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系统宝石学 宝石各论 钻石

系统宝石学 宝石各论 钻石

举报
开通vip

系统宝石学 宝石各论 钻石第三篇 宝石各论 第一章 常见宝石 第一节 钻 石 钻石(Diamond)一词出自希腊语“Adamas”,意思是坚硬、不可驯服。钻石号称“宝石之王”,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宝石,也是最受人喜爱的宝石之一。钻石是四月的生辰石,也是结婚60周年的纪念石。 一、钻石的基本性质 (一) 矿物名称 钻石的矿物名称是金刚石(Diamond)。在矿物学上属于金刚石族。 (二) 化学成分和分类 1.化学成分 钻石主要成分是C,其质量分数可达99.95%,微量元素有N、B...

系统宝石学 宝石各论 钻石
第三篇 宝石各论 第一章 常见宝石 第一节 钻 石 钻石(Diamond)一词出自希腊语“Adamas”,意思是坚硬、不可驯服。钻石号称“宝石之王”,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宝石,也是最受人喜爱的宝石之一。钻石是四月的生辰石,也是结婚60周年的纪念石。 一、钻石的基本性质 (一) 矿物名称 钻石的矿物名称是金刚石(Diamond)。在矿物学上属于金刚石族。 (二) 化学成分和分类 1.化学成分 钻石主要成分是C,其质量分数可达99.95%,微量元素有N、B、H、Si、Ca、Mg、Mn、Ti、Cr、S、惰性气体及稀土稀有元素,达50多种。这些微量元素决定了钻石的类型、颜色及物理性质。 2.分类 钻石最常见的微量元素是N元素,N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C而进入晶格,N原子的含量和存在形式对钻石的性质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钻石分类的依据。根据钻石内N原子在晶格中存在的不同形式及特征(见图3-1-1),可将钻石划分为如下类型(表3-1-1)。 I型钻石含N,最多时w(N)可达0.25%。根据N在晶格中的存在方式,I型钻石又可分为h型和Ib型。 Ia型钻石内N呈有规律的聚合状态,以2个N(又称为IaA型)、3个N(又称为IaAB型)、4~9个N甚至聚集成N的片状物存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又称为IaB型,自然界中98%的钻石属于此类。 Ib型钻石内氮以孤立的原子状态取代晶格中的碳原子。天然Ib型钻石极少,主要见于合成钻石中。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及长时间的作用下,氮原子相互聚集Ib型钻石可转换为Ia型。因此,天然钻石以Ia型为主。 Ⅱ型钻石不含氮原子或w(N)小于0.001%。 Ⅱa型钻石不含氮,内部几近纯净,具有极高的导热性。可因碳原子位错而造成缺陷而呈色,若不含空穴或晶格错位的Ⅱa型钻石是无色的,如著名的库里南钻石和塞拉里昂之星钻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Ⅱb型钻石可含有少量的硼,硼以孤立的原子状态取代晶格中的碳原子。肋型钻石为半导体,是天然钻石中唯一能导电的。据此性质,可以区别天然蓝色钻石和辐照处理致色的蓝色钻石。大部分肋型钻石呈蓝色,少数为灰色,霍普钻石是最著名的肋型钻石。 (三) 钻石的晶体结构和常见晶形 1.结构 钻石是等轴晶系,具立方面心格子,C原子位于立方体角顶和面的中心以及其中4个相间排列的小立方体的中心。C原子配位数为4,具四面体状的sp3型共价键(C—C间距为0.154nm)。 钻石的同质多象变体是石墨,属六方晶系,其晶体结构与钻石不同,具典型的层状结构,每层碳原子呈六方环状排列,层内碳原子以共价键—金属键相结合,层与层之间以分子键结合。由于钻石和石墨的结构不同,导致二者在晶体形态、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钻石和石墨的结构见图3-1-2 2.晶形 钻石常呈单晶,常见单形有八面体o,菱形十二面体d和立方体a,有时也呈聚形(见图3-1-3)。有些黑色金刚石为多晶集合体。 自然界产出的钻石晶体通常为歪晶(见图3-1-4),由于溶蚀作用使晶面棱线弯曲,晶面上可见四边形凹坑,菱形十二面上可见线理或显微圆盘状花纹(见图3-1-12)。 (四)钻石的光学性质 1. 颜色 根据颜色钻石可分成两大类:无色—浅黄(褐、灰)色系列(见图3-1-5) 无色一浅黄(褐、灰)色系列:包括近无色到浅黄、浅褐、浅灰色。 彩色系列:包括黄色、褐色、红色、粉红色、蓝色、绿色、紫罗兰色、黑色等。大多数彩色钻石颜色发暗,强一中等饱和度的颜色艳丽的彩钻极为罕见。彩钻一是由于微量元素NB和H原子进入钻石的晶体结构之中而产生的颜色;另一种原因是晶体塑性变形而产生位错、缺陷,对某些光能的吸收而使钻石呈现颜色,详见“第一篇第四章宝石的颜色”。 (1)无色钻石 无色钻石可以用能带理论解释其呈色机理。在无任何杂质的纯碳钻石晶体中,每个C原子以共价键与另外4个C原子连接,带隙能Eg=5.4eV,而可见光能量Eg<3.5eV,不具有足够高的能量来激发价带中的电子,因而没有光波被吸收,钻石是无色透明的。 (2)黄色钻石 I型钻石多是无一浅黄一黄色系列,对于Ia型钻石可以用色心理论来解释其颜色成因;而Ib型钻石用能带理论可以做出更好的解释。根据色心理论,Ia型钻石中不同聚合态形式的N可形成不同的结构缺陷,从而形成不同的色心,对可见光产生不同的吸收,钻石的颜色是由多个色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Ia型钻石中N以原子对形式(又称为IaA型)取代相邻C原子的位置,引起晶格畸变形成N2心,造成了蓝区478nm、452nm、439nm的吸收;若N以3个原子围绕空穴组合在一起(又称为IaAB型),形成N3心,造成了蓝紫区415nm以及423nm、435nm、465nm、475nm的吸收。由于N2心、N3心吸收了可见光中的紫光和蓝光,从而使钻石呈现黄色。 根据能带理论,Ib型钻石中,N原子比C原子结构多一个电子,这个多余电子在带隙内形成一个杂质能级,它的存在使带隙能降低2.2eV。所以只要大于2.2eV的任何光量子都能拒多余电子激发到导带中,并由此引起紫光一蓝光范围内的光被吸收,其他光透过,钻石呈现黄色。合成钻石多属此类。 (3)蓝色钻石 IIb型钻石含有硼,B原子比C原子少一个电子,因此当B替代C进入钻石晶格时,就形成一个空穴色心。每100万个C原子中有一个或几个B原子时,它能把从红外至500nm(绿光边缘)的光吸收,钻石可产生诱人的蓝色。 