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_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_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_的解释与出路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_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_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_的解释与出路

举报
开通vip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_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_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_的解释与出路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 � � � � �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的解释与出路 � � � 余东华1 � 范思远2 [内容摘要] 近年来出现的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并存现象, 从表面上体现了我国 就业市场上供求结构的失衡, 但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 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增值能力不强的困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制造业转型 升级, 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 双轮驱动� , 优化就业市场结构, 是 解决 �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悖论的有...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_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_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_的解释与出路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 � � � � �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的解释与出路 � � � 余东华1 � 范思远2 [内容摘要] 近年来出现的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并存现象, 从表面上体现了我国 就业市场上供求结构的失衡, 但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 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增值能力不强的困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制造业转型 升级, 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 双轮驱动� , 优化就业市场结构, 是 解决 �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悖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工荒; 大学生就业难;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作者简介: 余东华( 1971� ) ,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 250100) ,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 范思远( 1986� ) ,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 250100)。研究方向:产业组织。 � �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制造业发展非常迅速, 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 在国 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明显, 被誉为 �世界工厂�。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 中国 是制造业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产能巨大的背后, 隐藏着突出的产业结构 性问题, 一旦产业规模达到一定限度, 廉价劳动力供给无法支撑制造业的继续扩 张, 过去积累下的产业结构问题就将集中爆发出来。近年来, 我国就业市场上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并存的困境愈演愈烈,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出我 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扶持生产性服 务业的发展, 对于解决就业市场上的这一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的解释: 基于价值链视角 自2004年第一次出现 �民工荒� 现象以后, 南方城市都会在每年春节后面 临 � 民工荒�和�用工难�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以珠海市为例, 2004年的用工缺 �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转轨条件下网络产业竞争政策研究� (批准号: 70973066) ;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 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控制: 理论模型、量化标准与安全港规则研究� (批准号: 10YJC790351) ; 山东省软科学项目 � 横向并购的反垄断控制研究� (批准号: 2010RKGB1095)。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企业经济 61��� 口为 15万, 到了 2009年, 这一缺口已扩大到 200万。另一方面, 据人保部门统 计, 2008年底有 100 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 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 70%。[ 1] 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630万人, 比 2008年增加 71万, 就业形势更加严 峻, 更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造成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就 业困境的原因何在? 除了所谓的农民工工资过低和大学扩招等表面原因之外, 更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只是这一 症结的表象而已。 图 1� 微笑曲线与中国现阶段劳动力供需状况 � � 图 1中的曲线 1是我们所熟知的 �微笑曲线�, 表示价值链在不同生产阶段 的增值能力存在差异。可简单地将 �微笑曲线� 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阶 段: 其中, 上游为设计研发, 下游为销售与服务, 上下游附加值较高, 而且需要 高素质的劳动力; 而中游是以制造、加工为主的部分, 附加值较低, 需要的是相 对低素质的劳动力。在全球分工格局中, 我国主要处于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 主 要依靠较多的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较少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 实现总产值 的增长和规模扩张。1995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 3349 亿美元, 到了 2009 年增至 16190亿美元, 规模扩大了 5倍多。另一方面, 联合国制造业发展组织数据库的 统计结果显示, 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 26%, 与同期的发达国家相比 差别巨大 (美国为 48%, 日本为 39% ) , 即使是与菲律宾 ( 33%)、墨西哥 ( 35%) [ 2]等发展中国家相比, 也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处在价值链的 低端环节, 制造业自身价值升级缓慢, 向高附加值阶段的延伸也十分有限。在低 附加值和高速规模扩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低增加值率导致低工资, 低工资导 致低素质劳动力, 低素质劳动力导致低增加值率的恶性循环。在循环过程中, 低 素质劳动力的供应渐渐跟不上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低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存在 严重的供求失衡正向缺口,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由此而来(如图 1中A区域)。 62��� 企业经济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大学生就业难, 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随着 高校扩招, 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数量逐年增多, 而能够吸引其就业的岗位却相对 有限, 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如图 1中曲线 2的两端, 即 B区域) , 大学生就业难 由此而生。