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学习题(word 2003)

财政学习题(word 2003)

举报
开通vip

财政学习题(word 2003)习题、试题库 第一章 导论 一、选择题 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 )范畴。 A.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 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 )形式为主。 A.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 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 A.(C) B. (C+V) C. (V+M) D.(M) 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 A.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 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

财政学习题(word 2003)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试题库 社会保障学试题和答案公务员考试面试题题库危货运输装卸管理人员钢筋工试题库含答案大学纺织材料学试题 第一章 导论 一、选择题 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 )范畴。 A.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 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 )形式为主。 A.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 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 A.(C) B. (C+V) C. (V+M) D.(M) 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 A.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 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 B.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 C.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D.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 6、( )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阿道夫·瓦格纳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米尔顿·弗里德曼 B.詹姆斯·M·布坎南 C.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 D. .阿道夫·瓦格纳 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属于( )。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静态分析 D.动态研究 9、实证分析也称( )。 A.主观分析 B.客观分析 C.理论分析 D.经验分析 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政府为了生财 B.政府为了聚财 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二、名词解释 1.财政 财政学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公共部门 政府部门 三、简答题 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 2.如何理解财政的基本特征。 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 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 5.了解当代财政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包括那些内容,这对于我们理解财政学与财政学说的发展有何意义。 6.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四、分析题 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五、论述题 讨论中国财政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D 4.C 5.A 6.C 7.B 8.D 9.B 10.D 二、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经济活动)。 2.财政学是研究国家或政府所辖范围内的一系列分配或经济活动的科学,侧重研究社会、经济的公平。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以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的。 3.所谓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也称客观分析,它是实证经济学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描述其客观状况与客观规律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会怎样、是什么或只能怎么办”的问题。实证分析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理论实证分析是根据若干基本假定前提(这些前提是从大量的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定性的分析;经验实证分析是根据调查取得的实际资料进行的实证分析。 4.所谓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也称理论分析,它是规范经济学或福利经济学研究评价社会经济状态好坏标准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应当怎样或应当怎么办”的问题。它论证了什么是最佳状态的准则,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个准则本身就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5.公关部门(public sector)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并贯彻执行政府方针政策的经济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总和。 6.政府部门(Government Sector)是公共部门中不从事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不依靠销售取得主要收入来源,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的总和。 三、简答题 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 答:在财政的定义问题上,国内财政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一)国家分配论(二)价值分配论(三)货币关系论(四)社会共同需要论(五)国家资金运动论(六)剩余产品分配论(七)社会再生产论 2.如何理解财政的基本特征。 答:财政的基本特征是指财政作为一种分配范畴,一方面与其它分配范畴相比较,另一方面于其他国家的财政相比较,在形式上所显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因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变化,是财政在形式上固有的。(一)强制性。从分配关系来看,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才可能发生。就一般分配而言,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而财政分配则不然,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国家始终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就是说,国家是财政分配的执行者和主宰者。在阶级社会的任何国家,财政分配都是以国家立法或行政权力规定的法令制度为依据进行的,分配的具体方式、数额、方向、时间等等,都是按国家的意愿来抉择,除国家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照执行,这些就构成了财政分配的强制性。财政分配的强制性,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信贷分配等相比较,表现得十分明显。