最新发现不含B、不导电的灰蓝色钻石,它们的晶体中含有H,因此普遍认为H的存在是导致灰色、灰蓝色钻石呈色的主要原因。 (4)粉色、褐色钻石 此类钻石的颜色与其形成环境及运移过程中发生的塑性变形(导致晶体结构缺陷)有关。在引起晶格缺陷的同时,还可改变钻石中N的聚集速率和形式,使钻石形成不同颜色,且钻石颜色的均匀程度也与塑性形变的均匀性有关。 (5)绿色钻石 绿色和蓝绿色钻石通常是由于长期天然辐射作用而形成的。当辐射线的能量高于晶体的阀值时,C原子被打人间隙位置,形成一系列空位—间隙原子对,使钻石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吸收,可使钻石呈绿色。若辐照时间足够长或辐照剂量足够大,可使钻石变成深绿色甚至黑色。辐射造成的晶格损伤有时还可形成蓝色钻石和黄褐色钻石。 (6)黑色钻石 黑色钻石的颜色可能因为其为多晶集合体、大量黑色内含物(石墨等)和裂隙造成的。 2.光泽、透明度 钻石具有特征的金刚光泽,金刚光泽是天然无色透明矿物中最强的光泽。值得注意的是观察钻石光泽时要选择强度适中的光源,钻石表面要尽可能平滑,当钻石表面有熔蚀及风化特征时,钻石光泽将受到影响而显得暗淡。 纯净的钻石应该是透明的,但由于矿物包体、裂隙的存在,钻石可呈现半透明,甚至不透明。 3.光性 钻石为均质体,偶见异常消光。 4.折射率及色散 钻石的折射率为2.417,是天然无色透明矿物中折射率最大的矿物,所以抛光良好的钻石具有很强的光泽和亮度。 钻石的色散值为0.044,也是所有天然无色透明宝石中色散值最大的矿物。强的“火彩”为钻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时也是肉眼鉴定钻石的重要依据之一(见图3-1-6)。 5.多色性 钻石属均质体矿物,无多色性。 6.发光性 钻石的紫外荧光无至强,可呈蓝色、黄色、橙黄色、粉色、黄绿色等,一般长波下的荧光强度强于短波下的荧光强度。有些可见磷光。 钻石的荧光主要与晶格中的杂质元素N有关。由于N的存在,在晶体的导带和满带之间还出现了局部能级。当晶体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这些较高的能量使晶体结构中原子或离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满带上的电子以及局部能级上的电子,均可受到激发而跃迁到较高能级的导带上,并在原先所在的能级上留下空位,然后较高能级上的电子可以回落到这些空位上,并释放出能量,使钻石发光,即产生荧光。根据N原子的聚合状态不同,所产生的荧光效应 也有很大差别。 钻石荧光的颜色绝大部分(90%以上)为蓝白色,据研究主要与N3心(即三个N原子的原子团)有关;单个N原子置换了钻石中的C原子会产生橙黄色荧光。 蓝白色荧光一般情况下会提高钻石的色级,但荧光过强,会有一种雾蒙蒙的感觉,影响钻石的透明度,降低钻石的净度(见图3-1-7) 另据报道,钻石荧光的颜色或强度不同,钻石的硬度也稍有差别。无荧光的钻石相对最硬,黄色荧光次之,发蓝白色荧光的钻石相对较软。 荧光只是一种发光现象,与放射性无关。荧光强的钻石在某些场合,可能会呈现出特殊的效果,使钻石更具独特魅力。 I型钻石以蓝色一浅蓝色荧光为主,Ⅱ型钻石以黄色、黄绿色荧光为主。 钻石在紫外线照射下并不是全部都有荧光,利用钻石是否有荧光以及荧光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钻石不同的磨削性。可以确定,在同等强度紫外线照射下,不发荧光的钻石最硬,发淡蓝色荧光的钻石硬度相对较低,发黄色荧光的居中。钻石磨制工作中,往往利用这一特性。钻石在x射线的作用下大多数都能发荧光,而且荧光颜色一致,通常都是蓝白色,极少数无荧光。据此特征,常用X射线进行选矿工作,既敏感又精确。 钻石在阴极射线下发蓝色、绿色或黄色的荧光。 7.吸收光谱 钻石可见415nm、453nm、478nm、594nm吸收线。无色一浅黄色的钻石,在紫区415nm 处有一吸收谱带;褐一绿色钻石,在绿区504nm处有一条吸收窄带,有的钻石可能同时具有415nm和504nm处的两条吸收带(见图3-1-8)。 (五) 钻石的力学性质 1.解理 钻石具有平行11111方向的四组完全解理(见图3-1-9),所以抛光钻石在腰部常见“V”字形缺(破)口,该性质是鉴别钻石与其仿制晶的重要特征之一。加工时劈开钻石正是利用这一特性。 2.硬度 钻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它的摩氏硬度为10。实际上在摩氏硬度表中,9级与10级的级差是最大的,10级的钻石硬度是9级刚玉硬度的150倍,是7级石英硬度的1000倍。 钻石的硬度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不同方向硬度不同:八面体方向>菱形十二面体方向>立方体方向的硬度。此外,无色透明钻石硬度比彩色钻石硬度略高。 切磨钻石时是利用钻石较硬的方向去磨另一颗钻石较软的方向,只有用钻石才能磨动钻石。 虽然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其解理发育、性脆,所以在成品钻石的鉴定中,禁止进行硬度测试,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密度 钻石的密度为3.52(±0.01)g/cm3,由于钻石成分单一,并且很纯,所以钻石的密度很稳定,变化不大,只有部分含杂质和包体较多的钻石,其密度才有微小的变化。钻石的这一特征在鉴定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 内外部显微特征 钻石内主要矿物除金刚石本身以外,还有石墨、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硫化物、橄榄石、蓝晶石、刚玉、红柱石、柯石英、自然铁、镁方解石、铁方镁石、碳硅石、云母、长石、角闪石、钛铁矿、铬透辉石、绿泥石、锆石、透辉石等(见图3-1-10)。另外在显微观察中常可看到钻石的生长纹、解理(羽状纹)、色带等特征(详见钻石内外部特征)。 (七) 热学性质 1. 导热性 钻石的热导率为870~2010w/(m·k),导热性能超过金属,是导热性最高的物质。其中IIa型钻石的导热性最好。这一性质在微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热膨胀性 钻石的热膨胀系数极低,温度的突然变化对钻石影响不大。但是钻石中若含有热膨胀性大于钻石的其他矿物包体或存在裂隙时不宜加热,否则会使钻石产生破裂。KM钻石的处理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3.