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

举报
开通vip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24,No.6,2005(Total No.179)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 杨曙辉 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 大理 671005) 一 、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转化率的 内在原因 1.原创成果缺失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 科研事业已取得长足进展,各研究领域均产生了大量的 科研成果,科研的整体水平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不断提 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迄今,...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24,No.6,2005(Total No.179)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 杨曙辉 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 大理 671005) 一 、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转化率的 内在原因 1.原创成果缺失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 科研事业已取得长足进展,各研究领域均产生了大量的 科研成果,科研的整体水平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不断提 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迄今,我国仅有 15%的学 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 转化在世界的排名分别为第65位、第70位和第47位, 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至少要落后 10~15年,特别是在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 发方面差距更大。生产上模仿、跟踪和修补性的研究成果 居多,类似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和转基因抗虫棉等的高水 平突破性的原始创新成果寥寥无几。原创性成果的严重 缺失和比例的偏低直接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 技贡献率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 后期以来再度出现新的徘徊的重要原因。 2农业科研成果质与量相背离 据初步估计,1 950~2000 年,我国各省(区、市)确认的农业科技成果约5万项,其中 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 8 256项。另据统计, 近年,我国1 220个农业科研机构,67所农业高等院校的 12万名农业科研人员,每年承担约2万多项科研课题,年 产70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奖成果2000多项,但成果 的实际转化率仅为30%~4o%,真正得到普及的不足 1/3。 另据报道,纵使是在我国每年评选出的成百上千项“世界 先进”、“国内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其转化率亦不足 1/3,达到商业化的更是寥若晨星。上述数字说明,一方 面,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率较高,即占立项研究总数 约 1/3的项目都将形成成果,农业科研的成功率高达35% 以上,这也许是位居世界科研的领先水平;而另一方面,说 明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偏低, 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实验室、计算机、试验田(场)、展览馆 或档案库(室)中,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距遥远。众所 周知,每一次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发现或发明都极具偶 然性,是可遇而不可求,但偶然性亦寓于必然性之中,是科 研人员必须经过长期、大量甚至是数代人的艰苦努力、研 — — 84—— 究探索和历经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及大量科学原始数 据的累积,方才促使偶然性的产生。一些有识之士指出, “很少听到我国的科研项 目失败的现象,很少听到科研成 果鉴定通不过的现象”,虽有失偏颇,但也尖锐地道出了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转化率的“软肋”所在,可 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同时这也是造成我国农业科研成 果低水平重复的直接原因,以致出现国家级较高级别的 奖项其科研论文在国际上的引用率也很低。譬如,一些国 家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国际上的被引用数也只以个位来 计(邹承鲁,2004)。充分说明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成果即 使是较高级别的奖项在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也很低,普 遍存在着数量与质量不相统一的现象即“数量型成果多, 质量型成果少”,高水平的原创成果更是屈指可数。目前, 我国正在实现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 型,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作为特殊的新的商品形式在市场 经济中同其它商品和产品一样,同样由质量决定着其生 命力和价值的实现,这已被许多调查所证明。所以,逆而 推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 被市场所接纳、认可,不能被农民自愿接受的科研成果不 应算是成果。可以估算和肯定,抛开“假冒伪劣”因素和成 分,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至于仅为 30% ~ 40%。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 给和储备尤显不足。 3.