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素书》

《素书》

举报
开通vip

《素书》 1 素书 序(宋,张松英)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 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 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 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 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

《素书》
1 素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序(宋,张松英)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 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 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 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 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 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 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 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 《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 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 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 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 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 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彿。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 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 ‘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译文: 秦朝末年的隐士黄石公的《素书》共有六章。大多数人以为黄石公在圯桥传授给张良 的《素书》就是《三略》,这实在是以讹传讹啊。 2 西晋时期,天下大乱。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底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 书》,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有秘诫说:‘不允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 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必遭祸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传人而不传授,也将遭殃。’可 见像《素书》这样一本关系到天下兴亡、个人命运的‘天书’,是否要传世,是一件极其 慎重的事情! 当年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经过几次无情的考较后,才慎重地传给了他;张良 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只好将它和自己一起带进棺材。五百余年后,因盗墓贼得到了 它,才从而使这本‘奇书’得以在人间流传,然而公之于世的,也只不过是黄石公的极其 简略的言词,至于其中的玄机深意,浮浅的言语怎么能穷尽呢? 我与人议论到古人时曾经讲过,天道和人道,何尝不是相辅相成呢?对于天道和人道 的关系,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比如帝尧,恭敬地顺 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建立建全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禹 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下划为九州;傅说向殷商中期的继承人武丁讲述天道的原 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文王‘法天象地’,才推演发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时的规 则建立了封建官吏组织,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和平衡阴阳;孔子觉 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常常不愿意轻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 规律。托名黄帝的《阴符经》中说:‘对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了然于心之后,思想才会处 于一种自由状态,于是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由我 来主宰。’一个人的道行到了这种地步,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更何况类似刑罚、 名实、制度、相卜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 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 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张 良虽然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但他又怎么能完全精通这本书的奥妙呢?张良之所以能成为 千古流芳的张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只不过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当年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很恼火,但又是用人之际,刘邦不能得罪韩信, 张良正是运用《素书》上所说的‘阴计外泄者败’这一谋略的基本法则,暗示刘邦答应了 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后打败项羽。当天下初定,众功臣因没有得到封赏而策划叛乱的 时候,张良根据‘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 雍齿为什方侯,从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宫廷内乱。 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 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根据‘决 3 策于不仁者险’的原则,说服了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刘邦避免了一 场灭顶之灾。 《素书》上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抛弃功 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与清风明月为侣,逍遥自在地 度过了一生。真神妙啊!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余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统一 了天下,如果能领会其中的精华奥义,进而有所发挥,灵活运用,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 象呢? 自从汉刘氏一统天下、九合诸侯后,诗赋文章蔚然成风,蓬勃发展,但是真正认识、 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却寥寥无几。诸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 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虽然被世人称作冠绝一时的贤相,但他们对于道为何物,连其 依稀仿佛的皮毛也并没有领会多少,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还算不上是通晓‘天道’的神异之 才,造福苍生的圣贤之士,所以没有那个福气得其真传。 ‘天道’的真谛可以这样理解:‘道’的存在‘离有离无’;‘道’化为真气后,就 成了一种‘非有非无’的物质,可以将其叫做‘神’;如果谁能永远持有这种‘神’的状 态又不显露出来,就是‘圣人’;保持在这种无形无状的境界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 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人’。 