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进展】 鉴于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近期目标已经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2000年4月6日,市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规划局开展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6月14日,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15个区县和25个相关部门。规划局成立了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本规划由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联合编制。2001年7月7日,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成果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通过。8月3...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进展】 鉴于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近期目标已经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2000年4月6日,市政府批准同意南京市规划局开展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6月14日,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15个区县和25个相关部门。规划局成立了总体规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本规划由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联合编制。2001年7月7日,南京总体规划调整成果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通过。8月30日,建设部建规函[2001]259号认定同意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 【规划内容介绍】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主要规划调整内容: 城市性质: 对国务院批准的现行总体规划明确南京城市的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不做调整。 城市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在对南京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南京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南京建设成为: 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 城市发展布局: 本次规划调整延续现行总体规划把都市发展区作为南京城市化重点推进的地区和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主要空间,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深化: 1、都市发展区范围稍作调整。调整后的都市发展区总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5%。 2、进一步优化了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提出“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 一是强调多中心的规划思路,提出除主城外,在三个新市区要培育次区域中心,形成多核区域中心格局; 二是明确提出开敞式的空间格局,以有利于把南京建成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使南京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将城镇发展空间融于绿色自然山水之中,在更大的都市发展区范围内延续南京城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 (1)更加强调都市发展区内绿色开敞空间比例。规定在都市发展区内保持不小于75%的绿色开敞空间,同时林木覆盖率不小于40%。) (2)更加强调生态系统中的廊道作用。根据南京常年主导风向,结合都市发展区自然地形地貌特点,规划提出重点保护与控制的三条生态廊道:东北—西南方向:灵岩山?八卦洲?长江廊道;东南—西北方向:汤山?青龙山?紫金山廊道;云台山?牛首祖堂山?老山廊道。规划增加了大型近郊公园的思路。形成牛首-祖堂山、青龙山-汤山、栖霞山、老山、灵岩山等大型近郊公园。 (3)增加了对生态空间的硬性规定。为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本次规划明确了生态绿地的规划控制要求。对八卦洲、江心洲、生态廊道、隔离绿带、沿河和重要公路的带状绿地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 三是完善了城镇布局结构。现行总体规划提出的南京都市圈城镇结构为“主城和12个外围城镇”。为突出发展重点,本次调整将都市发展区内城镇结构调整为“主城—新市区—新城”,确定了东山、仙西和江北三个新市区。在现行规划外围城镇的基础上,将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西善桥调整为重点城镇,去掉了位于主城上风向和生态廊道内的沧波门;为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玉带和桥林作为新城发展备用空间。 四是对城镇职能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具弹性。尤其是对主城的功能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主城新区开发、综合功能提升和环境、交通、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 (1)调整了主城发展重点。本次规划调整提出主城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推进新区开发,提高旧城改造质量;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主城综合功能;完善提高第三产业,适度发展都市工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强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发扬古都特色。 (2)优化了主城空间结构。本次规划调整在现行主城规划五片结构的基础上,对中片也就是旧城要强调环境品质的提高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其它外围东、西、南、北四片在现行规划职能比较单一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岗位,更强调形成居住和就业相对平衡,强调形成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社区,以减少对旧城的依赖,缓解新旧区之间交通瓶颈的压力。 (3)优化主城用地结构。本次规划针对主城用地现状,提出大力增加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同时,为适应人口增长的实际需要,增加一定的居住用地;为保证一定的工业就业岗位,规划提出可适当增加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 (4)更加重视主城的绿地建设。本次规划提出主城要强调两项绿地建设,即结构性绿地和便民型绿地的建设。结构性绿地以钟山、雨花台、幕府山风景区及滨江风光带四片为主体。增加便民型绿地,保证80%以上的居民在10分钟内能够便捷地达到一块公共绿地。 (5)增加了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要求。本次规划提出要保持和发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和著名古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南京城市空间特色。重点是以“显山露水”为原则,逐步拆除山前、水边、历史资源旁的简屋棚房,增加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向城市的开敞度;以滨江/河绿带和道路轴线串联星罗棋布的景观资源,着力塑造滨江、滨河、滨湖景观带;塑造出入口景观,保护主要观景点的视线走廊。 3、本次规划调整提出了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经过补充和充实后,南京市域城镇形成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城镇五级大中小级配合理的等级结构。调整后的各级城镇有: (1)主城: (2)新市区:包括东山、仙西、江北3个新市区。 (3)新城:包括大厂、新尧、板桥、龙潭、雄洲、永阳、淳溪7个新城,预留玉带、桥林为新城备用发展空间。 (4)重点城镇:包括栖霞、八卦洲、西善桥、汤山、汤泉、禄口、湖熟、竹镇、八百、东屏、白马、漆桥、桠溪等13个重点城镇。 (5)其他城镇为一般城镇。 从城市规划应该为未来的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和具有足够的弹性角度,本次规划调整在依 据国际和国家权威部门对我国城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和南京城市人口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远景南京全市总人口按1000万预留,规划远景按87%城市化水平和870万左右城镇人口进行规划安排。对于主城人口,则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较大调整,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 4、本次总体规划调整还结合形势和要求的变化对部分专项规划进行了更新调整。 按照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次总体规划调整专项规划部分,侧重重大格局的确定;更深入的专业和专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根据总体规划的原则,由各专业部门和规划部门合作深化完成。 对区域大交通,规划提出要增加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把禄口机场建设成为南京都市圈共享的国际机场、把南京港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内河大港、积极建设和发展输气、油管道,巩固和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具体调整的内容主要是:增加宁西、宁连、宁宣铁路;增加江北铁路客运站;增加宁淮、宁徐(蚌、滁)、宁巢、浦(口)仪(征)、沿江等高速公路。 对南京都市圈和市域交通,提出了按“一小时交通圈”的要求,重点突出公交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建设。 对都市发展区交通,提出了要适应都市发展区城镇空间的布局,突出公共交通引导新市区、新城开发,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为骨架的高效、安全、舒适的都市发展区综合交通体系。 对主城交通,提出了“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以快速路和主干道网为骨架,结构和功能合理的道路网体系和供求相对平衡的停车设施;形成高效率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发展目标。对快速路系统,明确了“井字加外环”总体格局。主干道网由“经五纬八”调整为“经六纬九”。重点增加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出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在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地面公共交通。针对新世纪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挑战,提出要着力解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仍然是本次规划调整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按照建设部最近出台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新要求,分别完善了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的规划内容。