可燃性 可燃性是指物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的性质。钻石在绝氧条件下加热到1800°C以上时,将缓慢转变为石墨。在氧气中加热到650°C将开始缓慢燃烧并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钻石的激光切割和打孔净度处理技术就是利用了钻石的低热膨胀性和可燃性。但对钻石首饰进行维修时,应避免灼伤钻石。 (八) 电学性质 钻石中的C原子彼此以共价键结合,在结构中没有自由电子存在,因此大多数钻石是 良好的绝缘体。钻石越纯净,其绝缘性越好,IIa型钻石的绝缘性最好。IIb型钻石含有微 量元素B,B的存在产生了自由电子,使这一类型的钻石可以导电,是优质的高温半导体 材料。钻石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特别灵敏,甚至连很微小的变化(土0.0024℃)都 能在瞬间被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这一特点为把钻石应用于真空仪器和进行精密测温的仪器,开辟了 广阔的前景。 合成钻石中如果含有大量的金属包体也可以导电。 (九) 亲油斥水性 钻石对油脂有明显亲和力,这个性质在选矿中被用于回收钻石,在涂满油脂的传送带上将钻石从矿石中分选出来(见图3-1-11)。 钻石的斥水性是指钻石不能被湿润,水在钻石表面呈水珠状形不成水膜。该性质可用来鉴别钻石与其仿制晶,但使用该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前应仔细清洗宝石。 (十) 化学稳定性 钻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酸和碱中均不溶解,王水对它也不起作用,所以经常用硫酸来清洗钻石。但热的氧化剂却可以腐蚀钻石,在其表面形成蚀象。 二、钻石的鉴定 (一) 钻石的肉眼鉴定 1.毛坯的肉眼鉴定 钻石毛坯的肉眼鉴定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观察光泽 由于钻石具有特殊的金刚光泽,是区别其他无色透明矿物(或材料)的重要特征。尽管 目前一些人工材料在某些物化性质上很接近钻石,亦可具有较强的金刚光泽,但利用光泽特点可将钻石与其他仿制品区别开来。世界上许多著名钻石的发现,都因为其具有“亮晶晶”的外表,而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观察钻石光泽时还要注意,由于一些钻石毛坯表面晶面花纹十分发育,影响光泽的观察,应尽量从光滑晶面处进行光泽的观察,避免产生错觉。 (2)观察钻石的外观形态和表面特征 在钻石毛坯中,发育良好的晶体占有相当的数量,通过观察晶体形态,也可帮助我们辨认钻石。钻石最常见的晶体形态是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及二者的聚形,在无色透明矿物中具有这几种晶形的矿物为数较少。即或是具备相似的形状,如无色的尖晶石、石榴石等,但由于其他的性质与钻石相去甚远亦可彼此区分。除了观察毛坯的晶体形态外,另一个特征是钻石的晶面花纹,钻石的不同晶面常常具有特征的生长纹(晶面花纹)如八面体晶面常见三角形生长纹(见图3-1-12),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八面体的晶棱;立方体晶面常具正方形或长方形生长纹,与立方体平面呈45°的夹角;菱形十二面体晶面则常见平行于长对角线方向的凹槽等,这些均可作为钻石的识别特征。 (3)估计钻石的密度 在所有与钻石的外观相似的天然矿物或人工材料中,除托帕石外,其他品种密度值均与钻石有一定的差别,用手掂量,感觉不同。可以“打手”的轻重感觉,来区分钻石及其仿制品。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方法是在样品几乎相同大小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否则会造成谬误。这种方法最适同于区分相同大小的钻石和合成立方氧化锆,由于钻石的密度值为3.52g/cm3,而合成立方氧化锆的密度为5.95g/cm3左右,几乎是钻石的一倍,手掂的感觉明显不同,很易区分。 2.抛光钻石的肉眼鉴定 (1)观察钻石的“火彩” 由于钻石的高折射率值和高色散值导致钻石具有一种特殊的“火彩”,特别是切割完美的钻石更具特征。有经验的人,即可通过识别这种特殊的“火彩”来区分钻石和仿制品,需要说明的是一些仿制晶,如合成立方氧化锆、人造钛酸锶等,由于它们的某些物理性质参数比较接近钻石,亦可出现类似于钻石的“火彩”。仿制品所表现出的“火彩”不是太弱就是太强,在鉴定时应细心区别。 (2)线条试验 将样品台面向下放在一张有线条的纸上,如果是钻石则看不到纸上的线条,否则为钻石的仿制品。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钻石切工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就是让所有由冠部射人钻石内部的光线,通过折射与内反射,最后由冠部射出,几乎没有光能够通过亭部刻面,因此就看不到纸上线条(见图3-1-13)。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其他宝石通过特殊的设计加工,也都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3)倾斜试验 将样品台面向上,置于黑色背景中,从垂直于台面方向开始观察,将样品从观察者处向外倾斜,观察台面离观察者最远的区域,如果出现一个暗窗,则说明该样品不是钻石。但合成立方氧化锆、人造钛酸锶等人工材料折射率很高,如果切割完美,亦有可能不出现暗窗,应注意加以区别。 (4)亲油性试验 天然钻石有较强的亲油性,当用油性笔在表面划过时可留下清晰而连续的线条,相反,当划过钻石仿制晶表面时墨水常常会聚成一个个小液滴,不能出现连续的线条。 (5)托水性试验 充分清洗样品,将小水滴点在样品上,如果水滴能在样品的表面保持很长时间,则说明该样品为钻石,如果水滴很快散布开,则说明样品为钻石的仿制品。 (二) 钻石的仪器鉴定 1.放大观察 10x放大镜是鉴定钻石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鉴定人员完全可以凭借10X放大镜来完成钻石的鉴定和进行4C分级。 显微镜与10x放大镜作用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显微镜的视域、视景深和照明条件均优 于放大镜。