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举报
开通vip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2期(总第88期) 郭研述评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一、研究情况概述 杨胜宽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 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由 于这本书是郭沫若研究著作的封笔之作,又是在 “文革”的特殊背景下写成的,无论是该书所持的 基本观点,还是其写作的主客观原因,都引起各方 面人们的探讨兴趣。当20世纪80年代末王锦厚 写《的得失》对此前二十年该书的研 究情况进行回顾时,就估计有关的研究论文在50 ...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2期(总第88期) 郭研述评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一、研究情况概述 杨胜宽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 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由 于这本书是郭沫若研究著作的封笔之作,又是在 “文革”的特殊背景下写成的,无论是该书所持的 基本观点,还是其写作的主客观原因,都引起各方 面人们的探讨兴趣。当20世纪80年代末王锦厚 写《<李白与杜甫>的得失》对此前二十年该书的研 究情况进行回顾时,就估计有关的研究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在50 篇左右。【"而据乐山师专图书馆等单位1990年编 纂出版的《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1919--1990)澌 收录的与之相关的论文为61篇。闭-4"-天要对近40 年该书研究的相关成果作一个准确统计尚有困 难,一方面是网络兴起以后,在网上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各种信 息,哪些可以算作研究成果,界定起来有一定难 度;另一方面,由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郭沫 若研究中心汇编的《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1919— 2008)》尚未完成,所收集的论文信息还不够完整。 尽管如此,就笔者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能够看到的 研究论文,数量应在100篇以上。 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 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 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 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 历史人物评价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 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 年间,对该书的关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时期,论文 收稿日期:2009—04—13 作者简介:扬胜宽,男,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微艘。 数量明显减少,学界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但在延续 前一阶段对该书进行学术评说外,研究者把着眼 点转向了郭沫若写作动机和背景的寻绎上,人们 联系作者的身世、家庭、心境以及特殊的时代政治 文化背景等来思考郭沫若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意 图,研究的视野开阔了不少,也把研究者思考的问 题引向了深入;21世纪的近10年,随着学界对20 世纪郭沫若研究情况的回顾以及对新世纪研究前 景的展望,同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关 于郭沫若评价的各种观点进行反思,《李白与杜 甫》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人们的较大关注,这一时期 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写作动机及其主 旨的广泛探讨上,有政治迎合说、情感寄托说、人 生总结说、人格解剖说、审美取向说等,众说纷纭, 提出的问题更多更深刻。 就近40年的研究主体看,由于最初把《李白 与杜甫》视为一本学术著作,所以针对该书发表意 见的,基本上都是从事古代文学、历史研究工作的 专家学者,尤其以杜甫研究、李白研究和唐代文学 研究的学者居多。如萧涤非、刘世南、匡扶、王学 太、陈昌渠、曾枣庄、裴斐、钟来茵、陈允吉等知名 学者,都著文参与讨论,尽管所持观点不一,但都 是比较严肃的学术争鸣,是在严格学术层面与意 义上展开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以来,先是海外 盛行一股否定郭沫若的思潮,蔓延而影响国内,大 陆各界所发表的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评论, 就显得比较复杂了,大致说来,学术界对郭沫若其 人及此书的评价,虽也有较为极端的否定言论,但 总体上比较平和,能够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失 59 万方数据 为一家之言,不少视野开阔和深入思考的新视角 与新观点,反能启迪人们的思路,有利于郭沫若研 究相关领域的拓展与深化;而其他以网络平台为 主发表的有些观点,就显得偏颇一些,甚至有以点 概全、凭一己好恶随意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个别 人可能并未认真读过郭沫若的东西,仅根据别人 的说法和主观印象,率意评说,缺乏应有的客观性 与科学性,此类言论,将不作为本文评述的主要范 围。 二、第一个研究高潮的几个热点问题 自《李白与杜甫》出版到郭沫若1978年6月 去世,世间没有出现关于此书的评价文字,即使个 别人读后有些不同的感受或看法,出于各种考虑 也未正式发表出来。比如刘世南发表于《文史哲》 1979年第5期的《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 就特意注明该文的初稿是1972年所写,经1979 年重写以后才正式发表;蒋逸雪《<李白与杜甫>一 书读后》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文 末注明1972年写于扬州,是笔者迄今所见最早针 对《李白与杜甫》的文字。翻其他很多人是在“文革” 的知识饥渴年代,带着渴望、好奇、惊喜等各种心 情寻觅并阅读此书的,尽管他们读后也有这样那 样的感受或评价,但并没有写下书面意见,更不用 说正式发表了。著名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1972年 就读过此书,但他说:“差不多在拜读的同时,就想 写封信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向郭老请益。可是一直 未能如愿。”