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能设计论

智能设计论

举报
开通vip

智能设计论智能设计论 文/李永刚 1前言 4第一部分 生命的奇迹 4第一章 是不是太巧了? 4宇宙大爆炸 5宇宙的规则 6超级幸运之星-地球 11生命物质的形成 13生命的起源 15真核细胞的产生 16生物的进化:一段奇迹大爆炸的历史 17生物进化一个幸运加速的过程? 19无所不能的幸运 20为恐龙定制的小行星 20终极奇迹--人类 22第二章 完美的安排 27第三章 生命的艺术性 36第二部分 对进化论的质疑 36第一章、进化论的...

智能设计论
智能设计论 文/李永刚 1前言 4第一部分 生命的奇迹 4第一章 是不是太巧了? 4宇宙大爆炸 5宇宙的规则 6超级幸运之星-地球 11生命物质的形成 13生命的起源 15真核细胞的产生 16生物的进化:一段奇迹大爆炸的历史 17生物进化一个幸运加速的过程? 19无所不能的幸运 20为恐龙定制的小行星 20终极奇迹--人类 22第二章 完美的安排 27第三章 生命的艺术性 36第二部分 对进化论的质疑 36第一章、进化论的要义及主要证据 38第二章 反对进化论的主要声音和理由 48第三章 生命源于智能设计的概率有多大? 49第三部分 生命源于智能设计的证据 49第一章 生物不可约化的复杂性 50第二章 生命系统的集成、优化 51第三章 有机生命的复杂性 56第四部分 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56第一章 生命起源的理论研究 58第二章 生命起源的实证研究 61第三章 为什么进化论会被多数人认可 64第五部分 谁是造物主 64第一章 宇宙间智能设计的痕迹 75第二章 智能星体的起源 79第三章 宇宙生命的分类 82第四章 可能的候选者 89第六部分 创世之路 89第一章 宇宙的起源 91第二章 拓展疆界 92第三章 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的诞生 93第四章 星体社会的诞生 94第五章 地球生命的创生 97第六章 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大发展 101第七章 造物的基本操作:添加、删除与更新 104第八章 上天的宠儿-人类 108第九章 一路对我们的扶持 113后 记 114参考文献 115作者简介 前言 今天我们相信航空母舰必然是智慧的产物,因为它复杂、规则、有目的并且集成了多学科的多种技术,一艘顶级的航母绝对是人类顶级技术的集大成。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自认为理性的人们同时也相信纵使集合了人类最顶尖的技术我们也无法造出的哪怕是最简单的有机生命却不是智慧的产物。 今天我们相信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程序是智慧的产物,因为它们使用了统一、规则的代码,因为它们充满了逻辑的智慧,更因为它们使用了嵌套、循环、判断、子函数、继承等等这样复杂的编程技巧。然而同时我们却也相信比它们更复杂、更充满逻辑、并且同样使用了规则编程语言编制的基因程序却不是智慧的产物。 我们相信艺术是智慧和灵感的产物,美丽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综合素质修为的外在表现。没有人相信一个毫无素质的白痴会创造出绝世的艺术品。但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却相信那些美丽的花儿那些灵动的生灵,那些艺术家一遍遍临摹的绝世艺术品却源自毫无意识的大自然。从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再到被子植物,那些生灵不但在功能上日趋完善强大而且在外观上也越来越美丽。自然选择的结果?可是那些花花草草、那些水母、珊瑚……它们并不具有审美意识甚至它们没有眼睛!。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进驻了历时8年,耗资1 .5亿美元修建的用于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而修建的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在物质上闭环,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然而这项实验仅仅进行了21个月便宣告失败8名科研人员不得不离开生物圈2号。原因是物质及生态平衡被破坏了且不可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修复。然而远比生物圈2号复杂的多得多的地球生物圈,却已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平稳运行了数十亿年。为了维持这个生物圈的运行不但要考虑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而且需要考虑大气循环、水循环及碳循环的平稳运行!。 进化论者相信是一次又一次幸运的错误生育造成了物种的进化,物种的进化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形体、声音、皮毛、器官、组织……事实上不同的物种之间甚至极少有相同的蛋白质(人类大约有10万多种蛋白质)。据信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物种大约有10亿种,但其中99%以上是在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之后产生的距今仅5亿年,期间地球上还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灭绝,平均每次都造成了当时近90%物种的灭绝,考虑到这些因素要想完成这么多物种变化所需的幸运,平均下来几乎要求每时每刻都有这样幸运的错误生育才行。而事实上另一个客观现实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人类未曾记录过一种新物种的产生,相反我们记录了十多万种物种的灭绝。甚至还有批评者认为区区5亿年甚至不够大自然利用随机的幸运产生一个大一点的功能性蛋白质(功能性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空间构造的一段程序)。 在人类的前夕,恐龙曾是我们这个美丽星球的霸主,虽然在很多技术细节上它们远不及哺乳动物先进,但毫无疑问它们拥有比我们哺乳动物强得多的武力,恐龙的存在俨然已经成为推广哺乳动物,使人类登上地球的历史舞台最大的阻碍。然而在我们人类即将登场的最后一刻,一颗恰到好处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说它恰到好处是因为它再大一些将会伤害到地球而它若再小一些只会成为那夜夜空的一个点缀,它的大小恰好彻底毁灭了恐龙而留下了对哺乳动物没有伤害的物种,又是巧合? 在元素周期表上一百多种元素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氢、氧相似的属性,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从所有的元素中选一组元素来构建生命,相信你最后最佳的选择依然会是碳 氢 氧。因为和别的元素组合相比,它们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习性最活跃,所构建的生命最轻盈、灵活、高效。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我们便是优化的结果。 我们的宇宙是由四种基本力在空间的组合所决定的,我们的生命则是由四种基本的基因代码在空间的组合所决定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同一种设计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延展?  我们的身边不乏智能设计的痕迹,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却从未认真理性的分析过它们,它们真的源自设计吗?如果它们源自设计那么是谁设计了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有那些?