显微镜通常只在实验室中使用,对高净度级别的钻石,使用显微镜观察是十分必 要的。 (1)观察内部特征 钻石为天然矿物,一般都带有矿物包体、生长结构等各种天然的信息,这是钻石与其他人工仿制品的根本区别。 (2)观察腰部特征 由于钻石硬度很大,在加工时绝大多数钻石的腰部不抛光而保留粗面。这种粗糙而均匀的面呈毛玻璃状,又称“砂糖状”。而钻石的仿制品由于硬度小,虽然腰部亦都不精抛光,但在粗面上仍可保留打磨时的痕迹,如可见平行排列的抛光磨痕等,此外,为了获得最大质量,天然钻石腰围及其附近常常保留原始晶面,在许多钻石的腰部都可发现三角形、阶梯状生长纹或原始晶面等,据此即可准确地判断钻石的真伪(见图3-1-14)。 (3)切磨质量的观察 钻石是一种贵重的高档宝石,其切磨质量要求很高,而且由于硬度最大,所以通常成品钻石“面平棱直”,棱线锐利,比率适中,修饰度好,很少出现大量的“尖点不尖”、“尖点不齐”、“抛光纹”等现象。而钻石的仿制品相对价格低廉,硬度小,棱线呈圆滑状,在反射光下为一条亮线,切磨质量往往较低,很难与钻石相混(见图3-1-15)。 2. 密度的测量 对于未镶嵌的裸钻和毛坯,密度测量也是鉴别钻石真伪的有效手段,密度的测量可采用挣水力学法,建议用四氯化碳或酒精作为介质,以使测量值更精确。 3.分光镜及分光光度计 天然产出的钻石绝大多数是Ia型(约占98%),由N致色,这类钻石在415nm处有一吸收线,因此,使用分光镜观测415nm吸收线对于钻石的鉴定,特别是对于区分钻石与合成钻石十分有效。由于415nm吸收线位于紫区,普通的分光镜分辨率较低,又靠近谱图端缘,所以不易被观察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能够采用U—V分光光度计并应用低温技术准确测量钻石的吸收光谱。1996年De Beers的研究部门推出的DiamondSure仪器,用于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的鉴别,该仪器采用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专门测量样品是否具有415nm吸收线,如再配合使用另种名为DiamondView的仪器,通过观察钻石在短波紫外光下的荧光发光特点,可以准确地鉴别天然与合成钻石。 三、合成钻石、优化处理钻石及钻石仿制品 (一) 合成钻石 1.合成钻石的历史与方法 1953年人工合成钻石首次在瑞士ASEA公司试制获得成功,随后1954年美国通用公司合成钻石成功。1970年美国GE公司首次合成出宝石级钻石,但其颜色呈黄色,1988年英国戴比尔斯公司人工合成了重达14ct浅黄色、大颗粒、透明的宝石级金刚石呈八面体歪晶。到目前为止,已知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方法有三种: (1)静压法 包括静压触媒法、静压直接转变法、晶体触媒法; (2)动力法 包括爆炸法、液中放电法、直接转变六方钻石法; (3)在亚稳定区域内生长钻石的方法 包括气相法、液相外延生长法、气液固相外延生 长法、常压高温合成法。 目前,合成宝石级钻石主要方法是静压法(属于高温超高压法,又称为HTHP法,可分为BELT法和BARS法)和化学气相沉淀法(CVD法)。 2.高温高压(HTHP)合成钻石的鉴定 宝石级合成钻石主要采用BARS压力机生产,该方法成本低、体积小,但每次只能合成一颗钻石。BELT压带机体积大、成本高,一次可合成多颗钻石,多用于生产工业钻石。目前首饰用合成钻石的主要生产国有俄罗斯、乌克兰、美国等国家。 HTHP合成钻石其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与天然钻石类似,其主要区别在于: (1)颜色 大多数HTHP合成钻石以黄色、桔黄色、褐色为主,价格很有竞争力,可以作为同种天然彩钻的替代晶。而蓝色和近无色等颜色的合成钻石由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而极难见到。 (2)晶形及晶面特征 合成钻石的晶形多为八面体{111}与立方体{100}的聚形,晶形完整(见图3-1-16)。晶面上常出现不同于天然钻石表面特征的树枝状、蕨叶状、阶梯状等图案(见图3-1-17),并常可见种晶(见图3-1-18),由于在合成钻石中形成多种生长区,不同生长区中所含氮和其他杂质含量不同,会导致折射率的轻微变化,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生长纹理及不同生长区的颜色差异。 (3)内部显微特征 HTHP合成钻石内常可见到细小的铁或镍铁合金触媒金属包体。这些包体呈长圆型、角状、棒状平行晶棱或沿内部生长区分界线定向排列,或呈十分细小的微粒状散布于整个晶体中,在反光条件下这些金属包体可见金属光泽(见图3-1-19、图3-1-20),因此部分合成钻石可具有磁性,另可见不规则状的颜色分带、沙漏形色带等。净度以P、SI级为主,个别达VS级甚至VVS级。 (4)吸收光谱 无色一浅黄色天然钻石具Cape线,即在415nm、452nm、465nm和478nm的吸收线,特别是415nm吸收线的存在是指示无色一浅黄色钻石为天然钻石的确切证据。合成钻石则缺失415nm吸收线。 (5)异常双折射 在正交偏光下观察,天然钻石常具弱到强的异常双折射,干涉色颜色多样,多种干涉色聚集形成镶嵌图案。而HTHP合成钻石异常双折射很弱,干涉色变化不明显。 (6)紫外荧光特性 HTHP合成钻石在长波紫外线下荧光常呈惰性,而在短波紫外光下因受自身不同生长区的限制,其发光性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为无至中的淡黄色、橙黄色、绿黄色不均匀的荧光,局部可有磷光。 (7)阴极发光 HTHP合成钻石的不同生长区因所接受的杂质成分(如N)的含量不同,而导致在阴极 发光下显示不同颜色和不同生长纹等特征。这些生长结构的差别导致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在阴极发光下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发光性。天然钻石通常显示相对均匀的蓝色一灰蓝色荧光,有些情况下可见小块黄色和蓝白发光区,但这些发光区形态极不规则,不受某个生长区控制,分布也无规律性。合成钻石不同的生长区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且具有规则的几何图形,受生长区控制(见图3-1—21)。八面体生长区发黄绿色光,分布于晶体四个角顶,对称分布,呈十字交叉状;立方体生长区发黄色光,位于晶体中心(即八面体区十字交叉点)呈正方形;菱形十二面体生长区位于相邻八面体与立方体生长区之间,呈蓝色的长方形。