明他把对《李白与杜甫》一书的不同意 见写成论文发表,也是1979年的事了。出现这种 状况的原因,被后来诋毁郭沫若的人说成是大家 害怕位高名重的郭沫若打击压制,所以不敢做声。 其实,主要原因不在于此,应是由于“文革”的政治 和学术气候异常,不可能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那样 的自由学术批评活动。至于郭沫若本人,对于向他 提批评意见的人,不管是学者还是年轻人,他一般 都能虚心接受,不会固执己见或进行蛮横压制。 1977年初,胡曾伟就《李白与杜甫》扬李抑杜的评 价倾向问题直接致信郭沫若,提出不同意见,他立 即亲笔回信,既表示“基本上同意”对方的意见,又 申述了自己持这种观点的理由,阎‘嘲’表明郭沫若 在对待不同学术观点上,是比较宽容大度的。郭沫 若去世以后,从1979年开始,比较集中地出现了 一批针对《李白与杜甫》的争鸣文章,围绕几个重 要的学术问题进行争论,以下分别评述。 (一)扬李抑杜问题 李白与杜甫评价中的抑扬问题,从唐代以迄 今日,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见。不少论文涉及郭沫若 对李杜的评价问题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历来对 于李杜评价的争议。对李杜二人的抑扬是从什么 时候开始的?郭沫若在书中并未直接回答这一问 题,而一般认为从中唐开始。萧涤非《关于<李白与 杜甫>》把它追溯到李杜的前辈贺知章、李邕。嘲张 步云《论李杜优劣之争:兼对<李白与杜甫>的一点 意见》则认为开始于略早于元稹的任华。嘲比较系 统梳理中国古代李杜评价历史的,是张步云《论李 杜优劣之争:兼对<李白与杜甫>的一点意见》;对 中国现代史上评价李杜作比较系统梳理的是王锦 厚《<李白与杜甫>的得失》(收入《郭沫若学术论 辩》,成都出版社,1990年6月版)。通过两文的梳 理可以看出,古今对李杜的评价,大致分为扬李抑 杜、扬杜抑李和李杜并重三种意见。1979E1981年 间,不少论文都针对郭沫若“扬李抑杜”提出批评 意见,主要有张殿臣《对古代作家的评论必须坚持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试论<李白与杜甫>一书的 扬李抑杜的倾向》(《四平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 1期)、刘世南《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文 史哲)1979年第5期)、萧涤非《关于(李白与杜 甫>》(《文史哲)1979年第5期)、缪志明《(李白与 杜甫>异议》(《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 期》、张志岳《试论关于杜甫的评价问题》(《北方论 丛)1979年第6期)、高建中《评<李白与杜甫>》 (《文学评论)a980年第3期)、陈介如《<李白与杜 甫>质疑点滴》(《湖南师范学院学报)a980年第4 期)、刘夜烽《试谈李白与杜甫的评价问题》(《江淮 论坛)1980年第4期)、江之浒、魏挽淑《为杜甫说 几句公道话》(《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钟 来茵《“杜甫的地主生活”异议:读郭沫若著<李白 与杜甫>》(《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等,从这些 论文的作者及发表载体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 是高校或社科研究机构的学者,以高校学报为主 要发表阵地。以上文章的论述侧重点不尽相同,但 基本观点一致,认为郭著明显体现出扬李抑杜馕 向,其中,萧涤非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萧文指出: “扬李抑杜,是《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基调。这一基 调,贯穿全书,包括从第一页的各章标题直到最后 附录的李杜年表在内。”“像郭老这样爱之(李)欲 其生,恶之(杜)欲其死的绝对化抑扬法,还是前所 未有的,也是有害的。”萧文涉及的扬李抑杜、曲解 杜诗、误解杜诗、杜甫死因等问题,也成为这一阶 段争论的大致范围。嘲 一些文章重点针对《李白与杜甫·关于杜甫》 的前六章展开分析,提出郭沫若对杜诗《夔府书 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官定 后戏赠》、《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篇有关诗句 不顾原义,随意曲解,达到对杜甫恣意贬低的目 的。肖文苑《读<李白与杜甫>》(《西北大学学报》 万方数据 1979年第4期)、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 问题的管见>(《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 期)、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文史 哲)1980年第3期)诸文,则主要通过对《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等杜诗的辨析,说明郭沫若“苛责杜 甫”。c7l如郭沫若分析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说:“既认识了这 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 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历(嗍’刘 世南认为这样脱离时代的过高要求,就是典型的 “苛求古人”。囝上述论文注意到,与此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郭沫若在解说李白诗的时候,又特别地拔 高其思想意义,最典型的是他对李白《陪侍郎叔游 洞庭醉后三首》之三“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 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解释,说是李白“看到农 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要更加扩大耕地面 积”,㈣‘珊’批评者认为是郭沫若穿凿附会,并非 原义。翻因此,刘世南在其论文中指责郭沫若:“对 李白曲意回护,对杜甫深文周纳”。闱这代表了当时 批评者的相似观点。 郭沫若“扬李抑杜”的目的是什么?这自然成 为研究者关注的一大问题。由于郭沫若此书既无 前言,又无后记,与他的其它著作都不一样,因此 给读者了解写作动机、写作过程带来很大困难。但 对此问题,郭沫若自已并非无所表示。他在该书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一节中,通过对比 李杜的相关诗作后,鲜明地肯定李白,贬损杜甫, 他似乎知道别人不会同意他的观点,所以先把问 题提了出来:“或许又有人会说,‘你是偏爱李白, 在挖空心思扬李抑杜”’。婀‘聃’他还在1977年给胡 曾伟的回信中批评过历来“千家注杜,太求甚解”, “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的现象,研究者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坐实郭著“扬李抑杜”的主观好恶。 不少分析认为,这是郭沫若个人爱好的必然反映, 因为他自己多次说过于唐代诗人喜欢李白、王维, 不太喜欢杜甫,讨厌韩退之。