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者简介 :许渊冲 ,教授 ,著名翻译家 ,研究方向 :译学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 : 2005 - 08 - 27 (修改稿 ) 2005年第 11期 总 第 200 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5, №11 ...

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者简介 :许渊冲 ,教授 ,著名翻译家 ,研究方向 :译学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 : 2005 - 08 - 27 (修改稿 ) 2005年第 11期 总 第 200 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5, №11 Serial №200 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许渊冲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摘  要 :本文是作者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作者认为经典作品 ,尤其是古典诗词 ,应该是写得最 好 ,又安排得最好的文字。但是在翻译时 ,目的语和源语对等的文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时译者就要选用 译语最好的 ,而不是对等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的内容 ,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用的方法可有等化、浅化、深化三 种 ,目的是使读者知之 (理解 ) ,好之 (喜欢 ) ,乐之 (愉快 )。 关键词 :美化之艺术   Abstract: This is a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third forum on classics translation at Dalian. The author says the classics, classical poetry in particular, ar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But in translation, the equivalent may not be the best word in the target lan2 guage. In that case, the translator should not use the equivalent, but the best exp ress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o that the transla2 ted version may appeal to the heart and m ind, eyes and ears of the reader. He may adop t three methods, that is, generalization, equalization or particularization to make his version faithful, beautiful and delightful. Key words: art of beautifu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 H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 6038 (2005) 11 - 0041 - 04   美国《新闻周刊 》2005年 4月一期的封面上写了几个大 字 : 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这就是说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对 21 世纪的世界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如美国对 20世纪 ,英国 对 19世纪 ,法国对 18世纪 ,西班牙对 16世纪的世界一样。 但在 16世纪以前 ,从公元 6世纪到 15世纪这 1000多年的 时间里 ,中国都是世界上经济最繁荣而文化又最发达的国 家。甚至在 2000年前 ,西方是希腊罗马时代 ,中国则是春秋 战国秦汉盛世 ,也是东西文化并立的局面。而西方从希腊罗 马到西法英美 ,一个世纪有一个不同的强国 ,中国却几千年 来 ,一直屹立在东方 ,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如果把这些 典籍译成英文 ,对全世界文化的发展 ,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 用。因此 ,大连典籍英译研讨会的召开 ,就具有为“中国世 纪 ”鸣锣开道的意义 ,而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 》出版了 200 期 ,也为走向“中国世纪 ”的道路铺上了一砖一瓦。 如何把中国的文化典籍译成英文 ? 现在西方盛行的是 对等翻译理论 ,因为据电子计算机统计 ,西方文字 (如英法德 俄西 )有 90%以上可以对等 ;而中文和英文差距很大 ,大约 只有 40%可算对等 ,因此对等译论只适用于小部分中英互 译。尤其是在诗词英译中 ,中英对等文字可能更少 ,对等译 论的适用性更小得多。现在就来举例说明。