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备课组活动记录

备课组活动记录

举报
开通vip

备课组活动记录备课组活动记录 备 课 组 活 动 记 录 活动时间 2015.2. 28 活动地点 五星小学 教材培训 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 曹立新、张小玲、陈淑英、屠燕眉 主持人 教研员 中心发言人 教研员 记录员 陈淑英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活动主题 活动记录: 本册的教材分析仍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特点,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教材修订后的变化,二是学生学习困难分析及常见错误举例,三是典习习题及练习组织,四是经典案例和教学建议。 第一方面 主要的调整和变化 一、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

备课组活动记录
备课组活动记录 备 课 组 活 动 记 录 活动时间 2015.2. 28 活动地点 五星小学 教材培训 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 曹立新、张小玲、陈淑英、屠燕眉 主持人 教研员 中心发言人 教研员 记录员 陈淑英 三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756020164_0数学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活动主题 活动记录: 本册的教材分析仍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特点,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教材修订后的变化,二是学生学习困难分析及常见错误举例,三是典习习题及练习组织,四是经典案例和教学建议。 第一方面 主要的调整和变化 一、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的认识。24时记时法的内容原本安排在三上,教学中发现求经过时间有一定困难,同时考虑2011版课程标准上把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一学段,所以教材修订时把这部分内容与年、月、日的知识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的第五单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相互关系。 二、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课标2011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为此,教材在修订时作了相应安排。本册教学安排的两步混合式题涉及到类型更加完整,教学中涉及到运算顺序的各项基本规定,而且是第一次要求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因此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会产生直接影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 三、按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版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策略。从所求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所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与上学期的从条件出发一样,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助于他们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为其策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后移平均数的认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 根据课标2011版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不要求认识正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平均数以及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为此,教材把原来三下的平均数有关的内容后移到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感觉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五、把《算24点》由二上移到本册,同时设计长作业性质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上学时间》。按照课标2011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版块的设计理念和要求,本轮教材修订时,一方面精选并改造了原实验教材中安排的部分“实践与综合应用”,另一方面又本着重在实践、重在综合的精神重新设计了一些由问题引领,并且助于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活动。算24点原本在二上,之所以移到本册,一是因为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积累较多的计算经验之后开展活动,有助于他们更加灵活地进行计算,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因为根据给出的扑克牌上的点数算24,事实上也涉及运算顺序的选择,把它安排在混合运算单元之后进行教学,能启发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 六、增设探索乘法计算规律的专题活动。与原来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不再设置探索规律的教学单元,而是通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过程中感觉探索性 学习的乐趣,积累探索学习的乐趣,积累探索学习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以丰富对乘法计算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增强对计算内容的学习兴趣,凸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 此外,根据课标2011版的要求,原本安排在三下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平移和旋转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内容移到三上进行教学,原三上和三下的观察物体,经过整合也一并安排到了四上。 第二方面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教材册次 整数乘法运算的具体安排 对应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上 表内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积的简单 实际问题 三上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两、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的实际问题 (含估算)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 单实际问题 三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 连乘的实际问题 四下 三位数乘两位数 常见的数量关系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前面学的是两三位数乘一 位数,我们想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依据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比如12乘3,先算3乘2,再算3乘10,然后把乘得的积相加,学生虽然没有学过乘法分配律,但它基于经验的,对乘法分配的直观的理解。