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说思潮 22

中国小说思潮 22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小说思潮 22null 中国当代小说思潮 目 目录 录 导论 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述 第三章 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 变异与 深化 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理论流变与阐释 第五章 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关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 第六章 先锋文学:追求文学自主性的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

中国小说思潮  22
null 中国当代小说思潮 目 目录 录 导论 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述 第三章 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 变异与 深化 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理论流变与阐释 第五章 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关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 第六章 先锋文学:追求文学自主性的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目 目录 录 第七章 新写实文学思潮 第八章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第九章 大众文学思潮及文学的 雅俗之争 第十章 “人文精神”的理论争鸣与评析 第十一章 女性文学思潮 第十二章 网络文学思潮 第十三章 余论:个人化写作、知识分子 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理论论争 导论 导论一、中国当代小说思潮的学理内涵 文学 小说 思潮 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小说思潮 近代 现代 当代 文艺思潮与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相联系,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二、中国当代小说思潮的 总体特征 1 、由一元走向多元的逐步开放性 2 、鲜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 3 、强烈的思想论争乃至于政治论战性 趋向 4 、思想化倾向愈加明显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第一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 前发展时期 一、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内涵 二、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端:   左联时期 三、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确立:   延安时期第二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的鼎盛时期第二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的鼎盛时期一、建国初期:文艺的国家化运动 二、“双百”方针的确立 三、胡风的文艺思想 四、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第三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的病态繁荣时期第三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的病态繁荣时期一、“文革”序曲:两个批示和黑八论 二、 “文革”的颠峰:文艺黑线专政论和“三突出”原则 三、 “文革”中的主流文艺 四、 “文革”的地下文学 五、周扬的文艺思想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 后发展时期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 后发展时期一、人性 /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二、新时期初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情怀 三、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后发展潮流 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述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述 一、几个关键词: 关于新时期及文学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及文学思潮,大致有三种方式来命名。 第一种,用“新时期”来界定; 第二种,用“后新时期”来指称; 第三种,用时间段来命名;比如“20世纪 80年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 文学”等。 1、新时期 对于“时期”的理解,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说道:“时期是一个由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时间段落。所以时期只是一个调节性概念,而不是一个必须直观才能看到的形而上学本质,当然也不是完全任意规定的语言称号”。 新时期文学思潮,是指1976年10月以来的文学思潮,或特指1978年至今的文学思潮。 毫无疑问,“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是随着国家政治语境的剧烈变动而出现的。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及12月14日《人民日报》登载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了“新时期”这种说法。 1978年的《文学评论》和《文艺报》等报刊纷纷将“新时期”移植到文学领域。 在1979年11月1日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正式确认了“新时期”的提法。 对于“新时期文学”的上限起是始问题,学界目前有几种看法。最获公认的说法是“它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起始,并正在不断向后延伸”(丁柏铨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词典》)。 2、后新时期 1992年,学术界提出了“后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1992年第4期《文学自由谈》上,谢冕发表了《新时期文学的转型——关于“后新时期文学”》一文,正式 确认此种提法。 “后新时期文学”的提法是否准确?“新时期文学”是否已经成为当下文学态势的普遍话语?对这些问题曾出现了热烈的讨论,时至今日还未取及一致的认识。 二、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历程 现实主义是新时期文学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新现实主义”文学 1985年之后,文学思潮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共生的共时性存在状态。 