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举报
开通vip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一个人想要获得健康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只有当他有勇气在别人面前表现他真实的自我,并且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与目标时才能实现。 ——朱拉德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 什么是人际交...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一个人想要获得健康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只有当他有勇气在别人面前表现他真实的自我,并且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与目标时才能实现。 ——朱拉德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 什么是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及其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二)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1.交往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此同时,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连智力也会出现明显障碍。         交往是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个体只有通过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只有可能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文化,才能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离开社会的交往环境,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个体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狼孩由于失去了与他人交往的最佳时期,失去了其作为“人”的成长的环境,因而即使后来被发现后,也已经很难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有交往的需要,有合群的倾向。人生在世,就必须需要与他人、社会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当在困难时,他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关怀,会令你倍感亲切、慰藉;当在成功时,与他人分享你的快乐与喜悦亦会令你开心、畅快。         2.交往与心理健康         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不但事业会受阻,而且心情不好,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缺乏正常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在同宿舍里,同伴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大学生是否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宿舍中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低。在融洽的宿舍里生活的大学生,则以欢乐、注重学习与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可见,人的心态与性格状况,直接受到与别人交往和关系状况的影响。         心理学家曾从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与融洽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发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对别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         还有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交往状况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佐证。         3.交往与成才         大学时期是走向成人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也是面临各种各样复杂人际关系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段时期的交往经验将会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但对于一个事业成功的佼佼者来说,他若想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靠得不仅仅是出众的才华,而且更在于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的能力。在科技时代日新月异的年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极为频繁,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但是,单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积极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是他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成就动机强,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知识的局限,他们在看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彼此间的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增长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纵观科学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家间的彼此合作,很有可能出现科学的奇迹。控制论之父维纳,在建立控制论早期,曾组织过一个科学方法讨论班,参加的人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医生等。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新理论进行发难、质疑、被充、完善,结果使原来许多问题得以澄清。在现代社会,各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强,单靠一门学科的知识很难有大的成就。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学会与不同学科人才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在心灵上相互沟通、行为上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分类         按照交往的范围可分为三类即个体与个体之间,如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家庭、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如班级与班级之间。         如果按照社会学的分类,人际关系则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及由此衍生出的亲戚关系。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相关研究得到充分重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显得相当重要。         地缘关系指居住在共同的地区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等,这种关系因共同的乡土观念、相似生活方式、相同的语言文化带来更多的心理相容性,特别是大学新生初次离家求学,老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心理稳定剂的作用,非正式群体中的老乡始终活跃于校园。         业缘关系是指共同的事业、爱好而结成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师徒关系等。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也有别于中学,师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以学术为纽带而建立的看似疏淡实则志同道合。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的健康地学习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师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的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和获取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与此同时,师生关系又是一种业缘关系,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心理相容度高,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学生对教师尊敬与敬仰,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然而,由于大学授课的流动性与课堂的扩展,师生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与必要的情感交流,师生信息的对流与沟通明显不足,因而师生关系虽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却依旧需要进一步加强。         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创造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         大学生与同学间的交往最普遍、也最微妙与复杂;一方面,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而自我空间相对狭小,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         大学生同学间关系比较频繁的场合有三个方面:即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与老乡、社团等关系。班级同学交往以学习与班级活动为主;而宿舍同学关系以情感交往与生活交往为主,老乡关系以情感交往为主,社团关系以兴趣与工作交往为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从交往心理看,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表现在:       一是交往的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辈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发展到同级、同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所有同学;不仅包括同性交往,异性交往也是同学交往的重要方式。        二是交往频率提高。