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固權與發展?胡錦濤反貪腐邏輯分析

固權與發展?胡錦濤反貪腐邏輯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固權與發展?胡錦濤反貪腐邏輯分析 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 簡翠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兼任教授,E-mail: tsjen@mail.nhcue.edu.tw 《左傳》引諺探微 簡翠貞* 摘要 左氏之文,雄博恣肆,百代師法。立意謀篇,裁章佈局,其術多方,而繁稱博引,居 功厥偉。或引《詩》、《書》、《易》、《禮》,或引《夏訓》、《周志》,或引箴銘、 史佚、周任,或引君子、仲尼,或引謠諺,或引古人之言,或引時...

固權與發展?胡錦濤反貪腐邏輯分析
15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左傳》引諺探微15-43 投稿日期:2008年4月7日,2008年7月10日修改完畢,2008年7月30日通過採用 * 簡翠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兼任教授,E-mail: tsjen@mail.nhcue.edu.tw 《左傳》引諺探微 簡翠貞* 摘要 左氏之文,雄博恣肆,百代師法。立意謀篇,裁章佈局,其術多方,而繁稱博引,居 功厥偉。或引《詩》、《書》、《易》、《禮》,或引《夏訓》、《周志》,或引箴銘、 史佚、周任,或引君子、仲尼,或引謠諺,或引古人之言,或引時賢讜論,不一而足,洋,不一而足,洋不一而足,洋 洋灑灑。引用耆賢重言或前賢文辭,乃訴諸權威或大眾的修辭法,對於詞令的說服力與議 論的卓越性,都有助益。 《左傳》中的諺語,針對性不似歌謠明顯,往往語南意北,聲東擊西,耐人尋味。除 此之外,諺語在《左傳》中亦作為預示伏筆、微言側筆、政治預言等,不但是謀篇佈局、 沉吟鋪辭的一種修辭技巧,也是一種耆賢「重言」,一種印證公理的「成辭」。 左氏身為國史,解經與經世資鑑自是其歷史使命,故本《春秋》之旨,善名必書,惡 名不滅。藉「《詩》曰」、「《書》曰」、「君子曰」、「諺曰」、「古人有言曰」等, 闡明其史論,寄託其歷史資鑒,以期達到勸善懲惡、教化後世的目的。本文即本此旨趣發 微,嘗試領略左氏為《春秋》經作傳的苦心孤詣。 關鍵詞:《左傳》、左氏、引用、 諺語、 旨趣、 微辭 人文社會-2.indd 15 10/3/2008 9:42:15 AM 16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1 《左傳》作者,本文一律逕稱左氏,下仿此。關於《左傳》作者,可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前言>,頁29-34。 2 揚雄云:「或問《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遷》,曰『實錄』。」見汪榮 寶,《法言義疏》 (臺北:世界書局版《中國學術名著》,1967), 卷第十,<重黎>,頁614。 3 劉知幾云:「或腴辭潤簡牘,或美據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見《史通通釋》,(臺北:中 華書局據浦氏重校本,1970),卷十六,<雜說上>,頁2。據浦氏重校本,1970),卷十六,<雜說上>,頁2。浦氏重校本,1970),卷十六,<雜說上>,頁2。 4 劉勰云:「明理引乎成辭,徵義舉乎人事,廼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見(梁)劉勰著、王更生注 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下篇,《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下篇《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下篇‧<事類第三十八>,頁169。 5 參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左氏》浮誇」之文學意義 >,頁67。 6 見(清)杜文瀾,《古謠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頁1。 壹、 前言 左氏之文,1雄博恣肆,前賢多有評述。范寧《穀梁傳集解‧序》稱其「豔而富」, 揚雄《法言‧君子》美其「品藻」,2《史通‧雜說》崇其「腴辭美句」,3曾國藩<聖哲 畫像記>論其「文辭爛然」。凡此種種,皆盛讚其文章之美,百代師法,足以為典範。其 中尤以論說之文及行人詞令之縱橫煒燁,最為引人入勝;不但議論說理鏗鏘有力,見識超 卓,詞令專對亦閎麗典贍,使人心悅誠服。文章之美,其術多方,而繁稱博引,居功厥 偉,或引《詩》、《書》、《易》、《禮》,或引《夏訓》、《周志》,或引箴銘、史 佚、周任,或引君子、仲尼,或引謠諺,或引古人之言,或引時賢讜論,洋洋灑灑,異 采紛呈。《莊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耆賢之言,經緯本末,可以止辯, 所以樂於引用。《文心雕龍‧事類》云「明理引乎成辭」,「成辭」猶「成說」、「成 語」、「成論」、「定論」之意,指社會上口習耳聞、眾所熟知的文辭。莊子以為引用耆 賢重言,乃訴諸權威或大眾的修辭法;劉勰認為引用前賢文辭,可以闡明事理,乃經典古 籍共同的規範。4而左氏於詞令或議論中,廣於使用此種可以止辯的「重言」以及可以明 理的「成辭」,對於詞令的說服力與議論的卓越性,都有事半功倍之效。5 貳、「謠」、「諺」在《左傳》中的作用 據杜文瀾《古謠諺‧凡例》之解:「謠訓徒歌,歌者詠言之謂,詠言即長言之意。諺 訓傳言,言者直言之謂,直言即徑言,徑言即捷言也。」「謠」、「諺」往往並舉,因為 二者皆係韻語,體格不甚懸殊,「對文則異,散文則通,可以彼此互訓」。自古以來,謠 諺就是人們所樂於接受和運用的教化內容,誠如清人劉毓崧在《古謠諺.序》所說:「抑 知言志之道,無待遠求。風雅固其大宗,謠諺尤其顯證。欲探風雅之奧者,不妨先問謠諺 之塗。誠以言為心聲,而謠諺皆天籟自鳴,直抒己志。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盡 而意無窮,可以達下情而宣上德,其關係寄託,與風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裏相符。」6歌謠與諺語都琅琅 人文社會-2.indd 16 10/3/2008 9:42:16 AM 17 人文社會學報 上口,容易記憶。歌謠大多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7觸事生情,事生情生,就事論 事,就人論人。如<襄公四年>的「魯國人誦」,諷刺慘敗的臧紇;<宣公二年>的「宋築 城者謳」,嘲笑戰敗歸來的華元;他如<昭公十二年>的「鄉人歌」,對南蒯將叛季氏,給 予尖銳的批判,這些歌謠都具有當下性、針對性的特點,毫不掩飾,直搗要害。