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

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

举报
开通vip

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 陈劲松 内容提要: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良好,主要表现是:主要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连续5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趋于回落;农产品进出口继续增加;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升温;各项农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生产收益下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困难、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以及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等问题。展望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发展的势头。 关键词:农村经济 ...

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
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 陈劲松 内容提要: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良好,主要表现是:主要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连续5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趋于回落;农产品进出口继续增加;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升温;各项农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生产收益下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困难、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以及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等问题。展望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发展的势头。 关键词:农村经济 形势 2008年 2009年 2008年,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中国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4000亿元,比2007年增长5.5%;粮食实现5年连续增产;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趋于回落;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活跃;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政府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是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取得可喜成就的重要保证。但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也遭遇了农业生产收益下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困难等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冲击。展望2009年,虽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蔓延等不利因素,但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有望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2008年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但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农业生产收益 2008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其中,粮食产量达到52850万吨,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这是近40年来中国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粮食增产;粮食单产首次突破330公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连续5年粮食单产持续提高。粮食产量中,夏粮12041万吨,早稻3158万吨,秋粮37651万吨,分别增产305万吨、6万吨、2379万吨,增长2.6%、0.2%、6.7%。油料总产量达到2950万吨,增加约280万吨,增长14.8%,扭转了油料产量连续2年下滑的局面;加上大豆产量增加160万吨,两项合计折合增加食用油80万吨,总量达到970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2个百分点,扭转了食用植物油自给率连续8年下降的局面。糖料产量增长6.7%。棉花产量达到750万吨,减少1.6%。 2008年,中国养殖业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快速恢复,预计全年生猪存栏4.7亿头,增长7.5%;出栏6亿头,增长6%。肉类总产量达到7269万吨以上,增长5.9%。三季度末奶牛存栏同比增长约10%,牛奶产量增长约1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95万吨,增长3.1%,淡水养殖是水产品产量的主要增长点。禽蛋、蔬菜、水果等其他“菜篮子”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虽然在2008年后期下降,12月底,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经下降至126.12,比4月份的151下降了近20%,但在大部分农产品生产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压低了农业生产收益。以玉米生产为例。2008年4月玉米播种期间,化肥价格较上年上涨59%,每亩化肥成本140元,柴油价格上涨到6500元/吨,种子费达到24元/亩,雇工费达到70元/人·天,这样,在不计算农户自身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玉米每亩生产成本为539元,比2007年的449元增加了90元,增幅为20%。棉花生产也出现类似情况,在一些棉花产区,种植一亩棉花的毛收入甚至低于种植一季水稻的毛收入。2008年,生猪养殖业恢复性增长,但恢复的过程并不顺利。一方面,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另一方面,年初仔猪价格过高侵占了很大一部分养殖利润,而从3月份开始猪粮比价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10月份达到7,11月份有所反弹,升至7.5,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养猪亏损的情况,这使得生猪养殖的高利润期过短,生猪养殖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元气。 (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大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但一些农产品需求不振,食品质量安全仍然困扰消费 2008年,中国农业丰收,保障了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充分供给,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做出了贡献。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走势看,据农业部监测,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在2月份达到最高水平并持续在较高水平上,9月份达到另一个高位,而9月份以后价格转为下降。10月份,全国稻谷、油料、棉花、蔬菜、生猪等31种农产品中有30种的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1月份又有27种的价格进一步下跌。其中,11月份,稻谷和玉米价格分别比9月份下降9.2%和9.4%,猪肉价格比最高时的2月份下降23.3%,籽棉收购价已经达到5年来的最低水平。但是,有些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有所不同:牛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蔬菜价格在5~7月到达低点后上升,9月份以后叶类蔬菜的价格下降,而茄果类蔬菜的价格仍然上升;水果价格在2月份到达最高水平后持续下滑,8月份到达最低水平,比2月份下降了大约40%,此后又持续上涨。 然而,农产品价格下降,也表明需求不振,进而对农民收益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纺织品需求减少,受此影响,2008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回落,纺织企业开工率低。棉花作为纺织原料,消费受到极大抑制,导致棉花价格下跌。2008年初,国家对新上的玉米深加工项目采取了限制措施,多数企业在上半年受原料成本上涨、停电等多重阻力的影响,加上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游产品滞销现象明显,国内玉米深加工行业普遍不景气,效益持续下滑。2008年下半年,由于养殖业效益持续下滑,加上居民购买力下降以及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多数养殖户补栏较为谨慎,因而对饲料销售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因素都造成粮食需求疲软,价格看跌。面对粮食价格下滑的局面,2008年,国家连续调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将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实施范围扩大到11个省(区),在6个小麦主产省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8年,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粮食29180万吨,以此估算,粮食商品率达到55.2%,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7035万吨,占当年粮食产量的32.2%,占粮食收购量的58.4%。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在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方面。国家先后两次下达国家储备和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共计3050万吨,其中包括稻谷、玉米、大豆等多个粮食品种。全国农民因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增收500亿元。 虽然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也在不断改进,但是,2008年仍然爆发了“三鹿奶粉”事件,不但给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冲击,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形象。 (三)农产品进出口继续增长;但农产品贸易逆差急剧扩大 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991.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7.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405亿美元,增长10.6%;农产品进口额586.6亿美元,增长43.1%。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到181.6亿美元,增长了3.2倍。 从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看,主要粮食品种出口明显减少,特别是小麦、玉米出口数量减少较多,但中国仍保持粮食净出口,其中,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净出口数量分别为67.4万吨、9.4万吨和20.4万吨;蔬菜、水果和水产品仍然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其中,蔬菜、水果出口量分别达到819.5万吨、484.1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长0.3%、1.4%,出口额分别达到64.4亿美元、42.3亿美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7%、12.8%,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06.1亿美元,它们出口额合计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2.5%。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继续增长。其中,大豆进口数量高达3743.6万吨,比2007年增长21.5%,进口金额高达218亿美元,增长大约90%,占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7.2%;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高达817.7万吨,比2007年减少2.7%,但进口金额达到约90亿美元,增长大约44%,占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5.3%。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国棉花进口数量为211万吨,进口金额为34.9亿美元,分别比2007年减少14.1%和增长0.4%;饲料用鱼粉进口数量为135万吨,进口金额约为14亿美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9.6%和38.1%;豆饼豆粕进口数量为22万吨,进口金额约为0.9亿美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10%和171.5%;1~10月,猪肉进口额为9.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倍;禽肉进口额为9.3亿美元,同比增长18.1%。 从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看,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呈现出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趋势。1~11月,虽然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减少了8.1%,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减少了10.6%,但对欧盟、东盟、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了16%、35.4%、17.3%,对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24%,对非洲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42.3%,对中东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34.3%,对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31.7%。中国农产品出口对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降低,改变了以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分散了出口市场风险,有利于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 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特点是:出口增速放缓,尤其是传统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放缓;进口激增,尤其是国内短缺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例如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度增加;由于全年平均来看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农产品进出口出现进出口金额增加幅度大于进出口数量增加幅度,或者进出口数量下降而进出口金额上升的现象;2008年1~11月,中国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为137.7,而出口价格指数为115.2,即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这是造成农产品贸易逆差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以大豆为例,2008年进口平均价格比2007年上涨56%,如果以2007年进口价格计算,仅大豆进口一项就由于价格上涨和进口数量增加而多支出约79亿美元。 (四)乡镇企业仍然维持两位数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乡镇企业增速下滑,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加大 2008年,中国乡镇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797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1.6%;完成工业增加值55600亿元,同比增长11.6%;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6400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利润20120亿元,同比增长11.7%;上缴税金8550亿元,同比增长12.8%;出口交货值达到34900亿元,同比增长11.4%;支付劳动者报酬15750亿元,同比增长11.7%。 2008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发挥引领乡镇企业增长的作用。第二,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0060亿元,同比增长14.5%,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25.2%;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4650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7150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9.0%。第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280亿元,同比增长12.5%,比乡镇企业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22.9%,比2007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3600亿元,同比增长13.2%,仍然是乡镇企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但是,乡镇企业发展在2008年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短缺,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乡镇企业全部和工业增加值增速都比2007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增速下降了3.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速更是下降了7.5个百分点。此外,尽管全年乡镇企业净增就业人员约360万人,但比2007年少增近50万人,增幅下降了12个百分点。据估计,全国共有约2000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 (五)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升温;但城乡收入差距仍未缩小 尽管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农业生产收益下降、乡镇企业增速下滑、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困难等不利因素,但是,农民收入仍大幅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创记录地比2007年增加621元,名义增长15%,实际增长8%。从收入增长构成上看,工资性收入、出售农产品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例如,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650元,比2007年增加210元,大约都占人均纯收入及其增加额的1/3。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实际增长8.4%,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31∶1,与2007年基本持平。 在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加上扩大内需、启动农村消费政策的驱动,以及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消费不断升温,一改农村消费增长长期落后于城市的局面。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2007年增长21.6%,增速比2007年加快4.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73735亿元,同比增长2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34753亿元,同比增长20.7%,均比2007年加快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2%。动态地看,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差距,2006年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而2008年二者持平。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同时,县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加速增长,2008年达到12212.8亿元,比2007年增长22.8%,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其增速不仅分别高于城市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0.7个和3.3个百分点,也是近13年来最高的增长速度。这些都说明,农村消费在社会消费中的作用正在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并正在被发掘出来。 