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举报
开通vip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流通经济 2008年第7期 周 兵,冉 启 秀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400067) 摘 要: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 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 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 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中国流通经济 2008年第7期 周 兵,冉 启 秀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400067) 摘 要: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 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 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 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 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 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08)07-0024-04 □经贸论坛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及其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 结构,主要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 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构成的关系。我 国对产业结构的分类经历了两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开始到20世纪 80年代中期,采用的是农、轻、重产业 分类法;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 代中期的第七个五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开始,采用 的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包括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其服务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 煤气和水的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第三 产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 业、政府、金融、专业服务和个人服务 行业等。本文中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 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关系。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 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就业人口构成及其劳动者的就 业结构比例关系。劳动者的就业结构 主要包括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 地区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年龄 结构、所有制结构及行业结构等。就业 的产业结构是指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 各部门的分布,其变化主要由两个因 素决定,一是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构成; 二是各部门的规模。在本文中就业结 构是指就业的部门结构,即就业人口 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看,世界各国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共同 的发展规律,根据配第———克拉克定 理,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产业结 构朝着农业产出为主→工业产出为 主→第三产业产出为主的方向发展。 相应的,一个国家(地区)的劳动力构 成也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转化为第 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三次产业劳 动力的比重次序必然会从“一、二、三” 向“三、二、一”转换。综观世界经济发 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 三”向“三、二、一”转变的同时也伴随 着劳动力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 布次序必然也会由“一、二、三”向“三、 二、一”转换。在这方面,许多经济学家 的大量研究发现:劳动力首先由第一 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 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 三产业转移。[1]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 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 产业将增加。这不仅可以从一国经济 发展的时间序列中得到印证,而且还 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 一发展水平的横截面比较中得到类似 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 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 的比重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 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 构的演变分析 1.产业结构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我国主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 赶超战略,产业结构在行政手段的强 制调控下严重失衡。1949年,在工、农 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仅仅占7.9%;在工业总 产值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占 26.4%。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到 1952年,工业产值的比重有所上升。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 53.1%,轻工业产值占 29.4%,重工业 产值占17.5%;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 业产值占 62.7%,重工业产值占 37.3%。1958年,在以钢为纲、全民大 炼钢铁和大跃进 的背景下,国民经济 重大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衡,农、轻、 重的比例关系由 1957年的 43.3: 31.2:25.5变为 1960年的 21.8:26.1: 24 西部省市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东部省市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GDP GDP1(%) GDP2(%) GDP3(%) GDP GDP1(%) GDP2(%) GDP3(%) 重庆 3070.5 15.1 41.0 43.9 北京 6886.3 1.4 29.4 69.2 云南 3472.3 18.9 41.8 39.4 江苏 18305.7 8.0 56.6 35.4 西藏 251.2 19.1 25.3 55.6 福建 6568.93 12.7 48.7 38.6 陕西 3675.7 11.9 50.3 37.8 山东 18516.9 10.4 57.4 32.2 内蒙古 3895.6 15.1 45.5 39.3 海南 905.03 33.2 25.5 41.3 新疆 2604 19.0 44.7 36.3 河北 10096.1 14.9 51.8 33.3 青海 1348.4 7.0 65.3 27.8 浙江 13437.9 6.6 53.3 40.0 四川 7385.1 20.1 28.0 38.4 广东 22366.5 6.2 50.7 43.1 广西 4075.8 22.4 37.1 40.5 天津 3697.6 3.0 55.5 41.5 宁夏 606.1 11.9 46.4 41.7 上海 9154.2 0.9 48.6 50.5 甘肃 1934.0 15.9 43.4 40.7 西部平均 2858.13 16.00 43.00 41 贵州 1979.1 13.6 41.8 39.6 东部平均 11003.51 9.00 48.00 43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12005年东部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 52.1。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又片面 强调为备战服务,产业结构更步入重 型化轨道,到1978年我国工、农业产 值比为72.2:27.8,工业总产值中,轻 工业与重工业之比为43.1:56.9。[2]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得到了相 应的改善和调整。