因限於篇 幅,本文僅對諺語部分深入探索。8 「諺」在《說文解字》是「傳言」的意思,它是形聲字,「 言,彥聲」,段玉裁注 云:「諺、傳疊韻,傳言者,古語也。玄應引此下有『謂傳世常言也』。」「傳言者,古 語也。古字從十、口識前言,凡經傳所稱之『諺』,無非前代故訓。」9可見「諺」是前 代故訓,是傳世常言,具有輿論價值及美刺功能。諺語句子較歌謠為短,往往僅是片言隻 語,如<昭公七年>的「蕞爾國」,<昭公三十一年>的「臣一主二」, <昭公二十八年>的 「唯食忘憂」等。《左傳》中所引用的諺語,句式靈活多樣,針對性不似歌謠強烈,除了 以諺語作為譬喻、說理之外,更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文意婉約、耐人尋味的作用,增添 敘事的波瀾。如<昭公二十八年傳>借魏舒引「唯食忘憂」這句諺語,帶出一段軼事小文, 10諷刺魏舒的公器私用;諸如此類,若非細讀,不易察覺其言外之意。吳闓生曰:「凡文 字要旨,特於閒處發之,所以詭妙,尤《左氏》定法也。」11旨哉斯言!諺語在《左傳》 中不僅是行為的良方、處世的準則,亦可作為外交辭令、作為預示伏筆,作為微言側筆, 作為政治預言,配合逆攝、提振、張本、預敘、激射、伏應等寫作技巧,闡發仁、義、 禮、知、孝等傳統道德,論斷曲直,彰善癉惡,12垂示奕葉。因此,諺語在《左傳》中的 作用,不但是謀篇佈局、沉吟鋪辭的一種修辭技巧,也是一種耆賢「重言」,一種印證公 理的「成辭」。 諺語在《左傳》中作為「成辭」,作為「公理」,與「《詩》曰」、「《書》曰」、 「君子曰」等史論等量齊觀;如<僖公五年>載宮之奇諫假道,先引諺語「輔車相依,脣 亡齒寒」概括主旨,指出「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的利害關係,後又三引《周 書》明訓,一一呼應。<文公七年>載樂豫先引《詩》開導宋昭公,再引諺語「庇焉而縱 尋斧焉」忠諫;<昭公三年>載晏子引諺「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來婉拒齊景公為其更換 舊宅;又趁景公打聽市價之機,藉「踊貴屨賤」進諫,反對濫用刑罰,力糾暴政。左氏於 此篇中借「君子曰」稱讚晏子:「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再以 7 班固云:「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見《二十五史‧漢書》,(臺北:藝文 印書館)卷三十,<藝文志>,頁903。 8 關於歌謠部份,拙著曾有<《左傳》歌謠的文學價值與教育意義>一文,發表於《國教世紀》,215期,2005 年4月。 9 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三篇上,<言部>,頁95。 10 同注(5),頁57。 11 見吳闓生,《左傳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卷四,頁116、117。 12 劉知幾云:「史之為用,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見《史通通釋》,卷七,<曲筆 >,頁10。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17 10/3/2008 9:42:17 AM 18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補充闡發。13「詩」、「書」雅 言與民俗諺語同篇並舉,《左傳》中頗不乏例,可見其重視俗諺的程度。俗諺是群眾心理 的表徵,從這一面向加強印證,更可宣揚善善惡惡的經世之志,達到「表徵盛衰,殷鑑興 廢」的歷史使命。14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之言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 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 王道之大者也。」15左氏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在廣記備言之時,必然有其史法、史義, 筆則筆,削則削。一則謂「書法不隱。」(<宣公二年>)再則曰:「書而不法,後嗣何 觀?」(<莊公二十三年>)又假君子之口云:「《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 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脩之?」(<成公十四年>16故本《春秋》 之旨,善名必書,惡名不滅,有意以歷史記錄資鑒後世,達到勸善懲惡的教化目的,17所 以,《文心雕龍‧史傳》篇稱其為「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本文即本此旨趣發微, 參考杜文瀾《古謠諺》所舉《左傳》諺語,試為歸納、整理、闡釋、舉證,釐分為十一 端,仔細尋繹其旨趣所在,探索其字裡行間的微辭,18庶幾領略左氏為《春秋》經作傳的 苦心孤詣。 參、引諺微旨分析 一、片言平兩國之爭 羽父引周諺:「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隱公十一年傳>:十一年春,縢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 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 13 引文見杜注、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卷四十二,<昭公三年>, 頁724。自此以降,凡《左傳》引文,僅注明卷次、頁次,逕稱<某公、某年>,不再贅。 14 參周玉波,<《左傳》引用謠諺現象略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左傳》引用謠諺現象略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左傳》引用謠諺現象略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 2003年12月。及曾海龍<略論《左傳》對俗諺、民謠的運用>,《貴州文史叢刊》,1991年,第2期。劉勰 云:「然睿旨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為傳體。傳者,轉也;轉受經旨, 以授於後,實聖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同注(4),<史傳第十六>,頁278。 15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74),卷一百三十,頁1337。 16 同注(13),卷二十七,頁465。