《诗经 》第一篇 《关雎 》第一段原文是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 子好逑。”余冠英的语体译文是“关雎鸟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 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这段诗的几种 英译如下 : (1) Kuan2kuan go the osp 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 For our p rince a good mate she. (James Legge, 1861) (2) W aterfowl their mates are calling, On the islet in the stream. Chaste and modest maid! fit partner For our lord ( thyself we deem). (W illiam Jennings, 1891) (3) “Fair, fair, ”cry the osp 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A rthurW aley, 1918) (4) On the river2islad— The osp reys are echoing us. W here is the pure2hearted girl To be our p rincess? (W itter Bynner, 1929) ·1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Xu Yuanchong, 1985) (6) The waterfowl would coo Upon an islet in the brooks. A lad would like to woo A lass with good looks. (W ang Rongpei, 1994) 以上 6种译文 ,前 4种是英美学者 19世纪和 20世纪前 期的译文 ,后两种是中国学者 20世纪后期的译文。比较一 下 ,可以看出中西译文的异同。首先 ,“关关 ”二字 ,第一种 译文音译最对等 ,第三种译文意译 ,第二种说是叫声 ,第四种 说是回声 ,那就是一般化 ,对等程度都低。第五、六种说是 “咕咕叫 ”,那却是特殊化 ,对等程度如何 ,要看主语如何翻 译。第六种译文和第二种一样 ,把主语“雎鸠 ”说成是水鸟 , 这是一般化 ,但水鸟有没有咕咕叫的 ? 如果没有 ,那主语和 谓语搭配就有问题。第五种译文说是斑鸠 ,这是特殊化 , 而 斑鸠却是咕咕叫的。因此可以说第五种译文是更好的译文。 其次 ,“在河之洲 ”,第一、二种译文最为对等 ,第三、四种把 “洲 ”说成岛屿 ,未免太大 ;第六种把“河 ”说成是溪 ,未免太 小 ,而且溪用复数 ,几条溪中有一个小岛 ,不大可能。第五种 译文把“洲 ”说成河边 ,看来最不对等 ,其实无论洲或小岛都 是河边 ,倒是更可能达意。最后 ,“君子 ”和“淑女 ”到底是什 么人 ? 西方译文都说是贵族男女 ,从过去的观点来看 ,是对 等的。但是闻一多指出 :《国风 》多是民歌 ,所以男女都是 “采荇菜 ”的劳动人民 ,于是余冠英把男女译成“哥儿 ”和“姑 娘 ”。这样看来 ,西方译文和原文并不对等。第五种译文说 是青年男女 ,反更符合现代意义 ;第六种译文说是男女少年 , 又未免太年轻了。由此得出的初步结论 :古典诗词英译 ,少 半可以选择对等的译文 ,多半需要采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 式。 《典籍英译研究 》中有一篇林玉娟的文章 ,谈到《诗经 · 螽斯 》的英译 ,原诗第一段是 :“螽斯羽 , 诜诜兮。宜尔子孙 , 振振兮。”袁梅的语体译文是 :“蝈蝈绿翅膀啊 ,聚来乱纷纷 啊。你的众子孙啊 ,多得连成群啊。”汪榕培的英译如下 : The locust music fills the air, Hum, hum, hum; M ay you sons and daughters bear, Delighted and handsome! 汪译没有翻译“羽 ”字 ,看来是不对等的 ;但却译出了翅 膀发出的声音 ,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和音美 ,林玉娟说是“超越 了原作 ”,因此可以算是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但第四行说 “高兴 ”和“漂亮 ”,并不对等 ,是否能算最好的表达方式 ? 那 就要研究了。 《诗经 ·击鼓 》中有 4个名句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张爱玲的语体译文是 :“生和死都在 一起 ,我和你誓言不改 ,让我俩手相搀 ,活到老永不分开。” 两种中国人的译文如下 : (1) M eet or part, live or die, W e’ve made oath, you and I. “Give me your hand I’ll hold, And live with me till old!” (Xu Yuanchong, 1991) (2) M y wife’s my life’s companion; W e’re bound in marital union. I grasped her hand and say, “Together we’ll always stay. ” (W ang Rongpei, 1994) 在“死生契阔 ”中 ,“契 ”是“契合 ”,合在一起的意思 , “阔 ”是“开阔 ”,分开的意思。全句是说 :无论是生是死 ,是 分是合 ,我们都说好了 ,要手搀着手 ,一直活到老。从这个意 义来说 ,第一种译文是对等的。第二种译文说 :我的妻子是 我的终身伴侣 ,这个译文和原文是不对等的。到底对等的还 是不对等的译文是更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呢 ? 