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举报
开通vip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null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导 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导 论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主要部分 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null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导 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导 论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主要部分 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就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种划分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null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悉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指明了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重大的反作用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九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层次的理论。 进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论。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最后,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层次的理论。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是终结,那么,如果没有终结,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没有了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 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 一门科学的名称,在中文中一般都用“学”字代表“科学”,列在后边,如生物学、地质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在外文中情况大体相似。惟独“科学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科学”一词放在前面。这是因为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已经有空想社会主义,正如马克思于1874年所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 20世纪初,这两个词又被中国人移植到中文中来。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开始在我国得到自觉、系统的传播。 2.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研究的是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所研究的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有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作为研究客体,当然也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 3.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3.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至今我国理论界仍然有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三、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思想从无到有,最初形成的是从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中叶的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一90年代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20世纪初,俄国开始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点,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席卷俄国。从1905年至1917年,俄国爆发了三次革命。1905年民主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打开了通道。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斯大林逝世后。通过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越来越多的科学社会主义者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偏颇和弊端,40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正在实现过程中。 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先驱 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先驱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从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中叶的300多年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空想家们的具体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说来,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实际,因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因素也越来越增多。 16世纪最早的空想家莫尔,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圈地运动是“羊吃人”,造成了社会贫富对立。 18世纪中期的空想家摩莱里进而把私有制与王权结合在一起批判。 19世纪前期的空想家欧文,可以说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尤其是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理论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3.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5.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四、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5.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五、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五、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世界联系中国 3.成就联系挫折 4.现实联系历史 5.现在联系未来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布朗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傅立叶选集.1—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一1982 圣西门选集.1—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985 欧文选集.1—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一198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l—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l—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出版。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3年出版。 《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1984年版。 《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198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上、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上、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高放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李景治等著.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姜长斌主编.斯大林政治评传.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4世纪一15世纪,西欧社会进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出现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手工工场。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到19世纪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已基本上在西欧确立起来。但是,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空前巨大的成就是以同样空前巨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扩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血与火的过程。null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社会主义思想是无产者反对资产者斗争的理论表现,而空想社会主义则是早期无产者的理论先声,它反映的是早期无产者对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抗议和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憧憬。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及其主要特 16世纪一17世纪,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开始形成的时期。与此相对应,出现了正在形成中的无产者反抗旱期资产者的斗争,其理论表现形态便是以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托马斯·闵采尔(1489—1525)是与莫尔同时代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人是与莫尔和闵采尔齐名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总体特点是: (1)它们基本上是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反应,是近代无产阶级的先驱者反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最初的呐喊。 (2)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并改造了古希腊柏拉图的思想、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以及当时正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3)它们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的新时代。 (4)它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理想制度的主张都较为粗疏,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 (5)它们的理想社会都是建立在手工业和小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思想的烙印。 (6)它们普遍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把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及一切私有制度一起仅仅看成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2.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2.