<昭三十一年傳>亦假「君子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 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見卷五十三,頁930。 17 參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第五章,<論左傳之解經與緣飾增續>,頁128。 18 所謂微辭,即「隱約之言辭,與章明較著之言相反;避開正面,以側面表達意旨者也。」參張高評,《左 傳之文韜》,頁58。 人文社會-2.indd 18 10/3/2008 9:42:18 AM 19 人文社會學報 「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 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19 背景說明 語出魯國大夫公子翬,聽者是薛侯。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朝見魯國,爭位之長。 因為滕侯是姬姓,薛侯是任姓,隱公於是派羽父勸說薛侯。先引諺語「山有木,工則度 之,賓有禮,主則擇之」曉喻對方,再以禮數剖析分明:「周之宗盟,異姓為後」,然後 入於情理:「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經隱公斡旋之後,薛侯乃允以滕侯為長。 引諺旨趣 此敘春秋聘問之禮,同、異姓班列的次序。羽父這三段言辭婉曲而嚴正,說得薛侯無 話可言。隱公降大國之尊而屈於小國之卑,現身說法,以片言而平兩國之爭,可謂得中和 之道。 二、警戒貪吝失國 (一)虞叔引周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桓公十年傳>: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又求其寶劍,叔曰: 「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20 背景說明 引諺者為虞叔,虞國國君之弟。虞,姬姓國,僖公五年為晉所滅。此段傳文追敘虞公 失國之因。起初,虞公覬覦其弟虞叔的璧玉,虞叔不予。虞叔後來悔悟,在心裡嘀咕: 「周諺有句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我將來可能因此璧而買禍,我何必要這塊璧玉 呢?」 於是獻出璧玉。虞公後又看上他的寶劍,虞叔害怕虞公的貪得無厭會帶來禍難, 就先發制人,攻伐虞公,虞公只得出奔共池。 引諺旨趣 呂祖謙云:「虞公以貪失國,虞叔以吝逐君,貪與吝遇,此禍之所以成也。虞之君臣 上貪而下吝,貪者求之,吝者守之,亂安得而不作乎?」21貪與吝都是嗜欲,耽於嗜欲, 上下交爭利,終於釀成滅國的下場。虞公就是晉大夫荀息所說的:「玩好在耳目之前,而 19 同注(13),卷四,頁79。羽父,魯大夫公子翬。滕,國名,姬姓。 20 同注(13),卷七,頁121。 21 見呂祖謙,《東萊左氏博議》(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卷四,頁169。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19 10/3/2008 9:42:18 AM 20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22僖公二年,荀息以璧、 馬利誘虞公,虞公貪婪之性不改,被富貴所淫,借道於虞,結果是自取其禍。 (二)宮之奇引諺:「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僖公五年傳>: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 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 寒』者,其虞、虢之謂也。」23 背景說明 引諺者為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者為虞國國君。<僖公二年>載虞公不聽宮之奇之諫,接 受晉國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借道予晉以伐虢,並自請為伐虢作先鋒,於是晉、虞之軍滅 虢邑下陽。24三年後,虞公再次借道予晉,晉滅虢之後,於還師時襲虞,虞遂亡。 《春秋.僖公二年》書曰:「虞師、晉師滅下陽。」《左傳》解釋道:「先書虞,賄 故也。」《春秋.僖公五年》書曰:「晉人執虞公。」《左傳》解釋道:「罪虞,且言易 也。」「先書虞」、「罪虞」都是《春秋》的微言大義;晉國固然是滅下陽的主謀者,但 虞君受賄、借道才是滅下陽的關鍵因素。晉獻公用荀息各個擊破之謀,兩次向虞借路以進 攻虢,準備一舉滅掉虢、虞兩小國。傳文詳敘虞國宮之奇的諫諍,可惜忠言逆耳,終不見 聽,「唇亡齒寒」的讖語,竟不幸而言中。 引諺旨趣 宮之奇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為喻,具體說明虢、虞兩國地緣政治方面患難相依 的密切關係,「虢亡,虞必從之」,不可分割;「一之謂甚,其可再乎」?三年前已借道 一次,不可一再向晉國示好。其次要虞公破除「晉,吾宗也,豈害我哉」的迷思,國際間 只有利害關係,毫無情義可言;桓、莊之族與晉獻公為從祖昆弟,尚且被滅,虞之於晉, 不過同為太伯的裔孫而已,相隔已若干代,還攀什麼同宗關係?再次,駁正虞公依恃神靈 保佑的糊塗心態,三引《周書》明訓:一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再曰:「黍稷非 馨,明德惟馨。」三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正反申論,向虞君猛敲警鐘,告誡 虞公不可以鬼神之佑搪塞,修德才是自助天助之道。《左傳》對宮之奇諫假道之事不憚辭 費,對虢之亡國亦有預言,25乃因虞、虢被滅後,晉國東進路上一大障礙即被排除,大有 利於啟土,在此關鍵時刻,宮之奇的勸諫意義非比尋常;故先引諺語:「輔車相依,唇亡 齒寒」來類比時事,切中要害,而後三引《周書》,強調懷德、修德的重要。而追溯遠 22 詳范寧集解、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卷七,頁71。 23 同注(13),卷十二,頁207 24 詳<僖二年傳>。 25 以上詳<僖二年傳>。桓叔、莊伯之族,晉獻公之從祖昆弟,獻公患其偪,晉殺之,事在莊二十五年。<莊 三十二年傳>借內史過、史嚚預言,<閔二年傳>借舟之僑預言。 人文社會-2.indd 20 10/3/2008 9:42:19 AM 21 人文社會學報 因,虞公的貪、虞叔的吝,實為罪魁禍首。 三、政治預言 士蒍引諺:「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 <閔公元年傳>: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禦戎,畢萬為右, 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士蒍 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焉得立?