第二种译文虽 然达意 ,但不传情 ;第一种译文却形象具体 ,传情而又达意。 对等的译文成了更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 如果对等的译文是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那就可以采用对等 的译文。如果不是 ,那就要用最好的 ,而不是对等的译语表 达方式。这话看来简单 ,却是我积 60年的翻译经验的心得。 在我翻译得不满意的时候 ,如果我只想翻译得更对等 ,更切 合原意 ,那我多半翻不出满意的译文。如果我改变一下想 法 ,只问自己的译文是不是表达原意的最好译语方式 ,能不 能找到更好的 ,甚至是超过原作的表达方式 ? 那我往往在山 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 ,却能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甚至喜出 望外。下面再来举例说明。 《诗经 ·采薇 》描写战后士兵返乡的名句是 :“昔我往 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余冠英的语体译文是 : “想起我离家时光 ,杨柳啊轻轻飘荡。如今我走向家乡 ,大雪 花纷纷扬扬。”这 4句诗的英译有如下几种 : (1) A 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James Legge, 1861) (2) A t first, when we started on our track, The willows green were growing. And now, when we think of the journey back, ’Tis raining fast and snowing. (W illiam Jennings, 1891) (3) W 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 It’s blowin’an’snowin’as we go . . . ( Ezra Pound, 1915) (4) W hen we left home ·2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The willows were softly swaying; Now as we turn back Snowflakes fly. ( Yang Xianyi etc, 1983) (5) W hen I left here, W 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Xu Yuanchong, 1988) (6) W hen I set out so long ago, 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 W hen now homeward I go, There is a heavy snow. (W ang Rongpei, 1994) 以上 6种译文 ,前 3种是英美学者 19世纪、20世纪之交 的译作 ,第一种是散体 ,第二、三种押了韵。但“依依 ”和“霏 霏”的译文能不能算对等呢 ? 英美学者都把“依依 ”说成“青 青”,只译出了杨柳的外形 ,却没有表达“依依 ”的情意。“霏 霏”二字 ,第一种译文说雪落如云 ,倒有一点形象 ;第三种重复 了元音 ,可以说是用声音来译叠字 ,虽比“依依 ”译得略胜一 筹 ,但比起中国人的译文来 ,似乎还是有所不足。第四种译文 和余冠英的语体译文一样 ,都把“依依 ”说成“轻轻飘荡 ”,比 “青青”更动态化 ;又用双声来译“霏霏 ”,说成雪片纷飞了。 第六种译文更是四行一韵 ,用音美来弥补意美之不足。若以 “依依”、“霏霏 ”而论 ,则 5种中外译文都没有传达原诗依依 不舍的离情别意 ,而这恰恰是原诗成为“千古丽句 ”的主要原 因。因此 ,第五种译文把抽象的离情化为具体的流泪 ,这就是 把杨柳拟人化了。但杨柳是没有眼泪的 ,所以英文的眼泪用 了单数 ,表示这不是物质的泪 ,而是悲哀的象征。正如英国诗 人柯尔律治在《老船夫曲 》第 13行说老船夫用眼神来留住客 人时 ,眼睛没有用复数而用了单数一样 : He holds him with his glittering eye. 至于“霏霏 ”二字 ,语体译文“纷纷扬扬 ”也只是客观的 描写 ,没有写出诗人主观的心情。而这诗的妙处 ,正在今昔 对比 :同一条路 ,去的时候杨柳依依不舍 ,回来时候的杨柳 呢 ? 给纷纷扬扬的大雪压弯了树枝 ,压得只见大雪不见了杨 柳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处无形胜有形 ,大雪压弯了树枝 的杨柳不正好象征给战争压弯了腰肢的士兵么 ? 这诗借景 写情 ,一切景语都成了情语 ,因此就流传千古了。怎样能使 译文的景语也成为情语呢 ? 第五种译文就把“霏霏 ”二字形 象化地译成“压弯树枝 ”,在我看来 ,“压弯树枝 ”是“雨雪霏 霏 ”内容可有 ,形式所无的表达方式 ,是不对等的 ,但却是更 好的表达方式。有人认为原诗含蓄 ,译文也该含蓄 ,这就是 说 ,译文应该和原文对等。但电子计算机已经表明 :中文和 英文只有 40%左右可以对等 ,那不能对等的 50%左右的表 达方式 (如“依依 ”、“霏霏 ”)怎么办 ? 恐怕不是译过了头 ,就 是不及。如果说第五种译文“太过 ”,其他 5种译文就是“不 及 ”。孔子说过 :“过犹不及 ”。因此中国译者不敢译得太 快 ,译文永远不及原文 ,这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其实 ,中国学派的优化论 ,再创论 ,远远领先于西方的对等译 论 ,能解决西方译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西方还在必然王国 挣扎 ,中国已经进入自由王国了。 