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音上市

知音上市

举报
开通vip

知音上市《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农村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 一、要上市的《知音》面临质疑 《知音》上市遭质疑 成也“知音体”败也“知音体” 中国网5月3日讯(“微观中国”魏婧 报道)在大量时尚刊物的包围中,坚持27年风格不改的《知音》似乎显得很落伍,但正是这本看起来不那么入流的杂志,却掀起一阵“知音体”风潮,近年来又因与名人对簿公堂,衍生出媒体...

知音上市
《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农村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 一、要上市的《知音》面临质疑 《知音》上市遭质疑 成也“知音体”败也“知音体” 中国网5月3日讯(“微观中国”魏婧 报道)在大量时尚刊物的包围中,坚持27年风格不改的《知音》似乎显得很落伍,但正是这本看起来不那么入流的杂志,却掀起一阵“知音体”风潮,近年来又因与名人对簿公堂,衍生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讨论。而更重要的是,由这本杂志做主导的知音传媒集团将进军股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 但遗憾的是就在《知音》等待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批的时候,却遭遇了和其身份不相称的质疑。 知音“长青” 靠抓市场空白与编造百姓明星情感故事 据公开数据显示,知音杂志社1985年靠湖北省妇联拨付的3万元开办经费起家。27年过去了,如今知音杂志社已成长为知音传媒集团,总资产近9亿元、净资产6亿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 《知音》崛起的背景倚靠了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读者群的群众基础,得益于这些地区不发达的媒体现状。 然而,其赢得读者青睐的“杀手锏”却是利用千字千元的高稿酬,引诱一些写手加入,依靠“编造”的伎俩,迎合大众文化消费,通过大量复制坚贞爱情、负心汉故事,以及说不清理还乱的名人故事,成为一个独特的大众文化符号:知音体。 《“供养”的爱情鸡飞蛋打,男友3根断指在哭泣》、《深圳还你完整未来:父亲当街咬断儿子命根》等等,这些煽情、恶俗的标题和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您一定不会陌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就为“知音体”画了一幅鞭辟入里的画像:“其叙事风格,介于客观叙事和肉麻抒情之间,夹叙夹议,大起大落,情节跌宕,用客观语调讲离奇故事,用离奇语调讲客观故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循循善诱,有控诉、有劝说。” 张柠认为,“知音体”这种“软硬兼施”的叙事,还兼顾恐吓和诱导。 “这种带有农业文明趣味的叙事,塑造了大批消费者——那些生活平淡无奇、毫无起落的中小城镇的女性,靠阅读别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度日。” 演员于和伟被“被采访” 毕淑敏怒斥《知音》无道德底线 翻开最近一期《知音》杂志,其中涉及的名人之一有演员于和伟,这篇名为《于和伟漂泊南北,还有一个爱妻躲在树后》的文章中写道:“于和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激地说:‘在我事业最不得志的时候,是我爱人给我阳光,给我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否则,一定不会有今天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于和伟!’” 不过,于和伟的经纪人说:“文章的作者从未采访过于和伟,事实上,《知音》已经多次找过我要采访于和伟,但我一直没有答应采访要求。” 至于文章中涉及的具体内容,他说,有一部分内容是从网上搜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杜撰的,并带有“诽谤”意味。 另外,同样遭受过《知音》侵权的著名作家毕淑敏得知《知音》上市的消息之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 据悉,《知音》被作家、明星告上法庭的频率与其600余万份的发行量一样,在国内期刊中同样位居老大。 比如,2009年,《知音》刊登了《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一文,署名毕淑敏。毕淑敏说“这完全是一篇伪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来攻击我的儿子。”为此,她选择了法律维权。法院判《知音》3个月内公开道歉,并赔偿毕淑敏10.1万元精神损失费。但14个月之后,才见到“一块口香糖那么大的道歉声明”。 《知音》追逐名人之切 超高额稿酬令人瞠舌 《知音》追逐名人之迫切,不少北京媒体人都领教过。据《北京晨报》一位记者说,她曾数次接到《知音》杂志编辑的电话,对方力邀她写一些明星八卦。 这位记者拒绝后,编辑的电话还是三番五次打来。终于,编辑向这位记者发问:“你平时怎么上班呀?”记者答:“坐地铁。”对方遂采取激将法:“你怎么还坐地铁呀,我们稿费一个字一块钱,你给我们写稿,一个月怎么也能挣一万。” 这位编辑所言属实,江苏盐城的签约作者作者徐向林透露,他获得的稿酬是千字千元以上,在年终特稿评选中,他一篇文章甚至获得过3.7万元的奖励。 