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

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 于立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指标对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的动机做出了解释,并运用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两个指标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计算,得出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呈现边际递减规律的结论,并简要分析了背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企业 ...

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
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 于立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5)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本文利用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指标对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的动机做出了解释,并运用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两个指标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计算,得出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呈现边际递减规律的结论,并简要分析了背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企业 劳动 就业 一、引言 建国以来由于人口政策的一度失误,导致我国人口长期过快增长。1952年我国总人口为57482万人,劳动力为20729万人; 到2001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27627万人,劳动力为73025人,分别增长了2.22倍、3.52倍,使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其中农村劳动力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人数的67.2%,并且每年还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绝对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推算,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长期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难题。 1978年之前,建立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和户籍制度将中国经济分割成城市和农村两大相互独立、相互封闭的经济体系,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体系中,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又占有绝对的地位,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3的农业不得不容纳占全国总人口4/5的农村人口。近三亿的农村劳动力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了农业自然资源的超重负荷;大量活劳动的强制性追加投入,导致种植业边际效益递减。农业虽然一直是农村中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但开发弹性极弱,既不能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可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中国农民中间长期孕育着一种要求迅速地摆脱贫困、勤劳致富、缩小差别、消灭差别的愿望,农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推力,要求迅速地把大批滞留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 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启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一方面使广大农民获得了根据各自经济利益和不同条件从事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利,解放了农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身自由,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被长期压抑的进取精神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打破了多年来彼此隔绝、相互封闭的城市与乡村两大经济体系,使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逐步在城乡之间开始互相流通,广大农民由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有可能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有可能越来越多地参与由于国民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利益分配。此外,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造成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空间、国有企业经营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的僵化以及农村信贷资金、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逐步通畅,使得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可以获得远远超过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 在西方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中,传统的人口转移方式是涌入城市。从理论上讲,城市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大量地吸纳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是一条顺乎自然、较为理想的人口转移途径。但是在我国,尽管在数十年间农业为城市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城市的扩大与工业的发展却始终不能为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大中城市本身也已人满为患,为就业发愁。即使城市中的某些产业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出路,却又为城乡隔绝的经济体制与严格的控制人口流动的措施这样一些农民难以逾越的障碍所阻挡。这种局面迫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农村中寻找农业之外的新的出路。在上述背景下,乡镇企业才得以迅速崛起,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 表1 1978—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简表 年份 各年实际价格指数 总产值(亿元) 实际总产值 (亿元) 固定资产原值(亿元) 实际固定资产原值(亿元) 职工人数(万人) 实际固定 资产原值/职工人数 全国农村劳动力(万人) 1978 1.000 493.07 493.07 229.58 229.58 2827 0.081 28455.6 1979 1.02 548.41 537.66 277.95 272.50 2909 0.094 29582.2 1980 1.081 656.90 607.68 326.32 301.87 3000 0.101 29808.4 1981 1.107 745.30 673.26 385.45 348.19 2970 0.117 32227.1 1982 1.128 853.08 756.28 455.29 403.63 3113 0.130 33278.3 1983 1.145 1016.83 888.06 537.8 469.69 3235 0.145 34258.1 1984 1.177 1709.89 1452.75 635.25 539.72 5208 0.104 37200.2 1985 1.281 2728.39 2129.89 750.38 585.78 6979 0.084 37065.1 1986 