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

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

举报
开通vip

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O期 刘 汶蓉:家庭价值 的变迁和延续 家庭价值 的变迁和延续术 来 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 刘汶 蓉 摘 要 :利用 2006年的全国调查数据 (N=30l5)和 2008年的上海与兰州的调查 数据 (N=2200),对家庭整体利益观 、为家人承担责任 的观念、家庭 中利他主 义观和 家庭 一工作价值比较四个维度进行城 乡、年龄和教 育群体差异的双变量和多元分析。研 究结果显示 ,家庭整体利益观、为家人承担责任的观念未受现代化冲击,但代际间和合 共生、互为一体的利他...

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O期 刘 汶蓉:家庭价值 的变迁和延续 家庭价值 的变迁和延续术 来 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 刘汶 蓉 摘 要 :利用 2006年的全国调查数据 (N=30l5)和 2008年的上海与兰州的调查 数据 (N=2200),对家庭整体利益观 、为家人承担责任 的观念、家庭 中利他主 义观和 家庭 一工作价值比较四个维度进行城 乡、年龄和教 育群体差异的双变量和多元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研 究结果显示 ,家庭整体利益观、为家人承担责任的观念未受现代化冲击,但代际间和合 共生、互为一体的利他主义观念显示出与年龄和教育的 负相 关关 系。与工作价值相比, 家庭价值下降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在经历 了集体化 时代之后 的当代 中国人的观念 中, 家庭并不是与个体主义价值相矛盾的领域 ,而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体追求私人生活、实现 个人 价值 的途 径 。 关键词 :家庭价值 ;家庭观念 ;家庭主义 ;个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 :C913.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5833(201 1)10-0078—12 作者简介:刘汶蓉,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上海 200234) 一 、 研究背景和问题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 价值观念 的变化始终是讨论 的热点。一方面 ,大量实证研究显 示 ,当代中国成年子女与父母在 日常照料 、经济支持 、情感慰藉等方面依然存在密切的互动。这 种家庭代际间的密切互惠被视为中国传统家庭主义价值观延续至今的注脚,也正是对中国深厚的 家本位文化积淀的确认。有学者认为,中国家庭的变迁之路永远不可能沿西方路线进行①。但另 一 方面,许多研究者观察到现代个体主义价值和经济理性对 中国家庭凝聚力 的侵蚀②。有学者充 满道德焦虑地指出,市场经济的经济理性是 20世纪 以来中国家庭受到的最严重的冲击 ,它造成 “自我 中心式个人主义的发酵”,侵蚀 了家庭原本 “关爱 、互惠乃至利他 ”的核心价值 ,导致离 婚率上升 、家庭不稳定 ,青年人 日益 “为追求个人快乐而躲避家庭责任义务 ,缺乏牺牲 、容忍 精神”⑧ 78 牧稿 日期 :2011-05-23 本 文系 2007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城 乡比较视野下的家庭价值 观变迁研究 ” (项 目编号 :07BSH029) 的阶段性成果 。 ①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 一爷之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 212页。 ② 参 『见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 版;郭于华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中国学术》2001年第 4期;陈柏 峰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 4期;贺雪峰 《农村代 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蟊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清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8年第 3期。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1O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我们认为,不 同的研究结论源 自于研究者不 同的抽样方法、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对家庭观念不 同层次的测量,甚至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指标。但总体而言,当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到底在 多大程度上传承和延续 了传统的家庭主义价值观 ,又在多大程度上发生 了现代个体主义家庭观的 转向仍不是很清楚 ,这也构成了本文 的研究 目的。换言之 ,本文的研究 旨趣在于探讨在权利、民 主和平等现代意识 日益成为主流话语 的当代中国,家庭价值在何种程度和以什么面貌存在 。具体 的研究问题包括:(1)家庭在当代中国人 Et常生活和价值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2)与传统 家庭主义价值观相 比,当代 中国人 的家庭价值观的内容有什么延续和变化? (3)家庭价值是否 与现代个体主义价值观相对立? 二 、现代化进程对家庭价值的消解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对家庭价值的削弱,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改变了权力、声望和财富 的杠杆,从而使得家庭成员、亲属群体内部的关系变得紧张①。 (一)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与家庭主义价值观 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家长掌控土地资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个人的谋生必须依赖家 人和亲属的共同劳动。因为整个家庭共同拥有财产和制定收支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所 以它作为经营单位可以最 大限度地调动家庭 的人力 、物力 ,并最好地利用外部机会②。在此种生产组织模式下 ,个人没有 财产统理权 ,个人 的价值是 以在家庭 中的地位得到确认而实现的 ;个人的社会地位也是由家庭的 地位 、家庭财产的多寡来决定的。 家庭主义是一种维护和促进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稳定的价值体系,它以义务为本位,强 调利他精神。在家庭主义价值体系中,因血缘、婚姻关系连接起来的亲属之问具有一种特殊的和 自然的亲密关系,彼此承担无条件 的、无 限的相互照顾和扶持的责任和义务。这里 的 “无限义 务”不光指对现世家庭成员 的义务 ,还指对先人和后人的义务 。也就是要 “上对得起祖宗 ,下 对得起子孙后代”⑧。代际之间强调 “和合共生”,哺育与反哺传统不可变更。父母为子女全心全 意付出:“父母对于子女应为之事,每称之为愿;为儿女婚嫁,日 ‘了向平之愿 ’;盖显然以儿 女之事为一己之事,为一己欲望之一部分⋯⋯”④。亲子之间是一体的共生关系,子女通常被视 为父母自我的一部分,是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⑤。因此,子女不但在 “养育之恩”之 下 ,对父母的回报是天经地义和终其一生的,而且要 “抑己顺亲”、“继志述事 ”、“承意尊亲 ”。 这种 “承上下之推爱精神”强调 的是亲代与子代互为牺牲的利他精神。 (二)现代劳动力市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对家庭价值的削弱 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生产模式以个人而非家庭为单位,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使人们有 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家庭成员谋生的可能性。所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是个人获得金钱报偿、 获得社会地位和得以自我实现的重要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以追逐效率和利益为目标, 雇主对雇员能否扮演好家庭角色 、完成家庭义务毫不关心 。个人成就只能给 自己带来荣誉 ,而 与他的家族无关⑦。正是这种 “将劳动从其他生活活动中分离 出来 ,并使之受制于市场规律 ”, 强调个体就业和竞争的职业模式大大削弱 了家庭组织的价值 。取而代之 的是一些个体主义组织 (如工厂、企业 )的重要性上升。波兰尼尖锐地指 出市场机制对 于传 统社会 制度设 置的破坏作 用 :市场 “契约 自由原则的推行 ,这意 味着非 契约关 系,诸如亲属关系 ,邻里关系 ,同业关系 ①⑥ [美]w.古德:《家庭》,魏章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 240、249—251页。 ②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 、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页。 ③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清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8年第 3期。 ④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135—136页。 ⑤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201—204页。 ⑦ 参见 [美]马克 ·赫特尔 《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李茹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4O页。 79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0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和信仰关系等都将被消灭掉 ,因为这些关系要求个体 的忠诚并 因而限制 了他的自由”①。 (三)工作对家庭时间和精力的挤压 劳动力市场 中的个人就业、薪酬和提升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工作绩效 ,而人力资本的提升需 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因此 ,在个体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方面 ,工作和家庭就成为两个相互竞争 的领域。大量 的研究表明,当工作压力使家庭成员在工作与家庭间产生角色压力和冲突时,通常 会造成家庭成员情绪低落和抑郁,从而影响婚姻质量、诱发亲子冲突②。20世纪90年代后,市 场 一济和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作压力徒增 ,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家庭的挤压更加明显 ,工作偏好 就成为个体基于对家庭和工作价值权衡的结果。实证研究显示,已婚者和为人父母者更看重工作 的外在价值 ,如收入 、效益和工作的稳定性等 ,而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看重工作的内在 价值,如兴趣、挑战、权力、责任和成就等。对高中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更看重工作内在价值的 青少年 比那些更看重工作外在价值的人在 26—27岁更少结婚生子③。这些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 对事业的追求会降低对家庭生活的重视程度。 (四)家庭规模与家庭关系的个体化 古德认为 ,与现代社会工业化 、城市化相伴随的家庭制度变迁 ,是从扩大的血亲家庭制度向 夫妇式家庭 (conjugal family)制度 的转变。