普通读者褒贬不一 有人信以为真有人嗤之以鼻 读者中,对于《知音》,有信赖者,也有反对者,甚至还有人从信赖者蜕变为怀疑者或反对者。 山西寿阳县的王俊仁就对《知音》表现出执著的信任,他曾试图通过贴吧寻找《知音》作者。他在贴吧中说:“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写作题材,但我接触的记者很少,想拜托您引荐一些朋友,把我的故事发表在《知音》上。” “这家杂志社敢说话,我看了十五六年了,哭得多了。”王俊仁说。 有趣的是,与此同时,曾和他一样,同是忠实读者的其女王燕琴,却抛弃《知音》已达三四年之久。她说: “以前,传媒还不发达,我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假。但现在知道的多了,觉得当年太傻了,什么都信。” 另有读者赵伦质疑道:“《知音》看起来是一本无所不知的杂志,人家在家说的悄悄话,和爱人做的私密事,凶杀案件的点点滴滴……它都可以描述得丝丝入扣,连当事人所说的话都知道。”他戏称道,莫非当时《知音》的记者们就在旁边? 警示《知音》:媒体有公信力才有生命 《知音》的这种做法在社会上也引发了关于媒体公信力的讨论,各界人士均表示如此行为已引发媒体公信力的危机。 针对《知音》,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认为,大众期刊如果不进行内容提升,品牌升级,也会越来越边缘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渐降低。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也认为:“就中国现阶段来说,还存在城乡差别大的现象,《知音》拥有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的庞大资源,理当利用好这个丰富资源,更多地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和煽情内容吸引读者。” 创办人胡勋璧毫不讳言的说过《知音》拥有鲜明的草根文化消费特征,他直言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就是草根”。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草根文化”?也许我们并不能完整的概括它的含义,但是有一点是大家所认同的,即“草根文化”不等于低俗虚构,所以,请尊重“草根”,尊重“文化”! 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也能够对这种传媒行业的乱象给予充分的重视,尽早制定法律法规,净化传媒行业市场。 屡掀侵权风波的《知音》不该上市 《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农村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5月3日《北京日报》) 《知音》杂志深受不少读者喜欢,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尽管如此,却不是让人支持上市的理由。我们承认《知音》有其独特之处,有其吸引人的地方,诚然,单方面地指责其品味过低,也有失偏颇。诸如把《白雪公主》改名叫《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改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这些都是热极一时的“知音体”。但问题的关键,办杂志,不该侵权。事实上,《知音》已经多次侵犯了名人的隐私。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以毕淑敏为例,她说,2009年,曾有人要采访她,让她谈谈自己和儿子的事情,“儿子一直要求我不要在文章中涉及他的情况,我说,如果你要采访,就去找我儿子。”但毕淑敏的儿子没有接受采访,让这对母子感到震惊的是,关于母子俩的事竟然变成了铅字,印在《知音》杂志上。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文章甚至把毕淑敏儿子的单位公之于众,“很多电话接踵而至,让孩子无法上班。”这样的例子也实在太多,而《知音》恰恰是靠这些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早在2011年初,归真堂就曾冲击过创业板,引起社会各方的强烈谴责,归真堂被迫暂时搁置了上市计划。一年之后,归真堂卷土重来再谋上市,仍旧引起了社会强烈的非议。公众谴责之所以声势浩大,关键在于熊胆生产企业的“残忍”。归真堂是合法企业,本来,上市与否,公众不会去干涉,可归真堂却又是不一般的企业,它的上市自然要遭遇质疑声。同样,《知音》也是如此,正因为它屡掀侵权风波,让名人难以接受,这样的杂志上市,公众同样难以接受。 上市的企业也该有“道德的血液”,我们不反对企业尽自己的努力上市,但对于有违公序良俗的企业上市,虽然可能并不能阻止其上市的脚步,但至少表达了我们的观点和立场。(王军荣)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希望《知音》上市提升文化品位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强调,希望《知音》通过上市,不但将企业做大做强,在内容上也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新闻出版总署正在重点推动中央四大集团里的股份公司上市,这已经列入中央计划。此外,还有一批地方报业、出版集团也在排队上市。   他说,把文化企业推向股市,就必须经过公众的监督和审查,这是上市公司公开性的特点。《知音》还没有上市,在证券公司讨论的过程中公众就提出了意见。