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钱币名称溯源

古代钱币名称溯源

举报
开通vip

古代钱币名称溯源 语林考古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M124XIA N D A I Y U W E N 2006.05 ???? 1.贝 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货币,也称贝币、贝货。 贝类动物行动迟缓,极易捕食。贝壳不腐不臭,易于长 久保存,且小巧玲珑,外型美丽。加之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先 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依靠“渔”获得的贝也因其稀有而 越发珍贵。于是贝最终成为币的首选物。某个人拥有贝的多 寡,也显示了其生存能力和富有程度。贝的存在,人们认定 是上苍的恩赐。选择贝为币,这是人们对自然界...

古代钱币名称溯源
语林考古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M124XIA N D A I Y U W E N 2006.05 ???? 1.贝 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货币,也称贝币、贝货。 贝类动物行动迟缓,极易捕食。贝壳不腐不臭,易于长 久保存,且小巧玲珑,外型美丽。加之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先 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依靠“渔”获得的贝也因其稀有而 越发珍贵。于是贝最终成为币的首选物。某个人拥有贝的多 寡,也显示了其生存能力和富有程度。贝的存在,人们认定 是上苍的恩赐。选择贝为币,这是人们对自然界物质的崇 拜,是对上天的感恩。 从汉字的结构和意义可以看出,“贝”字部的字一般都 和财富、贵贱有关,如:贡、财、貣(向人求物)、债、 贩、贫、赊、费、贮、贶(加惠)、贻、贵、贷、资、贿、 赂、贽、赈、赏、赉、赍、贱、赌、赃、购等。 2.布 “掌邦布之出入,以共百物。”(《周礼·天官·外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氓》) 上例中的“布”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青铜铸币的名称, 形状为镈形。在古代,“镈”和“布”属同音互用。 镈是一种铲状农具,是当时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镈的运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给以农为生 的先民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镈被先民视为生存中足可 依赖的灵物,象征了财富。于是用青铜铸造的镈形货币—— 布出现了。布币的出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先民对劳动的崇拜,对经验的 崇拜。 3.刀 也称刀币、刀布,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铸行造发的以 刀为形状的流通货币。 许慎《说文解字》中注“刀,兵也”。刀,是一种兵 器。春秋战国时期,周室式微,诸侯割据。为了争夺土地、 人口、财富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各路诸侯不断进行兼 并战争。战争需要武器,冷兵器时代的重兵锐器更是争霸战 争中的必胜法宝。兵器成了权势、威力的象征,自然就成为 人们的崇拜物,于是取象其形,铸币流通。齐国首先铸行刀 币,燕国赵国也是铸行刀币的重要国家。在先秦诸子的文章 中,有许多关于刀币流通使用的文字记载,如: “刀籴相为贾。⋯⋯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 刀。”(《墨子·经说下·第四十三》) “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荀 子·富国篇·第十》) 刀币兴起于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当时坐拥 重兵锐器的齐、燕、赵等诸侯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武力崇 拜意识。 4.圜 也称圜钱、圜货,是战国时期周及魏、赵、韩、秦等国 的一种铸币。 “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汉书·食货志下》) 圜钱初始造型为圆形圆孔,后秦国将圆孔改为方孔。秦 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各种币制,外圆内方的圜钱就成为全 国统一的货币。 “圜”的本义指天、天道。《说文解字》注:“圜者,天 体也”,《吕氏春秋·圜道》注:“圜,天道也”。 人间的财富象征——货币以“圜”为名,表达了对天、 对天道的崇拜。同时,圜钱的外圆代表天,内方表示周正无 缺的地,外圆内方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一致,既象征了 天下统一,土地完整无缺,又有和谐、圆满、周正、运转无 穷的吉祥含义,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崇拜意识相吻合。 5.泉 钱币的总别称。又有泉币、泉货、泉金、泉布、泉刀之称。 泉是先秦古人企盼金钱、财富的来源如泉流一般的朴素 情结的假借称谓:一来古人企盼财富如潺潺流水,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二是取“泉”之流遍之意。《辞源》中记 载:“《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注: ‘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取名于水泉, 其流行无不遍’。” 因“泉”寄寓了人类企盼财富的最朴素、最真挚的情 感,这个词汇从先秦一直沿用下来,如: 青州从事来偏熟,泉布先生老渐悭。(唐·韦庄《江上 题所居》) 梁时乃置租庸使,专天下泉货。(《二十四史系列·旧五 代史·卷一百四十九·职官志》) 现在钱币收藏界常称“泉界”,古币收藏爱好者称“泉 友”。 6.阿堵物 《晋书·王衍传》有这么一个故事:西晋名士、魏晋玄 学清谈家的代表人物王衍一向标榜清高,不论世事,喜谈老 庄,耻说金钱。他的妻子曾多次设法逗他说“钱”,都没有 成功。有一天晚上,妻子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悄悄把一串 串的铜钱,围绕着床,堆放在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 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得他说出“钱”字来。不料第二 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唤来,指着床前的钱, 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 “阿堵物”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即“这个东西”。由 此,“阿堵物”成了“钱”的别称,并且带有轻蔑、讥讽的 意味。如: “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 移。”(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 7.孔方兄 “孔方兄”的语义来源,可追溯至魏晋时期鲁褒的《钱 神论》。 晋人鲁褒对统治者的贪婪、奢侈深恶痛绝,他的《钱神 论》对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神奇作用以及金钱与权势相结合 所产生的世风日下状况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述和辛辣的讽 刺:人们对金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 则富昌”, 京城的世族、绅士们“厌闻清淡,对之睡寐,见 我家兄,莫不惊视”。从此,“孔方”、“孔方兄”成了钱 的代名词。如: “秦参政把那许亲的心肠冷了五分,也还不曾决绝,只 是因看他‘孔方兄’的体面,所以割不断这根膻肠。” (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 “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 力。”