具体规划内容请见本网站“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版。 5、本次总体规划调整还提出了2010年城市发展策略。本次规划调整尝试突破现行总体规划对十年规划较偏重于建设项目安排的不足,用“问题型”的规划方法,在分析未来十年城市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增加规划的宏观指导性以及可操作性。规划认为未来10年南京城市发展将面临的主要趋势和问题有六大方面:(1)主城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已成为当务之急;(2)有序疏散旧城人口、提高新区建设水平将成为摆在主城面前的主要问题;(3)提高郊县城市化水平,促进郊县经济发展将成为市域工作的重点;(4)主城交通矛盾进一步突出, 城市交通未来10年将面临严峻的考验;(5)市民对加快环境建设、注重历史保护和城市特色塑造的要求和呼声将越来越高;(6)提高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影响力,应成为今后十年城市发展的根本。针对上述趋势和问题,规划相应提出了2010年的六大发展策略是:(1)进一步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重点培育三个新市区。(2)有效控制主城人口增长,优化完善主城功能结构。(3)实施城镇集中发展策略,推进郊县城市化进程。规划提出未来应实施集中发展策略,重点建设县城和重点城镇。(4)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继续高度重视城市交通建设。(5)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特色塑造。(6)加强区域服务职能,提高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竞争力。 6、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本次规划调整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的建议。(1)建议实施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2)坚持和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保证城市规划实施。(3)实施积极的产业和人口政策。(4)适时调整行政区划。(5)深化规划改革,加强规划立法,提高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长芦片二期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后 记 随着南京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决定因素。南京作为一座充满经济活力,正在融入世界一体化潮流的中国区域中心城市,把南京古都美、现代美展现在世人面前,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关系各行各业,涉及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具有很强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大市民以关心、支持南京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城市规划献计献策,畅所欲言。诸多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对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希望广大市民和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南京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提出宝贵意见,把南京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南京市规划局 二00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南京市主城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主城绿地系统规划》是由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园林局共同组织,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5月共同编制完成的。2000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该规划(宁政复[2000]97号)。 《南京市主城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南京主城,即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地域。西北抵长江,东北至笆斗山,东至马群,南至双龙街,西南至双闸,面积约243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10年,远景为2020年。 该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探求人与环境、环境绿化与社会、经济的最佳结合;按照城乡结合、公共绿地与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发展与巩固结合的原则,形成各类园林绿地布置均匀、网络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 山水特征明显、城林关系协调并独具古城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并最终达到: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功能完备、环境优越、特色显著、国内一流的生态园林城市。 主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以钟山、夹江、幕燕、雨花台四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以明城墙风光带为绿色内环,以绕城公路绿带与主城滨江绿带为绿色外环、主城中各种大小公园、街头绿地星罗棋布;以内外秦淮河、金川河、护城河等滨河水系和路网组成城市生态廊道和绿色纽带,形成环网带相连、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地体系。 主城绿地系统主体结构是以"山水相依、城林交融、环带围绕、点面结合、大小配置、组群分布、绿廊连接"等手法,构成"节点--星座--环网"状布局结构。 "节点"为散点在主城内的小游园和城市绿化广场,以小、多、匀为特色。 "星座"为分布在主城内相对集中、类似星座的公园绿地,以组、群为特色。 "环网"为贯穿在主城内的明城墙、道路、水系等绿地,以廊、带为特色。 主城绿地系统表现特征是城东、城南、城北以山林绿地为主要特征,城西以滨江绿地为主要特征,城中以明城墙贯穿绿地为主要特征。 规划构思强调两点:一是控制绿地总量,维护生态平衡,二是优化绿地结构、强化生态功能。 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主城中的城市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划定规划界线,明确其区位、规模和性质;另一方面是对主城中其它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提出规划绿化率控制指标,以确保一定的绿地规模及环境功能。 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 一、有关编制情况 1、项目名称: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 2、编制单位:采用国际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竞选方式组织编制,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加坡PWD集团和意大利A&P公司三家进行方案竞选,并由中选设计单位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修改、完善。 3、编制时间:2002年1月至2002年5月,包括竞选前期准备、方按竞选、专家评选及市民公示、方案修改完善等阶段。 4、审批情况: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议纪要附后。 二、规划设计要求简介 1、城市设计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东至鸡鸣寺路,北至鸡鸣山庄现状小路,西至安仁街、北极西村,南至北京东路,规划面积29.8公顷。研究范围:城市设计范围周边一定区域。 2、规划设计原则: 为民原则,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游憩、休闲场所,使优秀的空间环境为民所享,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保护原则,南京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设计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台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鸡鸣寺、中央研究院旧址、北极阁气象台旧址、宋子文住宅旧址)。规划设计应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历史文化内涵。 利用原则,用地内和周边地区不仅有众多文物古迹, 还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设计应积极利用,组织好区内和周边众多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 效益原则,根据南京市老城环境整治指挥部的要求,每一片老城环境整治改造应做到“改造一片老城,挖掘一片资源,享受一片环境,产生一片效益。” 规划设计应具有经营意识,开发该地段旅游和休闲价值,把环境改造和提升地区活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3、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 1) 进行空间环境及景观设计 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设计成功经验(如旧金山“花街”等),塑造鼓楼——北极阁——玄武湖贯通的公共空间,可以考虑增加水景,创造独特的、生态的、有趣的、富有活力的市民活动场所。 进行该地段历史文化特色及景观要素分析,组织景观点与观景点,明确景观视廊,塑造特色景观。重视北京东路、鸡鸣寺路、高楼门路沿线及鼓楼广场的景观组织。 提出夜间景观设计。 2) 综合考虑地上地下空间利用 在保证区域整体环境景观的前提下,鼓励设置有利于发挥地段效益、提升地区活力的休闲、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其建筑体量和形态应与整体环境协调。 鼓励积极利用地下空间,统一进行地上地下空间设计,根据需要可适当改造地形,但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 3) 组织好用地内外交通 除外部条件规划道路外,应在用地内组织串联区内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以及玄武湖、鼓楼广场的景观游览道路。 处理好现有鼓楼广场与丹凤街路东侧地块的人行交通联系。 以改变现状各单位砌设围墙、人为分割的状况为前提,做好用地内人流、车流交通组织以及游览线路的组织。 在北京东路北侧、丹凤街路东侧地块设置地下公共停车库,停车泊位不小于100个,出入口设置在地块北侧支路上。 根据规划方案考虑该地段旅游车辆以及自行车停车泊位设置。 4) 提出重要地段的详细方案 北京东路以北、丹凤街路以东至北极阁山体西侧是衔接鼓楼广场与北极阁山体的重要节点,北京东路沿线则是构成城市重要景观的地段,应对上述地段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5) 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采用积极保护方式挖掘文物古迹的内涵,并服从以下文物保护要求: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建设新的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 一类控制地带(A)内,只能进行绿化、小品建设及修筑消防通道,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对现有建筑,可以考虑拆迁。 二类控制地带(B)内,允许建设高度为9米以下的建筑。地带内建筑物的形式、体量、色调都应与文保单位建筑物形式、体量、色调协调。 