夫妇式家庭 使个人更容易适应劳动力市场 的需要 , 可以自由随职业变动而发生阶层流动和区域流动,家庭亲属网络大大减小,以减少个人投入在家 庭问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伯吉斯和洛克则从家庭功能变迁的角度提出,是从 “制度家庭 (institu. tional family)到友伴家庭 (companionate family)”的转变。而齐默尔曼用原子式家庭 (atomistic family)描述现代家庭 ,认为原子家庭是一种国家权力与个体主义哲学的结合 ,婚姻和家庭的权 力对个体具有最低限度的约束,个体只向法律和政府负责。④尽管因强调的重点不同使用了不同 的概念,但现代化理论学家们普遍认为,现代家庭观念注重个体的幸福、强调夫妻情感联系,而 不是家族的绵延,鼓励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价值观,注重家庭内部每个个体的独立性,个体不 再服从家庭整体利益,个人与扩大亲属制度相联系的义务关系削弱甚至消失。这种家庭关系的个 体化在晚期工业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20世纪 90年代以来,西方家庭进入更多元和更不稳定的 “后现代”时代,面临高离婚率、高同居率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等冲击,核心家庭的价值也 被大大削弱。 (五 )个体主义对代际凝聚力的冲击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一脉相承地促进着个体主义和 自由主义的发展 ,强调个人享有追求世俗幸 福和平等的权利。在家庭关系和责任承担方面,个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 “无论人生幸运 与否,人们都应该 自己负责,由自己设法满足自我的生活需求”⑤,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 的驱动力是情感而非基于姻缘和血缘而产生的先赋性的责任和义务。代际交往注重交换和公平, 美国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 ,成年子女与父母 的互惠关系更接近交换模式而非利他主义模式⑥。这 意味着代际关系更趋 向于一种非先赋性的关系,而是家庭成员 自主选择与谁继续互动和互助交换 80 ① [英]卡尔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 140 页。 ② Perry—Jenkins,M.,Repetti,R.L.& Crouter,A.C.(2000),“Work and Family in the 1990s”,Journal ofMarriage and Fami~,62(4):981—998. ③ 参见 Gorman,E.H.(2000),“Marriage and money:The effects of marital status on attitudes toward pay and finances”,Work and Occupations,27:64—88 Johnson,M.K.,&Elder,G.H.,Jr(2002),“Educational pathways and work value trajecto— rie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45:113—138.Johnson,M.K.(2005),“Family Roles and Work Values:Processes of Selection and Chang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7(2):352—369. ④ 转引自 [美]马克 ·赫特尔 《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李茹泽,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32— 33、25—26页 。 ⑤ Killian,T.&Lawrence H.Ganong(2002),Ideology,Context,and Obligations to Assist Older Persons,Journal ofMarriage and Family,64(4):1080—1088. ⑥ Cox,Donald&Rank,Mark R.(1992),Motives for Private IncomeTransfers,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2:305—314.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O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的结果①。伦理学家认为 ,个体主义价值在解放了人性的同时也削弱了人 的家庭责任感和合作精 神 ,使得家庭成为缺乏亲情依靠的、冷漠分裂的空间结构体 ,导致了家庭成员的相互对立乃至对 抗的倾向 ,这样的家庭极易解体。 三、指标、假设和数据 (一)测量维度与操作指标 概而言之 ,现代化进程对家庭价值 的冲击可归纳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对个体主义和 自由主 义的促进。具体可视为四个方 面的变化 : (1)在家庭与个人 的关系上,从强调个人的利益服从 家庭整体的利益 ,转变为强调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 的利益主体 ; (2)在家庭的责任义务承 担上 ,从强调家庭成员互为彼此的生活幸福承担责任和义务 ,转变为强调每个家庭成员 自己为 自 己的生活负责; (3)在亲子关系上 ,从强调父母与子女互为一体的利他主义精神 ,转变为强调 代际间基于情感的平等交换;(4)在工作 一家庭关系上,从强调在家庭内获得尊重和地位转变 为强调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在工作中寻求自我实现。 针对 以上 四个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实证分析的维度相应分为 “家庭整体利益观 ”、 “家庭责 任观”、“家庭利他主义观”和 “工作 一家庭比较观”。具体由5个操作指标构成,指标叙述、指 标的取值范围和答案分布基本情况参见表 1。 表 1 家庭主义价值观的测量指标构成及基本描述 注:1—7表示:非常不同意、相当不同意、有些不同意、无所谓、有些同意、相 当同意、非常同意;1—5 表示:非常不赞同、不大赞同、讲不清/无所谓、比较赞同、非常赞同。 