也有文章从郭沫若做 李杜评价“翻案”文章的角度来为他的“扬李抑杜” 做出解释,李保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就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同萧涤非等同志商榷》 一文认为:郭沫若鉴于历来论者扬杜抑李,所以他 “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给李杜一个准确的评价, 以纠正历来扬杜抑李的偏向与谬误,这就是《李白 与杜甫》一书的题旨。”∞发表了与萧涤非等人不 同的观点,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对郭沫若所持 观点表示支持的论者之一。 (二)阶级分析方法问题 几乎所有关于该书的研究论文,都注意到郭 沫若使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的事实, 这是郭沫若比历史上那些关于李白与杜甫的评论 者思想武器更先进的最显著特点,也是解放以后 许多古代文学研究者与郭沫若相比所大为逊色 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中指 出:“杜甫是完全站在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一边的。 这个阶级意识和立场是杜甫思想的脊梁,贯穿着 他遗留下来的大部分的诗和文。”他还严辞批评了 解放前后的研究者,缺乏阶级分析意识,对杜甫丧 失了批判的态度与立场。阀<啪’ 然而,对《李白与杜甫>一书持批评观点的人 们,不是质疑作者使用的阶级分析方法,而是不赞 成他对李白、杜甫二人用这一方法得出的结论。在 李白与杜甫的阶级属性上,所有研究者都赞成李 杜二人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属于统治阶级 范畴,但不同意见在于:首先,郭沫若“扬李抑杜” 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他对李杜诗歌作品的客观分析 和正确评价,主要体现在通过作品分析,拔高李白 和贬低杜甫的显著倾向;高建中<评<李白与杜 甫>》就认为是郭沫若从主观愿望出发对客观材料 随意剪裁,而不去全面考察杜甫一生各阶段的实 际生活状况和社会大动荡造成其经济地位的显著 变化,得出杜甫过着地主生活的结论,不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的原则要求。【111其次,关于杜甫的“地主 生活”和李白的“富商家庭”,萧涤非等人不同意郭 沫若关于杜甫的生活条件比李白更好的判断,认 为杜甫虽然享有统治阶级的部分特权(如可以免 租税与徭役),但“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杜甫全家 过着漂泊无定的流离生活,比李白的实际生活状 况更为窘迫。钟来茵《杜甫的地主生活异议——读 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札记》也不同意说杜甫过 的是地主生活的说法,通过对杜甫《赤谷>、<发同 谷县》等诗的分析,认为“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的是 漂泊无依的“行役”生活。t捌裴斐《李白的经济生活 来源》不赞成郭沫若关于李白是富商家庭的说法, 认为郭说李白的家人都在从事经商活动的证据是 靠不住的,实际上李白一生过的是“以诗易物”生 活,并无固定的经济来源。I蝎再次,作为统治阶级 一员的古代诗人,其作品的思想感情怎样评价, “人民诗人”的桂冠能否戴在封建时代的文人头 上?杜甫诗歌中反映社会现实矛盾和同情民生疾 苦的作品为数最多,历来给予高度评价,过去誉之 为“诗史”,现代人称之为“人民诗人”。按照郭沫若 的观点,杜甫“诗史”的桂冠尚不成为问题,而“人 民诗人”的桂冠就存在问题。萧涤非就此问题也表 达了与郭沫若不同的看法,认为杜甫作为人民诗 人,不仅验之其诗信而有征,而且得到了包括朱德 在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可。不该成为问题。陈 昌渠《关于李杜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 61 万方数据 态度更加斩截,认为杜甫不仅可以,而且必须称为 “人民诗人”。IX41同样对郭著持批评态度的刘世南, 与萧文的观点亦复有异,他认为不能把杜甫称为 “人民诗人”,因为杜甫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 评价作家作品,不能只看它的主观动机,还要看其 客观效果,杜甫的诗。客观上起到了同情人民疾 苦、反映社会矛盾的作用,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郭沫若凭杜甫在《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有感五首》其三中的“盗贼”提法,来确定杜甫的 地主阶级立场,认定其与人民是对立的,是对古人 超越时代的要求。嘲钟来茵认为杜诗中表现出来的 人道主义精神应该得到肯定。数位论者还就杜诗 的“寒士”概念、杜甫对内战和农民起义的态度等 问题,发表了与郭沫若不同的观点。张德鸿《对<李 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认为,杜甫的统治 阶级or场,并不影响他在作品中对现实弊病的揭 露,其作品的历史进步性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嗍张 殿臣则通过比较李杜的诗,不赞成郭沫若关于李 白更有“平民性”的说法,认为郭沫若对李白护短, 偏爱,对杜甫则吹毛求疵。【tq刘夜烽则认为李杜都 是地主阶级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作品都表现了 进步倾向,只是各自的表达方式与艺术风格有所 不同,不能简单加以轩轾。£切王锦厚在他的论文 中,则赞同郭沫若不能把杜甫当成“人民诗人”的 观点,认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是不能等同的,杜 甫的“爱民”与“忠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具有很明显的历史局限性。Ⅱl李保均持大致相同观 点。 看来,封建时代的文人,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 的立场上,在其作品中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 苦,后人怎样评价其主观创作动机与实际客观效 果的差异,及其进步意义,是众多论者与郭沫若观 点不同的焦点所在,杜甫诗歌的这种人民性,指他 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 疾苦的思想感情,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应该给 予充分肯定。 (三)创作方法评价问题 众所周知,郭沫若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他早 年成名的《女神》中那些激情飞扬的诗句,体现了 诗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的独特艺术个性与风格。 郭沫若一生,由于20世纪的风云变幻,他经历过 高扬浪漫主义创作大旗、否定浪漫主义、到主张现 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 管是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还是他本人思想认识 的改变。而有一点恐怕无法改变,就是他的本能、 性格和气质,郭沫若骨子里还是一个地道的浪漫 诗人。具体到郭沫若晚年写《李白与杜甫》,他的个 性气质恐怕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对李白、杜甫的 62 好恶态度。