1.358 3540.87 2607.42 1057.23 778.52 7937 0.098 38036.8 1987 1.457 4764.26 3269.91 1489.54 1022.33 8805 0.116 39000.4 1988 1.727 6495.66 3761.24 2098.70 1215.23 9545 0.127 40066.7 1989 2.034 7428.39 3652.11 2499.56 1228.89 9367 0.131 40938.8 1990 2.077 9581.1 4612.95 2682.01 1291.29 9262 0.139 42009.5 1991 2.137 11621.7 5438.32 3188.1 1491.81 9614 0.155 43092.5 1992 2.252 17659.7 7841.79 4084.2 1813.50 10625 0.171 43801.6 1993 2.549 31776.9 12466.42 6439.03 2526.09 12345 0.205 44255.8 1994 3.102 45378.5 14628.79 8868.2 2858.80 12017 0.238 44654.2 1995 3.561 57299 16090.70 12841.12 3606.01 12861 0.280 45041.9 1996 3.778 68343 18089.73 16050.01 4248.28 13508 0.315 45288.0 1997 3.808 89900.6 23608.35 19427.1 5101.63 13050 0.391 45962.1 1998 3.709 96693.6 26069.99 21566.13 5814.51 12537 0.464 46432.3 1999 3.598 108426 30135.08 27688.72 7695.59 12704 0.606 46896.5 2000 3.544 116150 32773.70 26224.1 7399.55 12820 0.577 49876.3 2001 3.516 116500 33134.24 30460.01 8663.25 12733 0.680 49085.5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89—1999);《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五十年》;2000年度,2001年度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统计公报;《辉煌的中国乡镇企业》;《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整理。 注: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实际总产值、实际固定资产原值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出来的。 从表1可以看出,1978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2827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93%;1990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9262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05%;2001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12733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94%。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相对值,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和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率增长缓慢,甚至有个别年份出现了绝对减少的现象。这说明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减弱。本文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二、基本模型 我们将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看作总产出,用总产值的增长代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资本 用固定资产原值来代表,劳动用劳动力人数来衡量计算。 以1978年为基期调整价格因素,将上述各项指标分别转化为不变价格下的实际值,具体数值见表1。 令 —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单位为亿元; —乡镇企业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单位为亿元;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单位为万人; 我们进一步假定乡镇企业使用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资本,并且资本和劳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生产函数采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即: (1) 其中 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提高的速率。 为常数, 为时间因子, 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 为随机误差项。 由(1)式得,乡镇企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为 ,劳动边际生产率为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乡镇企业的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2) 其中 右下角字母的顺序表示资本对劳动的技术替代。显然,只要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等于1,企业就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实行两种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即如果 ,企业就会以资本来替代劳动; 越大,企业越有动力以资本来替代劳动,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根据实际总产值增长情况,我们将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1985-1991年为第二阶段;1992-2001年为第三阶段,并假定在每个单独的阶段内乡镇企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分别为不变的常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别计算出乡镇企业在三个不同阶段及从1978年到2001年整个时期内的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并分别用 表示。 上面我们分析了乡镇企业进行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分析乡镇企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乡镇企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可以从两个指标来观察:一是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记为 ;二是乡镇企业的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记为 。 我们已经假定乡镇企业的生产函数采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因此乡镇企业的劳动投入和实际总产值之间有下述关系: 。 (3) 其中 为常数, 为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弹性系数, 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我们对乡镇企业发展过程的划分,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在三个不同阶段及从1978-2001年整个时期的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的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分别用 表示。 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4) 其中 表示第 年的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表示第 年的乡镇企业资本增量, 表示第 年的乡镇企业资本总规模; 表示第 年的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增量, 表示第 年的乡镇企业全部就业总量。