这样的设计思想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关于造物主的探讨我们似乎一直在走极端,在达尔文之前宗教所宣扬的神创论统治了社会的主流思潮,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宗教不惜利用国家强力机关镇压任何反对神创论的思想。今天毫无疑问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的无神论已然战胜了宗教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和科学权威,但同宗教类似的是今天的科学界也似乎容不得任何特创论的思想。对待智能设计我们似乎总不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理性的对待,它总是和意识形态上的争斗联系在一起。笔者并非宗教人士,也不是科学家。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力图以现代科学发现为基础客观理性的分析探讨我们的世界源自设计的可能性、过程、目的及可能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关于造物主的起源、发展及创世本书提出了自己的假说,笔者并不指望这个假说会是最终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实际上笔者认为对于造物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两个人或一两本书可以做到。对于本书所提到的假说笔者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范例向人们展示智能设计论的立论之基并非只有宗教和神话传说,并由此消除人们对智能设计论的误解,使更多理性的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入到探求我们的世界另外一种起源的可能性即:智能设计的可能性中来。 李永刚 2009年12月于西安 第一部分 生命的奇迹 第一章 是不是太巧了? 我们常说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因为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奇迹。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只不过是一段文学的修饰而已,真正能了解这段奇迹的人其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少之又少。从哥白尼发表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发现逐渐的抹去了我们人类神圣的光环,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其实我们同猪狗猴子等这些低等的生物并无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认为它们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先。 随着太空技术的长足进步我们如今已能观测到包括银河系在内的上千亿个星系,以及难以计数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这广袤的宇宙里必定有许多的星球生活着向我们一样高等甚至比我们更高等的生命。就我们银河系而言它大约有1000多亿颗恒星,很多的恒星都有行星系统从概率上来说应该有很多像我们地球一样的适合高级生命生存的行星,甚至有科学家估计这样的行星可能有数百万之多,换句话说我们的地球母亲也只不过是银河中一颗极其平凡的行星而已。这样的“平庸原则”在我们的身边不断的扩散,我们被不断地暗示我们只是一种普通的生物我们的存在其实在宇宙间并无深意。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的地球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在宇宙中平凡又不起眼吗?仅靠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巧合就真的能进化出像我们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关于我们人类和我们所在的宇宙不寻常的发展历程,那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巧合却分明暗示着我们另外一种答案。 故事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就让我们从宇宙的创生开始说起吧,因为它是万物的源头。 宇宙大爆炸 如今主流的科学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发生在一个宇宙“奇点”上,之所以称它为“奇点”是因为科学家认为在那个体积几乎无限小的点上汇集了我们现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所以那个点具有极高的温度和极高的质量,所有目前已知的物理学定理在那里都失效了。科学家认为在奇点爆炸之前宇宙中不存在时空。而这个“奇点”大约在150亿年前的一天因为某个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原因发生了爆炸,爆炸后随着宇宙温度的降低依次出现了原子和分子,进而出现了星云和恒星,最终经过150亿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细节不知大家留意到了没有,那就是大爆炸为什么没有像我们所看到的烟火那样将宇宙炸成漫天的碎屑,反而是秩序的:按照夸克—原子---分子---较轻的物质----星云----恒星----星系这样的顺序逐步演化而来。并且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也不是一大团物质的简单聚合体,它们同样是秩序的: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恒星系统绕着星系中心转,而星系则在更大的尺度上沿着固定的轨道秩序的在运动。对此宇宙学家的解释是:我们非常幸运那次爆炸后我们宇宙的膨胀速度是恰到好处的。如下图所示: 如果当初爆炸后宇宙膨胀的速度太慢,那么宇宙将会在它产生出来后不久就又重新坍塌,那么就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演化出恒星。即使它是在经过了将近100万年以后发生坍塌,它也会一直是不透明的,不会有热力学的不平衡状态。但是,要形成我们今天的这个宇宙,膨胀速率也不能过快,以至于超出作抛物线运动的速率,否者,膨胀的动能就会胜过引力,早期的云团也就无法凝聚而形成现在的星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于是会产生一种印象,即初始宇宙的动力学条件必然是经过十分精细的调节。因为当初的初始条件可以有许许多多的选择,而符合诞生出我们这个宇宙的条件却十分苛刻。如果这一切不是人为的安排而仅仅是巧合的话,那我们在一开始便是十分幸运的了。 宇宙的规则 F=M*A(牛顿第二定律:) F=G*[m1*m2/(r*r)] (万有引力公式) E = Mc^2(爱因斯坦质能公式)。。。。。 还记得这些我们从小就学过的公式吗?这些公式告诉了我们宇宙的规则,所有的物体都遵循了这些规则。实际上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了秩序和规则的宇宙中,卫星围着行星转,行星围着恒星转,恒星围着星系转……。我们甚至可以用公式来精确的描述它们预判它们的动向。对此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丝毫不觉的有什么奇怪,但仔细想想这确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会活在一个充满着规则和秩序的宇宙中?物体为什么是互相吸引而不是互相远离?为什么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一定与相互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不是3次方或1.5次方?