1962年6月9日在杜甫诞生1250周年 纪念会的开幕式上,郭沫若作了《诗歌史中的双子 星座》的讲话,而在同年的3月7日《羊城晚报》组 织召开的座谈会上,郭沫若毫不隐晦地表明了他 “比较喜欢李白”,对杜甫“不大喜欢”的态度。嘲‘嗍) 这是郭沫若真实情感的体现。同为六十年代的座 谈、讲话以及学术著作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差异,在 某种程度上正好说明了郭沫若身份的多重性,和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性。 关于《李白与杜甫》对李杜的评价。这一时期 的研究者从这两个唐代诗人的不同创作方法上进 行了分析,肖文苑、张殿臣、李保均、陈昌渠、刘夜 烽、张式铭、张步云的论文都涉及了这一问题的讨 论。多数论者都倾向认为,李杜二人,代表了不仅 唐代,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 术创作的最高水准,由于创作方法不一样,因此, 没有必要,也不能对他们作硬性的比较评判,分出 优劣,他们用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取得了古典诗 歌的辉煌成就,他们的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郭沫若贬低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积极意义,是不 公正的。陈昌渠的文章虽然是与李保均争鸣的,但 他们都认同李杜二人的不同创作方法,陈文则试 图从历史上社会和读者更需要现实主义艺术作品 的角度,来解释何以杜甫历来受褒扬多的原因。张 式铭通过对从古至今李杜评4确r历史的考察后认 为,历来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论,“实质是对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如何评价的问题”,之所以多扬杜抑 李之论,是因为评论者习惯于用杜甫的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去衡量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他表 示非常同意郭沫若1962年写的《诗歌史中的双子 星座》中的观点:“最好把李白和杜甫的结合起来, 李白和杜甫的结合。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叫刘夜烽则Ys-析了李杜二人 在各自擅场的体裁领域里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说 明他们在创作手法上各有千秋,不能随意抑扬。 (四)人物评价问题 除了《李白与杜甫》对李杜两人的抑扬引起争 议外,lot:究者还讨论了书中其他相关人物的评价 问题,主要有苏涣、屈原等。 关于苏涣,郭著中有《杜甫与苏涣》一节,从杜 甫与苏涣关系角度,对苏涣作出评价。作者通过考 察苏涣参与哥舒晃造反的经过和他所作的几首 《变律诗》,高度肯定其人生行为中的“造反精神”, 认为“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一, 他愿意投其一票。而杜甫被置于与苏涣对比不够 资格的地位。胸(嗍’ 对此结论,曾枣庄《论苏涣》提出不同观点,明 确表示郭沫若将“人民诗人”的桂冠赠予苏涣不妥 万方数据 当,认为他的文学成就和同情人民的诗篇远不能 与杜甫相比,如果杜甫都不够资格,苏涣就更加不 够了,认为不如说他是“任侠诗人”稍显妥当。091戴 予篁《“人民诗人苏涣”之说质疑》对郭沫若关于苏 涣是“人民诗人”的说法表示质疑,文章考察了杜 甫与苏涣的交往关系,从苏涣留存的诗中分析了 所表达的思想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与情感,论证哥舒晃伏诛属于 叛乱的性质,认为从这几个方面看,苏涣被郭沫若 称为“人民诗人”,都是完全不合适的,同样赞成称 之为“侠”,“是封建社会剧烈动荡中浮游出来,有 时表面上也与封建统治阶级作对而实际上又依附 这一阶级的人物”,根本谈不上与劳苦大众同呼 吸,共命运。嘲王学太《对<李白与杜甫)的一些异 议》也探讨了苏涣造反的性质问题,认为此人所参 与的哥舒晃谋反活动,实质上是“安史之乱”的继 续,开中唐藩镇割据的先声,苏涣是没有资格作 “人民诗人”的。刚 关于屈原,郭沫若说杜甫是“抑屈扬宋”的,证 据就是写了凭吊宋玉遗迹的诗,而在经过秭归时 没有写诗凭吊屈原。对此,萧涤非在他的《关于(李 白与杜甫>》中表示不能赞同,他通过对杜甫《咏怀 古迹》第二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等诗句的分析,认为杜甫更加推崇屈原,而不是宋 玉。明张步云《论李杜优劣之争:兼对<李白与杜甫> 的一点意见》也对郭沫若关于杜甫屈原评价的有 关问题提出异议,比如,郭沫若在书中说杜甫只一 次提及屈原,而张文列举杜甫在五首诗中表达了 对屈原的敬意;郭说杜甫《上水遣怀>“中间屈贾 辈,谗毁竟自取”的诗句是对屈原的嘲lill,,但实际 上是诗人借屈原以自嘲。因此,根本不存在杜甫贬 抑屈原而抬高宋玉的问题。嘲 (五)杜诗误解与史实失误问题 批评郭沫若在“关于杜甫”部分对杜诗误解的 文章较多,这里择要加以叙述。所谓“误解”,指明 显解释错的,不包括按照主观好恶拔高或贬低的 “曲解”情况。萧涤非在《关于<李白与杜甫>》中,将 “曲解杜诗”“误解杜诗”区分言之,界线分明。他在 关于“误解杜诗”部分,列举了郭著对杜甫四首诗 的误解,如杜甫大历二年作于夔州的《晚》,五六句 是“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阎在全诗的结构 中,仇兆鳌解为“自叙己情”是对的,原意是:朝廷 之事问之府主(地方官),耕稼之事学于山村(之 人)。郭沫若把两句诗的句法弄错了,解释成朝廷 通过府主(柏茂林)了解杜甫的情况,所以让他主 管东屯的一百顷田。萧文认为,唐代地方官诸如让 杜甫管理一百顷田的小事,完全可以自主,根本不 用请示朝廷的。嗍钟来茵《杜诗“伐叛必全惩”考 释一<李白与杜甫>摘评之一>是就郭沫若误解一 句杜诗写成专文的,文章不同意郭沫若在《杜甫的 宗教信仰》中将“伐叛必全惩”理解为“想成为彻底 的禁欲主义者”的说法,而认为这句出自《寄刘峡 州伯华使君》的诗,应是劝勉对方不要忘记“伐叛” (讨伐叛乱)的职责,而沉迷于一己的养身之道。嘲 其实,这句诗在前人的注本中就有不同解释。有的 认为是杜甫说自己此时无官元责,所以大谈养身 之道;有的说是诗人婉转地规劝朋友,在时事板荡 之际,要恪守职责,不能只在乎自己的生死。照原 诗的上下语境看,郭沫若是直接受了“朱注”的影 响,他的理解未尝没有道理。 至于史实的失误,王学太《对<李白与杜甫>的 一些异议》比较集中地指出郭著中史实方面的五 处失误,如把唐代宗的“宝应”年号误为肃宗的;张 增是“安史之乱”平息后被流放岭表却误为被安禄 山的部下所杀;将杜甫天宝十载献《三大礼赋》误 为天宝九载等。谭其骧《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 误》,则专门针对该书的地理知识错误进行了辨 正。嗍 三、相对沉寂时期的研究状况 经过1979m1981年对《李白与杜甫>一书的 评说高潮,1982年以后针对该书的研究渐趋平静。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者还发表过一些论 文,但数量明显减少。关注度明显降低,产生的影 响也小了许多。直到进入21世纪之前的近20年 问,这种情况均无明显改变。从发表的研究成果 看,学者一方面延续前一阶段从学术切人的角度, 或者对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批评,或者试图 对该书的得失进行全面评价,无论所持观点为何, 将《李白与杜甫》作为学术著作来审视则是一致 的。与此同时。