(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古代钱币名称溯源 □黄维东 [摘 要] 我国古代钱币名称词汇丰富多彩,解读这些词汇, 分析来源,不难发现,钱币的命名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对 语言的影响:或体现精神崇拜,或浸染社会心理,或缘于 历史典故。 [关键词] 钱币名称 溯源 精神崇拜 社会心理 历史典故 语林考古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M 125XI A N D A I Y U W E N 2006.05 ???? 8.上清童子 上清童子为古钱之隐名。《太平广记》中记载,唐代贞 观年间,岑文本在山亭避暑,一日午睡刚醒,忽闻敲门声, 开门见一自称“上清童子元宝”的年轻道士来访。岑文本一 向喜欢道教,与这道士高谈阔论直至日暮。道士告辞而去, 行至院墙下忽然消失。岑文本急命就地挖掘,掘地三尺发现 一古墓,墓中只有一枚古钱,方悟“上清童子”为“青铜” 之名,“元宝”为钱之文。自此,人们便将“上清童子”作 为钱的雅号了。 9.青蚨 青蚨亦名鱼伯,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神虫。一母一子,孩 子出门时,母亲将血抹在孩子身上,不管它飞到哪里都能飞 回家,飞回母亲的怀抱。《淮南子·万毕术》“青蚨还钱” 记载:这种叫做青蚨的虫,抓来后,用母虫的血涂遍81枚硬 币,再取子虫的血涂满另81枚硬币,涂完之后,你就可以把 涂了母虫血的81枚硬币拿去购物,而将涂了子虫血的硬币放 在家中,过不久就会惊奇的发现,花掉的钱会很神秘地一个 一个地飞回来,反之,结果相同。这样,人的钱就可以永远 花不完。 后世称钱为“青蚨”,便是由“青蚨还钱”的典故得 来。如: “倘有四方明医,善能治疗者,奉谢青蚨十万。”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卷) 10.邓通 将“邓通”作为钱的别称源于西汉时期的一个历史故 事。据说,邓通乃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初为黄头郎,后 官居上大夫,文帝对其赏赐无数。有人给邓通相面,说邓通 将来会穷饿而死,汉文帝就赐给邓通蜀都严道铜山,并破例 许其铸钱,他满以为这样邓通的钱就一辈子花不完了。但汉 文帝一死,政治形势变化,邓通最终还是穷饿而死了。因邓 通所铸之钱遍布当时天下,史称“邓氏钱布天下”,故“邓 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如: “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明·兰陵笑 笑生《金瓶梅》第三十回)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增补本),沈锡伦著,上 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第2版第2次印刷 [2]《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7月修订第一 版,1986年3月第四次印刷 [3]《古钱小辞典》,朱活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1995 年9月第一版,1998年3月第二次印刷 注释: 本文所有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 语料库 (黄维东,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篆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秦人在使 用文字过程中经过加工、改造,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那么 这种字体的渊源何在,它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本文拟就 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李斯等人对小篆生成的贡献 关于小篆的产生,我们可资参考的文献资料很有限,而 且都不是很详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仓 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 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 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许慎在 《说文解字·序》中也写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 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 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从这两则文献记载中 可以看出,小篆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通过对史 籀大篆进行整理省改而推行的一种标准字体。但是从现已出 土的文物资料的考证来看,小篆这种字体早在战国中晚期就 已经形成,因此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许慎的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显然小篆并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 笔者认为,许慎的说法并没有错,只是许多人误解了许 慎的意思。“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这句话是说《仓颉》《爰历》《博学》三种字书的文字体例 是取自西周流传下来的《史籀篇》,李斯等人对其中的一些 字进行了省改加工而做成字书,字书中的标准字体就是小 篆。只是这种省改工作并不始于李斯等人,当然更不是由他 们独立完成的,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省改过的,李斯 等人只不过是取其简易而易其繁杂罢了。徐无闻在《小篆为 战国文字说》中也谈到:“李斯等人编写《仓颉篇》一类学 童课本,‘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也就是用秦国现行 的、较简的小篆,改换了《史籀篇》中过时的、较繁的籀 文。所谓‘或颇省改’,并不是李斯少数几个人新创一套小 篆字体,只要联系上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来理解,是不 会误会成李斯等人创小篆的。”[1]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创制 的,但是李斯等人又确实对小篆进行过一番整理定型工作, 而不仅仅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如潘良桢先生在《秦代 文字与书艺略论》中说:“传世战国后期秦国新郪、阳陵二 虎符,王国维先生作过考证,分别写有跋文,俱载《观堂集 林》卷十八。王氏一一指陈,二符铭文中‘甲’‘兵’ ‘在’等字不同于标准小篆,而‘余字皆同小篆’。二符成 于‘书同文’之前。新郪虎符为秦并天下前二三十年间物, 而阳陵虎符铭文必为相斯所书。所以小篆早已通行于秦国, 而秦代之以小篆统一文字,又不唯罢‘不与秦文合者’,而 且对秦文固有的小篆,甚至包括李斯本人过去所写的小篆也 有所整顿和改进。”[2] 简言之,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小篆对史籀大篆 试论小篆产生的基础 □许 曼 [摘要] 关于小篆的生成,历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 点,本文试图从李斯等人对小篆生成的贡献以及小篆 与籀文、小篆与大篆、籀文与大篆等方面的关系出发, 对小篆的形成作出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小篆 李斯 籀文 大篆
本文档为【古代钱币名称溯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24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1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