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93伤寒附翼【六二易中医】

293伤寒附翼【六二易中医】

举报
开通vip

293伤寒附翼【六二易中医】 第1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伤寒附翼 柯琴 六二易学中医网 提供千本中医易学电子书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本网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医提供一个平台 ,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还有一个姊妹网站,蓄德网,提供道家和其他宗教的书籍,包含整部道藏,整理完毕有也有千本书 以上,目前正在整理资料中,当您看到这本书时,可能他已经长大. 六二易学中医网: http://www.621m.cn 蓄德网 http://www.xudewang.cn 第2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目录 卷...

293伤寒附翼【六二易中医】
第1页-千本中医易学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籍阅读下载 伤寒附翼 柯琴 六二易学中医网 提供千本中医易学电子书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本网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医提供一个平台 ,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还有一个姊妹网站,蓄德网,提供道家和其他宗教的书籍,包含整部道藏,整理完毕有也有千本书 以上,目前正在整理资料中,当您看到这本书时,可能他已经长大. 六二易学中医网: http://www.621m.cn 蓄德网 http://www.xudewang.cn 第2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目录 卷上 -----------太阳方总论 卷下 -----------阳明方总论 -----------少阳方总论 -----------太阴方总论 -----------少阴方总论 -----------厥阴方总论 -----------六经方余论 第3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卷上]太阳方总论 属性:太阳主表,故立方以发表为主,而发表中更兼治里,故种种不同。麻黄汤于发表中降气 ,桂枝汤于发表中 滋阴,葛根汤于发表中生津,大青龙汤与麻杏甘膏汤、麻翘赤豆汤,于发表中清 火,小青龙汤与五苓散,于发 表中利水,清火中复有轻重,利水中各有浅深也。若白虎之清火,十 枣之利水,又解表后之证治。其陷胸、泻 心、抵当、调胃、四逆、真武等剂,又随症救逆之法矣。 大抵太阳之表,不离桂枝、麻黄二汤加减,以心为太 阳之里也。今将诸方详论,表章仲景治法,令 后人放胆用之,则麻黄汤治伤寒而不治中风。桂枝汤治中风而不 治伤寒等说,其可少息乎?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 弱,汗 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 当用此解肌。如所 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 弱自汗为主耳。桂枝赤色, 通心温经,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外邪,内辅君主,发 心液而为汗。故麻黄、葛根、青龙辈, 凡发汗御寒者咸用之,惟桂枝汤不可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 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微苦微寒,能益 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之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 ,以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 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 倍加芍药, 即建中之剂,非复发汗之剂矣。是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 枣之甘,佐 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 也。甘草甘平,有安内 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 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 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 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 自不至于贻患。今人凡遇发热,不论虚实,悉忌谷味 ,刊桂枝方者,俱削此法,是岂知仲景之心法乎?要知此 方专治表虚,但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 ,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黄症,脉浮紧者, 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 汤矣。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再与麻黄而更用 桂枝。如汗后 不解,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或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当用此解外。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 已 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一证 ,印定后 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虐、 虚痢,随手而愈。因 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而语耶? 麻 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治风寒在表,头痛项强,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烦疼,恶风恶寒,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浮数 者,此 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去骨 节之风寒,从毛窍 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 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 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 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 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 ,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 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藉汗于谷 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 枣之性,滞泥于膈,碍杏仁之速 第4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降。