工资分配是以提供劳动为前提,即作为劳动报酬进行分配;价格分配是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即在交换过程中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分配;信贷分配是以存、贷款为前提,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自由进行分配。这些分配都是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分配的一方必须得到另一方的认可,不能强制分配给另一方。而财政分配则不同,它是以国家政治统治权力为前提,国家做出规定,不必与任何方面协商,也不必征求对方同意,按照国家的意志进行分配。当然,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二)无偿性。财政分配的无偿性,指这一分配基本上是无代价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在取得和占有财政收入时如税收,国家依据政治权力,不支付任何代价;财政支出时如各种形式的拨款,国家对资金的接受者也不索取任何代价。这一特征是其它任何分配形式都不具备的,比如:在工资分配中劳动者取得工资,要以付出的劳动为代价;在企业财务分配中利润的取得,要以资产或资本为代价;在信贷分配中取得利息,要以本金为代价,如此等等。财政分配具有无偿性,并不意味着财政分配不能借鉴有偿的形式,财政也完全可以运用国家信用、投融资等有偿的形式进行分配。比如:国家可以发行公债充当债务人,也可以发放各种事业的周转金贷款充当债权人,还可以以拨款改贷款的方式安排一些财政支出等等。这些有偿的形式并不能改变财政分配无偿性的本质,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所采取的一种理财方式,是对单一无偿性分配的有效补充。 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 答:财政学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一个重要分支,后者则是前者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法,而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着重从某一侧面来加深对经济的认识。各种不同研究分析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认识,所有这些不同方面的信息和认识综合起来无疑会有助于人们对一事物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然而货币的多少总是相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而言的,因此,货币银行学实际上是从货币与产品、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形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显然,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货币与产品之间的某种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会越来越多,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在生产能力和社会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货币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二者关系。这种变化会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使经济健康发展,应如何控制货币量使之适应于产品的生产流通,这是货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又一个分支,它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分析经济的基本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中,经济被分为若干区域,它以一地区与其它地区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视为一个区域的话,那么区域经济学就表现为国际经济学。各地区之间总要产生一定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学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生产在各区域之间应如何分工?怎样才能使这种分工从国民经济总体上采看达到最好的状态?哪些因素影响区域间的产品和要素的流动?为了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应如何处理区域间的贸易问题?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学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 与区域经济学不同,产业部门经济学则是从产业部门着眼来研究经济。在产业部门经济学的视野中,整个国民经济被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或者更细一些,种植业、渔牧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等。产业部门经济学不仅研究各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各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和分析经济。例如,农业经济不仅在于研究农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和影响的相对比例关系,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在就业、需求、产品价格以及生产发展的影响。从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形成了产业部门经济学的基本特点。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经济分析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公”和“私”两大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财政学所要研究的基本课题是,在一个社会中,哪些事情应该“公办”,哪些事情应该“私办”,为什么有些事情需要公办,如果某些事情需要公办,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办,“公”和“私”两大部分的分工以及公办的方式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的公、私结构以及公办方 式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在一个社会中,公办的执行者通常是政府,政府办的事越多,“公办”的份额就越大,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与私的比例结构。很显然,一个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包搅,全部公办,也不可能不要政府,所有的事都让各个人,家庭自己去办。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与仅仅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并存的。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两者的相对关系。财政学要研究的就是哪些事该由政府来办,哪些事应让各人自己去办,该由政府去办的事该如何去办。对于这些问题,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各个国家处理的具体方式也有很大有区别。财政学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寻求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 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 答:财政的起源和产生是一个有区别的概念。起源是事物的萌芽阶段,具备事物本身特征的雏形,但还不是事物本身。犹如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萌芽时期,动物在母体内的胚胎时期。产生是事物完全形成后的诞生时刻,它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而是较短时间。犹如植物的破土而出,动物的分娩。在财政概念上认识的分歧,某种程度上是混淆了财政起源与产生的区别。