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举报
开通vip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予俗姓萧。系出兰陵。梁武帝之后。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母颜氏。清道 光初年。父宦游闽。戊戌己亥间。佐治永春州幕。父母年逾四十。忧无后。母赴 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发愿兴建。父母同梦一长须著 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有娠。翌年父移佐泉州府幕。 道光二十年庚子一岁(1840年) 七月二十九日寅时。予诞生于泉州府署。初堕地。为一肉团。母大骇恸。以 今后无复举子望。遂气壅死。翌日有卖药翁来。为破之。得男。由庶母王...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予俗姓萧。系出兰陵。梁武帝之后。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母颜氏。清道 光初年。父宦游闽。戊戌己亥间。佐治永春州幕。父母年逾四十。忧无后。母赴 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发愿兴建。父母同梦一长须著 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有娠。翌年父移佐泉州府幕。 道光二十年庚子一岁(1840年) 七月二十九日寅时。予诞生于泉州府署。初堕地。为一肉团。母大骇恸。以 今后无复举子望。遂气壅死。翌日有卖药翁来。为破之。得男。由庶母王氏抚育。 [是年大事] 鸦片战争起。 清道光一十九年。(1839年) 粤督林则徐禁鸦片。焚英商藏烟。英国进兵广东。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二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三岁 [是年大事]江宁条约成。开五口岸通商。割香港给英国。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岁 以上四年在泉州。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六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七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八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九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十岁 以上六年在漳州福宁。 道光三十年庚戌十一岁(1850年) 父复回泉州。祖母周氏。年老。以予兼祧继叔。为定二室。一田氏。一谭氏。 二家皆湘籍宦于闽者。世交也。冬月祖母周氏去世。父丁忧守制。 [是年大事]洪秀全起义于金田。 咸丰元年辛亥十二岁 二月。予父以事往台湾。携予行。初乘小洋船。由厦门出发。于茫茫大海中。 现一物大如山。高出海面数丈。全船人均合掌念观世音菩萨。船行半小时。始见 鱼尾形。其长不知若干里也。 [是年大事]洪秀全陷永安。称太平天国天王。 咸丰二年壬子十三岁 予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得见三宝法物。 生欢喜心。家中藏有佛经。初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事。熏染于心。八月。随 叔父蒲堂。进香南岳。遍游诸刹。若有夙缘。不欲回家。以畏叔严。不敢言。 咸丰三年癸丑十四岁 父窥予有出尘志。欲因势利导。留于家中。请一位先天大道王先生。教在家 修行法。令看各种道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及教内外气功。心弗善也。然又不敢言。冬父服阕。付 予属叔父管教。自往福建。佐厦门关事。 [是年大事]洪秀全定都南京。曾国藩募湘军。 咸丰四年甲寅十五岁 咸丰五年乙卯十六岁 父在厦门关二年。又回泉州。 咸丰六年丙辰十七岁 予在家读道书三年。认为非极则事。如坐针毡。乃佯博叔父欢。助理家政。 以懈其防。一日乘叔父外出。予念离家时至。乃打包向南岳去。歧路多。半途被 截回。将予及从弟富国送至泉州。未久。父将田谭二氏接回。举行婚礼。将予禁 锢。与二氏同居而无染。予为二氏说佛法。亦能领悟。见从弟富国有超俗志。亦 时与说法。闺中堂外。胥成净侣。 咸丰七年丁巳十八岁 [是年大事]英法联军攻陷广东。 咸丰八年戊午十九岁 予决志离俗。从弟富国同此志。暗探福州鼓山路程。作皮袋歌一章。见法汇 诗偈篇留别田谭二氏。与富国同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披剃。 [是年大事]英法联军陷大沽。天津条约成。 咸丰九年己未二十岁 予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时父在泉州。 派人四出寻访。富国于圆具后。行脚参方。去后不知踪迹。予隐山后岩洞。礼万 佛忏。不敢露面。时遇虎狼。亦不畏惧。 咸丰十年庚申二十一岁(1860年) 居山洞中礼忏。 [是年大事]英法联军陷北京。帝幸热河。订北京条约。九国通商。 咸丰十一年辛酉二十二岁 仍居山洞礼忏。 同治元年壬戌二十三岁 予在山洞礼忏。已满三年。一日鼓山职事来告。谓泉州萧老太爷。已告老还 乡。汝可不必匿避。妙老和尚称汝恒心苦行。但修慧还须修福。汝可回山任职。 为众作务。予遂回山门。任职事。 [是年大事]常胜军击败太平军于上海。越南割南部支那与法国。 同治二年癸亥二十四岁 予任职鼓山。 同治三年甲子二十五岁 仍任职鼓山。冬十二月。闻父在湘乡原籍病故。从此不探问家事。断绝音书。 [是年大事]洪秀全服毒死。太平天国亡。 同治四年乙丑二十六岁 仍任职鼓山。 同治五年丙寅二十七岁 有乡人来言。谓予父殁后。庶母王氏。领二媳出家为尼。王氏法名妙净。田 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详见下宣统二年 予任职鼓山。已满四年。所当职务。自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皆苦行事。 中间曾派膴事。弗为也。即寺中常住。时有单嚫。亦不领受。每日仅粥一盂。而 体力强健。时山中有古月禅师。为众中苦行第一。时与深谈。既而自思。任职多 年。修持不无少碍。又思昔日玄奘法师。欲求经西竺。于十年前。先习方言。日 行百里。复试绝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碛。