此欲急于直达,稍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峻矣。若脉浮弱汗自出者,或尺 脉微迟者,是桂枝所主 ,非此方所宜。盖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 而召祸。故用之发 表,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盒饭以桂枝汤代之。若汗出不透,邪气留连于皮毛骨肉之间,又 有麻桂合半与 桂枝二麻黄一之妙用。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又有麻黄杏仁石膏连翘赤小豆等剂。此 皆仲景心法也。予治冷风 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可拘也。按∶麻、桂二 方,治伤寒中风者,遇当用而不敢用, 注疏伤寒家于不当用者,妄言其当用。如太阳衄血证,宜桂 枝汤句,语意在当须发汗下,麻黄主之句,在当发 其汗下,二句皆于结句补出,是倒序法也。仲景 于论证时,细明其所以然,未及于方故耳。夫桂枝乃行血之品, 仲景用桂枝发汗,不是用桂枝止衄 ,是用在未衄时,非用在已衄后,且夺血者无汗,此理甚明。麻黄乃上升之 品,夫既云衄乃解,又 云自衄者愈,若复用升提之药,衄流不止可必矣,且衄家不可发汗,此禁甚明矣。又如 小青龙主之 句,语意在服汤已上,岂有寒去欲解,反用燥热之剂,重亡津液,令渴不解乎?且云服药已,服药 已者,是何药何汤耶?观仲景于所服药不合法者,必明斥之。如所云“服泻心汤,复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又 云“知医以他药下之,非其治也。”粗工不知倒序等法,又溺于风寒二字,而曰是 虽热甚,邪由在经,以麻黄 治衄,是发散经中邪气耳。请问邪气寒乎?热乎?若寒邪则血凝不流 ,焉得有衄?若热邪则清降不遑,而敢升 发耶?且云点滴不成流者,必用服药。若成流不止,将何 法以善其后乎?此误天下苍生之最盛者,余因表而出 之。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姜枣 治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KT KT 然,脉浮无汗恶寒,兼治风寒在表而自利者,此开表逐邪之轻剂 也。 其证身不疼,腰不痛,骨节不痛,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于背,牵引不宁,是筋伤于 风矣。不喘不烦 躁,不干呕,是无内症;无汗而恶风,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实里虚矣 。比麻黄、青龙之剂较轻, 然KT KT 更甚于项强,而无汗不失为表实,脉浮不紧数,是中于鼓动之 阳风,故以桂枝汤为主,而加麻、 葛以攻其表实也。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 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 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出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 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方之间, 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故用之以 治表实,而外邪 自解,不必治里虚,而下利自瘳,与大青龙治表里俱实者异矣。要知葛根秉性轻清,赋体浓重,轻 可去实,重 可镇动,浓可固里,一物而三美备。然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胃家实者,非所宜也。故仲 景于阳明经中不用葛根。 东垣用药分经,不列于太阳,而列于阳明。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服 。”皆未知此义。喻氏谓“仲景不用 于阳明,恐亡津液,”与本草生津之说左。又谓“能开肌肉 ,”又与仲景治汗出恶风桂枝汤中加葛根者左矣。 盖桂枝葛根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 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麻黄葛根俱有沫, 沫者浊气也。故仲景皆以水煮去其 沫,而后入诸药,此取其清扬发腠理之义。桂枝汤啜稀粥者,因无麻黄之开, 而有芍药之敛,恐邪 有不尽,故假谷气以逐之,此汗生于谷也。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石膏 杏仁 甘草 姜枣 太阳中风,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而烦躁,此麻黄证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诸 证全是 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 热伤其气,无津不 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 第5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 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 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 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夫青龙以发汗命 名,其方分大小,在麻黄之多少,而不关石膏,观小 青龙之不用可知。石膏不能驱在表之风寒,但 能清中宫之燔灼,观白虎之多用可知。世不知石膏为烦躁用,妄 为发汗用,十剂之轻可去实,岂至 坚至重之质而能发汗哉?汗多亡阳者,过在麻黄耳。少阴亦有发热恶寒烦躁 之症,与大青龙同,但 脉不浮、头不痛为异。若脉浮弱汗自出者,是桂枝证。二证妄与石膏,则胃气不至于四 肢而手足厥 冷;妄用麻黄,则卫阳不周于身而筋惕肉 。此仲景所深戒也。要知少阴见阳证而用麻黄,必固以 附子。太、少异位,阴阳殊途,故寒温有别。桂枝证之烦,因于木旺,故用微苦微寒之剂以升降之 ;大青龙之 兼躁,因于风动,故用至阴至重之品以镇坠之。有汗无汗,虚实不同,轻重有差也。必 细审其所不用,然后不 失其所当用耳。 按∶许叔微云∶“桂枝治中风,麻黄治伤寒,大青龙治中风见寒脉、 伤寒见风脉,三者如鼎立。 ”此方氏三大纲所由来。而大青龙之证治,自此不明于世矣。不知仲景治表,只 在麻、桂二法,麻 黄治表实,桂枝治表虚,方治在虚实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盖风寒二证,俱有虚实,俱有 浅深 ,俱有营卫,大法又在虚实上分浅深,并不在风寒上分营卫也。夫有汗为表虚,立桂枝汤治有汗之 风寒, 而更有加桂去桂、加芍去芍,及加附子、人参、浓朴、杏仁、茯苓、白术、大黄、龙骨、牡 蛎等剂,皆是桂 枝汤之变局。因表虚中更有内虚内实浅深之不同,故加减法亦种种不一耳。以无汗 为表实,而立麻黄汤治无汗 之风寒,然表实中亦有夹寒夹暑、内寒内热之不同,故以麻黄为主而加 减者,若葛根汤,大小青龙、麻黄附子 细辛甘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麻黄连翘赤豆等剂,皆麻黄 汤之变局,因表实中亦各有内外寒热浅深之殊也。 