不如逃之,無 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心茍無瑕,何恤 乎無家?』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26 背景說明 此段傳文用士蒍之言,引諺者為晉國大夫士蒍,聽者是太子申生和晉國大臣。士蒍分 析太子申生難以嗣君位之因,為後來申生自殺埋下伏筆。 晉獻公自恃國勢強大而建立二軍,27並以此滅亡耿、霍、魏三國,然後分給太子曲沃 都城,又使其將下軍。大夫士蒍預言太子將被廢黜,身為儲君而位極人臣,功高必身危, 難以嗣君位,與其坐待災禍到來,不如預先逃之,效法吳太伯,無使罪至,尚且享有令 名。士蒍並且引用諺語:「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暗示太子放開胸懷,逃奔他國,逃 亡焉知非福?天若保佑太子,何處不可為家? 引諺旨趣 獻公十一年(魯莊公二十八年),獻公聽信驪姬及二五讒言,28使太子申生居曲沃, 唯奚齊、卓子留居絳都。至獻公十六、七年(閔公元年、二年)已有廢太子申生,改立奚齊 之意。至獻公二十一年(僖公四年)就發生驪姬譖害太子申生及二公子之事。29申生深受 傳統忠孝觀念束縛,既不敢為己申辯冤情,又不願承受殺父惡名而出逃,最後只有自縊犧 牲一途,兩個弟弟也逃亡邊邑。 呂祖謙云:「晉殺其世子申生,孰殺之?士蒍殺之也。殺申生者實驪姬之譖,士蒍何 與焉?士蒍開其隙,驪姬乘其隙也。」又云:「開獻公殘忍之心者士蒍也,教驪姬離間之 術者亦士蒍也。凡開則不能復閉,已教則不可復悔,授賊以刃而禁其殺人,世寧有是理 耶?」30洵哉斯言!當他逢獻公之惡,盡殺群公子之時,他的確以申生為念;獻公為申生 26 同注(13)卷十一,頁188。 27 詳< 莊十六年傳>。 28二五指梁五和東關嬖五,晉人謂之「二五耦」。古代兩人並肩耕作稱耦,梁五和東關嬖五狼狽為奸,並做壞 事,所以稱「二五耦」。詳<莊二十八年傳>等。 29 <莊二十八年傳>載晉侯使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 30 申生之事詳<閔二年、僖四年、僖九年、十年傳>等。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1 10/3/2008 9:42:20 AM 22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在曲沃築城,以顯貴地位處置太子,士蒍斷定其難嗣國君之位,又設身處地為申生著想, 勸太子趕快逃離晉國,像吳太伯那樣,還有不朽的令名,只要他有一顆坦蕩的心,何入而 不自得!後來士蒍又有「一國三公」之言,31似乎高瞻遠矚,立場超然。<莊公二十七年> 載晉侯欲伐虢,士蒍諫曰:「夫禮、樂、慈、愛,戰所畜也。夫民,讓事、樂和、愛親、 哀喪,而後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戰,將饑。」儼然仁者剴切之辭,但聽其言而後觀其 行,實則表裡不一。大抵禮、樂、慈、愛,士蒍皆看做作用權術,適足以濟其不仁之事而 已,32他怎不反思今日驪姬之譖,就是承襲他前日譖富子之術,今日蒲、屈之城,就是承 襲他前日城聚之術?33 晉獻公當初聽士蒍之言盡殺群公子,34解除了心腹大患。但一場驪姬之難,申生自 縊,盡逐群公子。晉惠公夷吾亦不納群公子,文公之子多在他國,35襄公之子亦然,故晉 國無公族大夫。成公即位後,以趙氏宗族子弟復立為公族,而卿族又非趙氏一宗,三軍將 佐就有六卿。36《史記‧六國年表》云:「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 會盟,威重於諸侯。」37至春秋末年,三家終於分晉而晉亡,其淵源即在此。38 四、宣揚親親之義 樂豫引諺:「庇焉而縱尋斧焉。」 <文公七年傳>:宋成公卒。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 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 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 敢攜貳?若之何去之?」不聽。39 31 同注(21),卷八,頁263。士蒍之事詳<莊元年、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閔元年,閔二 年,僖四年、五年、六年傳>等。 32 <僖五年傳>:晉侯使以殺太子申生之故來告。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訴 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慼,憂必讎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 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 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 從?」 33 參張高評,《左傳導讀》,第六章<左傳之學術價值>,第三節注(35),提到尚權術的縱橫家,頁183、 184。 34 <莊二十三年傳>云:「晉桓、莊之族偪,獻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則群公子可謀也。』」<莊二十五 年傳>云:「晉士蒍使群公子盡殺游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 35 公子雍在秦,公子樂在陳,公子黑臀在周。 36 詳<宣二年傳>。 37 見《史記會注考證》,卷十五,<六國年表>,頁267。 38 參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頁622。 39 同注(13),卷十九,頁316。 人文社會-2.indd 22 10/3/2008 9:42:20 AM 23 人文社會學報 背景說明 引諺者為宋戴公玄孫樂豫,此時擔任司馬之職。傳載宋成公卒,其子杵臼立為昭公。 昭公欲誅滅不從己的公族,樂豫先引《詩經.王風.葛藟》中詩句:「綿綿葛藟,在河之 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40來忠諫昭公:「公室是大本根,群公 子是庇護公室的枝葉,就像蔓生的葛藟能庇蔭它的軀幹和樹根,君子要像葛藟一樣,保護 他的家族,何況是國君呢?」樂豫又引俗諺再強調一次:「枝葉遮護了本根,卻要用斧 頭去砍枝葉。」勸諫昭公萬萬不可如此:「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敢攜貳?若之何去 之?」惜昭公堅持排除異己,結果招致穆、襄之族為亂,又不禮待祖母襄公夫人王姬,招 致戴公之族為亂。幸有六卿出面與公室議和,昭公始得即位。