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英法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梅叶(1664—1729)、摩莱里(1720—1780)和马布利(1709—1785)属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准备时期启蒙运动中的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中尤以摩莱里和马布利最具代表性。 巴贝夫(1760—1797),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空想共产主义者,著名的平等派革命家。 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欧洲社会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 圣西门(1760—1825),19世纪初叶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傅立叶(1772—1837),19世纪初叶法国另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欧文(1871—1858), 19世纪英国杰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和历史局限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和历史局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旱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资格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1)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 (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思想。 (3)关于劳动光荣与劳动改造的思想 (4)关于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 (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 (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 (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昧的思想。 (9)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 (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 (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 (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 (13)关于法治建设的思想 (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 (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 (l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 (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 (18)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 (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 (20)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 1.空想社会主义的消极成分 (1)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奴隶与奴隶劳动,如莫尔、温斯坦莱、维拉斯等人。 (2)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还保留着殖民地。 (3)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歧视妇女,甚至主张实行公妻制。 (4)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包含着某种宗教神秘主义因素。 (5)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公开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其中摩莱里、马布利等是最典型的代表。 (6)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隐含着对社会生产劳动的偏见,潜藏着劳动不平等的思想。 (7)相当一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身上。 (8)某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主张带有明显的政治极端主义色彩,或包含着政治极端主义的内容。 (9)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保留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甚至保留着某些特权。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空想社会主义 的历史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空想社会主义 的历史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评价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 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二、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 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一1895)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同的创始人。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5.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持续不断的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四、《共产党宣言》阐述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四、《共产党宣言》阐述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 2.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3.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4.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1)资产阶级。(2)无产阶级。 (3)中间等级。(4)流氓无产阶级。 5.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 6.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1)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 (2)共产党的基本纲领。 (3)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之间的关系。 (4)共产党的策略原则。 7.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 8.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9.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0.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 第五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新总结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2.“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3.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要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4.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式的社会 5.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得到农民的“合唱” 6.民族独立是各民族和谐合作的必备条件 7.工人阶级只有组织成为独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2.《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 本理论? 3. 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null第二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列宁简历: 弗·伊列宁(1870—1924),诞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州国民教育总监。1887年在家乡中学毕业后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期间参加学生民主运动,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889年移居萨马拉,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3年到彼得堡参加工人运动,1895年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底被捕,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新选出的三个中央委员旋即被捕,各地党组织陷于涣散状态。列宁于1900年获释,并于1903年出席了旨在重建被沙皇政府破坏的党组织的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列宁逐渐成为公认的俄国工人政党的领袖人物。 1917年他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总理(当时称人民委员会主席)。他一生不断总结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理论上有许多创新和建树。在他逝世后,他的思想被称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列为马克思主义一列宁主义。 第一节 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 曲折和发展 第一节 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 曲折和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1.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帝国主义一词到20世纪初在国际上广为流行,各家各派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究竟什么是帝国主义?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第二国际理论家希法亭、考茨基以及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之一布哈林等人都比较一致地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政策”。 列宁则不同,他在1916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其特殊性表现在垄断性和腐朽性、垂死性方面。 第一、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第二、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这种腐朽性是帝国主义特有的,是与帝国主义的垄断分不开的。为什么垄断会导致腐朽?原因有二:一是垄断导致技术进步和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消失,在经济上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二是从自由竞争当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竟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竟争之上。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 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真研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爆发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列宁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提出了自已的判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列宁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各国在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内部的冲突加深,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果这些条件汇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势。