6) 现状建筑保留地块(含拟建建筑)改造改进建议 外经贸办公楼、工艺美术大楼、北极宾馆、市消防办公楼保留主体建筑,可根据地段环境品质要求对建筑形象与院落提出环境整治改造意见及方案。 拟建建筑方案应尽量予以尊重,但可根据环境设计要求提出方案改进建议。 7) 提出分步实施方案 城市设计范围内,除保护文物、保留建筑、拟建建筑和山林绿地外,应进行整体设 计,统一考虑休闲、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的设置。 基于分阶段实施的考虑(区内5层以上多层建筑第一期不动),城市设计应提出对 第一期现状5层以上多层建筑群(含屋顶形式、立面、地块环境等)的改造意见。 提出的分步实施方案应确保各阶段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 8) 提出周边景观整治改造建议 提出周边(含鼓楼、大钟亭以及高视点视线所及范围)景观整治改造建议,包括建 筑形象、院落环境、简屋拆除等内容。 三、参选方案 1号方案: 2号方案: 3号方案: 四、最终修改方案 设计理念: 1、"续"--古城历史的延续 2、"扬"--都市活力的激扬 3、"合"--多元空间的融合 4、"筑"--山水城林的共筑 设计原则:保护和改善地区风貌,增强地区活力 (1)为民原则与效益原则相结合。 (2)保护与利用原则相结合。 城市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1、系统规划 ?鼓楼--大钟亭一线改造 ?周边的观光体系 ?立体交通系统 ?主要空间构架 ?交通系统规划 ?绿化系统规划 2、空间整合 景区资源整合与特色的提升 整个地段因势利导可整合为三大主景区。十二个景点,可称“北极十二景。 3、景观设计 夜景设计,本设计提出“夜游北极”的概念。与夫子庙和湖南路“观夜市”相对应。 本地段突出 “赏夜景”,不仅可以观赏夜间秀丽的城市风采,其自身也成为南京的夜间 佳景。 景观界面 ?沿北京东路界面 ?沿安仁街界面 重要景点 ?“佳地听钟” ?“花街揽胜” ?“山水城林” ?“名士风流” 分期实施 ?一期:以西片景区的建设为主,同时建成山上的车行环路及主要步行游线。 ?二期:其他片区。 ?考虑到景区开发与市场化运作,在西侧景区考虑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 评选会纪要 南京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于2002年4月5日在南京明日大酒店三楼会议室组织了"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国际方案竞选"评选会。 鼓楼,北极阁地段位于南京主城的地理中心,是集中体现南京城市自然地理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市政府确定的老城环境综合整治"7721工程"主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获取先进的规划理念和高水平的规划成果,南京市规划局邀请了三家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参加了鼓楼--北极阁地段城市设计国际方案竞选。竞选于2002年1月30日开始,3月30日结束。新加坡PWD公司、意大利A&P公司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按时提交了立意新颖、构思迥异的三个方案。 会议由南京市规划局何惠仪局长主持。南京市市委常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老城环境整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福全先生致词。南京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的工作人员介绍项目概况、规划设计要点和方案设计情况。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任评选委员会主席。 与会专家对参选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与评议,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出了一名优胜方案。评选结果如下:发出选票9份,收回9份。6票评选1号方案为优胜方案,2票评选2号方案为优胜方案,1票弃权。经南京市公证处公证,1号方案为本次评选的优胜方案。 评委们对1号方案的提出了如下修改深化意见和建议: 1、北极阁西部应起到城市广场与自然山体的过渡作用,但是其设计景观要素过多、处理过碎,应简化处理。"花街"手法较勉强。山下绿地广场做法较一般,在这里应强调山体,水可考虑溪流。 2、山地的地下空间没有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还需进一步推敲。 3、夜景灯光设计应突出人文特色。 4、将台城引入本区域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其做法可借鉴2号方案。 5、对现有工艺美术大楼和省对外贸易委员会办公楼的改造设计要进一步深化,并可借鉴3号方案的处理手法。 6、对鼓楼广场环路的改变不合适,它改变了民国时期的中山路轴线及鼓楼作为地标的特殊含义,该处交通组织还有待论证。 评委们还对对地段内的拟建建筑和保留建筑以及周边地区的高层建筑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拟建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体量和外形与基地周边环境不协调, 建议减小体量,并且重新调整外形。部分专家认为博物馆应另外择址建设。 2、建议将拟建气象业务楼作降层处理。 3、对现有工艺美术大楼和省对外贸易委员会办公楼立面改造颜色要降低彩度和亮度,并考虑五个面的景观(含屋面)。建议工艺美术大楼底层架空,露出山体。 4、建议在建多媒体大楼地面两,三层架空,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对市民开放。 5、现有电信大楼外墙面的颜色要调整,使之在视觉上不太突出。 附:方案设计单位 1号方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号方案:意大利A&P公司 3号方案:新加坡PWD集团 仙西新市区总体规划 一、 规划背景 《仙西新市区总体规划》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1年开始编制,2002年7月通过专家论证,面前待报市政府审批。 二、 规划范围 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宁镇公路、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总用地面积80.22平方公里。 三、 规划指导思想 1、 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仙西新市区,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2、 以完善城市总体布局为重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城市设计理念,从城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各方面挖掘城市的特色。 3、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4、 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 5、 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市功能运转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四、 功能定位 仙西地区是南京市三大新市区之一,是南京都市发展区内的区域副中心,是南京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以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是集中体现现代城市文明和绿色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市区。 五、 发展目标 1、 绿色城市 城市内部绿化景观与外部优良生态环境相互呼应,绿色生态空间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做到"城市融入自然、自然深入城市"。 2、 文化城市 以建设仙林大学城为契机,挖掘仙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营造以城市科技、文教设施和近郊体育文化公园为主体,社区文化设施为辅的文化城市。 3、 科技城市 以具科技研发职能的大学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营造城市的科技氛围,构建科技城市。 4、 适居城市 以自然宜人的生态环境、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通达的道路交通、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塑造富有特色的适居城市。 六、 发展规模 1、 人口规模 2010年,城市人口24万; 2050年,城市人口50万。 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22.6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4.2平方米; 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62.4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4.7平方米。 七、 空间布局结构 以东西向"紫金山-宝华山"绿色生态主廊道、南北向"栖霞山-青龙山、黄龙山"绿色生态次廊道形成的"十"字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四个片区+二个工业园"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四个片区为:仙鹤片区、白象片区、麒麟片区、青龙片区;二个工业园为:玄武软件园、马群科技园。 1、 仙鹤片区 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主要发展高等院校和配套发展的居住、公共设施等。高等院校以人力资源培养为主要功能,形成南京市最大的人才培养、出国留学培训基地。 2、 白象片区 仙林大学城的远期发展地区。引进国际知名工科大学和著名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同步发展为特色,力争形成南京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3、 麒麟片区 仙西新市区中心所在片区,主要发展以商务、商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强调新市区中心的综合职能。 4、 青龙片区 重点发展中高档居住(兼有小型家庭商务办公功能),形成南京市标准较高、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相对集中的中高档社区。 5、 玄武软件园 实现珠江路一街三园科技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珠江路科技街的配套科技产业,集中发展计算机产品即软件开发。 6、 马群科技园 在目前现有工业基础上以内涵集约发展为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经济效益和环境品质俱佳的科技园。 八、 附图 1、 土地利用规划图 2、 设施分布示意图 板桥新城总体规划 [背景介绍] 1987年编制的《南京板桥工业城镇总体规划》,在九十年代板桥城镇发展中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2001年,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南京板桥工业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并于当年编制完成新一轮《板桥新城总体规划》。2001年12月30日,市政府以宁政复[2001]148号文批复同意,付诸实施。 [规划简介] 规划范围: 北至市域公路二环,东抵宁马高速公路,西至长江,南至板桥街道行政界线与江宁县接壤,面积约51.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2010年为近期规划期限,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大约2050年前后。 规划原则 强调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则。 城市发展目标: 将板桥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工作和生活舒适,形成以冶金、机械加工工业为产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城镇。 城市功能定位: 板桥是都市发展区内的综合性工业城镇。 城市规模: 2010年人口规模按12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平方公里以内。