缺乏科学、合理、公正的科技成果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机制及体系 现存的科研活动从课题审批立项到经费支持,从研究进 度计划到结题鉴定,基本都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前苏 联模式”,带有浓厚的“长官意志”和“行政干预”特征。几 乎所有的重大课题都是由国家和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 门、科学基金委、农业研究院所或农业院校等严格按计划 自上而下地下达到具体的下级科研部门或单位来执行完 成(部分发达地区陆续开始尝试引入建设系统的“招投标 制”),很少有 自选课题得到政府强力度支持,或存在申 请、审批、论证的周期和时间过长等问题。而这样严格按 计划“有条不紊”、“未 卜先知”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形成成 果的过程也有悖于科学发现或发明的自然和客观规律。 在项 目评审上 ,许多部委和研究院所采取的是“小经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农 业 科 技 管 理 2005 年 第 24 卷 第 6 期 r总 第 179期 大评审;中等的,小评审;大经费,不评审”的手法(《自然》 杂志中国特辑)。而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关键环节即 成果的评审、鉴定,评价体系和机制的不合理、不科学、不 公正、不健全等,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成果转化率的正确 评估。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评鉴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不良 倾向。第一,急于求成。从立项、评审、计划,到结题鉴定, 从政府、项目来源单位、项目完成单位到项目完成人,客 观上已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或同盟 ,科技成果的数量 和级别同时成了一个地方政府、部门和个人政绩、业绩的 重要考核指标和一致追求的目标,而政府的好大喜功(苏 坦坡,2004),以及“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早出成果”和“科 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等指导思想,使其所属科技管 理部门和科研单位投其所好,上行下效,顺势而为,主观 上直接催生并助长了科研成果的高产出率,从而表现为 效益指标的过分夸大和严重失真,使得成果评鉴这样一 个关键而严肃的学术活动更多地流于形式,扭曲成大唱 赞歌的“表彰会”和“庆功会”。第二,评价指标不尽合理。 由于农业生产受制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 不确定性和范围广、周期长、可控性差及地域性强等特 征,这也同时决定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评鉴有别于其它领 域科研成果的复杂性。而现行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及其指 标的单一l生,不能充分做到客观、合理、科学、准确的评判 一 项农业科研成果,以及最大限度地克服和规避上述不 利因素的羁绊 ,从而为一些深谙此道和善于投机的人们 提供了“过关”的便利通道,而频频成功“闯关”。第三,虚 假评价。近年,关于评审腐败、弄虚作假等问题已受到有 关部委的高度重视。2003年,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 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及《科学技术评 价办法》(试行),但在短期内要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果亦不 大可能。虚假评价主要表现在:一是“镀金”和“包装”。一 些单位和人员在项目和成果申报中将一些位高权重或有 影响力的权威人物冠之于项目完成人员之榜首,借以标 榜和提高所完成项目的分量,同时以此震慑其他参评评 委。二是精选评委。不邀请持反对意见或其他学术派别的 专家作评委,以减少异议和争鸣,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 三是滥发评审费。多年来,评审费作为正当费用得到国家 认可和允许,但许多地方已将评审费变成了公开的行贿 手段来贿赂评委,金额已远远超过了公平、公正、合理的 范围。这也成了许多专家、评委“致富”和“创收”的一条捷 径,促使他们丢弃科学的良知而成为金钱的奴隶,说起违 心话,办起违心事,进而成为大批量低劣和“短平快”科研 成果高产出率的助推器。第四,忽视“小人物”和“非共识” 项目。由于科技界普遍存在“唯权威是举”、“唯权威是奉” 的现象,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争相聘请、邀约权威人士加盟 或挂名主持其课题、项目,借以充分发挥“名人效应”。而 那些不“入俗”、不“世故”的无名之辈所完成的“非共识” 项目,纵然有“原创”的种子在萌动 ,也往往被忽视、轻视 甚至蔑视而受到排斥,遭扼杀于萌芽阶段,严重制约原创 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4.研究推广目的功利化 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中不 良因素的冲击,以及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如人事制度、职称 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奖励制度等影响,科技界普遍 存在浮躁、急功近利之风。科技人员过分关注科技项目直 接、短期、显性的价值和获奖与否,忽视或轻视间接、长远 和隐性的价值形态。集中表现为,“为了研究而研究”、“为 了获奖而研究”或“为了晋级而研究”的不良倾向和学风, 即简单功利化的急功近利的研究目的和路径,立项一研 究一鉴定一评奖一职称。由此使然,在科研立项和选题上 尽量回避风险项目或高难度课题以免遭失败,进而形成真 正的“攻关”题目少之又少或与生产实际和农民的需求严 重脱离。其次,科研和推广项目往往止步于获奖,稍纵即 逝。科研项目在获奖之后,研究人员又上新题,而不再顾及 前成果的推广事宜;抑或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行 政、经济等手段强力、盲目推广一项成果至获奖止,就再无 人问津,而出现推广规模的急剧萎缩、成果寿命短暂的现 象,即一些成果虽然在一定时空范围得到推广应用,但不 能得到真正普及,亦即“不推不广,不推则止,不进则退”的 昙花一现现象。而其间的研究推广成本及效益也很少有人 或缺乏相关的权威~'Tq-di机构予以深究。如果去除这些有短 暂转化和推广史的“泡沫”部分,成果的真正转化率则更 低。第三,由于“科德”和人格自律精神缺乏或不足,一些科 研人员拼凑和篡改原始数据、剽窃、抄袭、造假、浮夸等现 象频频发生,直接催化永远不能活化的“假冒伪劣”成果的 产生。同时,这也是导致近年我国科技界专业技术职称泛 滥及贬值的重要原因。 5.