绝水草也。古德苦 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乃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一衲。一裤。 一履。一蓑衣。一蒲团。复向后山中作岩洞生活。 同治六年丁卯二十八岁 同治七年戊辰二十九岁 同治八年己巳三十岁 以上三年住山洞。此三年中。居则岩穴。食则松毛。及青草叶。渴则饮涧水。 日久裤履俱敝。仅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人望见之 以为魅。怖而走。予亦不与人言谈。初一二年。时见胜境。不以为异。一心观照 及念佛。处深山大泽中。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幕天 席地。万物皆备于我。心中欢悦。自以为四禅天人也。夫世人之患。为口体耳。 古人有所谓以一钵轻万钟者。我今并一钵而无之。无碍自在。因之胸次洒然。体 力日强。耳目聪明。步履如飞。自问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后一年。乃随心所欲。 随意所之。有山可住。有草可食。行行重行行。不觉又一年矣。 同治九年庚午三十一岁(1870年) 一日行至温州某山。栖息岩中。一禅人访至。顶礼问曰。“久闻高行。特求 开示。”被伊一问。深感惭惶。乃曰。“智识愚昧。少所参学。望上座慈悲指示。” 曰。“你如是行径。有多少年。”乃告以经过。曰。“我亦少有参学。不能与汝说。 你可到天台华顶龙泉庵。请问融镜老法师。他是天台第一有道德者。必能饶益汝 也。”予直上华顶。至茅庵外。见一僧。问老法师在否。答。“补衣的是。”即近 前顶礼。法师全不顾视。曰。“学人特来亲近老法师。望祈垂慈”师顾视良久。 曰。“你是僧耶。道耶。俗耶”答曰。“僧”问。“受戒否。”答“已受具。”问。 “你这样。试有多久。”予略述经过。问。“谁教你如此做。”答。“因见古人每多 苦行成道。故此想学。”问。“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为。 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岩栖谷饮。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种 仙之一。去道尚远。即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若菩萨发心。上求 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你勉强绝粒。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 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予被老人痛处一锥。直透到底。复顶礼求开示。 师曰。“我教你。若听。在这里住。不听。任去。”曰。“特来亲近。焉敢不听。” 师即赠以衫裤衣履。令剃发沐浴。作务去。并教看“拖死尸是谁”的话。予从此 试粥试饭。及学天台教观。勤劳作务。得师嘉许。 同治十年辛未三十二岁 在龙泉庵侍融镜法师。时有启发。法师年已八十余。精严戒律。宗教并通。 令予多参讲座。以利游方。 同治十一年壬申三十三岁 奉老法师命。往国清寺参学“禅制。”至方广寺习《法华》。 同治十二年癸酉三十四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三十五岁 以上二年。在国清寺习经教。时往茅庵伴镜老人。 光绪元年乙亥三十六岁 至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毕。辞别镜老法师。不无依恋。谈数夕。 珍重而别。下山经雪窦。到岳林寺。听《阿弥陀经》毕。渡海朝普陀山。在后寺 度岁。住普陀时。遍参各寺刹。是年十月。潮来一大鱼。在千步沙上。不能去。 长数十丈。眼大如盆。渔人取肉。破出两支小木船。有发及钗钏等物。以鱼脊骨 作柱墩。其大骨可作栋梁。又大潮时于潮阳洞来一龙。鳞甲作金光色。四足全身 皆现。惟不见首。其尾似鱼尾。久之乃去。 光绪二年丙子三十七岁 由普陀回宁波。至阿育王寺。寄火食。三元一月。拜舍利二藏。以报父母劬 劳之恩。至天童寺。听讲《楞严宗通。》 光绪三年丁丑三十八岁 自宁波至杭州。朝三天竺。及各处圣境。于半山礼天朗和尚。及长松西堂。 在西天目过冬。当予自宁波至杭途中。时际三伏。船小人多。无奈与青年妇女卧 铺相连。夜深熟睡。有抚摩予体者。惊醒。见邻女卸衣相就。予不敢声。急起趺 坐。持咒。女亦不敢动。斯时倘失觉照。败矣。勉诸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光绪四年戊寅三十九岁 至天宁寺。礼清光和尚。在寺过冬。 光绪五年己卯四十岁 至焦山礼大水和尚。时彭玉麟宫保督水师驻此。曾邀予数次谈论佛法。及修 行途径。深生敬信。 [是年大事]日本并琉球。 光绪六年庚辰四十一岁(一八八○年) 至金山寺亲近观心和尚。新林大定等和尚。禅坐过冬。 光绪七年辛巳四十二岁 至扬州高旻寺。礼朗辉和尚。是年在高旻过冬。禅功尤进。 光绪八年壬午四十三岁 予割爱辞亲。出家二十余年矣。道业未成。随风飘荡。心生惭愧。欲报劬劳。 拟再东朝南海。北礼五台。住普陀数月。静中稍见胜境。发心朝台。于七月初一 日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以直拜至五台为止。时附香者。有遍真。秋凝。 山遐。觉乘。等四禅人。渡海后。每日行路不多。中间曾停湖州。及至苏州常州。 四人渐皆退去。予仍向前拜。至南京礼牛头融祖塔。渡江。止浦口狮子山寺。过 年。 [是年大事]法据安南东京湾。 光绪九年癸未四十四岁 由狮子山起香。从苏北入河南省。经凤阳毫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 阳白马寺。晓行夜宿。风雨晦明。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萨圣号。苦乐饥饱。 不萦念矣。腊月至黄河铁卸渡。(又名铁谢)过光武陵。初一住店。初二渡河。 泊岸。天已晚。不敢行。四无人烟。于路旁有一摆小摊之茅棚。亦无人居。歇足 此间。趺坐而坐。夜寒甚。大雪漫漫。次早举目一望。化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 无路可行。过往无人。更不知去向。先则枯坐念佛。饱受饥寒。因草棚并无遮栏。 蜷伏一角。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一日。两日。 三日。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饥。渐入迷态。初六午后。雪止。微见日影。然已 病莫能兴矣。初七日来一丐者。见予卧雪中。致问。予亦不能言。知是冻伤。将 雪拨开。