括号内数值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差。 (二 )城乡、教育和年龄差异的假设 关于价值观的既有研究显示,城乡、教育和年龄是影响价值观现代化的重要变量。人格现代 化的研究普遍认为,城市人、高教育程度者和年轻人受现代化社会变迁影响较大、是现代价值观 的拥有者。(1)农村与城市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生活较为闭塞,人的思想也 比较保守,他们的价值观念被认为是较典型的传统类型②。而城市生活具有人际隔离和陌生化的 特质 ,业缘联系多于血缘联系,传统的舆论监督和社会规范对个体家庭生活的约束力很弱,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念更趋现代化 。 (2)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能提高人们 的基本知识水平 ,扩展 13常行动的可供参考的知识框架。大量经验研究显示,与受教育较少的人相比,受教育越多的人 越少受传统道德价值观束缚③。(3)多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价值观上 的 “越老越保守”趋势 :一 ① Silverstein,M.&Giarrusso,R.(2010),Aging and Family Life:Adecade Review,Journal ofMarriage and Family,72(3):1039 — 1058.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北京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204页。 ③ Vogt,P.W.(1997),Tolerance and Education:Learning tO Live with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81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0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方面 ,年轻人接受新生态环境冲击的涵化 (acculturation)速率高于年老者①。另一方面,因为年 轻人所处的生命周期决定其必然更具反对传统道德束缚的价值倾向②。再者,年轻一代人因为相 对老一代人享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在需求层次上更强调物质安全以外的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 的愿望更强烈 。 据此,我们提出假设:家庭价值随现代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上升而下降。操作化假设为:城 市人与农村人相 比、受教育程度高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相比、年轻人与年老者相比,对家庭价值 的认同度更低 。具体体现为城市人 、高教育者和年轻人更少赞同 “家庭重于个人 ”、“为家人生 活的好背负重大责任 ”,以及 “为孩 子牺牲 ” 和 “为父母放 弃个 人志 向” 的观念 ,但 更赞 同 “对于个人幸福而言 ,工作成就 比家庭更重要 ”。 (三 )研究数据、方法和样本特征 研究数据来 自于 2006年的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 和 200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 究中心在上海和兰州进行的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观念和生活状况调查”。本文除了对四个侧面的 家庭价值观念 的持有程度和分布等进行描述之外 ,还将通过对城乡 、年龄和教育群体的比较来探 察家庭价值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出的差异 ,并采用多元分析技术 ,控制被访三个通常对家庭观念有 影响的人 口特征变量 (性别 、收入和婚姻状况)之后来考察家庭价值在城乡 、年龄和教育方面 所呈现出的趋势 。 本文的分析对象为20—65岁的城乡人口。其中,全国综合调查的城市被访占61.1%,农村 被访 占 38.9% ;上海与兰州抽样调查的城市被访 占 65.4% ,农村被访 占 34.6% 。在人 口特征和 社会经济状况方面 ,全国综合调查 的被访平均年收人为 0.74万元 ;被访中男性 占47.7% ,女性 占 52.3% ;样本年龄分布为 :40年代 出生人 占 15.2% ,50年代 出生人 占 24.0% ,60年代 出生 人占24.6%,70年代出生人占23.6%,80年代出生人占12.6%;教育分布为:小学及以下者 37.2% ,初中 36.4% ,高 中 18.6% ,大专及以上 7.8%;婚姻状况分布为:未婚者 8.9% ,初婚 者 86.7% ,离婚者 1.5% ,丧偶者 2.9%。上海与兰州抽样调查 的被访平均年收人为 2.16万元 ; 样本中男性占50.7%,女性占49.3%;样本年龄分布为:40年代出生人占l1.4%,50年代出生 人 占23.9%,60年代出生人 占 28.3% ,70年代出生人 占24.1%,80年代 出生人 占 12.3% ;教 育分布为 :小学及以下者 16.0% ,初 中32.3% ,高中 29.0% ,大专及 以上 22.7% ;婚姻状况分 布为 :未婚者 9.5%,初婚者 83.9%,离婚者 3.9% ,丧偶者 2.7%。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描述 1.家庭整体利益观。表 1的统计数据显示 , “家庭重 于个人 ”的家庭 整体利益观仍是 当前 中国的主流观念 。被访对 “应该 以家庭为重 ,不应把 自己看得更重要” 观点的态度处于 “有些 同意” 和 “相当同意”之 间 (均值 5.35)。从百分 比来看 ,84.1% 的人明确表示 同意 “应该 以 家庭为重 ,不应把 自己看得更重要 ”的观点 ,9.4%的表示 “无所谓同意不同意 ”,明确表示不 同意的仅 占6.4%。 2.为家人承担责任的观念。在承担家庭责任方面 ,绝大多数人保持 了为家奋斗、为家庭成 员的幸福生活承担责任的意识 。从均值上看 ,被访 的态度基本为 “比较赞 同” (均值 3.96)。从 百分比看,78.9%的被访明确表示 “为使家中每个人都生活得好,觉得自己责任很重大”的观 念 .. 82 ① 叶光辉:《台湾民众之孝道观念的变迁情形》,载叶光辉、杨国枢 《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 128页 。 ② Ryder,N.B.,1965,“The Cohort as a Concept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0:843—861.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10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3.家庭 中的利他主义观。在代际利他观念方面 ,当代中国仍有近六成 的人认 同父母与子女 和合共生 、甘愿牺牲的利他主义观念 。两个数据的结果显示 出相当一致的结果 ,无论是赞同子女 为父母牺牲还是赞同父母为子女牺牲 的认同率都将 近六成。就 “只要为了孩子好 ,父母可 以牺 牲一切”的观念来看,合计 57.8%的被访表示 “比较赞同”和 “非常赞同”,从均值看,被访 总体处于 “讲不清/无所谓”与 “比较赞同”之间的态度 (均值3.50)。而对于 “放弃个人的志 向,达成父母的心愿 ”的观念,合计 57.8% 的人表示 “有些 同意 ”、 “相 当同意” 和 “非常同 意”;均值处于 “无所谓同意不同意”和 “有些同意”之间 (均值 4.63)。 4.家庭和工作的价值比较。在工作与家庭价值孰轻孰重方面,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略微倾向赞同家庭价值 更高,但与前面几项指标相 比,被访的答案更分散。数据结果显示,对 “对于个人幸福而言, 工作成就比家庭更重要”观点的态度处于 “不大赞同”和 “讲不清/无所谓”之间,但更靠近 “讲不清/无所谓”(均值2.78)。百分比显示,略高于五成以上的人 (53.5%)明确表示不赞同 “工作比家庭重要”的观念,有 30.5%的人赞同,还有 16.0%的人表示 “讲不清/无所谓”。 (二)群体差异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两个调查中的变量选项合并 ,都转化成 “赞同/同意”、 “说不清/无 所谓”、“不赞同/不同意”三档 。图 1、2、3显示 的是选择 “赞同/同意” 比例 的变化趋势 ,即 全国综合调查的指标是 “有些同意”、“相当同意”和 “非常同意” 的合计百分 比,上海和兰州 的调查指标是 “比较赞同”和 “非常赞同”的合计百分比。 从三个图表可以清晰看到,测量的4个维度5个指标的认同率呈现出明显的三个层次:家庭 整体利益观和家庭责任观的赞同率都在八成左右,且群体差异不明显;而家庭利他主义观的赞同 率在五成至七成左右,有显著的群体差异;“工作价值高于家庭价值”的赞同率最低,在不同群 体中的认同率最高不到五成 ,最低低 于二成 ,且有显著群 体差异。5个指标 的群体差异具体如 下 : 1.城 乡差异。如图 1所示,在 “家庭重于个人”的家庭整体利益观方面,农村的认同率略 微高于城市 (84.4% V8.83.6%),在为家人承担责任的观念方面,城市的认 同率略高于农村 (79.8% vs.77.3%),但这种差异非常小,统计检验也确实未发现统计显著性。 赞 同 百 分 比 家庭比个 为家人承 父母为子 子女达成 工作比家 人更重要 担责任 女牺牲 父母心愿 庭更重要 - 农村 圈 城市 图 1 家庭观念的城 乡差异 在家庭中的利他主义观念和 “工作比家庭更重要”的观念方面,农村的赞同率都高于城市。 在农村被访 当中,61.9%的人首肯父母为子女牺牲 ,59.7%的人同意 “放弃个人的志 向,达成父 母的心愿”观点,34.5%的人赞 同 “工作比家庭重要”,分别高出城市被访的 6.2个百分 比 83 O O 0 O 0 0 ∞ 舳 ∞ ∞ 加 O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10期 刘 汶蓉:家庭价值 的变迁 和延续 (55.7%)、5.1个百分点 (54.6% )和 6.1个百分点 (28.4% )。在没有将选项合并 的情况下对 3项指标 的城乡差异做 F检验 ,“为父母放弃个人志向” 的城乡差异在 0.Ol水平上显著 ,其他两 项指标的城乡差异都在 0.001水平上显著。 2.年龄差异。如图2所示,家庭整体利益观曲线和家庭责任观曲线随年龄变化的波动不明 显。虽然 60年代出生的人在家庭整体利益观方面的认同率最高 (87.7%),80年代出生的人的 认同率最低 (81.3% ),但这些差异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同样 ,在家庭责任观方面,虽然 50年代 (79.8%)和 60年代 (79.6%) 出生的人 比其他年代出生的人的赞同率略高 ,但这种差 异不具有统计 显著性。 9O.O 80.0 7O,O 蒿60. 募50. 比 40 . 30.O 2O.O 4O年代 50年代 6O年代 7O年代 8O年代 出生 出生 出生 出生 出生 年龄出生组 ⋯ 家庭比个人更重要 一 . 一 为家人承担责任 — — 父母为子女牺牲 ⋯ ⋯ . 子女达成父母心愿 - ..一 工作比家庭更重要 图2 不同年代出生人群的家庭观念比较 其他 3个指标的曲线则显示 出了显著 的波动 ,虽然在 “父母为子女牺牲” 观念上 ,60年代 出生的人 比50年代出生的人显示 出略强的赞同率 (64.1% VS 60.5% ),但三条 曲线总体上都呈 现出随年龄下降赞同率降低的趋势。在40年代出生的人群当中,“只要为了孩子好 ,父母可以 牺牲一切”观念的首肯率为 72.1% , “放弃个 人的志 向,达成 父母 的心愿” 观念 的首肯 率为 65.0% ,“工作 比家庭重要” 的观 点的首肯率 为 41.8% ,分别 比 8O年代 出生人群 的首 肯率高 30.8% 、22.4%和 20.4% 。在没有将选项合并 的情况下对 3项指标的年龄差异做 F检验,结果 全部在 0.001水平上显著 。 3.教育差异。如图3所示,家庭整体利益观的曲线几乎不随教育程度发生变化,但家庭责 任观曲线却随教育‘程度上升呈现较明显的 u形。高中是谷底,在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被访 者中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表示 “家庭责任重大” 的观念越弱 (r=一0.113 ,在 0.01水平上 显著),但 大专 及 以 上 者 的 家庭 责 任 感 又 显 著 增 强 ,仅 略低 于小 学 及 以 下 者 (81.2% VS 81.6% )。 其他 3项指标的曲线随教育程度的上升而呈现明显 的下降趋势 ,尽管 “子女达成父母心愿 ” 观念的曲线相对平滑,“工作比家庭更重要”的观念在初中教育群和高中教育群中的差异微乎其 微 (30.8% VS 30.2%)总体而言,在受过大专及以上教 育的人群 中,首肯 “只要 为了孩子好 , 父母可以牺牲一切”观点的百分比为 37.8% ,首肯 “放弃个人的志向,达成父母的心愿” 观点 的比例为 48.4% ,首肯 “T作 比家庭重要” 的比例为 18.6% ,分别 比小学及以下被访群体的首 肯率低 35.8% 、14.5%’和 28.6%。