1978~1984年间,第 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 1978年的27.8%上升到32.2%,上升 了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国内生 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 48.2%下降到1984年的43%,下降了 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 值 中 所 占 比 重 由 23.7%上 升 到 24.8%,上升了1.1百分点。1985~1992 年是我国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 在该时期,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迅 速下降。1985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 别约为31%、44%、25%,到1992年其 比重分别约为23%、48%、29%。该阶 段资源配置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推 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93~2006年 是我国的工业化时期。1993年我国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 22.4%、48.3%、 29.3%,到 2006年其比重分别约为 11.8%、48.7%和 39.5%。 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 产值看,第一产业的产值 比重高达11.8%,第三产 业产值比重过低,第二产 业的产值比重达 48.7%, 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 比较依赖农业,而服务业 相当落后。 2.就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 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策略,就业结构极为不 合理。第一产业(农业)就 业人口所占比重在 70% 以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过高,第二、第三产业就 业比重过低,这是长期计 划经济的产物。1978年改 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同收 入结构非农化的演变趋势同步进展, 过多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情况 有了很大改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规模增大,仅乡镇企业就吸纳了一 亿多劳动力。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就业人口逐步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 二、第三产业。在1978~1999年期间, 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比重由70.5%下 降到50.1%,第二产业劳动力人数比 重由17.3%上升到23.0%,有力推动 了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 比重由12.2%上升到26.9%,进一步 推动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研发、咨 询等行业的发展。[3]但是在 2000~ 2005年,我国就业人口总数仅仅从 72085万人增长到75825万人,平均 年增长率为1.04%。第一产业劳动力 人数比重由 2000年的 50.0%仅仅下 降到2005年的44.8%,第二产业劳动 力人数比重2005年比2000年仅仅上 升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 人数比重2005年比2000年仅仅上升 了3.9个百分点。由上述分析看出,在 就业结构中,我国还有44.8%的劳动 力集中在农业领域,所占比重过高;而 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只有 31.4%。这表明我国的就业结构很不 合理。 三、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 构与就业结构比较分析 1.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东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呈现了不 同的特点。从人均GDP看,西部地区 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 到2002年的663美元,增长了33%。 而同期东部地区人均GDP由1998年 的 1212美元增加到 2002年的 1704 美元,增长了41%,2002年人均GDP 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 2.57倍。从 GDP增长率看,1998~2002年,东部地 区11个省市区GDP增长指数分别是 7.36%、20.51%、32.85%、44.59%;西部 地区12个省市区GDP增长指数分别 是4.82%、13.70%、24.59%、36.20%, 在四年时间内,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但二者增长 率的差距却由 2.54个百分点扩大到 6.81、8.26、8.39个百分点,呈逐年扩大 趋势。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各自不同的三次产业结构 (详见表1)。 25 西部省市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东部省市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重庆 49.3 18.9 31.8 北京 7.1 26.3 66.6 云南 69.4 10.0 20.6 江苏 31.5 34.3 34.2 西藏 60.2 9.5 30.4 福建 37.6 31.2 31.2 陕西 49.3 18.6 32.1 山东 40.2 30.5 29.3 内蒙古 53.8 15.6 30.5 海南 55.4 8.7 35.9 新疆 51.5 15.5 32.9 河北 43.8 29.2 26.9 青海 49.5 17.4 33.1 浙江 24.5 45.1 30.4 四川 51.5 19.7 28.8 广东 21.4 46.7 31.9 广西 56.2 11.9 31.9 天津 15.1 41.9 43.0 宁夏 48.4 22.3 29.3 上海 7.1 37.3 55.6 甘肃 57.2 13.7 29.1 西部平均 54.4 15.4 30.2 贵州 57.4 10.3 32.3 东部平均 28.4 33.1 38.5 表2 2005年东部与西部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 从表 1中数据的比较可以很明 显地看到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在西部 地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是 四川省,为7385.11亿元,而东部地区 最高的省份广东省的数据是22366.54 亿元,是四川省 GDP的三倍。2005 年,东部地区十个省市的平均GDP为 11003.51亿元,西部地区平均GDP为 2858.13亿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 近4倍。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的特点体 现在以下几方面:(1)东部地区第二、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西 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远 低于西部。东部地区的北京市、天津市 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更加明 显,其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 1.4%、3.0%和0.9%,均未超过 5%,第 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突出,北京市更 高达69.2%。这带动了东部地区整体 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东部地区经济的 高速发展也正是得益于第二、第三产 业的支撑。数据分析显示,全国第二产 业比重超过50%的省份中,东部地区 就有6个,还有两个接近于50%。西 部地区除陕西省、青海省和宁夏自治 区外,其他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都超过了15%,广西自 治区更高达 22.4%,而 2005年全国第一产业 产值所占比重的平均 值仅为12.6%。第二产 业除了西藏自治区外 所占的比重都在 40% 左右,这与解放后我国 政策向内地倾斜有关, 使西部地区的第二产 业在这一时期得到较 快发展,但同 时也形成 了西部地区的工业主 要以采掘业、原材料工 业为主,长期以来扮演 着东部地区能源、原材 料供应基地的角色,而 加工工业的基础薄弱, 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 力弱,使资源优势难以 转化成经济优势,经济 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使西部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 技产业发展缓慢,与周边地区经济联 系比较松散,辐射能力较差。从表面 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并 不是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产业结 构的高级化,而是因为其工业化的总 体水平较低、农业不发达、社会生产比 较落后。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方面,西 部地区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交通 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主,为现代工业 服务的金融、通信和信息产业相当薄 弱,现代化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东西部地区就业结构比较分 析 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的差异,二者在就业结构方面也呈现 了不同的特点(详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促进 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就业结构 的合理化。