到这一单元呢,两位数乘两位数好像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如果说是还是乘法分配的话,那也只能算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变式应用,(a+b)×(c+d),你要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的个位、十位相乘,就是a+b的和乘c+d的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竖式书写过程的变化,以前的竖式书写相对比较容易,到了这里竖式的过程与结构复杂多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过,两位数乘两位数掌握了,往后在整数乘法中,不管你乘数位数怎样变化,对学生来说已经没什么障碍了,完全可以自己进行类推了,所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像这样这一方面是因为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其他的更加复杂的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就能由此类推;另一方面是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探索性学习资源,适当加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感悟各种运算规律,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与修订的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主要有如下三点变化: 一是适当降低口算要求,突出口算对估算和笔算的支持作用。本单元安排的口算式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两位数与10相乘,比如11乘10,36乘10,主要是为了支持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 的探索。例如,在笔算24乘12时,先要用12个位上的2去乘24,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得到的结果就是24个10,为什么是24个10呢,必须要在前面解决掉,所以要先学两位数与10相乘的口算。另一类是整十数与整十数相乘的口算。为什么要学这一内容的口算呢,主要是四表的拓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20以内加法,20以内减法称为四表,像3乘6就是表内乘法,30乘60就是表内乘法的拓展,这一口算内容也是为接下来的估算作准备, 我们在估算时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通常要把乘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来思考。有一类口算,原来教材里有的,现在教材里没有的,比如32乘30,24乘20等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这类口算没有了,口算里没有了,不代表直接写得数没有。 二是调整和充实估算的教学内容。三上的估算重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估上界,一个是估下界,本册除了继续引导学生估上、下界以外,还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以丰富对估算及其结果表达方式的认识。比如,根据书中某一页文字有21行,每行有29个字,估计这一页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字时,可以把21和29分别看作20和30,估出大约一共有600个字,另一方面教材在安排上述内容的估算时还相机渗透了统计推断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感知数据自身的随机性。比如我们看例2,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从60袋蒜头中任意抽出5袋蒜头的质量说说能想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每袋接近都在30千克左右,再引导他们根据每袋蒜头大约重30千克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一共收蒜头多少千克,题 中给出的5袋蒜头的质量可以看作从60袋蒜头中随机抽取来的,就是一个样本,我们根据样本特征推断出数据的总体特征,这里就有统计推断的意思在里面,这个过程蕴含了数据分析的最为核心的内容。 三是把原来随三位数乘一位数安排的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移至本册进行教学。这样做有两点考虑:一方面,编写组发现,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涉及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教过的老师也有体会,我记得当时我对学生的解释是,只能用自己会算的那一种方法来解答,现在想想这个理由有点牵强附会,所以现在把它调整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后教学。比如一部电视剧每天播放两集,每集35分钟,播放了15天。我们现在怎么列式都可以,但如果放在三年级上册,这部电视剧最多只能播放4天,因为放到5天的话,就是二五一十,就涉及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了,但一部电视剧就播放4天,好像生活中几乎没有。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计量单位 教材册次 常见的量(数与代数) 测量(图形与几何) 一下 元、角、分 二上 厘米和米 二下 时、分、秒 分米和毫米 三上 千克、克 三下 吨 千米 年、月、日 常用面积单位 四上 升和毫升 五上 公顷和平方千米 六上 常用体积单位 千米和吨这两个知识的共同点是什么,千米和吨这个单元的两个知识组织比较怪,因为千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测量,属于长度单位,而吨呢属于质量单位,数与代数领域,把这两个内容放在同一个单元教学,为什么呢,第一个编辑们认为这是传统,它们一直在一起,大家习惯了;第二它们两个单位与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00,所以它们也可以属于一家人;第三,这两个单位都不便于我们直接感知,比如1吨有多重,拎得动吗,拎不动,当然1吨钞票有可能拎得动,如果是砖头没人拎得动,千米也是如此,1千米究竟有多远,就是老师也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所以这两个单位都不容易直接感知。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以解决问题的步骤为暗线 ?降低部分习题的难度 ?改写或新编部分内容 (一)系统编排 ?一二年级,主要是学生生活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二年级上还编排了一道通过学生的操作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里就蕴含了通过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像这种借助生活经验,和借助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材给一二年级实际问题所定的目标。 ?三年级起编排策略单元 ?将策略应用于其他实际问题的教学中 册 次 “解决问题策略”内容 三年级上册 基本策略: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三年级下册 基本策略: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问题 基本策略:灵活运用从已知条件出发和从所求问题 四年级上册 出发分析问题 (列表整理信息,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解题步骤) 四年级下册 常用策略:画图整理信息 五年级上册 常用策略:列举 五年级下册 常用策略:转化 六年级上册 常用策略:假设 六年级下册 选择和运用适当策略 册 次 解决问题内容 应用的策略 三下 两步连乘实际问题 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四上 两步连除实际问题 四下 相遇问题 画图、列表 五下 列方程解决问题(例6~例灵活运用从已知条件出 9) 发和从所求问题出发寻 找等量关系; 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 六上 按比例分配 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 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 百分数除法实际问 题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教材册次 混合运算 二上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三下 两步混合运算(含认识小括号) 四上 三步混合运算(含认识中括号) 运算律 五上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六上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有没有接触过混合运算。