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与成果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与成果研究综述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与成果研究综述 《传承》2009 年第 12 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使革 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问题。因此,理论界十分关注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这一研究中关于起点和理 论成果方面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一过 程的起点,目前理论界争论还比较大,观点不一,可归纳为以 下几种观点: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与成果研究综述
《传承》2009 年第 12 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使革 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问题。因此,理论界十分关注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这一研究中关于起点和理 论成果方面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一过 程的起点,目前理论界争论还比较大,观点不一,可归纳为以 下几种观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之日说,一些学者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 传入中国之日算起,尽管在其早期,人们尚未明确提出“中国 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走上了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 题的探索之路。[1] 李大钊说,赵付科、李安增坚持李大钊说,理由是:1919 年 8月李大钊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明确指出:“一 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 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而 “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 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产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2]李 大钊在此已初步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必须与本国 的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思想。因此, 这篇文章应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起点。王东、刘军也 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 1918年 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3]王素莉虽坚持是李大钊开启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但是她的观点比王东、刘军的更具体,她 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应该是合一的,即首先来自于李大钊所主张的从中国的“实 境”出发,实行社会“根本解决”的思想。[4] 中国共产党成立说,郭德宏等一些学者认为把马克思主 义传入中国之日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早了些,理由 是: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西方传教士、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 资产阶级革命家等传入中国的,他们当时并没有把马克思主 义当作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当然也就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真正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后,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工具之后,才根据中 国革命的需要开始的。[5] 中共二大说,马乙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 起点应为中共二大。因为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制定的革命 纲领及各项议案表明它已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 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它们是符合中国实际并具有中国 民族形式和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方针和政策。[6] 当然,除了以上四种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外,还有林华俤 坚持的八七会议说和全燕黎、马启民等提出的《反对本本主 义》说等观点。我认为,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应明 确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 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创造出符合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需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 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起点就应该是 二者结合的开始。所以,李大钊说更有说服力。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 果,如果不对这些成果进行研究,那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研究就是无的放矢。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各理论成果对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一)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 主义”和“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这两大问题, 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开拓。他们克服难以想象 的困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可能变为现实,形成了中国共 产党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 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 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 基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创 性,精神上的坚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蓬勃朝气及其理论内 涵的丰富性和创新性是我们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 贵财富。[7]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贡献有:首先,在大革命失败后,创 造性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一条以农村 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其次,在抗日战争时期, 以总结经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核心,通过深入细致 的整风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活动,转换了思想 路线,实现了全党对指导思想的新抉择;再次,在新中国成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与成果研究综述 □包宏杰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使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和成果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丰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起点 成果 综述 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包宏杰(1982-),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 730070。 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 32 《传承》2009 年第 12 期 (下转第 35页) 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 后,总结国内外经验,创造性地寻求了一条与斯大林路线不同 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最后,在 20世纪 60年代 初,在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力图扭 转建设事业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 更好地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7]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学者们一致认为,毛泽 东思想是经过历史检验过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 原理和思想精髓,始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梁柱认为,统筹 兼顾,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毛泽东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进 步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 发展观,都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8]许多学者从毛泽东对民 主政治的探索、毛泽东的民主监督思想、执政的基本观念等方 面做了深入研究,认为这些观点对于民主政治建设、民主监 督、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从人民是价 值创造主体的思想出发,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的取向,是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 (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胆探索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以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 富强为出发点,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 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 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者们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主要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 论、改革开放理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一国两 制”的基本方针,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等。[10] 关于邓小平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方面的理论贡献。有学 者指出,邓小平在开创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制度化交接班的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道路的实践中,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政治学的 新贡献。历史证明,能否形成一个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中 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第三代、新 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的出色表现,保持了中国党、国 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连续性。[11]有学者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发 展过程中出现曲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认识资本 主义,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论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一 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邓小平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实事求是的胆 略,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的本质中剥离出来,为突破传统的 社会主义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些学者研究了邓小平在反对 错误倾向方面的贡献,指出,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灵 活地运用在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始终坚持有“左”反“左”、 有右反右的指导思想,即在与这些错误倾向作斗争的时候并 没有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当作一个错误事物的两个方面。