在没有将选项合并 的情况下对 3项指标的教育差异做 F检验 , 84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10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结果全部在 0.001水平上显著 。 9O.O 8O.O 7O.O 蔷60. 募50. 比 40 . 30.O 2O.O ⋯ 家庭比个人更重要 ⋯ 为家人承担责任 — — 父母为子女牺牲 ⋯ ⋯ . 子女达成父母心愿 ⋯ 一 工作比家庭更重要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教育程度 图3 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家庭观念比较 4.双变量分析中的群体差异特征。综合前面的双变量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 既有一致也有不一致。一致的结果在于假设中的家庭利他主义观的城乡、年龄和教育趋势得到证 明,即城市 比农村 、年轻者比年老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比受教育程度低 的人更不赞同为父母/ 子女牺牲。不一致的结果有三:(1)假设中的家庭整体利益观的群体差异和趋势没有得到证明; (2)假设中的家庭责任观的城 乡差异和年龄差异没有得到证实 ,教 育影响并非线性负相关 ,而 是 以高中为谷底的一个 u形关系;(3)在 “工作 一家庭 的价值 比较”方面 ,呈现出与假设相反 的结果,即城市比农村、年轻者比年老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非但没有更赞 同 “工作成就比家庭更重要”,反而更不赞同此观念。 (三)多变量分析 下面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在同时控制其他人口特征变量后,双变量分析中的城乡、年龄和教育 差异及其趋势是否仍然存在。表 2列出的是我们以 5项指标分别为因变量做 OLS回归的估计结 果 。 1.城乡差异完全消失。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性别、收入和婚姻状况之后,不但家庭整 体利益观、家庭责任观不具有城 乡差异,原来在双变量分析中有城乡差异 的 “为子女/父母牺 牲” 的家庭利他主义观以及对 “工作 一家庭价值比较”观念也不再有差异。 2.年龄差异大大削弱。控制人 口特征变量后 ,年龄不但对家庭整体利益观和家庭责任 观没 有影响,对 “为子女牺牲”观念的影响也消失了。对 “父母牺牲”为观念的影响仅存在40、50 年代人与 80年代人之间,差异仅略微显著。在工作 一家庭价值 比较方面 ,40年代人显示出了比 80年代人更显著赞同工作价值高于家庭的趋势,这也是年龄差异最大的一个方面。 3.教 育影响显著但影响方向复杂。除了家庭整体利益观之外 ,教育对其他三个 维度的指标 都有显著影响。教育对家庭责任观的影 响仍呈现 U形 ,高中是谷底 ,教育程度为大专及 以上的 被访 的家庭责任观念与教育程度为小学及 以下 的被访无统计差异 ,显著高于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 高中的被访。教育与 “为子女牺牲”观念 和 “工作 比家庭更重要 ”观念呈负相关关系,基本上 都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赞同为子女牺牲,也越不赞同工作价值高于家庭价值。在 “为父母牺牲” 观念的影响上 ,教育差异与双变量的分析结果相 比大大减弱,仅高 中教育程度者 85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0期 刘汶蓉 :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86 注 : P<0.05,一 P<0.O1,⋯ P<0.001 模 型报 告的是非标准化回 归系数 ,括号 内数值是标准误 。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O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4.人 口特征 变量的影响。进一步的逐步回归分析 (未列出)显示 ,正是 引入婚姻状况变量 之后 ,原来在家庭责任观念和代际互为牺牲 的观念上 的年龄影响消失 (或大大削弱 )。事实上 , 控制变量性别、收入和婚姻状况对多项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说明个体具体的家庭生活状况对家庭 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体来说 ,收入越高 的人越不赞同传统 的为家人承担责任和代际之 间互为 牺牲的观念 ,有过婚姻经历的比未婚者更赞 同为家人承担责任和为孩子牺牲 的观念。这里需强调 的是,性别的影响显示了显著的传统家庭观念在当代的延续。除了代际互为牺牲的利他主义观念 没有性别差异之外 ,性别在 “家庭 比个人重要” 的家庭整体利益观、家庭责任观和 “工作 比家 庭重要” 的观念方面 ,都呈现出显著 的男性认 同率更高 的趋势。男性更强调家庭整体利益和家 庭责任,也更看重工作价值,这与传统性别文化规范界定男性为家庭顶梁柱、是家庭经济来源的 主要承担者的逻辑相一致。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考察了家庭在当代中国人 日常生活中的位置 ,以及家庭主义价值观的变 迁和延续。通过对 5个指标的描述,进行城乡 、教育、年龄的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 ,研究结 果只是部分证实了现代化理论关于家庭价值衰落的假设。重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 ,强调家庭整体利益和承担 家庭责任的家庭主义思想仍受高度重视。既有研究中的诸多 研究者担忧青年人对个人主义价值的追求而丧失了家庭责任心,但本研究并未发现这种悲观结 果 。相反 ,八成 以上的人赞同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近八成的人认同 自己对家人的幸福负有很 大的责任。重要 的是 ,在家庭整体利益和家庭责任观念认 同方面 ,调查数据并未显示出城乡、年 龄和教育群体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发现经验证据,可以证明青年人比老一辈人的家庭 观念淡化和更不负责任。也没有看到这种家庭重于个人的观念和为家人承担责任的观念会随城市 化和教育程度提高而淡化的倾向。 但需指出的是,当前社会对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家庭责任观念的高度认同,并不能简单 地理解为是对传统家庭主义价值观的高度传承。