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举报
开通vip

《登金陵凤凰台》nullnull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null  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无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作罢。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当时写了一首《鹦鹉洲》。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李白【鹦鹉洲】李白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

《登金陵凤凰台》
nullnull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null  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无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作罢。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当时写了一首《鹦鹉洲》。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李白【鹦鹉洲】李白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又被称为“诗仙”。 null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null关于凤凰台凤凰台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年间. 据载,刘宋元嘉十四年,有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悅耳,状如孔雀的大鸟三只,飞到秣陵(今南京市)永昌里,栖李树而鸣。群鸟随之,比翼而飞,人以为凤凰。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乃改永昌里为凤凰里,并于附近保宁寺后山筑台建楼纪之,台为凤凰台,山名凤台山,保宁寺为凤游寺,街名来凤街。 null 唐代安史之乱,迫使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宁夏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流放夜郎。白心雄万夫,欲大有作为,惟不得重用。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惟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本诗选自《李太白集》。写作背景null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null【诗句解释】 首联: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一片空寂,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六朝繁华盛世不再,只有自然永恒。 颔联:吴国昔日繁华的宫殿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六朝相继灭亡,具体写:“凤去台空”null首句用凤凰来去引出全诗,是以怀古起兴。 古代以凤凰为祥瑞的神鸟,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之世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为治世祥瑞之征,李白乃以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 李白见唐室倾危,想起昔时凤凰鸟游憩此地的传说,是怀古之情,也是对盛世的期待,而今凤凰不再,此地空无所有,只有江水依旧东流,此中深致忧国之慨。null三山半落青天外, 远处三山的峰峦,若隐若现地耸立在青天之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秦淮河的两道水流,中间就从白鹭洲区隔开来。半落:若隐若现地耸立(或半壁江山的失落)。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因有三峰相连而得名。 白鹭洲:在今南京市区西三里,因常有白鹭聚集而得名。 null【诗句解释】 颈联: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 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尾联:浮云总是遮蔽日月,我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隐喻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思路、主旨:思路、主旨:前四句凭吊历史; 后四句触景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怀抱。null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 王谢:六朝时代王氏、谢氏的并称。后以王谢为高门氏族的代称。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唐代原都长安,因为安史之乱,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同属偏安政权,便有倾覆之忧。晋代衣冠null心情:吊古而伤今  →登台想象吴宫繁华景象,晋代显贵风流事迹, 如今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 吊古  →因思一朝既衰,便被取代,大唐盛世已成过往, 唐室岌岌可危,遂发忧叹。 → 伤今 作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  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邱:凄凉景致  →人事已非,而江山如故,所以往下笔锋一转,由古转今,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三山和二水。null颈联写山水之阔,却若有寓意:   三山半落青天外→写云雾笼罩着三山,彷佛国君被群小包围而不得见; 二水中分白鹭洲→写白鹭洲所中分的二水,暗喻君臣被奸邪所离间, 不得相见。 站在台上,看到金陵所见的三山二水,而极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故引出尾联。null总为浮云能蔽日,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会掩蔽了太阳, 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浮云能蔽日:诗词中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喻君主。 长安:借指朝廷。null总为浮云能蔽日: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进谗,使忠臣无由进言。此如玄宗宠幸杨贵妃、 杨国忠、李林甫等,荒废朝政。   →意在思君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自伤遭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不觉兴起无穷愁思。   →意在忧国 尾联归结主旨:不但思君忧国,而且自伤谗废。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不能不为朝廷忧伤。而此身无由自达,抱负终归虚想,亦不能无自伤之情。null《世说新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此典多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不见长安null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有的说气魄略逊崔诗。但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null 本诗摹仿崔颢〈黄鹤楼〉 起联泛写凤凰台来历,引出怀古之思; 颔颈两联,就凤凰台具写台外景观; 三四句寓今昔之感; 五六句状山水之阔,寄身世之慨与君国之思。 层层写来,次序井然。 null 比较阅读《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二诗,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null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null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null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更为深远。null 著有《沧浪诗话》的严羽 :“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 著有《删订唐诗解》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 南宋文学家刘克庄以“真敌手棋也”论之; 编《李太白年谱》的王琦“调当让崔,格则逊李”。
本文档为【《登金陵凤凰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361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84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2-07-06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