第一篇:原始章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 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 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 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 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 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不可以无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 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释评: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统而言之囊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 原始理论。若用自然规律来代替古人之所谓‘道’,仍不足以明其精微玄妙;用文明礼貌 来代替‘德’,不足以明其瑰伟高超。以道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 义,待人以礼,可以说这就是经世治国之根本,谋钍、权变之准绳,涉世、立身之起点。 4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 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释评:道、德、仁、义、礼,本质上是一个原始本体的五个范畴之外化,无论三教还 是其他用于治国兴邦的思想体系,无不将道德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说:由于世风日 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 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 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 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因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 实际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说法、解释罢了。 道者,人之所蹈(蹈犹走路也),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大 而八纮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 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鲜矣!)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 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 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 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释评:我们终生奔波,日夜忙碌,人人离不开运用世间万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繁杂事 务。然而,并不知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道体的本有功用(包括我们人自身在内)而已。如 果我们以空灵虚静之心去体味时空之奥妙,似乎恍兮惚兮地能感觉到一些个中之真味,可 是一旦忙乱起尘世琐事时,就又变成〝摸象的盲人〞了。 其实,道体对宇宙万物的包融太广阔、太伟大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动静 休止,言谈仪表,大到无边际的宇宙,小到纤细的草籽内核,哪里没有道体的存在呢!用 ‘仁’或‘智’这类字眼来表述它,那只不过是崇尚‘仁’或‘智’的人强加给它的名称 罢了。至于老百姓,虽然时时刻刻离不开它,事事处处都在运用它,但是却不知晓它到底 是什么。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 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至)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 5 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 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 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 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释评:对于什么是‘德’,《易经》的解释是‘赞助天地之化育’,佛教解释是‘慈悲 喜舍’,儒家则认为是‘博施济众’。可是所谓的‘德’,其本意是舍己为人,是效法‘天 道’以成就世人,恩泽天下,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也就是古贤所 理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境界。德之功用, 对别人来说是使之得其所欲;在自己来说,则体现为一种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 上面张商英从满足万物之欲求的角度解释了‘德’的内函。他说:世间万物有所求就 有欲望,假如其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 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 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各各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只要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宇 宙万物也将充满无限生机。近到个人的生命,远到万事万物,只要顺天道而行,以天下为 怀,从政也好、经商也好、处世也好,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谋钍越高,功德越大。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 隐,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 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 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 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 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 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释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伦理关系,这从‘仁’ 字的结构 —二人为‘仁’—也可看出古人所赋予仁的至深至广的伦理内涵,天道就在我 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只有人方能最生动的弘扬,体现天道。如若相亲相爱,就 必须具有仁慈乐施的恻隐之心,常存利人利物的奉献之念,胸怀使天下人民、世间万物各 遂其愿的伟大志向。 6 由此看来,仁的本质如天、如海、如雨露,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慈 惠恻隐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真正具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 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的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种种生灵在他的 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正如《尚书》中所说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其间,连鸟兽鱼 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诗经、行苇》借芦苇温柔相依地生长在一起来比喻兄弟亲人 之间的体贴关怀。这都是充满仁慈友爱之情的生动表现啊!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 义之断也。】 王氏曰:‘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 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 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释评:如果说‘仁’是指人与人的亲和关系,那么‘义’则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 行事适宜,符合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事要公正。只要衡量办事是否公正,社会的目 光自然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当权者的身上,而有职有权的人公正与否,突出表现是否赏罚 分明,是否使有功有过的各得其宜。