交往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较为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举行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        三是交往手段多元化。电子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交往范围更广。        从交往方式看,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虽然主动追求开放式的人际交往,但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仍然在校园内,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尽管BBS和QQ等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但新兴社交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并不被学生们看好。        从交往目的看,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社交目的上也趋于“理性化”,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的动机已变得很复杂。可以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人际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和物资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         一、人际吸引的条件         人际吸引(Internati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为什么喜欢别人或为别人喜欢呢?心理学家阿伦森通过调查得出以下几点:一是信仰与利益与自己相同,二是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三是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敬的品质;四是自我悦纳。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研究后认为,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一)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自然而然地能够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能性,这就成了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初的人际关系都是从宿舍与老乡开始的,相比之下,由于安排在一个屋檐下,彼此的熟悉程度显然高于非本宿舍成员,大学生最好的朋友往往都在同一宿舍;而老乡由于地缘关系,在陌生环境会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         另外一点是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熟悉不是引起喜欢的唯一变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们对积极和中性对象的喜欢程度。熟悉使人们更容易辨认事物,学习过程本身改变了人们辨认事物和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这种改变使人变得更为积极。         (二)个人特征         1、才能         人对有能力的人的态度往往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力越高,越完善,就越能受到欢迎。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人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E·Aronson)。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他的出类拔萃反而失去了同学的喜欢与信任,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人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有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人际关系圈,但如果别人的才能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则会产生心理压力。这也有中国人所讲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显然,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产生逃避或拒绝,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选择一个总是贬显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去喜欢。         因此,一个才能出众但偶尔有点小错误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比没有错误的人更受欢迎。近年来的“毛泽东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2、外貌的辐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大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那些最先受到关注的学生总是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人。但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对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         对于外貌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也存在文化差异、时代差异、个体差异与关系差异。         研究表明:外貌美的人,有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戴恩(K.Dion)及其同事在实验室向大学生被试出示三张外表吸引力不同的照片,并请他们对照片上的三个人在27项特质上打分,并预测未来的幸福程度。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对外貌好的给予较高的评价与预测,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的人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         3、个性品质         此表为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196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得出的。由此可见,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个个性品质中,包括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等都或多或少、间接或直接与真诚有关。而排在序列最后的受喜欢程度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等都与真诚有关,真诚受人欢迎,虚伪令人讨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是必须有的品质。因此,建立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是必不可少的。         表6-1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个性品质 最积极的品质 中间品质 最消极品质 真诚 固执 古怪 诚实 刻板 不友好 理解 大胆 敌意 忠诚 谨慎 饶舌 真实 易激动 自私 可信 文静 粗鲁 智慧 冲动 自负 可信赖 好斗 贪婪 有思想 腼腆 不真诚 体贴 易动情 不善良 热情 羞怯 不可信 善良 天真 恶毒 友好 不明朗 虚假 快乐 好动 令人讨厌 不自私 空想 不老实 幽默 追求物欲 冷酷 负责 反叛 邪恶 开朗 孤独 装假 信任 依赖别人 说谎 (三)相似与互补         相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与兴趣,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乃至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疾病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         与相似相联系的是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欢程度也会增加。大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人喜欢与内倾性性格的人友好相处,相互欣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会欣赏那些克服困难求学的学生、依赖性强的人更愿意与独立性强的人交朋友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补偿作用(compensation)如一个看重成绩而自己成绩又不很理想的学生,更看重成绩优秀的学生。         从表面上看,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二者是协同的。建立在态度与价值观上一致性的相似与互补有着重要意义;在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关键因素和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互补比相似更重要。         为什么相似导致吸引呢?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们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使人们更加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大学新生中的老乡之间的亲近感,相同家庭背景学生多一些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社会支持的。相似者为我们提供了社会证实的作用。在大学,共同的兴趣爱好往往成为学生交往的重要因素,而志同道合更容易成为知己;相反,对于那些在重要问题上与我们意见不合的人,我们可能会对其人格做出负面推断。         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想当然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人际交往理论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吸引可以增加人们相互交往的动机,但是它并不能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关系的进展,还要取决于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动机。交往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等,后者如自我表露与内心交流、情感支持及相互陪伴等。交往动机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到底想得到什么。         (一)社会交换理论         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         交换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有学者指出,公平性的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当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有可能产生不舒服,产生恢复公平的动机。