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令食。得暖气复生。问。“何来。”曰。“南海。” 问。“何去。”曰。“朝五台。”我问丐者贵姓名。曰。“姓文名吉。”问。“往何处。” 曰。“来自五台。回长安去。”问。“既是五台。寺中有来往否。”丐曰。“人皆识 我。”问。“此往五台。路经何处。”曰。“由孟县怀庆黄沙岭新州太谷太原省代州 峨口即到山。若先到秘魔岩。此处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予问。“由此到 山多少程。”丐曰。“二千零。”及至天晴。丐煮黄米粥。取雪代水。丐指釜中问。 “南海有这个么。”予曰。“无。”丐曰。“吃甚么。”曰。“吃水。”釜中雪溶后。 丐指釜中水曰。“是甚么。”予无语。丐曰。“你拜名山何求。”予曰。“生不见母。 以报亲恩。”丐问。“你背负行李。路远天寒。何时能达。劝你不必拜香了。”予 曰。“誓愿早定。不问年月远近也。”丐曰。“你愿难得。现今天气好转。雪尚未 化。无路可寻。你向我来的足迹行去罢。此去二十里有小金山。再二十里孟县。 有寺可住。”遂揖别。因雪深不能拜。顾礼足迹。抵小金山挂单。翌日起香过孟 县。由孟县至怀庆(沁阳)途中将到洪福寺。有一老者名德林。见予在路拜香。 近前将香凳接著。曰。“请上座进寺。”唤徒将行李搬入寺。殷勤招待。茶饭后。 问。“上座由何处拜起。”略述为报亲恩由普陀拜起至此。已两年矣。谈次知予出 家鼓山。老者不觉下泪曰。“我有同参三人。一衡阳。一福州。三人相伴朝山。 同住林下三十年。后各分手回家。消息断绝。今闻上座湘音。又是鼓山佛子。恍 如见我同参。不觉动念。我今年八十五矣。本寺原甚丰富。近岁稍歉。此场大雪。 明年必丰收。上座可留住这里。”至诚恳切。勉留在寺过年。 光绪十年甲申四十五岁 正月初二日由洪福寺起拜香。抵怀庆府。复回寺寄宿。初三日告别德林老人。 大哭不舍。珍重后期而别。是日到府。城内小南海。不许挂单及留宿。即出城外 宿路边。是夜腹痛极剧。初四早仍拜行。晚发冷病。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强拜。 至十三日抵黄沙岭。山顶祇一破庙。无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进饮食。 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庙在山顶。无过往行人。瞑目待毙而已。无悔念也。 十五深夜见西边墙下有人燃火。疑为匪类。细看久之。见是文吉。心中大喜。呼 文先生。彼执火来照曰。“大师父你怎么还在这里。”予将经过向伊说。文即坐身 边安慰我。拿水一杯给我喝。是夕得见文吉。身心清净。十六日。文吉将予之污 秽衣服换洗并给一杯药与予喝。十七病退。食黄米粥二碗。大汗内外轻快。十八 病愈。予谢文吉曰。“两次危险。都蒙先生救济。感恩不尽。”文曰。“此小事。” 问文“从何处来。”曰。“长安。”问。“何去。”曰。“回五台。”予曰。“可惜我在 病。又是拜行。不能追随先生。”文曰。“看你从去腊到今。拜路不多。那年能到。 你身体又不好。决难进行。不必定拜。朝礼亦是一样。”予曰。“先生美意可感。 但我出世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辞 官。而促寿。昊天罔极。耿耿数十年矣。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 脱苦。早生净土。任他百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亦不敢退愿也。”文曰。“你诚孝 心坚固。也算难得。我今回山。亦无甚急事。我愿代你负行李。伴送行程。你但 前拜。轻累许多。心不二念。”予曰。“若能如此。先生功德无量。倘我拜到五台。 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证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如何。” 文曰。“不敢当。你是孝思。我是顺便。不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谢。”文吉在此照应四日。病已大 退。十九日扶病起香。从兹荷物作食。都由文负担。予妄想顿息。外无物累。内 无妄念。病亦日愈。体亦日强。辰旦至暮。可拜行四十五里。亦不觉苦。至二月 底到太谷县离相寺。住持参学林下。见知客礼毕。顾文吉问予曰。“这位是你甚 人。”告以故。知客厉声曰。“出门行脚。不达时务。这几年北地饥荒。朝甚么山。 甚么大老官。要人服侍。欲想享福。何必出门。你见何处寺门。有俗人挂单。” 当下听其呵责。不敢回声。予认错告辞。知客曰。“岂有此理。由你自便。谁叫 你来。”予听话头不对。即转过话说。“这位文先生。请到客店住。我在此打扰一 单何如。”知客曰。“可尔。”文曰。“此去五台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 行李。不久有人代你送上山的。”予苦留不得。取银酬伊。不受。辞去。后知客 改颜悦色。和气送单。到灶房热坑上茶。亲做面。陪吃。奇其举动。又顾左右无 人。问曰。“此间常住多少众。”曰。“我在外江多年。回来住持。连年岁荒。仅 留得我一个。粮亦止此。适才举动。是游戏耳。幸勿见怪。”予十分难过。啼笑 皆非。勉吃面半碗。即行告辞。彼留住亦无心答应也。遂到街上旅店找文吉无著。 时四月十八。夜月正明。予欲追文吉。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进。心急起火。次日 脑热。鼻流血不止。二十日到黄土沟白云寺。(此寺为孚上座道场)知客见予口 流鲜血。不准挂单。勉强过一夜。二十一早进太原城。至极乐寺。饱受责骂。不 挂单。二十二早出城礼拜。北门外遇一青年僧。名文贤。见予近前招呼。接过拜 凳行李。请进寺内。爱敬如亲。领到方丈。陪茶饭。谈次予问。“大和尚似廿余 岁。又系外省人。何以在此住持。”曰。“我父亲在此做官多年。后在平阳府任上。 被奸臣所害。母亦气殒。我含泪出家。此间官绅旧有往还。故邀至此。早想摆脱。 今瞻上座道风。心甚倾服。请在这里长住亲近。”予告以发愿拜香缘由。住持甚 敬信。坚留十日乃放行。送衣物旅费。予概弗受。临别代携拜凳相送十余里。洒 泪而别。时五月初一日也。予向忻州前进。一日早。在途中拜香。后面来一马车。 缓行不越前。予觉避之。车中官人下车。问。“大师在路拜甚么。”告以故。官人 亦湘人也。谈甚畅洽。彼曰。“若此。我现住峨口白云寺。你朝台必经之地。你 之行李。我代你先送到。”予感谢之。上车迳去。仍是每日拜香。别无延误。五 月中到白云寺。代送行李者。即该营营官也。见予欢迎至营部。优待。休息三日。 告辞。送路费礼物不受。彼另派兵将行李银物迳送显通寺。予起香到圭峰山秘魔 岩。狮子窝龙洞等处。山水奇踪。说之不尽。予以拜香故。未能领略也。五月底 至显通寺。兵弁已将行李送来。下山去矣。到显通寺住下。先到附近各刹进香。 遍问文吉其人。无有知者。后与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萨化身 也。”