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 列宁早在《国家与革命》中就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时提出的一个重要原理,这就是: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应当打碎这个机器,并用新的国家机器来代替它。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且密切结合俄国的实际,提出了无产阶级不需要打碎旧国家机器中某些不具压迫性的机关的思想。 4.实现苏维埃政权工作重心的转移 1918年3月,苏维埃政府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赢得了暂时的喘息时间。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列宁及时地提出苏维埃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即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任务提到一切工作的首位。 5.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探索 列宁对经济上还相当落后的俄国,如何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最初探索。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并没有立即没收私人大企业,而是计划先对其实行工人监督。 列宁还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据俄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列宁认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是可以“实行资本家阶级曾经实行的计算和监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 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理论与实践 1.列宁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1)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最初动因。 从1918年3月起,英、法、日等14个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联合进行武装干涉。外国干涉者与国内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占领了苏俄四分之三的土地,形成了对新生政权的包围圈。于是苏俄除了迅速建立战时体制外,别无出路。为了对付战争,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战时体制首先是从余粮征集制开始的。 第二,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第三,为动员全部工业为前线服务,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 管理和计划集中于最高经济委员会各部门的总管理局, 1920年总管理局有52个。 第四,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第五,物资奇缺和物价飞涨导致了货币的急剧贬值,经济 关系迅速实物化。 第六,为了保证前线胜利和工厂的劳动力实行了劳动义务 制和劳动“军事化”。 (2)从应急政策逐步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尝试。 本来,军事共产主义的不少做法都是为了应急而被迫采取的举措。可是由于革命热情的高涨,急于求成,布尔什维克党却把它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捷径,认为由此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们非常自然地会有一种感觉;既然使用非常措施能够取得战争胜利,捍卫苏维埃政权,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这些非常措施,把它们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捷径?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军事共产主义的局限。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虽然在战争环境中建立过不朽功勋,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它的局限性就立即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第二,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第三,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2.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秋冬之时则完全结束。 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至于工业生产,由于缺少粮食,缺少原料,缺少能源,加上交通不畅,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到了难以开工的地步。 经济危机也引起农民的严重不满和频繁骚动。从1920年底到1921年春天,各地普遍发生农民暴动。规模最大的骚动发生在西伯利亚,参加人数有6万余;最严重的一次暴动,是1921年2月28日发生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参加者多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省份已经被迫停止实行余粮征集制。 1921年3月,俄共十大一致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它标志着苏俄进入了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新时期。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特征。 1921年5月,俄共举行的第十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其主要精神是: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长期政策;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在国家监督下由合作社执行商品交换任务;部分修改大工业生产计划,发展日用品生产;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布尔什维克党转向新经济政策,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有以下重要特征。 其一,以市场为取向。 其二,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其三,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其四,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1.突破不经过商品货币关系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新社会的经济制度时,认为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列宁从俄国的经济实践出发,分析了俄国当时经济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它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 而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小商品经济占优势,因此不可能消灭商品货币关系。 2.对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探索 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1918年上半年开始,列宁就认真地思考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租让某些企业的可能性问题。 列宁还进一步探索了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第一形式是租让制。 第二种形式是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 第三种形式是代购代销制。 第四种形式是租借制。 越南在改革实践中,依据列宁的思想,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3.对合作制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早在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组织“以联合劳动和消费为原则”的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列宁口授的《论合作社》一文,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发展消费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实践经验,完整地提出了关于通过合作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4.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探索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中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作了论述。后来他在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信条。列宁放弃了采用“证书”实施按劳分配的设想,赞同采用工资形式。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能取消奖励制度。 在肯定以工资和奖金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时,列宁还透彻地分析了实现工资和奖金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实现工资和奖金制度应该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和利润联系起来。 其次,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应该实行完全平等的工资制。1919年初列宁就领导制定了分列为35个级差的“工资等级表”。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 1.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列宁考察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力量对比情况,指出俄国当时的五种经济成分中,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是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此相适应存在着三个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列宁还科学地论述了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标志和实质。 2.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已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十月革命后,列宁力图把这个理论贯彻到苏维埃的政治生活中去。 另外,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使一些非无产阶级分子,甚至善于“适应环境”的投机分子和其他危害分子混到党内来。为了保证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列宁主张,除加强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外,还应该来一些重大的组织措施。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利用优秀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列宁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为了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列宁认为必须团结和使用从旧社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他明确地指出,我们知道,只有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因素才能建设社会主义,而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因素。 2.关于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思想 列宁指出:“在实际上使被剥削的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的福利,这正是苏维埃政权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而且今后应当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为了改变苏维埃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必须坚决扫除文盲。 