1992年之后,社会商业化,世俗化的特征日渐明显。文学也由此获了新的发展空间。宏大叙事与审美叙事逐步让位于小叙事和日常叙事。 在90年代(延续至今)之后的文学语境中,个人化、民间化成为作家自觉的写作立场,知识分子的写作也没有80年代及之前的启蒙情怀。 思考与练习 1、 2、第三章现实主义的恢复与 发展、变异与深化第三章现实主义的恢复与 发展、变异与深化 十年“文革”的结束,标志着文学迎来了新春天,迈入了新时期。 第一节 现实主义: 历史转折时期的文学选择 第一节 现实主义: 历史转折时期的文学选择 1976年10月的粉碎“四人帮”事件,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标志着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政治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文学时期的开始。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与五四时期相似,新时期文学的复苏,也在“救救孩子”的呼声中拉开了帷幕。“救救孩子”首先在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其后在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再次出现,都带有一些的引领的性质。 现实主义文学的复苏,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1、时代原因 2、历史原因 二、新时期文学 的现实主义“复归” 1、 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期初期的 振兴 2、 新时期文学的复归 第二节 抚今追昔: 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节 抚今追昔: 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 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思潮中。 一、伤痕文学(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将笔触的重点放在对伤痕的抚摸和悲剧的控诉上,作品大都停留在展览伤痕、宣泄悲愤和表达仇恨的“忆苦思甜”阶段,理性虽然已经苏醒却远没有深入下去。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的伤痕文学作品,以无法抑制的感情酣畅淋漓地控诉着苦难,却对伤痛过后人们内心的无动于衷和一片荒芜,缺乏起码的反省。 二、反思文学(反思小说) 反思文学不在满足于对“文化大革命”做鲜血淋漓的暴露,而是向历史的纵深处追溯,穿过“文化大革命”,深入到十七年时期,在更宽广的历史背景下去清理极左政治的表现形态。 三、改革文学(改革小说) 改革文学,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现实进行了大胆的干预和真实6的反映.它敏锐地捕捉各种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细致地刻画改革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理想、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和变化,使改革文学成为中国历史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第三节 寻找突破口: 现实主义的变异 第三节 寻找突破口: 现实主义的变异 80年代中朝以后,新时期文学开始步入现实主义的变异期。 一、现实主义变异的动因 1、时代的迅速发展 2、外国文学思潮的引进 3、国内文学反思的深化 4、中国文学的初步自觉 二、现实主义变异的特征 1、对社会政治的逐步疏离 2、对现代主义的渐次开放与吸纳 三、寻根文学(寻根小说) 1 、“文学有根” 2 、“根”有区别 3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4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变革、第四节现实主义 的深化与再度“回归” 第四节现实主义 的深化与再度“回归” 在寻根文学和新写实小说的推动下,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登上了成熟的新台阶,表现出了新的繁荣景象。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理论 流变与阐释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理论 流变与阐释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贯穿着新时期文学的始终,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也贯穿着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始终。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恢复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恢复 “写真实”的创作原则,打破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瞒”“骗”与夸的文学藩篱,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恢复现实主义既有的创作方法先河。 新时期初期的“现实主义”讨论,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而且有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气势。 新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现了空前的色彩斑斓的状貌有的作品比“十七年”的创作倾向更浓厚一些;有的作品表现出了对现代主义手法的兼容性。然而,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写真实”、“干预生活”和“形式的透明性”的现实主义框架内向前行进。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开放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开放 一、对现实主义“过时”论的驳斥 1 9 8 5年,随着《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曲》等作品的问世,宣告了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和多元化文学时代的到来。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 “重构”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 “重构” 90年代中期,理论界掀起了一股新“现实主义”的冲击波,这股冲击波意味着理论界对“现实主义的重新命名”。 一、重新讨论“现实主义”的缘起 90年代中期的理论界之所以会重新讨论“现实主义”问题大概有两个缘起:一是90年代的“新写实”、“新体验”、“新闻小说”等各种“新”字头的文学创作;一是《大厂》等一批具有相同倾向而形成的新小说阵势,可称为“现实主义的冲击波”或“新现实主义”。 二、论争的焦点 中国文学理论界的这次“现实主义”的命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是现实主义“重构论”的提出 二是对“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评判第五章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关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第五章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关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打破禁区,拨乱反正,思考、质疑和探索在整个社会蔚成风气。 