为何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会严重不足?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由于雇 主所提供的劳动力价格过低, 在这种价格水平下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十分低下; 二 是部分用人单位的需求规模有限, 刚性较强, 虽然所提供的劳动力价格水平较 高, 但能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十分有限。这两种状况在我国产业价值链中体现为: ( 1) 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规模庞大, 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 产业增加值低, 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有限, 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不 强。2005年, 我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仅为 11767美元, 其中工资在增加值中的比 重只有 7�63%。而与我国制造业规模相当的美国和日本, 2005 年制造业人均增 加值分别为 151026美元和 124002美元; 其中工资占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 29%和 25%。[ 3]人均工资水平却相差了数十倍, 这进一步反映出我国产业水平低下, 低 的产业增加值叠加低的工资- 增加值比例, 致使较高素质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对大 多数制造业岗位望而却步。因而, 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庞大, 但对大学生就业的 吸纳能力却十分有限。( 2) 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 对于吸纳大学生就 业至关重要, 但发展滞后。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 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 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 生产而非主要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迈克尔�波特把生产活动分 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 产品开发、采购管理等为上游, 生产加工为中游环 节, 产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为下游环节, 三个环节中的上下游主要是生 产性服务。[ 4]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括的行业部门增加值和工资水平普遍较高, 对劳动力素质、技能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也相对较高。因此, 生产性服务业对大学生就业发挥着 重要作用。根据第三次国际工业标准分类法分类, 将运输、仓储和通讯, 金融中 介和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活动归类为生产性服务业。在此标准下, 2003年日本 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社会总就业比重达 38% , 英国 38�1% , 澳大利亚高达 42�1%。[ 5]而我国同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只有 12%左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状况和吸纳就业能力与美国进行比较, 差距更是明显 (见下表)。从表中 可以看出,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就业中所占比重与美国相差不大, 但生产 性服务业在总体就业中的比重差距却显而易见。不但如此, 经过十年的发展, 这 种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 除去统计口径改变的原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 重在 1999- 2002年和2003- 2008年两个阶段内没有发生显著增长。一方面是高 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是吸纳这部分高素质人才的行业发展 缓慢。这就造成了如图 1中 B区域所示的,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中的产业链上下游 阶段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负向缺口。由此可见, 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对大学生就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企业经济 63��� 业吸引力较强, 但其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滞后、整体规模较小, 无法满足日 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需求。 中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情况对比 � � � 国别 � 年份 � � 美国 中国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 1999 50�5 40�9 42�3 11�4 2000 50�6 41�1 40�7 11�2 2001 49�9 40�9 40�5 11�2 2002 48�9 40�4 40�8 11�7 2003 48�5 40�3 43�2 14�9 2004 48�5 40�4 42�6 15�0 2005 48�6 40�5 42�2 14�9 2006 48�6 40�5 41�8 14�9 2007 48�4 40�6 42�1 15�1 2008 48�2 40�5 42�5 15�7 � � � 注: 资料来源: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2009� , �中国统计年鉴 2009�。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 2003年前 数据按照行业就业人员数统计计算, 2003年 (含当年) 后数据按照行业的城镇单位数据统计计算。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指处于价值链中的制造业企业借助价值链以获取技术进步 和市场联系, 从而提高竞争力, 向能带来较高价值的经济活动转移的动态过程。 在大多数价值链中, 加工组装环节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无利润区, 利润从产品的 制造环节转向研发环节和销售环节, 价值创造的主体和价值获得的主体发生了转 移。因此, 加工制造环节更需要通过业务流程整合, 使得内部分工更趋精细化, 并适当发展价值链整合升级所需的服务和辅助环节,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自我配 套能力,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本出自同源, 随着分工的深 化, 生产性服务业从传统制造业中分离出来, 并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发展壮 大。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又开始出现融合发展的 趋势。[ 6]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和制造业的升级需要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就我国制造业 的整体情况而言, 技术含量低、产品同一化、自主品牌匮乏、劳动力投入密集的 矛盾还很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 在产品层面上, 要实现由单纯代工到深度加工 和产品设计再到开拓自己品牌的转变; 在产业层面上, 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 化, 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模式转 变, 即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资本密集化、制造业的服务化和产业结构的 �软� 化; 在发展方式上, 要由原来的粗放、外延式转向集约内涵式。[ 7] 在现代制造业的竞争中, 传统的依靠比较优势的价格竞争已经退居次席, 依 靠产品差异化而形成的非价格竞争取而代之。要想在非价格竞争中拉开与竞争对 64��� 企业经济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手的差距, 就要依靠大量的生产性服务的软投入, 而这种软投入贯穿于价值链的 各个环节。根据价值链理论, 在生产过程的上中下三个阶段中, 生产性服务业都 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将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事半功倍的推 动和拉动作用。