为什么控制我们宇宙物质的会是四种不同力程的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并且它们控制的范围恰好互补并完整的覆盖了整个宇宙?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科学家只能泛泛的告诉我们,从最早的那个爆炸点开始,规则就创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家是一群可怜的家伙,他们毕生都在研究各种规则,却不知道这些规则是那里来的。同时他们也是一群自相矛盾的家伙,一方面他们告诉人们我们的宇宙是以纯自然的方式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不存在计划和目的。按常理这样的宇宙应该是混乱、随机并不可预判的,但事实上他们在研究宇宙的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公式和定律这些本应该是研究秩序运动的工具。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规则,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才有了我们,正是由于我们理解并掌握了它们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的生产力才得以了快速的发展。如果这些规则真的是产生于那次并无计划和意识的大爆炸,那我们真的太幸运了,那次爆炸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构成宇宙的物质,并随机创建了一整套约束它们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又是如此的合理、深奥(一直以来只有我们人类顶级的科学家才能略窥一班)。 对于宇宙的这些规则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这宇宙是可以思议的。 超级幸运之星-地球 从太空看去地球是异常美丽的,现年73岁的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感慨地回忆说:“(地球)是我们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彩色……我们生活在银河系的一个小尘埃上。”伊朗裔美国女企业家安萨里回忆说:“地球的纯粹之美让我热泪盈眶。”然而地球真正让人们感慨的绝不仅仅是它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颗有着复杂生命存在的星球,正是那些灵动的生命赋予了地球活力和别样的美丽。 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我们人类是不甘寂寞的物种,当我们学会使用望远镜探索宇宙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曾停止过寻找邻居。如今我们探索的目光已经可以掠过150亿光年的范围,但是依然没有任何邻居存在的迹象。从望远镜里看到的那些星球:月球、火星、金星、木星、木卫2、土星等等,无不是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而我们得到的数据更是让我们确信那些地方根本无法让大型的有机生命生存,纵使地球的沙漠和南极也较那些星球的环境好很多。我们是孤独的!这结论简直让人无法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浩瀚,仅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便有1000多亿颗恒星和可以预想的更多的行星,而银河系在宇宙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地球怎么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地方?于是无数人怀着这样热切的想法,加入到了搜索外星生命的行列。在所有科学研究中受这种思想最深的大概是SETI了,SETI是代表搜索外星智能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SETI的研究工作者利用全世界各地的无线电望远镜监听从银河系各个角落传出的电波,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探测到任何智慧生命的征状。SETI的探索虽然没有得到人们预想的结果,但却启发了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符合什么样条件的行星才适合高等生命的生存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思考并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太空总署天文生物学家冈撒雷斯便是其一,冈撒雷斯和他的同伴们对这样的行星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试图依据这些条件在银河中划定可住人的行星可能存在的范围,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可住人行星的必要条件 液态水 绝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水里的,水的化学特性恰好支持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生命能在水的这些特性中生存,包括溶解并传送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养料,和水吸收太阳热能的能力,这是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最关键条件。水不但是有机生命生存所必须的,而且在初期为生命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因此对于一个可住人的行星来说,液态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但液体的水在宇宙间也是很难找到的东西,实际上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行星中只有极少数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与恒星之间的距离 液态水的存在实际还牵连到另一个复杂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行星与它的恒星之间的距离。美国太空总署研究科学家凯文.加拉查比喻说:“这就像经营房地产的人常说的最重要的是地点、地点、地点,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必须处在所谓的黄金地带,它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必须恰到好处,水的温度也要恰到好处。” 液体的水帮助我们确定了可住人的界线,如果太热水就蒸发了就不会有液体的水,如果太冷像今天的火星一样水就结成了冰。在我们的太阳系可住人的区域是非常狭窄的,只有在远离金星的轨道之外,到火星以内的环带。如果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再接近百分之五,它的命运就会变得像金星一样:不可收拾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达到华氏九百度,相反的如果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再远百分之二十,就会像火星一样在大气层周围形成二氧化碳的云雾。使它表面进入冰雪和严冬,会消灭一切生命。 