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计算出各个阶段及1978-2001年整个时期内的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的波动幅度(即各个阶段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标准差 )和波动系数(即各个阶段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的标准差系数 )。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的波动幅度的计算公式为: (5) 其中 为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波动幅度; 为乡镇企业第 年的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为特定时期内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的期望值; 为样本观察值的个数。 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波动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 的含义与上述相同。 显然,各个 和 越大,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小;波动幅度 和波动系数 越大,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不稳定。 三、各有关参数的计量分析结果 对上述的(1)、(3)式,可以取自然对数形式转换为线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下面是利用表1的数据,对1978-2001年整个时期进行回归的结果。估计值下面括号中给出了显著性为5%时各估计值的 检验值,带有上标*表示统计显著性达到1%水平;各式后面给出了 检验值及统计显著程度,上标*的含义相同; (调整后)给出了各式对于因变量的解释力。 ; (-1.619) (0.77) (3.028*) (5.92*) (1)* (23.705*)(13.612*) (3)* 所以1978-2001年的整个时期乡镇企业的产出(实际总产值)的资本、劳动弹性系数分别为 ;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为 。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各个阶段乡镇企业的产出(实际总产值)的资本、劳动弹性系数: ; ; 以及各个阶段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 ; ; 利用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乡镇企业各个阶段及1978-2001年整个时期的资本和劳动的均值;再根据(2)式,我们可以得到乡镇企业在三个不同阶段及1978-2001年整个时期的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 ; ; 从(4)式出发,我们可以直接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逐年计算出当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78—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年份 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吸纳弹性系数的三年移动平均修匀值 年份 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吸纳弹性系数的三年移动平均修匀值 1978 — — 1990 -0.7790 -0.7387 1979 0.1789 — 1991 0.2724 0.0099 1980 0.3118 0.1383 1992 0.5364 0.4342 1981 -0.0759 0.1901 1993 0.4939 0.2653 1982 0.3344 0.1755 1994 -0.2345 0.1920 1983 0.2681 1.1741 1995 0.3167 0.1330 1984 2.9197 2.1384 1996 0.3168 0.1412 1985 3.2273 2.2115 1997 -0.2098 -0.0756 1986 0.4875 1.3761 1998 -0.3337 -0.0019 1987 0.4134 0.4631 1999 0.5378 -0.0074 1988 0.4884 -0.2692 2000 -0.2262 -0.0447 1989 -1.7095 -0.6667 2001 -0.4458 — 从1978年到2001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78—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变动趋势 根据(5)式,利用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各个阶段及1978-2001年整个时期内的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 ; ; ; 四、主要结论 1、乡镇企业具有强烈的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镇企业虽然还在以资本替代劳动,但替代动机的强度已经大大减弱。 我们曾指出,只要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大于1,即 ,企业就会以资本来替代劳动; 越大,企业越有动力以资本来替代劳动;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1978年到2001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4.7985,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大约为劳动的5倍,远大于1。如此巨大的边际生产率差异当然极大地刺激了乡镇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我们注意到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乡镇企业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是存在较大差别的,表现为逐年递减:第一阶段最大(7.12),第二阶段次之(5.35),第三阶段最小(3.69)。这种明显的逐年递减的趋势说明了乡镇企业虽然还在以资本替代劳动,但替代动机的强度却逐年减弱。 2、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减的规律性趋势。 1978-2001年间,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平均吸纳弹性系数为0.384,即乡镇企业的产出(实际总产值)每增加1%,就能带来劳动就业增加0.384%。而在第一阶段,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高达0.54,第二阶段降低为0.336,第三阶段更是锐减为0.096。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明显呈现递减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减趋势。 3、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现先强后弱、逐年递减的规律性趋势。 从表2和图1我们可以看出,1985年之前,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处于不断递增阶段, 平均为1.005,到1984、1985两年达到了最高值(分别是2.14、2.21),说明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比较强的。1985-1990年之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一直处于下降阶段,直至变为负值:从1985年的2.21下跌到1990年的-0.7387,平均仅为0.033。1991-2000年,在经过了短暂的增长后(1991年和1992年两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也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平均为0.115,1997年后更是一直为负值。1986-2000年之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平均仅为0.106,远远低于1978-1985年的水平。这说明1985-2000年的十五年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弱,资本投入增加只能引起劳动投入的略微增加一点儿;尤其是十五年内有七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是负值,也就是说,在这七年期间,乡镇企业增加资本投入不但不能吸纳劳动就业,反而会绝对排斥劳动投入,减少劳动就业。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以后,乡镇企业就一直处于资本投入绝对排斥劳动投入的阶段。 