财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育成熟的,财政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属于我国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社会以前社会的历史时期,对此,可以把它分为如下七个时期来分析:(一)采集经济与抢吃食物(二三百万年前)(二)狩猎经济与分吃食物(一百七十至一百万年)(三)渔猎经济与原始分配(十万年前至三万年)(四)种植经济与分配形式的发展(三万年前至一万年)(五)火耕经济与原始公共分配的发展(一万年前)(六)耜耕经济与氏族联盟分配(七千年前)(七)锄耕经济与财政分配的雏形(四千年前)财政其实就是国家财政。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的产物,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国家是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5.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答: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研究国家或政府分配自有资金的理论与政策,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政治、经济目的。一般来说,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达到既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公平,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提高。既要通过财政支持保障政府政治需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管而不死,又要根据政府科学决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现经济发展的活而不乱。这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就是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通俗地说,财政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三财之道”,即:立足于跨越式发展经济的“生财之道”;遵循取之有度兼顾广开财源的“聚财之道”;坚持用之有止保障社会公平的“用财之道”。 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总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及其价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决定其理论研究体系。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如此,就是要研究财政分配领域的特殊性矛盾。概括地说,财政学就是要研究财政分配活动及其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从而揭示财政参与社会财富(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其研究重点以政府职能的运用范围为主线,以公平为前提,以效率为准则,提供政府在参与社会财富分配满足公共需要过程中的科学理论。 所谓分配关系主要是财政与企业、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居民个人等各方面的分配关系。财政分配关系之所以特殊是与财务分配、信贷分配、价格分配等所体现的关系相比,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要从财政分配关系中揭示客观规律性,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财政参与剩余产品价值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特殊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二是财政分配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即财政收入内部,财政支出内部以及财政收支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财政活动脱轨运行;三是财政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即研究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手段等运用的适当时机选择,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 财政学的任务,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情况的分析,揭示财政在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过程中形成以国家为主体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从而为政府理财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财政的思想主张、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体制及分配手段等,可供政府在理财活动中进行选择。总之,财政学就是研究财政的基本理论依据、财政分配关系的原理、财政运行的规律性、财政政策手段运用的选择,为国家达到一个良好的财政经济环境提供理论服务。 四、分析题 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些现象和事物。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体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2.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1986年,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约翰·贝勒博士说,美国正在抗癌的战斗中遭受失败,“对癌症的治疗工作没多大起色”。但是,美国癌症学会的L.加菲考博士回答道:“毫无疑问,总体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是肺癌所致。如果不考虑肺癌?死亡率就不是上升了8%,而是下降了13%。” 参考资料:《美国抗癌失败录》,载《纽约时报》,1986年5月8日。 试将力图确定抗癌效果的研究者碰到的问题和力图确定经济政策影响的经济学者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 简要分析:这一简单的事例反映了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可能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显然,前者是立足于规范性概括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后者则立足于实证性研究而更准确地说明了问题的真实结果。这一事例如果借鉴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概括经济学家的双重任务:一是解释经济如何运行——实证经济学;二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产生良好效果——规范经济学。原则上,一方面,实证分析不要求进行价值判断,因为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另——方面,规范经济学则需要制定伦理标准,因为如果没有伦理标准,就无法判断何者为“好”。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有助于说明那些可能影响某种特定经济行为的因素。然而,只有理论往往无法说明任何具体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就需要通过经验研究(实证研究)来测定政府政策的变动对行为的影响。 五、论述题 讨论中国财政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 答:目前我国的财政职能既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越位”,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位”,具体表现在: 1.缺乏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与分析,难以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2.预算准备与财政政策的战略选择缺乏联系,弱化了财政在政府干预经济中作用的发挥; 3.五年财政规划理论性强而实施性弱,预算准备实际上只有年度预算; 4.预算准备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造成支出控制不力和支出职责行业化的倾向; 5.缺乏对预算准备的严格评估,增加了预算执行和调整的随意性,以及过分依赖决算的倾向; 6.财政基本法、税收政策法、资本市场法等洁律准备严重不足,缺乏统一、严肃的法律框架; 7.公共职能不明确,与非政府职能的混合; 8.