二、农村政策、农村改革和农村社会发展 (一)对“三农”的投入继续加大并达到新高;但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未改观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5亿元,比2007年增长37.9%。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合计达到102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07.7%;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于2008年第四季度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当年新增的中央财政1000亿元资金支出中,有291多亿元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占29.1%。 在上述背景下,2008年,中央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全年共落实中央水利投资计划655.4亿元(含第四季度新增200亿元),比2007年增加304.9亿元,增长87.1%,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外,各地共落实省级水利建设投资512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20%。2008年中央水利投资主要用于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专项工程,其比例分别为45.7%、43.5%、6%和4.8%;同时,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和民生水利倾斜,其比重分别是83%、66.8%和49.3%。直接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投资为323亿元,解决了48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08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22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24124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 虽然2008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但是,2008年底到2009年初中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的持续干旱,暴露出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仍然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不断拓展惠农支农政策的领域并取得明显实效;但政策目标应着眼长远 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各项政策,支持“三农”的政策体系初现端倪。除了前面提及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粮食最低收购价等项政策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一定范围内试行的政策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在全国和更大范围内推开这些政策创造了条件。 例如,自2004年以来,中央在每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将农业保险列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试行,中国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了21.5亿元用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008年,中央财政的补贴金额达到60.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近2倍。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也按照一定比例对农业保险保费予以补贴。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8.8亿元,2007年为53.3亿元,2008年为110.7亿元,比2007年增长1.1倍。2008年,农业保险责任金额达到2397.4亿元,比2007年增长2.1倍;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其中,粮食作物3.6亿亩,经济作物7000万亩,林木7700万亩,水果蔬菜等其他农作物2500万亩;承保各类牲畜4.7亿头(羽),其中,能繁母猪4762万头,生猪2080万头,奶牛174万头。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由6个省(区)扩大到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区)全部被纳入试点地区。与此同时,农村保险的保障范围日益广泛,险种达到160多个,涉及9个方面:一是种植业保险,二是经济作物保险,三是养殖业保险,四是渔业保险,五是农机具保险,六是农民养老、医疗、生育保险,七是农民住宅保险,八是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九是农村学生平安保险。“三农”保险覆盖的农户达到9000万户次。2008年,农业保险为1400万户受灾农户支付赔款70亿元,其中,种植业保险赔款46亿元,养殖业保险赔款24亿元。 又如,为了刺激农民消费水平升级,从2007年12月起,商务部和财政部在山东、河南、四川和青岛三省一市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对农村居民购买彩色电视机、冰箱(含冰柜)、手机三类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接补贴,补贴金额直接打到购买者的银行卡上。从2008年12月1日起,“家电下乡”试点地区扩大到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家电产品种类也增加了洗衣机。根据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分别为:彩色电视机2000元,电冰箱(含冰柜)2500元,手机1000元,洗衣机2000元。2008年,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资金达到104亿元。 虽然上面提及的一些农村政策都经历了先局部试点、再全面铺开的过程,这符合中国农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一贯做法,也会使有关决策更科学,但是,总体上看,近年来出台的农村政策多少都带有一些“应急”的色彩,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农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制定针对性很强的政策,而缺乏从长远的角度、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中国目前实行的粮食补贴政策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和生产性专项补贴政策。前者包括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政策;后者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即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即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前者基本上不属于“黄箱”政策的范畴,但如果在实行过程中采取了与种粮面积挂钩的方式,则其性质就会改变;而后者基本上属于“黄箱”政策的范畴。虽然中国属于“黄箱”政策的农业补贴没有突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承诺的农业产值8.5%的水平,特别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只是在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才启动,但是,随着财政农业补贴持续大幅度增加,以及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因而该项政策启动的概率增大,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何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和中国自身的承诺,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又如,“家电下乡”政策对于扩大内需、缓解家电产业产能过剩,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家电生产企业为了满足农村市场的需要而对家电加以“改造”,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该项政策是否会由此保护落后、阻碍技术进步,从而降低家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看,不应当让先进的电器适应落后的环境,而是应当让落后的地区加快发展以达到先进的电器所要求的水平。因此,除了“家电下乡”,财政对农村电、水、气、路、房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也应加大,特别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前面已经提到,县城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城市,更高于农村。 (三)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但“亮点”或“突破”不多 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的意见》,决定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与林木所有权承包到户,承包期为70年,期满后可以续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计划到2010年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落实经营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改革任务。 2008年,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乡镇推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多数省(区、市)推行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中,24个省(区、市)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9个省(区、市)实行了“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31个省(区、市)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春季学期开始,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1.4亿)都开始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了生活补贴。此外,首批14个试点省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工作进展顺利;年初率先在黑龙江、河北、云南三省全省范围内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内蒙古、上海、重庆、江苏、湖北等省(区、市)也选择了部分县(市)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2008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从6省(区)扩大到31个省(区、市);截至10月底,全国共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7家;预计到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将超过100家。 