接触过,在这之前学生接触过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哪些了,主要有以下三类:一类叫连加连减、连乘连除,第二类叫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第三类是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一、二两类属于同一级运算,第三类含有两级运算,不过这些所有的类型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本单元,学生学习的运算顺序有哪些呢,教材中一共编排了三道例题,包含了这样两种运算顺序,第一是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如加乘、减乘、乘加、乘减、加除、减除、除加、除减,这些式题的规则都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第二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在含有小括号的式题当中,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第五单元 年、月、日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这部分内容是由原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的24时记时法和三下教材中的年月日整合而成,这样本单元的内容就很多,知识点相对集中,教材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和改造。 一是以认识年月日时等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本单元时间有关的知识点很多很多,比如说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季节,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经过的时间等,这么多的概念怎么组织呢,教材大体按照一年有多少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个小时这样的线索去组织。 二是适当降低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的难度。求经过时间是实际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与时间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但求经过时间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难主要难在哪儿了,比如从8时30分到11时20分,现在教材把这一类的全部删掉,只留下主要的三种情形,第一种是一个小时以内的经过时间,比如2:05到2:45,3:11到3:52,第二种是从整时起到整时止,第三种是从整时起到几时几分止,比如3时到5时20分。这三类出来以后,我们怎样去教学生计算呢,重点是推算,比如从3时20到4时,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学生去列算式,不是不可以,不过我们想想列算式的思维难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列算式先要想1时等于60分,找到一个60,4时减掉1小时还有3小时,真的很难,如果要去推算,我们就可以想,3点20分到3点30,10分钟,到3点40,20分钟,到3点50,30分钟,到4点40分钟;还可以这样推算,一个小时60分钟,3点20是3点以后过了20分钟,那还要过多少分钟就是4点呢,40分钟。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教材册次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三上 周长的含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下 面积的含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五上 多边形的面积 五下 圆的周长和面积 理解面积概念,感受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实际大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单元的三个要点。考虑到面积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确定面积大小的方法也不像确定长短那样简单易行,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形成解决有关面积计算问题的一般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要有层次的建立面积的概念。第一层次:物体的某个面是有大小的,物体某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第二层次: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第三层次: 知道面积有大小后,要会比较物体某个面或图形的大小。有三种方法,第一种用眼睛看,观察一眼就能看出来,第二种方法,是叠合,比如把两张长方形纸叠合在一起,第三种方法是把它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格,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用计量单位去比较,用面积单位去比较。而教材上我们看到是直接给出了小方格,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个小方格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经历了前面两种比较方法无法比较后,自主想出来的。 二、借助典型例子建立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学生在建立了面积概念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教材中安排了类似的活动,比如说认识平方厘米时,让学生把剪出来的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与自己的指甲比一比,看看跟哪个手指甲的面积差不多,除此以外,我们老师还要带领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哪些接近1平方分米,哪些接近1平方米,从而加深学生常用面积单位的印象。 三、注意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特殊地位。这里强调三层意思,第一古代人把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需要证明。第二,我们现在来看,长方形的面积是其他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源头,其他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到长方形,那这个源头的公式怎么出来的呢,是直接计量出来的,就是用面积单位直接出比较,也就是像我们的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摆一摆,这个摆一摆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计量,这种直接计量显然是有局限的,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把这种直接计量的方法引向间接计量,教材中从66页到67页一连窜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是摆什么,第二层次是摆不满,第三层次是不摆,这三个活动的目标指向也就是一步一步地把学生从直接计量引向间接计量。 