由于合成钻石以八面体和立方体晶面为主,所以在电子束轰击下合成钻石通常显示占绝对优势的黄一黄绿色光(与天然钻石的蓝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生长纹。天然钻石的生长纹不发育,如果出现的话,通常表现为长方形或规则的环状 (极少数情况下,生长纹非常复杂)。HTHP合成钻石生长纹发育,但生长纹的特征因生长 区而异,八面体生长区通常发育平直的生长纹,并可有褐红色针状包体伴生(仅在阴极发 光下可见);立方体生长区没有生长纹,但有时见黑十字包体;四角三八面体生长区边部发育平直生长纹。 3.CVD合成钻石的鉴别 CVD钻石合成技术出现于1952年,方法有微波等离子法、热丝法、火焰法、等离子喷射法等。在低压环境下可以在硅或金属基底上合成多晶CVD钻石材料(在工业上应用广泛),也可以在单晶钻石基底上合成单晶CVD钻石。 CVD合成钻石的鉴别可从结晶习性、内含物、异常双折射、色带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结晶习性 CVD合成钻石呈板状,{111}和{110}面不发育,见图3—1—22(a);而HTHP合成钻石则{111}和(100)面发育;天然钻石常呈八面体晶形或菱形十二面体及其聚形,晶面有溶蚀现象。 2)颜色 多为暗褐色和浅褐色,也可以生长近无色 和蓝色的产品,但非常困难,见图3-1-22(b)。 3)放大检查可见不规则深色包体(见图3-1—23)和点状包体(见图3-1-24)。可有平行 的生长色带。 4)正交偏光下CVD合成钻石在有强烈的异常消光,不同方向上的消光也有所不同。 5)在长短波紫外线的照射下,CVD合成钻石通常有弱的橘黄色荧光。另外还可根据红 外光谱、X射线形貌图、DiamondSure、DiamondPlus等仪器进行鉴别。 (二) 钻石的优化处理 由于钻石的珍贵、稀有,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人们一方面进行人工合成钻石的研究,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优化处理钻石,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钻石中的包体加以处理以提高钻石净度,二是改善钻石的颜色。具体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颜色优化处理 (1) 传统的颜色优化处理的方法 为了改善钻石的颜色,很古老的处理方法是在钻石表面涂上薄薄一层带蓝色的、折射率很高的物质,这样可使钻石颜色提高1—2个级别,更有甚者在钻石表面涂上墨水、油彩、指甲油等,以便提高钻石颜色的级别,也有的在钻戒底托上加上金属箔。这些方法很原始,也极容易鉴别。 (2) 辐照改色钻石及其鉴定 物理改色法,也就是用放射照射的方法来改变钻石的颜色,可称为永久性改色法。利 用辐照可以产生不同的色心,从而改变钻石的颜色,辐照钻石几乎可以呈任何颜色。如用 中子进行辐射,褐色钻石可改变为美丽的天蓝色、绿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辐射改色方法 只适用于有色而且颜色不好的钻石。作为K色级以上的钻石,要想用此方法提高颜色的级别是办不到的。 辅照改色钻石的鉴定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颜色分布特征 天然致色的彩色钻石,其色带为直线状或三角形状,色带与晶面平行。而人工辐照改色钻石颜色仅限于刻面宝石的表面,其色带分布位置及形状与琢形形状及辐照方向有关。当来自回旋加速器的亚原子粒子,从亭部方向对圆多面型钻石进行轰击时,透过台面可以看到辐照形成的颜色呈伞状围绕亭部分布(见图3-1-25)。在上述条件下,阶梯形琢形的钻石仅能显示出靠近底尖的长方形色带。当轰击来自钻石的冠部时,则琢型钻石的腰棱处将显示一深色色环。当轰击来自钻石琢形侧面时,则琢型靠近轰击源一侧颜色明显加深。 吸收光谱 原本含氮的无色钻石经辐照和加热处理后可产生黄色。据认为这种黄颜色是由H3和H4色心引起的,且以H4色心占优势,而天然黄色钻石没有H3或H4色心不明显,在吸收光谱中(见图3-1-26),由H4色心引起的吸收线的存在被认为是钻石经辐照的证据。但H4色心的缺失并不说明钻石颜色就一定是天然的。另外经辐照而成的黄色钻 石还可存在595nm的吸收线,但是在样品辐照后再次加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595nm吸收线将消失,与此同时在红外光谱区将出现Hlb和Hlc线。从目前的技术看,不可能做到既无595nm吸收线,又无Hlb和Hlc吸收线的辐照钻石,因此595nm或Hlb和Hlc线的出现,将是辐照钻石的鉴定依据。导电性。天然蓝色钻石由于含微量元素B而具有导电性,而辐照而成的蓝色钻石则不具导电性。 (3) GE钻石 GE钻石为一种新的颜色优化处理的方法。1998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 采用高温高压(HTHP)的方法将比较少 见的Ⅱa型褐色的钻石(其数量不到世界 钻石总量的1%)处理成无色的钻石(见 图3—1-27),偶尔可出现淡粉色或淡蓝 色,该类型又称为高温高压修复型。 这些高净度的褐色到灰色钻石,经过处理后的颜色大都在D到G的范围内,但稍具雾状外观,带褐或灰色调而不是黄色调。GE钻石在高倍放大下可见内部纹理(见图3-1—28)、常见羽毛状裂隙,并伴有反光,裂隙常出露到钻石表面、部分愈合的裂隙、解理以及形状异常的包体(见图3-1-29)。一些经处理的钻石还在正交偏光下显示异常明显的应变消光效应(见图3—1-30)。这种方法处理的钻石鉴定起来比较难,通用电气公司曾承诺由他们处理的钻石在腰棱表面用激光刻上 “GE POL”或“Bellataire” 字样(见图3-1-31)。 (4) Nova钻石 Nova钻石是另外一种新的颜色优化处理的方法。1999年美国诺瓦公司(NovaDiamond)采用高温高压(HTHP)的方法将常见的Ia型褐色钻石处理成鲜艳的黄色一绿色钻石,该类型钻石又称为高温高压增强型或诺瓦(Nova)钻石(见图3-1-32)。 该类型钻石发生强的塑性变形,异常消光强烈,显示强黄绿 色荧光并伴有白垩状荧光。实验室内通过大型仪器的谱学研究, 可把Nova钻石和天然钻石区分开。这些钻石刻有Nova钻石的 标识,并附有唯一的序号和证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2.