可以看出,中国2008年的农村改革大多是以往改革的继续,或在试点基础上在更大的地域推开,少有改革领域的扩展,因而与前些年轰轰烈烈的改革局面相比,多少显得有些“沉寂”。经过30年的改革,农村经济社会体制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政策的着力点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即一方面要巩固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则要针对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政策。也就是说,不但要“改”,更要“立”,而且“立”的内容越来越多。 (四)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第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推开。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有8.15亿多农民参加,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近430亿元,累计约3.7亿人次受益。第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开,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900多万农村低保户和570万农村“五保”人员得到了救助,全国又有1.7万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第三,农民技能培训取得新进展。全国已有1936个县(市)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年共培训农民工1454万人。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有了新提高。截至2008年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4249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111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4976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996万人。此外,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但是,应当看到,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还很低,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比起庞大的农民工人数还不多,所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仍然任重道远。 三、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展望 (一)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并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指导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将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五个方面提出了28点具体的政策。其中比较值得关注或有新提法的地方是: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特别是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特别是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资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特别是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实行新的扶贫标准。 上述政策无疑为2009年中国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中国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的一些政策已经化为具体的数字或措施。例如,2009年,中央财政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四项补贴预计会增加到1200亿元;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从2008年的4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补贴的农机具种类也从9大类18小类50个品目扩大到12大类38小类128个品目。2009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按不同小麦品种,上调13%~15.3%;2009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均比2008年提高13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6.9%、16.5%、15.9%。从2009年起,中国将贫困线标准从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到1067元,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将由1497万人增加到432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6%。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摩托车、电脑、热水器、空调等产品列入补贴范围。此外,从2009年1月25日起,国产化肥出厂价格、除钾肥外的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从而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 但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世界经济是否能走出低谷,抑或遭受第二波、第三波冲击,仍难以预料,中国经济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内需不足、出口困难,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减少,全国耕地受旱面积最高时达到近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占一半,重旱近5000万亩,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在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而形成的较高基数上继续增产、增收,其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态势 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但各地抗旱有力,估计旱灾不会对全年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国家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以及增加补贴,会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难以维持高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粮食生产将获得较好的效益,产量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相比之下,由于棉花生产效益下滑,产量可能下降。如果不发生重大疫情,畜产品产量将稳步增长,其中,生猪生产可能会出现小幅度波动,牛羊肉产量增加,禽肉禽蛋产量增加或持平,而乳品产量随着人们恢复消费信心会继续增加。水产品产量会持续增加。 2.农产品供应充足,但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由于近年来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而且预计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国内市场农产品供应不应有任何问题。但是,由于消费者预期收入可能下降,购买力下降,消费不振,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更大,以及2007年、2008年农产品价格不寻常地高位运行,其中的一些投机性因素逐渐消退,2009年,农产品价格可能走低。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大量收购粮食,但在粮食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有粮食企业如何实现收储粮食的“顺价销售”;如果不能“顺价销售”,由此产生的亏损又如何处理。从长远看,如何建立对粮食供求的有效调控机制,仍然需要认真研究。 3.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但出口难度增加,进出口逆差可能缩小。由于近年来国家重视农产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的一些农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生产成本下降更增强了这些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加上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有利于降低出口风险,预计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仍将继续增长。但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难以维持在高位,加上国内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预计2009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速度会放慢,进出口逆差会缩小。 4.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加上已有的2000万返乡农民工,约有25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但是,乡镇企业仍将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难以大幅度增加;而一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措施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势严峻。 5.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9年,农民收入增长中减支因素增多(生产成本下降),但增收因素减少(农产品价格下降、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因此,农民收入虽然会继续增加,但达到2008年增幅的可能性不大。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6.农村改革进一步推进。2009年,中国农村改革将在“深化”上下工夫,农村公共事业也将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晓 晨) *本文参考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有关报刊和网站上的文章而成,但文责自负。
本文档为【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74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2-07-30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