第一节 背景与起因 第一节 背景与起因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学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第二节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 第二节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 一、论争概况 80年代初文艺界开始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主要围绕如何评价西方现代派、现代化与现代派的关系、中国要不要现代派、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道路等问题而展开,前后持续三年多时间。 二、论争要点 (一)如何评价西方现代派文学 (二)关于现代化与现代派的联系 (三)关于文艺发展方向的问题 三、关于“伪现代派”的争论 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鲜明现代主义倾向的先锋派小说、“新生代”诗歌和探索戏剧,现代主义思潮成为中国文坛最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探索力量,现代主义的影响也日益广泛。 (一)新时期文学有没有现代派 (二)对于“伪现代派”概念的质疑第六章 先锋文学: 追求文学自主性的现代主义 文学思潮第六章 先锋文学: 追求文学自主性的现代主义 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在中国文学领域突现,必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的一页 第一节 先锋文学 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先锋文学 的产生和发展 在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派文学是最自觉地追求文学自主性、有着最鲜明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学流派。 先锋文学(先锋小说)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试验小说”。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人。第二节 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第二节 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人。 马原被文学界认为是先锋小说的起点。马原之后,比较有影响的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著名作家。 在中国文学界,常常有“马原后”之说。第三节 先锋文学的特点 与对先锋文学的评价第三节 先锋文学的特点 与对先锋文学的评价先锋文学是以对现实生活与传统写作的反抗与叛逆姿态出现的。 先锋文学的最直观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形式的创新。但它与以往中国文学最实质的差别还是体现在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主题和生活与艺术的观念上。 一、先锋文学的文学观念 先锋作家不再把客观性再现作为文学的准则,而是把作家的主观真实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 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立自足是先锋文学反抗并挑战传统文学的另一重要方面。 二、先锋文学的基本主题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范畴是先锋作家普遍涉及的重要题材领域。 三、先锋文学的形式追求 重视叙述,是先锋文学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处。 马原声明他的小说都是一种编造。人称马原的“叙述圈套”。 四、先锋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1、文学的独立与自律 先锋文学在使文学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走向独力和自律上,其贡献是巨大的。 2、形式的实验与创新 先锋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与技巧,而进行艺术的实验与创新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第七章 新写实文学思潮第七章 新写实文学思潮新写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潮流。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是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它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第一节 新写实文学 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新写实文学 的缘起与发展 一、新写实产生的总体背景和表征 1987年至1989年,是新写实文学的孕育与形成期。 在文学层面,新写实小说属于新的开掘和新突破。 1987年及之后,初步形成了令人关注的新写实文学思潮。 二、新写实文学思潮的发展 《钟山》文学杂志于1989年第3期至1991年第3期共举办了8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归入“新写实小说”的作家比较广泛,包括池莉、刘震云、方方、范小青、刘恒、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等。第二节 新写实文学思潮的 总体特征及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 新写实文学思潮的 总体特征及对文学的影响一、彼岸的逃遁与此岸的凸现 ——日常生活的首要位置 (一)对理想的放逐 (二)对崇高的调侃与解构 (三)爱情神话的轰毁 二、新写实的真实观——人生本 相乃庸常 三、人物描写与情节组织的非典 型化原则 四、记述态度与记述方式 五、新写实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第八章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新历史小说就是通过对以往历史的重新叙述,试图还原一个未经意识形态解释、加工处理的历史。 第一节 反思“民族的秘史”第一节 反思“民族的秘史”新历史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改革历史题材小说。而言的,其“新”主要不在题材之新,也不在党史题材与非党史题材的区别,而在于它表达的新的历史观念、历史叙述方法和艺术表现方法。作品仍以宏大叙事的表现形态,或从文化角度、或从历史循环的角度,对民族与国家的历史给予整体的思考与把握。第二节 作为历史叙述 的家族小说第二节 作为历史叙述 的家族小说家族小说可以看作80年代寻根小说的一种延续和转化。第三节 先锋文学的历史叙事第三节 先锋文学的历史叙事(略)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特征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特征 一、消解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小说传 统 二、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的质疑 三、传统英雄神话的颠覆 四、庄重的历史书写风格的消解第九章 大众文学思潮及 文学的雅俗之争第九章 大众文学思潮及 文学的雅俗之争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认识和区辨别第一节 大众文学思潮 第一节 大众文学思潮 一、什么是大众文学 大众文化,英文为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可译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学”、“通俗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等。 