4、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总体而言波动较大,并不稳定,但1992年后逐步趋于稳定。 1978-2001年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的平均波动幅度为0.754,虽然不算很大,但波动系数却高达2.188,说明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是很不稳定的。其中第二阶段的波动幅度最大,第三阶段的波动幅度最小。在第三阶段,虽然波动系数还比较高(1.36),但波动幅度已经很小(0.157),说明1992年以后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经比较稳定(呈现逐步稳定下降的趋势)。 综上所述,无论是产出(实际总产值)还是资本,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整体上都在不断减弱,呈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减的规律。1992年后,这种边际递减的规律更加明显。乡镇企业各有关指标的年增长率变动趋势及离异程度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实际固定资产和职工人数年增长率变动趋势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边际递减规律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宏观环境原因,主要有: (1)正如我们曾经指出的那样,即使能够带来相同的产出,企业也会更偏好于资本,而不愿增加劳动投入。在1984年以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乡镇企业融资渠道非常狭窄,资本十分匮乏,企业虽然有强烈的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动机,却不得不增加劳动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因此这一阶段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增加很快。1987年后,乡镇企业融资渠道变得比较通畅,乡镇企业资本增密,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如表1中实际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一栏所示)。乡镇企业日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过渡,表现为乡镇企业用于购置机器设备与原材料的资金增量扩大与用于安排劳动力就业的资金量相对减少,导致了劳动就业的下降。 (2)乡镇企业日益重视集约化经营,采取了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从1978年到1986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带有“高资本投入与高劳动投入并存”的粗放经营特征。1987年以后,乡镇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1992年我国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替代了大量的劳动投入,从而乡镇企业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乡镇企业完成一定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幅度下降。 (3)虽然总体上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但布局分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因此农村的城市(镇)化进程十分落后。2000年全国有89%的乡镇企业分布在行政村(包括自然村),9%分布在建制镇,只有2%分布在县城或县城以上的城市。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不能有效推动农村的城市(镇)化进程,产生不了城市(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所以就无法相应地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劳动力在农村第三产业就业。从80年代中期以来,第三产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没有提高,徘徊在15%左右。这就使得第三产业“投资少,劳动密集”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也就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更多更强,市场环境日趋严峻,迫使乡镇企业精兵简政、降低成本来应付挑战。同时财税体制改革使乡镇企业的税赋增加,加上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偏紧,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减免税、税前还贷、以税还贷,使乡镇企业借贷和还贷能力下降,加剧了乡镇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导致了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同时,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没波及到我国,但却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对乡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大批乡镇企业倒闭。此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务院出台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关闭“十五小”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由于自身的技术条件和资金实力的限制,被要求关闭的“十五小”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不少地区“一刀切”,关停了大批的乡镇企业。这也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 五、政策建议 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边际递减规律的事实显然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要向乡镇企业大量转移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 1、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证乡镇企业总产值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虽然乡镇企业总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递减,但吸纳弹性系数仍然为正值,说明只要乡镇企业总产值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仍然能够吸纳一定的劳动力,因而必须保证乡镇企业总产值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为此首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法律环境,废止以前脱离实际情况、阻碍乡镇企业发展的各种条例、法规;其次,必须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政府职能部门的行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消除对乡镇企业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最后,要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比较优惠的金融、财政、税收、进出口贸易等具体的政策措施,改善乡镇企业自身由于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经营状况不稳定等原因而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2、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增加劳动投入。 乡镇企业由于大多数地处乡村,资金、技术、信用、信息等各方面与城市企业相比,都处于相对劣势;但乡镇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却远低于城市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所以乡镇企业应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另外,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村地区过剩的大量劳动力,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完全转移到城市就业,他们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构成了很大的社会压力,还要依靠乡镇企业来加以缓解,因此乡镇企业也应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们曾指出,由于投入劳动要比投入资本带来更高的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不确定性,所以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追求相同的产出水平时,总是更偏好资本,以资本来替代劳动。