予即顶礼谢。二十二日起香。两日拜至东台。月朗星辉。进石室上香。在 室内朝夕礼诵。禅坐七日。下台拜那罗延窟。裹粮已尽。六月初一日回显通寺。 初二起香。上华严岭。过夜。初三拜北台。在中台过夜。初四拜西台。过夜。初 五回显通寺。初七拜南台。在南台打七。十五下台回显通寺。参加六月大佛会。 至是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愿毕。此三年中。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 香外。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 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 证少分菩提。又于中途所历诸名胜。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黄河。而太行。 胜地名山。说之不尽。古今游记。言之甚详。然不及身历其境者之为快。若五台 为清凉圣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岩。万年积雪。石桥横锁。楼阁悬空。则非他处 所及。予以拜香期内。不及观赏。还愿已毕。稍为涉足。不欲灵山笑也。大会圆 满。上大螺顶。拜智慧灯。第一夜无所见。二夜见北台顶一团火。飞往中台落下。 少顷分为十余团。大小不一。第二夜又见中台空中三团火。飞上飞下。北台现四 五处火团。亦大小不同。七月初十日。拜谢文殊菩萨下山。由华严岭向北行。至 大营浑源南境。朝北岳恒山。至虎风口。直上。有“朔方第一山”石坊。诣庙云 级插天。穹碑森立。进香下山。至平阳府(临汾)朝南北仙窟。城南有尧庙。甚 壮丽。南至蒲州(晋西南)卢村。礼汉寿亭侯庙。渡黄河。越潼关。入陕西境。 至华阴。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所经攀锁上千尺幢。百尺峡。及老君犁沟。 名胜甚多。留八日。慕夷齐之圣。游首阳山。至陕境西南香山观音寺。观庄王坟。 入甘萧境。经泾川平凉等。至崆峒山。岁云暮矣。回香山过年。 光绪十一年乙酉四十六岁 春。离香山。西出大庆关。入陕境。经耀州三原。至咸阳。观召伯甘棠树。 至长安。城垣雄伟。古迹甚多。城外东北慈恩寺内大雁塔。浮屠七级。有唐代以 下题名碑。大秦景教碑。府学宫前为碑林。有七百余种。城东为灞桥。环有七十 二孔。桥亭折柳。有阳关三叠处。至华严寺礼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至牛头 寺兴国寺礼玄奘法师塔。到终南山东五台。响鼓坡。宝藏寺。白水浪。此处有两 圣僧隐此。到嘉五台银洞子五祖窑。至南五台。晤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 性。诸上人。在此结茅庵。留予同住。法忍住老虎窝。冶开居舍龙椿。法性住湘 子洞。予与觉朗体安同住大茅蓬。三月初一日早殿后。忽见群星乱飞。天帚星现。 久之始没。不知何兆也。 [是年大事]去年中法战事起。本年和约割安南属法。 光绪十二年丙戌四十七岁 [是年大事]英并缅甸。设台湾省。 光绪十三年丁亥四十八岁 以上两年余。在南五台茅蓬。与诸师同参究。甚有饶益。二月下山至翠微山。 礼皇裕寺。青华山。后安山净业寺。礼宣祖塔。至草堂寺。礼鸠摩罗什法师道场。 游太白山。高一百八里。六月不溶雪。至二板寺大板寺。上大龙池顶。水分四流。 经子午镇。至汉中府(即南郑)汉高祖拜将台。包城诸葛庙。张飞万年灯诸名胜。 经龙洞背。天雄关。小峨嵋。剑门关。钵盂寺。白马关。庞统坟。以达四川梓潼 县文昌庙。途中经七曲山。九曲水。剑门关。削壁中截。两崖相嵌如剑。诚所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概。上有姜维城。即伯约驻兵处。栈道难行。如上青天。 古人不虚语也。至广汉之南新都县。在宝光寺过年。本年入川。踽踽独行。三衣 一钵。都无系累。徜徉山水。境亦澄心。 光绪十四年戊子四十九岁 正月由宝光寺起程入成都省会。礼昭觉寺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经华阳 双流南下眉山县。洪雅县。至峨嵋山下。由伏虎寺九老洞。(赵公明修行处)上 至峨嵋金顶进香。毕。夜看佛光。万盏明灯。如天星繁聚。其中胜境。说之不尽。 于宝光寺参应真上人。住十日。循万年寺。礼毗庐殿。下山。至雅州。经荣经县 入泸定。过此即川边境矣。(从改西康省)五月渡泸。雅安中有大渡河。用铁索 驾泸定桥。长达三十余丈。人经其上。摇曳动荡。有戒心焉。向西行经打箭炉里 塘。(即理化)巴塘。(即巴安)北至察木多。(即昌都)西至硕督经阿兰多。以 及拉里。(即加黎)其间地广人稀。汉藏蕃蒙夷及猺獞等等种族。语言复杂。能 通汉语者百之一二耳。里塘有贡噶神山。为喇嘛圣地。巴塘多险峻高山。察木多 多河流。各种族多奉喇嘛教。由拉里南行至江达。(即太昭)过此即为西藏境界 矣。入西藏境。过乌苏江。越拉萨河。即为西藏首都拉萨。全藏政教之中枢。西 北达布拉山。有高十三层之达布拉宫。殿宇庄严。金碧耀目。为达赖活佛坐床之 所。有喇嘛僧二万人。附近有葛尔丹。别蚌。色拉。三大寺。亦各数千人。予以 言语难通。祇于各寺进香。及一礼活佛而已。又西行经贡噶。江孜。至日喀则。 (即扎什伦布)其西有扎什伦布寺。建筑宏丽。广及数里。为后藏政教领袖班禅 活佛坐床之所。有喇嘛僧四五千人。由川入藏。行及一年。日出而行。日入而息。 登山涉水。每数日不遇一人。鸟兽异于中原。风俗堪称殊异。僧伽不守戒律。多 食牛羊。道服划分红黄。各立门户。忆及祇园会时。不知涕之何从也。以岁暮回 拉萨过年。 光绪十五年己丑五十岁 予不欲留藏。开春南行。经拉噶。亚东。(即茅屯)为由藏往印第一门户。 经不丹国。越重山峻岭。不知其名。或称葱岭。或称雪山。(即喜马拉雅山)有 诗云“何物横天际。晴空入望中。这般银世界。无异玉玲珑”之句。至杨甫城朝 佛古迹。至孟加拉大埠。渡锡兰。朝圣地后。即附航至缅甸。朝大金塔。至摩罗 缅吉帝利。此处有一巨石至奇。称是目连尊者安置。朝礼甚众。七月起程回国。 由腊戌过汉龙关。即云南境。而免宁龙陵景东蒙化。赵州下关。至大理。观洱海 银涛。声闻数里。叹为奇观。回国初愿。为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入定待弥 勒下生)渡洱海。向东北行。经挖色。百担。平沙。山角。安邦大王庙。至灵山 一会坊。即鸡足山麓也。半山有鸣歌坪。相传尊者入山。八国王送至此。不忍去。 在山修行。成护法神云(即大王庙)直上至迦叶殿。殿中奉尊者像。传阿难尊者 来朝。石门自开。至圣境悬岩。石壁生成一道石门。名华首门。迦叶在内入定。 宛若城门。高数十丈。广十余丈。双门关闭。门缝显然。是日游客。及导引之土 人颇多。予进香礼拜时。忽闻大钟三声。土人均欢呼礼拜。称有异人至。则闻钟 鼓鱼磬声。我等曾闻一二次鼓磬声。未闻大钟声也。今师傅礼拜闻大钟声。其有 道乎。予谢弗敢。时己丑年七月三十日也。再上山顶。名天柱峰。此为全山最高 处。从山下至此。约三十里。