大众文化,可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心理学、传播学、审美学、功能学、生产消费、内在构成等8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 二、大众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冲破专制极权的努力 2、大众传媒的推动 3、市场之手的操作 4、新兴平民阶层对审美的广泛需求 三、大众文学的特征 1、 大众文学生产的特征 2、大众文学的特征2、大众文学的特征 大众文学本身还具有这样一些特殊性 第一,自我独立与自我消解的双重变奏 第二,人的解放与人的控制的双重交织 第三,艺术的平面化与“另一种”深度相伴随 第二节 精英文学 与大众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精英文学 与大众文学的关系 文学的雅俗之分,古已有之。 文学的高雅与低俗的论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论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惯性作用。 第十章 “人文精神” 的理论争鸣与评析 第十章 “人文精神” 的理论争鸣与评析1993年6月号《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明等5人的对话形式的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随后,中国的许多重要的文学、文化刊物跟进发表文章,形成了一场波及整个知识领域的声势浩大的理论争鸣。这就是著名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一、“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缘起 一、“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缘起 1、 社会经济向“市场”的转型 2、审美文化的商业、大众化倾向二、“人文精神大讨论” 的论争焦点二、“人文精神大讨论” 的论争焦点1、“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2、何谓“人文精神” 3、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拯救 4、人文精神的重建 三、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 的评析三、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 的评析1、首次呈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术论争的形态 2、及时关注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文精神状况 3、深化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与批判 4、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第十一章 女性文学思潮第十一章 女性文学思潮 女性文学的产生之初,是为人的解放、女性的政治解放取得发言权的努力,因而与发生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旨在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女性压迫的女性主义有天然的联系。第一节 女性文学及发展 第一节 女性文学及发展 一、何谓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作家立足女性的观点、态度,采用女性的话语、措辞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索、研究、描写,这是以创作主体的性别为依据的。 二、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女性文学创新的特征 第二节 女性文学创新的特征 一、女性个性的 张扬与失落同步 1、女性意识的自觉彰显与误读暧昧 2、女性情感的解放与压抑 3、女性身体的发现与遮蔽 二、语言探索的 创新与无奈 1、创新的前提:“挪用”、“重复”西方女性主义话语 2、系统转换中的颠覆与再生 3、女性之躯提取女性话语 第三节 关于女性写作 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关于女性写作 的几点思考 1、警惕女性的男性历史的再次 合法化 2、身体写作的叙事策略的政治 意义的追求与消解 3、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创新意义第十二章 网络文学思潮第十二章 网络文学思潮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网络文学思潮属于新兴的文学思潮,当下,此文学思潮已经形成了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新景观。第一节 网络文学概述 第一节 网络文学概述 一、网络文学产生的总体背景 二、网络文学发展的简要历程及 代表人物 三、网络文学的界定第二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及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及影响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二、网络技术的革命性意义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一、网络写作 二、网络文本 三、网络文学的传播 四、网络文学的接受 五、网络文学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十三章 个人化写作、 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 理论论争 第十三章 个人化写作、 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 理论论争 20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个人化写作”与“社会化写作”、“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争论,文艺领域出现的这些流派纷呈、兼容并蓄的发展态势,令人欣喜。 第一节 个人化写作 第一节 个人化写作一、个人化写作及 产生 二、个人化写作与 当下的联系 三、个人化写作和 艺术叙事的关系 四、个人化写作意 义和问题并存 第二节 民间写作 第二节 民间写作一、民间写作及产生 二、民间立场写作带给艺术的变化 第三节 知识分子写作 第三节 知识分子写作一、知识分子写作及产生 二、知识分子的纯粹立场和现实的不可能第四节 诸种写作状态之关系第四节 诸种写作状态之关系一、个人化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联系 二、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的关系nullnullnullnull
本文档为【中国小说思潮 2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7745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948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2-07-02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