列宁十分重视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作用。 列宁还十分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教育必须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并实行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非常重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列宁高度评价莫斯科一喀山铁路分局工人参加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认为它具有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节 围绕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争论 第三节 围绕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争论 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通过和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等的频繁通信联系,特别是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了解与思考,逐渐把视线从西往东移,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适应新制度的物质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和民族性。 二、落后国家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又必须要有充分民主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就是说民主是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同时它又是国体,就是说民主总和一定阶级的专政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 同时,列宁也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建立比资产阶级民主更为民主的新型国家政权。“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三、暴力革命与和平方式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具体革命形势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转变,一般来讲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但也不排除可以通过和平斗争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至于采取哪种方式取得政权取决于当时的力量对比、客观形势和具体条件。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章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一、斯大林对列宁理论遗产的领悟 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形成的重要思想,但没有引起俄共(布)中央其他领导人的重视。 俄共(布)和联共(布)党内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以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一方,同以托洛茨基为另一方之间展开的;第二阶段则是在以斯大林、布哈林为一方,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另一方之间展开的。 二、同托洛茨基的论战 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同托洛茨基的争论开始于1924年,但早在列宁尚能视事时,后来争论的双方之间就已经产生了分歧。 12月8日托洛茨基在莫斯科红色普列斯尼亚区党的会议上宣读了《新方针》。这既是一封给全党的公开信,又是一个扩大派别活动的政治纲领。 其核心内容有两个: (1)影射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尽管都是布尔什维克,但已经像当年的第二国际领导人那样蜕化变质了。 (2)号召青年党员团结在他的周围,组成反对党中央多数派的山头。 托洛茨基不仅在首都发动了反对中央多数派的运动,还派代表到各地游说,使这场党内争论扩展到全国。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后,苏联党领导人纷纷发表回忆和纪念列宁的文章。托洛茨基也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回忆列宁的文章,不久编成《论列宁》一书出版。同年 9月他又为自编的《1917年》一书写了一篇序言《十月的教训》,他在书中由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而挑起了党内一场更大规模的争论。 1924年4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不指名地批评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经过争论,公开为托洛茨基辩护的人越来越少。 三、斯大林等同托季联盟的论战 俄共(布)党内关于“不断革命论”的争论刚刚有了结果,又发生了斯大林同季诺维也夫的论战。从背景上看,有三个原因导致了这场论战: 第一,随着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结束,苏联农业总产值已达到战前水平的 87%,富农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 第二,随着苏联国民经济已经接近恢复到战前水平,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三,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认为,苏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摆脱农业国的状况,因此苏联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欧洲几个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并取得胜利。 在此期间,斯大林还写了《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书,向联共(布)列宁格勒组织概述了他同新反对派的主要分歧: 1926年7月中央全会前夕,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 13人联合向中央递交了“十三人声明”,这是托季联盟的第一份政治纲领。其主要内容为:(1)党的最高领导层已经发生了官僚主义蜕变,而且还在继续发展;(2)工业发展速度的落后和富农经济的迅速发展,意味着无产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降低;(3)只有在党恢复对一切有争议问题的自由争论制度,才可能有党内民主;(4)必须改变中央多数派在共产国际中的路线。 斯大林在论战中,从以下几个重大理论观点人手,深刻地批驳了托季联盟“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主张: 第一,斯大林指出,托季联盟的错误在于把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特有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特有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混为一谈了。 第二,斯大林指出,托季联盟的错误还在于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日益加强的趋势同苏联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可能性绝对地对立起来。 第三,斯大林指出,托季联盟的错误还在于他们把苏联无产阶级同世界无产阶级的联盟形式狭隘化了。 第四,斯大林认为这次论战同以前的论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从前反对派是从内部矛盾、从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矛盾来进行反驳,认为这些矛盾是不可克服的。而现在托洛茨基是强调外部矛盾,强调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间的矛盾,认为这些矛盾是不可克服的。” 第二节 苏联如何建成社会主义 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论述了它的方法、速度、资金来源和人才来源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在工业化的速度上,斯大林1926年以前曾经同布哈林一起反对托洛茨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超速工业化主张。斯大林认为,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下,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靠内部积累。他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分为三类:(1)靠掠夺殖民地来积累资金,如英国;(2)靠掠夺战争赔款来积累资金,如德国;(3)以出让经营权换取贷款来积累资金,如旧俄国。而苏联既不能去掠夺殖民地和依靠战争赔款,也不能去接受列强的奴役条件来换取贷款,只能依靠自我积累。 从上述可以看出,斯大林当年提出加速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依靠自己积累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如果不这样,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便难生存和发展。二次大战更证明了这一点。 二、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方针 苏联在加速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苏联在1927年底,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论战结束后,联共(布)中央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三节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斯大林在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认为新宪法有六个基本特点: 第一,它通过立法程序把苏联人民已经获得和争取到了的东西即建成社会主义的事实固定了下来。 第二,它通过了立法程序规定了土地、森林、工厂以及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规定了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这两种形式,规定了按劳分配制度,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和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 第三,它通过立法程序把合乎劳动者的愿望并有利于劳动者的社会秩序固定了下来,明确地规定了“全部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规定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国家领导权属于工人阶级,规定了苏联的国体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它通过立法程序规定了不论苏联境内的一切民族和种族的过去和现在状况如何,不管他们是否强大或者弱小,都应当在一切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第五,它通过立法程序规定了一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居住期限、教育程度、财产资格,都具有平等的选举权以及其他权利;能够决定每个公民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东西,只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劳动。 第六,它不限于规定公民的形式权利,而把立法重点放在保障这些权利特别是实现这些权利的手段问题上。 1936年宪法还根据苏联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的发展,根据苏联进人社会主义社会后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它的表现形式作了调整和完善: 第一,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构成上,新宪法用各级苏维埃制度取代了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建立了集体总统的领导体制。 第三,肯定了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在结构上为两院制。 第四,确立了最高权力机关产
本文档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733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2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27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