41文公十六年,宋遇到大饑 荒,國人擁護公子鮑,昭公被殺。 引諺旨趣: <成公二年>載宋文公(公子鮑)卒,死後厚葬並用殉,左氏藉「君子曰」批評華元、 樂舉之不臣:「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爭。今二子者,君生則縱其惑,死又益其 侈,是棄君於惡也,何臣之為?」前文中無一語斥責文公之叛逆、華元之助紂為虐,至此 始痛斥之,吳闓生云:「《左氏》全書用意大率如是也。」本傳藉「庇焉而縱尋斧焉」這 句諺語,責備昭公無道而被弒,然其去群公子的舉動,僅是導火線而已,宋文公及宋襄夫 人的傾陷、右師華元的縱其惑亂才是主因,42此正左氏命意所在;藉諺語宣揚親親之義, 並以隱微之筆,引出一段宮廷內鬥,而歸本於禮義等史家相示之道。43 五、痛惜賢臣無後 子文引諺:「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傳>: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 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蓄 乎?」44 背景說明 40 《詩.序》謂此詩刺周室道衰,棄其九族,使家族流離失所,不能如葛藟庇護其本根。參鄭玄箋,《毛.序》謂此詩刺周室道衰,棄其九族,使家族流離失所,不能如葛藟庇護其本根。參鄭玄箋,《毛序》謂此詩刺周室道衰,棄其九族,使家族流離失所,不能如葛藟庇護其本根。參鄭玄箋,《毛 詩》, (臺北:新興書局,1967),<王風, (臺北:新興書局,1967),<王風 (臺北:新興書局,1967),<王風‧葛藟>,頁29。 41 詳<文七年、八年傳>。公子鮑,宋昭公庶出之弟,魯文公十六年即位為宋文公。 42 參吳闓生,《左傳微》,卷三,頁86-89。另參<文七年、八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左傳微》,卷三,頁86-89。另參<文七年、八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左傳微》,卷三,頁86-89。另參<文七年、八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 年、十八年>、<宣三年、九年、十年>、<成二年、四年傳>等。 43 同注(42),頁89。及張高評,《左傳之文韜》,<左傳史論之風格與作用>,頁135--148。 44 同注(13)卷二十一,頁370。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3 10/3/2008 9:42:21 AM 24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引諺者為楚國的令尹子文,聽者是其弟司馬子良。早在文公九年時,魯大夫叔仲惠伯 即已斷言子越椒必滅若敖氏之宗。45因為他到魯國聘問時,執幣而傲;古時出使聘問,必 將玉圭等禮物告祭祖廟,執幣時態度傲慢就是對祖宗不敬。傳文用「初」字領起,補敘子 越出生時情況。子越「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其伯父子文認為此子是條惡狼:「狼子野 心」,將來對權力名位的狂妄貪欲和狠毒用心,就如豺狼的凶殘本性一般,怎能撫養他長 大?但子良不忍殺之,子文為此憂心忡忡,及將死,聚其族,流著淚,囑咐他們趕緊逃到 別處避難,並且發出驚悚之語:「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46意即子越養大之後,必禍及 氏族,滅絕子孫。 引諺旨趣 自從子文為令尹後,47若敖氏世為楚國令尹,居顯要之職,此後稱強於楚達六十餘 年,至子越而若敖氏亡。48《左傳》引諺的深意,乃在痛惜賢良如子文者,竟因其從子子 越椒貪權奪位而遭滅族。左氏於傳末記楚莊王思念子文治國的功勳,曰:「子文無後,何 以勸善?」使子文之孫克黃恢復原來箴尹的官職,並改名為「生」。 本來,子文之孫箴尹克黃出使齊國,還及宋,聽到亂事,其隨從不敢入,但箴尹堅持 回國復命,並說:「棄君之命,獨誰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回國後立刻到司寇官 府那裡請求囚禁自己,無愧正直的家風。49 <莊公三十年>載楚國有難時,令尹子文毀家紓難。<僖公二十三年>載楚大夫成得臣 討伐陳國有功,令尹子文就讓他做令尹。50楚大夫叔伯不認可,子文回應道:「吾以靖國 也!」他完全是為了安定國家著想;他考慮到假若其人有大功而無貴仕,則能安國者不 多。由此二則記載,可證子文的公忠體國。子文在春秋時令名昭著,《論語‧公冶長》載 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 新令尹,何如?」孔子雖然僅稱許其修為為「忠」,但其大公無私的器識,一切以國家利 益為重的襟懷,已足令人敬佩。本傳左氏藉子文所引「狼子野心」的諺語,運用逆筆之 妙,補敘子越及子文之生,51將若敖氏由強而亡的始末交代清楚,使後人更明白令尹子文 的風範。 六、晉楚爭先 45 子越椒,即鬬椒,字子越,連字與名言之,故曰子越椒,令尹子文從子。 46 若敖為楚武王之祖,時當西周之末,其後人以若敖為氏。子文、子良等都是若敖氏子孫,為楚國顯貴之 族。 47 詳<莊三十年傳>。 48 自莊公三十年至宣公四年。 49 詳<宣四年傳>。 50 成得臣,成氏,名得臣,字子玉。 51 <宣四年傳>補敘子文的身世。子文是私生子,取名鬬穀於菟,鬬為其氏,穀於菟為楚人方言,即乳虎、小 虎之意,鬬穀於菟後來就成為令尹子文。 人文社會-2.indd 24 10/3/2008 9:42:22 AM 25 人文社會學報 伯宗引諺:「高下在心。」 <宣公十五年傳>:公孫歸父會楚子于宋,宋人使樂嬰齊告急于晉,晉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 爭。雖晉之彊,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 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52 背景說明 晉雖新敗於邲,仍求盟於所屬諸國,力圖重振霸業。楚圍攻宋半年後,宋人求救於 晉,晉侯欲救,晉大夫伯宗以楚勢力如日中天,便舉「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為喻,勸國 君含垢,忍不能救宋之恥,等待楚衰而後從事,才是明智之舉。伯宗更以自然界的三種現 象來比喻國君忍受一時之恥,並無損於大德,如同川澤容納眾水,同時也帶來汙垢;山藪 蘊育寶藏,蛇蠍之類的毒蟲也含藏其中;珍貴的美玉尚不免有瑕疵;所以,處理事情要因 時因地制宜,隨機權變,高高低低,或屈或伸,都在自己心中裁度。話雖如此,晉侯私底 下仍派使臣解揚以口惠壯宋膽,要宋堅守勿降,楚終不得下宋。 解揚稟命而行,途中為敵所俘,仍應變自如,不負使命。任務完了之時,楚莊欲殺, 解揚以「義」、「信」、「利」三事表明己志,視死如歸,忠貞到底。幾經波折,宋已糧 盡柴絕,仍未見晉救兵,只得與楚媾和,並在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53 引諺旨趣 伯宗所引諺語「高下在心」,只有四個字,卻關涉到幾年來晉、楚、鄭之間複雜的關 係。