有铜殿一所。楞严塔一座。据山志载。全山有三百 六十庵。七十二大寺。今则全山不足十寺。僧伽与俗人无殊。子孙相承。各据产 业。非本山子孙。不准在山中住。并不留单。予念往昔法会之盛。今日人事之衰。 叹息不已。思欲有为。而不知机缘之何在也。下山由梁王山。九峰山。至云南县。 经水目山。灵鹫山。紫溪山。至楚雄府。在西门外高鼎寺住。初到未几。闻兰香 满室。执事僧向予致贺。上座至。仙兰放香。异数也。府志载。山有仙兰。不见 其形。遇真人而放香焉。今日兰香满山。上座德感。招待殷勤。坚留久住。予以 回湘急。却之。一宿即行。经昆明府。曲靖府。以达贵州省之平彝。循道东行。 经贵阳镇远入湘西之麻阳芷江。经宝庆府。达衡阳。礼恒志和尚于岐山。留旬日 北行。至湖北武昌。礼志摩和尚于宝通寺。学《大悲忏》法毕。赴九江入卢山。 礼志善和尚于海会寺。参加念佛会。过安徽境。游黄山后。朝九华山。礼地藏王 菩萨塔。百岁宫。礼宝悟和尚。此老戒行精严。定力第一。渡江至宝华山。礼圣 性和尚。留住过年。此两年间。身行万里。除渡海须航外。余皆步行。水驿山程。 霜风雪雨。碛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 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谓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良有以 也。 光绪十六年庚寅五十一岁(1890 年) 到宜兴。礼仁智和尚。时修显亲寺。是密祖出家处。在此过夏。到句容礼法 忍和尚。助其修赤山。住此过冬。 光绪十七年辛卯五十二岁 在金陵伴松严上人助修净成寺。时与杨仁山居士往来。参论因明论。般若灯 论。住净成寺过冬。 光绪十八年壬辰五十三岁 约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同上九华山。修翠峰茅蓬。同住。由普照师主讲 《华严经。》弘五教仪。贤首一宗。歇坠已久。各处闻讲教仪。多来赴会。江下 贤教。从斯再畅。 光绪十九年癸巳五十四岁 仍在翠峰研究经教。是夏谛闲法师。来此同度夏后。自往金山过冬。 [是年大事]英法成立协约。割暹罗南掌地。许暹罗独立。 光绪二十年甲午五十五岁 仍在翠峰茅蓬研究经教。 [是年大事]中日战役起。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 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 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 舟人迳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 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 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迳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 “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 言堕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 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 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 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 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 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 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 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 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 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 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 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又 偈 烫著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是年大事]马关条约成。割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德法劝日本归还辽东半 岛。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十七岁 夏。至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大定老和尚留住过冬。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五十八岁 由金山往朝狼山。礼大势至菩萨回。被道明和尚请到扬州。助理重宁寺。四 月通智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听众千人。命予讲偏座。讲经毕。别众下山。 予以生而无母。未见慈容。仅于在家时睹真仪耳。每思之。辄觉心痛。夙愿往阿 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遂往宁波。时幻人法师。及寄禅和尚(八 指头陀)等维护天童。海岸和尚修育王山志。俱邀予助。予以有愿而来也。悉婉 谢之。拜舍利。每日从三板起。至晚间开大静。除殿堂外。不用蒲团。展大具。 每日定三千拜。忽一夜在禅坐中。似梦非梦。见空中金龙一条。飞落舍利殿前天 池内。长数丈。金光晃耀。予骑上龙脊。即腾空至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 楼阁宫殿。庄严奇妙。见母在楼阁上瞻眺。予即大叫母亲。请你骑上龙来到西方 去。龙即下降。梦即惊醒。觉得身心清爽。境界憭然。平生梦母。祇此一次。从 此每有人睹舍利。皆参加。众说非一。予观多次。初见大如绿豆。紫黑色。至十 月半两藏拜完。再看。大亦如前。己变为赤珠有光。再拜。急于求验。遍身酸痛。 看舍利大逾黄豆。色黄白各半。至此确信舍利之因根境而示现也。急于求验。增 加礼拜。至十一月初大病顿发。全不能拜。病近沈重。进如意寮。服药罔效。卧 不能坐。此时承显亲首座。宗亮监院。与卢姑娘等。多方施救。费财费力。终不 见效。众皆以为世缘尽矣。予亦听之。第以燃指不成。心生焦虑。