四、突出和加强用不同策略测量和估计物体表面面积的活动。看我们现在的教材安排了好几次的估测,而且每一次估测的要求不一样,策略不末端。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三上:及时扩充概念外延。 ?三下:丰富概念形成过程 ?五下:突出分数概念本质 分数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首先是学习自然数,然后逐步扩充到分数和小数,最后简单学习有关负数的内容。其中,分数认识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它比整数概念更为抽象,也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教材对于分数的认识分成两成两个阶段,这个与原来是一样的,第一阶段是三上和三下是直观地认识分数,第二阶段是五下的分数的意义。但具体内容也有一些调整 三上认识分数时,主要教学的是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增加了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四分之一在例题教学中及时扩充分数概念的外延。不具体讲,三下第二次认识分数,这里主要再强调以下几点 为什么要分段安排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作为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分数在分数概念建立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既然作为核心,在表示部分与整体的时候他还有不多的意思,一种意思是作为抽象的数它表示的数值是绝对的,可以数轴上的某个点表示是固定的,比如五分之三它的数值是绝对的,但是在具体情境中所表示的分数又是变化的,一筐苹果的二分之一和一篮苹果的二分之一所表示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所以重新设计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主要是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教过这一部分内容的老师知道,原来的教材上是四只猴平均分四个桃,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学生把一只桃和一份桃混淆在一起,也就是把个数和份数混淆,很容易误导学生。修订后的教材把例题换了,先确定认识二分之一,认识谁的二分之一,一盘桃的二分之一,把一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当它认识到每只小猴获得的是一盘桃的二分之一时,出示这盘桃,告诉学生这盘桃有6个,你能把它的二分之 一表示出来吗,有了刚才的基础学生已经知道这里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关系,但表示关系的另一面表示的数量是3个;接着学生会表示二分之一了,假如这盘桃不是6个, 而是4个桃、8个桃你还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当学生表示出4个桃的二分之一,8个桃的二分之一,,追问: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这就涉及到二分之一的核心意义,有了二分之一的学习经验,接下来再让学生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水到渠成。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教材册次 数的认识 一上 认识10以内的数 认识20以内的数 一下 认识100以内的数 二下 认识万以内的数(含近似数、?) 三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个物体) 三下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个整体) 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下 认识多位数 五上 负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五下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六上 认识百分数 第一,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的是一位小数的含义,探索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一位小数加减计算方法,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本单元小数所表示的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长度,一类是钱数,物体的价钱,为什么主要选这两类,而不选千克和克,千克和吨呢,因为它们进率是1000,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都不是一位小数。 第三,进一步突出直观图形在认识小数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直观图形有哪些作用呢,一是利用图形明确小数的基本含 义,例如例1知道了5分米是十分之五米,也是0.5米,4分米是十分之四米,也是0.4米。然后给出了一根直条,这根直条表示1米,要求学生在直条上表示0.5米和0.4米, 能够清楚地在图上正确操作的同学,说明对小数的含义是清楚的。二是利用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的大小可以表示的数量来理解,也可以看它在数轴上的位置来判断;三是利用图形理解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材知识体系结构梳理及研究方法特点 、这部分内容是本轮教材修订中调整幅度最大的内容之一调整之前是12个单元,调整以后是7个,其中还包括一个单元的可能性,统计的内容只有6个单元,第一学段是2个单元,第二学段安排4个单元来学习统计表统计图。 “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表 册次 单元名 主要内容 二下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简单的分类,简单的调查 简单的数据汇总,简单的 三下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数据分组和排序 数据的分段整理,单式统计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表,单式条形图,调查表, 平均数 四上 简单的等可能事件,可能性 可能性 大小的定性描述 五上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图 五下 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图,复式折线图 六下 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选择统计图 统计调整的原因 1.课标的关键词由“统计观念”修订为“数据分析观念”。 2.“统计与概率”是小单元整合的重点领域。 3.知识容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第一学段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呈现数据以及数学据整理的结果,不教学正式的统计表、统计图,第二平均数这个概念将从第一学段移到第二学段,中位数和众数直接移到了第三学段,也就是小学不学了;第三删除了初步统计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第四不要求对可能性进行定量的描述,就是说不要求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只要你知道可能性大或可能性小就可以了。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分类,知道可以通过开展简单的调查收集数据,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获得更多的信息,回答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和简单的排序、分组,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档为【备课组活动记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5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