科研精英流失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总量 存在明显不足,且队伍稳定性差,科技人员严重流失问题 也已经是有目共睹的老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流失的途 径更是呈多元化趋势,除农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分配中 的流失,还有跳槽、辞职、调离、出国、退休等方式,其中最 引人注目的是尖子人才或复合型人才的流失比例较大。 此外,“学而优则仕”的人日益增多,许多很有学术造诣的 人也热衷走“仕途”,硬往行政或管理岗位上钻营,甚至出 现众多“博导”竞相争抢一个“副处”或高级研究员争当科 长的“动人”局面。还有一大部分刚在科研上崭露头角,德 才兼备者,纵使本人并非真正自愿,但还是被立马委以行 政重任以示关怀和重用,带上什么官衔,迫使优秀人才远 离科研或出现科研、管理“双肩挑”局面。繁琐的行政、管 理事务往往让他们不堪重负。也无暇再顾及科学研究。这 也是农业科研精英间接流失的一个重要侧面。“企图兼有 智慧和权力,极少能获得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过是昙花 一 8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4,No.6,2005(Total No.179) 一 现”,这是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科学定 论。而农业科研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直接导致的是科研 水平的下降和研究项目的低水平重复。 二、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原因 1.成果应用者的有效需求及其动力不足或缺乏 农 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其生产积极性直接关 系着成果转化的成败。然而,从总体看 ,我国的农副产品 价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农民 靠农业增收的空间过于狭小,从而直接挫伤其农业生产 的积极性。加之近年政策性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致使全国普遍存在40岁以下有文化的精壮劳力转向城 市和非农产业。据2002年《嘹望》周刊记者在湖北省7个 县的调查,一路所见都是“种田的老汉、采茶的婆”,真正 种田的强劳力已所剩无几,“懒汉田”随处可见,甚至出现 许多抛荒现象。另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2003年,我 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为9 820万,并以每年500 万人的规模迅速增长。换言之,农民对农业的劳力、生产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剧减,疏于农事管理,采用 新技术的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农业生产的目标不再是 夺高产以增收,只求能保口粮和赋税就足矣,促使许多科 研成果游离于生产之外。 2.农户小规模分散的土地经营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 广和转化 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潜力已挖 掘和发挥到了极至,且它的许多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出 来,尤为突出的是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无法 展现规模效应,阻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统一采纳和应 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而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成 果普遍具有的社会效益远别于经济效益的属性,又使其 推广过程必须直面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土地经营,由于其 个体应用的经济效益不十分显著,从而也造成农户自愿 接纳的源动力的缺失,最终影响成果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3.农业推广体系、网络、机制建设的相对滞后 长期 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主要采取依靠政府的农 技推广部门为主导,以行政和经济或政技物结合的手段 自上而下的推广运行机制来完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转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推广模 式显现出其诸多方面的局限性 。如忽视技术接受对 象——农民的主体地位,忽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 注重方法和过程,没有把对农民负责和对上级负责有机 结合起来,农民利益的位置没有摆正,推广体系内部专业 和条块分割等问题。此外,国家投资偏少,对农技推广体 系建设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近年一些地方在事业单位 改革过程中对农技推广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的职能和地 位认识不足等,致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 一 86一 人散”的严重困局。 4.科研和推广相割裂。各自为政 我国农业科研成果 的推广,除重大成果由政府组织协调,整合资源,各部门 通力合作,以行政手段强力推广外,大部分成果还是分别 依靠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自身来实现转化和 推广。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科研和推广环节极不协调的 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和推广部门间相脱离。由于 利益分配上的不合理,或很难建成共赢机制,科研部门不 愿将成果转由推广部门推广,宁愿自己“力不从心”、“小 打小闹”地来“自产自销”;而推广部门也囿于门户之见不 愿推广别家的成果,同样组织自己的一套科研人马,既搞 推广兼顾研究。进而促使科研和推广部门均向“小而全” 发展,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二 是科研机构内部科研和推广的分离。由于缺乏具体的配 套措施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形成推广人员在工作形式和 内容上相脱节或科研人员自身工作过程和内容上相分 离。 