54四年前(宣公十一年),楚莊王為討陳夏氏之亂,故而伐陳,入陳之後隨即縣陳。 楚大夫申叔時諷勸楚莊王不可如此,並引一句人們常說的:「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 牛。」來忠諫楚王;牽牛從人田中走過,以為捷徑,田主藉故奪去他的牛,這種處罰未免 小題大作;討陳、入陳,堂堂正正之舉,若進而縣陳,則難免貪婪之嫌,莊王從善如流, 便決定復立陳國。 《左傳》同年亦記載晉景公屈尊前往狄地,謀求與狄人各部和好結交,使眾狄歸服之 事,可見晉、楚各有盤算,果然次年就爆發了晉、楚邲之戰。55 宣公十二年春天,楚莊王破鄭,鄭襄公肉袒牽羊,卑辭求降。莊王不聽諸將滅鄭之 謀,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楚軍於是退兵三十里,與鄭國結 盟,留鄭以為緩衝。 52 同注(13),卷二十四,頁407。 53 詳<宣十五年傳>。 54 晉、楚、鄭三國的關係,如宣公九年鄭伯敗楚;宣公十一年楚子伐鄭,鄭既受盟於辰陵,又徼事于晉;宣 公十二年楚圍鄭,楚敗晉於邲;宣公十三年赤狄伐晉,晉殺先縠;宣公十四年晉示鄭以整;宣公十五年楚 滅蕭等。 55 以上詳<宣十一年傳>。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5 10/3/2008 9:42:22 AM 26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然而晉副將先縠卻堅信武與力,擅自率軍渡河。這種有帥不從的態度,恰與士會所陳 述的楚軍軍紀嚴明成了對比。知莊子(荀首)預言晉軍將大敗,引《周易》「師卦」初六 爻辭「師出以律,否臧,凶」,警示先縠:「凡出師必用法制號令,嚴守紀律,否則,法 制號令其用窮盡,若遇敵,必失敗。」56先縠不聽。晉駐軍於敖、鄗之間,鄭派皇戌前去 說明降楚實非本願,因為楚軍一「驕」、二「老」、三「不設備」,斷言「楚師必敗」, 先縠於是贊成立刻出戰。上軍佐欒書反對,他認為楚軍一直勵精圖治,戒慎恐懼,又引先 大夫的話:「師直為壯,曲為老」以為前提,肯定「我則不德,而徼怨于楚」,所以「我 曲楚直」,楚軍不可謂老。他又強調楚國戰陣嚴整,戰術精良,不可襲擊。而趙括、趙 同贊同先縠,只求應戰克敵,趙朔則肯定欒書,並且說:「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 國!」最後,莊王擊敗當時的中原盟主晉國大軍,稱霸諸侯。證明士會、欒書、趙朔的判 斷果然正確。 伯宗之語妙在「違天不可」;以天命自解,勸諫國君以社稷長遠利益為重,小不忍則 亂大謀。左氏安排此番言語,或有藉機帶出解揚的用意;以見晉景公用解揚,早有後圖。 表面上不敢得罪楚國,卻在檯面下暗中與楚較勁;派解揚到宋,謊稱晉已發兵,要宋固守 到底。實則晉、楚兩強為爭奪對鄭、宋的控制權,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左氏藉伯宗一連 串的譬喻,暴露強國爭霸的本質,所謂「高下在心」,以及底下一連串的譬喻:「川澤納 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都是聲東擊西之語,值得再三推敲。 七、稱賞為政博敏 (一)羊舌職引諺:「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 <宣公十六年傳>:晉侯請于王,戊申,以黼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於是晉國 之盜逃奔于秦。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 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 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57 背景說明 語出晉中軍佐羊舌職,58羊舌職稱賞士會是善人,因為有善人在上,所以人民皆恐懼 戒慎,不敢妄為,不存僥倖之心。士會是晉獻公大司空士蒍之孫,59晉襄公時已為大夫, 56 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宣公十二年>,頁726、727。 57 同注(13),卷二十四,頁410。 58 羊舌職,叔向之父,為中軍尉祁奚之佐。詳<宣十五年及成十八年傳>並注。 59 士蒍為大司空,詳<莊二十六年傳>。士會食采於隨、范,故<文十三年>曰隨會,<昭二十年>曰范會,季其 字,武子其諡。 人文社會-2.indd 26 10/3/2008 9:42:23 AM 27 人文社會學報 今年擔任中軍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宣公十六年,晉景公派士會去調和周卿士間的矛 盾,受到周定王的宴禮招待,周定王並詳細說明王室之禮,士會虛心受教。士會回去後, 就「講求典禮,以修晉國之法」,60嚴明刑賞,因而群盜奔秦,人民安分守己,不存茍且 之心,晉國大治。 引諺旨趣 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時,晉師渡河救鄭,趕到黃河邊時,聽說鄭已與楚講和, 元帥荀林父欲班師回朝,上軍主將士會亦不想與楚決戰,理由是:「會聞用師,觀釁而 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他一一舉例說明楚在德、 刑、政、事、典、禮各方面都合乎常道,所以不可為敵,知難而退才合乎用兵之道。 士會所指的「刑」、「政」、「事」、「典」,的確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 另外兩項「德」與「禮」則偏於道德方面。「德」指的是楚莊王哀憐鄭襄公卑下求和而不 取鄭地的義舉,「禮」是指:「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 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 61士會認為楚在蓄德方面已臻「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標準,如此有 德之國,「若之何敵之?」結果不出士會所料,晉敗楚勝。主要原因是晉徼怨於楚,晉曲 楚直,「不德」的因素,使晉潰不成軍、不戰自敗。而士會所統率的上軍因戰前有備, 戰時士會又親自殿後指揮退兵,所以不敗,由此可見士會的足智多謀,見識卓越。62他以 「典從」、「禮順」的治國高標準來執掌國政,以「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 有等威」的嚴格規範來教訓老百姓,老百姓受此薰陶,潛移默化,自然謹守禮法,循規蹈 矩。 左氏藉羊舌職引諺「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讚美士會為政的博敏;深惜當時之人 不能皆如士會的賢明。