过多的部门法律增加了预算程序以外的法定支出,降低了部门控制支出的动力,以及财政支出的弹性、财政政策的影响力; 9.支出安排模糊不清,导致政策出台与财政支持不配套; 10.缺乏对各级预算单位支出决定权的限制,常常导致预算资金的滥用; 11.财政结余不能自由支出,导致各级预算单位缺乏节省支出的积极性; 12.缺乏有效的支出监督与控制手段,造成财政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大规模的资金流动,致使决定能否拨款的因素在于是否足够的资金可供使用; 13.政府来购缺乏竞争性,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 14.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相脱离,缺乏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结果的报告制度。 15.人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僵化,缺乏与工作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导致财政工作的低效率。 这些“越位”和“缺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现阶段我国财政职能的弱化,降低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刚性支出因素(主要是工资支出刚性)占用了绝大部分财政资源,致使财政缺乏必要的支出支持用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建议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为核心目标,逐步健全财政职能。 第二章 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 一、选择题 1、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必要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职能有“小职能”、“中职能”和“( )”三种表述。 A.大职能 B.积极职能 C.全职能 D.宏观职能 2、下面哪一项不是萨缪尔森的政府经济职能观。 A. 为市场经济确立法律框架,即政府的首要职能是确定市场准则。 B. 影响资源配置以改善经济效率。 C. 制定改善收入分配的计划。 D. 促进教育。 3、下面哪一项不是斯蒂格利茨的政府职能观。 A.促进教育。 B.促进技术改善。 C.支持金融。 D.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 4、下面哪一项是道格拉斯·诺思的政府经济职能观。 A.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制度建设也包括道路通信体系的建设。 B.防止环境恶化。 C.政府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并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 D.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健康服务的提供。 5、下面哪一项不是“职能”的特性。 A.内在的 B.客观的 C.稳定的 D. 具体的 6、下面哪一项不是“作用”的特性。 A.抽象的 B.外在的 C.主观的 D.显性的。 7、下面哪一项不是公共需要的特征。 A.共同的需要。 B.具有排斥性。 C.具有竞争性。 D.既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也具有负的外部效应。 8、下面哪一项不是反映的公共产品提供的非竞争性。 A.市场上无法通过竞争方式提供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 B.供给方面通常由政府垄断 C.需求方面人与人之间无须为争夺公共品的消费权而竞争 D.在技术上不可行 9、下面哪一项不是反映的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 A.在技术上不可行 B.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不合理 C.技术进步使小部分产品的排他性消失 D. 供给方面通常由政府垄断 10、公共决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A. 政府的决策机制 B.政府的决策过程 C.政府的决策前提 D.政府的决策行为 二、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 2、政府作用 3、公共需要 4、公共产品 5、公共服务 6、竞争性 7、排他性 8、非竞争性 9、非排他性 10、公共选择理论 11、搭便车 三、简答题 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4.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理解其满足的六个准则,谈谈它的应用。 四、分析题 试分析在我国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失灵的根源。 五、论述题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D 4、C 5、D 6、A 7、D 8、D 9、D 10、A 二、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必要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职能有“小职能”、“中职能”和“积极职能”三种表述。“小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仅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即国防、法律与秩序、财产所有权、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医疗卫生。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主要是保护穷人,包括反贫穷计划和消除疾病。“中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主要是解决外部效应,如提供基础教育和环境保护等;规范垄断企业,如制定公用事业法规和反垄断政策;克服信息不完全问题,如提供医疗卫生、寿命和养老保险及其它金融法规和消费者保护等。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主要是提供社会保险,如提供再分配性养老金、家庭津贴和失业保险等。“积极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比“中职能”增加协调私人活动,包括促进市场发展和集中各种措施等。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也比“中职能”增加再分配,主要包括资产再分配等。 关于政府职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斯密之后的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有三大功能:第一、国际关系中的国防。第二、司法体系,实施普遍的行为规则以保障财产、契约及防止暴力和欺诈。第三、提供公共产品。政府职能概括为:1、保卫国家自身安全与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2、进行经济管理的职能;3、进行社会管理的职能。 2、政府作用:作用是职能运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职能运用方式的多种选择,使其作用出现多种结果,这种作用是随着职能运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职能运用的范围大小,约束条件强弱,顺利与否都直接决定着作用发挥的好坏。根据政府的三大职能,所产生的结果——作用可能很多,可以概括为:1、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使国民生产、生活环境稳定平和;2、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稳定有效增长;3、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公众心态平衡。 3、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区别于个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同个人消费需要对比而言,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的特征:1、共同的需要。 2、具有排斥性。 3、具有竞争性。 4、正的外部效应 。 5、主要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 4、公共产品:一般来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是私人产品。