太阳系中可居住区 从更远的地方看可居住区(那条蓝线) 恒星的类型 如果我们在外太空找到特别复杂甚至是有智慧的生命,那必定是在跟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附近,我们循着轨道围绕的太阳是属于(主星系G2型光谱的矮星)正好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太阳像银河中其他百分之九十的星一样小一点,可住有人的区域也会小一点,地球必须更接近太阳才能保持在生存圈中,这样重力加强了会锁住我们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变得同步,那样地球的一面会永远向着太阳不断受太阳光焰的煎熬而背着太阳黑暗的一面永远被冰雪封盖。复杂的生命很难忍受如此极端的温度变化。 处于银河中合适的位置 美国太空总署天文生物学家冈撒雷斯说:“我发现我们必须住在星云中最恰当的地点,我们住在一个螺旋形的星云中,就是说这是很扁的星云,中心部分鼓起,它还有螺旋状的分支,我们住在中心到外边距离中间的地方,然而银河中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人居住,我们所在的银河其实危机四伏而最危险的地方大概是银河中心部分,因为银河中心区域的星球密度非常大,而在我们银河的正中心还有很多超新星和其他危害生命的东西,还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在我们银河的正中心,如果有颗恒星从附近飞过它将被重力撕的粉碎,然后在附近形成一个附加环并且会发出大量的辐射能包括粒子辐射和电磁波的辐射如伽玛线、X射线等。”虽然星云中心部分有黑洞、爆炸的星球和致命的辐射使复杂的生命不可能存活。但银河最边缘部分也充满了其他对生命的挑战,天文学家唐纳德.白郎理说:“在边缘情况比较微妙,我们住在一个以铁、镁、矽和氧为主的行星上,当我们到了星云边缘的时候,这些较重的元素会越来越稀少。”冈撒雷斯补充说:“那就没有足够的重元素来造成像地球这样大的行星也就不可能支持生命了。所以在危险的星云中心与边缘之间,正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区域。”冈撒雷斯、白郎理和彼得称这区域也就是银河系中复杂生命可以居住的地带为:星云中可居住区。 (蓝色区域为银河中适合居住的区域) 自从2001年他们的理论首次发表以来,渐渐得到天文生物学家的接纳。冈撒雷斯说:“我们还需要作更多的研究决定这可居住区到底有多宽,但我认为大多数人都同意:不错,星云中的确有很多地区太危险,也有很多地区太缺乏铁和其他的重元素,以至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虽然这些困难可以排除银河中心部分和边缘成为可居住区,但冈撒雷斯在可居住区内发现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区域,不适宜复杂的生命存在,在银河系的可居住内还被螺旋臂分割开,那些是危险的地方因为这地区是银河系大部分超新星爆炸的地方,也就是新星诞生的地方。理查斯说:“我们不能太接近螺旋臂,我们不但要生活在银河系适中的地区也要避开螺旋臂。” 原来这正是地球所在的位置,不太拥挤又比较安全,正好在银河系的人马臂与佩儿修斯臂之间。冈撒雷斯说:“位置至上,原来我们在银河中所占的特殊位置,是危险性最低,最适合生存的,又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以造成地球。” 氧气/氮气的大气 我们需要一个有氧的大气,而且在地球上氧气和氮气的比例又正是复杂生命所必须的条件,正如从太空所见地球大气层散发出的光辉,像一条蓝色的丝带一样,大气只有地球直径的百分之一,它是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的,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1%。总而言之,我们的大气层确保了温和的气候阻挡了太阳的辐射,并且是配合的恰到好处的气体又是液体水和复杂生命所必须的。下图为从太空望去的地球大气层。 合适磁力大小的磁场 地球内部深处液态铁的流动产生了一个磁场,这是复杂的生命必须的保障之一,如果我们的地球稍微小一点它的磁场就会太弱,太阳的等离子风就会渐渐剥去地球的大气层,使地球慢慢地变得像火星一样的死寂,荒凉。 地壳的板块运动 我们生活在一张纸一样薄的地壳上面,如果地球的地壳再稍微厚一点那么板块循环就不能进行了。地壳的厚度从4英里到30英里不等,它是由十多个板块组成的而这些板块在不停的移动。 这种动态的地质活动有着各种调节的作用如地球内部的温度、回收碳、将生命必须的元素混合等等。巴伦西亚说:“地球的板块构造使碳-硅化物在地质年代中不断循环,大气中的碳含量得以调节,从而保持了流动水域周围的表面温度。” 板块构造和水密切相联。板块构造不仅能通过调节温度使水流动,同时,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水促成了板块构造。 加州理工大学的迈克.布朗说:“如果没有水,在地质学上这个行星就是死的。“水润滑了板块构造,而板块构造导致了大陆和海底之间的显著区别,引发了地震和火山,改变了山脉的面貌。金星上没有水,没有板块构造,没有深邃的海底,没有屹立的山峰,没有大陆,可能也极少有地震或火山。一个几乎毫无生气的地方!” 大月球 与地球相比我们的月亮很大,目前科学家认为没有月亮我们也不能存在。月球的大小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它强大的引力稳住了地球转轴的角度,经常保持在23度半。这样确保了地球上有适中的四季变化,使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温和气候能维持复杂的生命繁衍的地方。 月球使地球稳定旋转,防止地球两极剧烈运动而导致气候剧烈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要是发生这样的变化,孕育这的生命就不可能形成或进化。同时,月球也有效地引发潮汐,科学家认为,海洋可能是早期生命开始进化得以在陆地生存的最佳环境。 被巨大的气体行星保护着 我们必须生活在拥有巨大行星的行星系统中,它们可以阻挡扫把星的过量撞击,巨大的行星就像就像一把巨大的扫帚,清扫太阳系中的碎片——一旦被这些大大小小的陨星击中,生命也会戛然而止。在太阳系早期,这一保护作用非常有用,尽管当时地球仍然受到撞击,但科学家说,如果没有木星,情况会糟糕的多。 …… 所需要的条件越来越多。 地球能有复杂的生命是因为很多条件都恰到好处,专家指出的生命必要条件不断地在增加,目前最常见的清单中一般有20条之多。所有这些条件都必须同时同地在一个星系中组合,才能有一个可住人的像地球的行星,然后才能有复杂的有科技的生命。为了估算同时具备这么多不同条件所需要的几率,有些科学家很保守的选定了十分之一的数量作为高等生物存活所需的每一个条件。物理学家比赞.里马田说:“如果每一个条件都要同时出现的话,你要将个别的几率相乘,这使最后的数值变得很小,你有10%的这个,10%的那个相乘就成了一个极小的数值。数值大概是10的负15次方就是十亿亿分之一,而这个数位要与一千亿个星球的数目相比,一千亿是个很大的数目,但十亿亿分之一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数目。从数位看,这些几率说明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说是在银河中很不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证据领我们走的方向。” 冈撒雷斯补充说:“在各星云中不错是有很多可能的资源,但另一方面你需要的条件太多,所有条件都要凑的正好,才能产生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像地球一样,这一切引导我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在这星云中是绝无仅有的。”支持这种看法的科学证据与日俱增,我们的星球在这星系中是少而又少的。 生命物质的形成 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种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 氢 氧相似的属性,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从所有的元素中选一组元素来构建生命,相信你最后最佳的选择依然会是碳 氢 氧 氮。因为和别的元素组合相比,它们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习性最活跃,所构建的生命最轻盈、灵活、高效。