远景人口规模按40万人预留,城市建设用的控制在40平方公里以内。 用地布局: 以宁芜交通走廊、梅山公司铁路专用线和自然地形为界,大致分为三个组团,西北组团是以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综合加工工业区,西南组团以梅山公司及其延伸加工工业为主,东组团主要安排生活居住用地。 近期依据板桥街道和宝钢集团上海梅山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梅山公司),重点发展宁芜路以西,梅山公司以北的地区,远期逐步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推进,并为远景进一步向南沿江发展创造条件。 由板桥新城中心—居住区中心构筑二级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新城中心结合市郊铁路古雄站,形成以商业贸易、行政、文体为主体的公共活动中心,居住区中心根据社区服务体系和居住用地的分布进行配置,每处服务人口3—5万人,用地2—3公顷。 道路交通: 新城道路以方格网形式为主,构筑四横三纵的城市道路主干道骨架。规划的三条东西向主干道,与老宁芜铁路相交设置分离式立交;规划南北向三条主干道,沟通工业区之间、中远期生活居住区之间的联系。 对外公路之间、对外公路与新城主要对外联系道路相交时,设置互通式立交或分离式立交,其中,互通式立交为:后村立交、刘村立交、大方村立交和柏树村立交;江小路、绿洲南路与宁马高速公路相交,分别设置分离式立交。城市干道与老宁芜铁路相交,采用分离式立交。主干道与主干道、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时,均采用平面相交。 绿地系统: 充分保护和利用城镇所依托的自然地貌、农业用地和林地,以滨江风光带、城镇生态隔离带和农业开敞空间为背景,以宁芜交通走廊绿化带和新城吣防护景观带为纽带,形成“田”字型主骨架,以公园绿地为点缀,结合沿路、沿河及居住区、街头等绿地,共同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与新城外围生态网架联为一体,形成内外交融的绿色空间网络。 规划大型公园4处,分别为三山矶公园,石闸湖公园,海天公园和工农湖公园。 在桥头、街头、河道交汇处等视觉敏感地区,设市民广场和街头游园。 环境保护: 城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同步建设,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逐步达到各类环境功能区标准,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居住区与工业区布局,按各自区位适宜性统筹安排,生活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不小于30米卫生防护带。居民住宅区与商业娱乐区、交通干道远离,防止废气、噪声对居民区污染。住宅小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应加强绿地系统配套建设。 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规划 [规划背景] 该规划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1年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目前已报南京市规划局审批。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实施细则、文本条文说明和现状说明四部分。 [规划简介] 规划范围: 北至220KV盘东电力线,西至规划的滨江路,南至规划江大路(暂命名),东抵宁芜公路,总面积8.04平方公里。 规划原则: 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持续发展原则 近远期有机结合,局部与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规划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则 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思路: 雨花经济开发区是雨花工业新区,加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工业基地和对外窗口。鼓励发展特色、品牌工业和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科技、民营企业,严禁对水体有污染项目建设。 布局结构: 开发区分为工业园区和生活服务两大功能组团,以开发区二号街(暂命名)为界,西组团是以工业、仓储、市政等产业用地为主的工业园区,东组团以居住、文教、商贸等用地为主。 工业用地集中布置在开发区中、西部,开发区中兴路(暂命名)将工业用地分为东、西两片区,东片安排科技民营、创业园为主的一类工业用地,西片安排以港口综合加工工业为主用地。 规划沿宁芜路西侧,形成公共活动中心,安排商业金融、服务娱乐、邮电等用地。一号路(暂命名)南,安排为城市服务的公共设施,一号路(暂命名)北,结合沿街商住混合用地开发,安排为居住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地块开发控制: 本规划区划分为123个地块,针对相应地块制定控制指标,满足征用土地和开发方式的不同要求。 地块控制指标包括:用的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允许居住人口。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规划背景和进展情况】 南京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在199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编制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从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的保护工作基本上是按规划实施的,对南京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 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保护、控制、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名城保护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主要在保护力度、总体风貌(特色)塑造、文化内涵显现和潜在效益的发挥上,与同类城市比较、距规划要求和市民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总体安排,在2000年总体规划开始调整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调整工作。规划的调整是在继承现行规划构思和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名城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确定保护的重点和措施。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总体方案得到建设部认定后,又对保护规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深化,并于2002年5月27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专家组认为本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原保护规划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变化调整完善了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加了对地下文物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等内容,对指导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建设、保护好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非常及时和必要。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范围 本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南京市域和南京主城,面积分别为6597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其核心部分在南京主城范围内。 规划原则和目标 (1)体现和符合"著名古都"这一城市性质和将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2)努力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充分挖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扩大国际影响的主要资源。 (3)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展的方针",抢救濒临毁坏的珍贵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4)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通过对城市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从总体形象上体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5)保护、展示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与城市文化景观的创造相结合,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国际名城。 (6)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好自然遗产及生态环境。 (7)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通过保护名城,促进和推动城市现代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名城保护。 保护框架规划 综合考虑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五个方面,按照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古迹三个保护层次,在全市范围内划出12片自然风景和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环境风貌保护区,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范围。以明代城垣、历代城濠、丘岗山系和现代林荫大道为骨干,形成保护性的绿化网络,连接各个片、区、点,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气度恢宏的古都特色,重点挖掘、展示南京六朝、南唐、明朝、民国文化,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1)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 从环境风貌和古都格局两个方面突出南京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空间环境特色,提出保护与控制要求。 ?环境风貌的保护:南京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是构成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维护自然山水的永恒性,保护山形水态格局和自然景观风貌,严格禁止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山脉水系进行开发建设。水系突出保护秦淮河水系、金川河水系、历代都城护城河水系和玄武湖、莫愁湖、前湖等水面。 将自然风景和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地区,划为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加以重点保护。(1)钟山风景区;(2)石城风景区;(3)雨花台纪念风景区;(4)幕府山风景区(5)秦淮风光带;(6)栖霞风景区;(7)牛首-祖堂风景区;(8)汤山风景区;(9)老山森林公园;(10)桂子山--金牛水库风景区;(11)天生桥--无想寺风景区;(12)固城湖风景区。 在确定上述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的基础上,对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应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原则和重点,划定各片的保护范围和环境控制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任何建设都要维护景观的完美和生态平衡,不得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环境控制范围内,禁止一切有碍观瞻和游览的建设。 