准确地说,公共产品在提供及生产上具有非竞争性,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在生产提供上具有竞争性,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 5、公共服务:在一般研究和表述公共产品时经常把公共服务也包括在内,往往又忽略了对公共服务的单独介绍和论述,其实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公共需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公共产品是指有形商品,而公共服务是指无形商品。 6、竞争性:竞争性是指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7、排他性:排斥性是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可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并且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8、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并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9、非排他性:非排斥性是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不可能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即使在技术上有排斥的可能,但因排斥的成本太大而无法实施排斥的行为。 10、公共选择理论: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政府干预经济是通过政府做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决策来实现的,政府决策是一种公共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传统的经济学不研究政府决策机制,关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在政治学中有所涉及。然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毕竟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政府决策理所当然也应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内。公共选择理论正是研究政府决策机制的一门学问。 11、搭便车:想不花代价而指望从别人话费中得到好处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被称为搭便车问题。 三、简答题 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前提条件,失去国家与政府的存在,财政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研究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首先要对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有一个充分认识,研究国家与政府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国家)的职能与作用。 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 混合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混合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广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混合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 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理解其满足的六个准则,谈谈它的应用。 答:诺贝尔奖金得主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1951年)断言,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一个集体决策规则应该满足下列准则: (1)无论投票者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必须能产生一种决策。这样,举例说来,如果有一些人具有多峰偏好,投票程序也达不成协议。 (2)它必须能对所有的结果都排序。 (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作出反应。特别是,如果每个个人都认为A偏好于B,那么,社会的偏好顺序必须是A偏好于B。 (4)它必须在下列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即如果A偏好于B,同时B偏好于C,则A必定偏好于C。 (5)社会对A与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与B之间的排序。因此,在国防开支与对外援助之间的集体排序不取决于个人如何在它们中的某一项与关于艾滋病治疗的研究之间如何进行排序。这个假定有时又叫做与无关紧要的选择独立假定。 (6)排除独裁。社会偏好对于只有单个人的偏好,必须不作出反应。 把上述准则放在一起,它们看上去都是相当合理的。它们基本上是说,社会的选择机制应该合乎逻辑,应该尊重个人偏好。不幸的是,阿罗分析的令人惊讶的结论是,一般说来,要发现一个满足上述全部准则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作出一致的决策。 这个结论有时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它对于民主社会能否发挥其功能的能力提出了怀疑。很自然,这个定理会引发争论,大部分争论是集中于下列一点,即别的准则集能否允许形成一种社会决策规则。结果发现,只要在上述六个准则中,放弃任何一个,那么就可以构筑起一个决策规则,该规则能满足剩下的五个规则。但是,能否将上述六个准则中的其中一个抛弃掉,这取决于人们关于它们的伦理合理性的看法。 四、分析题 试分析在我国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失灵的根源。 答:在我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混合:市场失灵的同时政府也失灵。市场失灵有一个相同的重要来源,那就是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我国因为多个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重复雷同;而这成千上万个企业做出的生产决定,造成了重复生产与无效率。而不完善信息与不完善市场问题同样是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来源,最后导致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供给。从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调控力度的原因基于两点:一方面,政府高估了直接调控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也低估了间接调控的力量。但直接调控要想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调控者不仅要具备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拥有决定做什么的信息;其次是还必须具备有效监管经济过程的能力,包括有效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的能力。然而中国目前的状态表明,无论是在获得真实信息方面还是在事后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都未能达到正常状态。 首先是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方面首先包括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的掺假失真。由于考核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这就鼓励了各地官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以虚假信息来对付上级政府的考核,而中央往往根据这些层层上报的有严重水分的失真数据作出形势判断,并制订相应的政策,这种政策供给的无效率可想而知。其次是一种出于部门利益驱动目的而提供的一种信息“负供给”,最危险的建议已被少数人当作可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提出来:如证券界部分人士认为增发货币维持股市的泡沫式增长会带来一种财富效应。还有出于企业利益考虑提出的减免亏损企业的债务,出于财政考虑提出扩大货币发行量以缓解财政困难等等。