如果这个结果是随机的巧合,你应该庆幸我们一开始便中了头彩,我们的身体是由碳 氢 氧 氮这样的组合构成的而不是硅或者别的什么元素,这样你怀中的爱人才会是柔软温暖的。 还有一些细节是你可能不曾想过的,那就是宇宙中的这些元素是从何而来的呢?说起来这居然也是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巧合。 大爆炸理论在解释了宇宙的由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大爆炸中不可能形成比锂更重的元素,那么,其它元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些重元素都是从恒星中由较轻的元素通过核反应逐步产生的,但是恒星中的轻元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颗恒星约75%是氢,25%是氦,只有1%左右是较重的元素。这个比例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地球上生命的基本物质,例如我们体内有机分子中的碳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氧,是在恒星内部生成的。然而在这些环节中第一个难题是为什么恒星一开始就是由75%的氢和25%的氦组成?这是在150亿年前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中另一种巧合起作用的结果。 这种巧合取决于弱相互作用的强度。为了避免在方向或其他方面失控,需要一种精确的微调——如果使弱作用力稍强一点,氢就不会转化为氮,使弱作用力稍弱一点,几乎所有氢都会转化为氦。如果一个宇宙内的恒星最初全部是由氢组成,那么这个宇宙也许与我们不在的宇宙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如果其中所有恒星最初都是由氦组成,那么它们就会迅速烧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氢气来构成水,也能演变出生命,在时间上却很可能来不及形成行星和演变出生命。 第二个问题是较重的元素如何在恒星中生成的呢。天体物理学家认为,生成过程是核合成,而核反应熔合的第一步,就是两个氢原子的结合,形成氘,氘是整个生命诞链子里的第一个和至关重要的元素,氘如果不能形成,宇宙可能除了氢以外就不会有另外的元素了,所有生命(如果还存在的话)都会是由氢这单一元素所组成。而且,核反应失败,新星也会停止形成。 熔化和制造氘的自然力量也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种力量并不是刚刚好这份量,而是弱了百份之十,人类生命就不会出现。如果这力量稍稍强了百份之十,生命也永远不会出现。然而,一切力量却刚好操控在这理想的百份之十之内,因而合成出了氘。 当氢和氘被成功制造了之后,氘原子透过同样的熔化过程结合成氦原子,但氦原子必须形成更大的原子,然而问题是:氦-4原子核非常稳定,两个氦原子的结合,是违反物理定律的,也就是说,两个氦原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在熔化的新星内部,他们却能相撞并”暂时”黏在一块,这时它们可临时生成一种叫钹-8的原子核,但钹-8原子核极不稳定,仅有10-17秒的生命,所以钹-8原子核必须在分裂前的一刹那被第三个氯核撞击.这样它们才能产生一种较稳定的元素,也是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碳-12,但是由于第三个氦核的到来可能把不稳定的钹-8原子核撞得粉碎,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大量的产生碳看来并不现实。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碳是一件极其难求的事,宇宙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大量的产生碳,但第一个碳-12的产生却似乎非得这样。1954年,霍伊尔认识到恒星内部产生大量碳的唯一途径是氦一4、铍一8和碳一12之间产生共振。即:有谐共振。而这三种元素能发生有谐共振的条件是这于三种关键元素原子核的能级的精确微调。发生有谐共振时那三种元素的能量水平必须配合的恰到好处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然而,一切又是刚刚好。 在上述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巧合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那就是共振恰好是在在碳-12中而不是在氧-16中发生的。当一个碳-12原子核和一个氦一4原子核在恒星内部的适当条件下相遇时,它们有一个与两个原子核的结和质能相应的特征能量。这个能量位于氧-16某个能级上方不到1%处。但是1%这个数就足以保证不会发生共振。的确, 在恒星生命的早期, 有些氧-16在恒星内部产生,但是与碳比较起来,数量相当小。如果氧能级再高l%, 那么实际上所有恒星内部产生的碳仍将继续迅速转化为较重的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将不会存在。用霍伊尔的话说,仿佛“物理法则是针对这些巧合在恒星内部引起的结果而特意制定的”。此外还存在另一种相关的惊人巧合,也有助于把宇宙变成适于生命存在的地方。 在恒星内部生成碳和其它较重元素只解决了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是如何在地球上形成的问题的一半。重元素是怎样离开恒星,散布于银河系而成为构成新恒星和行星的部分物质云的呢?简要回答是,当少数恒星作为超新星爆发时,重元素才会离开恒星四周扩散 。除氢和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微量的氦以外,地球上的每一种元素以及你身体内各种元素都是这么来的。但是是什么使超新星大发雷霆?原来,生命物质在宇宙中的这种扩散其关键也在于一种严密的宇宙巧合。 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9个太阳的质量,核心温度高达l亿度以上,还会发生更复杂的核反应,反应的终极产物将是以铁-56 原子核形式存在的最后恒星灰。恒星从核反应获得的所有能量都来源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排列更加紧密。在铁-56中,质子和中子紧密的程度达到了极限,聚变不可能再产生能量。质量较重的原子核,如金、铅、银 和镭等它们的核子排列都不如铁-56紧密。从铁生成这些元素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这就是超新星内的情况。 当一颗质量2O倍于我们太阳或更大的恒星耗尽核燃料时,恒星表面对内部的压力大得足以把电子和质子熔为一体,形成中子。恒星的整个核心变成一个中子球,其排列之紧密甚至超过铁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星核的质量与我们的太阳差不多,但所占空间仅相当于珠穆朗玛峰。 星核的突然紧缩将恒星外层约l9个太阳质量的底板向内抽拉,以致恒星外层底部骤然坍落,下落速度达到光速的15%,然后撞到新形成的中子星上,同时从四面挤压它这就象使劲挤压原子核一样。中子物质猛烈回弹,发射的冲击波飞速往回冲击恒星。 以上过程发生在不到半秒的瞬间内。当冲击波开始穿过恒星向外 发射时 ,它遇到了阻力,开始减速。 它力图推开这20倍于太阳质量的整块材料,如果没有助力,它就会消亡。但是它后面跟着中微子流,中微子流是在中子星核受到挤压时产生的。减速的冲击波的物质密度极大,竟然将大量的中微子吸收过去,而中微子很难与任何物质反 应,因此它们能够几乎不受影响地穿越充填在我们与太阳之间的铅层 。中微子的能量加强了冲击波的力量 ,使之得以冲破含有重元素的恒星外层。 这种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巧合有赖于关键的中微子爆发。80年代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表明,仅仅有冲击波是不能引起巧合的,必须有中微子参加。但是中微子的各种特性必须经过精确地“微调”才行。