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权利对于交换结果的公平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权力较大的人在社会交换中收益更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在P、A、C三种成分中,P、C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与两面性。而A具有自觉性、客观性与探索性,致力于弄清事物真相、事物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具有反省能力。根据PAC理论,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平行关系时,交往就是可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这种交往有6种具体形式:P-P、A-A、C-C、C-P、A-P、C-A。在这6种交往形式中,P-P双方都自以为是,这不顺眼,那也不好,双方谈得很投机,但都在指责别人。这样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交往,久而久之,会互相助长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则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负责任。C-P、A-P、C-A,均属于互补型的交往,我期望对方的,刚好是对方回应的。这种交往因为互补,所以能够持续,但却潜藏着不平等与依赖,长期以往,也不利于交往双方的发展。只有A-A交往是最健康的,大家都本着负责与尊重的原则,力图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A-A交往是最成功的。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         勒温格(G ·Levinger)等人认为,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单向注意阶段,对方没有互动。第二是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卷入,也就是说没有走进彼此的私我领域。一般的泛泛之交就停留在这一阶段。第三是相互卷入(mutuality)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这是友谊发展的阶段。         阿特曼(I ·Altman)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 定向阶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例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等。         (2) 情感探索阶段。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例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这是,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 情感交流阶段。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例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 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还有一些研究讨论了关系退化的原因。综合起来,导致关系的亲密程度减弱的原因主要有:(1)空间上的分离,交往的一方迁徙到别的地方,虽然分离的双方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保持联系,但是最现代的通讯工具也取代不了面对面交往;(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3)逐渐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个人的喜好标准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交往中可能发现对方的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另一方不喜欢的;(4)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即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所期望的水平给予回报;(5)妒忌或批评;(6)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在亲密关系中,这一点比较突出,因为亲密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7)泄密,即将良人之间的秘密透露给其他的人;(8)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9)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10)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 第三节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成就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的不适。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应从人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及今后的社会发展。 一、 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交互原则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做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同样,对于排斥、拒绝我们的人,其排斥与拒绝对我们是一种否定,因此我们必须报之以排斥与否定才是合理的、适当的,否则难以达到心理平衡。可见,我国古人所讲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着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二)功利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互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卷入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卷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三)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保护(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每一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的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四)情境控制原则         情境控制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想别人从心灵深处接纳,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真正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如果我们增加了人们对达到情境自我控制的困难,或者与人们对情境控制的不对等,使别人的自我表现受到限制,而不得不保持一定水平的自我控制。         当人们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我控制,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比如,我们新入学时,由于对周围环境和人都缺乏了解,因而一段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直到我们真正对环境熟悉了,才能够真正放松、真正适应。再如“非典”期间,由于人们对“非典”的认识还不明确,因而会感到恐慌、不安,主要原因是对周围环境控制能力的减弱。 二、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一)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或最初印象(primary effect),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是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因而也被称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近因效应(recent effect)或称为最近效应。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的认知平衡和心理平衡的作用,人们必须使后来获得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100字ppt自我介绍模板入职应聘自我介绍模板职场自我介绍医院面试自我介绍 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         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强烈,而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突出,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是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近因效应还与个性有关,一个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倾向于产生近因效应,而一个高度一致、稳定倾向的人,他的自我一致和自我肯定会产生首因效应。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是善于表现自己,给别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社会心理学家艾根1977年根据研究得出同陌生人相遇时,按照SOLER模式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地增加别人对我们的接纳性。         S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别人;         0表示姿势要自然放开         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         E表示目光接触         R表示放松         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我很尊重你,对你很有兴趣,我内心是接纳你的,请随便。” 轻松良好的第一印象。         卡内基在其名著《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了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即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2. 晕轮效应         人们将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其正面效应是通过某一方面建立有关别人的印象,最迅速、最经济,帮助人们尽快适应多变的外部世界;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以偏概全,使人们对别人的印象与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对一个人的一种品质的存在推断出他还具有一些品质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如知道某人是正直的,则容易把这人想象成刚直不阿、真诚可信、办事认真、可信赖等等甚至爱屋及乌。