文化企业上市要注意企业本身的品位,绝对不能把那些生产文化垃圾的企业推到股市上去,这对公众是不负责任的。《知音》也要从公众批评中吸取正确意见,在通俗化过程中注意文化品位,不能把通俗化当做低俗,要克服这个问题。同时公众对文化也要区别对待,当前阅读已经是对象化、分众化、个性化,需要各种各样的刊物、各种各样的文化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出版企业本身要努力提高文化品位,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帮助社会重建高尚的道德风尚,引导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希望《知音》通过上市,不但将企业做大做强,在内容上也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二、《知音》要上市,何必拿道德说事? 时间到了,《知音》也就不再是知音了 《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农村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5月3日《北京日报》) 《知音》被称为“告不倒的知音体”,与其后面强大的市场群是分不开的。二十多年的积累,《知音》从很早开始就很受欢迎,还记得,小时,喜欢在小镇菜市场边上的报亭边玩耍,那时候买杂志的比较少,主要是一些20岁左右的哥哥姐姐,一般停在报亭前一会儿,大多数嘴里吐出的就是《知音》。在读初中时,年龄稍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也很热情地向我推荐《知音》。 这些哥哥姐姐们很多都是刚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但并不是很忙,工作也不尽如意。八卦杂志挖的是明星们的隐私,《知音》八卦的是普通人群的阴暗,在没有丰富的网络资源的情况下,《知音》的确成为了某些人精神上的“知音”。不过,父母却严格限制我翻阅《知音》,说它对学生来说是不良刊物。 《知音》内容低俗,经过更深的教育,或者在如今网络资源的充满下,很容易就发现这一点。一些人质疑其上市,并不难理解。然而,“知音体”的影响力,却无法忽视。在农村和小镇上,经常免费发给百姓的各种医院的宣传册,采用的就是这种“知音体”。从封面到内容再到广告,无一不是《知音》的姐妹版。 这种影响力的持续说明:其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很多新的知音加入了《知音》。因为农村里十来岁就停止学习出来打工的人仍然很多,工作和生活不如意的年轻人也大有人在,一直封闭在家庭这个小世界里的无聊寂寞男女也大量存在。庞大的《知音》销售量是最好的证明,并且其仍在壮大中。 “知音现象”已是一种社会现象,单独地批判《知音》,要求其改变风格并不现实。毕竟,《知音》的定位在那里,若是转了型,就等于是死刑。就像湖南卫视备受争议和批判,但只要受众在那里,仍然办得风生水起。有雅就有俗,谁也不能剥夺别人喜欢雅或者俗的权利,真正要让《知音》不再是广大普通群众的知音,有赖于市场群体对其看法的改变。 就像以前喜欢《知音》的哥哥姐姐们,随着工作生活的繁忙以及对网络资源的熟悉和使用,也就开始脱离“知音群体”一样,时间到了,《知音》也就不再是知音了。只是,要让大众真正地脱离“知音群体”,道路还很长,这时间什么时候到,现在也只能抱着期待等待着。(作者:周方方) 《知音》要上市,何必拿道德说事? 有消息称,中国著名的知音传媒集团将进军股市,有望成为期刊第一股。获悉新闻后,曾经与《知音》有过官司的作家毕淑敏表示,《知音》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这家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杂志社,怎么还能上市呢?”(北京日报5月3日) 不管看没看过,你一定听说过这本中国最著名的杂志。我曾经见识过这本杂志的魅力,一次在北京的报摊上买杂志邂逅了一位阿姨,神情焦虑地问摊主“《知音》到了吗?”得到摊主的肯定回复后,阿姨很开心地付完4.5元,一边说“终于等到了”一边带着满足的笑容走了。在那一刻,我承认,我忘记了毕淑敏说的作家的尊严。 作为底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杂志,《知音》一向以感情、爱情、感情故事以及明星隐私抓住读者,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体,甚至造成了“知音体”,用一种带有抒情的语调来混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大多数有理性的人,对《知音》上描写的故事都带着一种“你懂的”调侃意味,对《知音》夸张的标题表示惊叹“这才是标题党”,而不会将之视为新闻媒体。 不过,站在毕淑敏等被《知音》伤害过的人的角度来看,《知音》一些稿件采用杜撰的手法对其造成伤害,这是为人所不耻的。《知音》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遵循不伤害他人、尊重客观事实的做法。然而,对毕淑敏提出的疑问“缺乏道德底线的《知音》不能上市”,个人持保留意见。 上市需要道德底线吗?这个问题,在主做“活熊取胆”的归真堂上市的时候已经被广泛讨论过了。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来都不对企业是否有道德做出规定,医药企业通化金马已经上市了,前段时间不一样卷入问题胶囊时间中么?蒙牛登陆港交所多年,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一样没有落场。一家公司能否上市,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简单地说,如果一家公司暗地里以卖白粉为生,那肯定不符合法律,自然也不能上市。 