只有赏罚得宜,才会发挥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使大 家争相建功立业,使事业兴旺发达。 理和义是统一的。只有按照真理去判断、处理事务,才会体现为仁义。赏善罚恶,是 正义的基本原则;能否建功立业,则是检验正义是否得到落寔的标准。 礼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举动不出乎规矩),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注曰:【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 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 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释评:‘礼’是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行为之规仪和准则,无论在家在国,我们每个人的 一言一行都要涉及到它。大到国家、社团的集体活动,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都必须遵循 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人民才能安居 乐业。 一个国家,如果朝野上下,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基层的人民群众,动静视听,进退休 止,都能按照人伦道德规范去做,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产生放荡怪癖、邪恶腐败的不良现 象。 7 道、德、仁、义、礼,是构成我国古代社会全部上层建筑的五大要素。古代的所有思 想家,当然不可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原理,而一致认为伦理道德、礼仪法规是 ‘天道’的演化。古代思想家虽然有其不应苛求的认识局限性,但源远流长的人类要敬畏 大自然(天道) ,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却包蕴著极其深邃伟大的智 慧。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曰:【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 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 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 “不可无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不可无一焉。’ 释评:人人都知道孔子讲过‘三十而立’,但立什么?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所谓 立,是指立身、立言、立德’。一个成人,首先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独立生活,这就是 ‘立身’。立身不可不修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可不讲权谋,否则难以成功。以道德 为基石,以权谋为手段,人生在世,二者缺一不可。只讲权谋,不讲道德,终规要失败, 终归要被人唾弃;只讲道德,不讲权谋,也会到处碰壁,寸步难行。 老子所说的由于道、德、仁、义依次丧失,人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等级、法规 性的礼教来规范社会,其本意是指因时适势地运用道体的不同功用而已。老子强调的是天 道的本体,黄石公强调的是天道的功用。实际上,‘体’‘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曰:【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 其国 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 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 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 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 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释评:大凡以高尚道德立身处世的伟大人物,在其走上社会,施展抱负之际,就已经 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既能预测未来的趋势,又能洞悉兴亡成败、治乱去留的玄机 了。由于对主观和客观的规律,时事变幻的奥秘洞若观火,所以天下的兴亡仿佛就掌握在 他的手中一样。 8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 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尚父阿衡帝师王佐);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 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 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 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 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释评:伟大人物的成功在于自身的才德皆备,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 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历史上的成功者都不会违背时势、率意妄动。倘若时机不 成熟,便甘于寂寞,静观其变,如姜太公钓闲于渭水,诸葛亮抱膝于隆中;一旦风云际会, 时运骤至,就会奋然而起,当仁不让,改变历史,造福于民,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 时,先法制人,诛杀长兄建成;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就是儒家所说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孟子说:‘虽有 智慧,不如乘势。’所以有大智者不与天争,不与势抗。因为他们明白,真理有如舟船, 时运有如江河。没有可达彼岸的浩瀚之水,真理只不过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客观规律。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释评:人生有限,时空无涯;势有不至,运有穷通。所以历史上不乏才德超群而终生 怀才不遇的高士,如孔子厄于陈、蔡,发出‘吾道非耶?吾为何如此?’的浩叹;陈搏高 卧华山,只赢得一个‘睡仙’的雅名。但其道愈高,其德愈远,其行愈清,其英名也愈为 后世所重。所以,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柄史册。 第二篇:正道章 9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 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 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释评:天道之体用,既已心领神会,那么为人处事就要顺天道而行。顺之者昌,逆之 者亡。有德君子如有凌云之志,就应当德、才、学皆备。信义才智,胸襟气度,缺一不可。 如此者,便是人中龙凤,世间俊杰。这才是做人的正道。 德足以怀远。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 行政,礼贤爱士,屈已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 足,威声伏远道理。’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 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 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巳;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 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 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 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 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 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10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 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 身必不安。若识嫌疑, 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释评:崇高品德的精神力量就在于他能使远方的人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武力征服只 能使人暂时屈从,道德感化却使人永久心服。我泽如春,人应如草。道德的力量,有如春 风春雨,万物无不受其恩泽。 