净度处理 (1)激光打孔 1)传统的激光打孔处理技术 传统的外部激光打孔处理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当钻石中含有固态包体,特别是有色和黑色包体时,会大大影响钻石的净度。根据钻石的可燃烧性,可以利用激光技术在高温下对钻石进行激光打孔,然后用化学药品沿孔道灌入,将钻石中的有色包体溶解清除,并充填玻璃或其他无色透明的物质。激光打孔处理的钻石,由于在钻石表面留下永久性的激光孔眼,而且因为充填物质硬度永远不可能与钻石相同,往往会形成难以观察的凹坑,但对有经验的钻石专家来说,只要认真仔细观察钻石的表面,鉴别它并非很困难的事情(见图3-1-33)。 近年来,该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激光孔直径仅0.015mm,这意味着观察时有可能漏掉激光孔。 2)新的“KM”内部激光打孔方法 KM处理方法在2000年引入,KM(Kiduah Meyuhad) 是西伯来语“特别打孔”的意思,可有两种处理方法。 A. 破裂法(裂化技术)低质量的钻石有明显的近表面包体,并伴有裂隙或裂纹,激光将包体加热、产生足够的应力以使伴生的 裂隙延至钻石表面,这种次生裂隙看起 来与天然裂隙相似(见图3-1-34)。但 这种处理方法掌握不好容易使钻石破裂。 B.缝合法(裂隙连接技术) 采用 新的激光孔可将钻石内部的天然裂纹 与表面的裂隙连接起来,在钻石的表 面产生平行的外部孔,看起来像天然 裂纹。然后通过裂隙对钻石内部的包 体进行处理。KM处理的钻石中,可见蜈蚣状包体出露到钻石表面,呈不自然状弯曲的裂 隙,在垂直包体两侧伸出很多裂隙(见图3-1-35);在激光处理的连续裂隙中有未被完全处理掉的零星黑色残留物,这是KM处理钻石的典型特征(见图3-1-36)。 (2)裂隙充填 对有开放裂隙的钻石,可以对其进行充填处理,以改善其净度及透明度。第一个商业 性的钻石裂隙充填处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由以色列Ramat Zvi Yehuda生产,在商业 中称其为吉田法;90年代初,以色列的Koss shechter钻石有限公司生产了相似的产品,称其为告斯法,它是在钻石的裂缝中充填了透明材料;另外在纽约也产生了奥德法(GoldmanOved)的裂隙充填钻石。充填物一般为高折射率的玻璃或环氧树脂。钻石经过裂隙充填可提高视净度。对经过裂隙充填的钻石,按目前《钻石分级》国家标准的规定,将不对其进行分级。 充填钻石的鉴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显微镜观察 A.闪光效应 显微镜下观察,充填裂隙可具明显的闪光效应,暗域照明下最常见的闪 光颜色是橙黄色、紫红色、粉色,其次为粉橙色。亮域照明下最常见的闪光颜色是蓝绿色、 绿色、绿黄色和黄色(见图3-1-37)。同一裂隙的不同部位可表现出不同的闪光颜色,充填裂隙的闪光颜色可随样品的转动而变化。 钻石体色将影响闪光效应的观察,无色至微黄色体色的钻石,闪光效应一般较明显。当闪光效应的颜色色调与钻石体色不同时,观察变得较容易,如黄色钻石中的蓝色闪光效应。相反钻石体色与闪光效应的色调相同或相近时,观察较困难。如深黄色至棕色的钻石,具有橙色闪光效应,粉色钻石可以见到粉色至紫色的闪光效应。 观察闪光效应时,应注意与未充填裂隙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相区别。如: a.薄膜虹彩效应 未充填的裂隙,像一片薄膜,会出现虹彩干涉现象,有时会被误做闪光效应。虹彩效应与闪光效应的区别在于虹彩效应同时显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色,而闪光效应出现的颜色相对单一,同一个充填裂隙在暗域或亮域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所显示的颜色不同。 区别这两种效应的特征是:未充填裂隙的虹彩效应一般在近于垂直裂隙的方向表现得最明显,而充填裂隙的闪光效应则在几近平行裂隙的方向表现最明显。 另一个重要的区分特征是其裂隙结构。未充填裂隙一般有羽毛状外观,可见度高;充填裂隙的可见度低,不借助闪光效应很难发现;用偏光照明也能帮助区分未充填裂隙和充填裂隙。在样品和观察者之间放置一个偏光片,虹彩效应会随偏光片的转动产生颜色变化,闪光效应随偏光片的转动只有明暗的变化,其颜色不会改变。 b.天然色斑 钻石开放裂隙中的橙黄色色斑,有时易被误认为是橙色的闪光效应,这种色斑是由铁质微粒浸染而成,在很宽的角度范围均可见。而相似色调的闪光效应仅在很窄的角度范围内可见。另外如果色斑相当厚,透明度将降低,裂隙将变得更明显,而充填裂隙则有较高的透明度。 c.辐照斑点 裂隙中的辐照斑点也会误当作为棕色的闪光效应,尽管少见,但这种斑点像铁质斑点一样能在很多角度看见,而不像闪光效应那样。另外辐照斑点可以从裂隙 延伸到钻石内部。 B.流动构造 充填裂隙内常保留充填物充填过程中的流动构造。 C捕获气泡 充填物内的空洞,即未完全充填的区域可能会很大,捕获的气泡看上去像一组指纹状包体,也可能很小,而呈亮点,这都是裂隙充填的很好证据。 D.絮状结构 充填物质过厚时可产生一种絮状结构,有时这种絮状结构又可演变成一种网状结构。絮状结构容易在激光孔的充填物中发现。 E.在一些充填裂隙中,发现有白色近于平行的细线,可能是裂隙中的微小裂隙。这一特征很微弱,仅在光纤灯的强光照明下才能观察到。 F.充填物颜色 充填物比较厚时,能见到浅棕色至棕黄色或橙黄色充填物的颜色。这种充填物的体色在充填的空洞和激光孔中也能看到。 G.不完全充填 不完全充填裂隙通常极细窄,看上去像细白的划痕或暗域下的擦痕能是钻石蒸洗时部分充填物被去除造成的。 H.表面残余 部分充填物残留于钻石表面。 残留于裂隙人口处呈雾状;残留于表面,就像抛光过程留下的烧痕。这种表面残余物与烧痕的区别在于,烧痕一般分布面积较大,与裂隙无关,不重新抛光去不掉。 2)用X光照相和X荧光能谱仪鉴定 A.X光照相 X光照相在检测钻石充填裂隙方面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还可用来定出充填处理的程度及充填物因首饰修理过程加热被破坏的位置。 钻石在X光下呈高度透明,而充填物近于不透明(因含有Pb、Bi等元素)。充填区域在X光照片中呈白色轮廓。 在此需注意充填方向与x光底片的关系。当充填裂隙的平面垂直于底片时,曝光底片上充填区域很清楚,因为这个方向x光能被充填物质吸收,而当充填裂隙很薄,其平面平行于底片时,x光照相就不能很好地显示出充填物质。 B.X荧光能谱 X荧光能谱仪检测充填物中的微量元素(特别是Pb)并可提供确实可靠的证据。 3.