我们必须看到,传统家庭主义价值观中所指的 “家庭 ”是指扩大家庭和整个家族 ,而本研究 的被访所理解 的家庭则是指核心家庭 和主干家庭 , 谈及家庭利益和家庭责任 ,其所指也主要是指对父母和子女 的利益和幸福的保障。这种缩小的家 庭成员范围,个人所负担的有限的家庭责任和义务,本身就是现代化的结果。如勒普莱在论述主 干家庭的优势时认为,主干家庭是父权家庭制度和核心家庭的个人主义的结合体①。 其次,代际间为彼此无条件牺牲的利他主义意识有所削弱。本研究发现,与家庭整体利益观 和家庭责任观得到高度一致的认同相 比,为子女牺牲和为父母牺牲 的利他主义观念的认同率相对 较低,且显示出明显的群体差异。虽然整体认同率近六成,但教育程度越高的被访越不赞同为孩 子牺牲,6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比40、50年代出生的人更不赞同为父母牺牲的观念。这在一定 程度上证实了现代理性在当前中国家庭领域的滋长,改变了传统的代际间无限义务和责任的和合 共生的家庭主义价值文化 。约翰 ·罗根和边馥琴的研究显示 ,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上表现出策 略性和选择性 ,父母如何居住不再 由固定的文化所预先决定 ,从而认 为中国家庭 已经 “现代化” 了②。国内学界也普遍认为 ,当代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趋于平等化和民主化 、代际互动注重精神交 流和独立 自主⑧,这是独生子女政策推行的一个重要后果 。除了国家政策逻辑之外 ,现代化发展 本身也会推动传统代际关系的转型。台湾的本土心理学对 “孝道”的研究发现,在个体主义文 ① 参见 [美]马克 ·赫特尔 《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李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22页。 ② Logan J.R.& Bian F.(1999),Family Values and Coresidence with Married Children in Urban China,Social Forces,77(4): 1253一l282. ③ 参见关颖 《家庭代际关系:抚养与赡养》,载徐春莲主编 《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 30年》,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第97页;田崇玉 《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述评》,《天府新论》2009年第 1期。 87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lO期 刘汶蓉 :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化的现代台湾社会 ,传统孝道已逐渐转变成一种以个体主义为基调 的新孝道,孝道观念已从亲权 子责孝道观、固定实践模式孝道观及角色取向孝道观 ,逐渐向亲子权责并存 、权变实践模式和情 感取向孝道观转变 。受威权和交换因素影响下 降,践行孝道不再是勉强 的对待父母 的态度 与行 为,而是一种 自我实现的手段与途径④。 还须指出的是 ,虽然当前中国社会被认为是严重 的 “重小轻老”、 “尊老不足” 时代 ,但本 研究的结果显示 ,在人们的观念中,为子女牺牲和为父母牺牲 的首肯率是差不多的。两项指标虽 然出自两个调查,采用不同的测量等级,但都是 57.8%的首肯率。而且为父母牺牲的观念受年 龄和教育的影响远远小于为子女牺牲的观念。也就是说 ,为父母牺牲的观念在不同人群中的认可 度更趋于 一致 。70年代 以后 出生 的 人群 中,赞 同为父 母 牺 牲 的 比例 甚 至 高 于为 子 女牺 牲 (51.6% VS.46.8%)。据此,我们推测,现实社会中子女消费更多家庭资源,这可能主要原因在 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所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未成年人需要的物质更新和陪伴更紧迫 ,而非成年 子女主观价值观上更倾 向子代的结果。青年人相对更赞 同为父母牺牲 ,这一方面可能源于多数此 年龄段的年轻人自己还没有子女,更不赞同为子女牺牲其实是对与自己无直接关联生活状态的理 想化判断,另一方面这也是年轻人对看到父母为他们一生操劳而丧失生活机会的反思。这种反思 能在多大程度上付诸于他们的育儿实践并改变我国传统的抚育 一赡养的反馈模式,是我们未来的 研究课题之一。 第三 ,现代价值观未挑战家庭价值 ,家庭幸福是满足个人 自我需求的一部分。调查和分析结 果显示 ,仅三成的被访赞 同 “对于个人幸福而言 ,工作成就 比家庭更重要”,逾五成的人反对 。 更重要的是 ,与假设相反,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持有现代个体主义价值观念更高的城市 被访 、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加不赞 同 “工作成就 比家庭更重要 ” 的观念。如何理解 这种与现代个体主义发展逻辑相悖的趋势?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发展历程。新中国 成立后 ,国家推行去家庭 、去个人 ,倡导为 国家 、为社会奉献的集体 主义文化价值观 ,走 出家 庭 、投人工作成为 了奉献国家和社会 的崇高 自我价值实现 ,而追求家庭幸福则约等于 自私的个人 主义。虽然国家打破了宗族制度 ,建立了核心家庭的结构 ,但并没有形成强调亲密情感的私人家 庭生活。甚至一度 因为社会生活政治化 ,私人生活被严重污名化。因此 ,在改革开放之前 的中国 社会,强调 “集体重于个人”的集体主义文化替代了强调 “家庭重于个人”的家庭主义文化成 为了束缚生活世界中的个人 自由的枷锁。在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转型后,国家权力退出使原本 挤压家庭生活的社会空间被释放出来 ,在人们观念上也出现一定的反弹。另外 ,因为单位制的解 体 、市场经济带来 的生活风险增大 ,家庭对个人生活的安全阀作用明显上升 ,家庭价值再次受到 重视。因此,在中国的快速现代化发展之路上,相伴随的不是家庭价值的衰落而是家庭价值的找 回。在这一层意义上 ,城市人 、年轻人和高教育者对家庭价值 的珍视是因为对私人生活和个体幸 福的追求,这是与西方工业社会初期的个体主义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脉络。 与这一判断相一致的还有收入对家庭主义观念和工作价值判断的影响。