葛根汤因肌肉津液不足,而加芍药、葛根,大青 龙因内热烦躁而加石膏,小青龙以干呕而咳,而加半夏、细辛、 干姜,麻黄附子细辛甘草二方,以 脉沉而加附子,若连翘赤豆梓皮,湿热发黄而加。诸剂皆因表实,从麻黄汤 加减,何得独推大青龙 为鼎立耶?何但知有风寒,而不知有风热,但知有中风见寒、伤寒见风之症,而不知小 青龙之治风 寒、大青龙之治风热、麻杏甘膏之治温热、麻翘豆汤之治湿热,表实中更有如是之别耶?且前辈之 凿分风寒者,拘于脉耳。不知仲景之论脉甚活而不拘,如大青龙之条,有中风而脉浮紧、伤寒而脉 浮缓,是互 文见意处。言中风脉缓,然亦有脉浮紧者;伤寒脉紧,然亦有脉浮缓者。盖中风伤寒 ,各有浅深,或因人之强 弱而异,地之高下而异,时之乖和而异。证既不可拘,脉即不可执。如阳 明中风而脉浮紧,太阴伤寒而脉浮缓, 不可谓脉紧必伤寒,脉缓必中风矣。按《内经》脉滑曰风 ,则风脉原无定象;又盛而紧曰胀,则紧脉不专属伤 寒;又缓而滑为热中,则缓脉亦不专指中风矣 。且阳明中风,有脉浮而紧者,又有脉弦浮大者。必欲以太阳之 脉缓自汗、脉紧无汗,定分风寒 ,割裂营卫,他经皆有中风,皆不言及何耶?要知脉紧固为有力,脉浮缓亦不 是浮弱,即《内经》 缓而滑为热中之脉也。盖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 有力者为 实,脉弱无力者为虚;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 少 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凡先烦不躁而脉浮者,必有汗 而自解;烦躁 而脉浮紧者,必无汗而 不解。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是为有表无里而设。故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而 无汗烦躁者亦 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大青龙是也 ;有中风伤寒兼提者,如小 柴胡是也。仲景但细辨脉症而施治,何尝拘拘于中风伤寒之别其名乎 ?如既立麻黄汤治寒,桂枝汤治风,而中 风见寒、伤寒见风者,曷不用桂枝麻黄合半汤,而更用大 青龙为主治耶?且既有中风恶风不恶寒,伤寒恶寒不 恶风之说,曷不用大青龙之恶寒主伤寒,麻黄 第6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证之恶风主中风,桂枝证之恶风复恶寒,主中风见寒、伤寒见 风耶?方氏因三纲之分,而有风寒多 少之陋见。喻氏又因大青龙之名,而为龙背龙腹龙尾之奇说。又谓纵横者, 龙之所以飞期门及大青 龙之位。青龙之说愈工,而青龙之法愈湮,此所谓好龙而不识真龙者也。大青龙之点睛, 在无汗烦 躁、无少阴证二句。合观之,知本方本为太阳烦躁而设。仲景恐人误用青龙;不特为脉弱汗出者禁 , 而吃紧尤在少阴。盖少阴亦有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而烦躁之症,此阴极似阳,寒极反见热化 也。误用则厥 逆筋惕肉 所必至,全在此处着眼,故必审其非少阴证,而为太阳烦躁无疑。太阳烦 躁为阳盛,非大青龙不解。 故不特脉浮紧之中风可用,即浮缓而不微弱之伤寒,亦可用也。不特身 疼身重者可用,即身不疼与身重而乍有 轻时者,亦可用也。盖胃脘之阳,内郁胸中而烦,外扰四肢 而躁,第用麻黄发汗于外,不加石膏泄热于内,烦 躁不解,阳盛而死矣。诸家不审烦躁之理,以致 少阴句无所着落,妄谓大青龙为风寒两伤营卫而设,不知其为 两解表里而设。请问石膏之设,为治 风欤?治寒欤?营分药欤?卫分药欤?只为热伤中气,用之治内热耳。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用此发汗利 水。夫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水气入心则为汗,一汗而外邪顿解矣。此因心气不足,汗出不彻 ,故寒热不解而 心下有水气。其咳是水气射肺之征,干呕知水气未入于胃也。心下乃胞络相火所居 之地,水火相射,其病不可 拟摹。如水气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于肠 胃,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耳。惟发热干呕 而渴,是本方之当证。此于桂枝汤去 大枣之泥,加麻黄以开玄府,细辛逐水气,半夏除呕,五味、干姜以除咳也。以干姜易生姜者,生 姜之味气不 如干姜之猛烈,其大温足以逐心下之水,苦辛可以解五味之酸,且发表既有麻黄、细辛 之直锐,更不藉生姜之 横散矣。若渴者,是心液不足,故去半夏之燥热,加栝蒌根之生津。若微利 与噎,小便不利与喘者,病机偏于 向里,故去麻黄之发表,加附子以除噎,芫花、茯苓以利水,杏 仁以定喘耳。两青龙俱两解表里法,大青龙治 里热,小青龙治里寒,故发表之药同,而治里之药殊 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在五苓治 水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发其汗,是为 水郁折之也。本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并用酸苦 以安肺,培其化源也,兼治肤胀 最捷。葛根与大、小青龙皆合麻、桂二方加减。葛根减麻黄、杏仁者,以不喘 故,加葛根者,和太 阳之津,升阳明之液也。大青龙减桂枝、芍药者,以汗不出故,加石膏者,烦躁故也。若 小青龙减 麻黄之杏仁,桂枝之生姜、大枣,既加细辛、干姜、半夏、五味,而又立加减法。神而明之,不可 胜 用矣。 此方又主水寒在胃,久咳肺虚。 五苓散∶ 泽泻 白术 茯苓 猪苓 桂枝 太阳本病脉浮,发汗表证虽解,而膀胱之热邪犹存,用之利水止渴,下取上效之法。桂性热,少加 为引导。 五苓能通调水道,培助土气,其中有桂枝以宣通卫阳,停水散,表里和,则火热自化,而 津液得全,烦渴不治 而治矣。 治太阳发汗后,表热不解,脉浮数,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凡中风伤寒 ,结热 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症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 ,用白虎加人参,清 火以益气;表症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 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 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 ,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 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 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 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 第7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 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 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本方非能治 消渴也 ,注者不审消渴之理,及水 逆之性,称为化气回津之剂。夫四苓之燥,桂枝之热,何所恃而津回?岂知消渴与水逆不同,消字 中便见饮水 多能消则不逆矣。本论云∶饮水多者,小便利必心下悸,是水蓄上焦为逆;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是水蓄下焦 为逆也。又云∶渴欲饮水者,以五苓散救之。可知用五苓原是治水,不是 治渴,用以散所饮之水,而非治烦渴、 消渴之水也。且本方重在内烦外热,用桂枝是逐水以除烦 ,不是热因热用;是少发汗以解表,不是助四苓以利 水。其用四苓是行积水留垢,不是疏通水道。 后人不明此理,概以治水道不通。