这次典籍英译研讨会上 ,江枫又提出了“形似而后神似 ” 的理论 ,他只看到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却没有看到形似和神似 的矛盾。其实 ,形似就是对等 ,神似也是优化。刚刚谈到的 “依依”和“霏霏”,在英文中根本没有对等词 ,如何可能译得 形似 ? 如何可能“形似而后神似 ”? 江枫举了《登鹳雀楼 》的 英译为例。现在 ,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和几种译文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 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 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 iles By going up one flight of stairs. (W itter Bynner, 1929) (2) A s daylight fades along the hill, The Yellow R iver joins the sea. To gaze unto infinity, Go mount another storey still. (John Turner, 1976) (3)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 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Xu Yuanchong, 1987) 江枫认为第一种译文把“千里目 ”说成“三百英里 ”符合 “形似而后神似 ”的原则 ,第二种译文第一行的“尽 ”,第二行 的“入 ”,第三行的“千里 ”,也是“形似而后神似 ”的。只有第 三种译文全无是处。用江枫自己在香港《诗网络 》第 18期 中的话说 :“‘白日依山尽 ’译成了‘太阳在山后照耀 ’。许渊 冲说我分不清山后与山外之别 ,请问 beyond the mountains是 ‘在山的那边 ’不是 ? 译山后与译山外又有什么不同 ?”我的 回答是 :“山外青山楼外楼 ”是说山外还有许多青山 ,如果改 成山后青山 ,那就可能只有一座青山了 ,山外的眼界远远大 于山后 ,正是原诗“千里目 ”的意境。江枫没有明确分清山 外和山后 ,如何能懂这首译诗的气魄 ? 江枫又说许译第三、 四行“把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语言‘浅化 ’成为抽象概念‘爬 得高 ,看得好 ’”。但他认为第一、二种译文都形似而神似 , 那么请问 :“三百英里 ”有什么丰富内涵 ? “infinity”(无穷无 尽 )能算形象语言么 ? 如果能算 ,“宏伟的远景 ”为什么不 能 ?“楼 ”字在中文里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英文根本没有能 够传达中文情意的对等词 ,第一、二种英译文都把“楼 ”庸俗 化了。只有第三种译文说是“更高的地方 ”,因为 height还有 高贵卓越的内涵 ,反倒可以传达一点原文的情意。加上“千 里目 ”和“一层楼 ”的对仗工整 ,第三种译文也有对仗 ,而且 押韵 ,并有两个 gr的双声词隔行相对 ,富有音美和形美 ,如 以三美而论 ,远远胜过了第一、二种译文。加上原诗这两句 ·3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富有哲理 ,如果译成日常生活中的楼 ,西方读者会觉得过分 夸张 ,近乎荒诞 ,上一层楼怎么可能看到 300英里之外 ,甚至 望到无穷无尽的远景 ? 由此可见对等的译文并不能传达原 来的诗意 ,反不如抽象化的“登高望远 ”更能传达原诗的意 美和理趣。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江枫的“形似而后神似 ”其 实是形似而不神似。和西方的对等译论一样 ,不能解决古典 诗词翻译和典籍英译的问题。 《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摘要 》选载了汪榕培 的《比读是复译的基础 /复译是比读的升华 》一文 ,摘要中 说 :“本文通过对《枫桥夜泊 》30种不同译文的比读 ,吸取原 有译本的优点形成一个新的译文 ,来验证上述观点。翻译离 不开‘阅读 - 接受 - 理解 - 移植 - 加工 ’等几个过程 ,复译 更要突出原创性。”但原创性如何突出呢 ?《枫桥夜泊 》的原 文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汪榕培的最新译文如下 : Map le B ridge N ightMooring W hen the moon slants, ravens croak and cold frosts grow, Bank map le groves and fishing glows invoke my woe. From the Hanshan Temp le outside Suzhou moat, The m idnight tolls resound and reach my mooring boat. 比较一下原文和汪译 ,可以看出译文把第一句的“月 落 ”改成“月斜 ”,“霜满天 ”改成“寒霜生“,更加符合实际情 况。第二句的“江枫 ”改成“岸边枫林 ”,“对愁眠 ”改成“引 起愁思 ”,更加具体。第三句的“姑苏 ”现代化为“苏州 ”,“城 外 ”具体化为“城濠 ”。以便和下一句押韵 ,“寒山寺 ”采用了 音译。第四句的“钟声 ”加了动词“回响 ”,使得声音更加嘹 亮。总的说来 ,汪译的“升华 ”表现在达意的具体化上。但 是传情做得如何呢 ?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第 9页上说 :“词语的情 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 悉古典诗歌的读者 ,一见到这些词语 ,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 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 出来 ,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由此可见中文古典诗词 词语的情韵义非常丰富 ,不是英文的对等词或近似词所能表 达的 ,如前面提到的“楼 ”、“依依 ”等词。