另一方面, 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产生于传统制造业的 分工中, 制造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是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根 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上世纪 7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入调整阶 段, 企业活动开始集中于生产经营, 与生产经营活动关联不大的服务活动逐渐成 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 这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 8]迈克尔�波 特 ( 1998) 曾提出,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客户- 供应商关系。在这种关 系中, 第一层次是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 即许多服务业的主营业额来自于 制造业的需求; 第二层是服务业的需求形势、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依赖于一个国家 的制造业结构。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越发达, 其生产性服务业也将越发达, 而制造 业越落后, 其生产性服务业也将越落后。[ 9]此外, 生产性服务还依附在制造业商 品上, 即一项制造业商品出手时, 也创造对相关服务的需求。缺少先进的制造业 企业, 复杂的服务业将面临后继无力的困境。[ 10]由此可见,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 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而发达的制造业则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繁荣的保障。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制造业的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处在一种相 互借重、相互倚靠的螺旋上升路径当中。各自的进步都以彼此的发展为基础, 各 自的发展也都为彼此的进步提供条件。由此可以看出, 在过去十年间, 我国生产 性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增长缓慢、行业规模有限与我国制造业的低水平发展有着 密切的关联。单纯低水平制造业规模的壮大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限。螺旋式上升的制造业一方停滞, 作为螺旋式另一方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将无 从依附、无法发展进步, 使二者的发展进入一种僵滞状态。从而使得我国产业结 构长期落后, 始终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 �双轮驱动� 的就业结构优化 高校扩招和教育体制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 推动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 的改变 � � � 劳动力构成主体由低素质向高素质过渡。这是劳动力供给朝着进步方 向的改进,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就业问题, 症结在 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未能与劳动力构成的转变保持同步, 从而导致了目前 我国就业市场上供求错位: 出现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并存的现象。所以, 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产业结构朝着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匹配的方向发展, 是 实现就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 要动力, 同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升级都将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企业经济 65��� � � (一)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市场结构优化 2006年, 全球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超过农业, 成为世界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 业。在发达国家中, 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超过了 60%, 有的甚至超过 80%。[ 4]而反 观我国, 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增长缓慢,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更是陷于停滞 状态, 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而且增长势头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新 兴的工业化国家中, 服务业的比重是在日益增高的。以印度为例, 其生产性服务 业在总体就业中的比重为 18%左右,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在 2003 � 2006年间 增长了0�7个百分点, 并且这一趋势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下去, 知识密集型服 务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主要产业。[ 11]那么, 我国发展服务业, 特 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否能对就业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我们采用就业弹性对我 国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就业增长空间进行了测度。 就业弹性是指就业 GDP弹性, 即就业人员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可以表示为 E= (�L/ L) / ( �G/ G)。所以, 弹性越大, 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 拉动效果越大, 而发展高弹性的产业将有利于解决就业。[ 12]这里采用中科院国情 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间的非线性模型来分析: L= AY�e� 其中, L 为就业人数, A为常数, Y为 GDP, �为就业弹性, �为随机误差。 两边同取对数: lnL= lnA+ �lnY+ � 运用 STATA软件, 对1990 � 2008年第三产业 (服务业) 的就业人数及 GDP 值进行回归分析得: lnL= 7�135+ 0�271lnY 其中, t值分别为 35�12和 14�51, R2= 0�9667, Adj- 0�9619, F= 203�05。对 其进行 B- G自相关检验得 prob> chi2为 0�0796, 在 9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 自相关。所以, 服务业的就业弹性为0�24, 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 服务业就 业将增长 0�24 个百分点。同样, 可以测算得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 为 0�31%, 高于服务业 0�07个百分点。这与 Grubel&Walker ( 1989) 中 �生产服务 是服务业的最大组成部分, 也是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 的结论一致。[ 13]所以, 经 济发展对服务业就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大力发展服务 业, 对优化就业结构, 促进就业人数增加将具有显著效果。 (二)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 就目前我国制造业情况来看, 存在着产业链短、技术含量低、产品初级、附 加值少等问题, 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生产规模获取比较优势。要实现制造 业的升级, 最重要是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只有这 样才能使制造加工不断深入, 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延伸全球价值链在我国的产业布 局, 并在此基础上将生产环节进一步精细化, 将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到制造 加工环节当中, 实现产业链条的迂回,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与增加值, 真正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升级将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66��� 企业经济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有用武之地, 在提高产业增加值的同时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劳动密集 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也将减少目前对低素质劳动力的依赖, 缓解民工荒的现 象。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减少对低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同时增加对高素 质人才的吸纳, 这将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变动相一致。