夫热淫于内者,心下已无水气, 则无水可利,无汗可发,更进燥 烈之品,津液重亡,其能堪耶?本论云∶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 也,勿治之。又云 ∶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又云∶汗出多,胃中燥,不可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夫 利水诸 方,惟猪苓汤为润剂,尚不可用,其不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之当禁,不待言矣。 十枣汤∶ 大枣 芫花 甘遂 大戟 治太阳中风,表解后里气不和,下利呕逆,心下至胁痞满硬痛,头痛短气,汗出不恶寒者。仲景利 水之剂 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吐,或吐利而无汗,病一处而已 。此则外走皮毛 而汗出,内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者,既浩洁莫御矣。且头 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硬满 痛,是水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拒隔而难通也。表邪已罢,非 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渗泄之品 所能治。非选利水之至锐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矣 。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 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渎而大下 ,一举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凑,其气已虚,而毒药攻邪, 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主宰其 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尽。故选枣之大肥者为君,预培脾土之虚,且制 水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 ,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用者拘于 甘能缓中之说 ,岂知五行承制之理乎?张子和制浚川、禹功、神 等方,治水肿痰饮,而不知君补剂以护本, 但 知用毒药以攻邪,所以善全者鲜。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温病发汗逐邪之主剂也。凡冬不藏精之人,热邪内伏于脏腑,至春风解冻,伏邪自内而出,法当 乘其势 而汗之,势随汗散矣。然发汗之剂,多用桂枝。此虽头项强痛,反不恶寒而渴,是有热而无 寒。桂枝下咽,阳 盛则毙。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易石膏之甘寒,以解表里俱热之症。岐伯所 云未满三日可汗而已者,此法 是也。此病得于寒时而发于风令,故又名风温。其脉阴阳俱浮,其症 自汗身重。盖阳浮则强于卫外而闭气, 故身重,当用麻黄开表以逐邪;阴浮不能藏精而汗出,当用 石膏镇阴而清火。表里俱热,则中气不运,升降不 得自如,故多眠息鼾,语言难出,当用杏仁、甘 草以调气。此方备升降轻重之性,足以当之。若攻下火熏等法, 此粗工促病之术也。凡风寒在表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者,必用麻黄发汗,汗后复烦,更用桂枝发汗。若温病发 汗已而身灼热,是内 热猖獗,虽汗出而喘,不可更用桂枝汤。盖温暑之邪,当与汗俱出,而勿得止其汗。即灼 然之大热 ,仍当用此方开表,以清里降火而平喘。盖治内蕴之火邪,与外感之余热不同法也。若被下而小便 不 利,直视失溲者,真阴虚极而不治。若汗出而喘,是热势仍从外越,虽未下前之大热,因下而稍 轻,仍当凉散, 亦不得仿风寒未解之例。下后气上冲者,更行桂枝汤也。是方也,温病初起,可用 以解表而清里,汗后可复用, 下后可复用,与风寒不解而用桂枝汤同法。仲景因治风寒汗下不解之 第8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证,必须桂枝,故特出此凉解之义,以比 类桂枝加浓朴杏仁汤证,正与风寒温病分泾渭处,合观温 病提纲,而大旨显然矣,此大青龙之变局,白虎汤之 先着也。石膏为清火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 建功,然用之谨甚。故青龙以恶寒脉紧,兼用姜、桂以扶卫外之 阳;白虎以汗后烦渴,兼用参、米 以保胃脘之阳也。此但热无寒,佐姜、桂则脉流薄疾,斑黄狂乱作矣。此 但热不虚,加参、米则食 入于阴,气长于阳,谵语腹胀矣。凡外感之汗下后,汗出而喘为实,重在存阴者,不 必虑其亡阳也 。然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语言难出等证,则又白虎汤之证治矣。此方治温病表里之实,白虎 加 参、米,治温病表里之虚,相须相济者也。若葛根黄连黄芩汤,则治利而不治喘。要知温病下后 ,无利不止 证,葛根、黄连之燥,非治温药。且麻黄专于外达,与葛根之和中发表不同;石膏甘润 ,与黄连之苦燥悬殊。 同是凉解表里,同是汗出而喘,而用药有毫厘千里之辨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 连翘 赤小豆 梓白皮 杏仁 甘草 生姜 大枣 治太阳伤寒妄下热入,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体发黄。此以赤小豆、梓皮为君,而冠以麻黄者 ,见此为 麻黄汤之坏症,此汤为麻黄汤之变剂也。伤寒不用麻黄发汗,而反下之,热不得越,因瘀 于里,热邪上炎,故 头有汗。无汗之处,湿热熏蒸,身必发黄,水气上溢皮肤,故小便不利。此心 肺为瘀热所伤,营卫不和故耳。 夫皮肤之湿热不散,仍当发汗,而在里之瘀热不清,非桂枝所宜。 必择味之酸苦,气之寒凉,而能调和营卫者, 以凉中发表,此方所由制也。小豆赤色,心家谷也 ,酸以收心气,甘以泻心火,专走血分,通经络,行津液, 而利膀胱。梓白皮色白,肺家药也,寒 能清肺热,苦以泻肺气,专走气分,清皮肤,理胸中,而散烦热,故以 为君。佐连翘、杏仁以泻心 ,麻黄、生姜以开表,甘草、大枣以和胃。潦水味薄,流而不止,故能降火而除湿, 取而煮之。半 日服尽者,急方通剂,不必缓也。夫麻黄一方,与桂枝合半,则小发汗;加石膏、姜、枣,即 于发 表中清火而除烦躁;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辛寒,则于发表中清火而定喘;君以文蛤,即于发表 中祛内 外之湿热;加连翘等之苦寒,即于发表中清火而治黄。仲景于太阳中随证加减,曲尽麻黄之 长技,不拘于冬月 之严寒而用矣。若加附子、细辛之大辛热,加附子、甘草之辛甘,亦因少阴表里 之微甚,并非为严寒之时拘也。 文蛤汤∶ 文蛤 麻黄 石膏 杏仁 甘草 姜枣 病发于阳,应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 ;内 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当渴而反不渴者,皮毛之水气入肺也。夫皮肉之水气,非 五苓散之可任, 而小青龙之温散,又非内烦者之所宜,故制文蛤汤。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其能 制水可知。咸能补心,寒能 胜热,其壳能利皮肤之水,其肉能止胸中之烦,故以为君。然阳为阴郁 ,非汗不解,而湿在皮肤,又不当动 其经络,热淫于内,亦不可发以大温,故于麻黄汤去桂枝而加 石膏、姜、枣。此亦大青龙之变局也。其不瘥者, 更与五苓散以除未尽之邪;若汗出已而腹中痛者 ,更与芍药汤以和肝脾之气。 按本论以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匕,服满五合。