凡事讲信誉,可以消除猜忌,使万众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办事公道,勇于负责,就会给部属带来一种满足感、信任感,这样的领导,自然会得 到大家的拥戴。 博学多才,可以洞古彻今,通情达理,在寔践中善于以古今中外为人处事的成败得失 为借鉴,这样的人,自然会无往而不胜。 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练达,才能做到既知善任,又宽厚容人。在这样的领导人面前,坏 人坏事无法藏奸,难以避免的失误又能得到谅解。这样,手下的人才会充分发挥他自己的 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成绩。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 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 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 贪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释评:行为能够被人奉为楷模,起到表率作用;在功名利禄、是非恩怨的复杂矛盾面 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大智慧判断,处理这些很容易使人身败 名裂的问题;说一不二,一诺千金,一旦首肯,即便吃亏受损,决不反悔;重义轻财,一 心为公,能与下属有福同享,同甘共苦。具备这些品质的,就是人中之‘豪’。 虽然美色、功利、私情......都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然而,真正的智慧是不会为其 惑乱的,而且,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在这些引诱面前可做出冷静、正确的抉择。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临难毋茍免)】 11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 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 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 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 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同共受用;事急、国危, 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 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当曰:忠臣 不侍二主,吾宁死不受降。恐矢射所伤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 死于涧中。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茍免。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见嫌而不苟免。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 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 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 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 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贤善君子,顺理行义, 仗义俦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 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安、 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 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释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富于敬业奉献的精神;面对义与利、生与死的冲突,能 够毅然决然地舍生取义,挺身赴难,决无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令智昏之类,丧失人格、 气节的卑劣行径。功名利禄摆在面前,可以自由攫取。然而,首先要问一问是不是理应所 得?孔子年青的时候为了挣钱糊口,也曾给人家管过仓库,放过牛羊。 处在容易被人误解、猜疑的是非之地,但为了整体的利益,仍然犯嫌涉难,只因自信 心底无私,背‘黑锅’也不怕,譬如周公为了江山社稷,被召公猜忌、诽谤,依然忠心辅 佐成王;孔子不得已去见南子,引得子路不高兴,孔子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不是明达之至 的俊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12 具备上述品质的就是人中之‘杰’。 要而言之,凡是可称之为英雄豪杰的,必须具备德、才、学三种素质。德才难全,古 今盖同。有大才能的人,长处是勇于进取,但往往华而不实,好高鹜远;有大德行的人, 优点是善于守业图成,但往往失于优柔寡断,贻误良机。有德有才的人克服自己不足之处 的唯一途径是好学广知,鉴古通今,善于把人类精神财富的全部精华变成自己建功立业的 武器。只有这样,才能进则匡时济世,名垂青史;退则安身立命,超凡入圣。 第三篇:求人之志章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 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 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 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 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曰:‘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 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释评:志之于人,犹如信仰之于人生。人的一生随时在自觉不自觉的调整、加强著自 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对古今风云际会、人生浮沉荣辱给予高度建设般的哲学蒸馏后, 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的语重心长的告诫,而且一正一反,既 有危难时的慈航指迷,也有得志时的暮鼓晨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巳;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 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巳; 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释评:人生在世,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这四样东西,实为伤 身、败德、破家、亡国之物。要说完全禁绝这些欲求,也不是现实的,连孔圣人都说:‘饮 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而,清心寡欲总还是能做到的。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 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只是犯了一个‘贪’字,便 演出无穷无尽的悲剧。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13 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 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释评:每个人日日夜夜直至一生都在进行著思想斗争。最强大的人不是打败别人的人, 而是能战胜自己的人。如果我们都能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摒弃邪恶不良的念头, 培养真善美的情思,达到使错误的、丑恶的思想渐至于无的境界,那么,任何灾祸不用去 祈祷,都将自行消失。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 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释评:《金瓶梅词话》开篇有诗: 【酒】: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切须 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寔无差,失却万事皆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色】:休爱绿仿著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莫 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自来酒以乱性误事,色以败德伤身;嗜欲对人的损伤,莫过于‘酒色’二字。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 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释评:成语有云:‘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日常行止尚且如此,更何况办大事呢? 