因而, 制造业转型升 级有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就业 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如图 2所示: 图 2� 我国劳动力供需状况变动示意图 � �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有效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制造业的升级将使得 产业知识、技术等软投入增加, 从而使制造业的增加值得到提升, 这一方面将增 加制造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和需求数量, 另一方面也将减少对低素质劳动 力的严重依赖。附加值增加使微笑曲线 (曲线 1) 弧度变小, 并整体上移; 另一 方面, 劳动力需求曲线 (曲线 2) 也将变得平缓, 从而原本存在的低素质劳动力 正向供求缺口A和高素质劳动力负向供求缺口 B同时减小甚至消失。这将使我 国的就业结构得到彻底优化,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政策建议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 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突破口。首先, 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 优先发展生 产性服务业。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关键地位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 相对落后的现实, 有必要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摆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甚至相对优 先的位置上, 并将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产业科技、租赁、信息服务等新 兴服务业部门作为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 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 境,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 需要加快服务性企业市场准入、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服务 业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建设, 打破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进入的高壁垒, 并尽快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企业经济 67��� 建立起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标准、诚信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再 次, 应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打造 属于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服务和品牌,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走跳跃式发展的道路, 从而更好更快地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相结合, 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制造业的转型 升级提供助力。此外, 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将密切联系的产业 在空间上实现集中, 并由此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集合。最后, 对于我国制 造业的转型升级, 应本着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打造核心价值体系为转型的出发 点, 摆脱原有在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 力争掌控强势的话语权, 并善于利用生产 性服务业在改善价值链结构、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制造业层次、增强制造业竞 争力方面的作用, 尽快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 主要参考文献: [ 1] 陈佳贵. 经济蓝皮书 2009 [M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2] 数据来源: �国际统计年鉴 2006� 相关数据及计算得出。 [ 3] 雷 � 平. 低增加值制造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研究 [ J] . 中国发展, 2010. [ 4]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 [ M] . 陈小悦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 5] 刘小方.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D] . 湖南大学, 2007. [ 6] 陈 � 宪, 黄建峰. 分工、互动与融合: 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 [ J] . 中国软科学 2004 ( 11) . [ 7] 任旺兵, 刘中显.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 [M ] .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 8] 李江帆, 毕斗斗. 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评述 [ J] .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 11) . [ 9]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 工业与竞争者分析技术 [M ] . 北京: 商务出版社, 1998. [ 10]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J] .经济学家, 2006( 6) . [ 11] 数据来源: �国际统计年鉴 2007� 相关数据及计算得出。 [ 12] 江小涓, 李 � 辉. 服务业与中国经济: 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 [ J] . 经济研究, 2004 ( 1) . [ 13] 格鲁伯, 沃 � 克. 服务业的增长: 原因和影响 [ M] .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3.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Job Market Yu Donghua 1 � Fan Siyuan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shortage and college graduates� hard employ� ment is co- exist. Apparently it shows the imbalance of demand and supply in job market, but essentially it is a reflection to irrat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low end of manufacture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he weaken ability of value added in China. So speeding up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and making them both the driving force to optimize the job market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the paradox of migrant workers� shortage and college graduates� hard employment.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Shortage; College Graduates� Hard Employment; Producer Service; Trans� form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 收稿日期: 2010�12�22 � 责任编辑: 张友树 ]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306 (2011) 02- 0061- 08 68��� 企业经济 �财经科学� 2011/ 2总275期
本文档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_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_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_的解释与出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58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5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