这再次取决于弱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弱作用力决定着中微子与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强弱。如果弱作用力稍稍过强,即使是密集的冲击,中微子也能穿透,它们将从恒星中流出,不致把恒星外层驱进宇宙。反之,如果弱作用力稍稍过强,中微子就会卷入星核内部的反应,而决不会脱身逸向减速冲击波即将消亡的那个区域。 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必须恰好使足够的中微子先从星核内逸出,然后给冲击波一推之力。 所有这些都与大爆炸中产生 75%的氢和25的氦所需具备的条件有显著联系。倘若当时弱作用力稍弱一点,中微子就不可能促成超新星爆发反之,倘若当时弱作用力稍强一点,氢就会更加自在地主宰宇宙,恒星内部的氦就会很少,甚至没有。一个宇宙既有一些氮,又有正在爆炸的超新星,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此有科学家说:“与我们的前辈不同的是, 我们知道了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但是,与我们的前辈相同的是,我们依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生命的起源 虽然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是极度难求的,但这仍不意味着有了地球就必然会有生命。生命之所以能在地球上产生就我们目前的认知而言我们仍然需要寄希望于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 有意思的是虽然目前被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都是由进化论者提出的,但就生命的起源而言它却并不适用于进化论,因为进化论只有在有了生命之后才能适用,在有生命之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无从谈起的,那么失去的进化的引导早期的生命该如何诞生呢,可有的选项不多说白了就是“幸运”,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幸运。就生命的起源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幸运的小水池说”这种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早期地球一处非常幸运的小水池中,那里有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在早期地球电闪雷鸣的恶劣环境中,某一天在闪电的作用下凑巧生命所需的元素编码成了一个原始的生命,生命的进化历程从此展开。另一种是“海底黑烟囱说”这种假说认为最早的生命物质在海底黑烟囱附近富集,在黑烟囱不断涌出的热水提供了能量来源并充当了搅拌器的情况下,某一天凑巧生命所需的物质编码成了一个原始的生命,生命的进化从此开始了。 无论这两种学说引述了多少生涩的学术用语,描述了多少页令人眼花缭乱推想过程。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假说在其许多核心的关键部分都需要依靠极小概率的幸运才能完成。 其一便是第一个生命基因的诞生。我们现在知道生命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其所携带的基因程序所决定的,基因程序是一段逻辑性极强的程序。对于早期的生命而言无论它是DNA程序还是RNA程序,这段程序都需要明白无误的指示那些生命的基石-氨基酸,需要在空间组装成一个怎样的蛋白质,并执行一个什么样具体的功能。然而氨基酸在空间能被装配成一个具有指定功能的蛋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自然共有一百多种氨基酸而构成我们生命的生物蛋白质的只有20多种氨基酸并且全部是左旋的,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惊异的事情。并且这20多种氨基酸在空间有几乎无穷多种排列方式,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能执行一种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其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氨基酸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方式却是唯一的。如果这一过程不靠智慧的引导而单靠随机组合的话,其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你需要想像有这样一段程序:它指挥二十多种不同形状的积木有球形、马鞍形、立方体、长方体等等,它告诉立方体要放到球形左偏上10度的位置,然后告诉马鞍形将它的一边放到立方体右侧10毫米处…….诸如此类,最终它需要指挥这二十多种积木排成一个由数百个积木在三维空间组成的一个奇怪形状并且一步都不能差。这段程序即便是由专业的程序师来编制也会是一段逻辑性极强,拥有较多代码的复杂程序,如果靠大自然随机来完成你能想像吗?因此有人形容蛋白质靠随机的概率形成时说:其概率之小相当于把一个标有1-6点的骰子连掷50亿次,而每次都必须是六点。 更糟糕的是对于生命来说并不是一个蛋白质就能解决问题的,不管最初的生命多么简单,它都要解决一些非常切身的问题,不然它将无法生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移动?如何识别食物?如何将食物安全地纳入自己的内环境?如何消化这些食物?如何将消化食物后获取的物质和能量分配给身体的相应器官?分配多少?如何安全地将不要的废物排出体外?身体应该长多大?身体各器官的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如何繁殖?在不同是时刻应该依次长出的器官是什么?怎么长?长多大?等等。几乎所有的这些功能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蛋白来完成,有时甚至为完成其中的一项功能生物体就需要有成百上千的蛋白质来配合完成。更进一步的是大多数时候生命的功能是由蛋白质精确构造所依次构成的组织和器官来完成的,它们则很可能是一段段复杂的嵌套、循环程序。程序的复杂程度是惊人的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科学家要求大自然这个从未编过程序的家伙,要一次完成上述我所提到的那些生命基本功能所需的所有蛋白质、组织和器官所需要的程序并且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对此进化论科学家对大自然解释说:“你不能想像你所编制的那段基因程序有了生物可以识别食物并将它纳入内环境的功能但却不能消化它,或者消化了却不能利用它并将废物排出体外等等,对于事关生命的一些基本功能来说,它们必须同时具备并正常运作生命才能生存繁殖。并且由于生命尚未开始因此你不能指望着有大量试错的机会,也就是说你还不能使用我们的进化论。但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运气,去吧!”可怜的大自然。 其二这两种理论都要求在早期极不稳定的地球表面有一处非常幸运的地点。我们知道靠大自然随机的机遇产生第一个生命是一件极度难求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一段极长的地质时期是无人怀疑的。到底需要多长呢?其实无人能说得清。有批评者说:“一个蛋白(TPA)产生的机率是1/10的18次幂,至少需要100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机率就是1/10的36次幂……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姑且不说他说的是否夸张,但放小了说6,7亿年应该不是一件很夸张的数字了吧,但问题依然存在。生命如要存在就应当有一处相对稳定的所在,在那里有机质是富集的并且环境的波动也不能太过剧烈。但问题是在早期地球刚刚冷却地壳还极薄,天上电闪雷鸣不断,地上地震频发火山活动剧烈的情况下,到哪去找这么一处数亿年都不朽的“温暖小水池”或“海底黑烟囱”呢?