士會是春秋時的名臣、賢者,《左傳》中數數表彰。63羊舌職此段 話中,一引禹之箴言,再引《詩‧小雅‧小旻》詩句,三引諺語,來稱賞士會的善政。 「成辭」共引用三次,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64可證左氏崇敬之心。 (二)子產引諺:「蕞爾國。」 <昭公七年傳>: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鑄刑書 之歲二月,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將殺帶也。明年壬寅,余又將殺段 也。」及壬子,駟帶卒,國人益懼。齊燕平之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其 60 詳<宣十六年傳>。 61 同注(13),卷二十三,頁390、391。 62 詳<宣十二年傳>。 63 有關士會之事,可參<文七年、十二年、十三年、宣三年、十七年傳>等。 64 參胡萍,<左傳謠諺的語言特點>,(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7 10/3/2008 9:42:23 AM 28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明月,子產立公孫洩,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大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 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太叔曰:「公孫洩何為?」子產曰:「說也。為身 無義而圖說,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及子產 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 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 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冑,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 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 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65 背景說明 引諺者為鄭子產,聽者為子大叔。66鄭自莊公後,國勢不振,內憂外患交相煎迫,始 終為晉、楚爭霸所苦。鄭簡公時,貴族集團內部的矛盾衝突擴大,良氏伯有使駟氏公孫黑 出使楚國,而公孫黑卻以楚、鄭方惡為藉口而推辭。<襄公三十年>寫伯有不理政事,嗜酒 荒淫,卻一再逼迫公孫黑,仇恨終於爆發,最後公孫黑竟率領駟氏之甲兵攻殺伯有,伯有 被殺,曝屍街市。子產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介入良、駟之爭,又慎之以禮:「子產襚之, 枕之股而哭之,歛而殯諸伯有之臣在市側者,既而葬諸鬥城。」伯有的反對者不罷休,欲 攻擊子產,子皮大怒說:「禮,國之幹也,殺有禮,禍莫大焉。」子皮遂授子產以政。67 <昭公七年傳>寫伯有為厲,死後放話要殺駟帶及公孫段,68百姓大恐,子產遂立子孔 之子公孫洩及伯有之子良止以安撫民心,百姓情緒才稍平息。當時流行的觀念認為「鬼有 所歸,乃不為厲」,但伯有等生前多行不義而被殺,依禮法並無資格被崇祀。故子太叔問 時,子產清楚明白地回應:「只是為了取悅老百姓!身為主政者,為安撫國人驚恐之情, 不得已違禮立祀;但若僅立伯有之祀,恐惹非議,定要圖個解說,故將另一被殺公子子孔 後嗣也一併立祀,如此百姓心裡才會信任執政者,政令也能順利施行。」69子產適晉時, 趙景子問伯有為厲之事,子產引「蕞爾國」這句諺語,徵引史事,侃侃而談。子產告訴趙 景子:「一個普通庶民,若不得善終,其魂魄猶能依附於人,以為惡鬼;何況良霄是我先 君穆公的後代,從政已三世,鄭雖弱小,就像俗諺所說的『小小的蕞爾國』,但伯有三代 執掌政權,養身之物弘多,汲取的精粹也不少,家族又大,憑藉的勢力雄厚,如今不幸橫 死,他的魂魄會作祟,不是當然之理嗎?」 引諺旨趣 65 同注(13),卷四十四,頁763、764。趙景子,晉中軍佐趙成。伯有,良霄也,鄭七穆之一。 66 鄭大夫游吉。 67 詳<襄二十九年,三十年,昭二年、三年傳>。子皮,鄭上卿罕虎。 68 駟帶(子上,子西之子,子晳之宗主)與伯有為兄弟輩,助子皙(公孫黑,子西之庶弟)殺伯有。伯有生 前與駟氏相爭,而公孫段為駟氏黨,亦攻伯有。詳<襄二十六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傳>等。 69 子孔被殺之事,詳<襄十九年傳>。公孫洩為子孔之子,良止為伯有之子。 人文社會-2.indd 28 10/3/2008 9:42:24 AM 29 人文社會學報 林琴南云:「須看得子產處處仍側重民心,所云不媚不信,特遊戲之談。」70子產完 全是為了息事寧人,順應社會形勢。楊伯峻亦云:「子產不信天道,不禳火災,見<昭公 十八年傳>,而信鬼神,詳夢,甚為矛盾。疑鬼神詳夢之言皆非子產之事,作《左傳》者 好鬼神,好預言,妄加之耳。或者子產就當時人心而遷就為之。」71子產行政的明智之處 就在立公孫洩,洩,子孔之子,子孔不為厲,其子乃與伯有後代良止同時為大夫,使得祭 祀其父,安撫伯有之靈,鄭人就不再疑神疑鬼。72但在趙景子這位外人面前,不便明說, 表面上謙稱「蕞爾國」,實際上是在誇大伯有的地位及影響力,先聲奪人一番,申壯國 威,維護國家利益。 (三)子產引諺:「無過亂門。」 <昭公十九年傳>:是歲也,鄭駟偃卒。子游娶於晉大夫,生絲弱,其父兄立子 瑕。子產憎其為人也,且以為不順,弗許亦弗止,駟氏聳。他日絲以告其舅。冬, 晉人使以幣如鄭問駟乞之立,故駟氏懼,駟乞欲逃,子產弗遣,請龜以卜,亦弗 予。大夫謀對,子產不待而對客曰:「鄭國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 。今又喪 我先大夫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懼隊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寡君與其 二三老曰:『抑天實剝亂是,吾何知焉?』諺曰:『無過亂門』,民有亂兵,猶憚 過之,而況敢知天之所亂?今大夫將問其故,抑寡君實不敢知,其誰實知之?」73 背景說明 引諺者為鄭子產,聽者是晉國大夫。<昭公十九年>載鄭國駟偃去世。駟偃娶於晉大 夫,生絲,幼小。他的父兄輩立駟偃之弟駟乞為繼承人,未被立位的弱子絲便告訴其舅 父,於是晉國大夫派人赴鄭責問立駟乞的緣故。子產雖不欣賞駟乞的為人,而且認為不合 繼承常法,但為保持中立,不答應也不制止。駟乞想逃走,子產不讓他走,請求給龜甲占 卜,亦不給。當大夫們手足無措、共商如何對答晉問時,子產不等他們商量好就對客人 說:「應立子而立弟,的確不是春秋時繼承的常法,如今老天欲亂此常法,吾等何能與 聞?