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部的调查显示:目 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全国农民平 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 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加.3l%,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l1.62%,大专以上只有0.5%;2/3 以上的农民不懂得如何使用农药⋯⋯显然,农民的文化 水平令人堪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综合素质低、经济 状况欠佳等倾向和问题并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对新技 术、新成果的接纳、消化和吸收,一定程度制约着农业科 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6.社会缺宽容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 境、传统习俗,乃至政策导向和科研体制均形成了对科研 失败的“不允许”,缺乏理性的包容,致使科研人员一味追 求、选择低风险、高成功率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尽量回避高 风险、难成功的题目。实际上,这与商业投资有着相同的哲 学内涵,异曲同工,即高风险带来高利润,而低风险、低成 本、高成功率的短平快成果注定了其利润亦即经济和社会 效益也就不会太高。 三、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若 干思考 1.营造、构建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环境和体制 首先,国家需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进一步 明确其投资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多元化的科技投资。目 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 0.23%,远低于美国的2.6%水平,也低于 l%的世界平均 水平和 FAO规定的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家 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应该至少能够达到占农业总产值 的 l%的水平,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农 业 科 技 管 理 2005 年 第 24卷 第 6期 r总 第 179 期 速改变“无钱养兵或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这 是提高科技贡献份额最直接和明显的途径 ,也是国际的 通行做法。据有关部门2002年研究测算,政府对农业科 技每增加 1元投入,农牧业产值增加 11.87元,即有 10 倍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同时,要多渠道、多元化广纳社会 资金投资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 制,努力改善现有落后的科技装备、设施和环境条件等硬 件建设,使之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其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合理 、科学的人事 制度、职称制度、科技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等, 营造一个良性 、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氛围,激发科技人员科 技创新的热情和活力。第三,允许、鼓励和支持不同学派 的存在和创立。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不同学派的共存和 争鸣,是推动科学发展、发现和科技创新 、发明的重要源 动力。农业科学同样需要不同学术派别的存在。同时还应 积极倡导广泛开展批评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第四,宽容失 败和对“权威”的冒犯。要广泛形成从科技界、学术界到政 府,乃至全社会都对科学研究的失败和对“权威”的冒犯 抱之以理性的宽容态度,允许失败,允许并宽容冒犯“权 威”和反传统、反常规、反保守之行为(这也是科技创新的 本质特征所使然),创造一个真正有利于科技人员善于创 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然而,眼下的激 励机制如工资制度改革所普遍实行的结构工资、绩效挂 钩,乃至年薪制、逐年考核制度等,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按劳分配”、“按劳取酬”原则,适合对多数短周期科研活 动的管理,但其最大弊端是激发、催化“短平快”成果的产 生,而对研究周期长或不定期的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前 沿探索和原始创新缺乏激励,甚至产生桎梏。如果按这样 的分配制度,大数学家陈景润就该长期拿低端工资,且职 称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值得深思和探讨。 2.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和机 制 “诺贝尔”科学奖是迄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但设 奖、评奖 1个多世纪以来还尚未发现有“假冒伪劣”成果 产生和“评审腐败”现象出现,也极少有“冤假错案”发生, 这本身是一大奇迹,同时也说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正、 公平、公开、合理和科学性。故此,“诺奖”的评审机制很值 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此外,在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科技 评价体系和机制上,还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不 应只看到他们的科技成果高转化率,更应着力分析、研究 和学习他们科研成果产生的科学机制,因为不同机制所 产生的成果其转化率是不具可比性的。其次,在实行专家 评审的同时,逐步引入“市场评审”、“用户评审”、“效益评 审”、“理论评审”和“管理评审”等相结合的新机制;完善 社会监督制度和处罚机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专家 组定期轮换制度;正确善待“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研 究建立其多数人服从少数人的利于创新项目和优秀人才 脱颖而出的评审机制;进一步规范专家的评审费等;但要 慎行“同行认可”、“同行评价”制度,这是中国目前浓厚的 “亲情文化”还无法使小范围的“小同行”评价真正摆脱 “人情”干系所使然 ,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同行”评价有本 质区别。