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halo effect),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晕轮效应既是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         3.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类:亲身经验和社会学习。当人们第一次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他们与其成员的互动就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作用,群体的社会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所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如何做。刻板印象还从父母、老师、同学、书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如西方影视作品中仆人都是黑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便是明显的例证。         刻板印象的好处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象也有其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4.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着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如成语的“邻人偷斧”是定势效应的例子。再如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好学生与差学生,这些评价往往是单纯的学业成绩的评价而非对学生全面的评价。同样,我们对陌生人人际交往的开始,往往要借助于定势效应,将我们准备的心理状态用于对待人与事上。         5.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大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二)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1.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这些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2.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应该说,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三)善用交际技巧         1.换位思考。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我们经常用,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他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懂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时应存大同,求小异。         2.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有报载,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要善于落落大方地说谢谢。我们经常认为特别亲近的人不需要说谢,太小的事不需要说谢,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愿意直接表达我们的感谢,而是愿意记在心中。事实上,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批评时应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产生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应就现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将以前的事重新翻出来,措词与态度应是友好的、真诚的。         3.主动交往。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始发着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大学生的主动交往也很重要,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4.移情。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沟通,情感的沟通越充分,双方共同拥有的心理领域就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移情不是同情,而是交往双方内心情感的共通与同一。人是经验主义者,对别人理解高度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因此,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与移情的必要前提。         5、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日常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正说明这点。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就很重要。 第四节 人际冲突及其调适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充满阳光,都希望友谊能天长地久,都希望人情能温馨美好,但生活总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总会发现曾经多么亲密的朋友、多么幸福的伴侣最终却分道扬镳、形同陌人。如何才能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及人际关系的破裂,是困挠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现实问题。 一、人际冲突的发生         (一)人际冲突的涵义         冲突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可能是各方的需要、利益不同,或者对问题的认识、看法不同,或者是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同,或者是行为方式、做事的风格不同等等。总之,当相互关联的两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态度、动机、价值观、期望或实际行动不兼容时,并且这些个体同时也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个体间的冲突就发生了。与冲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竞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希望取得胜利,但在竞争中,人们并不会主动去伤害别人,而在冲突中他们可能会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竞争是一场竞赛,而冲突是一场战争。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冲突可以带来挑战,也可以带来机遇。冲突的负面功能主要表现在:由于心存芥蒂,使得双方沟通不良,情感隔膜,甚至相互诋毁,相互拆台;或者由于互不相让、恶意攻击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但是,冲突也可以有很强的正面功能,这类似于俗话说的“不打不相识”。正面功能主要有:一方面,双方把隐藏的不满、误解公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辩论而得以澄清、化解,从而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加深关系;另一方面,双方把各自的看法及其理由摆出来,通过建设性的争论,可以形成“头脑风暴”,彼此激发新思想,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二)人际冲突的类型         人际冲突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布瑞克(H.B.Braiker)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specific behaviors)冲突。即双方对于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例如,两人一起外出度假时,对搭乘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一个想乘飞机,一个想乘火车。第二个层次是关系原则(relational rules)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于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在关系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宿舍同学可能在宿舍公共劳动怎样分工上存在分歧。在人际关系中,有些角色规范比较明确,也有一些角色规范比较模糊,如果两个人对于规则看法不同,就难免发生冲突。第三层次是个人性格与态度上(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ttitudes)的冲突。这往往牵扯到双方人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因此是比较深层次的冲突。例如,宿舍可能因为性格不和而闹矛盾:在周末,一方很喜欢找一大堆朋友来宿舍玩,另一方则喜欢单独呆在宿舍。在人际交往中,这三个层次的冲突有可能交织在一起的。行为上的分歧,可能一起关系规则上的矛盾,并进一步导致个性上的冲突。一般来说,冲突层次越深,涉及因素就越多,情感卷入程度越高,矛盾就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难。         冲突可能产生于客观存在的分歧,也可能根源于主观想象的矛盾。根据冲突的基础不同,研究冲突的著名学者多伊奇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冲突,包括平行的冲突(parallel conflict)、错位的冲突(displaced conflict)、错误归因的冲突(misattributed conflict)、潜在的冲突(latent conflict)、虚假的冲突(false conflict)。         在平行的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而且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了这种分歧。例如,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看电视,你很想看一个电视连续剧,你的朋友却想看足球比赛的转播,你们俩都清楚的知道双方的愿望,但是却不愿意相让。         在错位的冲突中,
本文档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48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0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2-07-26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