此等轻剂,恐 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匾要略》云∶“渴 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汤主之。审症用方,则此汤而彼散 ,故移彼方而补入于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二分) 麻黄汤(一分) 服桂枝汤后,而恶寒发热如疟者,是本当用麻黄发汗,而用桂枝则汗出不彻故也。凡太阳发汗太过 ,则转 属阳明,不及则转属少阳。此虽寒热往来,而头项强痛未罢,是太阳之表尚在,故仍在太阳 。夫疟因暑邪久留, 而内着于募原,故发作有时,日不再作。此因风邪泊于营卫,动静无常,故一 日再发,或三度发耳。邪气稽留 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汤之 第9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峻攻。故取桂枝汤三分之二,麻黄汤三分之 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 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 大背仲景比较二方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 。 桂枝麻黄合半汤∶ 桂枝汤(三合) 麻黄汤(三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赤色者,是阳气拂郁在表不得越。因前 此当汗 不汗,其身必痒,法当小发汗,故以麻、桂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而急汗之。盖八九 日来,正气已虚, 表邪未解,不可不汗,又不可多汗,多汗则转属阳明,不汗则转属少阳。此欲只 从太阳而愈,不再作经,故立 此法耳。此与前症大不同,前方因汗不如法,虽不彻,而已得汗,故 取桂枝二分,入麻黄一分,合为二升,分 再服而缓汗之。此因未经发汗,而病日已久,故于二汤各 取三合,并为六合,顿服而急汗之。两汤相合,泾渭 分明,见仲景用偶方轻剂,其中更有缓急、大 小、反佐之不同矣。原法两汤各煎而合服,犹水陆之师,各有节 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 也。后人算其分两合为一方,与葛根、青龙辈何异? 桂枝二越婢一汤∶ 金匮越婢汤 麻黄 石膏 甘草 姜枣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故立此方。按本论无越婢症,亦 无越婢 汤,后人取《金匮》方补之。窃谓仲景言不可发汗,则必不用麻黄;言无阳,是无胃脘之阳 ,亦不用石 膏。古方多有名同而药不同者,安可循名而不审其实也?此等脉症最多,宜用柴胡桂枝 为恰当。 按∶喻嘉言云∶“越婢者石膏之辛凉也,以此兼解其寒。”夫辛凉之品,岂治寒之剂乎 ?考越婢方,比大 青龙无桂枝、杏仁,与麻黄杏子石膏汤同为凉解表里之剂。此不用杏仁之苦,而 用姜、枣之辛甘,可以治太阳 阳明合病、热多寒少而无汗者,犹白虎汤证背微恶寒之类,而不可以 治脉弱无阳之证也。按∶《外台秘要》 云∶“越脾汤易此一字,便合《内经》脾不濡,脾不能为胃 行其津液之义。”是脾经不足而无汗者,可用此起 太阴之津,以滋阳明之液而发汗。如成氏所云 “发越脾气者是也。”然必兼见烦渴之症,脉虽不长大,浮缓而 不微弱者宜之。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发汗不如法也。病在太阳 ,固 当发汗,然得微似有汗者佳。发汗太过,阳气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蔽 ,风乘虚入,故复 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故筋 急而屈伸不利。此离中阳虚,不能敛液,当用桂枝汤补心之阳,阳密 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坎中阳虚,不 能制水,必加附子以固肾之阳,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 柔矣。漏不止与大汗出不同。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而 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 参以和之。用麻黄汤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扶阳,故用桂 枝加附以固之。要知发汗之剂,用 桂枝太过,则阳陷于里,用麻黄太过,则阳亡于外。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 黄,故虽大汗出,而玄 府仍能自闭,但能使阳盛,断不致亡阳。又与汗出不解者异。此发汗汗遂不止,是阳中 之阳虚,不 能摄汗,所以本证之恶风不除,而变症有四肢拘急之患、小便难之理,故仍用桂枝加附,以固太阳 卫外之气也。彼发汗汗出不解,是阴中之阳虚,汗虽出而不彻,所以本证之发热不除,而变症见头 眩身振之表、 心下悸之里,故假真武汤以固坎中真阴之本也。与“伤寒,自汗”条似同而实异。彼 脚挛急在未汗前,是阴虚; 此四肢急在发汗后,是阳虚。自汗因心烦,其出微;遂漏因亡阳,故不 止。小便数,尚不难;恶寒微,不若恶 风之甚;脚挛急,尚轻于四肢不利也。彼用芍药甘草汤,此 用桂枝加附子,其命剂悬殊矣。 芍药甘草附子汤∶ 第10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发汗而病不解,反恶寒,其里虚可知也。夫发汗所以逐寒邪,故只有寒去而热不解者。今恶寒比未 汗时反 甚,表虽不解,急当救里矣。盖太阳有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若发汗以 扶阳,寒邪不从汗 解,是又太阳阳虚,不能卫外,令阴邪得以久留。亡阳之兆,已见于此,仍用姜 、桂以攻里,非以扶阳,而 反以亡阳矣。故于桂枝汤去桂枝、姜、枣,取芍药,收少阴之精,甘草 缓阴邪之逆,加附子固坎中之火,但使 肾中元阳得位,表邪不治而自解矣。按∶少阴亡阳之症,未 曾立方,本方恰与此症相合。芍药止汗,收肌表之 余津;甘草和中,除咽痛而止吐利;附子固少阴 而招失散之阳,温经络而缓脉中之紧。此又仲景隐而未发之旨 欤!作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因其阴 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治里不治表之义。 桂枝甘草汤∶ 此补心之峻剂也。发汗过多,则心液虚,心气馁,故心下悸。叉手冒心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 根据。如 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生姜,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 辛也;得芍药,则收 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 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 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 ,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 和而悸自平,与心中悸而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迥 别。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心下悸欲得按者,心气虚而不自安,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补心。