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分享]

次北固山下教案[分享]

举报
开通vip

次北固山下教案[分享]次北固山下教案[分享] 次北固山下教案 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

次北固山下教案[分享]
次北固山下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分享] 次北固山下教案 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第68页。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 “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 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 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 2003-05-11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 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 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次北固山下 教学 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 (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 (朗读这首诗 3 (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 (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 (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 当堂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 “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 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 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教案 教学内容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背诵两首诗歌 2, 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 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关于乡愁的诗词。 二, 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简单介绍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王湾“词翰早著”,《全唐诗》存诗十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思乡愁绪。 (二)听名家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三)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 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五)理解诗歌主题,品味诗歌语言(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 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 远的客路。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 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感情。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迫切的行舟心情。)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高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线也就开阔了。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这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风正”呢, (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包含着一种温和的意思,是说风从正面吹过来,而且很平正,很快速。风不是很猛烈,很温顺,所以帆便端直高挂了。)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在旧年还未消尽之时,春意的闯入,必将赶走严冬。 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提示:?这一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语言上炼字炼 句)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 拓展 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精神态度。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拓展 简述“鸿雁传书”的典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在这里,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六)小结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包含着自然的理趣。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品味。 同样是写乡愁的诗词,《次北固山下》写得明朗而又深沉,那《天净沙?秋思》带给我们的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我们进入诗歌来品味品味。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天净沙?秋思”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曲牌名,“秋 思”题目。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老师泛读,划分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同学自由朗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2)、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明确: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作者将这些意象并列叠加在一起,并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作者没有使用一个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深秋图景。 也正是在这样一幅深秋的图景中,作者生出了浓浓的乡愁,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你看,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了,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而诗人却还在寒冷、萧瑟的西风中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山中的羊肠古道上独行。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多希望眼前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难怪会悲痛欲断肠了。 3,小结 这首小令的作者马致远是著名的散曲作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正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元曲中的“绝唱”,被誉为“秋思之祖”, 如今人们说到“乡愁”,自然就会想到这篇佳作。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再次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四,拓展练习 1,当堂背诵两首诗歌 2,课后选择相同主题的诗词曲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 不同的作品所创设的不同意境,及所体现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写下鉴赏文章,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五,投影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本文档为【次北固山下教案[分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