而这些建议如当真被采纳实行,则等于玩火自焚:减免亏损企业债务等于彻底摧毁社会的道德信用堤坝,既然拖欠银行的钱可以获得减免,那么今后所有的借款者都可以采用这种逃债的方式规避银行债务,银行的信用链条将会因此断裂;而提出依靠增发大量货币来缓解中央财政困难的建议如若不是缺乏经济史方面的常识,就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因为这一政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打通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这两只钱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财政从来都是困难的,如最富有的美国政府都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开支,并依靠发展经济与合理地扩大税基,而不是靠从其“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过量攫取来满足财政的无止境需求。更何况中国的中央政府现在还承担投资者主体的大量责任,其对资金的需求几乎没有限量,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打通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让其不受限制地向中央政府供应货币是非常危险的政策建议。信息的虚假供给,还由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不当政策的鼓励加大了趋势。 其次是政府事实上对经济过程的监管及事后监督欠缺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为的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权力市场化与政府行为企业化。各级政府官员现在都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前来办事的公民视为“客户”,以各种手段迫使客户进行“权钱交换”。而叠床架屋式的反贪机构的膨胀根本赶不上贪污腐败行为膨胀的速度,运动式的反贪污也早已出现边际效益下降的现象:反贪污腐败的口号越响亮,贪污腐败的数额越来越大,卷入腐败丑闻的高官越来越多,所谓“阳光法”处于虚设状态,这一点已从经济犯罪案件的直线上升得到证明。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能指望政府还能对经济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督。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化特征由此形成。政府对社会的供给已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供给”——如政令的下达、改革措施的执行、法律对社会的约束等等,均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造成了“软政权化”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各种“负供给”却呈不断增大并强化的趋势。对于官员们个人来说,在这种格局中,个人品质已不是决定其行为的决定因素。 根据世界经验,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决策者基本上全凭历史积淀和个人的从政经验(政治倾向)来处理有关问题,他们比较喜欢听从有关经济改革的建议,对任何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则不太感兴趣。我国的改革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到了90年代以后,改革其实已经到了扬子江,早已摸不着“石头”,决策者也根本无法凭借制度的历史积淀与个人的从政经验来解决问题。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社会,而政府部门层级之间那种严重扭曲的信息负供给,造成人们无法正确理解社会,把握环境,于是出现了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也失灵的双重失灵现象。 第三章 财政支出概述 一、单项选择 1、在皮考克和维斯曼的“内外因素论”中 效应是指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会产生对公共产品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致使政府在那些社会效率不能进行经济估价的领域,如教育、文化、卫生、福利以及其它公益事业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 A 收入 B 替代 C 意识 D 内部 2、财政支出的 系数指标反应在给定的预算年度内,财政支出变化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灵敏度。 A 比例 B 边际 C 弹性 D 基尼 3、一个大的政府投资项目可能在未来数十年里产生资金流,而不同年份一元钱的实际价值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用来衡量这些不同的有效方法是 : A 数学归纳法 B NPV分析法 C IRR分析法 D B/C分析法 4、当一个政府投资项目确定以后,其IRR取值与下列的 变化无关。 A 收益流 B 成本流 C 市场利率 D 项目的寿命 5、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匹配的财政支出原则是 : A 统筹兼顾 B 量入为出 C 收支平衡 D量出为入 6、财政支出(fiscal outlay)也称政府支出,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对其集中的财政资金进行按 分配的总称。 A能力 B贡献 C计划 D区域 7、财政支出要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或者说在社会公平第一、经济效率第二的前提下,做好财政分配工作。财政支出的 原则,亦称收益能力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同等经济情况同等对待,不同经济情况不同对待。前者是横向公平,后者是纵向公平。 A 效率 B 受益 C 禀赋 D 公平 8、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所指的 成本、收益是指在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的管理范围之外产生的成本、收益。 A 内部 B 外部 C 实际 D 虚拟 9、在财政支出规模理论研究中, 因素是制约财政支出规模的最根本因素,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类型和政府干预政策等。 A 政治 B 经济 C 社会 D 人口 10、在政府支出效益评价理论中, 效益与成本是指那些不能靠市场定价,又不易评估的效益与成本,一般情况下不计入会计账目。 A 无形的 B 有形的 C 中间的 D 终端的 二、名词解释 瓦格纳法则 2、收入效应 3、替代效应 4、意识效应 5、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简答题 净现值标准与内部收益率标准 财政支出弹性系数与边际系数 内在、外在收益与成本 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分析题 在2004年夏季,我国的许多地区出现了用电力短缺的局面,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自备发电机生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障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增加当地的电力供应,当地政府决定兴建一个以煤为能源的火力发电厂。如果你是该项目筹划工作的负责人,并负责对此政府投资项目作前期的可行性论证。请问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应当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五、论述题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与私人投资效益分析法的不同。 第五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A、2 C、3 B、4 C、5 D、6 C、7 D、8 B、9 B、10 A 二、名词解释 1、瓦格纳法则:(1)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幅度,是一种必然趋势;(2)政府消费型支出占国民所得的支出是不断增加的;(3)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所得的上升,公共部门的活动将越来越重要,财政支出也逐渐增加。 2、收入效应: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产生对公共产品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致使国家在那些社会效率不能进行经济评估的领域,如教育、文化、卫生、福利方面的支出的不断增加。 3、替代效应:是指战争、大灾难大危机等社会剧变到来的情况下,在这些不可控制或预测的突发时间爆发时期,为了迅速控制局面恢复社会安全秩序,政府的支出不得不急剧增加。 