至十六日有八 人入寮视予。皆为燃指来者。以为予病尚不重而求伴也。予闻之。知明日为燃指 期。坚请参加。首座等皆不赞许。恐危险。予不觉泪如泉涌。曰。“生死谁能免 者。我欲报母恩。发愿燃指。倘因病中止。生亦何益。愿以死为休矣。”宗亮监 院。时年祇二十一岁闻之。亦流泪曰。“你不要烦恼。我助你成就。明日斋归我 请。我先为你布置。”予合掌谢之。十七早。宗亮请他师弟宗信帮燃。数人轮流 扶上大殿礼佛。经种种仪节礼诵。及大众念忏悔文。予一心念佛。超度慈母。初 尚觉痛苦。继而心渐清定。终而智觉朗然。念至《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予全身 八万四千毛孔。一齐竖起。指已燃毕。予自起立礼佛。不用人扶。此时不知自己 之有病也。于是步行酬谢大众。回寮。咸叹希有。即日迁出如意寮。翌日入盐水 泡一天。亦未流血。不数日肤肉完复。渐渐恢复礼拜。留住阿育王寺过年。 [附注]寺原名阿育王。后改为广利。在宁波鄞县南乡四十里鄮山。昔佛灭度 百年后。中天竺阿育王治国。将佛舍利八万四千。藏之宝塔。役使鬼神。分置地 中。东震旦国有十九处。次第出现。如五台育王是也。五台閟于大塔中不易见。 育王于晋武帝太康三年。慧达礼拜请求。乃从地涌出。遂建寺藏于石塔中。塔门 常锁。有欲观舍利者。先通知塔主。殿中礼佛。跪殿外阶沿。凡欲睹者。依次而 跪。塔主请塔出。塔高一尺四寸。周围亦祇尺余。塔之中级内空。中悬一实心钟。 有一针。舍利附于针端。观者大小多少动定不一。平常有见一粒或三四粒者。青 黄赤白各异。有见莲花及佛像者为胜缘。明万历间。吏部尚书陆光祖。与亲友来 参。初如小豆。次如大豆。次如枣。次大如瓜。更大如车轮。光明朗耀。心目清 凉。时舍利殿坏。陆重修之。庄严至今。如来大慈。留此法身真体。使后世众生。 生正信心也。 [是年大事]德租胶州湾。朝鲜王称大汉皇帝。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十九岁 春初在阿育王寺。因宁波七塔寺铸大钟。归依老和尚本来和尚。请默庵法师 讲《法华经。》来阿育王寺。请予附讲。遂往宁波七塔寺。经毕。往宜兴铜棺山。 结茅蓬过年。 [是年大事]戊戌政变。俄租旅顺大连。英租威海卫。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六十岁 结森。宝林。二上人。邀赴丹阳。重修仙台观。在此过夏。七月至句容。赤 山法忍和尚付茅蓬。过冬。 [是年大事]法租广州湾。英租九龙半岛。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十一岁(1900年) 予在江浙已住十年。又思远游。其目的拟再朝五台。后入终南修隐。遂离赤 山。先到镇江扬州。朝云台山。入山东朝东岳泰山。东趋牢山。访那罗延窟。(即 憨山老人海印寺)旋到曲阜。礼孔庙。孔陵。于西行道中夜宿一破庙。空无一物。 祇有一朽棺。其盖仰。知无人。即于盖上宿。夜半。棺中大动数次。忽有声曰。 “我要出来。”问之。“你是人是鬼。”曰。“是人。”问。“是甚么人。”曰。“是讨 饭的。”予乃笑起。让其出。状丑如鬼。问予是何人。曰。“和尚。”其人怒。谓 予压其头上。几用武。予谓我坐棺盖上。你动都不能动。还讲打。其人气馁。自 往小解后。还卧棺内。天将曙。予亦行矣。时义和团在山东各县。已有乱兆。一 日于途中遇一洋兵。以枪相向。问“怕死否。”予曰。“倘该死汝手。任便。”洋 兵见予神色不动。曰。“好的。你去。”予遂赶赴五台。行香毕。欲赴终南。以乱 事日甚。仍退回北京。游西域寺。礼石藏经。于潭拓山访异行僧。至戒台寺礼飞 钵禅师塔。红螺山参加念佛道场。游大钟寺。观姚广孝所铸八万七千觔铜钟。高 一丈五尺。纽高七尺。径一丈四尺。外铸《华严经》一部。内《法华经》一部。 以《金刚经》锁边。其纽《楞严咒。》为永乐帝荐圣母铸也。回城南龙泉寺住。 五月。团乱日炽。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杀日本使馆书记。及德国公使。皇太 后阴纵之。至本月十七日。竟下诏与各国宣战。京中大乱。六月天津失守。七月 联军陷北京。时王公大臣。有住龙泉寺者。与予相熟。乃劝予偕伊等随扈跸西行。 在兵荒马乱中。已无所谓“马随春仗识天骄”矣。日夜赶程。艰苦万状。行至阜 平县。始闻甘藩岑春暖以勤王兵至。帝后大喜。乃护驾出长城。入山西雁门关。 其地有云门寺。一老僧已一百二十四岁。帝赐黄绫。及建坊。又西行至平阳。遍 地饥荒。人民以芋叶薯叶进。帝后食而甘之。至西安。帝住抚院。时饥民遍地。 有食死尸者。谕禁之。四城设八施饭厂。大小村镇亦然。巡抚岑春暖请予至卧龙 寺建息灾法会。佛事毕。东霞老和尚留住卧龙寺。予以驾驻西安。嚣烦日甚。潜 去。十月止终南山结茅。觅得嘉五台后狮子岩。地幽僻。为杜外扰计。改号“虚 云”自此始。山乏水。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是时山中有本昌师住破石山。 妙莲师住关帝庙。道明师住五华洞。妙圆师住老茅蓬。修圆师青山师住后山。青 山湘人也。山众多尊之。与予住较近。多有来往。次年八月。复成。月霞。了尘 三师至庵。一见诧曰。“几年不知你消息。谁知你睡在这里。”予笑曰。“这里且 置。如何是那里。”众行礼。吃芋毕。送住破石山。月师曰。“赤山法老人厌烦。 现在汉阳归元寺讲《法华。》欲来北地。特属先来寻地。”约予同行。予方习静。 却之。及打七毕。化城。引月。复戒等到翠微山相地回。月师云甚当意。予谓“此 地北向白虎太白。后无靠山。似非善地。”彼等不听。遂招后果。冬至。青山老 人嘱赴长安市物。事毕适大雪。上山至新茅蓬。下石壁悬崖间。堕雪窟中。大号。 近棚一全上人来。救予出。衣内外皆湿。且将入夜。念明日雪当封山。没径。乘 夜拨雪归。诣青师处。见予狼狈。嗤为不济事。笑颔之。乃返棚。度岁。 [是年大事]义和团起。联军攻陷津京。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六十二岁 春夏予仍居茅蓬。赤山法老人抵陕。结庵翠微山。来六十余人。半住皇裕寺。 (即唐太宗避暑处。)半住新庵。及兴善寺。时苏军门在北地开水田。将鸭伯滩 地百顷。送翠微山作僧粮。土人谓世代居此。要将田易地。僧不肯。兴讼。败于 理。法老人大受气。次年老人南返。尽将器物归之体安。月霞。余众四散。每念 此事之艰。稍一恃强。终招祸害。此次南僧到北地。受影响不少。而山川形气。 亦不无关系也。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 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 [是年大事]辛丑和约成。赔款四万五千万两。十月联军退出京师。十一月太 后挈帝回銮北京。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六十三岁 去岁暮。入定不知时日。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蓬贺年。见 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 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复成讶曰。