第三,农业科研的选题和立项须紧密结合生产实 际,不仅要有专家、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农业行政 管理人员等的“官方”意见,更应注重对方针、政策的研究 和对“三农”的广泛而深入的调研,要有“市场”、农民和一 线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声音;同时,还应建立严格的招投标 制等,以使项目、课题能够高质量地实施和完成。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中央“以德 治国”总方略和国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各级农业科 研院所、农业院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职业道德、科学道 德和诚实守信品德教育,从专业院校的学生抓起,大力整顿 行风学风,树立敬业、重义、求真唯实的良好风气;树典型模 范,倡导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积极推进“科技信用系统 工程”建设;加强制度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制度建设,对有 违科学道德、信用不良或“失信”的专家、学者或一般科研人 员,除法律制裁外,还应采取诸如慎聘、低聘、降薪、通报批 评、公示、取消评审专家资格或政府投资的科研项目的申请 人资格等措施,切实加大“失信”和“缺德”的成本。只有整个 科技界的学风得到根本转变,科技工作者拥有了良好的人 格自律精神,克服和摒弃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端思想和 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质与量的高度统一 和新的跨越式提升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切实贯彻执 行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坚持党管 人才的原则,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需要 有一支精干、稳定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所以新时期加 强人才队伍建设尤显重要和迫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 发展的兴衰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只有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才能 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少出或不出“赝品”、“劣质品”或 “假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 技贡献份额。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建立合理、 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识人、育人和管人机制,不 拘一格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不唯学历、不唯 资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称,只唯实,“建立以能力和业绩 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和完善激 励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 马”,促使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强化科研人员 的再教育和培训学习工作,除积极外引人才,还须努力发 掘、培育好本单位的人才,建立定期轮训、深造学习制度, 切忌“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发生;加强复合型人才 的培养,并用科学激励、约束并行的长效机制,以及良性 的竞争环境,和谐、融洽、暖人的人际环境,公平的业绩评 一 8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24,No.6,2005(Total No.179) 估制度等来留住人才,同时迅速改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 和地位普遍偏低的现状,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4.改革并强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和日趋成熟,计划经济时代的自 上而下的以行政干预为主导和“政技物结合”的推广及运 行机制面临挑战,渐显其局限性,所以亟须与时俱进 ,深 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摒弃旧推广模式的种种弊端,尝 试、探索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 预,适应市场竞争,利于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应用与推广 的新的农业推广模式和机制;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 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根据农民的需求设题、立项 和制定推广计划,化绝对的“自上而下”和“以‘物’为主” 为“从下到上”或“上下结合”、“以人为本”新的推广模式, 优化推广机制,妥善解决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科研 与推广相脱节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应对农业推广部门 采取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其全额预算的公益性事业单 位的属性,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推广的支持力度,强化对 农业推广网络,尤其是县、乡(镇)、村、组四级基层推广网 络的建设。此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研究院所和农 业院校内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开发和推广机构,负责本 部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或在科技型企业中建立研 究机构等,促进科研、推广、生产的紧密结合。 5.提高农民的素质 从长远看,必须抓好农村的基础 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学率,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农广校、职业中学等),普遍提高未来农民的科学文化水 平,这也是治本之策。