有的研究者也许发现老的批评角度 没有太多新意可言,所以转换角度,把审视的重点 放在了作者写作动机和背景的分析上,试图对郭 沫若在书中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倾向作出合理解 释。这一思考角度在这一阶段发其端,并重新唤起 本世纪以来研究者的探究兴趣。 延续第一阶段研究思路的论文主要有:马兴 荣《读杜甫离华州后诗札记一兼谈郭沫若同志几 个观点的不同看法》(《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1期)、谭其骧《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有误》 (《历史地理)198z年第2期)、卜庆华《“扬李抑杜” 与“扬杜抑李”》(《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 3期)、陈允吉《略辫杜甫的神学信仰:读<李白与 杜甫>的一点质疑>(《唐代文学论丛>,1983年第3 期)、王光尧《郭老的失误之作:杂谈<李白与杜 甫>>(《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等,基本持对郭著的批评态度。 万方数据 而曾亚兰《郭沫若笔下的真杜甫》则同样针X,t 前述批评者提及的那些问题,比如关于杜甫的宗 教信仰、终身嗜酒和死因诸问题,却得出了郭沫若 笔下揭示了一个“真杜甫”的结论。圈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著文与杜甫研究专家 萧涤非进行争鸣的四川大学学者李保均,再撰《评 <李白与杜甫>及其批评》(《郭沫若研究学会会 刊》,1983)一文,进一步发挥所持的基本观点,对 批评郭沫若的声音展开反批评,同时涉及对郭著 的全面-i平101.;同年,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专家王锦 厚也在《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3)上发表《略 论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的论文,对前一阶段以 质疑、批评为主的研究动向作出回应,此后。他还 撰写了《<李白与杜甫>的得失》,收人其1990年出 版的《郭沫若学术论辩>一书。郭沫若家乡同一所 高校的两位学者在同一期郭沫若研究专刊上发表 回应批评郭沫若的声音,这似乎表明于1979年成 立的郭沫若研究学会,对郭沫若及其《李白与杜 甫>一书的特别关注,他们有必要在此时表明自己 的学术观点。 王锦厚在《<李白与杜甫>的得失》中说:“近年 来围绕着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进行的论 争,可以说是李白与杜甫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大事,很值得反思,值得总结。”囹(聊’表明了作 者x,J-前此的论争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意图。关于J/l: 书的写作动机,文章首先分析了郭沫若写作此书 的家庭和时代背景,认为该书的写作,反映了作者 从“烧书”到重新写书过程中“复杂、矛盾,而又十 分沉重的心情”。鉴于唐代以来在李杜评价上的偏 颇,郭沫若“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对李杜 进行全面的比较,企图彻底结束‘千家注杜、一家 注李’的局面”。啊㈣’文章还就研究者争论最多的 “人民诗人”问题、“爱民”思想倾向问题等,提出对 郭沫若观点的认同意见。同时,文章认为郭沫若在 书中表现的个人偏见、“左”的思想、-书r-沦武断和资 料考证的失误,成为该书的明显不足。但文章的总 体估价是:《李白与杜甫》“不失为一部有学术价值 的书”。[5t‘13258) 王辉斌《学术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文,结合郭著内容,分 别就李白的出生地、家世、待诏翰林、从永王东巡、 长流夜郎、迷信道教及与杜甫的交往,杜甫的阶级 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信仰、 死因问题、与严武、岑参、苏涣的交往等进行评述, 对研究者涉及上述问题的观点作了梳理,比较客 观地评价了郭沫若此书的不少创新与独到之处。 文章认为:“(郭著)于李白部分是考订多于论述, 杜甫部分是论述多于考订”,“无论是在哪个部分, 虽然都有所偏激乃至较大失误,但事实证明,其创 获既多,卓见亦众,故其仍不失为一部颇具学术价 值的著作”。阁 以上二王两文同样是从学术的角度去评价 《李白与杜甫》,他们通过对郭沫若这部著作的得 失进行全面审视之后,得出的结论高度一致,都认 为该书的学术价值不能否定,与其中的失误比较 起来,仍然瑕不掩瑜。他们的眼光与评判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 前一阶段相比的最大不同,是更加全面、冷静地看 待郭著的得与失,而前一阶段的有些文章,则存在 明显的“挑刺”倾向,抓住几点失误,否定全书的价 值。 杨廷治<<李白与杜甫>的出版与<杜甫研究> 的修订》一文,则从萧涤非修订所著的《杜甫研究> 一书的若干修改人手,考察其与《李白与杜甫》的 关系。在郭著中,谈到古今扬杜抑李的不合理现象 和关于杜诗的阐释时,就批评了“近时的专家们” 对杜甫一味颂扬和缺乏阶级分析的倾向。萧涤非 1979年发表关于《<李白与杜甫>>,在杨廷治看来, “大有满腔积愤,不吐不快之势”,表明当时他对郭 沫若的批评,也是难以做到客观冷静的,而197归 1981年间的批评郭沫若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萧氏观点的影响,所以那时形成了批评声音一 边倒的现象。杨廷治通过对《杜甫研究》新旧版本 的比较,发现萧涤非在修订本中,尽量改变了过去 “扬杜抑李”的偏向,在对杜甫有关诗歌的注释中, 更加注意x',/-i寄人阶级屑性和作品思想意义的分寸 把握,这些,显然都是“吸收了《李白与杜甫》的正 确意见”而进行的修改。网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动向,是在总 结反思学界批评《李白与杜甫》的同时,开始变换 角度对此书进行审视,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见解。 刘纳《重读<李白与杜甫>》把寻味的重点放在 了郭沫若晚年写作此书的动机上,明确提出此书 “不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著作,它缺少学术著作所 要求的严谨与郑重”。“在‘人民性’的标准尺度和 扬李抑杜的评价表层下面,隐然藏着作者不便明 言的衷曲和异常微妙复杂的心绪”。通过重读,刘 纳发现《李白与杜甫》研究李白、杜甫二人,重点不 是他们的诗歌及其艺术成就,而是他们的“人生”, 因此认为郭著是借李杜在“总结人生”,其所思、所 忆、所悟,都在书中有脉络可寻。关于郭沫若厌恶 杜甫的原因,刘纳也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与 其说郭沫若厌恶杜甫,不如说他更厌恶道貌岸然 的‘圣人君子’形象。不惜以很多难以使人宾服的 夸张之辞去做逻辑颇奇的辩争,同时,他又不得不 绕开厌恶杜甫的更真实因由,而将论争置于‘人民 性’的尺度之下。”