数亿年呀!在地壳板块不断运动的情况下沧海桑田都几多次了呢。 真核细胞的产生 现代的高等生物都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区别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很重要的一条便是:真核细胞有若干各具功能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中心粒、内织网等;原核细胞则没有细胞器。从化石材料知道,先出现原核细胞,以后才有真核细胞。那么进化论者是如何解释这些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的由来的呢?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理论是内共生说。按照这个假说,结构复杂的真核细胞是由以下的步骤发展而来: 大约10亿年前,一些个体较大的前原生动物被其他原始生物所侵入,或者它吞下其他原始生物。假定是好氧细菌进入了较大细胞的前原生动物里,于是前原生动物可能受害而死亡,也可能把它消化掉,也可能偶尔由于突变而能与入侵者“和平共处”,于是逐渐发生了共生作用。共生对两种生物都有利,前原生动物形成了有效的呼吸结构——线粒体,而共生的好氧细菌得到了安生处所。以后又发生了类似的过程,具有鞭毛(细胞的游泳工具)的小细胞并入了上述的具有线粒体的前原生动物,并发生了共生作用,从此这个前原生动物便可以在水中自由的游泳了。诸如此类的巧合在这种幸运的前原生动物身上又发生了若干次,终于使得这个前原生动物变成了一个结构复杂,活动能力强的真核动物细胞。而真核植物细胞的起源则是由于那个前原生动物碰巧吃掉的是叶绿体生物(叶绿体生物是怎么来的进化论者没有详细解释,看样子不难,虽然我们人类奋斗了这么多年仍不能制作出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设备),于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在那里也发生了共生作用,这就产生了出了真核细胞的植物。 看完这个学说的概述后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我在一处高高的天台上打着哈欠,突然一只老鹰飞进了我的嘴里。那天正赶上我胃出了点问题,不能及时的消化它,老鹰于是在我胃里不停的翻腾,疼的我死去活来最终晕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过来却突然发现自己多了对翅膀,呼扇呼扇还能用,于是从此后我便翱翔在了祖国的蓝天上,心里那个美呀!。过几天我又吃了个蝙蝠于是我有了超声波系统,吃了萤火虫我浑身闪闪发光。吃了个苍蝇,哇,数千只眼睛看世界还真的不一样哎!我再吃……吃不下了,太恶心了!。 生物的进化:一段奇迹大爆炸的历史 当我们在同进化论者就某一个细节争辩如没有智能的引导单靠幸运和巧合是极难完成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你知不知道生物的进化史有40亿年,地球已经存在50亿年,而我们的宇宙据推算更是已经演化了150亿年之久。是呀,40亿年,50亿年,150亿年!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时光数字,似乎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没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但问题是这期间要实现进化所要求的巧合不是1个2个而同样是数十亿计,那些听来令人生畏的时间数字真的够用吗? 在我们需要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简单的回顾一下生物进化的历史看看在生物在大规模进化中大致用了多少时间,同时我们还需要大致盘点一下生物进化到今天这种地步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之所以在这两个需要用数字说话的统计中使用了大致这个词,是因为我相信目前我们这个星球上没有人能就上述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所幸的是即便是一个很粗的数字也足以说明问题。 生物在地球上进化的历史大致有40亿年,在这40亿年中据估计大约有10亿种物种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然而化石证据告诉我们在这40亿年的生物进化史中生物大部分时间是以单细胞生物的形式在海洋中度过的,时间竟有35亿年之久,直到距今只有5亿年之久的寒武纪前夕因为某个我们人类目前还不清楚的原因,生物开始突然大规模的繁盛起来,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多细胞生物在极短的地质时间里突然大量涌现,生物分类最高级即门这一级的生物几乎全部都出现了,也就是说生物突然在门这一级的层面上同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就是生物考古史上著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关于它的起因和原委迄今仍是个迷,但这并不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关于“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在这一节我想要强调的是现今我们生物考古所发现的生物化石99%以上都是“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及其之后所产生的,之所以大爆炸之前的35亿年里很少有生物化石,其主要原因一是可能当时地球上生物的数量本身就很少,二是微小的单细胞生物难以形成生物化石。也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物种绝大多数都是在这短短的5亿年中被进化出来的,然而就是这短短的5亿年生物的进化也并非是匀速的。生物考古的发现表明已知的物种大多数都是在地球数次大灾变前后被灭绝或创生出来的,被记载的由大灾变引起的物种灭绝有5次几乎每一次都造成了当时地球上半数或半数以上的物种的灭绝,其中损失最大的一次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那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据信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可能造成了当时地球上95%的物种灭绝,整个地球的物种进化被重新洗牌。最后的一次大灾变发生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那次大灾变灭绝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当时地球上75%-80%的物种,但在灾变过后一段较短的地质时间里地球上又重现了勃勃生机大量新的物种被创生出来,随后便进入了一段漫长的稳定时期,再少有新的物种被创生却不断的有物种因不适应环境或别的原因被灭绝。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5000年的历史中,我们没有记录过一种新物种的诞生,但据信已有数十万种物种灭绝。如果我们将上述的因素考虑进去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物种其进化所花费的时间只有大概1亿年左右(也就是我们假设每次灾变后地球平均需要2000万年恢复生机)。也就是说在那段神奇的日子里每年都有7-8种新物种被创生出来(10亿除以1亿再乘以70%),达尔文相信在一种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必然有多的不可计数的“中间型”,达尔文说如非如此那将无异于神迹。这将意味着在那段神奇的岁月我们天天出门都有可能碰见马面牛身的怪物,而像猴子变人这种事情在那时一年可发生好几次。 