因此必须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激励: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声誉鼓励等,以鼓励乡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增加劳动投入。 3、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镇)化进程,鼓励乡镇企业适度集中。 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实力已经比较强大。在此基础上,鼓励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可以加快农村的城市(镇)化进程,形成一批新型的小城市(镇),使之成为所在农村地区的“成长极”和“增长点”,产生城市(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在城市(镇)产生后,当地的产业结构得到相应地调整,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使得第三产业“投资少,劳动密集”的优势能充分发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对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目前,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东部地区流动。实际上,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发展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也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快,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大。结合西部大开发的进程,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可以安排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彻底摆脱贫困。 5、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减少就业阻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一直不高,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因而只能从事简单劳动,不能适应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型岗位,阻碍了就业增加,因此必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为此首先要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将调节就业需求和推动职业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结合起来,对新增的劳动力进行就业前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特别是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以减少就业阻力。同时大力加强乡镇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工作,指导乡镇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推动乡镇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83期。 2.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九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综述》,2001年1月1日。 3. 刘广海,《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7期。 4. 刘学敏,《乡镇企业:是历史抑或即将成为历史?》,《经济要参》,2001年第33期。 5. 韩保江,《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边际递减与剩余劳动力反梯度转移》,《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6. 王晓鲁,《对乡镇企业增长的重新估计》,《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7. 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8. 李建伟,《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9. 姜长云,《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与思考》,《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乡镇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70041027,项目主持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于立教授)的阶段成果。并且本文于2002-11经过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集体讨论后形成。 � 这些指标仅是中国大陆地区的统计结果,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此外,本文中的劳动力总数是指从业人员总数,可能会比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力总数略微高一点儿。 � 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总数介于1.5亿—2亿人之间。之所以与本文估计的数值有较大出入,一方面本文是以从业人员总数来代替劳动力总数,因而存在高估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本文在估计农村中剩余劳动力总数时参考的是工业化国家的以往经验,而国内大部分学者是依据中国农村实际生产率来确定的。 � 本文所说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其多少用实际固定资产原值的多少来衡量,并不包括人力资本。 � 本文直接对乡镇企业的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数值取了绝对值。 � 当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1时,虽然从理论上讲,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相等,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产出水平,企业在选择投入资本或投入劳动之间是无差异的。但实际上,由于投入劳动要比投入资本带来更高的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不确定性,所以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追求相同的产出水平时,总是更偏好资本,以资本来替代劳动。 � 这个假定是比较强的。但考虑到我们所划分的每个阶段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这个假定也是合理的。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定在每个阶段内,乡镇企业产出(实际总产值)对劳动力的吸纳率水平也都是不变的常数。这样,除了从1978-2001年的整个时期外,在对我们所划分的每个阶段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时,就可以不考虑时间序列因素。 � (2)式中的资本� EMBED Equation.DSMT4 ���和劳动� EMBED Equation.DSMT4 ���的数值可以分别用我们所划分的各个阶段和从1978-2001年的整个时期内的均值替代。 � 在此,我们仅计算经过三年移动平均修匀以后的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的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 � 我们用经过三年移动平均修匀计算后的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作为讨论对象。