一个企业如果找到了自己合理的盈利模式,多少都会产生上市的雄心。在人民搜索收入为零利润高达3000万的新闻见光后,就有人欢欣鼓舞,人民网上市值得期待。而作为中国最畅销的杂志,《知音》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业内专家认为,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品牌经营收入是目前期刊媒体重要的收入模式,在这方面,知音集团是成功的。在杂志行业日落西山之际,《知音》堪称一枝独秀。如果《知音》运行良好,不拖欠员工工资,不赖掉作者稿费,愿意对找上门来打官司的人进行合理赔偿,为什么不能上市呢? 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说,《知音》拥有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的庞大资源,理当利用好这个丰富资源,更多地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这当然是对《知音》的良好期盼,就像大家看到人民网上市之后,也希望他们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媒体,可以肩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样。但,一个公司能不能扛起社会责任,始终外力只是外力而已,最终还是靠企业的自我觉悟。如果一个企业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耍流氓,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放眼中国股市,有担当、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人们会更敬佩,但对那些没有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人们也无能为力。既然如此,何必为难一个《知音》?(作者:赵星) 三、何必对《知音》上市耿耿于怀 品位高低 不是《知音》能否上市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低端”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北京日报》5月3日) 所谓“《知音》现象”,绝对是中国传媒界的奇观。27年来,这本杂志一边被调侃和贬低,一边却发行量暴增,旗下已经扩张到数本杂志,总资产达到近9亿元、净资产6亿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知音》之所以在火爆的同时又被诟病,确实与它的“品位”有关。《知音》杂志除了大部分稿件关注带有隐私性的案件之外,在对案情和名人生活的描写过细,因而有暴露案情细节和名人隐私之嫌,另外又多采用夸大其辞、极度煽情的“知音体”标题来吸引眼球。这种走极端的办刊思路,没有人骂,那倒是怪事。人心向雅、向善,毕竟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但是,企业谋求上市是一个经济行为,与“品位”并无多大关系。 “一本品位低俗,缺乏道德底线的杂志,岂能上市”?相信这种议论,事实上代表了部分公众的心声,即在越来越娱乐化、商业化的媒体市场中,公众希望获得资金注入的所谓“中国期刊第一股”,应该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媒体,而不是一个争议不断的“低俗刊物”。因此,反对《知音》上市者,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知音》内容低俗。《“供养”的爱情鸡飞蛋打,男友3根断指在哭泣》、《深圳还你完整未来:父亲当街咬断儿子命根》……相比《人民文学》《收获》等纯文学刊物,这些“知音体”标题确实显得不那么“高雅”。但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读者群是多样的,对阅读物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公众用自己的方式证明,雅与俗的刊物,都有其市场价值和存在的理由。 随手搜索国外刊物,也会发现,连《花花公子》《男人帮》这样的“俗刊物”,也能与《纽约客》《国家地理》等“雅刊物”一起推广发行。《知音》和《人民文学》《收获》一起摆在书报亭,才是一个“正常的书报亭”。我们可以选择读或者不读,但无权反对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刊物的存在。再说,知音集团并不只办《知音》一本刊物,旗下还有《知音·励志版》、《漫客·小说绘》等“不低俗”的刊物,事实上涵盖了相当多方面的读者群。 反对者的第二个主要观点,则是认为《知音》“不道德”,刊发大量明星隐私故事,甚至侵权。比如作家毕淑敏对此就颇有异议。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媒体,当然应该具有公信力,并担当社会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音》侵权其实一个法律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如果《知音》杂志和作者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或者其他权利,法庭自会断一个公道,侵权者也理所当然应该承担其法律责任。但知音集团作为一个合法企业,如果不做假账,不拖欠工资和稿费,又没有藐视法庭,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它走进上市程序? 