民間有亂兵之災,人們尚且避之唯恐不及,何況是與聞天降的禍亂?現在貴國大夫將 要詢問它的緣故,寡君確實不知,無可奉告。鄭國的內政若被他國所干涉,鄭國就變成他 國的邊境小縣了,這樣,鄭國如何成為一個國家?」一番義正辭嚴的表態,晉國便不敢再 過問此事。 70 林琴南,《左傳擷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1),<伯有為厲>,頁179。 71 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七年>,頁1293。 72 同注(70)。 73 同注(13,)卷四十八,頁845、846。子游,駟偃也。子瑕,乃絲之叔父。孔疏引《世本》:「子游、子瑕並瑕,乃絲之叔父。孔疏引《世本》:「子游、子瑕並,乃絲之叔父。孔疏引《世本》:「子游、子瑕並瑕並並 公孫夏之子。」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29 10/3/2008 9:42:25 AM 30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引諺旨趣 「無過亂門」是子產捍衛鄭國的外交辭令。「無過亂門」是當時流行的諺語,<昭公 二十二年傳>:「人有言曰:『唯亂門之無過。』」<周語‧下>亦云:「人有言曰:『無 過亂人之門。』」《呂氏春秋》則把此句諺語當作詩,<原亂>篇云:「故詩曰:『毋過亂 門。』所以遠之也。」74晉國霸業雖然日漸衰退,但此時仍以霸主自居;子產提醒晉國不 要踐踏昭公十三年所訂的平丘之盟,75又引用諺語「無過亂門」把利害關係分析得極為透 徹。為了捍衛國家尊嚴,抵抗霸主的無理干預,子產不惜形容自己的國家有天降的禍亂, 為安全起見,勸晉國還是不要蹚這趟渾水。晉大夫帶來的財禮,子產拒收,表示拒絕責問 之意,晉國來使,子產則以禮待之,維持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八、預示晉霸之衰 (一)劉定公引諺:「老將知而耄及之。」 <昭公元年傳>:劉子歸,以語王曰:「諺所謂『老將知而耄及之者』,其趙孟之 謂乎?為晉正卿,以主諸侯,而儕於隸人,朝不謀夕,棄神、人矣。神怒、民叛, 何以能久?趙孟不復年矣。神怒,不歆其祀;民叛,不即其事。祀、事不從,又何 以年?」76 背景說明 引諺者為周朝大臣劉定公,聽者為周景王。周景王派劉定公到穎來慰勞趙孟。77劉定 公盛讚大禹的功勞,期許趙孟能效法大禹,福國利民。不料趙孟暮氣沈沈,竟回答道: 「老夫罪戾是懼,焉能恤遠?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劉定公以為一個人年事 漸大,閱歷豐富,應該更加睿智才對,但趙孟年歲增長卻糊塗度日。身為霸主之國的主政 者,負有統領諸侯的重任,卻自視如奴隸、役吏,朝不謀夕,不知民為神主,若不能念及 長遠恤民、庇民之事,神靈、百姓皆將拋棄之,其將活不過此冬,殆無疑義。 引諺旨趣 晉悼公卒於魯襄公十五年,78其後,晉之霸業漸衰。<襄公二十九年>載宋、鄭兩國鬧 饑荒,晉平公卻命荀盈動員十餘國大夫為其舅家杞國築城。絳縣七十四歲老人,無子,猶 得為晉悼夫人(杞國女)娘家築城服勞役。儘管魯國對晉「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 74 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十九年>,頁1404。 75 詳<昭公十三年經、傳>。 76 同注(13),卷四十一,頁702。 77 即劉夏,定公為其諡號。趙孟,趙文子,即趙武,趙盾之孫。 78 見<襄公十五年經及傳>。 人文社會-2.indd 30 10/3/2008 9:42:26 AM 31 人文社會學報 夫相繼於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平公仍使晉大夫司馬叔侯為杞國討還田地。司馬叔 侯批評晉平公:「瘠魯以肥杞」,晉不恤同姓諸侯國,預示其霸業已近尾聲。79 <襄公三十一年傳>載趙武在澶淵之會,言無遠慮,一味苟且偷安。叔孫穆子預言: 「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 矣。」80 昭公元年夏四月,趙孟、穆叔、曹大夫入于鄭,鄭伯同時設宴款待他們。身為晉國執 政者的趙孟,在享禮上體諒鄭、魯、曹諸小國,當穆叔向他表達感戴之意時,他謙稱: 「武不堪也。」充分表現出藹然仁者的風範。穆叔、子皮及曹大夫都說:「小國賴子,知 免於戾矣。」享禮氣氛十分和諧,但趙孟走出會場時,竟然感傷道:「吾不復此矣!」 同年再載秦后子預言:「趙孟將死矣。主民,翫歲而愒日,其與幾何?」81后子不滿 趙孟得過且過的消極態度,身為主政者,竟如此磋跎歲月,預示其將不久於人世,趙孟果 於此年十二月去世。82 趙孟主相晉國,自襄公二十五年至昭公元年,83已有八年之久,左氏於此再藉鄭子產 和秦醫和的先後分析病症,揭露晉平公的荒淫無度,而趙孟「榮其寵祿,任其寵節。有菑 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不能禁止國君的淫以生疾,不能圖恤社稷的後果,將導致 「良臣將死,天命不祐」的悲慘下場。84晉侯的荒淫、貪婪,良臣本身亦受到波及。左氏 透過叔孫穆子、后子、劉定公、秦醫和之口,四度預言趙孟將不久於世,因為趙孟的死, 透露出晉國漸趨衰敗,良臣無力回天的警訊。劉定公所引諺語「老將知而耄及之」雖針對 趙孟而言,實則藉趙孟的死,預示晉霸之衰。 吳闓生評曰:「晉霸中原而趙孟方執其柄,乃偷安愒日,優遊文雅,欲以徼倖,弭兵 一時,兵禍未弭而列國之受其害者已鉅矣。」85左氏對趙孟的懦弱孱庸,深不以為然,而 文中絕不輕露,特於其卒之前,假劉定公之論淋痛快評論一番,文章氣勢倍增。86 (二)子服惠伯引諺:「臣一主二。」 <昭公十三年傳>:季孫猶在晉,子服惠伯私於中行穆子曰:「魯事晉,何以不如 79 晉悼公夫人為杞桓公之女,生晉平公。<昭元年傳>載杞遷於淳于,故晉為之築城。以上詳<襄二十九年、襄、襄 三十年、昭元年傳>。昭元年傳>。 80 澶淵之會詳<襄三十年傳>。叔孫穆子即穆叔,魯卿叔孫豹。 81 后子,秦桓公之子,景公同母胞弟,名鍼。 82 詳<昭元年傳>。。 83 詳<襄二十五年傳>。 84 以上詳<昭元年傳>。 85 詳<襄二十五年傳>。趙文子為政,倡弭兵之議。吳闓生評曰:「列國交爭之世,兵未有可以弭者。趙孟孱 庸,舉中國之力不能抗楚,而希冀弭兵於一時,諸侯疲於兩大,乃益困敝矣。」見《左傳微》,卷七,頁 224。 86 參吳闓生,《左傳微》,卷七,頁235。 《左傳》引諺探微 人文社會-2.indd 31 10/3/2008 9:42:26 AM 32 人文社會學報 主題論文 夷之小國?魯,兄弟也,土地猶大,所命能具。若為夷?之,使事齊、楚,其何 瘳於晉?親
本文档为【固權與發展?胡錦濤反貪腐邏輯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53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23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