钻石膜 (1)钻石膜的产生和应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就有在低压下用气相法制成钻石的报道,尤其是原苏联的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钻石,生成速度太慢未引起人们的注意,8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用化学气相沉淀法(简称CⅧ法)以较快速度制成丁钻石膜(简 称DF)并引起美国及其他各国的重视。此后,在世界上出现丁钻石膜热,并称DF为21世纪的材料。 DF是指用CVD方法生长的由碳原子组成的具有钻石结构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的多晶体材料。DF生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能量(例如热能、电能或光能)使碳氢化合物(例如甲烷、乙醇等)气体离解,产生活化的碳离子,这些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同质或异质基底(例如立方氧化硼、硅、钼或碳化硅等)上形成钻石膜。这就是化学气相法的原理。使碳氢化合物离解的方法很多,普遍认为以下四种方法有工业前景:电子辅助热丝法、微波等离子体、直流等离子体喷射和燃烧法。 DF(钻石膜)在宝石业中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和维持宝石的晶位与级别,如磨制所得0.99ct的钻石,用CVD法沉积生长一层钻石薄膜,而使钻石达到lct以上,从而大大提高该钻石的价值。 2)提高宝石的耐磨性,在一些不耐磨的宝石如鱼眼石、坦桑石、蓝晶石等上沉积钻石膜,以提高其耐磨性,也可以用来“密封”天然蛋白石表面,以防止蛋白石脱水产生龟裂。 3)提高仿造宝石的水平,在立方氧化锆上生长一层无色透明的钻石膜以提高模仿钻石的水平。 4)改善宝石的色彩,在接近无色的天然钻石上生长了一层带蓝色的钻石膜,以提高钻石颜色的级别。 (2)镀膜钻石的鉴定 天然钻石是单晶体矿物,钻石膜是多晶体,因此可用鉴定单晶、多晶体的方法区别它们,有两种无损伤的鉴定方法。 1)仔细观察其钻石膜表面,具有粒状结构,而天然钻石通常不存在粒状结构。 2)用仪器测定。可利用拉曼光谱测定,天然钻石和镀膜钻石的拉曼光谱特征具有很大差异(见图3-1-38)。 天然钻石的特征峰是在1332cm-1处,因为它是单晶,所以峰的半高宽(FWHM)窄,优质DF钻石膜的特征峰在1332cm-1附近(多晶及内应力都会造成Raman峰的频移),半高宽 (FWHM)宽,质量差的DF钻石膜的特征峰频移大,强度减弱,甚至在1500cm-1附近出现一个宽峰。对于立方氧化锆或其他低热导率宝石上的DF,只要它很薄仍可用“钻石笔”测其热导率来加以鉴定。 4.拼合钻石 钻石拼合石是由钻石(作为顶层)与廉价的水晶或人造无色蓝宝石等(作为底层)粘合 而成的,粘合技术非常高,可将其在镶嵌在首饰上将粘合缝隐藏起来,使人不容易发现。在这种宝石台面上放置一个小针尖,就会看到两个反射像,一个来自台面,另一个来自接合面,而天然钻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仔细观察,无论什么方向,天然钻石都因其反光闪烁,不可能被看穿。而钻石拼合石就不同,因为其下部分是折射率低的矿物,拼合石的反光能力差,有时光还可透过。 (三) 钻石的仿制品及易混宝石的鉴别 钻石的仿制品是很多的,因为钻石的稀少和昂贵,人们很早就在仿制钻石方面绞尽了脑汁。最古老的代用品是玻璃,后来用天然无色锆石,随后人们用简单、容易实现的方法人工制造出各种各样基本性质与天然钻石相似的钻石仿制晶。如早期用焰熔法合成的氧化钛晶体,即合成金红石,它有很高的色散,但是它硬度低,还有黄色,且色散过高而容易识别。针对合成金红石的缺点,人们又用焰熔法生长出了人造钛酸锶晶体,它的特点是色散比合成金红石小,近似钻石的色散,颜色也比较白,但其硬度较小,切磨抛光总也得不到锋利平坦的交棱和光面。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不断生产出更近似钻石的仿制品。如人造钇铝榴石,人造钆镓榴石等,尤其合成立方氧化锆是钻石理想的仿制品。它不仅无色透明,而且其折射率、色散、硬度都近似于天然钻石,为此曾在较长一段时间,迷惑过许多人。但是只要细心比较,仍可以区别。1998年美国推出的合成碳硅石其物理性质更接近钻石。 总的来说,钻石的仿制品主要模仿钻石无色透明,高色散,高折射率的特点,但是它们的热学性质、硬度、密度、包体、荧光性质及吸收光谱等方面均有程度不同的差别(见表3-1-2)。利用这些差异,便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主要的鉴定方法如下: 1.热导仪法 用热导仪来鉴定钻石及其代用品,这是快速简便又较 为准确的方法,尤其对于镶嵌首饰中的钻石与代用品的鉴 定意义最大。需要注意的是合成碳硅石与钻石在热导仪下具有相同的反应,但结合放大检查(可见线状包体和后刻面棱重影)就不难将二者区分(见图3-1-39)。 2.密度及掂重 从表3-1-2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人造的钻石仿制晶的密度都比钻石大出1~2倍,因此,用密度测试甚至有时用手掂量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3.偏光镜检查 钻石为均质体矿物,而水晶、锆石、无色蓝宝石、托帕石、合成碳硅石及白钨矿等均为非均质体,用偏光镜很容易将它们区分开来,但应注意异常消光和假消光现象。 4.色散 钻石的色散为0.044,而水晶、尖晶石、托帕石、无色蓝宝石等色散均小,人工的仿制品如合成金红石、人造钛酸锶、合成碳硅石等比钻石色散大得多,据色散可加以区别。 5.折射率测定 对于铅玻璃、水晶、托帕石等低折射率的样品,其折射率均在1.81范围内,完全可以用测折射率法将它们区分开,但大部分人造的钻石仿制晶折射率均比较高,可用反射仪进行鉴别。 四、钻石的主要产地、产量和矿床类型 目前世界上共有27个国家发现钻石矿床,其中大部分位于非洲、原苏联、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1.非洲 非洲南部是世界主要钻石产区,南非、安哥拉、扎伊尔、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都是重要的钻石出产国。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岩筒(名为姆瓦杜伊)位于坦桑尼亚,估计钻石含量为5000万ct.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砂矿在纳米比亚,而且质量上乘,宝石级达95%。