“你一 定已半月矣。”相与烹雪煮芋饱餐而去。复师去后。不数日。远近僧俗。咸来视 予。厌于酬答。乃宵遁。一肩行李。又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先至太白山居岩洞中。 不数日。戒尘师踵迹至。相约远游。其目的地为峨嵋。乃出宝鸭口。至紫柏山。 过妙台子。游张良庙。过招化县。观张飞柏。行至成都。住寺小憩。遂由嘉定抵 峨嵋山。登金顶。观佛光。与鸡足山佛光无异。夜看万盏明灯。与五台拜智慧灯 相同。至锡瓦殿。礼真应老和尚。年七十余矣。为全山领袖。宗门知识也。欢留 数日。下山循洗象池。大峨寺。长老坪。毗卢殿。峨嵋县。峡江县抵银村。过流 沙河。适水涨。从早至午候船到。众皆上船。予让戒尘先登。以行李递上。余正 欲过船。索忽断。流复急。余以右手攀船弦。船小人多。稍侧即覆。予不动。从 流而下。浸在水中。至暮。船泊岸。众牵予上。衣裤及两足皆被小石割破矣。天 寒下雨。行抵晒经关。旅店不宿僧人。街外有一庙。一僧住守。求宿再三。不许。 令宿门外戏台底。地湿衣湿。以钱向僧买禾草。伊拖来两把湿秆。亦烧不著。只 得忍受。与戒师坐至天明。买得几个苦荞粑食之。忍著痛仍前进。过火燃山。达 建昌宁远府。至会理州。入云南省界。过永北县。朝观音菩萨圣迹。渡金沙江朝 鸡足山。树下宿。复闻石门内鱼磬声。翌日。上金顶各处进香毕。又复起念。佛 祖道场。衰败至此。全滇僧规。堕落至此。发愿在山结一庵。以接待朝山者。又 为地方子孙寺庙所禁。思之雪涕。乃下山抵昆明府。得护法居士岑宽慈留住福兴 寺。予闭关。戒尘为护。是年在关中度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十四岁 予在关中。迎祥寺一僧人至。称寺有放生雄鸡重数斤。极凶恶好斗。群鸡皆 被伤冠羽。予即为说归戒。且教令念佛。未久。不复斗。独栖树上。不伤虫。不 与不食。久之闻钟磬即随众上殿。课毕仍栖树上。教以念佛。即作佛佛佛声音。 后二年。一日晚课毕。站立举首。张翅三扇作念佛状。立化。数日不变。龛以葬 之。予为之铭曰。 好斗成性此鸡雄。伤冠拔羽血流红。知畏奉戒狂心歇。素食孤栖不害虫。两 目瞻仰黄金相。念佛喔喔何从容。旋绕三扑奄然化。众生与佛将毋同。 光绪三十年甲辰六十五岁 春。诸护法暨归化寺和尚契敏。恳请出关。到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 归依者三千余人。秋。梦佛上人请到筇竹寺讲《楞严经》即在该寺刊《楞严经》 及“寒山诗。”板存寺。请传戒。法事毕。大理提督张军门松林。李军门福兴。 率众官绅。迎至大理府。住三塔崇圣寺。请讲《法华经。》归依者又数千人。李 提督福兴欲留住崇圣寺。予曰。“吾不住城市。早有愿在鸡山挂单。而山上子孙 不许。今诸位护法。能为图一片地。愿开单接众。以挽救滇中僧众。恢复迦叶道 场。此衲所愿也。”众称善。乃令宾川县知县办理。于山中觅得一破院。名钵盂 庵。居之。虽住无房屋。餐无宿粮。然十方四众来者。皆礼接之。钵盂庵自嘉庆 后。已无人住。因大门外右方有一巨石白虎不祥。拟在此地凿一放生池。雇工斫 之不碎。即去土察之。无根。石高九尺四寸。宽七尺六寸。顶平可跏趺坐。招包 工移左二十八丈。来工人百余。拼力三天。无法动。不顾而去。予祷之伽蓝。讽 佛咒。率十余僧人。移之左。哄动众观。惊为神助。好事者题为“云移石。”士 大夫题咏甚多。予亦有诗纪之。曰。 嵯峨怪石挺奇踪。苔藓犹存太古封。天未补完留待我。云看变化欲从龙。移 山敢笑愚公拙。听法疑曾虎阜逢。自此八风吹不动。凌霄长伴两三松。钵盂峰拥 梵王宫。金色头陀旧有踪。访道敢辞来万里。入山今已度千重。年深岭石痕留藓。 月朗池鱼影戏松。俯瞰九州尘外物。天风吹送数声钟。 重修寺宇。接待十方。事既展开。急于募化。乃留戒尘师料理内务。予独往 腾冲。由下关至永昌。过和木树。此地数百里觕荦难行。官民从来未曾修理。闻 土人言。有一外省僧人。自发心苦行修路。不募捐。任来往者助火食。数十年来。 不曾退变。此路得该僧修理。十九通行。蒲漂人甚德之。欲修孔雀明王寺居之。 他不愿。祇顾修路。予闻而异之。循道前进。将暮。遇于途。见其荷锄携畚将归 也。上前问讯。彼瞠目不语。予亦不顾。随伊到寺。见其放下锄具。上蒲团坐。 予参礼。他亦不视。不语。予亦向伊对坐。次早。伊作饭。予为烧火。饭熟。亦 不招呼。予取钵盛食。食毕。伊荷锄。予负箕。共同搬石挖泥铺沙。共同起止。 如是十余日。未造一语。彼此安之。一夕明月如昼。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 未归。伊轻步至予后背。大喝曰。“在此做甚么。”予微启目缓声应曰。“看月。” 伊曰。“月在何处。”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 彩霞。”予曰。“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伊执予手大笑曰。“深夜请 回休息。”次日。欢然叙话。自言是“湘潭人。名禅修。少出家。二十四岁在金 山禅堂。得个休歇处。后朝山到藏。由缅回国。见此路崎岖。人马可怜。因感持 地菩萨往行。独修此路。在此数十年。现八十三岁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缘。 始一倾吐。”予亦告以出家因缘。次日早饭后。予告辞。彼此大笑而别。往腾冲 募化。住湖南会馆。行单未卸。有穿孝服者数人来叩礼云。“请和尚念经。”予曰。 “我非应赴经僧。”孝子曰。“为你们和尚念。”予曰。“此地听说无和尚。”会馆 首事人为之释曰。“大师要去念经。事甚巧合。今日来者。为吴太史之曾孙。太 史生平。修持甚谨。数十年间。皆称吴老太爷为善人。今寿八十余矣。儿孙数十 人。膺孝廉科者数人。秀士更多。日前去世时。自言是和尚。遗嘱以僧衣殓。不 许哭泣。不许杀牲。不许请师巫诵经。并谓将有高僧来为之超度。盘膝坐脱。经 日面目如生。今日师来。得非法缘。”予许之。到其家诵经。放施食七日。阖邑 官绅士庶咸来随喜。愿归依者又千余人。官绅拟留予住腾冲。予曰。“我为修鸡 足山。来此募化。不能住也。”众皆欢喜。踊跃乐捐钜款。于是回山备粮。建造 房屋。立定规约。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受戒法。是年四众求戒者七百余人。 至是山中诸寺。亦渐改革。著僧衣。吃素菜。且上殿挂单矣。 [附记] 一。陈太守兰卿。原籍浙江绍兴。生长昆明。归依昆明西山岩栖和尚。志心 念佛。常持《金刚经。》工画兰草螃蟹。人争宝之。其早年回籍应试时。初到杭 州。宛如故里。忽忆前生系西湖玛瑙寺僧。尝对友预言寺中景况。及旧住寮房内 之陈设。乃至庭院中花木等。历历如绘。群疑其诞。嬲之到寺。果如所云。又言 其妻前生为玛瑙寺旁木鱼铺掌柜妇。曾供养袈裟一领。致结今缘。人闻益信而异 之。其生平福报甚厚。子孙数十人。虽信佛念佛而无再披缁之意。光绪三十年。 余住昆明福兴寺。常相往来。屡警之弗省也。经云。《富贵学道难。》惜哉。 二。腾冲东门外万佛寺有老僧。一生念佛。诵《金刚经。》行至笃。