所以要在行动上避嫌,在用心时去疑,一是为了不节外生枝,干扰谋事;二是为了远祸消 灾,避免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冤枉。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 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释评:广学多闻,不耻下问,是提高一个人素养的基本途径。现代人喊得最响亮的一 句话就是‘提高知名度’。如何提高?宣传可凑一时功效,真才寔学、货真价寔才是最坚 实的根基。即使是天生具有圣贤质地的人,如不勤奋好学,他的名声也不会传之四海,流 芳千古。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14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 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 便是修身之道。’ 释评: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高尚其行为,谦虚其言论,这是 加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 另本作:‘高言危行,所以修身。’意思是说,身处乱世,言论一定要高尚,行为一定 要谨慎,亦通。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 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 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 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释评:古人有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天地人神都喜谦。’勤俭是立身持家的根本, 谦虚是品德才智的标志。 另本作:‘恭敬廉约,所以自保。’ 真正大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 道德根基,然后再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退则自保,进则立功。管仲的政治谋钍虽然可以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广,故尔缺乏一统天下的大志,使孔子 惋惜不已。至于商鞅和汉武帝时的桑弘羊,谋钍有余,仁义不足’,二人都死于非命,不 能自保,所以还算不上真正的谋钍之士。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 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释评:朋友关系是人伦之一,一个人品德志向往往可以通过他的择友、交友反映出来。 命运、事业都与是否得益于朋友直接关系。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感情,是高尚的道德力量。 所以人们说:任何人的成功,无论是政治上,或者是在生意上,背后隐藏著的是人际关系 的成功。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15 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 之所同也。】 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 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释评:宽恕容人,忠厚诚恳,既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伦 理根源上讲,‘宽恕’是孔孟‘仁学’的具体运用;从现实意义上看,只有忠恕待人,方 可息怒附众,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共处,相安无事。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注曰:【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 用人之术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 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释评:人们常以‘才能’二字来评价一个人。张注对‘材’和‘能’之确切含义给予 了界定。明白了有的人才适合于策划创意,有的人才却适合于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方可做 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浪费。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注曰:【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逞凶恶而强为;不 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俦绝邪恶之徒,远去奸谗小 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释评: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谗言,或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是捕风捉影,渲 染夸张,或是利用矛盾,挑拨离间……进谗使诈的人不论采取什么诡计,目的只是一个: 打倒政敌,害人害己。‘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语道破了谗言之可畏。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注曰:【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王氏曰:‘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 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 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释评:‘读史可以明志’因为经历千秋万代而不易的历史经验都是以无数苦难甚至生 命为代价证明过来了的。社会的生活方式尽管日新月异,但客观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16 注曰:【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 有数也。】 王氏曰:‘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 体。凡百事务,要先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释评:人心谲诈,世事幽暗。用在官场,谓之‘官有十条路,九条人不知。’为了增 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就得必须懂得揆情度理,也就是说,一要通达人情世故,二要明白事 理常规,这样才会减少盲目性,掌握主动权,从而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王曰:【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 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 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释评:随机应变,是智慧的表现,灵活通变不是牺牲原则,恰恰相反,是以机敏巧妙 的迂回战术解开死结,以免激化矛盾,同时诱导误入岐途的人走上正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注曰:【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 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释评:俗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为有道?《素书》的这句话就是揭示其 奥秘的。当‘猎物’已是你囊中之物 ,一切都水到渠成之际,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 , 到处夸耀 ,喜极失常。只有稳住阵脚,不露声色,到手了的便宜才不会不翼而飞。生意 场中是如此,政治斗争,军事外交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曰:【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 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 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 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 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释评:不随波逐流,不朝三暮四,梗植如松竹,坚定如磐石,方为大丈夫之风范,成 就事业的保障。 17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唯有勤勉奋发,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终。 