4、意识效应:是指危机过后,税收不会再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因为战争给战后留下还债、抚恤的支出,政府不可能完全以税收来支出付。而且经过战乱后,公众对社会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会支持政府把战争费用用于战后维持安定的民用支出。 5、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根据某项财政支出的既定目标,制定出若干个投资方案,从中选择投资成本最少的方案作为投资项目的方法。 三、简答题 1、净现值标准与内部收益率标准: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产生的资金流在现在时刻的净收益值。内部收益率标准在数值上它是指投资项目寿命期内可以使净现金流量的净现值等于零的利率,在经济上是指那个使得未来各年“净效益的现值总和”等于“投入成本的现值总和”的预期收益率。 2、财政支出弹性系数与边际系数:财政支出弹性系数指标反映在预算年度内,财政支出变化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灵敏度,其值的含义是指当国内生产总值有1%变化时所带来支出变化的百分比。财政支出边际系数反映在预算年度内,国内生产总值的新增部分被政府集中,通过财政支出安排的份额。它反映了政府对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集中和控制程度。 3、内在、外在收益与成本:内在的收益、成本是指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的管辖范围之内所生产的成本或收益;外在的成本、收益是指在财政支出项目的实施范围之外所生产的成本、收益。 4、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1)国家职能及政府活动范围。(2)政府的工作重心及发展目标。(3)经济体制及资源分配方式。 5、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⑴经济因素。⑵政治因素。⑶社会因素。 四、分析题 1、实际与货币的收益与成本 2、直接与间接的收益与成本 3、有形与无形的收益与成本 4、终端与中间的收益与成本 5、内在与外在的收益与成本 五、论述题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与私人投资效益分析法的不同 答:⑴计算成本与收益的范围不同。⑵衡量的标准不同。⑶择优的标准不同。 购买性支出 单项选择题 1、( )直接反映政府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对社会资源配置和消耗的份额。 A、转移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财政补贴 D、社会保障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是( )。 A、经济增长水平 B、财政收支规模 C、政府职能范围 D、行政管理效率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需求实质上是一种( )。 A、社会公共需求 B、私人需求 C、团体需求 D、混合需求 4、从社会经济的循环周转来看,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纯属( )。 A、社会消费支出 B、社会生产支出 C、投资性支出 D、补偿性支出 5、从科研产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看,( )的经费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A、高风险性科学研究 B、应用性科学研究 C、收益不确定性科学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 6、将农业发展置于政府管理之下,主要是由于( )。 A、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B、农产品需求相对稳定而供给不稳定 C、农业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 D、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7、政府投资之所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因为政府投资既可以( ),又可以( )。 A、刺激需求、改善供给 B、增加供给、减少需求 C、减少供给、刺激需求 D、增加需求、增加个人消费 8、( )决定着工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水平。 A、财政投资 B、财政支出 C、科学技术研究 D、基础产业 9、财政投融资是一种( ),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 A、信用投融资 B、银行投融资 C、政策性投融资 D、商业性投融资10、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个专门机构主要是( )。 A、政策性银行 B、商业银行 C、财政部门 D、担保公司 名词解释 社会消费性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高新技术产业 财政投融资 简答题 1、简述购买性支出的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简述公共消费性支出的性质与内容。 3、制约国防支出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意义。 5. 如何界定政府投资的范围。 6. 政府承担基础产业投资的必要性。 7.为什么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投资? 8. 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有哪些? 9.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0.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特点。 四、分析题 1、当你为政府投资项目排定优先次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比较有哪些不同? 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大幅度增长是完全合理的。请分析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五、论述题 1、行政管理性支出包括那些内容,其性质如何,为什么说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压缩或减少行政性支出是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根本? 2、为什么政府要承担教育、科技和公共卫生保健支出,我国科教文卫支出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3、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总量变动呈现出何种趋势,这种趋势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并请分析其原因。 4、投融资具有哪些特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它的运用前景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案: 选择题 1. B 2.C 3.A 4.A 5.D 6.B 7.A 8.D 9.C 10.A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消费性支出:社会消费支出是满足纯社会公共需要的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2.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包括立法支出、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 3.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民兵建设方面的军事支出。这些支出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安全发挥作用。 4.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的新兴的企业群体,是技术含量高的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其发展的基础是强大的技术储备,发展的核心是高技术人才的进入。
本文档为【财政学习题(word 200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42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3KB
软件:Word
页数:72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7-08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