若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是肾 水乘心 而上克,故制此方以泻肾。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攻之象,此症因以为名。 脐下悸时,水气尚 在下焦,欲作奔豚之兆而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急治之。君茯苓之淡渗,以伐肾邪 ;佐桂枝之甘温,以保心气; 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亢则害者,承乃制矣。澜水状似奔豚,而 性则柔弱,故又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 水郁折之之法。继以诸甘药投之,是制以所畏,令一惟下 趋耳。 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 发汗后,又见身疼痛,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脉沉为在里,迟为脏寒,自当远斥阴寒 ,故去 芍药。惟在甘草大枣以佐桂枝,则桂枝当入心养血之任,不复为解肌发汗之品矣。然不得大 补元气之味以固中, 则中气不能遽复,故加人参以通血脉,则营气调和,而身痛自瘳。名曰新加者 ,见表未解者,前此无补中法, 今因脉沉迟,故尔始加也。此与用四逆汤治身疼脉沉之法同。彼在 未汗前而脉反沉,是内外皆寒,故用干姜、 生附大辛大热者,协甘草以逐里寒,而表寒自解。此在 发汗后而脉沉迟,是内外皆虚,故用人参之补中益气者, 以助桂枝、甘草而通血脉,是调中以发表 之义也。此与桂枝人参汤不同者,彼因妄下而胃中虚寒,故用姜、术。 表尚协热,故倍桂、甘;此 因发汗不如法,亡津液而经络空虚,故加人参,胃气未伤,不须白术,胃中不寒, 故不用干姜耳。 是敦浓和平之剂也。(坊本作加芍药、生姜者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已,桂枝症仍在者,当仍用桂枝如前法。而或妄下之,下后,其本症仍头痛项强,翕翕发 热,而 反无汗,其变症心下满微痛,而小便不利,法当利小便则愈矣。凡汗下之后,有表里症兼见 者,见其病机向里, 即当救其里症。心下满而不硬,痛而尚微,此因汗出不彻,有水气在心下也 ,当问其小便。若小便利者,病仍 在表,仍须发汗;如小便不利者,病根虽在心下,而病机实在膀 胱。由膀胱之水不行,致中焦之气不运,营卫 之汗反无,乃太阳之府病,非桂枝症未罢也。病不在 经,不当发汗;病已入腑,法当利水。故于桂枝汤去桂而 加苓、术,则姜、芍即为利水散邪之佐 ,甘、枣得效培土制水之功,非复辛甘发散之剂矣。盖水结中焦,可利 而不可散,但得膀胱水去 ,而太阳表里之邪悉除,所以与小青龙、五苓散不同法。《经》曰∶“血之与汗,异 名而同类。 第11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又曰∶“膀胱津液气化而后能出。”此汗由血化,小便由气化也。桂枝为血分药,但能发汗,不 能利水。观五苓方未云∶多服暖水出汗愈。此云小便利则愈。比类二方,可明桂枝去桂之理矣。今 人不审,概 用五苓以利水,岂不悖哉? 桂枝人参汤∶ 桂枝 甘草 干姜 白术 人参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 黄连 黄芩 甘草 太阳病,外症未解而反下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脉微弱者,用桂枝人参汤。本桂枝症,医反 下之, 利遂不止,其脉促,喘而汗出者,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二症皆因下后外热不解,下利不止。 一以脉微弱而心下 痞硬,是脉不足而症有余;一以脉促而喘反汗出,是脉有余而症不足。表里虚实 ,当从脉而辨症矣。弱脉见于 数下后,则痞硬为虚,非辛热何能化痞而软硬,非甘温无以止利而解 表。故用桂枝、甘草为君,佐以干姜、参、 术,先煎四味,后内桂枝,使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 锐,是又于两解中行权宜法也。桂枝症,脉本缓,误下 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 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 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 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浓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 重之葛根,以解肌而 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 肌之力优 ,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之法迥殊矣。上条脉症是阳虚,表虽有热,而里则虚寒。下条脉症 是 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热。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前方用理 中加桂枝,而 冠桂枝于人参之上;后方用泻心加葛根,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不名理中、泻心者 ,总为表未解,故仍不离 解肌之名耳。仲景制两解方,补中亦能解表,凉中亦能散表,补中亦能散 痞,凉中亦能止利。若失之毫厘,差 之千里矣。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更见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主之。夫 促为阳 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 ,胸满而不喘,非阳 盛也,是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脉。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寒酸,则阴气 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 若微见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 辛热,为纯阳之剂矣。仲景于桂枝汤一减一加, 皆成温剂,而更有浅深之殊也。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治太阳下后微喘,而表未解者。夫喘为麻黄症,方中治喘者,功在杏仁,桂枝本不治喘。此因妄下 后, 表虽不解,腠理已疏,则不当用麻黄而宜桂枝矣。所以宜桂枝者,以其中有芍药也。既有芍药 之敛, 若但加杏仁,则喘虽微,恐不能胜任,必加浓朴之辛温,佐桂以解肌,佐杏仁以降气。故凡 喘家不当用麻黄汤, 而作桂枝汤者,加浓朴、杏仁为佳法矣。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妄下后,外不解,而腹满时痛,是太阳太阴并病。若大实痛,是太阳阳明并病。此皆因妄下而转属 ,非太 阴阳明之本证也。脾胃同处中宫,位同而职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秽腐之出不利,故腹时 痛。阳明主纳,阳明 病则秽腐燥结而不行,故大实而痛。仍主桂枝汤者,是桂枝证未罢,不是治病 求本,亦不是升举阳邪。仲景治 法,只举目前,不拘前症,如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潮热汗出 第12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大便难而谵语者,即用大承气矣。