第四篇:本德宗道章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 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 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此章之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 道理。’ 释评:道之于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切体味天道地道之真谛,才能出神入化地 用之于人道——精神境界之提高。喜怒哀乐,祸福穷通,兴衰荣辱,凶吉强弱……人生漫 漫,世路茫茫,哪一种境况你没有遇到过?如何趋福避祸,逢凶化吉,尽在于此矣。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注曰:【谋之欲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 成名之本。如伊尹为殷朝大相,受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太甲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临 朝摄政,将太甲放之桐宫三载,修德行政,改悔旧过;伊尹集众大臣,复立太甲为君,乃 行仁道。以此尽忠行政贤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诚正心,立国全身之良法。 君不仁德、圣明,难以正国、安民。臣无善策、良谋,不能立功行政。齐家、治国无 谋不成。攻城破敌,有谋必胜,必有机变。临事谋设,若有机变、谋略,可以为师长。’ 释评: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孟子的这句话:‘天之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才 成为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举凡古今中外的伟人,都不会将有口皆碑的名声作为人生目的,将层出不穷的谋钍作 为事业的宗旨。而是以此为凭借,宏广其志向,充盈其仁德。这样,名声、计谋和事业才 会相得益彰。 安莫安于忍辱。 注曰:【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 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 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18 释评:王安石说:‘莫大的祸,起于须臾之不忍。’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和为贵,忍最 高’这句俗语。人是感情动物,内心活动如潮起潮落,瞬息即变,如若自己善加克制,就 可能转祸为福,否则往往会因一把怒火而危及自身。尤其是身在高位的人,如果该忍处不 忍,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则必须具备三忍:‘容忍,隐忍,不忍。’ 先莫先于修德。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 人。’ 释评:道德是否高尚,既关系到自身的人品修养,也关系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事业 的成功。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想使各级臣民忠心拥戴,必须首先让人心悦诚服,而要达到 这一目的,非德莫属。 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 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王氏曰:‘疏远奸邪,勿为恶事;亲近忠良,择善而行。子胥治国,惟善为宝;东平 王治家,为善最乐。心若公正,身不行恶;人能去恶从善,永远无害终身之乐。 复次,志诚于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诚于君王,当以竭力尽忠。志诚于父母,朝暮 谨身行孝;志诚于朋友,必须谦让。如此志诚,自然心合神明。’ 释评:民谚有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寿平安,所以根本 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多做好事对心理素质会渐渐造成一种良好的影 响,那就是无时无处都能处在一种宁静坦荡的心境中。这当然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了。 《易经》上说:诚能通天。心诚的含义不单是诚寔无欺而已,更重要的是虚灵不昧。 真能做到这一点,必然会有许多神奇不可言喻之处。宋、明诸儒终生所修,只此一字—— ‘诚’。 明莫明于体物。 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聪明。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 上是非、善恶。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辨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 理。 复次,谨身节用,常足有余;所有衣、食,量家之有、无,随丰俭用。若能守分,不 贪、不夺,自然身清名洁。’ 19 释评: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善于体察人情世故者,必是聪明不惑之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修养方法被称作‘进入他人思维’。人只要能跳出自身的思维定式,设 身处地站在别人的处境中思考处理问题,事情既比较易解决,又会得到群众的赞许。 吉莫吉于知足。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若知 足,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释评: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人生所须,其实甚少。懂得个中 道理——其寔是常识,人才会知足,才会常乐。 苦莫苦于多愿。 注曰:【圣人之道,泊然无欲。其于物也,来则应之,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古之 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疆;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华丽, 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 至于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夫治国者,固不可多愿。至于贤人养身之方, 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王氏曰:‘心所贪爱,不得其物;意在所谋,不遂其愿。二件不能称意,自苦于心。’ 释评:圣人之道,淡泊无欲。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去就去,无须牵挂。范仲淹‘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财物的聚散多寡,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 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愿望渴求太多而苦难缠身。禅宗讥讽:‘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 功课?’儒家以无欲则刚,恭谦俭让,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道家则根本 以‘无欲无求,一身傲骨,两袖清风,遨游人间’为美。 只是,人心不足,欲海难填,然而,其结果只能有如秦皇、汉武。清心寡欲,治国如 此,养生亦如此。 悲莫悲于精散。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 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 无不禀受。正用之, 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 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 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 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20 释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单纯的‘一’,就是‘精’,焕发的动力, 是谓‘神’。其寔,‘纯一’也就是无,无生无死,无阴无阳,无动无静,没有形状,没有 具体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却可以为明为哲,为智为识。也正因为它‘无为’,它才‘无所不为’。世间万 物,凡有生命,皆因禀受这种元气而成。正确地运用他。则精而不散;错误地运用它,则 散而不聚。 这是从哲学范畴
本文档为【《素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229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4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2-07-08
浏览量: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