本研究的回归分析还 显示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赞同传统 的为家人承担责任和代 际之 间互为牺牲的观念 ,也更不赞同 “工作比家庭更要 ” 的观念。英格尔 哈特 (Ronald F.Inglehart)对后物质主义价值 观的研 究认 为,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强调自我实现而不是束缚于家庭,拥有后物 质主义家庭观的人显示出拒绝传统价值观、性别观和性观念②。如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收入越高的 人物质基础越优越 ,越有可能持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 ,那么 ,我们可以认为,收入越高的人越 重视家庭价值不是因为对传统家庭主义价值观的秉承 ,而是将家庭幸福的追求视作 自我实现的需 88 ① 参见杨国枢 《现代社会的新孝道》、叶光辉 《台湾民众之孝道观念的变迁情形》,载叶光辉 、杨国枢 《中国人的孝道 心理学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② Abrahamson,P.R.&R.Ingleha~(1995),Value Change in Global Perspective,Ann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1O期 刘汶蓉: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 要。事实上,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多项调查研究也显示,在社会集体主义价值式微的同时,家 庭对于人生幸福的价值不降反升的趋势①。这些调查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证明,在当代中国人的观 念中,多数人对拥有一个 “幸福家庭”的理解等同于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家庭价值与个体 自我 实现价值是相一致的,至少是在笼统的价值观念中家庭不是与个体主义价值相矛盾的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人对待家庭的态度是一种糅合了传统家庭主义价值和现代个 体主义价值元素在内的 “中国式的现代家庭价值观”。与家庭主义价值观相一致 的是 ,当代 中国 人仍高度重视家庭,强调家庭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为家人承担责任;但与传统家庭主义价值 观不同的是,父母子女之间和合共生、互为一体的观念受教育水平的冲击很大,代际间互为牺牲 的利他主义意识整体趋弱 ;而且 ,家庭幸福被视为 自我价值实现的一部分 ,其背后隐含的是对家 庭情感化和私人生活的肯定,而不再是对家庭经济互助和生育合作的传统性的追求。当然 ,因为 本文分析和讨论的家庭价值观维度和指标相对有限 ,所以这些结论仍有待更精细的研究设计加以 考量。尤其是教育对家庭观念的影响仍须在除了现代化理论框架之外的其他中层理论框架下进行 更详细的研究。 (责任编辑:薛立勇) Continuing and Changing of Family Values: Em pirical Evidence frOm Four Dimension Liu W enrong Abstract:With a framework of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and individualism on family values,this paper analyzes four family attitudes respectively i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mark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ur- ban—rural,age cohorts and education leve1.The data come from CGSS2006(N=3015)and another sampling survey(N =2200)collected in Shanghai and Lanzhou in 2008.Urban,age and education effects are tested both in b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 findings approve that the attitudes to- wards family overal1 interests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have not changed in modernized China.Howev. er,attitudes on altruism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ake on a negative relation to age and education. Compare to work value,the hypotheses on family value decline is refuted.The results are disscussed in terms of the Chinese family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at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Keywords:Family Values;Family Attitude;Familism;Individualism ①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北京出版社 1993年版,第 68 页;周怡 《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 4期;黄盈盈 《从数据看青年的价值观取向——2O世 纪90年代价值观调查研究文献分析》,《青年研究》2001年第 10期。 89
本文档为【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26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3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4
浏览量: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