吴太史 祖父常供养之。其媳将娩。忽见老僧入室。太史即生。异而趋视。僧果寂矣。 三。昆明燃灯寺僧妙湛。志心念佛。能背诵《华严经。》一衲之外无余物。 专弘净土。道风广播。时云贵总督岑毓英。王文韶。极敬信之。请至官衙供养。 嗣王入京。官大学士。一日。书房宴坐间。忽见湛来。俄报妾生子矣。即电昆明 探询。知僧同时入灭。 四。唐蓂赓尝语余。其前身为招通府关帝庙僧。念佛诵经。苦行自持。乃祖 深信佛经。尝供养诸僧。当蓂赓生时。该寺住持适至。渠常欲出家。终不果云。 附语曰。自佛教东来。各宗踵兴。法法皆可了生死。永嘉云。“了则业障本 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了与未了。行者一揆。殊途同归。何容措论。此数僧 者。行持真实。著人耳目。皆为予所亲闻。要亦暂时岐路耳。附此以告一切行人。 应自警策。 [是年大事]日俄开战。中国宣言局外中立。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六十六岁 春。石钟寺宝林老和尚。请在该寺传戒。求戒者八百余人。法事毕。戒尘在 钵盂庵闭关。余往南洋宏化。至南甸太平寺讲《阿弥陀经》毕。归依者数百人。 毕。循千崖蛮。越过野人山。到新街。瓦城。因在野人山染瘴毒。至此发作。重 病。在路边棚厂。昼夜发烧。扶病到柳洞观音寺。有一中国僧人。名定如者。予 向伊行礼。不顾。乃在殿下趺座。至晚伊鸣磬上殿。予帮敲钟鼓。忏悔文毕。唱 杀杀杀三拜。翌早上殿。诵毕。三拜。亦一样唱。予异之。故不去。早午晚葱蒜 牛奶杂食。予不食。亦不言。饮水而已。伊窥知之。令饭粥不下葱蒜。予乃得食。 至第七日。伊请予吃茶。询其拜杀之故。曰。“杀鬼子。伊原籍宝庆。父在滇任 武官死。遂出家。在普陀接法。从竹禅和尚学画。前十余年由港到星洲。船中备 受洋人虐待。极难堪。终身恨之。现在此间鬻画。人多珍之。故斋粮弗缺。十年 来。僧人过此。装模作样。脾气古怪。难得你圆融无碍。故敢对你实说。”予劝 以怨亲平等。气仍未消也。予病渐好。告辞坚留。予告以募缘之故。乃由伊送路 费粮食。买车票发电至仰光。嘱高万邦居士接车。殷勤而别。到仰光。高居士全 家及龙华寺监院性源等到接。寓高家。备极优待。曰。“妙老和尚常念师苦行。 几十年。未知消息。今闻师来甚喜。近有讯来。欲回唐山。修宁德龟山云。”连 日陪游大金塔。参观各圣境毕。告辞。恐老人急于回国也。高居士送上船。并电 槟榔屿极乐寺接船。船到埠。因船中有病疫死者。悬旗“打限。”即要船上人。 在远处山上受检验也。千余人上山。上无遮盖。一任日晒夜雨。每日发米一小碗。 萝卜二。自煮食。医生来每日看二次。七日人去一半。十日人都去尽。独留予一 人。心焦急。病日加重。益形凄苦。渐不能进食。至十八日。医来。令移一净屋。 无人居。心喜之。有一老人巡视。问之。为泉州人。伊叹曰。“此房是病人将死 者乃令住之。以为剖腹之备。”予说明往极乐寺。老人动念曰。“我取药与你吃。” 煎来神浀茶一碗。吃了两天。略好。老人告予曰。“医生来。听我在外面咳声。 你即起。振作精神。拿药与你。你不要吃。”医生来。果如言。但以药开水。迫 令食。无奈强食之。医去。老人来问药事。予曰。“已吃矣。”老人惊曰。“难活 了。明天即来生 。我给点药你吃。望佛祖佑你。”次早老人来看。我坐地上。睁 眼不见人。老人抱予起。满地是血。老人又拿药来吃下。急为予换衣洗净地。叹 曰。“别人吃了昨天的药水。不等断气就开刀了。你不该死。佛有灵也。九点钟。 医生来。我作咳声。你装神气些。”时至医来。见我指一指。笑笑而去。问老人。 曰。“他笑你不该死耳。”予告以高居士送我些钱。请你帮忙送点钱给医生。放我 出去。即取四十元给老人。二十元以谢照顾之意。老人曰。“我不要你的钱今天 医生是红毛人。不可以说。明日是吉冷人。可以讲。”是晚。老人来说。“已与番 人讲好。送二十四元。明天可以放行。”听之心安。谢老人。次早医来。看毕。 唤船过海。老人扶予上船。雇小车送到广福宫。客堂见形容怪状。坐二句钟。无 人过问。不禁悲感交集。喜不死于异域人之手。而悲知客僧之不知职责也。最后 一老者出。即觉空首座。予称弟子某甲顶礼。拜下已不能起。老者扶起。坐。曰。 “高居士已来电二十多日。不知消息。老和尚与大众都急。你怎么弄成这样。” 此时老少聚满一堂。百般现成。一室生春矣。噫。未几。妙老和尚赶至。曰。“天 天望你消息。怕你遭险。我欲回闽修龟山。听说你来。故在此候。”予曰。“弟子 罪过。”叙述一番经历。老人及大众惊喜。合掌念佛。同回极乐寺。老人令服药。 予曰。“既已到家。妄念顿歇。将息数日。便好了。”后老人见予每静坐数日。诫 曰。“南洋天气炎热。与内地不同。久坐恐戕色身。”予不觉也。老人曰。“你在 此讲一部《法华经》结结缘。我即回国。你俟经毕。勿先回滇。来鼓山一转。我 有事与汝说也。”送老人上船后。开讲。归依者数百人。马六甲埠诸护法。请到 青云亭讲《药师经。》旋到吉隆坡。叶佛佑黄云帆居士等。请至灵山寺讲《楞伽 经。》在各埠讲经毕。前后归依者万余人。冬。滇省全体僧众来电。谓政府提寺 产。寄禅(即八指头陀)等有电来约。请速回。共图挽救云。以岁暮在即。留吉 隆坡过年。 [是年大事]清廷明令废科举。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六十七岁 春。回国。船经台湾。参观灵泉寺。至日本参观各地佛寺。是时中日两国正 暗中磨擦。对中国僧人。每多注意。更禁日僧来华。予欲联合中日佛徒事。以此 缓进。三月回国。抵沪。与佛教会代表寄禅师等同进京请愿。抵京住贤良寺。僧 录司法安。龙泉寺道兴。观音寺觉光诸师。亲自招待。肃亲王善耆。请予为其太 福晋说戒法。以及庚子随銮时各王公大臣旧友。多来相视。策划上奏诸事。得各 护法帮助甚多。诸事顺利。奏上。奉上谕。光绪三十三年 月 日上谕。前因筹 办捐款。叠颁谕旨。不准巧立名目。苛扰贫民。近闻各省办理学堂工厂。诸多苛 扰。甚至捐及方外。殊属不成事体。著各该督抚。饬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 及一切僧众产业。一律由地方官保护。不准刁绅蠹役。藉端滋扰。至地方要政。 亦不得勒捐庙产。以端政体钦此。此谕颁后。各省提寺产之风。遂告平息。予留 京师。商诸护法。以自清朝开国以来。于云南地方未有颁发龙藏。似应奏请颁藏 经全部。法惠遐陬。旋由肃亲王发起。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曰。为请旨事。据僧录 司掌印僧人法安禀明。云南省大理府宾川县鸡足山钵盂峰迎祥寺住持僧人虚云呈 称。本寺系为名山古刹道场。缺少藏经。愿欲请颁龙藏一份。永远供奉。查此山 寺。即迦叶尊者胜会。其寺实属古刹。请颁龙藏。为崇佛法。经民政部尚书肃。 柏林寺住持澄海。龙兴寺住持道兴等。加结前来。谨据情奏请。如蒙谕允。应由 臣衙门传知僧录司。转饬
本文档为【虚云和尚自述年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33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06
浏览量: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