在主城设定三条重要的景观带和视觉走廊,进一步展示山、水、城、林相互交融的环境特色。1、九华山--北极阁--鼓楼景观带;2、狮子山--八字山--华严岗--江苏电视塔视觉走廊;3、中华门--雨花台视觉走廊。对景观带和视觉走廊中的建筑高度和体量加以控制,不得插建高层建筑、不得进行有碍观瞻的建设活动。 依据国家有关古树名木的管理规定,加强对现存的古树名木(特别是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树名木)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资料建档,统一挂牌,责任到位。 ?古都格局的保护 保护历代轴线,城池、河湖水系和道路街巷四个方面以体现古都格局。 (1)保护中华路、御道街、中山路三条十代都城遗存的轴线。中华路两侧建筑应与城南地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长乐路到中华门段沿街建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御道街两侧要维护现有绿带,强化轴线效果,外五龙桥以北沿街不宜增加建筑。保留民国时期形成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的以浓郁绿化相间隔的三块板式道路形式和若干有代表性的环形广场,严格保护沿路的民国时期优秀建筑及其环境。 (2)保护明代四重城廓。加强明城外廓遗址保护和两侧绿化建设,在各城门遗址建立标志物。明城墙的保护要与两侧的山水地形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保护皇城、宫城遗址的地面文物,重点保护从光华门特别是外五龙桥至北安门桥的中轴线以及明御河、玉带河、各城门遗址遗迹。明故宫三大殿遗址,辟为遗址公园加以展示,不得进行其它建设,选适当位置建明代史博物馆。 (3)结合传统民居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保留部分古街巷和近代形成的民国时期公馆区等特色街巷格局。 (4)加强对城内尚存的古河道及古桥梁的保护,保护玉带河、明御河、内秦淮河、珍珠河、明护城河等古河道及古桥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沿岸绿化带。 ?城市空间轮廊的保护和高度控制:保护城市空间轮廊,分层控制建筑高度是保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的重要手段。 对旧城范围内的重点地段,采取分层控制建筑高度的保护体系,建立三个层次的保护圈。第一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此范围内维持现存保护对象的建筑高度,对不符合高度控制要求的建筑应限期拆除或改造。不得新建与保护对象无关的任何建筑。第二层次为文保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及明城墙两侧各50米地带。此范围内新建建筑的高度原则上不得超过保护对象的高度。第三层次为文保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环境风貌保护区的环境协调范围以及城南地区和重要的景观走廊、明城墙两侧50-100米范围。上述范围内应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必须建高层 建筑时,则应依据城市整体风貌要求有控制地统一安排建设。 (2)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遗址,根据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划为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别是:(1)明故宫遗址区;(2)朝天宫地区;(3)民国总统府(太平天国天王府);(4)夫子庙地区;(5)梅园新村;(6)城南传统民居;(7)南捕厅传统民居;(8)中山东路近代建筑群;(9)民国时期公馆区;(10)高淳淳溪老街。 对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原则、保护主题和保护要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控制高度及其范围,规定保护方法,制定重要节点或建筑立面整治规划设计,拟定保护整治措施和 管理办法 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稽核管理办法下载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下载商业信用卡管理办法下载处方管理办法word下载 ,并按程序申报相应的保护等级。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风貌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外需设置建设控制区。 核心保护区是指由重要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物以及连接这些传统建筑物的主要街道视线所及范围的建筑物、构筑物所共同组成的区域。 风貌保护区是核心保护区的"背景"地区,具体划定时应考虑地貌、植物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由主要视点视线所及范围景观的完整性,结合道路河流等明显的地理标志确定。 外围建设控制区即风貌协调范围,是为了确保历史风貌的完好,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特色而必须进行建筑行为控制的地区,包括历史地段赖以生存的环境。 (3)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地面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对已公布的28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 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保护范围周围可以有控制地进行建设工程的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地下文物的保护:将13个历史悠久,地下遗存丰富的地区划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1)汤山史前遗址区;(2)薛城史前遗址区;(3)石头城遗址区;(4)六朝宫城及御道区;(5)南唐宫城及御道区;(6)明代宫城及御道区;(7)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8)六朝陵墓区(含晋东陵和晋西陵);(9)明代功臣墓葬区;(10)幕府山古墓葬群区;(11)雨花台古墓葬群区;(12)铁心桥古墓葬群区;(13)西善桥古墓葬群区。按照《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在取得建设项目意见书后,必须经过考古勘探,方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近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规划将134处列入保护名单的优秀近代建筑,根据其重要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一级保护建筑:凡列为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部分已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同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二级保护建筑:其余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近代建筑。三级保护建筑:未列为一、二级保护等级的近代建筑。 第一层次是总体格局上的保护,保护的重点是近代城市格局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山路及道路两侧现存约40处近代优秀建筑与行道树绿化风貌。尤其保护逸仙桥--中山门段北侧区域。第二层次是建筑群体空间及环境保护,较典型的有:中山陵、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大、中央体育场、梅园新村等,保护建筑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原有的空间环境气氛。第三层次是建筑物本体的保护,按其保护等级和文物保护的级别, 提出六类不同的保护要求,详见《南京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 (4)历史文化遗存的展示和利用规划 建立广泛的博物馆系列,运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真实生动地反映和展现南京的历史和文化,构筑多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重点展示南京六朝、南唐、明朝和民国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艺术、民俗和科技四大系列。 重视旧城中的历史文化积累,提示隐形文化的内涵,结合旧城改造和环境建设,谨慎修复一批有特色的文物古迹,如石头城、东水关、周处读书台、白下愚园等。对已不复存在的文物古迹原则上不再恢复。 建立标志物系列,对于无法恢复的古文化遗址,重要的建筑遗址,都城遗址等,用标志物的方法加以展示,通过简要的文字或图示,将文物古迹的概况、格局介绍给后人,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场所,通过雕塑等手法,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艺术性,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规划实施措施 (1)宣传;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深入地宣传南京"著名古都"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古建筑、近代优秀建筑的价值和地位,增强名城保护意识。 (2)立法:完善现有法规,制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各个层次的保护规划要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予以批准,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法规,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3)深化规划:在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基础上,通过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层层深化,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 (4)理顺关系:建立健全名城保护管理体制,设立包括城市领导、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学者在内的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名城保护的领导、协调、监督机构。 (5)落实资金:广泛筹集名城保护和建设资金,用于(1)文物古迹的维护和修复,以及直接与之相关的专项工程的建设;(2)重要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区周围的环境整治;(3)重点保护地段整治和民居的维修补贴;(4)名城基础资料调查和编制保护规划所需费用;(5)重点地段的保护与建设,以及因名胜保护的要求而增加的投资费用。 (6)恢复利用:有计划地修复重点文物建筑。对于近期内修复有困难的古迹、遗址,在设立文物保护标志的同时,要保留其用地,控制周边的建设。文物保护要与利用相结合。经修复的文物建筑,应作为与文化、历史等有关的陈列、展览。对有条件开放浏览参观的文物古迹,应做好整治和利用规划,逐步迁出占用的单位或住户,清理整治环境,建设成新的旅游景点。 南京化学工业园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的背景】 随着"扬巴一体化"工程的实施,2000年上半年南京市正式启动建设江北化工产业开发带,打破区、县行政区划界限,成立南京化学工业园,开发带的建设由南京化工园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享受高新开发区各项政策。 2001年5月30日下午,王宏民市长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江北化工产业开发带建设有关问题,同意启动建设江北化工产业开发带。