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考马克思概论历年考点归纳

自考马克思概论历年考点归纳

举报
开通vip

自考马克思概论历年考点归纳职业培训专家 www.sunland.org.cn 马概历年考点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4、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二.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考马克思概论历年考点归纳
职业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专家 www.sunland.org.cn 马概历年考点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4、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二.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近代科学新成就 4、思想理论来源、 5、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6、.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 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2、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2、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3、英国古典经济学4、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五、.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六、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1、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3、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4、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4.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八、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p35 1、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1、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2、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 2. 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 p36 1.  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 2.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2、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3、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 理解为运动发展的 4直观性:缺乏实践、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40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1、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 物质离不开运动。    B 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p41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 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   B ,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P41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2、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B,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 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 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 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 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试验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  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 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 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发。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P54 一、对立表现在: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形而上学--孤立) 2、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4、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A, 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B, 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 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3.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A, 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 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5.简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P56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6.论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P56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C, 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D, 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 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7.(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P60 1.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       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03年材料论述题)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0.简述 度的含义及其 P65 1、 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2、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 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 1.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 2、统一 原因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 32.(常考 单选)一果多因:多种原因影响下。造成一种结果。P73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 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 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 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 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 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 36.(03.05论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P80 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本质 :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认识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 38、(03.06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P84 (07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见练习P56)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统一起来的哲学依据。一方面,讲科学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讲革命热情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讲革命热情,不讲尊重客观规律,是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坐等观望,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40..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1论述:试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84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 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 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哲学依据。 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会更丧失。总之,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反之,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 42.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关系 1.       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       认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3、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4、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反之失败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1、认识是实践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主体――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人,群体,人类整体)。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5. 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客观规律 .认识客体的属性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7. 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9. 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主观性。 理性认识包括:1、概念2、判断3、推理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 C,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2、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 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2、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 13.(04.06.07论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P110 一、从客体考察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情况 事物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开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暴露出来 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制 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二、从主体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 特点决定,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4.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P114 含义 客观性: 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 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 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6.(0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P116 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 2、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3、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P128 1、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的运用 2、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与激励 第三章 1.(考5次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07论)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P132 1、A、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发展。人们依赖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B、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环境与人口问题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人口多,资源少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战略为:必须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3.(05.06年简)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P133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主要影响有: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5.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 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非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 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36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是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他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05.06.07简)生产力的含义和生产关系系统的要素P137 1、  生产力―――――――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独立的实体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 预测决策)3)渗透性因素(主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 (主指教育) 7.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8.(考5次单选)生产关系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9.生产关系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 10.(考4次多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影响生产关系的表现: 1、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 力起阻碍作用。 12.(05.06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03.论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一、1、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要素。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 分配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 变 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 产力,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造的哲学依据,一方 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 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存在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只 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顺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绝对适应,从而否认改革的必要性是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与生产力绝对不适应,从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1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 候,就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4.社会形态的划分(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1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2、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15.(考4次单选) 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根据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划分 16.(多)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3、封建社会4、资本主义社会5、共产主义社会 17.马克思根据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分为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前面发展阶段 18.技术 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9.(04论)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的发展也象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辨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起的社会结果。是自己想不到的。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 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侧蚀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唯 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20、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P154 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的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火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 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1.社会阶级的分化的根本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22.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 24.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革命的首要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解决手里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三种形式经济,政治, 思想斗争. 26.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起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7.(06简)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61 1、含义: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该社会制 度得到持续存在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2、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次序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 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 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第三,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29.论 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实践经验, 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2. 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地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改革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的根本性 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成分的发挥出来。 30. 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31.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 3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33.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有3个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假话,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有 促进社会发发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34.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5.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 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方针,也肆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7.推进党的作分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章 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商品 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18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 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 P184 1、 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2、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 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    3、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体现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经济关系。 5.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 6.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 7.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8.(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成反比 3.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计量 9.(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2、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的商品。 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货币职能是支付手段。 10.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P189 1、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是指货币用来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3、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11.金属货币在流通情况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12.(03.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90 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承 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 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赢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的命运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4.(05论)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本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商品经济顺利发展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发展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社会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16.货币和资本的关系: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 17.(03.04简)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及其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P198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养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雇佣 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 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也会增加。 18.(06论)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是什么?P199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2)是生产剩余价值即增殖过程,是劳动和价值增殖过程 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 造的全部价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19.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国家制度-----分为 国体和政体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根据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制(英国)和二元君主制2种(约旦)。 民主共和制是由选举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利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比较完备,成熟,典型的资本主义政 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德国,意大利)共和和总统共和制(美国)。 法国半总统共和制,瑞典实行委员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党,2党(美国),多党(法国,意大利)。 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 20.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第五章 1.货币资本是:1、以货币存在的资本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购买阶段) 3、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2.产业资本包括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是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 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是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 3.简述: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的职能形式所执行的职能 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1、货币资本的职能: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 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商品 3、商品资本职能:通过商品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4.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第一)阶段和销售(第三)阶段是货币资本的流通过程 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总周转速度包括“1、固定资本的占比例2、流动资本的占比例3、固定资本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4、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6.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8.考察社会资本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生产成本: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耗费 1、所费不可变资本的价值2、补偿可变资本价值 11.资本主义的在生产成本是1、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值的最低界限,2、价值中的C+V部分 3、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成本 资本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非劳动时间 1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换2、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得到补偿 13.社会总产品的补偿1、架子补偿2、物质补偿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一般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阶段的特点: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 倒闭,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工人大批失业。 14.资本周转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次数(成正比)有关系 15. (常考多选) 劳动资料---固定成本 不变资本 劳动对象 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 --- 劳动力 产业资本 货币资本 流通资本 商品资本 例如:劳动资料属于:1、不变资本 2、固定资本 3、生产资本 4.产业资本 16.生产资本按照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1、固定资本2、流动资本 17.一般情况下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18.(03论)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P241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的升降,使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 5、平均利润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平均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19.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时候: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0.论述为什么说生产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它就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P244 1、生产价格是在价格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的总额是相等的,商品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
本文档为【自考马克思概论历年考点归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03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5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7-23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