农业技术部门还需面向基层,深入 广大农村,广泛、持久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和 农民的再教育工作,如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办夜校、开 现场会、散发资料图书、办黑板报、墙报及送科技下乡等 活动;继续大力培植各类科技示范户、示范组、示范村等; 鼓励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技术组织;在农业推广过程 中,除传授技术外,应更加注重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农民 素质的提高,加强农业经营、农业创业、市场经济等方面 的培训,增强其主动学习、竞争的积极性,培养起分析、判 断问题的能力以及 自觉、自愿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和其它 新生事物的能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积极进取。此 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举办各类知识讲 座,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 育,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 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常下乡和永驻农 村,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6.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实践证明,强势农 业龙头企业可以有效组织分散的农户进行集约化、规模 化、产业化生产,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和“产前、产中、产 后”的一条龙综合配套服务,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由于 龙头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很难、也不可 能与农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故,新时期建立起农民自 己的经济合作组织乃大势所趋。它既可以转变分散的“小 农经济”为联合的“大农经济”,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 和转化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化解市场风险,显现规模效应等,且不影响“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稳定,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治组 织,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自己,这是任何政府组织或龙头 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国家应大力提倡、鼓励和支持,并及 时予以政策、法律和资金上的扶持与援助。 7.积极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 营 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利于促进农业科 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也 利于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与生产效率的 提高。要因地制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 下,不拘一格推进农业及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如培 植种植、养殖业大户,兴办国营、集体农场,建设国家专业 化种植、养殖基地,创建各个级次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综合 示范基地,引入大型农业企业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8.因地制宜。积极尝试、探索新的成果转化、推广机 制和模式 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技术市场 等),兴办农业科技产业股份制集团(联合体),推行科研 开发一体化模式、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模式、企业办科研模 式、技术有偿转让或入股模式等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机制 和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坦坡.原创缺失的深层原因[N].科学时报,2004—04—16. 2任 苓,王丹红.中国科技界:直面现实[N].文 汇报 关于vocs治理的情况汇报每日工作汇报下载教师国培汇报文档下载思想汇报Word下载qcc成果汇报ppt免费下载 ,2004— 05—06. 3金振蓉.科技评价忌急于求成.光明日报IN],2004—04—30. 4杨映辉.中国农业推广运行机制改革[M].北京: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1998. 5邹承鲁,王志珍.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田.新华文摘,2004,(17). 6李光普,刘晓琳.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 题及成因浅析田.农业科技管理,2004,(4). 7汤延涓,潘海平.农民合作启示录田.半月谈,2004,(18). 8蔡立湘,彭新德,等.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田.农业 科技管理,2004,(3). 9周东爱,詹国强.今日农村谁种田田臁望.2002,(27). 10许 兴,陈世林.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 建议田.农业科技管理,2004,(5). (收稿 日期 2005—11—10) [作者简介]杨曙辉(1965一 ),男,大学本科学历,农艺师,长期从事植保技术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以及基层科技管理工作。 一 8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4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4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2-07-20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