从一种物种进化到另一种物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蛋白质、组织、器官、外形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联等等,甚至不同的物种间都不会有相同的蛋白质,虽然它们可能完成的是同样的功能例如:兔子和狗的大腿肌肉蛋白质,而几乎每种物种都拥有数量惊人的独特蛋白质例如仅人类所拥有的蛋白质种类数量就超过10万种。每一种蛋白质的编码都牵涉一大段逻辑性很强的基因程序。从前面的文字中我们已经知道靠大自然随机的巧合来完成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产生这种极难求的巧和。但在那段神奇的时间里这种极不容易发生的巧合似乎突然变得非常容易了,几乎每分钟都会有一种新的蛋白质被创生出来,而不像某些科学家所计算的那样“至少需要100亿年才能发生”。虽然进化论者可以说这个数字是一个被夸大的数字但每分钟都成功的产生一种可用的新蛋白质在逻辑上也是难以理解的。 生物进化一个幸运加速的过程? 有迹象表明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下图是一张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越靠近现代,新的地质年代的时间就越短而与之对应的生物多样性,却似乎越来越纷繁复杂。这是非常令人诧异的,因为按理说随着生物复杂性的增加,大自然依靠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所进行的进化应该是一个减速的过程,并且新的研究表明随着物种越来越高级,物种基因中对出错的基因程序的修复机制也越来越高级,高级的哺乳动物和低等的细菌相比基因在复制中出错的概率要低数千倍。所以说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应该是随着地质年代由旧到新,新物种出现的概率应呈指数倍数的下降才是合理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此如果我们认定进化论是对的,那么我们就只能承认我们平常所认定的一种常识性逻辑是错误的,正确的逻辑应该是随着筛子数目的增加,被摇出全是六点的概率也在飞速的增加。 无所不能的幸运 在大自然千千万万的物种中几乎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些自己的小特点,其中更有一些甚至拥有高科技装备,例如:蝙蝠拥有超声波的发射及接受分析装置;鲸鱼拥有次声波的发射及接受分析装置;蜜蜂复眼的每个单眼中相邻地排列着对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阳准确定位,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功了偏振光导航仪;萤火虫能发出冷光;电鱼拥有发电器能产生瞬间电流(南美洲的电鳗甚至可产生900伏的电压,人畜若踏到电鳗身上,将遭电击而危及生命。电鱼发电器是它自卫或捕食的工具,发电器受大脑支配,对其放电的强度和时间,电鱼完全能够控制。到目前为止,人类的任何一种蓄电装置,在结构和效能上都没有超过电鱼的发电器);屁步甲炮虫自卫时能瞬间制造出100℃的毒液,并迅速射出;蚊子头部的触角,能感受空气温度、湿度及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接受其导航,从而准确了解人体所处的位置,采取偷袭行动。更有些昆虫的触角,能在1立方厘米空气中,觉察到一个不同物质的分子。其构造之小巧,灵敏度之高明,足以和人造的高科技产品相媲美!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累举,对于产生这些具有异能生物的原因进化论者解释说,那是由于它们的前辈基因发生了突变碰巧使它们拥有了这些高科技装备从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本领,而这些本领又使它们具有了生存竞争的优势从而使它们的种族得以繁盛。说白了又是幸运使然,但问题是这些生物装备如想发挥作用则必须具有完整性,例如蝙蝠如只具有超声波发射装置而没有接受和分析装备很难想象这种半吊子工程对它有什么好处,能使它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它们的种族繁衍下去。但如果是一次性完成的则需要同步考虑许多精巧的器官、组织及相关蛋白质的产生问题。这样的幸运同神迹无异。 大自然中可以为师的生物多的不可胜数,我们人类甚至专门开辟了一门新的叫仿生学的学科来专门研究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并且从中获益良多例如:雷达、直升飞机等等。在理性上或许我们可以接受一两个如同神迹的巧合,但我相信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是难以成百上千万的如同神迹的巧合,况且它们发生在在我们看来是不同的科技领域,并且设计精巧,它们可以上天入地下海,它们可以是千里眼顺风耳,它们可以洞察微毫,它们可以是勇猛的武士,也可以是阴险的下毒高手,它们可以摆下八卦阵请君入瓮,也可以使用先进的化学武器强攻,它们可以使我们陷入禅思,也可以轻易的让我们兴奋不已难以自拔,它们是如此的广袤深邃如此的无所不能。如果这一切都是源自幸运,那我只能再次惊叹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球,它是如此的奇特,在这里幸运可以广泛而又轻易的发生,在这里幸运可以创造任何的奇迹。 或者进化论者认为这些神奇的装备其实非常简单,如是如此我真为那些倾心竭力发明类似装备的科学家感到汗颜,这么简单的事情你们都费时费力的研究了那么久,有的甚至到现在都研究不出来。说到这里我有时真的怀疑那些进化论者究竟是不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他们就怎么能够相信这些复杂的极富逻辑的事情是一些连文盲都不如的小动物靠幸运所产生的呢?我猜想这些家伙如当官会不会在会上大放厥词说:“嗯,这些事情很容易嘛,你看人家臭屁甲虫随便生几个娃就搞定了嘛,从概率上说生娃创新具有极高的成功率,自然界不乏成功的先例,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领悟。啊,这个,这个,我讲到哪了?哦,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明年的科技发展规划,科研人员就可以走了,孕妇留下……”。 为恐龙定制的小行星 今天我们能如此繁盛乃至称霸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从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6500万年前,那颗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如果恐龙不在那次小行星的撞击中灭绝,我们人类便不会有今日的成就。看过侏罗纪公园和金刚的朋友大多会对影片中体型巨大、奔跑敏捷的恐龙印象深刻,没有人会怀疑如果它们还活着人类能顺利地进化到城堡时代(估计城堡只能成为恐龙大快朵颐的场所),但是如果没有城市的发展怎么能指望人类的文明能进一步的发展呢。然而我们又是非常幸运,恰恰在我们诞生的前夜,一颗几乎为恐龙定制的小行星以恰好的速度撞击了地球将我们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连同与之相关的生态链一并减灭,同时这次小行星的撞击还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环境。当新时代的曙光再次照耀大地的时候,地球的气候已变成了适宜哺乳动物生存的气候环境,而阻碍哺乳动物生存发展的天敌已全部被消灭,哺乳动物的繁盛已不可阻挡。 之所以说那颗小行星是为恐龙定制的,是因为我们的宇宙中虽然运行着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星体但6500万前撞击地球的那颗,无论尺寸还是撞击的力度都绝对的恰到好处的。如果当时那颗星体积在大一些速度在快一些,就很可能威胁到我们地球的安全,但如果它在小一些,它就只能成为那夜夜空中的一道点缀而对我们地球生态
本文档为【智能设计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689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03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