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 员比重远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第 一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比重为 54.4%, 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比 重只有28.4%,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 低2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于西部,东 部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比重为 33.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比重 为38.5%,即东部地区非农产业从业 人员平均比重为71.6%,而同期西部 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比重为 1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比重 为30.2%,西部地区非农产业从业人 员平均比重为45.5%,东部地区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出西 部地区26.1个百分点。总体上,西部 地区所有省市平均尚有一半多的劳动 力从事第一产业,从而为农民增收、农 业增效、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的解决 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促 进就业增长的建议 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 的良性循环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 康发展。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明显滞 后于产业结构,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 农村,这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 决的问题。 26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着密 切的相关性,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 发展问题时,必须注意二者的相互依 赖性。在研究产业政策调整时,要充分 考虑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 将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提升现代制造 业发展水平和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上,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部 门的拉动作用,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 劳动力的需求。 2.加强第二产业即工业对劳动 力的吸纳能力。从我国产业对劳动力 的吸纳能力看,工业较第三产业差,这 显然是因为工业的产业特性所致。为 此,需要在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 密集型工业的同时,依据我国国情,适 度加大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促进 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通过各种 岗前技能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 素质,消除城乡就业壁垒,是提高第二 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关键。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 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增加就 业方面有重要作用。从国际发展经验 看,第三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国民 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我国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 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还较 落后,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十分广 阔。加强第三产业发展,不仅是经济增 长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总量的要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差距与产业结构现状调查及 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7XJL006)、国家科 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产业结构与就 业 结 构 的 相 关 性 研 究》(项 目 编 号: 2006GXQ3D107)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刘耀彬.中国中部地区产 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科技广 场,2007(2):6-7. [2]陈大红.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经济,2007(15):6-7. [3]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 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3):75-76. [作者简介]周兵(1967-),男,湖北省 恩施市人,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 长,教授,部市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 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 学;冉启秀(1966-),女,湖北省建始县人, 助理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后勤处职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 责任编辑:孙志伟 TheCoordinationbetweenChina’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and EmploymentStructureTransformationandtheCountermeasuresonIt ZHOU BingandRAN Qi-xiu (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Thecoordinationofevolutionbetween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i.e.harmoniousproblemis concernednotonlybyalllevelsofgovernmentandbusinesscommunityasapracticalproblem,butalsobyeconomictheory sectorasanimportanteconomicissue.Theseare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ostudythepresentconditionof theevolutionbetwee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toresearchtherelativityandcoordinatedevelopment between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inChina,andtofindoutadevelopmentmodelthatisbeneficialtobothhighly economicdevelopmentandsolvingun-employmentproblem.Thepaperinvestigatesthepresentconditionoftheevolution betwee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inChina,followedbycomparativeanalyzingtherelativityofChina's 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betweentheeastandwest,andfinallyproposessomemeasurestospeedupthe 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andchangeemploymentstructureinabenigncycle. Keywords:industrialstructure;employmentstructure;coordination;measures 27
本文档为【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58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5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