圜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 万方数据 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 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 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 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 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 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 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圈 四、新阶段的研究热点问题 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 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又在学界回 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 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与此同时,由于互 联网使用日益普及,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越来越成 为流行形式。近十年见于网络的关于郭沫若及其 《李白与杜甫》的各种言论,不再局限于学者,各种 社会身份的读者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体现出 言说者身份多元化的特点,有人根据这种情况划 分出学院派和草根派,或者主流言论和民间言论。 作这样的区分未必合理,但它揭示了网络给学术 行为和话语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却是不争的事 实。 《李白与杜甫》写作动机和书的主旨成为近些 年来人们热议不衰的话题。稍作梳理,主要有如下 观点: 政治迎合说认为郭沫若的写作目的是为了 迎合政治需要,特别是毛泽东的喜好。在关于《李 白与杜甫》第一阶段的研究中,由于论者是把该书 作为学术著作看待的,以学术的眼光和尺度去评 判其中的得失,所以,作者写作的政治动机较少作 为考察的角度,有的人注意到郭沫若“扬李抑杜” 与时代政治因素的关系,但主要是看到“左”的思 想影响了郭沫若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 的滥用。直接提出迎合政治需要观点的,是台湾政 治大学教授金达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版 的《郭沫若总论: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动的 缩影》,他在书中明确说:“关于《李白与杜甫》一书 的写作动机与目的,大都认为郭沫若是揣摩当时 中共统治者的心理,迎合毛泽东的好恶,不惜违反 自己以往尊重杜甫的言论。作违心之论。”“当大陆 政治季候风转向时,郭沫若就换了另一副面孔与 口吻,《李白与杜甫》一书,就是这种急剧转变的产 物。”∞此后,大陆不乏认同和传播这种观点的言 论见诸网络,本世纪这方面的言论,可以余杰《王 府花园中的郭沫若》为代表,他在谈到《李白与杜 甫》一书的内容时,以郭沫若对杜甫《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的诗句解说为例,得出结论说:“毛扬李抑 杜,郭立刻察颜观色,炮制出这样的千古奇文,终 于与毛达到最佳的默契。”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 岁月》认为,郭著表面看是“反潮流”的翻案之作, 实际上却恰恰在迎合“文革”中“个人崇拜”的最大 时尚。pl】持此观点的人,大多基于三段式的逻辑推 理,毛泽东喜欢“三李”,郭沫若喜欢“三李”,所以 郭沫若为了迎合毛泽东的喜好而写作《李白与杜 甫》,并元切实的事实根据。 感情寄托说认为郭沫若写作《李白与杜甫) 的主观因素,是他在“文革”中连丧二子,感情上极 其悲痛与愤懑,想借写作此书,表达感情寄托。此 说以郭世英北大哲学系的同学周国平和杂文家邵 燕祥为代表。周国平《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在2004年披露报端,其中谈到郭沫若1968年前 后因负丧子之恸而着手《李白与杜甫》的写作,邵 燕祥对此说表示赞同,认为这真实地传达了郭沫 若当年写作的心灵信息。嘲谭解文《<李白与杜甫> 三题》也认为郭沫若写作此书,是他欲通过对李白 和杜甫的研究,来舔舔心灵的伤疤,宣泄情感的伤 痛。但该文所谓情感的伤痛,并非郭沫若的丧子之 恸,而是他自己在“文革”中的失意和政治失败的 感受,“李白和杜甫虽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但却都是仕途政治上的失败者。个人生活 的不幸者。在这一点上,郭沫若很容易从一千多年 前的诗人那儿获得共鸣。”阁贾振勇《<李白与杜 甫>:隐秘的心灵自叙》认为郭沫若此书是“别赋心 声的作品”,郭沫若选择了一些自已“有话要说”的 问题,走进李杜的世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 之块垒”的隐喻之作。踟在不只是为了学术而作, 而是借以表达作者的心声这点上,上述诸文是一 致的。 人生总结说此说在上一阶段刘纳的文章中 就已提出,周国平《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发 挥了这一观点,认为郭沫若由儿子的惨死引起了 对自己一生荣辱进退的思考,他特别注意郭沫若 在书中通过对李白临终那年写的《下途归石门旧 居》诗句的诠释,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 总结(见《李白与杜甫》P321—317),以为这象征着 郭沫若借此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刘茂林《如今了然 识所在一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向暮春 风杨柳枝: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张顺发 《仕人格与仕途圆融之两难一(李白与杜甫>管窥> 也持这一观点。刘文通过对“文革”几年的政治文 化时事的梳理,证明郭沫若不是抱着学术动机写 作《李白与杜甫》,他贬抑杜甫,是为了严厉的自我 贬抑;他对李白命运的解析,是为了总结自己。因 此认为郭著“是郭沫若晚年所处时代的一部觉悟 书”。“是一部借历史的亡灵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总 65 万方数据 结的文人与政治关系的沉思录”。D嘲张文认为郭著 “包含着对自我一生的反思与总结”。[361 人格解剖说海内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就不断有借《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写作以贬损郭沫 若整个人格的声音,也不断有人对此进行反驳,如 桑逢康《郭沫若人格辩》就是为正面回应批评声音 而作。册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更多的文章,则从文 化学的角度,通过对《李白与杜甫》内容主旨的仔 细分析,提出了值得寻思的历史文化课题。刘茂林 <向暮春风杨柳枝: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 认为,《李白与杜甫》意不在对李杜优劣的评判,也 不在去翻无关紧要的历史陈案,也不在表示凤凰 更生,更不是投人所好,而是“借助于李白与杜甫 的人生旅程、人格缺陷和仕途坎坷,向人们提出一 个严峻的问题,作为一代诗雄,在盛唐时代,为什 么会出现如llt=:ff;幸结局?”因为郭沫若觉得自己与 他们有着类似的命运特征,实际上是借以对中国 知识分子的人格局限进行解剖。曾永成《<李白与 杜甫>:沉重的精神涅榘一郭沫若对中国“庸人气 昧”的批判》提出,郭沫若晚年写作《李白与杜甫>, 意在通过对李白、杜甫的政治性评论,对自己进行 一次灵魂解剖,解剖的重点,就是以李白、杜甫为 标本,展开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的 “庸人气味”的批判,并揭示由此造成的文人命运 悲剧。