联系到《枫桥夜 泊 》,第一句的“月落 ”引起视觉的昏暗感 ,增加了心灵的哀 愁 ;而“月斜 ”引起的昏暗感不如月落 ,反而减少了诗人的哀 愁。“霜满天 ”不是事实 ,是写诗人心中的寒冷感 ,感到满天 是霜 ,由此可见霜的浓度 ;而“寒霜生 ”却大大减少了诗人感 到的寒冷。第二句的“江枫渔火 ”色彩暗红 ,半明不灭 ,汪译 用词却嫌明亮。第三句“姑苏城外 ”,如说“城濠 ”,则会使人 联想起战争 ,与原诗气氛不协调 ;“寒山 ”音译 ,又减少了寒 冷感和哀愁。第四句的“夜半钟声 ”,汪译用词似太响亮 ;一 个“客 ”字 ,包含多少天涯游子的愁思 ,而在汪译中却不见踪 影。由此可见 ,汪译即使达意 ,传情还是有所不足 ,不能说是 吸取了 30种“原有译本的优点 ”。《典籍英译研究 》第 164 页登了一篇原有译文如下 : A t moonset cry the crows ,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 im ly2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 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 from Temp le of Cold H ill Bells break the ship2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第一行译文用了 streaking一词 ,是把乌鸦的啼声比作一 道闪光划破了霜天 ,同时暗示刺痛了天涯游子的思乡之心 , 这样打破了声和光的界限 ,造成了声光和心灵的交感 ,才可 以算是翻译中文情韵词的方法。第四行译文说钟声惊破了 客船中愁眠的游子之梦 ,打破了夜半的沉寂 ,和第一行的乌 啼霜满天遥相呼应 ,正如鸟鸣山更幽一样 ,乌啼和钟声使游 子心里愁更愁了。这才是汪榕培所说的“升华 ”,也就是创 造性的翻译。这种创译和西方庞德的翻译不同 ,创译是从心 所欲而不逾矩的 ,庞译却逾矩了。从以上几个例子看来 ,西 方译文 (庞德除外 )基本和原文形式上对等 ,是达意而不传 情的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却要求优化 ,传情而又达意。我 评论文学翻译标准是 :一要达意 ,二要传情 ,三要感动。正如 孔子说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 就是理解 ,达意 ;好之就是喜欢 ,传情 ;乐之 ,就是愉快 ,感动。 形似而意似的翻译能使人知之 ,传达意美才能使人好之 ,传 达三美 (意美、音美、形美 )更能使人乐之 ,如把“关雎 ”译成 Cooing and Wooing,传达三美 ,可以用等化、浅化、深化 (三 化 )的方法。等化包括对等、等值、等效 ,如把“死生契阔 ”译 成 meet or part, live or die;浅化指一般化、抽象化 ,如把“千 里目 ”,“一层楼 ”译成 a grander sight, a greater height;深化 是指特殊化、具体化 ,如把“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译成 W illows shed tear和 Snow bends the bough。总之 ,我把文学翻 译总结为“美化之艺术 ”,就是三美 ,三化 ,三之 (知之 ,好之 , 乐之 )的艺术。三美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 ,三化是方法论 ,三 之是目的论 ,艺术是认识论。 为什么说“美化之艺术”是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呢 ? 因为“美”字取自鲁迅的三美论 (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 美以感目 ) ,“化”字取自钱钟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化境说 ,“之 ”字取自孔子的 知之 ,好之 ,乐之 ;“艺术”取自朱光潜的艺术论 (“从心所欲而 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 )。此外 ,我还把文学翻译总 结为“创优似竞赛 ”,“创 ”字取自郭沫若的创作论 ,“优 ”字就 是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要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似”字取 自傅雷的神似说 ,“竞赛”取自叶君健的竞争论。这 10个字取 自中国的翻译大家 ,所以可以说是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译者已经取得了中英互译的丰硕成果 ,而西方学者却没 有出版过一本中英互译的作品 ,因此中国翻译远远胜过了西 方。如果继续发挥优势 ,那中国文化就可以使全球文化更加 辉煌灿烂 ,使 21世纪成为中国世纪。 ·44·
本文档为【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604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2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英语六级
上传时间:2012-07-2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