成立南京化工产业开发带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周振华同志任组长,副市长奚永明同志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打破区、县行政区划界限,设立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化工园,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派出机构。其范围为大厂区的长芦镇、六合县的九里埂、西坝头地区。开发带的建设由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化工园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享受高新开发区各项政策。成立南京江北化学工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组建由高新技术开发区牵头,大厂区、六合县参加,注册资本为一亿元人民币。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占50%,大厂区、六合县各占25%,均以经济实体为出资方。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化工开发带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择优起步、滚动发展。开发带建设从扬巴工程预留地启动,西延长芦开发区,南延九里埂、西坝头。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每年上交给市财政收入全部返还给高新区,用于化工产业开发带建设,时间暂定5年。 由南京化学工业园有限公司委托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扬子石油化工设计院编制的《南京化学工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并经专家评审会论证后修改完毕。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宁六公路、马汊河、长江和滁河、四柳河围合的区域,总面积约101.5km2。规划区域内地形平坦,大部分为农田,可供使用土地面积较大,但地势较低。以通江河(即岳子河)为界,通江河以北地区有大厂区长芦镇40km2(包括扬子约10 km2),还有六合县龙池0.5 km2,其中长芦镇人口约3.2万,扬子石化职工约1.5万人的生活区在大厂镇,与外界联系主要通过方水路、乙烯大通沟通宁六公路,以通达沿线地区;通江河以南地区为整个六合县玉带镇,面积61km2,人口约2.9万,主要通过金江公路与六合方向联系。 规划依据: 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整体功能定位:南京化学工业园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石油化工及其产品的深加工、精细化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化工开发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从化学工业园的发展条件与潜力出发,针对不同的层次和产业,化工园未来的建设目标(功能)应该是"三个基地":?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化工生产与物流基地;? 南京市化工产业研发基地;? 南京都市发展区内的重要生态农业基地。 依据化学工业园各分区的特点,结合化工产业的生产要求,各分区的功能为: 长芦片:扬子石化、扬巴一体化及其产品的延伸加工、精细化工。该片现有扬子乙烯以及扬巴工程大型基础化工企业,具有作为化学工业园起步区的良好条件,和与大型企业进行横向协作的条件,除现有的重化工外,可以主要发展重化工的延伸配套加工、精细化工、化工制造业、化工新材料工业等产业,作为扬子乙烯以及扬巴工程的配套化工区。 玉带片:主要安排大型的石油化工项目及其延伸加工工业。该片是长江南京段少有的具有建设深水良港的地段,可以利用其港口优势,以重化工和基础化工为主,发展大进大出的化工项目。 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通过研究产业发展规模、环境容量规模,分析未来产业发展建设用地可能需求,分析可以建设的合理容量,综合比较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由此综合确定,包括扬子石化和扬巴一体化建设用地10km2,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在40~50km2之间。 规划开发带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在现在的方水路两侧地区(原长芦精细化工开发区)进行开发建设,同时拉开长芦片的主干道路框架、进行必要的征地和土地整理、公用工程设施建设,为下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二期开发阶段:主要在长芦片的长丰河以西、靠近长芦镇的区块开发。同时,建设连接玉带片的干道系统,建设公用的港口设施、加快物流设施建设等,相机发展玉带片。通过该阶段开发,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型化工基地和重要的化工技术创新基地,加大吸引内资、外资的能力。 三期开发阶段:主要在长芦片的长丰河以东、靠近滁河的区块开发建设。同时正式启动玉带片建设,开发带全面进入规模化扩张时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化工基地。 在十五期间,要拉开化学工业园的基本框架,达到初具规模、相对配套;重点是以扬巴、扬子为龙头发展相关延伸配套项目,拥有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和一批新兴企业;并相机发展大型重化工项目,引导南京地区的新的化工项目向这里集中。 交通运输:总体规划提出未来10年南京要加快铁路建设步伐,新建宁启铁路;继续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进行南京高速公路二环和第三条跨江通道建设;配合江北化工带开发和扬巴工程建设,启动西坝港区建设。 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结构:依据现状基础以及产业体系、环境要求,规划以化工业为主体,化工制造业、化工生产服务业为辅助产业,都市型生态农业为补充,高新技术精细化工产业与相关新材料产业为战略性产业的化学工业园产业结构。(2)主导产业:化工业-石油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化工。(3)辅助产业:化工制造业、化工生产服务业。(4)补充产业:生态型都市农业。(5)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精细化工产业与相关新材料产业。 总体布局规划 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带两片"。"一带"就是九里埂生态型农业带(生态走廊),"两片"指长芦、玉带两个化工开发片。 (1)生态型农业带(生态走廊):按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在长芦片与玉带片之间保留不少于4km的绿色生态廊道(九里埂)间隔,作为都市发展区东北-西南方向"灵岩山?八卦洲?长江"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 (2)化工开发片:化工开发用地分为长芦、玉带两大片。长芦片主要是由扬子石化、扬巴工程及化工园开发区及九里埂的港区组成。玉带片主要是由规划的白庙河、滁河、长江、通江集河围合而成的区域,总建设用地约45平方公里。 河西新城区中心地区城市设计 一、有关编制情况 1、项目名称:南京市河西新城区中心地区城市设计 2、编制单位:采用国际方案征集方式组织编制,由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事务所、中国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式会社I.N.A.新建筑研究所、澳大利亚DESIGHINC LTD、中国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荷兰GRONTMIJ ADVIES , TECHNIEK B.V.公司、HOK S+V+E公司参加方案征集。并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3、编制时间:2002年2月初至2002年8月中旬,包括征集前期准备、方按征集、专家评选及市民公示、方案修改完善等阶段。 4、审批情况: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议纪要附后。 二、规划设计要求(简) (一)、规划设计范围 河西新城区中心地区规划设计范围南起规划的绕城公路延长线,北至纬八路,西依体育中心和规划的经四西路,东邻规划的经四东路,规划总用地约2.69平方公里。 (二)、规划设计目标 1(配置合理高效的功能布局结构 经过规划设计,新城区中心地区的功能特征应是在发挥特色的基础上兼顾综合性。 2(构筑卓越的城市中心区域 通过规划设计,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富于创新活力和进取精神的、具有舒展明朗的空间环境和独特个性的城市中心区域。 3(塑造人性化的、凝聚力强的区域环境 在中心地区的城市设计中应注重分析中心地区和新城区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与老城区的文脉联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塑造中心地区的环境,使之对提升新城区的人居环境和吸引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组织顺畅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 新城区中心地区的道路交通组织方案不仅要满足区域内部交通联系的便捷顺畅,也要确保区域内部交通系统与整个新城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功能上的适度区分与合理衔接。 5(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新城区中心地区应结合地铁系统的开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中心地区黄金地段空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和高效率。 6(开发建设的分阶段有序实施 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分阶段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时序安排和相互关系,保证中心地区的近期开发建设和中远期开发建设都能有序进行。 (三)、规划设计要点 1(功能构成与布局要求 新城区中心地区可以考虑安排金融商贸、科技信息、会议展览、商业娱乐、游憩休闲、行政管理、交通枢纽等功能内容,建筑总量应控制在350万平方米左右,各项具体功能安排和建设规模要求如下所述,在经过充分分析并有充足理由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作适当的调整。 (1)商务办公,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左右。 (2)文化交流,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左右。 (3)商业服务,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左右。 (4)行政管理,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 (5)居住,总建筑面积不超过80万平方米。 (6)市民广场,总面积10-15公顷左右。 2(城市设计要求 (1)规划设计方案在充分展现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同时,还应尊重规划设计用地与周边地区以至南京城市整体的空间形态关系,并对中心地区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2)要适应分近期和中远期两阶段建设的需要,保证城市设计构思在各阶段及未来发展中保持其完整性。 (3)城市外部空间 新城区中心地区的外部空间塑造有三个重点:中央大道沿线的空间和景观设计、绕城公路延长线两侧及马东广场的景观设计、多样化的广场和公共绿地设计。 (4)建筑 新城区中心地区建筑群体的安排和构思应能充分反映21世纪南京的现代化面貌,风格力求简洁、明快、高雅,在适当地段应安排体现中心地区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5)现状河道、沟渠的整理与景观组织 3(交通要求 (1)轨道网优化 可以根据具体方案需要灵活安排规划设计范围内的轨道站点,但必须保留一号线与二号线交叉点的换乘枢纽站。 (2)道路网络设计 在保证新城区主次干道的宏观交通功能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对中心地区及相关地区内部道路的组织形式和道路断面可根据具体方案在交通出入、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等方面的需要,经过周密的分析论证后作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在经四东、西路之间的断面车道数不少于20条,同时宜保持河西新城区概念规划中确定的主次干道接口位置,并解决好道路断面调整后的衔接问题。 (3)动态交通组织 提出中心地区内相应的动态交通组织策略与具体方案。经四路沿线的动态交通组织是规划设计中应予以注意的重点问题,必须协调好其交通、服务、景观的多重功能。 (4)静态交通组织 提出与中心地区的功能内容和动态交通相适应的停车设施配置方案。 (5)步行系统 充分考虑中心地区内部步行系统的组织及其与整个河西地区步行系统的衔接,有机串联重要的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步行者提供安全、便捷的步行环境。 4(规划控制指标 除前述各专项中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之外,本次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不限定具体地块的各项控制指标,由投标单位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控制,但不应超越本文件规定的建设总量。 5(总体方案实施的策略建议 为保证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及分近期和中远期两阶段实施的灵活性,投标方对其规划设计总体方案应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建议。 三、应征方案简介 一号方案 A规划构思 按照道路方格网的格局和"文化与金融互不相容"构想进行有序合理的布局 B布局结构 其结构布局可以归纳为 一廊:沿纬九路二侧形成的东西向商业办公走廊,布置商务、商业、金融办公。 一轴:经四路与经四东路区间形成的南北向文化发展轴,布置文化、艺术中心。 一中心:廊、轴交汇形成的市民广场和市政中心 二条景观通道:以市民广场为中心呈对角线斜切方格网景观通道,一条通向奥体中心,一条通向居住社区。 C交通结构 以地铁和公共交通形成的公交系统使居民五分钟可到达车站。 经四路作为中央大道路宽90米,城市主干道的功能不变 D城市景观 1城市主入口:南入口作为主要的城市公园,形成椭园形开放空间,结合一组标志性建筑,突出入口特征。2市民广场作为空间景观系统的交点。3文化轴的街心公园,水景、街景,构成大型的城市公园景观,形成良好的共享空间。4居住区中心通过步行道紧密联系。5金融商务走廊的高大的现代建筑表现了新城区的现代化氛围和与滨江地区的空间上的联系。6中央大道路幅增至90M,设置宽阔的人行道 E建筑规模(总建筑规模) 366万M2 二号方案 A规划构思 在时代、理论、个性、目标与视点五个层面,体现南京河西新城区的特点和魅力。 B布局结构 按文化、商务、居住三轴纵向布局和按主体空间自北向南三段横向布局。 三轴:沿经四路的文化轴,沿经四西路的居住轴,沿经四东路的商务轴 三段:北段以为服务奥体中心,新闻媒体、国际会务,宾馆为主体的交流中心。 中段:以文化为中心的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的城市建筑空间 南段:集中剧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相关设施形成艺术主题空间。 二广场:市民广场由经四路两侧绿地空间和高架广场组成,按中心序列南北形成文化、艺术二个空间主题。 C交通组织 支路作了变动,中心区组织步行交通系统。 作为主要干道的交通功能不变。经四路两侧建筑和人造地形变化,作逐级下沉处理,与横向的主次干道立交。 D城市景观 1以"绿色都心"理念统一中心地区的环境基调,通过建筑屋面的曲线变化,屋面的大片绿化、人造地形的处理,形成丰富多彩的主体空间效果。2东西向断面采取中间低,两侧高的空间结构形态,与南侧入口的"双龙门"标志性高层建筑构成视觉上的呼应。3利 用现状水网的整理,形成与道路斜交的规则形水网结构,水路与人步行道有机结合形成"亲水"型的公共交流空间。 E建筑规模 373万M2 三号方案 A规划构思 1在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基础上,强调包含文化、行政、公共活动场所的"核心地带"。2文化区是本规划的"心脏",步行道连接奥体、广场、画廊、展馆、咖啡、餐饮、商店。3"滨江步行道"和"中央湖"是规划重要元素。 B布局结构 "三心、两轴、七空间" 三心:广电中心与奥体中心之间的广场组成的空间,市民广场和景观湖, 马东广场生态公园。 两轴:南北向连系三个节点以步行系统和景观湖为要素的轴线,东西向联系标志性建筑(行政办公大楼和歌剧院)市民广场等要素的轴线。 七空间:七块功能性空间:广电中心区、宾馆区、居住区、文化区、行政办公区、商务办公区、生态绿地。 C交通组织 调整了主次干道网及支路网 将经四路交通功能移到经四东路上,规划为宽阔的步行道,和人工水面使核心区成为"步行和观光的心脏 D城市景观 1市民广场和景观湖为核心空间景观,与南北两个广场形成景观轴。2四个标志性建筑形成东西向视觉轴线。3控制沿路建筑形式高度,形成有韵律的天际线。, 200米双塔行政办公大楼为至高点,与市民广场和景观湖相呼应,电视塔为第二至高点,沿东侧交通性干道布置商务办公群,塔板交错,以行政办公为对称点,南北渐高。 E建筑规模(总建筑规模) 350万M2 四号方案 A规划构思 1轴核结构是城市中心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CBD常常是公共活动中心,更是城市经济与精神中心及城市象征所在,故CBD形象一定要鲜明。3有机渗透-绿地系统规划模式;整合网络-关注外围环境特征,整合有关要素;尊重自然 -利用水道;多样复合-将林、坪、水、景组成一体。 B布局结构 "四轴、二核、四片" 四轴(一纵三横):纵向中心轴、中心区公共设施发展轴、城市活动发展轴,绿轴。 二核:新城中心区实核(以CBD内核为中心),新城中心区虚核(以市民广场为中心)。 四片:中心区实核周边的四处功能片:西北十运会配套片,东北商业服务综合片,西南商住发展功能片,东南商务扩展功能片。 C交通组织。 保留"三纵四横"主次干道网,支路结合核心区外椭园环道调整。 经四路核心区段局部规划下行机动车道(4车道)。 D城市景观 1由景观轴线与景观标志组成。2景观轴为经四路,以100-200米生态绿带为前景,后散布城市标志性公建,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与硬核高楼林立的现代高科技人工景观交相辉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独特的景观意向。3硬核周围设文化景观活动环, 80-150M绿化休憩带,相对独立,又有很好的可达性,可通过景观次轴便捷到达。,多元场景,包括生态岛、生态环、行政中心、市民广场,马东广场。 E建筑规模 367(1万M2 五号方案 A规划构思 规划设计从城市结构的轴线和肌理出发,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了基地条件及与城市关系。据此,设计构思强调秩序和变化的结合,线性展开建筑群,利用网格错动带来变化(两套网格),对地区水系尽量予以保留和利用。 B布局结构 广播电视中心安排在体育中心对面,体育中心以南自西向东依次安排居住、商业、公共(文化)设施,商务功能,形成四条功能带,中间以双向二车道或三车道的道路和绿化种植分隔,南部安排科学城公园。 C交通组织 调整道路网,以优先人行和城市街区间的联系。地铁、车站出入口均设在主要公共开放空间中 过体育中心后就将机动交通往东西两侧道路分流,经四路转变为双向二车道的景观林荫道,成为中心区绿色走廊、活动的舞台和旅游行的场所。 D城市景观 自北向南,沿经四路及东侧公共设施地块形成带状绿毯穿过整个地区,此外有串联五组公共空间:广播电视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科技公园、马东广场。广播电视广场与体育中心一起成为中心区北入口,市民广场过渡大型体育活动场所和新城区文化商业中心,文化广场组合歌剧院和市图书馆,并结合周边商业商务,形成新区活动场所的高潮,科技公园中科学馆与湖水相辉映,是休闲观赏的场所,马东广场是中心区的尾声,又是南部地区的入口,此外还有两条南北景观轴(沿经四路沿公共设施和商务办公设施间道路)和一条斜向轴(自体育中心指向马东广场标志) E建筑规模(总建筑规模) 358万M2 六号方案 A规划构思 本方案以"城市与河"为设计主题,大的空间构想上通过道路和运河系统把古城墙遗址和扬子江联系起来,在CBD设计中强化了古城、CBD、扬子江之间的联系 B布局结构 方案试图利用河流、运河网和城市散步道等元素,并将其布置在一个传统的方格网体系内,并在网格上引进了一条打破其布局的斜线, 紧靠经四路两侧主要是商业、办公及行政用地,在经四西路东侧为居住用地及保留用地,在经四路和经四东路中间设置了一条步行街,广电中心安置在奥体中心的东侧。 C交通组织 在道路网络上延用了概念性规划中的格局,并进一步加强了道路与水系之间的联系,在 主要道路的一侧均布置了河道。 对于经四路的交通问题未提出解决方法,并且明确表示反对利用不同标高来解决交通问题,认为应当处于同一地面上。 D城市景观 认为公共空间的活动与服务可刺激其它城市使用空间(如商业办公、住宅等),因而须整治中央大道,优先开发北部靠近体育中心区段,同时马东广场整治也要着手进行,确保整体交通功能运作,并建立中心南边入口意向,自北向南开发。由于城市各种功能空间以南北方向呈线形分布,使各区段自东向西都有一定比例公建、商业、商务和住宅,有利于分期建设的平衡发展 E建筑规模(总建筑规模) 3,525,974 万M2 七号方案 A规划构思 本规划主要确定两个发展轴:南北向,依托经四路,形成新城区发展控制轴,同时它也肩负着景观轴线,商业轴线,步行活动系统轴线的功用;东西向,依托纬九路,形成老城区与新城区中心之间沟通的主要通道之一,是区域范围内的主要空间联系轴线,该轴线是城市主要的生态走廊和功能设施带。两轴线交叉点为核心景观区。 B布局结构 本地区功能以行政、办公、商贸、居住为主。经四路的最南部为绿化用地,规划在这里布置江苏省广播电视城,结合发射塔,设置城市公共绿地,以上这两部分共同组成文化公园,有文化专题、旅游及休闲游憩等功能。经四东路与经四路、纬九路围合的地区西面为商贸用地,东面为办公区。经四西路东面为居住区,居住区与经四路之间是文化办公区。纬九路以北与经四路东面之间是办公用地,与西面之间围合形成办公用地。 C交通组织 中心区内部,由主要道路和次干道构成的格状网络所界定的开发街廊构成。 在靠近道路东侧布置进深80米的绿化景观带,其间设置绿化主题博览公园,定性为生态艺术空间。中间布置水系,桐,增加步行乐趣。 D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上,该规划主要体现在高度的控制上,中心区高度限定以中高层为主,商层为辅,局部点缀超高层(希望之塔),建成波浪形。纬九路南侧设立一条100米宽的休闲绿化景观带(绿链),在城市空间形态上起到联系老城与新城的作用。 E建筑规模(总建筑规模) 384(21万M2 四、最终修改方案简介(待补) 河西新城区概念规划 一、有关编制情况 1、项目名称:河西新城区概念规划 2、编制单位:采用多方案比较方式组织编制,由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第一轮规划编制,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多方案比较基础上完成最终规划成果。 3、编制时间:2001年11月初至2002年3月下旬,包括征集前期准备、第一轮规划编制及比较、最终规划编制等阶段。 4、审批情况:未审批 二、规划内容 1、 规划范围:新秦淮河以北,外秦淮河和凤台南路以西,长江以东,总占地面积55.7平方公里。 2(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河西新城区的功能定位,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建设,"把河西新城区建设成为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 3(新城区功能定位 ?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中心功能 ? 居住与就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功能 ? 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4(新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依据河西新城区用地建设的现状和奥体中心的定点,规划将河西新城区在总体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段落,纬七路以北地区为北部地区,纬七路与绕城公路之间为中部地区,绕城公路以南为南部地区。 ?以中档居住区和鼓楼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北部地区 ?以新城区中心、奥体中心、中高档居住区、滨江旅游为主体的中部地区 ?以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高档休闲健身设施为主体的南部地区 5、主要规划举措 根据河西新城区的三大功能定位,结合新城区的现状基本条件,为实现新城区的整体规划目标,规划提出以下五项主要规划举措: ?建设一个卓越的现代化新城区中心; ?营造优良而具特色的绿化景观环境; ?构筑多元化和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 ?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和新区税源; ?建立便捷有效的内外交通组织体系。 