Pat张顺发<仕人格与仕途圆融之两难一<李 白与杜甫>管窥》也认为,郭著除了反思和总结人 生#1-,还体现了x,l-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及对“文 革”肆意虐杀知识分子的罪行进行了隐晦曲折的 批判和思考。阁 审美取向说李冬生、丁荪《从郭沫若的文艺 取向看“扬李抑杜”>则由郭沫若对诗歌的艺术取 向出发,根据他的浪漫主义气质,强调诗歌的抒情 特性,以及推崇“雄浑~冲淡”诗风等,李白清新俊 逸的诗风,符合郭沫若的审美取向,所以,决定了 <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扬李抑杜”的评价态度。嘲 此外,关于李杜评价问题,谢保成《从社会历 史的发展演变审视“李杜并称”和“扬杜抑李”两种 文化思潮——兼论郭沫若的李杜研究》认为,从中 国古代、近现代历史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发展演 变过程看。关于李杜的评价问题,不是“扬杜抑李” 与“扬李抑杜”的对峙,而是“李杜并称”和“扬杜抑 李”的消长,认为《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性情和理 智交融的产物,因此,该书主观上有感情寄托,客 观上又具有不容抹杀的学术价值。[,iOl程凯华《郭沫 若论李白与杜甫》认为,郭沫若“文革”中作《李白 与杜甫》所表现出扬李抑杜倾向,是“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 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一贯评价。“文革”结束以后, 66 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Or场。mJ 五、结语 《李白与杜甫》面世近40年来,读者对它的评 价经历了一个从学术著作到不是纯学术著作的认 识变化过程。变化的缘由,基于人们对此书写作动 机与背景逐步深入的考察。应该说,认识任何一都 古今作品,都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动机与背景,这 就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已经说过的“知人论 ill:”。当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研究者将 <李白与杜甫》作为学术著作进行审视时,看出了 该书对李白与杜甫不少带着明显主观好恶的褒贬 抑扬,郭沫若希望纠正长期以来“扬杜抑李”占上 风的偏向,但事实上又不自觉地造成“扬李抑杜” 的不客观和不公正,这不符合学术的科学客观原 则,其受到这一时期研究者的几乎一边倒批评,应 属必然。然而。这些文章对该书的正面价值没有足 够的认识,有的文章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意在对 其全盘进行否定,其偏颇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样看 来,研究者的学术批评尺度,仍然存在不科学、不 公正的现象。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当人们联系 “文革”的特殊政治文化背景和郭沫若的身世遭际 思考作者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动机与主旨时,开 始对此书的纯学术性质产生了疑问,随着种种疑 问的蔓延,研究者觉得郭沫若对李杜的评价,可能 不是简单的学术标准与尺度的当与不当的问题, 中间也许包含着作者某些隐晦曲折的情怀和寓 意,迄今的诸“说”未必就是郭沫若写作动机的正 解,但毫无疑问,这样开阔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 深化和拓展《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 该书真实动机和主旨的全面认识.有利于研究者 对该书价值与不足的准确评价。显然,这一进程远 未完成。首先,《李白与杜甫》是不是学术著作,学 界尚无一致的结论;其次,如果它不适合用学术著 作的尺度来进行评价,又用什么标准和尺度来评 价此书的得失,研究尚未涉及这一层面的问题;第 三,关于此书的写作动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 然有利于人们开阔思路,但究竟接近真实的写作 动机是什么,尚未提出得到学界信服的依据,中间 既有对“文本”全面分析把握不够的问题,也有可 资使用的“背景”材料不充分的问题;第四,从文化 建设的角度研究评价《李白与杜甫》,我们怎样看 待该书本身的得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需要深 入思考那些隐藏在文本中间及背后的种种“所以 然”,作为我们的借鉴与启迪,应该更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税海模)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11】王锦厚.‘李白与牡甫>的得失【A】.邦沫若学术论辩【C】.成都出版社,1990. 【2】乐山师专图书馆。乐山师专郭沫若研究室,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1919---1990)【q.四川大学出版 社,1993. [31吏1世南.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Ⅱ】.文史哲,1979(5).蒋逸雪.<李白与杜甫)一书读后U】.扬州大学学报。1980(2). 【4】萧涤非.关于《李白与杜甫》田.文史哲,1979(5). 【5】王锦厚.郭沫若学术论辩【C】.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 【61张步云.论李杜优劣之争:兼对<李白与杜甫>的一点意见Ⅱ1.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2). 阴匡扶.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IJ].文史哲,1980(3). 【8】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肖文苑.读<李白与杜甫)lJl.西北大学学报。1979(4). 【10】李保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同萧涤非等同志商榷IJ].四川大学学报,1979(4). 【11】高建中.评<李白与杜甫>田.文学评论,1980(3). 【12]钟来茵.杜甫的地主生活异议一读郭涑若著‘李白与杜甫>札记Ⅱ】.江淮论坛,1981(6). 【13】裴斐.李白的经济生活来濠町.江汉论坛,1980(2). 【14】陈昌渠.关于李杜研究中的两个问题Ⅱ】.四川大学学报。1980(2). [151张德鸿.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Ⅱ】.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9(3). 【16】张殿巨.对古代作家的评论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试论<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扬李押杜的倾向IJl.四平师范学 院学报。1979(1). 【17】刘夜烽.试谈李白与杜甫的评价问题o】.江淮论坛,1980(4). 