此因表症 未罢,而阳邪已陷入太阴,故倍芍药以滋脾阴而除满 痛,此用阴和阳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阳邪陷入于阳明, 则加大黄以润胃燥,而除其大实痛,此双 解表里法也。凡妄下必伤胃气,胃阳虚即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 液涸则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 。属太阴则腹满时痛而不实,阴道虚也;属阳明则腹大实而痛,阳道实也。满而 时痛,下利之兆 ;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征。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 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 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复发汗而动经,身为振摇者。此太阳转 属厥阴 之症也。吐下后,既无下利胃实症,是不转属太阴阳明;心下又不痞硬而逆满,是病已过太 阳矣。此非寒邪自 外而内结,乃肝邪自下而上达,其气上冲心可知也。下实而上虚,故起则头眩 ,脉因吐下而沉,是沉为在里矣。 复发汗以攻其表,经络空虚,故一身振摇也。夫诸紧为寒,而指 下须当深辨。浮沉俱紧者,伤寒初起之脉也; 浮紧而沉不紧者,中风脉也。若下后结胸热实而脉沉 紧,便不得谓之里寒,此吐下后热气上冲,更非里寒之脉 矣。紧者弦之转旋,浮而紧者名弦、是风 邪外伤;此沉而紧之弦,是木邪内发。凡厥阴为病,气上冲心。此因 吐下后胃中空虚,木邪因而为 患,是太阳之转属,而非厥阴之自病也。君以茯苓,以清胸中之肺气,则治节出 而逆气自降;用桂 枝以补心血,则营气复而经络自和;白术培既伤之元气,而胃气可复;甘草调和气血,而营 卫以和 ,则头自不眩而身不振摇矣。若粗工遇之,鲜不认为真武症。 桂枝加桂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先灸其核上各一壮,乃与此 汤。寒 气外束,火邪不散,发为赤核,是将作奔豚之兆也;从少腹上冲心,是奔豚已发之象也。此 因当汗不发汗,阳 气不舒,阴气上逆,必灸其核以散寒,仍用桂枝以解外。更加桂者,补心气以益 火之阳,而阴自平也。前条发 汗后,脐下悸,是水邪乘阳虚而犯心,故君茯苓以清水之源。此表寒 未解,而少腹上冲,是水邪挟阴气以凌心, 故加肉桂以温水之主。前症已在里而奔豚未发,此症尚 在表而奔豚已发,故治有不同。桂枝不足以胜风,先刺 风池、风府,复与桂枝以祛风;烧针不足以 散寒,先灸其核,与桂枝加桂以散寒。皆内外夹攻法,又先治其外 后治其内之理也。桂枝加芍药 ,治阳邪下陷;桂枝更加桂,治阴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两,不于本方外求他 味,不即不离之妙 如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以火迫劫汗,并亡君主之阴,此为火逆矣。盖太阳伤寒,以发汗为主。 用麻黄 发汗,是为扶阳。用火劫汗犹挟天子以令诸侯,权不由主,此汗不由心也。故惊狂而起卧不 安,犹芒刺在背之 状矣。心为阳中之阳,太阳之汗,心之液也。凡发热自汗出者,是心液不收,桂 枝方用芍药以收之。此因迫汗, 津液既亡,无液可敛。故去芍药加龙骨牡蛎者,是取其咸以补心 ,重以镇怯,涩以固脱,故曰救逆也。且去芍 药之酸,则肝家得辛甘之补;加龙骨牡蛎之咸,肾家 既有既济之力。此虚则补母之法,又五行承制之理矣。 (蜀漆未详。昔云常山之苗则谬。)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火逆又下之,因烧针而烦躁,即惊狂之渐也。急用桂枝、甘草以安神,加龙骨、牡蛎以救逆,比前 方简而 切当。近世治伤寒者,无火熨之法,而病伤寒者,多烦躁惊狂之变,大抵用白虎、承气辈 ,作有余治之。然此 症属实热者固多,而属虚寒者间有,则温补安神之法,不可废也。更有阳盛阴 虚而见此症者,当用炙甘草加减, 用枣仁、远志、茯苓、当归等味,又不可不知。 桂枝附子汤∶ 桂枝 附子 甘草 生姜 大枣 第13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若其人大便硬,小便 自利,去 桂加白术。按∶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彼治下后脉促胸满而微恶寒,是 病在半表,仍当是桂 枝为君,加附子为佐。此风寒湿相合而相搏于表,当从君君臣臣之制,则桂、 附并重可知。旧本两方,分两相 同,误亦甚矣。夫脉浮为风,涩为虚,浮而涩,则知寒之不去,而 湿之相承也。风寒湿三气合至,合而成痹, 故身体烦疼而不能转侧,病只在表而不在内。桂枝能驱 风散寒而胜湿,故重其分两,配附子之辛热,率甘草、 姜、枣以主之,三气自平,营卫以和矣。若 其人又兼里气不和,大便反硬,小便反利者,此非胃家实,乃脾家 虚也。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 此湿流肌肉,因脾土失职,不能制水,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 化源清,故小便自利 。濡湿之地,风气常存,故风寒相搏而不解耳。病本在脾,法当培土以胜湿,而风寒自解, 故君白 术以代桂枝。白术专主健脾。脾虚则湿胜而不运,湿流于内,故使大便不实,湿流于表,更能使大 便不 濡。脾健则能制水,水在内,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水在外,能使还入胃中而大便濡。故方 末云∶“初服其 人身如痹,三服尽,其人如冒状。”此以术、附并走皮肉,逐水气未得除,故使然 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 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 桂。因桂枝治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 中焦不治,故去桂。服汤已,湿反入胃,故大便不硬,小便 不利,是上焦不治,故仍须加桂。盖小便由于上焦 之气化,而后膀胱之藏者能出也。《内经》曰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此身痛而不能转侧,是风少而寒湿胜 ,必赖附子雄壮之力,以行痹气之着。然附子治在下焦,故必同桂枝,始 能令在表之痹气散;同白 术,又能令在表之痹气内行。故桂枝附子汤是上下二焦之表剂,去桂加白术汤是中下 二焦之表剂 ,附子白术汤仍加桂枝是通行三焦之表剂也。是又一方三法也。世以仲景方、法分两,动称一百一 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不知从何处而起。 甘草附子汤∶ 甘草 附子 白术 桂枝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者。此 即桂枝附子汤加白术去姜、枣者也。前症得之伤寒,有表无里。此症因于中风,故兼见汗出 身肿之表,短气小 便不利之里。此《内经》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之症也。然上焦之化源不清,总 因在表之风湿相搏,故于前方 仍重用桂枝,而少减术、附。去姜枣者,以其短气,而辛散湿泥之品 ,非所宜耳。 大陷胸丸∶ 大黄 芒硝 杏仁 葶苈 甘遂 大陷胸汤∶ 大黄 芒硝 甘遂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邪入于胃中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心中硬痛,因名结胸。然结胸一 症,有 只在太阳部分者,有并病阳明者。此或丸或汤,有轻重缓急之不同也。结在太阳部分者,身 无大热,但头汗出, 项亦强如柔 状,寸脉浮,关脉沉,是病在上焦。因气之不行,致水之留结耳 。夫胸中者,太阳之都会,宗气 之所主,故名气海。太阳为诸阳主气,气为水母,气清则水精四布 ,气热则水浊而壅瘀矣。此水结因于气结, 用杏仁之苦温,以开胸中之气,气降则水下矣。气结因 于热邪,用葶苈之大寒,以清气分之热,源清而流洁矣。 水结之所,必成窠臼∶甘遂之苦辛,所以 直达其窠臼也。