[12]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并没有使用过“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但是 他抓住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还有学者研究了邓小平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三线建设的决策情况,认为这体现了邓 小平的均衡发展观,推动了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展开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 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 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 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余品华认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 历史性飞跃的继续全面推进,也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继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 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新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成果和新的飞跃。[13]一些学者则从哲学 的高度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贡献。认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纪之交为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新的严峻形 势和难得机遇的历史条件下,回答了如何一脉相承地把坚持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验继承下来,如何使唯物史观在新世 纪的发展真正创造出自觉按规律前进的新局面,如何把我们 的党建设成为 21世纪反映时代要求和满足人民美好愿望的 坚强堡垒的问题,为夺取唯物史观的新胜利开辟了道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综合为一个逻 辑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4]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面向 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的新境界、社会主义的新观念和执政党建设的新觉醒。又有学 者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作用的 高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在理论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实 现了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的有机结合,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一样,是成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华民 族的复兴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5] (四)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务实推进 进入 21世纪,中国和国际社会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 形势的发展变化,以“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逻辑起点,提 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 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学者们普遍认 为,要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整体中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 论创新和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意义。程中原深刻论述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到的重要 作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 集体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逐 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以胡锦 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阶段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6]有的学者从发展战略角度论述了“科 学发展观”的意义,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和 发展战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这一论述使 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 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 33 《传承》2009 年第 12 期 (上接第 33页) !!!!!!!!!!!!!!!!!!!!!!!!!!!!!!!!!!!!!!!!!!!!!!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发展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 一种促进人的真善美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综合起来,学术界近些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 果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除了以上涉及到的理论贡献、历 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外,研究还涉及到各理论成果的丰富 内容、创新特征、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或哲学基础等 众多方面,这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培琪,王立胜.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 [EB/ OL].人民网,2003- 12- 24. [2]赵付科,李安增.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述 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3]王东,刘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N].中国教育报, 2007- 09- 25. [4]王素莉.李大钊“根本解决”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起点[N].学习时报,2006- 04- 10. [5]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4). [6]马乙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J].南 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庄福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2). [8]梁柱.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 义研究,2005,(4). [9]梁柱 .毛泽东的执政观与保持党的先进性[N].光明日报 , 2005- 02- 08. [10]虞云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丰碑[J].求是,2004,(16). [11]陈先奎.邓小平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J].中共中央党校学 报, 2005,(1). [12]田改伟.有“左”反“左”有右反右———试析邓小平反对错误 倾向的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0). [13]余品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伟大贡 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5). [14]庄福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唯物史观的新发展[J].理论 前沿,2003,(23). [15]董德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7). [16]程中原.中国的成功之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5).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产物质生活本身。”[1](P79)可见,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是实践的 人,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劳动满足自身生存的人。 (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 同时也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社会的 人。因此,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会更加有利于理解和把握社 会历史和人自身。我们知道,社会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 空间,而且是历史运动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由个 人构成,而且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 总和”。[3](P220) 社会是一个起源于物质生产过程的具体历史范 畴,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人们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 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些“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 社会关系,就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 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4](P487)由此可见,社会 无非是人类实践的静态表现,表现为实践的存在形式,社会生 活也就是社会中的现实的人的生活。因此,社会在本质上也是 实践的,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离开了人们 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 三、在认识论中,实践构成了认识活动的基础 人们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呢?或者更广泛一点说,意识的 根本来源在哪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马克思认为,意识在任 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 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的内容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 活动的尺度上对外部对象、各种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认知,它 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是由现实的实践制约的。马克思是这 样表述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 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 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 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 的生产者。”[1](P72)可见,意识是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 那么我们的意识或思维是否能够正确地反映我们的生活的过 程呢?这是思维自己能够解决的吗?于是,马克思又说:“人的 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 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P55)这样一段精 辟的阐述告诉我们,意识还要回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真理性。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的回归,思维本身并不能做什 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正如马克 思所说:“思想从来不能超出旧世界的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 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 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P12)多 么精辟的论断啊,这就是说,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 具有世界观意义。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点。所以 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并把 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实践唯物主义。 通过上面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构成了整个唯 物史观大厦的基础,取代了旧唯物主义中自然物质的基础地 位,成为了新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 于把实践理解为人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来解 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意识的来源。因此,实践是 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这样理解实践的基础地位才能 真正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才能真正做到“使现存世界革命 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 35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与成果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29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16
浏览量:32