字,根据汉字结构特征、常用书写工具、书写姿势、书写时的肢体动作及书写笔程,人们从历代书写经验中总 结归纳出了汉字笔顺基本规则。该基本规则适用于绝大部分汉字的书写,有少数汉字的书写笔顺不尽一致,教师可以灵活把握。行书、草书的书写笔顺变化较多,但也有规律可循,教学中需结合经典碑帖予以指导。 附录3 临摹范本推荐 临摹经典碑帖是毛笔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据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推荐下列临摹范本,供教师、学生从中选择使用。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自行推荐其他经典碑帖作为临摹范本。 (一)楷书 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传)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三门记》《妙严寺记》 (二)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赵孟頫《洛神赋》 (三)隶书 《乙瑛碑》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附录4 欣赏作品推荐 为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了解最具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学习欣赏书法,特推荐下列作品,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自行推荐其他优秀作品。附录3推荐的临摹范本也属欣赏作品。 《泰山刻石》 皇象《急就章》 《石门颂》 《西狭颂》 《张迁碑》 钟繇《宣示表》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得示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张猛龙碑》 智永《真草千字文》 《等慈寺碑》 孙过庭《书谱》 《灵飞经》 张旭《古诗四帖》(传) 怀素《自叙帖》 黄庭坚《松风阁》 米芾《蜀素帖》 赵孟頫《道德经》 王铎作品 吴昌硕作品 于右任作品 鲁迅作品 沈尹默作品 郭沫若作品 毛泽东作品 林散之作品 沙孟海作品 启功作品
本文档为【[练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