按照《证券法》的规定,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除了对股本总额和公开发行股份占总份额的比例之外,在法律方面的要求是“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并没有在“低俗与否”方面作出任何要求。低俗与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在不该成为能否上市的依据。以此类推,难道只允许经营高端科技的公司上市,而不允许拿土坛子做泡菜的公司上市吗? 事实上,《知音》的上市除了为自身获取资金注入之外,也恰恰将为读者重新考量这本杂志的价值提供了机会。上市之后,知音集团的决策和计划将必须得到董事会的同意,换而言之,《知音》办刊方向的决定权,不但将由读者决定,还将由手持股票的股东们来决定。如果它真的与社会主流品位背道而驰、违法乱纪,股票价格的升降,就是公众决定它命运的武器。岂不更合部分人的期待?(评论员 杨方毅) 知音上市:证券市场只认法律不论格调 因为在长期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生态中,我们一直缺乏必要而基本的逻辑训练,所以一些人遇事总爱混淆概念,将完全不搭界的两个不同领域的事情,生拉硬扯到一个范畴,然后进行最拿手的道德评判。哪怕是一些纯法律或市场方面的行为,我们也总习惯从道德格调等方面入手评论。 比如,刚落幕的北京车展,因一些大尺度着装的车模,而在网上引起“‘卖肉’还是‘卖车’”的热议,北京精神文明办还专门提出批评,并责令整改。五一期间还有地方用裸模彩绘来吸引眼球,更引来一片质疑。于是有人呼吁公权介入,赶紧管一管。就如当年郭德纲爆红时,也有同行认为其相声“三俗”,应予以抵制,呼吁公权干预。 这就是将两个范畴的事儿混为一谈了。商业手段、艺术格调以及公权、法律,这些本不应搅在一起。何况,低俗或曰“三俗”,也是民众的基本权利。只要不是故意以“色情暴力内容”影响青少年,那么一般的促销或商演,民众完全根据自身品位需求,有自行选择是否避免被“低俗冒犯”的权利。所以,对此公权应谨慎去管。 可惜,用“道德裁判市场(法律)”的事儿,却一再出现。最新的就是昨日“《知音》被指品位过低,上市计划遭质疑”的新闻。近来,《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5月3日《北京日报》)但因为“城乡结合部第一刊”这一“低俗”定位,遭到业内质疑。毕竟,《知音》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炮制情节老套恶俗、标题狗血煽情的“痴情女与负心汉”的故事。所以有人认为该刊上市,会影响中国媒体声誉。 其实遭遇这等上市尴尬的,不止《知音》。前不久的归真堂上市,也因其“活熊取胆”模式,而颇遭舆论抵制。一些反对者将“归真堂上市”与“支持虐待动物”划等号。而忽略了在现行法律下,该企业是否是一个合法的存在?如果是,那么合法企业正常途径的融资上市行为,都不应受到过多的道德指摘。 因为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市场的归市场,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一码归一码。证券市场不应是企业道德优劣、格调高下的衡量标尺和裁判准绳。市场只认守法企业,不认高尚企业。 所以,回到知音上市问题,也是如此。滥情恶俗的“知音体”,确实为稍有文字追求稍有新闻理想的从业者所鄙,也一直是业界一个笑柄。它格调不高,品相不雅,所以长期盘旋在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读者群,也一直坚守这条生存之路。悉心耕耘数十年,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让同行艳羡的业绩。所以谋划上市。这时,你(特别是同行)若指着它的鼻子,说它道德格调低下,不配上市,那么除了显出你纯粹的羡慕嫉妒恨和无知之外,对其并无杀伤力。 前面说过,能否上市,只取决于其本身是否合法,而不看其格调是否高雅。如果说知音上市需要免得质疑,那也只能是如曾和其对簿公堂的毕淑敏所遭遇的:《知音》是否一再刊登过类似的“冒名伪作”,不单是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且罔顾法律规定,侵害作家、明星乃至一般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权等合法权益,以冒名、或作伪等违规违法手段,刊载失实的新闻类作品来牟利? 格调是定位问题,造假就是法律问题。而假如长期处于此类法律纠纷中的《知音》,还能无责无碍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做大做强,无视受害者的权益和理赔要求,那么这样的企业就不是道德格调问题了。而为何能一直毫发无损,至今无虞,似乎也不止是《知音》的问题吧?到底谁该为此负责?到底是哪个大的法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层面的生态出了问题?都值得细究。 总之,此类法律的问题,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解决。而除了法律之外的对于上市的指摘,都是不靠谱,也没有戳中重点的隔靴搔痒。资本只要守法,市场就应接纳。相反,不那么守法的资本,如果也能在市场中游刃有余,甚至恪守法纪者吃亏,作奸犯科者得利,那么,这就不是简单的企业责任和道德格调的问题了吧? 第 6 页 共 6 页
本文档为【知音上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259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7-01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