然太阳之气化,不行于胸中,则阳明之胃府,亦因热 而成实,必假大黄、芒硝,小 其制而为丸,和白蜜以缓之,使留恋于胸中,过一宿乃下,即解心胸之结滞,又保 肠胃之无伤。此 第14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太阳里病之下法,是以攻剂为和剂者也。其并病阳明者,因水结于胸,上焦不通,则津液不下, 无 以润肠胃。故五六日不大便,因而舌干口渴,日晡潮热,是阳明亦受病矣。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 可近,脉沉 紧者,此水邪结于心胸,而热邪实于肠胃。用甘遂以浚太阳之水,硝黄以攻阳明之实 ,汤以荡之,是为两阳表 里之下法也。二方比大承气更峻,治水肿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视其人 之壮实者施之,如平素虚弱,或病后不 任攻伐者,当念虚虚之祸。 小陷胸汤∶ 黄连 半夏 栝蒌实 热入有浅深,结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连小腹不可按者,为大 结胸。此土燥水坚,故脉亦应其象而沉紧。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为小结胸。 是水与热结, 凝滞成痰,留于膈上,故脉亦应其象而浮滑也。秽物据清阳之位,法当泻心而涤痰 ,用黄连除心下之痞实,半夏 消心下之痰结,寒温并用,温热之结自平。栝蒌实色赤形圆,中含津 液,法象于心,用以为君,助黄连之苦, 且以滋半夏之燥,洵为除烦涤痰开结宽胸之剂。虽同名陷 胸,而与攻利水谷之方悬殊矣。 大小青龙攻太阳之表,有水火之分,大小陷胸攻太阳之里,有痰饮 之别,不独以轻重论也。 生姜泻心汤∶ 人参 甘草 黄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生姜 大枣 此小柴胡汤去柴胡加干姜、黄连,又即黄连汤去桂易芩。 伤寒汗出外已解,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是阳不足而阴 乘之也。 凡外感风寒而阳盛者,汗出不解,多转属阳明而成胃实。此心下痞硬而下利者,病虽在胃 ,不是转属阳明。 下利不因误下,肠鸣而不满痛,又非转属太阴矣。夫心为阳中太阳,则心下是太 阳之宫城,而心下痞是太阳之 里也。君主之火用不宣,汗出不彻,内之水气不得越。水气不得散 ,所以痞硬;邪热不杀谷,故干呕食臭。胁 下为少阳之位,太阳之阳气不盛,少阳之相火不支,故 水气得支。胁下土虚不能制水,水气从胁入胃,泛溢中 州,故腹中雷鸣而下利也。病势已在腹中 ,病根犹在心下,总因寒热交结于内,以致胃中不和。若用热散寒, 则热势猖獗;用寒攻热,则水 势横行。法当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以和胃气。故用芩、连除心下之热,干姜散 心下之痞,生姜、 半夏去胁下之水,参、甘、大枣培腹中之虚。因太阳之病为在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 且芩 、连之苦,必得干姜之辛,始能散痞;人参得甘、枣之甘,协以保心。又君生姜佐半夏,全以辛散 甘苦之 枢,而水气始散。名曰泻心,实以安心也。 此与十枣症,皆表解而里不和。见心下痞硬,干呕下利,然后因于中风之阳邪,故外症尚有余热 ,是痞硬 下利属于热,故可用苦寒峻利之剂以直攻之。此因于伤寒之阴邪,故内症反有郁逆,是痞 硬下利属于虚,故当 用寒温兼补之剂以和解之。是治病各求其本也。按∶泻心本名理中黄连人参汤 ,此以病在上焦,故名泻心耳。 世徒知膀胱为太阳之里,热入膀胱为犯本,不知心下痞硬为犯本 ,因有传足不传手之谬。 甘草泻心汤∶ 甘草 黄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大枣 伤寒中风,初无下症,下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其人胃气素虚可知。则心下痞硬 而满, 非有形之结热,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于胃口,故干呕心烦不得安。所云当汗不汗,其人心 烦耳。若认为实热 而复下之,则痞益甚矣。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而除烦,一以补胃中之空虚 ,一以缓客气之上逆也。倍加干 姜者,本以散中宫下药之寒,且以行芩、连之气而消痞硬,佐半夏 以除呕,协甘草以和中。是甘草得位而三善 备,干姜任重而四美具矣。中虚而不用人参者,以未经 发汗,热不得越,上焦之余邪未散,与用小柴胡汤有胸 中烦者去人参同一例也。干呕而不用生姜者 第15页-千本中医易学书籍阅读下载 ,以上焦之津液已虚,无庸再散耳。此病已在胃,亦不曰理中, 仍名泻心者,以心烦痞硬,病在上 焦,犹未离乎太阳也。心烦是太阳里症,即是阳明之表症,故虽胃中空虚, 完谷不化,而不用人参 。因心烦是胃实之根,太阳转属阳明之捷路也。凡伤寒中风,下利清谷属于寒,下利完 谷属于热。 《内经》所云“暴注下迫属于热”者是也。仲景之去人参,预以防胃家之实欤? 半夏泻心汤∶ 半夏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 大枣 本论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即所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者是也。 又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可见少阳阳明合病,阖从枢转,故不用阳明之 三承气,当从少阳之大柴 胡。上焦得通,则津液得下,故大柴胡为少阳阳明之下药也。若伤寒五六 日,呕而发热,是柴胡汤证,而以他 药下之,枢机废弛,变症见矣。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其症不 全发阳,不全发阴。故下后变症偏于半表者,热入 而成结胸;偏于半里者,热结心下而成痞也。结 胸与痞,同为硬满之症,当以痛为辨。满而硬痛为结胸热实,大 陷胸下之,则痛随利减。如满而不 痛者为虚热痞闷,宜清火散寒而补虚。盖泻心汤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 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 ,是无半表症,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 两解,且 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 半夏。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 倍干姜。痛 本于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干姜助半夏之辛,黄芩协黄连之苦,痞硬 自散。用参、甘、大枣 者,调既伤之脾胃,且以壮少阳之枢也。 《内经》曰∶“腰以上为阳。”故三阳俱有心胸之病。仲景立泻心汤,以分治三阳。在太阳以生姜 为君者, 以未经误下而心下成痞,虽汗出表解,水气犹未散,故微寓解肌之义也。在阳明用甘草为 君者,以两番妄下, 胃中空虚,其痞益甚,故倍甘草以建中,而缓客邪之上逆,是亦从乎中治之法 也。在少阳用半夏为君者,以误 下而成痞,邪已去半表,则柴胡汤不中与之,又未全入里,则黄芩 汤亦不中与之矣。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 之表症,用柴胡汤解
本文档为【293伤寒附翼【六二易中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57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9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08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