南非著名的来赫斯丰坦岩筒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原生钻石矿床,这里产出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大钻石,如库利南(3106ct),高贵无比(999.3ct)和琼格尔(726ct)等。迄今南非共发现金伯利岩岩筒350个,钻石估计含量为2.5亿ct。博茨瓦纳是非洲另一个重要的钻石产地,迄今已发现200多个金伯利岩岩筒,其中41个,估计含量为3.5亿ct. 2.原苏联 原苏联1954年首次在西伯利亚雅库特发现原生钻石矿床,迄今已发现金伯利岩体450个,钻石估计含量为2.5亿ct,世界著名的岩管有“和平”、“成功”、“艾哈尔”等。1988年在阿尔汗格尔斯克又发现了新的金刚石矿,估计储量约2.5亿ct,且50%是宝石级的。 3.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1972年在南澳地区发现了含钻石的金伯利岩。1979年又发现了含钻石的橄榄钾镁煌斑岩,从而在钻石矿床学是个突破性进展,因为这是世界上首次在非金伯利岩中发现了钻石,意义极其重大。现今,在西澳北部地区已发现150多个钾镁煌斑岩岩体,特别是阿盖尔钾镁煌斑岩的发现,它是现今世界含钻石最富、储量最大的岩体。澳大利亚已成为世界钻石产量最大的国家,仅1988年,澳大利亚产钻石达3400—3500ct,但达宝石级的仅占5%。 1990年首次在加拿大西北部耶鲁奈夫市北北东360km,靠近北极圈北纬65°的湖泊地带发现了金伯利岩型的钻石原生矿,现已发现51个金伯利岩岩管,其中大多数均含钻石。有5个岩管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其钻石以无色透明为主,质量好,宝石级占30%一40%,平均品位是25~100ct/lOOt,年产量预计可能会达到400万ct.加拿大西北部钻石原生矿床的发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钻石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4.亚洲及中国 在亚洲,印度是世界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而且古老而有名的大钻石如“莫卧儿皇朝” (787ct),“光明之山”(186ct),“摄政王”(410ct),“奥尔洛夫”(400ct)等世界名钻均产于 此地,但印度钻石的原生矿床至今未发现,其砂矿的产量也有限。 我国是世界钻石资源较少的国家。1950年,在湖南沅江流域首次发现具经济价值的 钻石砂矿。晶位低,分布较零散,但质量好,宝石级钻石占40%左右。20世纪60年代, 先后在贵州及山东蒙阴找到了钻石原生矿。山东钻石原生矿晶位高、储量较大,但质量 较差,宝石级钻石约占12%,且一般偏黄,以工业用钻石为主。70年代初,在辽宁南部 瓦房店找到我国最大的原生钻石矿,该矿储量大,质量好,宝石级钻石产量高,约占50%以上。 五. 钻石的4C评价 (一) 概述 1.钻石4G分级的定义 钻石4C分级指的是从净度(Clarity)、颜色(Color)、克拉质量(Carat Weight)、切工 (Cut)等4方面,对钻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确定钻石的价值;由于4个要素的英文均以C开头,所以简称为4C分级。 钻石4C分级体系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李迪克先生(RichardT Liddicoat, 1918—2003,美国宝石学院创始人之一)提出。 钻石4C分级体系是随着钻石贸易而产生、发展和健全的,数百年来,钻石分级的标准无到有、从杂乱无章到自成体系,大大促进了钻石贸易的国际化、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 2.国际上有影响的钻石40分级标准及机构 (1)GIA——美国宝石学院 美国珠宝学院(Gemological lnstitute of America),缩写为GIA,创立于1931年,在珠 宝鉴定、相关科研以及教育方面颇有建树。GIA校本部现位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目前GIA在除了非洲以外的四大洲均设有教学机构,如美国的纽约、意大利的维琴察、泰国的曼谷、韩国的釜山和首尔、日本的东京和大阪、中国的北京、香港和台北等地都设有分校。 1957年,GIA总裁李迪克先生(RichardT Liddicoat)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签发 了第一份钻石分级证书,正式创立了现代4C分级体系。 (2)CIBJO——国际珠宝联合会 CIBJO(来自法文Con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1a Bjouterie,Joaillerie,Orfevrierie des Diamands,Perles et Pierres)对外的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Jewellry,通译 “国际珠宝联合会”,是一个国际性组织,成立于1961年,注册地在瑞士,总部现设于意大利。目前这个组织已拥有20多个成员国,得到国际珠宝首饰行业的认同。它的宗旨是保护和促进国际珠宝首饰贸易。CIBJO下设钻石、珍珠、宝石、实验室、制造、零售等分会。 CIBJO钻石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1年,并在1974年通过了CIBJO钻石分级规则。经CIBJO认可的珠宝鉴定实验室,必须具备CIBJO所规定的条件,执行CIBJO的钻石分级标准、宝石定名标准和珍珠定名标准。这些标准分别称为钻石手册、宝石手册和珍珠手册,手册向业界推荐规范的专业
本文档为【系统宝石学 宝石各论 钻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0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MB
软件:Word
页数:61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2-07-11
浏览量: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