【18]张式铭.关于李杜优劣论町.湘潭大学学报,19810). 【19]曾枣庄.论苏涣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79(3). [20l戴予堇.“人民诗人苏涣”之说质疑Ⅱ】.学术论坛,1980(2). 【21J王学泰.对<李白与杜甫>的一些异议Ⅱ】.读书,1980(3). 【22】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M】.北京t中华书局,1979. 冽钟来茼.杜诗“伐叛必金惩”考释一‘李白与杜甫>摘评之一Ⅱ】.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1). [241谭其骧.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91.历史地理,1982(2). 125】曾亚兰.郭沫若笔下的真杜甫o】.郭沫若学刊,1997(1). 【26】王辉斌.学术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邦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田.文学遁产,1990(3). 127]扬廷治.‘李白与杜甫>的出版与<杜甫研究>的修订D】.北京大学学报。1991(5). [281刘纳.<重读李白与杜甫》Ⅱ】.郭沫若学刊。1992(4). [291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Ⅱ】.牡甫研究学刊,1998(4). [30l金迭凯.郭沫若总论: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动的缩影【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311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2】邵燕祥.<李白与杜甫>传达了晚年郭沫若怎样的心灵信息IN].北京日报,200峥—09-一06. [331谭解文.<李白与杜甫>三题IJl.湘潭大学学报,2004(6). [341贾振勇.<李白与杜甫>:隐秘的心灵自叙o】.海上文坛,2005∽. 【35】刘茂林.如今了然识所在一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o】.郭沫若学刊,2001(2).向暮春风杨柳枝:再论郭沫若的(李白 与杜甫>【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q.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6】张顺发.仕人格与仕途圆融之两难一‘李白与杜甫》管窥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2). [371桑连康.郭沫若人格辩Ⅱ】.文学自由谈,2005(2). p8】曾永成.<李白与杜甫>:沉重的精神涅集一郭沫若对中国“庸人气味”的批判Ⅱ】.郭沫若学刊,2002(2). [391李冬生,丁荪.从郭沫若的文艺取向看“扬李抑杜”D】.郭沫若学刊,2008(2). [40l谢保成.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审视“李杜并称”和“扬杜押李”两种文化思潮一兼论邦沫若的李杜研究【A】.郭沫若与二 十世纪中国文化Iq.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1】程凯华.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田.邵阳学院学报,2008(1). 67 万方数据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作者: 杨胜宽, YANG Shengkuan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刊名: 郭沫若学刊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GO-MORUO STUDIES 年,卷(期): 2009(2) 参考文献(43条) 1.向暮春风杨柳枝: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 2004 2.刘茂林 如今了然识所在一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期刊论文]-郭沫若学刊 2001(02) 3.王锦厚 李白与杜甫的得失 1990 4.乐山师专图书馆;乐山师专郭沫若研究室;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 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1919-1900) 1993 5.刘世南 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 1979(05) 6.肖文苑 读<李白与杜甫> 1979(04) 7.李保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同萧涤非等同志商榷 1979(04) 8.高建中 评<李白与杜甫> 1980(03) 9.钟来茵 杜甫的地主生活异议-读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札记 1981(06) 10.裴斐 李白的经济生活来源 1980(02) 11.陈昌渠 关于李杜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1980(02) 12.张德鸿 对<李白与杜甫>中几个问题的管见 1979(03) 13.张殿臣 对古代作家的评论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试论<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扬李押杜的倾向[期刊论文]- 四平师范学院学报 1979(01) 14.刘夜烽 试谈李白与杜甫的评价问题[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1980(04) 15.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 1982 16.匡扶 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疑义 1980(03) 17.张步云 论李杜优劣之争:兼对<李白与杜甫>的一点意见 1980(02) 18.王锦厚 郭沫若学术论辩 1990 19.萧涤非 关于<李白与杜甫> 1979(05) 20.蒋逸雪 《李白与杜甫》一书读后 1980(02) 21.程凯华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22.谢保成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审视"李杜并称"和"扬杜押李"两种文化思潮-兼论郭沫若的李杜研究 2004 23.李冬生;丁荪 从郭沫若的文艺取向看"扬李抑杜"[期刊论文]-郭沫若学刊 2008(02) 24.曾永成 <李白与杜甫>:沉重
本文档为【《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22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4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7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