河西新城区滨江地区规划设计 一、有关编制情况 1、项目名称:南京市河西新城区滨江地区规划设计 2、编制单位:采用国际方案征集方式组织编制,由加拿大Patrick T.Y.Chan Architects、澳大利亚COX Group Pty Ltd、澳大利亚Urbis Keys Young Pty Ltd参加方案征集。并由优胜方案设计单位澳大利亚COX Group Pty Ltd进行方案修改、完善。 3、编制时间:2002年2月初至2002年8月下旬,包括征集前期准备、方按征集、专家评选及市民公示、方案修改完善等阶段。 4、审批情况: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议纪要附后(未审批,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议纪要,审批文件) 二、规划设计要求(简) (一)、规划设计范围:南起秦淮新河口、北至三汊河口、西依夹江,东侧界线是新城区概念规划确定的滨江大道东侧红线以东30米,为一狭长的带状用地,全长约18.3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95平方公里。 (二)、规划设计目标 1(塑造滨江城市的风貌特色 本次方案征集要求各设计单位围绕如何在主城西侧突出南京市的滨江城市特色这个主题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和方案构思。 2(促进南京市滨江旅游的开展 新城区滨江地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除了要配置和组织绿化休闲景观之外,还要考虑将夹江两岸的旅游活动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可能,安排一些适当的旅游项目,以增强该地区的活力和人气,促进南京市滨江旅游的发展。 3(提升新城区与南京主城人居环境的品质 4(强化新城区中心地区的景观风貌和功能构成 规划设计中应处理好滨江开放空间和滨江大道东侧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新城区中心地区的关系,实现滨江地区、奥体中心和新城区中心地区在功能和景观上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5(协调好防洪与亲水活动的关系 滨江地区的现状断面特征是外高内低,高耸的防洪堤给观江和进行各种亲水性游憩活动造成了一定困难。防洪与亲水活动关系的处理成为滨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三)、规划设计主要内容 1(提供国际上与南京区位条件和性质职能相近的城市滨水地区发展的成功范例,并与南京市河西新城区滨江地区作一比较研究,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地方适应性的规划设计理念。 2(对新城区滨江地区、长江夹江、江心洲进行整体策划,提出对上述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功能配置、空间与景观控制、旅游项目开发策略等方面的宏观构思。 3(在以上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对规划设计范围的用地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方案中应包含如下要点: (1)功能构成与布局 新城区滨江地区共由五个段落组成,分别是北河口水厂水源保护性生态绿地、城南水厂水源保护生态绿地以及由此被分隔开的滨江地区北段、中段和南段。各设计单位应在概念上对滨江地区北段、中段、南段提出各具特色、具有吸引力的功能配置和布局组织方式。 滨江地区中段尤其奥体中心西侧、纬七路至纬九路之间的滨江地段是新城区中心地区和奥体中心的主要背景,同时也是新城区近期建设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对该段的功能配置、设施构成和景观组织等应进行深化设计。 (2)空间与景观控制 新城区滨江地区的空间与景观控制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现代化 由于地区的定位,新城区滨江地区的规划设计应体现现代化的特征,这要求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到在空间形式上运用现代的技术和艺术手段,更应设法让使用者体验到场所中富于活力的开放和现代精神; ?内部主题化 规划设计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滨江地区各地段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设置多个主题区段,在每个主题区段内形成一定的标志点和标志区域,凸显各区段的特色和个性。 ?尊重文脉 规划设计应尊重整个新城区的自然、人文文脉,创造富于地区特色的空间与景观环境。 (3)道路交通组织 应处理好滨江地区内部道路交通与整个新城区道路交通的衔接;对滨江大道的交通与景观问题应进行重点研究;解决好出入口的交通组织问题;设计安全便利的步行景观游览系统。 (4)竖向设计 规划设计应在现状竖向条件基础上,水位、气候条件、市民游憩出行规划等因素,对夹江两岸堤防、堤内地坪、林木、道路(地面与高架)、建筑高度等的空间关系进行整体研究,提供满足景观和功能基本要求、切合实际、具有相当可实施性的竖向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可以确保防洪功能不受影响性的前提下,对防洪堤的断面形式和走向作适当改变,以满足亲水活动的需要。 (5)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游 为发展旅游业、增进滨江地区的吸引力,允许在规划设计范围内配置一定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其体量、规模、形式应与滨江地区的特征相吻合。 (6)绿化配置 规划设计范围内的总绿地率不应小于85%。 (7)总体方案实施的策略建议 为保证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投标方对其规划设计总体方案应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建议。 三、应征方案简介 一号方案 设计者:加拿大Patrick T.Y.Chan Architects A规划构思 18KM长的滨江地带中有10个指状建筑物将城市与夹江紧密相连,从北向南组成五个区域,分别是滨江地区北部、北河口水厂、水源保护性生态绿地、滨江地区南段。10个指状建筑将这5个段落分为12 个主题。 B比较研究 列举了六个城市:安特卫普、波士顿、芝加哥城、巴黎、多伦多的滨水地区。 C整体发展策略 以滨江地区为舞台,以滨江为钮带,以江心洲为背景和基地,路、洲、水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D交通组织 机动车交通:"一纵三横"的丰字型城市干道骨架,三个横向干道皆以高架路的形式穿越,不存在交通干扰。停车采用分散式立体存放方式。 自行车道路交通:滨江大道每侧各有4m自行车道,各个游览区内及之间都有3~3.5m 自行车道。 人行道路交通:滨江大道的两侧共有4条南北间的人行道。 水上交通:1号指状建筑物中的游船码头。 E城市景观 景观体系由点、线、面三级构成。点为人工景观、线是面向滨江地带的自然景观面,并以河西新城作背景,面是上述两条景观面投影线之间的滨江环境带。第一阶段:在青石埂路以北建-市民公园-城市花园,供十运会大型庆典、聚会。 二号方案 设计者:澳大利亚COX Group Pty Ltd A规划构思 将夹江当作一个秩序元素,沿规划滨江区域的堤岸,创造一种长江流域的体验,创造多元化的选择,是滨江地区加强吸引力的成功要素,定义一系列可以吸引不同使用者的功能,并通过三角洲到滨江的路线来组织。 B比较研究 与纽约、多伦多、悉尼达令港进行了比较 C整体发展策略 在滨江地区创造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文化空间、园林空间、娱乐空间和城市公园,具体设计如下主题:娱乐公园、江河峡谷、水道迷宫、会展中心、海事博物馆、轮渡码头和渔村、植物园和生物园、生态公园、明朝村及河滩岛屿等。 D交通组织 通过一系列的城市环路和规划的跨越长江的延长线,能够便捷迅速的到达该区域。 将新城的快速路做成下沉式隧道处理。 三号方案 设计者:澳大利亚Urbis Keys Young Pty Ltd A规划构思 定位--将南京滨水地区和江心洲变成南京未来更大城市地区的中心园。江心洲成为绿色焦点和南京绿肺。 构思--创造了一个生态山,既是建筑又是山,是滨水聚焦点和可见的视觉焦点,其内部是交通转换枢纽、商店、饭店和通向岛屿的生态桥梁的起点,以这样混合的建筑形式和绿化带将城市中心和新的滨水设施连接起来。通过水和绿色联系规划市中心与公园,创造一个连续、变化的滨水公园。 B比较研究 对悉尼(Sydney)、多伦多(Toronto)、巴塞罗那(Barcelona)、波士顿(Boston)等四城市及滨水区建设发展经验作了典型案例介绍和简要分析,还对生态旅游及评估作了介绍。 C整体发展策略 总体规划: 绿色景观--河西组团之间有四条指状绿带向西通向江边(滨江绿带)。 滨水主题--夹江沿河西和江心洲两侧分别安排不同的主题,如江心洲上的公园、旅游服务区、生态中心、景观山、农业\\渔业研究等,河西一侧的河口城市公园、泻湖公园(lagoon park)、滨水娱乐设施、山地娱乐城、自然保护区、鸟类和鱼类公园等。 D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滨江路从生态山内部穿过。河西同江心洲之间有四条道路相连接。沿滨江路安排轻轨线路,中部一条转向纬七路,南部在绕城公路转向东,沿经四路东侧设置轻轨 线路联系。江心洲上要求安排生态运输。沿夹江两岸设置水上游览线路,并同外秦淮河旅游线路联系。 四、最终修改方案简介(待补)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 [背景介绍]高淳县政府考虑到该县发展的需要,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规划于2002年3月完成。目前,高淳县政府已将该规划报南京市政府审批。 [规划简介] 规划范围 西北至通贤街,南临淳兴路,东至县府路、江南圣地,西南至官溪路,总面积约7.60公顷。 规划目标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以旅游参观、商贸服务、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以老街、吴氏宗祠及普通民宅群为主体的,具有相对完整的成片高淳地方传统居住街区的特征。并集中体现高淳明清商业、住宅历史风貌的特色区域。 规划原则 充分协调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商业、开发旅游、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规划保护框架 1、 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由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组成 2、 保护框架的结构。这个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街区景观特色。 保护等级与范围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分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三个等级。 将高淳老街历史街区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保护范围--文物保护点、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区域控制区 用地调整 规划逐步迁出街区内的行政用地;以文物点为中心,扩大文化娱乐用地;增加部分商业用地,并结合街区原有商业用地,对商业内容及分布进行调整;增加街头绿地和广场开放空间。 建筑高度调整 文保区内要严格控制原有高度;核心区内严格控制原有高度,新建或改建建筑一层檐口高度不超过3m,两层不超过5.5m;风貌区按地段实际情况来定,部分控制在三层以下,其它地段控制在三层或三层以下;区域控制区内,建筑控制在四层及四层以下。 人口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现状总数1641人,总户数703户;规划常住人口1380人,550户, 人均建设用地约为55平方米。 道路交通 在历史街区外围设置两个停车场;街区外围道路拓宽,但路名应用原地名;街区内部道路陈家巷打通河滨街至官溪路一段,恢复其历史原貌;街区内步行,道路应用传统铺地形式。 旅游 旅游区范围为高淳老街、迎熏门、官溪河为骨架,以各地文物古迹、各景点为核心的向街区延伸扩展的区域。主要景点为吴氏宗祠等重要建筑,次要景点为古井等历史遗迹、构筑物、建筑。主要景区为"老街八景"。 绿色和市政 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结合原有的历史景区资源特征,突出高淳地方特色。改造老线路,铺设新的,尽量将管线放入地下,以免影响景观。 历史街区重点地段整治 尊重地方文化和历史遗产,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高淳老街、河滨路、官溪路建筑立面整治;对街区的主要出入口地段空间整治;对古井广场空间整治;对吴氏宗祠广场空间整治以及典型民居改造,新民居的设计。
本文档为【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4KB
软件:Word
页数:5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