虽然从直观意义上讲,直接讨论各年的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较为精确,但由于我们研究的不是单独每年中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情况,而是考察连续若干年内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如何,所以选择经过移动平均修匀后的吸纳弹性系数作为连续若干年内吸纳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作为考察对象可能更为合理。 PAGE 1 _1092663618.unknown _1092810551.unknown _1093249165.unknown _1093350695.unknown _1093500593.unknown _1093500631.unknown _1093782797.xls 图表2 18.695 2.9006 15.7944 9.0433 10.7779 3.1282 7.6497 13.0231 15.3443 -10 25.3443 10.7918 15.9223 4.8148 11.1075 12.331 16.3665 3.919 12.4475 17.4248 14.9098 60.9892 -46.0794 63.5869 8.5341 34.0054 -25.4713 46.6109 32.9031 13.7269 19.1762 22.4204 31.3171 10.9361 20.381 25.4079 18.8687 8.4043 10.4644 15.0258 1.1241 -1.8649 2.989 -2.9014 5.0778 -1.1209 6.1987 26.3092 15.5287 3.8005 11.7282 17.8924 21.5637 10.5159 11.0478 44.1951 39.2936 16.1882 23.1054 58.9742 13.1709 -2.6569 15.8278 17.3456 26.1372 7.0234 19.1138 9.9934 17.8111 5.0307 12.7804 12.4235 20.0869 -3.3906 23.4775 30.5069 13.9736 -3.931 17.9046 10.4269 32.3515 1.3321 31.0194 15.5929 -3.8469 0.9131 -4.76 8.7559 17.0781 -0.6786 17.7567 1.1001 &A Page &P 实际固定资产增长率 职工人数增长率 实际固定资产与职工人数增长率的离异 实际总产值增长率 Sheet1 1978 1979 18.695 2.9006 15.7944 9.0433 1980 10.7779 3.1282 7.6497 13.0231 1981 15.3443 -10 25.3443 10.7918 1982 15.9223 4.8148 11.1075 12.331 1983 16.3665 3.919 12.4475 17.4248 1984 14.9098 60.9892 -46.0794 63.5869 1985 8.5341 34.0054 -25.4713 46.6109 1986 32.9031 13.7269 19.1762 22.4204 1987 31.3171 10.9361 20.381 25.4079 1988 18.8687 8.4043 10.4644 15.0258 1989 1.1241 -1.8649 2.989 -2.9014 1990 5.0778 -1.1209 6.1987 26.3092 1991 15.5287 3.8005 11.7282 17.8924 1992 21.5637 10.5159 11.0478 44.1951 1993 39.2936 16.1882 23.1054 58.9742 1994 13.1709 -2.6569 15.8278 17.3456 1995 26.1372 7.0234 19.1138 9.9934 1996 17.8111 5.0307 12.7804 12.4235 1997 20.0869 -3.3906 23.4775 30.5069 1998 13.9736 -3.931 17.9046 10.4269 1999 32.3515 1.3321 31.0194 15.5929 2000 -3.8469 0.9131 -4.76 8.7559 2001 17.0781 -0.6786 17.7567 1.1001 Sheet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Sheet2 Sheet3 _1102491058.unknown _1093500672.unknown _1093500619.unknown _1093413433.xls 图表1 0.1789 1979 0.3118 0.1383 -0.0759 0.1901 0.3344 0.1755 0.2681 1.1741 2.9197 2.1384 3.2273 2.2115 0.4875 1.3761 0.4134 0.4631 0.4884 -0.2692 -1.7095 -0.6667 -0.779 -0.7387 0.2724 0.0099 0.5364 0.4342 0.4939 0.2653 -0.2345 0.192 0.3167 0.133 0.3168 0.1412 -0.2098 -0.0756 -0.3337 -0.0019 0.5378 -0.0074 -0.2262 -0.0447 -0.4458 2001 &A Page &P 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吸纳弹性系数的三年移动修匀值 Sheet1 1978 2827 1979 0.1789 2909 1980 0.3118 0.1383 3000 1981 -0.0759 0.1901 2970 1982 0.3344 0.1755 3113 1983 0.2681 1.1741 3235 1984 2.9197 2.1384 5208 1985 3.2273 2.2115 6979 1986 0.4875 1.3761 7937 1987 0.4134 0.4631 8805 1988 0.4884 -0.2692 9545 1989 -1.7095 -0.6667 9367 1990 -0.779 -0.7387 9262 1991 0.2724 0.0099 9614 1992 0.5364 0.4342 10625 1993 0.4939 0.2653 12345 1994 -0.2345 0.192 12017 1995 0.3167 0.133 12861 1996 0.3168 0.1412 13508 1997 -0.2098 -0.0756 13050 1998 -0.3337 -0.0019 12537 1999 0.5378 -0.0074 12704 2000 -0.2262 -0.0447 12820 2001 -0.4458 12733 Sheet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吸纳弹性系数的三年移动修匀值 Sheet2 Sheet3 _1093500568.unknown _1093374829.unknown _1093375089.unknown _1093374560.unknown _1093264063.unknown _1093350660.unknown _1093350685.unknown _1093325156.unknown _1093264127.unknown _1093264015.unknown _1093263849.unknown _1093263881.unknown _1093249230.unknown _1093072671.unknown _1093238872.unknown _1093239459.unknown _1093239753.unknown _1093239921.unknown _1093248986.unknown _1093239804.unknown _1093239540.unknown _1093239376.unknown _1093072711.unknown _1093072741.unknown _1093238674.unknown _1093072692.unknown _1092810672.unknown _1092813803.unknown _1093072661.unknown _1092814538.unknown _1092814558.unknown _1092814029.unknown _1092812062.unknown _1092812109.unknown _1092811345.unknown _1092810581.unknown _1092685593.unknown _1092685631.unknown _1092664347.unknown _1089574115.unknown _1090069287.unknown _1092655658.unknown _1092663389.unknown _1092655556.unknown _1091617986.unknown _1089574230.unknown _1089574242.unknown _1089574271.unknown _1089574215.unknown _1088255916.unknown _1089570820.unknown _1082987837.unknown _1087479791.unknown _1087479825.unknown _1082881075.unknown _1082881242.unknown
本文档为【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74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2-07-30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